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初探
新课程突出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尤其是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交往与对话的过程,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与环境的对话。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借助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疑。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我国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与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
1.从课题之处提问题。
课题是文章的眉眼,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平分生命》一文,就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要平分生命?怎样怎样平分生命?等等。
2.从矛盾处提问题。
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争论,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就引发学生思考:诸葛亮前两次不见刘备的另外可能是什么?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小金花在得知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时没有流一滴眼泪,可为什么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流泪了?
3.从重点处提问题。
重点句段是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紧扣重难点发问,学生的学习讨论才有的放矢。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开头这一中心句统领全文。我就抓住这一关键句引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的实施,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时,问于矛盾之际,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二、优选问题类型,以趣激疑。
我认为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的问题应当以广义的问题为主,尽量避免狭义问题。
所谓广义的问题是指开放式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情感性问题。开放式问题允许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组中合成和探究一些观念(例《观潮》:为什么只有在八月十八才有大潮?为什么海宁盐官是观潮的最佳地点?);评价性问题是允许学生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对某个人物、事物、文章或某一事件等的判断和评价(例:与周瑜比较起来,你为什么更喜欢诸葛亮?);情感性问题是允许学生表达他自己真实而纯粹的感觉和情绪(例学生阅读了《军神》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提问:从沃克大夫“冷冷”到“肃然起敬”态度变化说明了沃克大夫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应当多设计些广义性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回答答案单一,促进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组讨论,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建立新型关系,自主质疑。
这里的“新型关系”指的是师生关系。我们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管理要从“教育爱心”向“教育民主”转化。在课堂中应当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主动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在预习课文时和在课堂教学进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以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起点,极容易引起班上同学的共鸣和争论。这些问题中有不少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重要补充。及时地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并进行讲解或展开讨论,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指创设问题情境的“可延性”。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入味地学习,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张纪中心小学
姚妮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客体支持下学生主体宽松、积极、愉悦的心境,并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实现主体的能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体充分发展的统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的作用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问置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有疑激思,以疑获知,促使学生很快由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由无意识记转为有意识记。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消除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等弊端,改变了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
2、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铺路石”。通过问题情境,教师对教材中的各知识点、重点、难点把握更准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更清楚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问题情境,能进一步领会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图,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更有效地学习。一个“好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经常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进行主动学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能力也就得到了不断的培养和加强。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了基础,以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持之以恒,就会产生良性循环,对教学大有裨益。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几种来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2、旧中引新设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车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3、步步深入设情境。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节紧凑。
4、揭示矛盾设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应注意的事项
毫无疑问,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能极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要使课堂问题情境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不能用现成的方法和套路可以解决,必须经过自行探索,或者在教师的指导学习中,创造性的寻求解答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是,必须熟练地驾驭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时,要先易后难,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梯度分明。在面向全体学生,使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度能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
2、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而又系统。对某一教学内容来讲,所涉及出来的一整套问题,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特点、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既而完整配套,又各有侧重,形成层次。这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又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抓住关键,叙述要简练,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问什么。
3、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要尽可能的引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非常有益的。如果数学教学只提供“思维体操”,不管实际应用,恐怕不合时代要求;同时,又要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要尽量做到自然渗透、有机结合。
4、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应引导学生去参与提问。教师设问布疑,学生回答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发动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思考、用于探讨的热烈气氛。
5、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后,还必须做好总结归纳工作。要把大家讨论的意见,加以归纳、分析、总结。教师要明确表态,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表扬那些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激发全体学生都来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在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我国初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对初等教育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初等教育中最基础打好根基的重要学科。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有效途径,值得重视推崇。教师可以从体验性、情境性、启发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造。由于问题情境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突出作用,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将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情境。在关注问题情境的重要优秀价值的同时我们认为需要更加关注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以及实施性。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并不是随随便便创造出来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一个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还应研究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结合多方面各种因素,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问题情境。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数学教学中,最传统的方法是在老师课堂上不断地循环讲授最新的知识点,然后为学生布置作业对错误习题纠正和继续在讲授新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的单一性、死循环、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强制被迫接受,教师讲解最新的知识点,通过家庭作业巩固课堂上所讲授新的知识点,然后对课堂上的学生进行灌输教育。一个学期一直都是这种枯燥无味死循环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会严重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产生厌学讨厌数学等思想。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创新,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求学阶段,小学生年纪较小,贪玩本质还是存在身心发展相对不成熟,教师在创造问题上,这就更具困难性,合适的问题设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食物分割方法,然后等分。然后让学习可以计算出每一块西瓜占整个西瓜的份量,计算完毕可让学生进行品尝西瓜环节,同时教师还可以增加多媒体显示,向学生展示动态情况,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教师想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应该使用问题情境,通过创造有效的教学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思想状态,创造出适当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小学生的内心心理活动不断创造一些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消除学习数学障碍,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是处于引导者。所以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才能使用正确的问题情境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性合作能力可以运用问题情境模式。基本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数学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问题情境大部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更愿意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创新,提高小组讨论中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
