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科版解析

时间:2019-05-15 02:5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物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科版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物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科版解析》。

第一篇:高中物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科版解析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流程

案例引→出学生讨论:能源危→机能源开发(环境问题)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能源。知道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2)能够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知道哪些能源是常规能源、哪些能源是新能源。2.过程与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授课思维基本框架:发现问题(能源危机→)分析讨论(能源特点、能源形势→)解决问题(发现新能源、应用新能源→)思想道德教育(忧患意识、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大局观,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2)熟习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形式,能够思考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树立自觉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怎样辨别一次、二次能源,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教学方法 开放式讨论 教学器材

太阳能演示器、风车 教学环境

通风、采光的科技室或露天英语角 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

教师:现在我们大量使用能源——电能,但实际消耗的还是转化成电能的其它能源——目前我国主要还是消耗化石燃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近三、四十年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也渐趋现代化,使能量消耗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各种能源的消耗量都折合成燃烧值为2.93×107焦/千克的标准煤计算(在1950年是26亿吨,1987年就是110多亿吨,估计到2000年要超过200亿吨)。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耗量也在迅速增加,1953年全国能源消耗仅为0.54亿吨标准煤,到1992年已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增加了近20倍,预计到2000年将增加到14~17亿吨标准煤,几乎接近20世纪初全世界1年能源消耗的总量。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

会不会引起“能源危机”呢?人类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煤和石油越采越少,人类可能要出现能源危机。教师:怎么办?

学生:人们可以寻找新的能源。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有关能源的问题——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新课教学

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教师:汽油、柴油都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那么煤、石油、天然气等等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地下开采出来的。

教师:地下的这些东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的动物、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中形成的。

教师:对于这类型的能源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

教师: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教室里点灯,工厂里开动机器都要用电能,电能是哪里来的呢?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氢又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电能是由发电厂供给的;电能可由化学能、水能、风能甚至还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对。火电厂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转化成电能;水电站把水流能转化成电能;干电池、蓄电池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电能是由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转化而来的,所以叫做二次能源。

2.能源危机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国家目前的能源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适当引导,尽可能的提高积极性。)(1)国的能源比较丰富,但其分布很不均匀

(2)在一次性能源的构成中,煤炭仍然占有主要地位,(3)内陆和中西部城镇主要以煤和火电为主;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多正从使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能源。

(4)人均能源资源不足。我国是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我国能源短缺,特别是油气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数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95t,世界平均值为209t,约是世界人均值的1/2;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3t,世界平均值为28t,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10。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不足1.2吨标准煤,居世界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一半,仅占发达国家的1/5~1/10。其中人均消费650kg标准煤,是世界平均额的95%;人均消费石油相当145kg标准煤,为世界平均数的16.8%;人均消费天然气相当17.7kg标准煤,为世界平均数的3.9%;人均消费电力501.5kWh,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

(5)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突出存在着一低两高:即电能消费比例低,非商品生物能源消费量高,一次性商品能源消费中原煤消费比重高。原煤消费达到75%,远高于26.2%的世界平均水平。

(6)是我国能源消费系数高,效率低,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耗能高。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以上。能源系统的总效率低下,不到发达国家的1/2。这说明我国能源从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利用的全过程中,有70%~80%被损失和浪费了。从单位GDP能源消费看,我国的能源效率也处于世界上很低的水平。

(7)是环境形势严峻。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严重污染环境。

相关数据——SO2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CO2的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列世界第二位。燃煤造成的SO2、CO2、NOx及TSP的排放量分别约占85%、85%、60%和70%。随着政府和公众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对煤炭利用市场尤其是高硫煤的销售,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到本世纪末,全国二氧化硫总排放量控制在2100~2300万t”。1998年1月国务院签发的《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指出:(1)禁止新建煤层含硫分大于3%的矿井,建成的生产煤层含硫分大于3%的矿井,逐步限产或关停。(2)禁止在大中城市及远郊区新建燃煤电厂。北京市甚至还规定,将在四环路以内城区取消燃煤锅炉。可以说,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影响。

3.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国的能源问题非常的饿严峻,大家考虑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或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再何方?

