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历史复习状元纠错
必修1
17、有学者指出雅典的“公民大会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其成员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所做的决策。”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缺陷是
A公民观点狭隘B公民权利受限C公民素质低劣D不能保证参政者的素质
18、“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了他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B要求由哲学家管理国家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D主张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29、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弛。”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C十月革命的爆发D罗斯福新政 30、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
A资本主义工业充分发展B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D第一国际的领导
34、有人认为:“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合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这一观点
A正确分析了鸦片猖獗的原因B准确提示了鸦片走私的实质C企图掩盖外国毒品贩子的罪恶D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独特视角、38、《五口通商章程》附带的《海关税则》规定,中国海关税率大幅压低到5%-6%.这一规定反映了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初衷2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被破坏3海关失去了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4中国关税与国际接轨 A12B34c123D1234
第二篇: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
6108475.doc
1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目口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 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2013-3-2
4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2000年综合卷的松江棉纺织业、2001年综合卷的中国古代教育等试题都是如此。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如2000年综合卷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2001年高考综合卷从非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得出其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等试题,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如何客观地评价国民政府的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等。对这些教材没有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记下来,复习时还必须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知识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师平时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目口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具体办法如下:
首先,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由于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润,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多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
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练习时间。有些同学,习惯每天看点书、做些相关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并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其出发点固然没错,但问题是: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复习时间,其中英语、数学便要占去较多时间,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最多也不过1小时,而且这1小时内又有三本历史教材要复习,那么留下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各教材每天所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也较少,学生练习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时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一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时的训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求学生每周星期五在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里,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选择题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选择题,原因是1个小时时间里要完成包括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选择题在内的练习是不现实的。同时根据高考的实践看,选择题的完成也需1小时左右完成。另外,在固定而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做选择题,学生的思维可保持相对集中与延续,同时学生也喜欢做选择题。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时间,且不影响平时复习教材的时间。
当然,做练习只做选择题是不行的。如果主观型试题也像选择题一样,每星期集中一个较长的单位时间去做,学生同样会感到枯燥乏味。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坚持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在固定的复习时间以外抽时间看一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问答题,先将提纲列出(也可打腹稿),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比较哪一种答案更好,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若参考答案太长,应
尽可能的将其缩短,但以能将问题讲清楚为前提。另外要将自己已理解的答案像老师分析试题一样分析给同学听,让对方听了你的分析也能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便是主观型试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一个个死的答案。
以上是我在指导高三学生自主复习时的点滴体会。高三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进而提高高考成绩,是我们每个师生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第三篇: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
文 章 来源 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13个专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
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近代社会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8、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
11、中国思想发展史;
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知历史。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如2003年文综第40题从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03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西进运动”。今年高考第39题从地理学科考察了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形成的原因,从历史学科考察了50年前发生在此地印尼的重大事件之——“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精神和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从政治学科考察了与当代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关系。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揣摸文科综合测试题的特点和考察的思路。
二、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一)复习时注意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如封建社会的衰落是我国明清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这一节内容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①政治制度上: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地方废行省,三司分权,解决地方与中央的矛盾。②军事制度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解除军事将领对皇权的威胁。③法律上:制定《大明律》,通过立法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④加强特务统治,用非正常的手段来强化君权。⑤“削藩”,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⑥营建北京城,突出皇权,体现出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就这一章的知识结构来说,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衰落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军机处、“均田免粮”无不体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②经济上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开始冲击着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④对外关系上,西方的殖民活动已到达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出现了反侵略的斗争,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对外关系的主流。⑤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出现了一些反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文学作品,西学东渐。文 章 来源 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第四篇: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XX年,还是XX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最佳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先秦
(教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年—前476年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56)——封建制度确立
