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教案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程 课题名称: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类型:鉴赏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设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材分析:
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一朵水仙也映照出画家的灵魂。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蕴藉着深厚的文化内含,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艺术特色,堪称东方艺术神韵的代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让学生体验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海,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获取营养,增强学生自豪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情感目标:了解中国画的成就及其有关画家,培养珍重、热爱传统绘画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以及作品所蕴含与表达的意蕴。
教学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讲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的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语言。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讨论归纳法,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并巧妙导出本科课题。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情境导入。
三、讲授新课: 赏析探究(教师依次展示中国画作品,师生共同赏析)(一)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展示:《禽兔图》
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的真实,画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这就是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理论.顾恺之《〈洛神赋〉图》没有采用对曹植《洛神赋》图解式的描绘,而是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和理想.展示:《〈洛神赋〉图》
探究讨论:讲一下你对《洛神赋》图的感悟?(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指导归纳: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画面充满浪漫色彩:天上是风神屏翳在“收风”,水面是水神川后在“静波”,水中文鱼戏水,空中水禽飞翔.洛神云髻高耸,衣袂飘飘,手执羽扇,凌波而行.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潺潺,青松黄菊,垂柳芙蓉,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二)骨法用笔
从顾恺之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线条的魅力,流畅优美而有韵律感,劲健有力而又连绵回环.而这特殊的魅力,是由中国画的工具――笔墨形成的.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笔有笔力.卫夫人说:“点如坠石”,即一个点要凝聚了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骨”的表现要依赖于“用笔”.为什么“用笔”这么要紧 这要考虑到中国画的“笔”的特点.毛笔有笔锋,有弹性.一笔下去,墨在纸上可以呈现出轻重浓淡的种种变化.展示:《四梅花图卷》
提问:宋《四梅花图卷》是如何体现骨法用笔的 ?(集体讨论,代表回答)
老师指导归纳:《四梅花图卷》,观画人则不由胃然长叹。(三)写心立意和以大观小 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由于中国陆地广大深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写心立意”就是通过表现客观世界实现自我精神的抒发.展示:王蒙《青卞隐居图》
赏析与探究:共同赏析王蒙《青卞隐居图》是如何“写心立意和以大观小”的?
共同讨论:首先,此画是平远与高远的位置所做,它将坡岸、林木、青山尽收卷中.望之有沉郁苍秀之感。全图构图饱满,溪水、奔泉、飞瀑的合理安排使画卷于稠密中见灵通。细心的同学可能以发现这是因为画家以山岭为主线,将整座山复杂变化的动势统一起来,这种龙脉扭曲的动势也就成了全画气韵的所在。(四)中国画的意境和章法
1、什么是“意境”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展示: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
赏析与探究:老师指点,学生集体讨论,后汇报想法。画家以蛙声立意,以数尾蝌蚪取象,绘声绘色地成功表现出原诗句的清新意境。省略周围景象,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具有一种浩渺悠远,气象无穷的意境。
通过视听参照,学生们闭眼联想,然后互相交谈,感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四、课堂小节:
1、通过视听参照,学生们闭眼联想,然后互相交谈,感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2、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房,园,林,服饰,家具,小到“核舟记”之精微,细到纸张般景德镇薄胎瓷碗,久远到敦煌经卷上的唐墨的光泽,幽静到杭州杨公堤畔刘庄竹林中的读书楼,一切都充满着神秘与含蓄之美.几千年来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使中国人有深刻的悟性,有独特的表达,看问题有特别的视角,思考问题时,有不同于西人的简约.中国人有东方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的艺术抽象,有自己的文明源流,也有和谐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仅仅是学习了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喜欢中国画,喜欢我们的传统艺术.五、课后作业拓展: 课后反思:
第二篇: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结合表现方式
授课人:董铭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为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在本节课内,学生、教师共同收集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联系实际生活,引入与民间美术有关的民俗形式,在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欣赏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六类,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等,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本节课通过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学生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设计构思:
关注教材的同时以学生为主,把“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研究型学习方式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多元发展。课前,通过课题小组等研究形式,增强学生鉴别、筛选、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学会合作,体验探究,感受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同时多样的自主研究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1.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2.简单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及民间皮影、北京沙燕风筝等基础知识。
3.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过程和方法:
以“欣赏美、了解美、评价美”为线索,尝试把“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引入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2.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民间美术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师: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
每个小组通过课外调查学习、搜集素材、讨论分析,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何收获?(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一位播放背景课件)播放6个小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老师进行补充,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师补充: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培养和传承民风民俗的教具。
刺绣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剪纸是人门十分熟悉的、用于装饰、烘托节日气氛的一种民间艺术,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四)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课件,最佳自创作品给以奖励
通过展示调查报告、小组解说,自评、互评、师评,最后评选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课件,并分别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讨论思考
学生集体讨论、思考。
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将积极倡导举行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
“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六)欣赏拓展
1.现代生活中的民间美术
2.奥运标志与民间美术
提问:奥运标志中的图形与那种民间美术有关?