资料:化石燃料、水流能、风能等都来源于太阳光的辐射,即太阳能。太阳每秒钟要向周围空间辐射26173.8×10焦的能量,其中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只有1.7×10焦,但仍有大量的太阳能还没有被利用。近年来发明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还刚刚开始。这里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此外自然界还存在大量的潮汐能和地热能,我国和有的国家已试验用潮汐能和地热能来发电,由 于有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使造价过高,因此还没有被广泛采用。另外本世纪初还发现了原子核能(原子能),原子能已经作为核潜艇、航空母舰和破冰船的核动力,也广泛地用于核电站。

我们把化石燃料、水流能、风能等人类早就应用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把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近才开始利用的能源叫做新能源。

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所有数据老师把握,整个新能源的得出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到)教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我国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新油田也在不断被发现,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耗巨大,节约常规能源的消耗,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仍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数据:全球再生能源可转换成为二次能源的储能为185.55亿t标准煤,约为目前全球化石燃料消耗量的两倍,说明再生能源大有可为。但是,除水能基本得到充分利用外(发达国家利用率90%,中国10%),很多再生能源有待开发。有资料表明,美国到2030年再生能源在总利用能源中比重可达30%,英国到2020年再生能源占总开发电量的20%,但是不少人对此并不太乐观。对中国来说,首要的是开发水力资源和生物质能,其次是发展地热能、风能和太阳能。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存在较大的新材料问题。

(1).核能

核能是康价的清洁能源,核电占世界电能的17%,已建核电装置400余座。但是由于核电站的安全与废料处理问题,目前核电发展缓慢。尽管如此,核电装置的改进仍在不断地进行,其中有不少材料问题,现仅就正在开发的两类核电装置分述如下。

快中子增殖堆:现行裂变反应堆所用燃料都是235U,而铀矿中235U含量只有0.7%,98%以上是238U。快中子增殖堆就是将238U吸收一个中子转变为239Pu,以此为燃料可使铀的利用率达70%。1200MW的快堆在法国己运行多年,但这种堆型存在一个严重的材料问题,即液体钠的腐蚀,以致造成了多次泄漏事故。同时,半衰期很长的239Pu,也可造成严重污染。最近提出的“加速器驱动的核反应堆”设想,就是利用擅变原理使239Pu,自循环,从而解决污染问题,我国在这方面正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可视为永久能源的聚变堆:两个轻原子融合成重原子叫核聚变,它比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更大。氖和氟是氢的同位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海水中氛含量为0.034g/kg,全球海水中氖含量多达l0Ut,而每克氖相当100L汽油,所以说一旦聚变堆开发成功,将成为永久能源.聚变反应的点8-10火温度高达5×10℃,在2×10秒内注入100万J的能量。目前欧美都己点火成功,但距商业化很远,要在205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我国也有两台实验装置,用以探索物理原理,也可做一些材料研究。核聚变装置对材料要求十分苛刻,如耐中子辐射、耐高温和抗氢脆等。因此,材料是聚变堆能否实用化的关键因素。

(2).太阳能(在有太阳光的地方展示太阳能电池板收集太阳能可以带动小电风扇旋转)

太阳照射到地面的能量相当于全球能耗(1.1×10kW)的1.6万倍,既无污染,又是永久性能源。可

2惜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密度太低,只有1kW/m,还受气候影响。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主要有两种:-是热能的直接利用,如利用镜面或反射槽将太阳光聚焦在收集器上,由中间介质吸热产生蒸汽,推动气轮机组发电,美国单台容量己达80MW;另一种形式是利用小型太阳能装置为房屋采暖供热,现己大量应用。4 研制高效、长寿、廉价的光伏转换材料已成为目前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重要课题。当前不同材料的最高转换效率为'非晶硅(薄膜,可铺覆)为12.7%,理论上可达24%,缺点是稳定性较差;多晶硅为17.7%,-种复杂结构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可达24.4%;单晶硅为28.7%,CdTe或Cds为13%;Cu(Ga,In)Te为17%,GaAs及GaInp可高达25%-30%。目前,太阳能电池组价格为每峰瓦4-5美元,估计要达到0.4美元左右才能在电价方面与常规发电相当。近年来正在研制便于大规模制造的燃料纳米半导体材料及有机光伏转换薄膜。