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二、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三、备考指南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民族融合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③文学和艺术④天文和物理⑤扁鹊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四、知识归纳
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
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暴政,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
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暴政,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
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②过程:公元前1046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
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五、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XX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XX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3.(XX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4、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XX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6、(XX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7、(XX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XX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9、“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0、(XX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XX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08年上海历史卷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教后记】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高二历史纠错练
高二历史纠错练
一、选择题
1.唐代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从制度上分配给三省,也即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新交还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宰相身份地位 B.削弱皇权至上权威 C.避免权臣独揽大权 D.提高官员办事效率
2.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B.《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C.商人乘坐有轨电车谈生意 D.同盟会会员用无线电报联系总部
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7~1935年处应该填写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4.日内瓦会议期间,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指出:“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和周恩来。”这一言论反映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确认 B.周恩来对日内瓦会议的推动 C.中国和周恩来的地位无人可及 D.中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6.伯利克里执政时,“穷人也能有暇从政,公民权都享有政治权利,群众在数量上占了优势。”这是因为伯利克里采取了
A.设立公民大会 B.发放参政工资 C.广建剧院增加收入 D.实行轮番执政制度 7.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主要是指
A.加快了工业文明的传播 B.拓展了欧洲的世界市场 C.欧洲社会转型速度加快 D.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过程
8.“它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18世纪兴起的废除君主制运动就得益于这一鸿篇巨制。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都深受影响。”材料评价的是
A.《哲学通信》 B.《社会契约论》 C.《论法的精神》 D.《纯粹理性批判》 9.1983年1月,中曾根在访美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就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来说,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该言论说明日本 A.旨在成为政治性大国 B.为太平洋发展作出贡献 C.主张由美日平分天下 D.致力于推动世界的进步
10.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11.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而到了1894年至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12.“战斗打响后,从江南岸往北看,仍是一片漆黑,但如果从江北往南岸看,就可以看见无数只小红灯在闪烁,非常壮观。”徐法全当年是27军的一名侦察排长,回忆渡江时的景况,他仍然激动。这次战斗及结果是
A.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B.辽沈战役,解放东北
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D.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 13.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体现民主协商精神 D.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 14.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B.我国已经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15.下图(略)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16.“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苏格拉底 B.莎士比亚 C.康德 D.孟德斯鸠
17.2016年12月4日举行的“2016年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环保总工程师王金南说,要在明年之前实现中国减少污染的目标,需要投资1.75万亿元。对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8.洛克指出,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他们动辄要搜取权力,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使其他人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能为上述观点提供一定历史依据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9.“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中,工业总产值增加19%;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1937)年计划中,工业总产值增加17.1%;第三个五年计划,一共建成9000多个大型工业企业。”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发达国家。由材料说明
A.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B.斯大林模式促进现代化
C.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 D.工业成就为二战奠定物质基础
20.20世纪80~90年代,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建立。21世纪初,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启动。2015年,亚投行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些事件直接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C.自由竞争机制取代宏观调控 D.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21.《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与先王制诸侯”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长幼有序 B.等级森严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血缘为纽带 22.1975年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在古荥镇发掘一处大面积汉代遗址,附近清理出铁块、矿石堆、炉渣堆积区以及重要遗迹水井一口、水池一个、船型坑一个、四角柱坑一个、窑十三个。这些遗址的发现证明在汉代
A.中国就有铁器的存在 B.中国人已经会高炉炼铁 C.制造铁农具灌溉作物 D.制造瓷器的工序已完备 23.有史学家认为,“到了清代,皇帝私人秘书加上秘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这种权力集中,也就成为了满族作为‘少数人’却可以统治‘大多数’的制度基础。”这种“秘密政治”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24.“晚清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很多,打破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能够体现“晚清士人学术视野宽广”的是
A.中体西用 B.维新变法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25.孙中山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适应了政治体制演进的需要 B.阴历为代表的传统历法遭到摒弃 C.便于外交上与国际完全接轨 D.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
26.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A.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革命的全面推行 27.据史料记载: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击毙日军80余万,平均每年抗击侵华日军40%。1943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被围英军7600多人,歼灭日军4个师团。从材料中可知
A.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民族抗战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国民党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D.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8.1947年8月,在历时7月的艰苦斗争中,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并与陈粟大军、陈谢兵团互相配合,机动作战,纵横驰骋,扫荡中原,取得了“歼敌十九万人,解放县城一百余座,在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建立了中原根据地’。这一的重大胜利是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攻占锦州,解放东北C.百万雄师过大江D.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29.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次讲话的突出作用
A.推动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加速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保守思想的藩篱 30.2016年,上海合作组织发表成立十五周年塔什干宣言强调:“上海合作组织遵循不结盟、非意识形态、不对抗的立场解决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奉行独立自主和集团化原则 B.重视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 C.体现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力求和平协商解决国际纠纷
