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关于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为国土资源管理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策储备和制度供给。根据省厅有关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国土资源改革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决定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专题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通过专题调研,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实质,进一步总结近年我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经验和主要成效,围绕当前执法监察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创新提升执法监察模式,建立完善遏制违法用地的新体制、新机制,明确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措施,提出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政策建议,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执法监察工作上新的台阶。
二、调研主要内容
请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结合本地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实际,选择拟开展执法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类型,组织开展调研,并按照提出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具体样例请见附件。
(一)拟改革创新的执法监察工作体制类型。
1.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模式。落实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上升到党委、政府层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2.相对集中执法权模式。整合执法主体和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解决职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执法体制。
3.违法用地和违法采矿监管共同责任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对违法用地、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进行联合执法,共同承担监管责任,建立创导国土资源“大家用、大家管”执法监察新体制。无矿产资源地区可就违法用地监管共同责任模式提出改革方案。
4.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协调的试点地区政府负责模式。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对列入省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地区,试行执法监察政府负责制,让看得见的管得了,实现管得住。
(二)拟改革创新的执法监察工作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落实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实行农村宅基地审批、耕地保护补偿与违法用地双挂钩,完善裁执分离机制等内容,探索创新执法监察工作。
三、调研组织
请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按照以上内容开展调研工作,并于12月19日之前将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电子件形式上报各市国土资源局。
各市国土资源局汇总后,以电子件形式于12月20日之前上报省厅执法监察局。各市可选择一至二个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或者以市为单位,申报纳入改革试点。
省厅执法监察局将于下周到相关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实地调研,从中优选若干市、县(区)国土资源局纳入2014年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
四、工作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对未来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为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赋予的国土资源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为此,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
二是精心组织,做好保障。本次专题调研时间紧、任务重。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要按照调研目的、内容和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认真实施,选派精干力量参加调研活动,切实做到人员、时间、任务“三落实”,圆满完成专题调研任务。
附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试点工作
方案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局 2013年12月18日
附件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 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改革方向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与改革方向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进一步确立新型的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体系,创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
(二)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原则。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以思想解放推动观念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土地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政策。
——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的原则。按照城乡“制度统筹”的要求,构建起与城市国有土地相协调的建设用地权利体系、市场运行体系、流转管理规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统筹节约集约用地与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
——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尊重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主体地位,以农民自愿为基本原则,切实保障农民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合法权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加以积极引导和规范。
——循序渐进、先行先试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试点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的衔接关系,在现行的政策框架内,立足现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较小范围内先行先试形成制度成果,并进行不断总结和观察的基础上再逐渐扩大其实行范围,真正做到“局部试验、封闭运行、结果可控”。
三、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我省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通过创新和完善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相一致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体系、法律保障和金融支撑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市场体系,全面建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二)2014年改革目标
现阶段建立和完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控制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
(三)2014年改革任务
1.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状调查和确权发证工作。
在试点单位,开展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专项普查工作,查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产权主体、使用现状以及总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对产权合法、主体明确、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发证手续,并建立相应的集体建设用地地籍数据库。
2.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