尽管如此,在某些日照时间长、居民分散地区建立太阳能电站还是有意义的,因此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太阳能,如美国“百万屋顶计划,德国”十万屋顶“计划及日本”1600个屋顶"太阳能电池系统等。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应把太阳能的利用列为重点,因为西部地区日照好、居民分散,适合发展太阳能。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就是在同步人造卫星上装两个16km2的电池板和聚光系统,将所获电能用微波传到地面。由于在大气层外阳光强度比地面高1.4倍,又不受气候影响,据估计,由此得到的电能成本可与常规电能相比。但是,除了材料和技术问题以外,是否造成环境污染还需要论证。

(3).风力发电

太阳能在地面上约2%转变为风能,全球风力用于发电功率可达11.3万亿kW,很有发展前景。风能与风速密切相关,我国沿海与西北地区的风力资源丰富,大有作为,但风车材料是关键。-个2.5MW的风车,转子叶片直径要80m,包括传动箱的总重达30t;风车高近百米,用材几百吨。风车叶片耍有足够的9强度和抗疲劳性能(全寿命转数要求10以上),目前主要采用玻璃钢或碳纤维增强塑料,正向增强木材发展。虽然风能发电装置造价较高(1000美元/kW),但电价可与常规能源相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氢能

氢被认为是理想能源,热值高、无污染。但是氢作为能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氢的来源,只能通过电解水,太阳能分解水,生物制氢,以及化工、冶金等流程制氢,这就需要消耗能源;二是氢在存储、运输及应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爆炸,加」氢对材料产生氢脆、氢腐蚀,以及氢渗漏等,所以近年来对储氢材料的研究很多。-种储氢方式是将材料与氢结禽成为氢化物,需要时加热放氢,放完后还可继续充氢。同时储氢材料又是高能蓄电池的负极。储氢材料都是金属间化合物。这些金属间化合物比重大,并有中毒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并且成本很高。目前正在研究的纳米碳管,其储氢能力数倍于LaNi5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一些厂家利用上述储氢合金制造氢能汽车,但由于有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价格又无竞争能力,离产业化尚远。

课堂讨论:

1.资料《中国的能源消费》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能源也不例外,从几种广泛利用的常能源来看,储量都比较大。从中可以看出。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石油局每6位,天然气导第16位,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

虽然我国的能源比较丰富,但其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有60%分布在华北,水力资源有70%分布在西南。而经济发达、工业和人口比较集中(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却比较缺乏(煤炭占全国的2%,水力占10%)能源生产的快速增长是从建国后开始的,同建国前相比,原煤产量增长近30倍,原油增长1000多倍,水电增长100多倍天然气达到1400倍这足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发展速度。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在一次性能源的构成中,煤炭仍然占有主要地位,占70%以上,而且工业燃料动力的84%可以说,煤炭在中国能源家族中,处于老大的地位。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谈谈——我国能源形势及战略之我见。

2.请几位同学说出他们喜欢的城市。请他们做这几个城市的市长,要他们谈谈该市能源发展的整体规划。(附中国地图)

整个这节课的要求资料准备充分。课型本人主张开放性教学。在随意、自由的课堂讨论中学习物理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但不感觉到课堂的局限,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学生的大胆发言是老师首要提倡的。物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节课的训练重点。着重改变学生有水倒不出的难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表达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不拘泥于备课资料,随堂应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和对社会发展的主人翁精神。

第二篇:高中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教科版解析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教学目的: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意义。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 教学方法:启发、讲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问:在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的落地点相同吗?

学生:它们的落地点不同,速度越大,落地点离山脚越远.因为在同一座高山上抛出,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速度大的水平位移大,所以落地点也较远。

教师:假设被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物体的运动情形又如何呢? 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模拟。

如果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物体在空中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初速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到现在我国已发射了多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我国就掌握了使卫星返回地面的回收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种先进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 我国发射了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把卫星准确地运送到指定位置的同步轨道上。这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多维控制问题.同步卫星的定点成功, 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方面已加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几年,我国一直利用火箭为其它国家发射卫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知识。

2.人造卫星的分类

a.轨道分类:同步卫星、极地卫星、任一轨道卫星。

b.用途分类:通讯卫星、军事卫星、气象卫星等等。3.同步卫星

1.轨道;一定在赤道上空。

2.必须有一定的高度、周期、线速度、角速度。(为什么?)

