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5 04:0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复习教案》。

第一篇: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复

习教案

专题四

中国近代化的沉浮

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工业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思想科学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生活西方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考纲考点】

.政治民主化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义和团反帝运动

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的胜利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失败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导火线、经过、意义)

国民大革命简况

土地革命简况(工农武装起义简况

红军长征简况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抗日简况)

解放战争(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三大战役简况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的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

2.经济工业化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短暂春天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

3.思想科学化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4.生活西方化

服饰、饮食及习俗风尚的变化

交通运输业的变化

通讯技术进步报刊

电影、电视、互联网大众传媒的发展

【专题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涉及的领域)

具体层面

(领域)

发展阶段

发展进程

经济

(工业化)

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1953年~1956年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

②1953~1957年以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一五计划。

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政治

(民主化)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

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无产阶级

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思想

9世纪中后期

器物变革: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西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制度变革: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20世纪20年代以后

文化变革: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生活

衣食住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交通运输与

大众传媒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包括轮船、铁路、汽车、飞机在中国的出现,电报、电话的发展;近现代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逐渐普及。

2.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侵华战争

签订条约

主要内容(罪行)

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关税协定;此外,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驻北京,两船长江口岸行,洋人深入到内地,鸦片合法兼赔银。

火烧圆明园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涌入,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赔款本息9.8亿两;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镇压了义和团,巨额赔款加深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抗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革命斗争

主要过程及主要事件

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爆发:1851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占南京改天京全盛:185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后,进入军事防御,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洪仁玕提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义和团运动(1900)

兴起:19世纪末,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

进程:抗击八国联军侵华,遭中外军队联合镇压。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改革。

辛亥革命

(1911)

同盟会成立: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为宗旨,《民报》为刊物;

革命风潮:和改良派展开论战;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建立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帝制终结:1912年2月清宣统帝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

(1919)

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爆发: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上海“三罢”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初步胜利:罢免了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反帝反封建,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传播民主和科学,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近代后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主义分期

919年至1949年

发展过程及主要事件

919至1924年

中共成立

及国共合作

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诞生

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教训:1922~1923年京汉罢工高潮失败,必须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1919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北伐战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失败: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927至1936年

十年对峙

时期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南昌起义:标志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道路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开始转危为安,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

西安事变: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逼蒋抗日,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相持阶段: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掀起反高潮;共产党斗争中求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

945至1949年

争取和平民主

解放战争时期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

战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年夏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中原)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战争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大陆统治被推翻。

【重点知识点拨】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政治

导致清政局的开始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农民负担加重,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社会思想

“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的中国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三个阶段的概况

①十九世纪中晚期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它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批破产,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另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技术、设备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开展,出现了中国自己的近代企业。这些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些进步人士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产物,军用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企业,民用工业则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但也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封建性。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所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上述情况明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20年间我国经济的发展,它主要体现出我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另外,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打败清政府,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加紧商品输出和非法的资本输出,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产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又使中国的经济明显地表现出半封建的特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自然经济被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产生的条件;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中国经济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不过没有成功。

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的种种方式(贷款、开矿、修路、办厂等),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中国的许多矿山资源、土地资源,加强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但这种侵略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加上清政府为增加税收,放宽民间办厂政策,使民族资本得到初步发展。正是因为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才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经济基础,也才会发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辛亥革命取得部分胜利的影响,“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两大进步潮流,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由于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民族经济在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顽强挣扎、艰难生存,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发展十分缓慢。

(2)近代前三种各经济成份的性质及地位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是维护较低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男耕女织和很少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长时期内仍占主导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中国要进步、要发展必须改造自然经济,反对封建统治。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其发展突飞猛进。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外国侵华势力事实上成为凌驾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而中外反动经济政治势力相互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要进步、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贩反对外来侵略。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份,政治上表现是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从他们产生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从发展原因看客观上是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其发展提供的机会。可以想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艰难,力量之软弱,这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必然失败的命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工业虽有长足进步,但仍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特征及各经济成份的关系