31.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 B.圈地运动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农业机械化提高
32.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该组织尝试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利益。该组织是
A.欧盟 B.世贸 C.不结盟运动 D.北美自由贸易区
33.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A.美苏争霸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4.“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5.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逝世了,人们将他葬在伦敦寺院中堂的北廊,和杰出的科学家牛顿葬在同一个地方。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
A.都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都推翻宗教统治,促进思想解放 C.都增强人类自信,为启蒙运动奠基 D.都实现人类价值,推动科学进步 36.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而改称我们要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问题„„若出现台湾回归祖国的一天,我们将尊重当前现实和台湾现有的制度。”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37.根据古代文献和大量考古文物证实,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即已产生政治制度,期 间经有了众多重大演变。《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改文中的“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嫡长子继承制 38.39.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制乃至整个古希腊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A.设立公民大会 B.颁布“解负令”,解放所有奴隶 C.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D.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40.对十六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历史就如何评价,是世界中世纪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新的枷锁。”材料中第一个“枷锁”是指
A.《圣经》 B.新教 C.人文主义 D.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41.“1920-1921”年之交,苏俄政府实行了新一轮的强制性‘实验’,但它与以往的战时共产主义的实验不同。”这两次‘实验’
A.体现了对市场的认识不同 B.反映了发展重工业的急迫性 C.都加速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都是对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 42.1947年3月,杜鲁门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人集团或外来压力所实行的征服活动。”为此美国 A.建立雅尔塔体系 B.对苏联实行“冷战” C.推行了分裂德国政策 D.干涉朝鲜国内战争
43.2016年11月28日,某组织裁定:美国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向波音公司提供补贴,帮助其开发777X型商用宽体飞机生产的行为,违反了《补贴与反补帖措施协定》中的有关规定,构成非法补贴行为。该组织表示,希望美国政府尊重公平竞争,并在30天内收回对波音公司的非法补贴。该组织应该是 A.GATT B.IMF C.WB D.WTO 44.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生产工具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应用的,其中用于播种的是
A.耧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翻车
45.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看法也不同: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下列能正确反映当今文明史观下对这一战争的思考是 A.商业战争 B.侵略战争 C.文明冲突 D.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46.人口迁移往往反映一国政治经济的变化,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47.有人对1936年国民政府的贸易和生产指标做了统计,其中面纱进口下降38%,棉布进口下降20%,麦粉进口下降1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钢铁进口增加20%,机器进口增加20%,生铁增加30%,对上述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为抗战奠定胜利基础
C.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提倡国货运动,减少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48.1957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 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国家实行三大改造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国家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D.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49.熊猫外交是中国一种独有的外交方式。右图所示熊猫外交得以推行的关键因素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行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0.嫦娥奔月,飞天成仙„„这是 古人最初萌动的飞天梦想。随着科 技日新月异,曾经的人类登天神话 在我国由梦想变成现实的是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五号 C.嫦娥一号 D.玉兔号月球车
5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B.无产阶级的辛勤劳动 C.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52.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罗 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 “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的是 A.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 B.兴办大型水利等公共工程 C.发放紧急救济金 D.允许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 53.右侧框内是对苏联某一政策的争论,引起这一争论的政策 A.属于特殊的战时措施
捍卫者:“这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唯一B.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通道!我们要坚决贯彻” C.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反对者:“资本主义余根未除,贫穷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尚在继续,这能叫社会主义?我们路
在何方?”
不满者:“真搞不懂!资本家和富农
又神气活现了。”
5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C.从两级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 D.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化经济一体化 55.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下列作品体现“反叛情绪”的是
A.《西风颂》 B.《人间喜剧》 C.《安娜.卡列尼娜》 D.《等待戈多》
56.“他们(六部)只需听命于皇帝,并不需听命于内阁。若内阁和六部发生意见,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相,不是大臣,不该管我们的事’。” 上述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大学士没有政治实权 B.六部的实际权力大于内阁 C.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D.票拟权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57.太平军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而进行的作战,前后进行了两次西征,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西征的重要性在于 A.集中主力打败凶狠的敌军——湘军 B.解除威胁,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C.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保证粮食供应 D.切断清朝南北联系,推翻清朝统治 58.近代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说:“机器进口(中国),恐非西国之福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B.列强企图阻止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C.西方列强支持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外国资本阻碍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59.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惟有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据此康有为强调 A.中国思想界尚未开化 B.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性 C.维新变法需渐进革新 D.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
60.“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二、判断题
()1.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经过艰辛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美国财政部长福勒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该名言反映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宗法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分封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邓小平在十二大上和南方谈话中分别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5.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6.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也属于公民法的范畴。
()8.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主张,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9.18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优势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10.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生产的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使其在明中叶以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11.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反封建。()12.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