选择以市、县为试点单位开展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探索试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和相关机制,包括流转范围、条件、方式、程序以及监管办法。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经营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3.开展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配体系研究。
开展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内涵和产权体系研究工作,构建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用益物权。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订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和税收调整体系,以及土地流转收益的使用方向与监管原则。
三、试点单位与时间安排
杭州市本级、嘉兴市本级、德清县、鄞州区、衢江区列入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试点。试点时间为一年,分为四个阶段。
(一)确定试点,编制方案(2014.01-2014.02)
由试点单位根据本实施方案提出适合当地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经省国土资源厅报省政府同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
(二)宣传动员,启动试点(2014.03-2014.03)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力量进行宣传动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宣讲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宣讲流转试点要求,推进试点规范运行。
(三)全面实施,封闭运作(2014.04-2014.10)
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我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试点的批复精神,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各试点单位按照流转试点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严格要求,规范运行,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四)成果验收,出台办法(2014.11-2014.12)
各试点单位将本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成果报经省国土资源厅预检后,由省政府组织验收。省国土资源厅根据试点情况,组织起草并下发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
第二篇: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决定党的建设的成效、决定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正确估价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现状,从中找出改革创新的对策,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来改善党的领导。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领导体制机制,但由于领导体制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领导体制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继续克服。
在领导职能方面,当前的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再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年在体制上一直是似分不分,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大力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任免,还仍要以代表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认可为准。
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一些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少数领导干部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等,这些不足和问题都与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相适应和不相符合。
在权力实施方面,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当前,领导权过分集中于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中,又过于集中在为数很少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身上。由于权力下放不足和过于集中,使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出现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
在机构设置方面,领导机构高度膨胀。领导机构是实现领导职能的组织实体,是领导体制的组织表现形式,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工作才能完整有序地运转,达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领导机构尽管历经多次精简,但每一次精简过后又迅速膨胀。因此可以说,在当前,机构臃肿仍然是我们当今领导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在对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当前的领导体制一直缺乏对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由于领导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权力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涉及领导者的各类刑事案件无论在职务级别上、案件数量上还是案件影响上,这几年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干部人事改革方面,缺乏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在目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各领域的要求,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现代用人思想和观念在人事制度上仍然有待成为基本的操作行为。可见,领导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大力进行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给党带来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坚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放弃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稳妥地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换届后的工作形势对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提出了新要求,党委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思路、定决策上,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领导,协调好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提升班子整体功能。
二是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机制。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出发,达到真正靠民主与法制来执政,真正靠法治而不是靠人治来执政,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不是高度集权制来执政的境地。为此,一要理顺三种关系。首先是党委与人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领导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坚决克服过去那种不讲程序,不尊重人大,使人大仅仅成为“举手机器”“、橡皮图章”的情况。其次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上下功夫。在当前,要通过改革,逐步改变由党组织直接代替政府作决定、发指令的现象。再次是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这是一种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定期报告工作应成为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二要合理设置党政机构。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三要善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并依据法律和程序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三是完善党委决策议事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常委分工职责内的具体问题则由个人决策,常委对个人决策行为负责。进一步修改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相关制度,规范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议事范围、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抓好决策调研、民主决策、决策执行和执行监督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全委会的决策内容,对于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议题和推荐干部等重要活动,进行全委会投票表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四是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机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必须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核心职能。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时,要从全局角度合理划分工作层次,明确党委常委会与政府常务会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不同职责。党委领导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把握方向、搞好决策、用好干部、优化环境、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对事关全局的工作,要由党委牵头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党委提出总体目标要求,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党委加强督促检查,给予支持指导。