3.引入:那么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运动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 新课教学

(一)宇宙速度

1.设一颗人造卫星沿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转。

①教师:卫星绕地球运转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

学生:由卫星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来提供。

②据上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表达式?

学生:=mr

③所以我们得到,T=2л

教师:在公式中,M为地球质量,G为引力恒量,r为卫星轨道半径。此式为卫星绕地球正常运转的线速度(环绕速度)和运行周期表达式。

2.讨论v、T与r之间的关系:

学生:由于GM一定,r越小,线速度v越大,反之,r越大,v越小.即:r↑→v↓ 同理:r↑→T↑,对于人造卫星vmax=7.9km/s,Tmin=84.4min

教师:由此我们得到:距地面越高的卫星运转速率越小。那么,是向高轨道发射困难,还是向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呢?

学生: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因为向高轨道发射卫星,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3.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求解它绕地球的速率

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此时的r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R,则

或者:mg=mv/r v

2==7.9km/s

教师:这个速度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4.讨论:

①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的最大速度,为什么?

②为什么说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第一宇宙速度v=7.9km/s可理解成:

(1)是发射卫星进入最低轨道所必须具有的最小速度。

(2)是卫星进入轨道正常运转的最大环绕速度,即所有卫星的环绕速度均小于7.9km/s。

过渡:如果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此时卫星的运行轨道又如何呢?

5.教师讲解,并用多媒体模拟:

①当人造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 km/s,它绕地球运动的轨迹就不是圆形,而是椭圆。

②当卫星从地面飞出时的速度大于或等于11.2km/s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为太阳的行星这个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

③当卫星从地面上飞出时的速度大于或等于16.7km/s,则能脱离太阳的束缚,进入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去,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度。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种卫星──同步通信卫星。这种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所以从地面上看,它总在某地的正上方,因此叫同步卫星。这种卫星一般用于通讯,又叫同步通讯卫星。我们平时看电视实况转播时总听到解说员所说的太平洋上空或印度洋上空的卫星都是通讯卫星,在北京上空有没有同步卫星呢?同步卫星有何特点呢? 若在北纬或南纬某地上空真有一颗同步卫星,那么这颗卫星轨道平面的中心应是地轴上的某点,而不是地心,其需要的向心力也指向这一点。而地球所能够提供的引力只能指向地心,所以北纬或南纬某地上空是不可能有同步卫星的。另外由于同步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所以此卫星离地球的距离只能是一个定值。换句话说,所有地球的同步卫星只能分布在赤道正上方的一条圆弧上,而为了卫星之间不相互干扰,大约3度角左右才能放置一颗卫星,地球的同步通讯卫星只能有120颗。可见,空间位置也是一种资源。(让学生推导同步卫星的高度)。

同步通讯卫星的特点:1.在赤道平面内。2.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3.高度一定。值得说明的是:卫星在发射的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和在升降机中相同。卫星进入轨道,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凡是工作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天平,水银气压计)在卫星中都不能正常使用,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实验都无法进行。地球同步卫星是指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与地球同步转动,相对于地面上某一点始终保持静止的人造卫星。有一下特点:

(1)周期、角速度与地球相同,即T=24h(2)轨道确定。因为ω、T与地球相同,又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只能在赤道面上与地球自转同步,所有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均在赤道平面内,且离地面的高度和环绕速度相同。

三 巩固练习

1.发射一个用来转播电视节目的同步卫星,应使它与地面相对静止,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km,问此卫星应发射到什么高度?(h=-R=3.59χ104km)

2.宇航员坐在人造卫星里,试说明卫星在发射过程中人为什么会产生超重现象?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又为什么会产生完全失重现象?