①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②这种特征决定了阶级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出在变化转折中的社会特征,各种经济成份的关系及各自地位决定中国近代政治关系和政治走向。例如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进入中国就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因为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来适应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两种经济又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更从主观上维护中国封建势力。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势力与清王朝之间既矛盾又勾结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由矛盾斗争为主向以勾结为主转变。

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极大地出近自然经济的解体,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工业诞生。这种新的经济成份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重大抵制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工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经济的依赖性。这又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2.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现代特色的民主政治,这种民主制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疑难知识解析】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科学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①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②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自然经济的阻碍;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受阻碍,人们思想不解放;闭关锁国政策;这些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③三座大山的压迫: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④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退。

⑤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⑥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3.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①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②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③第三次: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知识拓展综合】

.中国近代化(富强)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独立)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①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②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2.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个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理论方法升华】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与启示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在中国近代,近代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近代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从狭义上理解,近代化指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振兴。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②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④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近代化要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要有中国特色,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第二篇:近代化的起步复习课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复习课教案(简案)

授课人:赵士杰

一、总体概述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是近代化。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3.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力目标:

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情感价值目标: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但也正是由于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而曲折。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我们要辨证的对待,全面的评价。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同步进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中考热点链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尽管去年中考已经出现过一个非选择性试题,但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今年在复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加以注意。例如: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等等方面。

四、中考试题回放(见课件)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学习主题,通过搜索,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说课稿

说课人:赵士杰

【教材地位】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情感态度

认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虽然历次学习西方的活动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都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二、说学生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并能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但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指导阅读法,学会如何从课本、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学会利用相关信息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绘制知识结构图,培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4)、通过创设情境,学会观察、思考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1 归纳整理,知识梳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包括哪几件事,举手发言。学生发言:(略)

(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粗略地熟悉课本,明确本课复习主要内容和方向,将课本“由厚读薄”,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主要内容)2细化知识,夯实基础(见课件复习知识)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目的,内容,评价)

维新变法(序幕,代表人物,宣传,开始,内容,结局,评价)辛亥革命(团体,政党,起义,成果,意义)

新文化运动(开始,代表人物与作品,旗帜,内容,意义)学生发言(略)

(读,是复习的基础,俗话说“书读三遍,其义自现,”在将课本“由厚读薄”的基础上再“由薄读厚”,可以查缺补漏,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还存在的障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细致地看书,温故而知新,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的收获,体现差异性。让会走的走得更快,让会跑的跑得更远,让会飞的飞得更高。)(二)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并用图示法表示出近代史上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趋势 幻灯片展示网络图

(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有理有据的学习、有规律成体系地学习,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其实是个高屋建瓴的问题,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对要建立网络体系的知识点非常了解,否则就会犯大纲不清晰、体系混乱等低级错误。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不仅让学生在复习中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而且,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自始至终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随着复习的深入,复习内容的增多,把众多的知识点混为一体。)

(三)拓展迁移,史实结合

1、题例剖析,提高能力(中考突破 +超越自我)

认真阅读,仔细品味,注意题中给出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并尝试解题,最好能简单说出原因,若有疑问,可同桌交流,完成后举手发言。

(通过做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

2、走进现实,情感升华

材料一: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就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

材料二:2015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1866.11.12——1925.3.12)逝世90周年。2016年11月12日又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每年国庆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着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材料,就下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2)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对台湾人民写句心里话。

(中考复习要有意识地把考点知识同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有利于实现学生情感教育,态度培养,价值观塑造的内容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复习教学及德育引导。事实证明,一旦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还融进了历史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情绪会马上高涨起来,在亲历历史,感悟历史中,学生不仅感觉到历史知识的价值,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还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第三篇: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件www.xiexiebang.com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XX年,还是XX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最佳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先秦

(教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年—前476年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56)——封建制度确立

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二、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三、备考指南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民族融合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③文学和艺术④天文和物理⑤扁鹊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四、知识归纳

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

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暴政,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

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暴政,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

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②过程:公元前1046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

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五、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XX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XX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3.(XX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4、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XX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6、(XX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7、(XX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XX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9、“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0、(XX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XX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08年上海历史卷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教后记】