五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①民生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优化产业与增加就业统筹好,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分配机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③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况。切实加强对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依法管理,使它们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④维护社会稳定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严防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生产安全事故等兴风作浪,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从而保证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⑤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央政策、决策在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方面的调控功能,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六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对于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方面,要突出解决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七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八是建立健全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和应急事件处置机制。许多社会不和谐问题都有一个萌芽、发展、爆发的过程,建立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对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苗头、问题和隐患,早发现、早处置,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九是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解决当前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化解。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第三篇:浅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创新
浅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创新
在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法制化,保证国土管理基本国策的落实,维护国土管理部门行政管理权威等方面,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执法难、难执法、法难执”一直是困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笔者拟对创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开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新局面作粗浅的探讨。
一、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创新必要性的认识
1、创新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理论的要求 创新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碰到的和即将碰到的问题,对以往实践中的传统的理论、方法、手段进行扬弃的创造性的、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创新,意味着运动,意味着联系,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前进。继承是前进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会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会蒸蒸日上;一个单位,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会生机勃勃;一项工作,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会充满活力。
2、创新是不断变化、错综复杂的新形势的要求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供应计划的短缺,当前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将是国土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违法用地反弹的压力很大,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面对土地执法监察的高压态势,违法用地者直接对抗法律法规的冲动将变换为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段来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如一些违法用地者直接未批先用、少批多用、非法买卖的行为有所收敛,但在批准用地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从中谋利;再如,当滥占耕地、低价出让土地、越权批地等违法行为遭到国家严厉控制和打击后,又出现新的违法征占土地的形式,少数地方以通过与村集体直接私下签订协议租用土地并改变土地用途为名,行违法占用土地之实的所谓“以租代征”便是其中之一。针对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只有用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才能加以解决。
3、创新是破解“执法难、法难执、难执法”难题的要求
长期以来,“执法难、难执法、法难执”一直是困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者的难题。一度时期,少数地方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出现了主要领导不重视,分管领导不想管,监察人员不愿干,其他同事瞧不起,用地单位不买帐的“五不”现象,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软肋”。“执法难、难执法、法难执”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是由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决定的。但也是与我们把握土地违法行为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不够有关,与研究和探索如何从内部加强控制、从外部加强监管的新对策不够有关。因此,要解决“执法难、法难执、难执法”的问题,必须在土地执法的思路上有所突破,制度上有所变革,方法上有所创新。
二、从思路、机制、方法上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进行创新
1、抓调研,在工作思路上求变革
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当前国土资源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的新动向、新特点。在此基础上,要强化理性思维,加强规律探索,坚持科学预见和创新发展,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思路。这个工作思路要有新意,包括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和保障办法等。没有思路创新,就不可能推动工作创新。只有形成新的思路,才能带动国土资源执法的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2、抓规范,在工作机制上求突破