3.在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船的实验舱内,下面几项实验中可以正常进行的是(CD)

A.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B.同弹簧秤称物体的重力

C.上紧闹钟上的发条

D.用体温表测宇航员的体温

4.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C)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近地圆形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

C.它是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在近地点的速度

5.某行星的卫星,在靠近行星的轨道上飞行,若要计算行星的密度,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D)A.行星的半径

B.卫星的半径

C.卫星运行的线速度

D.卫星运行的周期

6.关于人造地球卫星与宇宙飞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A.如果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周期,再利用万有引力恒量,就可算出地球质量

B.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只要它们的绕行速率相等,不管它们的质量、形状差别有多大,它们的绕行半径和绕行周期就一定是相同的

C.原来在同一轨道上沿同一方向绕行的人造卫星一前一后,若要后一卫星追上前一卫星并发生碰撞,只要将后者速率增大一些即可

D.一只绕火星飞行的宇宙飞船,宇航员从舱内慢慢走出,并离开飞船,飞船因质量减小,所受万有引力减小,故飞行速度减小

第三篇: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图像和公式》教案教科版选修解析

《简谐运动的图像》



一、教学三维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振动图像的物理含义。



2、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3、能根据图象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二)过程与方法



1、学会用图象法、列表法表示简谐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提高运用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

2、分析简谐运动图像所表示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等物理量大小及方向变化的规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描绘简谐运动的图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图像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逐步认识客观存在着简洁美、对称美等)。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

1、重点

(1)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2)简谐运动图像的特点。

2、难点

(1)用描点法画出简谐运动的图像。(2)振动图像和振动轨迹的区别。

(3)由简谐运动图像比较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的大小及方向。

3、疑点

能用正弦(或余弦)图像判定一个物体的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

4、解决办法

(1)通过对颗闪照相的分析,利用表格,通过作图比较,认识简谐运动的特点。(2)复习数学中的正弦(或余弦)图像知识;比较几种典型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与简谐运动图像的区别。

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

四、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幻灯机(或多媒体课件)、音叉(带共鸣箱)(附小槌、灵敏话筒、示波器)。

五、学生活动设计



1、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观察振子的简谐运动情况及其频闪照片、位移一时间变化表格。



2、学生根据表格画出s-t图



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振子在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方向。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提问

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开始计时的那一时刻位移为零,则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设开始计时的那一时刻位移为零,则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根据s=

at,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抛物线)

2那么,简谐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或幻灯)显示。观察气垫导轨上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这是典型的简谐运动。

观察振子从离平衡位置最左侧20mm处向右运动的1/2周期内频闪照片,以及接下来1/2周期内的频门照片,已知频闪的频率为9.0Hz提问,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t。是多少?

时间t0=s=0.11s 提问,频闪照片上记录下来什么?

(照片上记录下来每隔t0振子所在的位置)

取平衡位置的右方为正方向。根据频门照片上的读数,列出位移。随时间;变 化的表格,阅读课本P163的内容。

请同学独立作图,以纵轴表示位移X,横轴表示时间t,根据表格数据在坐标平面上一一描出各个点,并用平滑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看看究竟是一条什么线? 简谐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余弦(或正弦)曲线。

一、简谐运动的图像的物理意义

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振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x-t图像。注意:不要把简谐运动的图像和振子运动的轨迹混为一谈,简谐运动的图像不是振子运动的轨迹。

例题设水平弹簧振子从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起开始计时。(1)画出历时一周期的振动图像。(2)在上述图像中标出图。



3、在上述图像中标出振子在上述时刻的速度方向。



4、在上述图像中标出振子在上述时刻的加速度方向。(上述各问可让同学讨论后回答)

(复合幻灯片展示,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从图像中可以得出的物理量有

①振幅

②振动的周期T

③某时刻振子的位移大小及方向

④某时刻振子的速度方向

⑤某时刻振子的加速度方向

二、简谐运动图像中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

图9-2中(甲)图表示振子从平衡位置向正向最大位移处运动。

(乙)图表示振子从正向最大位移处向平衡位置运动。

等时刻的位移矢量 3



 乙

图9-2



三、振动图像的广泛应用 心电图、脑电图、地震图等。

(四)总结、扩展



1、简谐运动图像表示了做简谐运动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图像,它不是质点运动的轨迹。



2、在简谐运动图像上可以知道振幅、周期的大小,可以判断位移X、速度v,加速度a、回复力F的方向,还可以比较其大小。



3、一切复杂的振动都不是简谐运动,但它们都可以看做是若于个振幅和频率不同的简谐运动的合运动。

演示:用发声的音叉通过示波器显示音叉振动的图像,反过来振动图像又可以判断物体的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

