第一篇:近代化的起步复习课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复习课教案(简案)
授课人:赵士杰
一、总体概述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是近代化。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3.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力目标:
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情感价值目标: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但也正是由于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而曲折。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我们要辨证的对待,全面的评价。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同步进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中考热点链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尽管去年中考已经出现过一个非选择性试题,但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今年在复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加以注意。例如: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等等方面。
四、中考试题回放(见课件)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学习主题,通过搜索,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说课稿
说课人:赵士杰
【教材地位】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情感态度
认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虽然历次学习西方的活动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都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二、说学生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并能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但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指导阅读法,学会如何从课本、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学会利用相关信息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绘制知识结构图,培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4)、通过创设情境,学会观察、思考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1 归纳整理,知识梳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包括哪几件事,举手发言。学生发言:(略)
(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粗略地熟悉课本,明确本课复习主要内容和方向,将课本“由厚读薄”,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主要内容)2细化知识,夯实基础(见课件复习知识)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目的,内容,评价)
维新变法(序幕,代表人物,宣传,开始,内容,结局,评价)辛亥革命(团体,政党,起义,成果,意义)
新文化运动(开始,代表人物与作品,旗帜,内容,意义)学生发言(略)
(读,是复习的基础,俗话说“书读三遍,其义自现,”在将课本“由厚读薄”的基础上再“由薄读厚”,可以查缺补漏,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还存在的障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细致地看书,温故而知新,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的收获,体现差异性。让会走的走得更快,让会跑的跑得更远,让会飞的飞得更高。)(二)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并用图示法表示出近代史上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趋势 幻灯片展示网络图
(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有理有据的学习、有规律成体系地学习,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其实是个高屋建瓴的问题,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对要建立网络体系的知识点非常了解,否则就会犯大纲不清晰、体系混乱等低级错误。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不仅让学生在复习中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而且,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自始至终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随着复习的深入,复习内容的增多,把众多的知识点混为一体。)
(三)拓展迁移,史实结合
1、题例剖析,提高能力(中考突破 +超越自我)
认真阅读,仔细品味,注意题中给出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并尝试解题,最好能简单说出原因,若有疑问,可同桌交流,完成后举手发言。
(通过做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
2、走进现实,情感升华
材料一: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就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
材料二:2015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1866.11.12——1925.3.12)逝世90周年。2016年11月12日又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每年国庆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着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材料,就下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2)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对台湾人民写句心里话。
(中考复习要有意识地把考点知识同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有利于实现学生情感教育,态度培养,价值观塑造的内容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复习教学及德育引导。事实证明,一旦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还融进了历史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情绪会马上高涨起来,在亲历历史,感悟历史中,学生不仅感觉到历史知识的价值,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还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第二篇: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15兰州6题)“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主张此观点的派别是()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15甘南州20题)鸦片战争后,探索“自强”“求富”道路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15庆阳8题)近年来,南海、东海危机不断,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加紧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的近代化海军最早建立于()A.鸦片战争后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中期 D.北伐战争时期 4.(’14兰州7题)《同治夷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经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观点并付诸实施的是()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5.(’14白银3题)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如果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了西化的火把。”文中“西化”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13兰州9题)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了()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13天水4题)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涌现出了各种思潮和主张,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B.戊戌变法——马克思主义 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8.(’14兰州8题)“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文中称颂的是()
A.毛泽东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中山
9.(’14天水6题)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选项中与他有关的是()
①中国同盟会②中山装③三民主义④设立京师大学堂⑤禁止妇女缠足⑥废除“大人”“老爷”等旧称呼⑦创办《新青年》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⑥⑦ D.①②③⑦
10.(’13天水2题)三民主义中最核心的问题是()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生主义
11.(’13天水3题)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采用民国纪年。一位老人出生于民国38年,请问他出生于公元多少年()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12.(’15甘南州21题)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A.鲁迅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蔡元培
13.(’13陇南4题)自1920年起,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初完全替代文言文课本。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5甘南州37(2)题]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历史浮雕,再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的光辉历程。结合下图完成填空:
图二(2)图二的场景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此革命以______为指导思想,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1分)
15.[’15庆阳17(2)题,判断题]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现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分)
16.(’13天水20题)洋务运动的地位与作用。(3分)
[’14甘南州42(2)(3)题]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2)1895年,图②人物和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2分)
(3)图③人物是___________,他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分)
18.[’15武威8(3)题]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彰显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近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实现法治取代人治、民主取代专制,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进行了哪些探索?(3分)
19.[’15庆阳20(1)题]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孙中山。(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这场革命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3分)
20.[’14定西22(1)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根据材料一,“英国的大炮”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孙中山为实现救国梦和解体旧制度领导了哪场革命?(2分)他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21.[’15天水24(4)题]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往往出现激烈的思想碰撞或大规模的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今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多少周年?(1分)这场运动高举哪两面大旗?(2分)