坚持创新的工作制度,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突破难关的有效途径之一。土地违法行为一旦形成,土地难以复耕,建筑物难以拆除,处理人阻力更大,必须把工作做在前面。一是在建立国土资源部门内部加强配合,共同控制土地违法行为发生的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如建立监察处(科)参与规划制定和调整修编、地价确定、用地审批等重大事项的会办制度;建立监察处(科)会同用地、地籍处(科)实施交地放线制度;建立要求土地使用者在施工现场悬挂《建设用地批准书》并对其实施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监察处(科)会同用地、地籍处(科)对用地单位(个人)进行项目用地竣工验收,对未通过验收的违法用地,地籍、用地部门共同把关不予办理土地转让、抵押登记、分割登记等其他有关手续的制度等。通过建立并执行一系列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执法监察处(科)不参与批前、批中各有关管理环节,不了解批前、批中各管理环节有关信息,不协同实施批后管理的现象,超前防范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二是在建立暂停违法用地严重地区的土地审批的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对违法用地严重、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的地区,国土资源部门监察处(科)可向用地处(科)发出协查通知书,暂停该地区的用地材料的上报和审批,推动这些地区的党委、政府依法行政,配合和支持国土资源部门对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
3、抓突破,在工作方法上求创新
要针对新形势下违法用地行为的新特点,不断在土地执法监察的方法手段上创新。一是建立巡回检查责任制。对基层土地执法人员要分片包干,明确责任,奖惩兑现,力争通过巡查把绝大部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在查处案件时查事又查人。做到“立案必查”、“查案必结”、“结案必严”。查事时做到该拆除的拆除、该没收的没收;查人时做到该处分的处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追究刑事责任,以增强执法监察的震慑力。三是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实行国土、监察、规划、公安、检察、纪检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办案。四是在执法监察工作中利用现代化科技成果。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等高科技器材调查取证,增强证据的准确性、直观性、全面性;配备性能优越的执法车辆,以增强应急机动反应能力;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系统,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三、在创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不断开拓
1、创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必须要有不断创新的勇气
创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有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的勇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推进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与时俱进,把握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形成新思路,取得新突破,推动创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创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必须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进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创新,通常是对被人们普遍认同,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原有工作思路、工作制度、工作方法的修正或超越。仍然会遭到土地违法者千方百计的抵制,国土部门内部也会有极个别同志对创新过程中工作程序的变动或相互制约措施的推行而不甚理解。因此,我们对外一定要排除阻力,对内要搞好解释,做好协调。只要我们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就能推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不断创新。
第四篇: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
周口市国土资源局
关于印发周口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 实施办法(试行)和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泛区农场、周口监狱分局,局机关有关科室:
《周口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和《周口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已经局长办公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该实施办法(试行)制定或者完善本辖区巡查工作实施方案,于 2010年 2月 10日前报市局备案。
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
— 周口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
实
施
办
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执法效能,实现对全市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促进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有效开展巡查工作,切实履行 “保障发展,保护资源”职责,根据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和《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巡查,是指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通过巡回检查的方式,及时发现本实施办法所列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制止和报告的工作制度。
第三条
巡查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及时、有效的原则。第四条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实施巡查工作适用本实施办法。
第二章 巡查职责和区域
第五条
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行使下列巡查职责:
(一)组织、指导本辖区巡查工作,制定巡查工作实施办法;
—
—
(二)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巡查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巡查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四)每年向市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告巡查工作开展情况,同时抄送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
第六条
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负责全市巡查工作。第七条
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行使下列巡查职责:
(一)组织、指导本辖区巡查工作,制定巡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季度工作计划,报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季度工作计划应当明确巡查区域、巡查实施具体单位、巡查基本频率等;
(二)对本辖区下级巡查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本辖区巡查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四)每月向本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周口市国土资源 局报告巡查工作开展情况。
第八条 县(市、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负责本县(市、区)巡查工作。
第九条 国土资源管理所行使下列巡查职责:
(一)实施本巡查区域巡查工作,制定月工作计划,报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月工作计划应当明确巡查责任
—
— 区域、巡查责任人员、巡查路线、巡查时段、巡查频率等;
(二)对巡查人员日常巡查工作和国土资源协管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每周向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报告巡查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条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是国土资源巡查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执法监察工作的领导是巡查工作主管责任人,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的负责人是巡查工作主要责任人,执法监察工作人员是巡查工作具体责任人。
第十一条
巡查区域:城乡建设规划区、公路干线两侧、城乡结合部、集镇村庄周围、基本农田保护区、各类开发区、工业集聚区(园区)、重点矿区(含勘查区,下同)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易发区等,应作为重点巡查区域,实行重点巡查。其他一般巡查区域,实行全面巡查。
第三章 巡查实施
第十二条
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所是巡查工作的实施主体,对巡查工作负直接责任。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所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巡查区域巡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三条
巡查主要实行全面巡查和重点巡查两种方式。
—
— 全面巡查指对巡查区域实行全覆盖的巡查方式,重点巡查指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多发时段和高发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巡查方式。