七、作业与思考 

(一)作业题



1、P167练习三:①②③ 

2、小聚焦本节练习

(二)思考题



1、如图所示的简谐运动中,物体在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A、5cm B、10cm

C、15cm

D、20cm

2、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位移—时间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t=4s时物体的 A、速度为正的最大值,加速度的为零

B、速度为负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

C、速度为零,加速度为正的最大值

D、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的最大值

3、一物体沿x轴做简谐运动,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当t=2s时,振动物体

A、向+x方向运动,加速度有正的最大值

B、向-x方向运动,加速度有负的最大值

C、向+x方向运动,速度有最大值

D、向-x方向运动,速度有最大值

4、图9-6为某原点振动图像,从图可知 A、第3秒内质点的位移是-5cm B、第2秒内和第3秒的动量方向相同 C、第2秒内回复力做正功 D、第2秒内的加速度在逐渐增加

(思考题答案:

1、B

2、D

3、D

4、AD)

八、板书设计



三、简谐运动的图像 

一、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振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图像中可以了解到哪些物理量? ①振幅 ②推动的周期T ③某时刻振子的位移大小及方向 ④某时刻振子的速度方向 ⑤某时刻振子的加速度方向



二、简谐运动图像中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的物理含义 

三、振动图像的广泛应用

第四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科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下蹲过程

站起过程

结论:加速度方向向上,出现超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下,出现失重现象

师:加速度为零,情况怎么样? 生:既不超重也不失重,视重与实重相等。3 超重(失重)产生的原因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上升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师:你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拉力的表达式? 生:F-G=ma F=G+ma=mg+ma F〉G 师:拉力F与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与F、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结论:超重: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重。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下降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生:G-F =ma F=G-ma=mg-ma F〈G 结论:失重: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重。学生游戏:

1、让下端扎有小孔的盛有水的塑料瓶子下落时,站在旁边的同学身上会不会被淋湿?

2、两本交叉相叠的书本怎么样才能轻易拉开? 师:体重计(弹簧秤的示数)能不能为零? 生:当a=g时,F=0。

师:视重为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面对话,完成以下填空:

记者: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你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发射时,感觉()感比较强,最大达到5G,船箭分离时,我感觉有一种忽然腾空的感觉,这时又进入了()状态。

用心

爱心

专心

记者:飞船成功着陆时你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降落伞打开后船体晃动得较历害,„„当时有很强的()感,仪器显示有3至4G的载荷。

2)、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中的人的质量是50 kg,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 扩展:

(1)本题中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2)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下降呢?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3)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加速下降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4)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上升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5)若想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为零,则升降机应怎样运动? 四、课堂小结

1、超重和失重是一种物理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物体的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重力不变。规律:

超重状态 N > G a竖直向上

失重状态 N< G a竖直向下

超重还是失重由a决定,与v方向无关

五、作业:

1、在升降机中挂一个弹簧秤, 下吊一个小球, 如图(1)所示, 当升降机静止时, 弹簧伸长4cm.当升降机运动时弹簧伸长2cm, 若弹簧秤质量不计, 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以1 的加速度下降

B、以4.9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1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D、以4.9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2、如图(2)所示,在原来匀速运动的升降机的水平地板上放一物体,受到一个伸长的弹簧的拉力作用,但仍能保持与升降机相对静止.现突然发现物体被弹簧拉动,则判定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3、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电梯内的台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运动,台秤上的人注意到开始3s内台秤示数为528N,接着8s内台秤的示数为588N,最后台秤示数增大到678N,直到静止时台秤又恢复到588N,试问电梯是上升还是下降?升降的总高度是多少?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1至2个超重(失重)现象的小实验。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

1、BD.

2、BC. 3、31.5m.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高中物理:3.2《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情景引入:提供虚设报道 据悉:“2000年7月25日,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跑到上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机长得知飞机机翼起火,紧急制动,飞机立即停止运动.”