22.[’15庆阳19(3)题]思想解放是伟大社会实践的先导,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都与思想解放有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但民主共和制并没有真正实行。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3)依据材料三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并列举主要代表人物。(3分)
23.[’14天水29(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 3
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请回答:
(1)170多年前进入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们就开始了强国“追梦”的探索。请写出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3分)
24.(’13兰州27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而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初步伐。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乃知其战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方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与“自强运动”相比,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何新的认识?(4分)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派的哪些主张?(8分)
答案:
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独火器万不能及”是指中国在武器装备上不如西方国家。“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60~90年代,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创办军事工业,这些人称之为“洋务派”。2.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4.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由题干中的“自强”“练兵”“制器”等,并结合题干信息“19世纪中后期”,联系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5.A【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西化”等,结合选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6.B 7.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戊戌变法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8.D【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由材料中“废两千年帝制”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A【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相关事迹。④设立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成果,据此排除B;⑦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排除C、D。
10.B【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而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因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问题。11.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纪年换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是民国元年,即民国一年;因此,民国38年是公元1949年。12.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因此,陈独秀是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重要人物。A、B、D三位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13.D【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
14.(2)三民主义。(1分)15.(2)√(2分)
16.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1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17.(2)公车上书。(2分)(3)孙中山。(2分)18.(3)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9.(1)三民主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分)20.(1)鸦片战争。(2分)辛亥革命。(2分)三民主义。(2分)21.(4)100周年。(1分)民主、科学。(2分)
22.(3)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3分)23.(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24.(1)洋务运动。(2分)自强、求富。(4分)(2)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4分)(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答出4点即可,8分)
第三篇: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盟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本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经济、政治到思想的学习过程,层层深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求民主和科学)
3、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如分析评价洋务运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关头,由资产阶级推动,清政府实行的一次自救运动。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④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培养学生爱国救国意识和振兴中的历史责任感。
4、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几次运动的总趋势。【
二、教法和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如近代化,洋务派等;适当补充人物的相关历史事实,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更好的记忆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采用启发教学、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式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国人民对近代化探索过程去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概括知识点。
【
三、课程资源】
课本为主,课件辅助,教师搜集有关资料以补充;注重图片的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在适当引导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
四、教学过程】
一、概括导入,明确目标
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师过渡:四次侵华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让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出示课件近代化的定义及梁启超的一段话,让生明确近代的中国人民从三个层面就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索,即:技术——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单元主题,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
3、出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二、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1、生依据手中学案,巩固知识点,时间25分钟。
2、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抽查检测。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然后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本节复习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三、典例精析,把握规律
师出示练习题,共同合作解决,并教给学生答题技巧。附练习题:学以致用,亮剑中招
1、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设想的是孙中山,这一设想体现了他:
A.关心‚民族‛ B.关心‚民权‛ C.关心‚民生‛ D.关心‚民主‛
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李鸿章──洋务运动 B.胡适──戊戌变法 C.孙中山──辛亥革命 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5、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结束了中国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7、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汉武大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鲁迅
B.陈独秀
C.李大钊
D.胡适
9、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指的是什么事件? ‚变法维新‛指的是什么事件?
(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今年(2011年)是该事件发生多少周年?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针对典型例题进行交流,重点在于发现题目所考知识点、出错原因。无法解决点,教师进行点拨,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从而使升学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
四、反馈评价,巩固提升
通过比较中西方近代化的不同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让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积极不可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评价环节,重点强化所复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复习课教案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中考回眸
1、结合文章,理解第9段划线句子的含义?(2015四川《老师!老师》)
2、结合上下文,品位下列句子的含义(2011义乌《父亲进城送梨》)
3、理解“其实世间的每一种草都是花,每一种花也可以说是一种草”这句话的深刻含义。(2015湖南《人间草绿》)
4、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2015威海《草记》)
5、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2014湖北《养一畦露水》
6、谈谈你对“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财富,而是当年的贫寒。”的理解(2015黑龙江《贫寒是凛冽的酒》)
一、概括导入、明确目标:
师: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是历年来中考试卷中对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式,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的方法。1.学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思路。
二、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
1、内容上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 社科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自然类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事理的句子;文学类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串联文章的句子 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4、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三、典题精析、把握规律:
(一)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过渡:有些句子往往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清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就理解了。所谓“词不离句,句也不离词”就是这个意思。
例文引航: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一碗米粉》 解题思路:
第一步: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词
师:你认为这句话的关键性词语是什么?——(“米粉的香味”)这个词语的意思明确了,句子的含义不言而明。
第二步:联系文章内容,组织答案。
师生解析:米粉的故事是围绕哪两个人展开的?——(父亲和杨店主)在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杨店主他又具备怎样的品质?