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的实施重点巡查,国土资源管理所定期实施全面巡查。建立健全全市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队伍,积极开展巡查协查工作。
第十四条
巡查应当及时发现以下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一)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
(二)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
(三)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的;
(四)占用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破坏基本农田的;
(五)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
(六)法律规定其他占用或者毁坏国土资源的违法行为。第十五条
建立健全巡查台账制度,组织实施、应用巡查信息系统。
巡查台账应当包括巡查时间、巡查人员、巡查路线、巡查项目(矿区、矿点)、违法项目(矿区,矿点)主体或名称、违法地点(矿区、矿点)、违法现状、制止措施、制止效果、后续处理情况等基本内容,台账格式文本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
—
— 一制定。
巡查台账内容及时录入巡查信息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巡查信息互联互通。
第十六条
巡查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巡查准备。巡查人员应当准备巡查工作所需相关图件,携带必要的巡查装备、工具;
(二)实地巡查。巡查人员按照巡查工作计划,对巡查责任区域内的拟建、在建、新建成项目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进行检查;
(三)发现违法。巡查人员检查发现本实施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行为时,应当对涉嫌违法主体、项目(矿区、矿点)名称、用地(矿区、矿点)位置、面积、用途、审批和施工进展情况、无证勘查或者开采矿产资源等情况进行初步核查,依法收集相关证据材料;
(四)现场处置。对确认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巡查人员应当按照本实施办法第四章的规定,及时予以制止,填写违法行为报告单,同时向上级报告;
(五)巡查信息记录。巡查任务结束后,巡查人员应当及时填写巡查台账,将巡查台账内容录入巡查信息系统,及时跟踪后续情况,更新有关信息。
第十七条
执行巡查任务时,巡查人员应当不少于 2人,携
—
— 带执法监察等有效证件,着装齐整、规范。
第四章 制止、报告和通报
第十八条
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采取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
巡查人员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时,应当向违法当事人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告知其行为违法及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违法成本及代价,督促违法当事人立即停止、改正违法行为,跟踪检查整改情况。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违法行为报告单对违法行为进行审核或核查,确认为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及时向违法当事人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或者《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停止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制止无效的,应当及时将违法信息函告违法行为发生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必要时向社会公告。
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巡查实行零报告、专项报告和定期报告制度。零报告是指巡查人员每次巡查任务结束后,无论是否发现国
—
— 土资源违法行为,均应当向巡查实施主体报告巡查结果。
专项报告是指巡查实施主体对巡查发现的重大、突发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定期报告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所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巡查工作开展情况,对本辖区巡查工作进行总结,对国土资源违法形势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置意见等。
第二十一条
通报分为案件情况通报和工作情况通报。案件情况通报是指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巡查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通报发生地的人民政府或有关新闻媒体单位。
工作情况通报是指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定期报送巡查工作报告时,同时通报下一级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章 巡查保障
第二十二条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巡查制度,落实巡查工作责任制度,推动巡查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建设,充实巡查力量,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并纳入县财政统一管理。
—
— 第二十四条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将巡查工作所需经费以及巡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巡查津贴、补助、巡查装备、工具等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二十五条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巡查工作实际需要,配备巡查车辆、通讯工具、GPS、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录音笔等专门用于巡查工作的装备器材。
第二十六条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卫片执法检查、举报电话、举报信件、举报电子邮件、领导批办、下级上报、媒体反映等方式,及时掌握国土资源违法线索。
全省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聘请监察专员、协管员、信息员、青年志愿者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监管网络体系。
第二十七条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协调公安、规划、城管等有关部门,建立巡查联动机制,支持、配合巡查人员开展巡查工作,及时处置采取暴力手段阻碍巡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巡查人员打击报复等行为,保障巡查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全市各县市区应学习借鉴洛阳、漯河、郑州等地创新国土资源联合执法机制的经验,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组建国土资源警察队伍,实施联合执法和巡查。
—
—
第六章 巡查考核
第二十八条
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依据本实施办法制定全市统一的巡查工作考核办法,将巡查工作纳入国土资源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和完善巡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标准。
巡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应当包括巡查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巡查责任制落实情况、巡查效果、执法监察机构和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巡查人员定编定岗定员及巡查装备配备、经费保障情况等。
巡查效果应当包括巡查覆盖、巡查任务完成情况,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报告、巡查信息记录情况等。
第二十九条
巡查工作考核,应当结合本巡查工作的自查、检查、抽查、现场核查等情况,采取组织评议和综合评分等办法进行,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考核结果应作为评先、奖惩、干部任用、国土资源执法先进单位评选的主要依据。
对考核不合格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由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约谈,限期整改。未按要求整改的,列入执法监察重点监管地区,予以通报批评或者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
第三十条
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评选、表彰巡
—
— 查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三十一条
巡查工作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其中涉及领导干部的,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予以问责。
(一)未按巡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巡查工作计划等规定进行巡查的;
(二)应当发现而未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制止的;
(四)应当报告而未报告,或者报告不及时的;