(在运动规律的研究中已经利用协和号客机有关信息,本课再次利用此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

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并且纷纷提出惯性问题。

师生回顾实际情景——多媒体视频:

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奔驰了约2000米、速度达到328km/h时,轮子压上美国大陆航空的DC-10脱落的小铁条,飞机机翼起火,如果停止起飞过程需要冲出约3000米长的距离(此结论在第一章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推论而得到过),机长拉起飞机,两分钟后飞机坠毁。

学生和老师一起再次经历心灵的震撼。

教师肯定学生们有关惯性的说法——惯性致使飞机不能立即停止运动?同时提出问题:假如有足够长的跑道,在3000米长的距离上有没有力强迫飞机向前奔驰?

学生的结论出现分歧,有同学提出有冲力,教师不急于表态。在后面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希望学生可以自我感悟认识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大自然和他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

——牛顿的墓志铭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之牛顿第定律

牛顿定律——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教师讲解: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因为它太复杂而含混不清,这就是运动问题。探究问题:物体运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人们的直觉经验: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机械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要劳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强调亚里士多德分析与认识问题的方法: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得到结论。

提出思考问题:你是否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速度本身标志着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同学已经有足够的经验、知识、说“不”!

一、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

回顾问题:关于力,伽利略断言了什么?

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的存在。

提出假设请学生想象与思考,假如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

教师随手演示,仍然使一串钥匙摆动,观察其经历——几乎摆上初始高度。或许就是这样的观察经验,使伽利略设想了理想实验。

斜面实验——课件模拟。

引导观察和思考,伽利略理想实验经验与推论:理想条件下,小球可以达到原来等高位置;倾角越小,会运动得更远;

假如水平,小球将永远运动。

设小球释放的高度不同,在水平面上的速度不同,但是没有使物体减速的原因,物体会保持达到最低点的状态(速度)运动。

推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原因。

视频:沙弧球——在摩擦作用非常弱时,沙弧球运动距离被极大地放大了。为伽利略——理想实验推论提供体验性支持。

视频:保龄球以强烈的势头冲向目标——多次重复,请学生寻找冲力?同时对前面协和号问题得到统一认识——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引导总结“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笛卡儿: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是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他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使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 of motion)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引导对第一定律的深刻析、讨论: 如何理解“一切物体”?

不论物态如何、不论状态如何、不论什么位置——一反几千年束缚人们思想概念的教会观点——天上与地面的物体遵从不同的规律。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肯定了力的真正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强调: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位置”和“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速度的变化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强调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的性质——惯性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物体本身的本能。

自然界是非常“懒惰”的,本性——希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是物体与生据来的一种本能。

问题思考:企图保持不变,是不是不能变化?

否!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惯性——本能;歧途不变,能不能不变取决于是否有力迫使其改变。

问题深入:所有物体均具有惯性,是否所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本领相同?

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不同,而迫使不同的物体改变状态需要复出的努力是不同的——惯性大小不同,是什么使得惯性大小不同?

深入分析与思考:研究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速度、重力、密度、光滑等因素。

教师引导,理性思维研究分析:

关于速度,引导逆向思辨

——可否认为我现在速度为零,惯性为零?

——可否认为我乘坐动车组飞奔着惯性增加?可否认为我对面乘客惯性为零?

学生深层次思考讨论。

统一认识:惯性既然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就应该与外界条件、外界作用是否有、大小、速度大小没有关系。

速度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同参照系,速度不同,而物体本身的属性应该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光滑——光滑是否没有惯性?

强调摩擦的作用。

重力——是否在太空中、卫星上没有惯性,能否以意念改变物体状态? 视频——失重,强化理解。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惯性是否与密度相关? ——比较冰和石头?

一冰山足可以撞坏太坦尼克号!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抽杀乒乓球、羽毛球,不可以抽杀铅球、保令球,撼树容易,撼山难。

这样的事例,使学生心灵感悟得到强化。

进一步:太坦尼克号已经发现了冰山,为什么躲闪不开?

协和号为什么难于改变运动状态? 质量大,运动状态难于改变。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mass)m——标量

单位:千克 符号 kg

四、解释生活现象,问题讨论:

1、最便宜的旅行方式。

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自转,一昼夜就能环游世界,这个设想可行吗? 答:因为地球上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当忽略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时,升空的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可能相对地球绕行一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我们竖直上抛的物体还会落到原来的地方?而不是落在原位置的西边?