答案示例:父亲的信守承诺和杨店主的真诚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感到很温暖。
温馨提示:从抓关键词入手理解句子,要有语境意识、整体阅读意识,始终注意“中心意识”,即文章的中心,只有考虑全面,答案方可准确。
延伸:
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特点:
1、句子中的特定称谓。
例:人们迫切需要的正是你这样的“傻子”。
2、句子中的指示代词。
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3、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如比喻、拟人、借代。
例:只感到这仲夏夜的生活如同那首《半岛小夜曲》,让奔波劳碌的生活有了诗意。
(二)分析修辞方法,理解句子含义
过渡: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借助于写作方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含蓄、深刻。因此揣摩作使用的修辞方法,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文引航:我真希望,在这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4年湖南《天外财富》)解题思路:
1、先找到关键词。
2、通过关键词 再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
3、将带有修辞的句子还原,分析其深层的含义。
师生解析:关键词是——财富。这里的财富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吗?——(不是)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比喻。作者将什么比作了财富?还需要从文中找答案找一找文中关于“财富”的句子——第(9)段:“我得到了一笔财富”,她说。
第(11)段:是的,我要把这“财富” 送给你。第(25)段: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财富”比喻小女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
答案示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日趋冷漠,我们需要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和理解。
(三)抓词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
过渡: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例文引航: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句的含义: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2013四川《蔷薇几度花》 解题思路:
1、先找到关键词。
2、再联系上下文分析关键词的深层含义。
师生解析:首先我们还是要先找到关键词——甜,灶糖带来的仅仅是甜吗?(不是),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第五段中写的“那时候,挑货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所以说——
答案示例: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别处的人带来快乐和甜蜜。
(四)联系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含义
过渡:还有一些句子我们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中心(事件)来理解它的意思。
例文引航: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4分)
——2013聊城《香伯》解题思路:
第一步:句子较长,先弄清层次和关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用到了一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我们知道表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侧重于后半句。那我们就重点理解后半句的意思。
第二步: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文篇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写,表现老伯的 精神(坚守),“这枚的柿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了它指的是——“香伯”,“行将腐化的”确切地说是“年老的香伯”。谁能说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
答案示例:香伯内心的坚守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的眼中,他虽然苍老无比,却又那么令人敬重。
小结:对于这类试题的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这句话:一抓(关键词)、一看(修辞方法)、二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当然,这几种方法并不是割裂 的,很多时候要综合瞻前顾后,审读语境,综合用上多种方法,下面我们就小试牛刀,看看我们的学习效果如何。
演练广场:
(一)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4分)——2015威海《草记》(训练联系上下文、)
(二)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2015四川《老师!老师!》(训练联系上下文、比喻修辞)
(三)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的?(3分)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放牛》(训练抓关键词)
四、反馈评价、巩固提升:
(1)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
在水墨之乡了!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的含义。
(2)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文中划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
深刻含义: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只要我们坚信自己是一只白天鹅,并为之努力,相信中考的你定会金榜题名!
第五篇:复习课教案
复习课案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高二历史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牢记甲午战争的背景、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意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互查 3.情感价值观:激情记忆,高效学习
二、复习要求:
准确记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影响等);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有关义和团的基本史实、性质和评价;联系所学史实能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的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预习提纲(学生自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侵略朝鲜、夺取、占领人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设问思考:全面分析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2),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2,经过:
(1)、1894年7月,日本在 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2)、中日海军在 展开决战。
(3)、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的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
(1),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 ;外国资本的压制,严重阻碍着中国 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
(2),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俄、德、法“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 改革。(4),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概况: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 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义和团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义和团提出“ ”的口号,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剿匪谕旨”,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 进 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义和团还向北京 和 发起猛烈进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
(3),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使中国完全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北京设立的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四、线索勾勒(教师点拨)
本单元的线索: 两条基本线索:
1、列强侵华史
2、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五个重点:
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两个观点: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
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的线索:
日本发展强盛——对外侵略扩张——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仍然落后——顽强抗击侵略——农民阶级奋起抗争——惨烈现实须继续探索
五、问题探究
1.如何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 拨】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款是什么?
【点 拨】 《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这一条款充分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帝国主义代言人,即意味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对“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的理解。
【点 拨】(1)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
(2)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
六、达标检测
【例题1】(2009·广东文基)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指英国政府;“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联式悲歌”喻指中英两国胜败对比;由此可以判断B、C、D不正确,答案选A。
【例题2】 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和英国的文明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而言意味着()A.专制政体的终结 B.近代化的起点 C.农耕文明受到冲击 D.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前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社会。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A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B项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D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应该在明末。答案选C。
【例题3】 关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的含义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
D.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解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笼统地划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中国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答案选D。
【例题4】 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租界”指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国中之国”,“天津地方当局”仍实行封建统治,二者“均不实施管理”实际上二者都在染指它,故答案选C。
【例题5】 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的对等待遇,就是片面协定关税。中国的片面协定关税始于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 D.《南京条约》 【解析】中国片面协定关税始于《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故答案选D。
【例题6】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故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