件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

文 章 来源 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13个专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

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近代社会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8、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

11、中国思想发展史;

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知历史。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如2003年文综第40题从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03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西进运动”。今年高考第39题从地理学科考察了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形成的原因,从历史学科考察了50年前发生在此地印尼的重大事件之——“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精神和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从政治学科考察了与当代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关系。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揣摸文科综合测试题的特点和考察的思路。

二、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一)复习时注意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如封建社会的衰落是我国明清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这一节内容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①政治制度上: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地方废行省,三司分权,解决地方与中央的矛盾。②军事制度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解除军事将领对皇权的威胁。③法律上:制定《大明律》,通过立法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④加强特务统治,用非正常的手段来强化君权。⑤“削藩”,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⑥营建北京城,突出皇权,体现出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就这一章的知识结构来说,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衰落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军机处、“均田免粮”无不体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②经济上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开始冲击着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④对外关系上,西方的殖民活动已到达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出现了反侵略的斗争,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对外关系的主流。⑤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出现了一些反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文学作品,西学东渐。文 章 来源 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10届高三历史怎样复习备考教案

怎样复习备考2010年高考历史

(一)、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体系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第一个层次是指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第二个层次是指教材中未打★的章节,第三个层次是指教材中用宋体字排版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指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各校教师都会高度重视,这里不再赘述。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不是要脱离教材,而是要用文明史观对教材知识重构和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再阐释,文明史是一种目光、是一种高度。例如:复习国共关系,就要站在“和则两利,分则伤民族元气”的高度来认识。

(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一节、每一单元

目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从节——单元——整体来抓好基础知识,落实主干知识体系,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务必做到落实。同时又要兼顾对课本边角知识的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牢固地掌握书本里的备考知识点,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为下一轮综合复习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时,必须将知识内化,完成知识转化才是关键。:

(1)及时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抄写参考书上的预习提纲,而是要将知识浓缩、内化,要把书本读薄。边整理,边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2)及时完成课后训练。知识的落实和转化,都要体现在会做题和做对题上。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若将不懂的问题堆积起来,就很难在高考中获得成功,那些认为历史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3)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用“色笔”标出,要不断强化记忆。①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②可以通过错题积累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的目的。

(4)学会知识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必须结合地图册来掌握,凡教材上划*号的地图都是要求掌握的。尤其那些与主干知识相关、与热点区域经济相关的地图更要引起注意。

(三)、分阶段,理线索,整合单元知识,宏观掌握历史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网络体系。以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下册第六章为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背景

国际: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帝国主义成绩掀起反共反社浪潮

国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矛盾变化,中共吸取苏联教训,注重自身探索,但经验不足,对国情认识不足

有益的探索:毛两文(背景、内容、意义)、一八大(背景 内容精神

意义)——为以后的探索提供经验

阶级斗争:两反右(57反右派 59反右倾)

曲折: 59~61年严重困难

(左)社建规模、速度:三面旗(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原因)

纠“左” P108下

三方面(具体措施)— 62年经济开始好转;64年完成调整

展:经济建设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P109~110

方法指导:

首先: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简要化。在复习时要能够“纲举目展”。其次: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

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学生的主干知识如果没有网络化,他心里很没底,甚至复习了就像没复习一样,这也会导致学生信心不足,文综答题的信心和第一感觉很重要的。)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来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背景、过程特点、影响)。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历史学习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这才叫知识整合。再次:平时注意自我总结历史规律,将知识类化、同化。

如:历史事件的学习一般都可以从背景(大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展开)、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几方面掌握。

再如: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都要放入“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分析”,从内部看,一般从物质、阶级、思想、社会矛盾几方面来分析;而失败的原因,一般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从几方面考虑:吸取教训、调整政策或变革生产关系(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根据变化后的情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统一、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的增强等;实行开放政策,加强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教育及人才储备等。

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历史“公式化”、历史人物脸谱化都是危险和有害的。如:材料解析题中要求“结合材料××”来回答时,就必须紧扣材料来解答。

(四)文明史的交叉与比较在近两年各省的高考题中大量出现,要求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把同时期的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从文明史的角度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开拓学生视野。