第一,教师自身主动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手机多媒体阅读小学数学教育书籍,查询有关问题情境信息,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创造问题情境的含义、特征和意义,不断完善加强教师的情境意识。第二,学校数学教师探讨: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绝大部分数学教师思想是略微古板,每节课都是按照课时讲授新的知识点或者错题,然而大家聚在一起谈论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问题情境教学深化到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课堂中,使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每一个班级都要完成全心全意”,不是仅仅在公开课上使用有效情景方式而是每一节课。
(二)选择与生活合适的情景
创造问题情境不是漫天想象的,也不并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所教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创造情境。在选择创造问题情境的方式时,应考虑许多因素。根据每节课所讲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数学科目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性以及理解困难,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那么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己参与,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了解每节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在小学学习生涯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然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实际操作的过程就是双手和大脑同时使用的过程。问题情境就是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手段。数学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注重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一口气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将课堂的氛围尴尬死气沉沉,有的教师努力尽可能的营造情境,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教学内容偏离主题,每节课堂大家在嘻嘻哈哈欢笑中度过,没有掌握重点知识,课堂效率低。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数学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需要将情境创造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与问题结合一起,使学生从自己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做好情境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问题。
(三)有效利用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学情境的创造中,互动环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课堂。在课堂传授知识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加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积极的情感,能够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依据情境创造的问题案例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应当采取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学生的学习问题情境相符合,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协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使数学课堂氛围不再枯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需要更多的关注研究,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在问题创造情境上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基础数学中创造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喜爱生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细节,享受教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蓝田县洩湖镇宋庙小学 贺园园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呢,问题教学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本文将粗略地谈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把知识很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境 问题 【正文】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教育理念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广泛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应用,然而,在课改的今天,我想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塘。这里的“授之以鱼塘”即创设教学情境。
我经常问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告诉我“为了用。”对啊,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在生活中去运用它。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也说到数学要来自于生活,更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各科教材的教材目标里也总是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足以见当代社会“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是,虽然道理是这样明显,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广大的学生把“学”和“用”分离了开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帮学生把“学”和“用”联系起来,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到身边的点滴事件中去,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很好的起到这种作用。
去听听课,和同事们讨论研究,发现大部分课堂上数学老师们都不是直入主题,他们会很重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不光可以调动学生有效地学习情感,更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生活中有这样的知识,需要这样的知识,所以我们才来学习这一课的。那么下一次,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境我就可以运用这样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相反,如果没有创设教学情境,而是很直接的展示给学生一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受到这些知识只是学学而已,考试时也许会考它,但生活中不会用到它。这样的话,也许学习效果会很好,可是学生对它的运用意识便会下降很多。
纵观各科教材的题目和内容也可以看到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就单拿五年级的语文《鲸》来说吧,《鲸》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分别讲了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初读课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鲸的这些特点,而从鲸的形体发生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环境变化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理解鲸的进化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鲸的生活习性。我有板有眼地说:“我向大家透露一个最新消息,为了发展我们威海的旅游事业呀,我市打算在孟海小区和刘公岛之间修建海上走廊,听说过吧?不仅如此,刘公岛管委会还有个更大的设想,在刘公岛的东海域建设海底世界。有人提议把鲸也请进海底世界,大家觉得这个想法行不行?”
话一出口,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我也加入了其中:“到底行不行,咱们得从书中找依据。大家认真读书,根据鲸的特点考虑考虑,找到依据了多读几遍。”
五分钟静心读书、思考之后,我们开始了交流。为了使学生说话有条理,有说服力。我对学生进行了说话的指导:“老师提醒你,讲话要有理有据,先摆明观点,行还是不行?再谈谈自己的理由,最后读读从课文中找到的依据。亮观点,说理由,找依据,清楚了吗?谁先来?”
同学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当学生说从“鲸的体形大”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学习。有的学生说:“作者拿鲸和象作比较,更突出了鲸的大”。有的学生说:“我从16万公斤重,体会到鲸的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16万公斤与自己的体重进行比较,学生目瞪口呆:“哇,一头鲸是我们的4000倍!”从数字中体会,也启发了更多的学生,大家纷纷找出──“从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可以看出鲸大。”“还有4万公斤”“17米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深入理解了鲸的大,品尝到了掌握抓重点词句理解的甜处,而且也渗透理解了列数字写法的好处。还有的学生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也能看出鲸的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舌头舔舔自己的上腭,再站起来摸摸鲸的上腭。最后,我播放了鲸的录像,让学生亲眼观看鲸的大。在充分感受大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纷纷读出了自己的个性体验。
当学生说从“呼吸”这一部分能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须鲸和齿鲸喷水的图片,让他们判断出哪头是须鲸,哪头是齿鲸,并从课文找出依据。从而进一步学习“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并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课文中的这一规范语言。
还有一些学生说从“睡觉”这一部分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出鲸睡觉的样子,从而明白鲸是群居动物,不适合单独饲养。
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从“生长”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他的发言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养一头小鲸不就行了。”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辩论,最后大家明白了,鲸的生长速度太快,养小鲸也不行。还有的学生从“吃食多”来说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
不知不觉中,课堂学习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纵观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生成性明显提高,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更实、更活。
二、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这一个任务的完成。要创设有效地生活情境,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紧紧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中心。我们可以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插图来创设情境,也可以稍加改造,还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境进行加工。
2、教学情境要有时代性。
例如,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课文导入时创设情境,联系伊拉克与美国的战争局势,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伊拉克战争有关画面,让学生对战争带来的危害有了初步认识,学完文章后再联系当前中国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争执的问题进行讨论。作为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们及时了解当代社会的大事,关心国家的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设疑情境、活动情境等等。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来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设疑、实验、活动等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效果和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无论哪个年代的课程改革,“学以致用”是我们广大教师对学生的终极要求。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光要让学生知道“鱼的鲜”,让学生学会“怎么渔”,更要致力于创设一个个良好的像“鱼塘”一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用的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2002年印刷出版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纪锐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重谈“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以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为例》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尽量将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