现实类比:观察视频——汽车上抛球:

在快速行进的汽车上,竖直抛出的物体会落回手里。

引申,思维体验: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

2、既然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能变化?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了,是不是就没有惯性了? 注意: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意义: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定义了惯性概念: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关于“对力学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假定、对物质运动的基本观点都作了界定”的问题,鉴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暂不说明。

注意:惯性不是力!

问题拓展:物体存在惯性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设想,假如物体没有惯性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惯性的利用和预防,课件 撞车

安全带视频,学生对惯性的感悟与体验再次得到强化,同时强化了安全意识。

认识拓展,问题: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运动第一定律不能经过实验检验,那么惯性定律为什么还被认为是一客观规律?

引导认识:

1、不存在反例

2、近似条件——彗星运动

视频:沙弧球运动、气垫导轨实验

3、以其为理论依据得到的推论可以经过实践检验

4、建立在实际观察和理性思维上

教师展开:人类对于惯性的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一直至牛顿,经历了2000多年无数个有名无名的科学家的探索才逐渐趋向完美,而其中对伽利略的用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努力,就像是读福尔摩斯一类的侦探小说。在好的侦探故事中,一些最明显的线索往往将读者引导到错误的猜疑上去,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靠不住的”。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送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取。——《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我国远在春秋战国的“墨经”上已有惯性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的《考工论车舟人篇》中更有明确的记载:“劝登马力,马力既竟竭,犹能一取也。”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路,这显然是讲述一种惯性现象。

这段历史对每个学习物理并愿通向成功之路者是最好的借鉴。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可靠事实+理论思维→理想实验

课后思考问题:第一定律建立的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在本章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有惯性(第二讲,可以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更多内容可以到http://61.184.119.196:8012/gzpt/xkjx/g1wl/g1wl08/unit01/kzzl.htm查找

再本章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的感想体会。作为本章测评的

一部分。

本课的设计思想是我多年所坚持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且不断完善,近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提高了课程的体验与感染力。多年来,本课有学校内外,本学科及其他不同学科的很多老师听课,给以高度认同。

可以通过以下一组问题的判断,知识巩固并且检测教学效果 问题判断: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状态为止

错(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2、运动越快的物体一定受到更大的力作用,力越大,物体的速度一定越大

3、由于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会无故改变

4、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5、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说明受力作用后物体不再具有惯性了

6、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要持续改变状态必须持续施加力,这是因为物体的惯性在起作用 对

7、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撤消动力后,最终会停止运动,这是因为物体不受作用力了

8、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消失后物体的速度将会逐渐减小

9、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方向总与力的方向一致

10、只有静止和匀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11、如果不受重力(不考虑空气阻力),向上抛出的物体将会向上做匀速运动 对

12、力是产生加速度和速度的原因

13、跑得快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跑得快的物体惯性大

14、受重力大的物体,惯性大,物体在月球上受重力减小,其惯性减小

15、在宇宙中不受重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16、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物体的惯性消失

下载高中物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科版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科版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物理《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教案教科版选修解析(范文大全)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选修3—1的第四章第三节,这节课内容是测量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电源的特性主要由电动势与内阻来描述,因此测量电动势和内阻对......

    高中物理 4.2 功率教案 教科版必修2(共5篇)

    功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公式P=W /t 进行有关计算。 3.正确理解公式P=FVcosα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

    高中物理 2.2《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教案 教科版必修2

    第2节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力是做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2.理解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浅谈高中物理视频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浅谈高中物理视频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一、 获取: 1. 从互联网上下载 在提前一周备课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或者在其他网站中搜索),单击“视频”,再点击“百......

    高中物理:《形变与弹力》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 形变与弹力 一、 知识架构 1、 列举实例,叙述弹力的定义。 2、 说出弹力产生的条件,能区分弹力和重力。 3、 说出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二、 知识目标 1、 了解形变的......

    高中物理:3.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案(教科版必修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方法 2. 进一步学习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

    教科版五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科版五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 生命多么可贵教案 第一课时 感激生命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感受父母的伟大与平凡,感受父母与我们的关爱,愿意与他们真情沟通 2.......

    教科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教案

    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 主题一 这点困难算什么 教学内容: 1、困难是什么; 2、我也失败过。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