例1、07年重庆考卷19.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A)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06全国卷2,23)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D)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重要影响

3、(2008高考全国卷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D)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五)、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

文科综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近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中,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的试题大量出现。所以在平时复习时,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历史思维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与逻辑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

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分析和研究高考试题。具体做法建议如下:首先按题型或内容将其分类汇编,学生加以练习;其次师生共同解答每个题目,领悟并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阔思维;再次,规范答题语言,紧扣得分点,减少失分。

选择题训练:选好题是有效训练的前提。选题工作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尤其是全国高考卷和新课改高考卷要引起重视,可从中精选试题训练。要编好“情景式选择题”,增加选项地干扰性,使学生能力在训练中得到增强。

材料题要精炼,材料分析题能够综合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成熟的题型,是高考的重头戏,对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是必要的。要从解题的各个环节、有步骤地进行。进行专项能力训练。每组训练题要突出某一种专项能力,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教师精讲,使每项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在训练中得到提高。提醒学生,在平时训练是要做到:(1)先易后难 试卷不要留白

2009年年高考阅卷时,有约五分之一的考生最后一题没有得分。分析原因,首先是2009年文综试卷的地理和历史偏难,不少学生在前面解题时用时过长,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做题。其次,一些优秀考生不愿意放弃前面的分数,希望把分数得全,结果适得其反。文科综合的三个科目试卷上分别有100分,建议考生在做题时应捡容易得分的先做。其次在交卷前也可以抢到分,比如去年有学生在交卷前抢写的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结果因为踩到得分点,得了2分。考生不要在试卷上留白,写上去的内容有时不一定很正确,一旦踩到得分点也能得分。

“全面的肤浅比片面深刻好得多”,建议考生答题又遇到时间紧的前提下,首先是哪个学科容易就先做哪一科,由易到难,其次是不宜对某一个点“深挖洞”,而要“广积粮”。(2)辨清题设要求盯关键词审题

综合题的设问中有很多限制词,考生首先要认真看清题设所要求的是用哪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该问题,知识选用错误会导致得零分。比如有年高考题要求考生“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去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但有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回答,导致该题得零分。对于材料的限制词,考生也要认真阅读仔细,要看清是在分析材料中的哪一部分。07高考40题的第5问是要求考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而第6问是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与国家吉凶载德不载地,两种建都观点的异同”。有考生认为这两问是在问同一个问题,答案一致从而失分,其实这一题材料不同,指向也不同,设问也不同。

考生还要找准答题角度,比如题涉及“为什么”与“怎么办”,考生在审题分清后再慎重下笔回答,因为答案的针对性指向关系到阅卷老师给分的高低。(3)知识泛化要不得 不少考生越到关键时刻就紧张,其实这时更要重视基础知识。许多学生考前有个通病,就是知识泛化。

建议考生这时找一本规范系统讲解知识的资料,将其重要观点从前到后认真看一看,包括微观和细节性的知识点。这样,答题时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能阐述知识点的外延,容易得高分。答题只有在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支撑下,阅卷老师才会认为考生思想有广度有深度。

最后,送同学们几句话:基础最重要,关键在平时,会灵活应用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好的方法只有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挥作用。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下载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计划 双峰八中:邓望宜 第一课时 本课高考地位:《“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题目比较频繁,有主观......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高三级历史备课组一、以三个指导思想为依据1.依据复习要求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

    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

    6108475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

    高三历史复习状元纠错

    必修1 17、有学者指出雅典的“公民大会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其成员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所做的决策。”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缺陷是 A公民观点狭隘B公......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2009年高考,鄄城一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科上线人数近1600人,文科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本科上线人数比2008年翻......

    高三复习教案

    追梦文学路,我手写我心 ——2014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走眼》作者王伟锋访谈 2014.8.14《语文周报》(浙江版)(高三年级)第1版 编辑:吉人 【人物名片】 王伟锋,男,1976年2月出生,河南......

    2011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国对外关系

    2011年高考第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五中国的对外关系 1、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史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 ①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