(五)填写巡查台账或者录入巡查信息弄虚作假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实施办法,制定或者完善本辖区巡查工作实施方案,报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
— 周口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
考
核
办
法
(试行)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实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列入工作目标管理,建立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把巡查实施情况作为考核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监察工作的主要指标。考核结果作为评先和奖惩的主要依据。
一、巡查工作考核实行百分制
(一)全面实行巡查工作责任制,划分巡查区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并纳入工作目标管理的,记
10分。未划分巡查区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未建立信息网络,或未纳入工作目标管理的,每项扣 5分。巡查工作责任制实施不规范的,每项扣 1-4分。
(二)落实人员,定员定岗,并切实保证工作经费,配备巡查工作所需装备和办案器材,为巡查工作提供保障的,记 10分。人员落实不力、未定员定岗或工作保障不力的,每项扣 1-4分。
(三)有明确的巡查工作规划或计划,认真开展全面巡查、重点巡查或抽查,巡查工作覆盖率达到《周口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实施办法》要求的;且在违法行为多发时段、高发区域、易发时期加大巡查频率的,记 10分。未制定工作规划计划,—
— 未按要求开展巡查或加大巡查频率的,每项扣 2-5分。重点区域巡查工作覆盖率达到 100%,每低一个百分点,扣 1分。
(四)巡查工作台帐规范,登记内容完整真实的,记 10分。没有建立巡查台帐的扣 5-10分,巡查台帐建立不规范的,扣 1-5分;登记内容不完整,或不真实的,每项扣 1-5分。
(五)对发生的违法行为,能够及时发现依法制止,制止 行为达 100%,并按要求及时填报《巡查工作情况报告表》,将违法案件及时上报立案查处的,记 25分。未及时发现或未依法制止,形成巡查应发现案件的,每件扣 2-5分;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每件扣 4-8分。制止率每低一个百分点,扣 1分。未按要求填报《巡查工作情况报告表》上报立案查处的,每件扣 5分。
(六)对本辖区巡查发现各类应立案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率达 100%,并在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到 95%以上,记 15 分。立案率每低一个百分点,扣 1分。结案率每低一个百分点,扣 2分。
(七)按要求制定考核奖惩的具体办法,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和考评的,记 10分。未制定考核奖惩具体办法,未开展监督检查,或未开展考评的,每项扣 5分。
(八)按要求将相关资料报上级备案,报告巡查工作情况 及相关报表的,记 10分。应报未报的,每项扣 5分。
上述八项扣分上限为分配分数值。巡查工作成效明显的,可
—
— 在总分上加 1-5分。
二、巡查工作考核组织实施
考核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勘察、组织评议、综合评分等办法进行。市对县(市、区)每年考核一次。考核前,被考核单位应先行组织自查,并向市国土资源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再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考核。
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综合评分 90分(含 90分)以上的为优秀;80分-89分(含 80分)为良好;65分-79分(含 65分)的为合格;64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三、巡查工作奖惩
对巡查工作中违反土地或矿产资源管理规定行为按规定应报告而不报告,对违反土地或矿产资源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依法查处,以及疏于巡查造成群体性违法或重大违法案件的有关责任人员,严格依法依纪实行问责。
对巡查不力,土地秩序管理混乱致使一个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 10%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 10%,但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重大影响或者其他较为严重后果的,对该地区有关责任人进行警示约谈或警告;土地秩序管理混乱致使一个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 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 15%,但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恶劣影响或
—
— 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按照三部委 15号令对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实施问责,并暂停受理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事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秩序混乱的,暂停该地区矿业权审批事项。
有前两款行为,被追究行政、刑事责任或被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或矿业权审批的,对巡查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扣除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考核中的相应分值。
考核为优秀等次的,考核单位应予以通报表彰,列入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先进单位评比范围。
考核为不合格等次的,给予考核单位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取消被考核单位本在本系统的先进评选资格。
发生一票否决的,考核结果确定为不合格,并取消被考核单位本及下一在本系统的先进评选资格。
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制定对本级巡查人员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巡查情况和绩效考核奖惩的具体办法,并进行定期考评。考评结果与奖惩、任用挂钩。
—
—
第五篇: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继续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村级用水管理及水费征收工作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管理和水费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依托用水者协会,灌前编制用水计划和配水计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工程管理体制建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工程规模较大且位置远离耕地及居民点的派驻专门管护人员,居民点附近在耕地内的工程由村民进行看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随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进先进的管理手段,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经济,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顺供水成本,确保投入有回报,为民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备案,“十二五”力争达到水成本价的70%,“十三五”基本达到水成本价。末级渠系维护费有农民用水合作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制度。对农村二轮承包地、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和粮食生产之外的耕地、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加收资源水价,拉开高耗水行业水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水价综合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基层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强对新技术、新节能产品的培训学习力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效能建设、节能环保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级水利服务机构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技术为重点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以膜下灌溉技术为代表的高效节水技术应用范围。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工程维护、用水管理和水费收缴等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充分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服务项目走向市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并按
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节水工程建设,深入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节水增效能力。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建设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