3.视频欣赏:动画片《奥运吉祥物》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己尝试制作一幅剪纸作品。
(八)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教学流程
教学线索
教学内容、流程
策略与方法
开始
欣赏导入
1.视频欣赏:
2.出示课题
欣赏、提问
导入新课
欣赏美
民间美术的分类
1.实物展示、辨认
2.民间美术的种类简介:
说一说、认一认
看一看
了解美
民间美术简介
1.概念
2.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
阅读理解、讨论与研究
走进民间美术
学生课件展示
1.年画课件
2.民间玩具课件
学生展示
生生互动
民间美术的特点
一、生活实用: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二、审美需求:质朴率真,乡土气息
三、表达情感: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1)独立的符号系统(2)含蓄寓意的表现方法(3)多元的造型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与研究
欣赏与理解
评价美
传承与创新
议一议:新华社新闻一则
阅读理解
讨论探究
结束
欣赏拓展
1.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品
2.实践剪纸操作
欣赏拓展,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1.本课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课件的展示交流,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讨论构成了本课的亮点。
2.创设情境、研究主领,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学生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上的学习,学生对民间美术已不再陌生。通过对“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的热烈讨论,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如:“把民间艺人请到身边”“从小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开设民间美术研究型课程”等,一个个金点子充分体现了学生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在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抵制了不良文化的影响。
综观全课,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第三篇:如何欣赏中国画内在艺术
如何欣赏中国画内在艺术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
中国画 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 “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对于一副国画作品 如何去欣赏他的艺术那?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青少年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九五字画网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青少年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第四篇: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一般指中国人所作的画,但我认为在广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画理解为有中国风味、具有中国的画作魅力的画。
中国画也许不会被商人看重,所以在市场上中国画的价值不到西方画的1%,然而在内行看来,中国画一直处于世界的前端,而且举世公认。当毕加索见到张大千的时候,他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毕加索还曾拿毛笔学中国画。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耶西斯曾对林风眠先生说:“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怎么不好好学习?”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B.H.彼德洛夫教授惊叹:“喜马拉雅山般宏伟的中国画。”他还说过,“中国画是哲学,是诗歌,是寓意的顶峰”。吕无咎女士在高雄办画展的时候,曾有著名的法国印象派大家拿着《六祖坛经》请她讲解,而吕女士却木讷不置一词,最后惭愧的说她不曾学过。法国画家大惊:“你们中国有这么好的绘画理论,你都不学,跑到我们法国来,究竟想学什么呢?”
凡是有造诣的艺术家对中国画都评价颇高、刮目相看,那么中国画的魅力到底何在呢?有两句经典的古话道出了中国画的真正魅力,一句是“画者,心印也”,另一句是“画者,文之极也”。
中国画,画的不仅是人物花鸟,更是心,是一种根据物像的神态情韵、画家的主观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酝酿于心、行之于笔、留存卷轴的意境。见过大家作画的必然知道中国画作的惊人之处,灵感既来,挥毫泼墨,霎时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山野白鹤、古今人物便现于缣卷。不必像达芬奇作画那般在案几上摆个鸡蛋观察临摹,若如此,画的就只是案几上的鸡蛋、教堂里的大钟;而中国画家画竹画的是胸中之竹,画人便是画心中之人。中国画,状物传情皆传神,以形写神、以物达意。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传神论”。“传神论”从微观上讲,在描绘传达人的气质、气息、本质及神韵; 从宏观上讲,是通过画面的整体效果,体现画家创作以及审美体验中喻知观众的精气神。
中国画的美在意境,而意境之美在于作画者所散发的文墨之气。文化人本清高重修养,再加上道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天人合一的影响,大朴、简约、清静、无为便贯穿于中国画发展脉络的始终,意境就出来了。一副佳作,赋一首好诗,题几个大字,戳一方印章,你看,那味道是如何的高雅芬芳。看着画,你便能想象那作画者是怎样一位风度翩翩的文人骚客了。中国的画正是加入了这些文人的文气情韵才得以让无数西方大家叩拜。
从画实物到画意境,从画物到画心,从形似到神似,再到现在的情与致、道与理的统一,中国画作体现的是中国画家轻物质、重感觉、重精神的魏晋风骨,是他们潇洒不拘、超凡逸尘、高远放达的清野情趣,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精神境界的必然需要。
中国画被商人贬低正是因为外行看不懂中国画的魅力,因为他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与中国画传达的情趣不投。一个十二分重物质的人,你如何教会他重感觉,你如何教会他看懂高雅者的画、诗、心,以及那卷轴上端的哲学。而另一部分认,人们眼里潜在的艺术家,竟也在乎一幅画值多少钱,所以他们贬低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他们开始丢掉自己的传统去拼命模仿别人。乐于中国画博远的艺术魅力,痛在一群人在艺术上的无知。
第五篇:语言交际的艺术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境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的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始终,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者的语言心理。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言语交际的艺术。交际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然是通过言语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那么,言语对于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至关重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交际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言语艺术。1.言语得体言语既是交际心理现象,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必须做到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任何夸大其词,或是不看对象,词不达意,都会影响交际心理的展现,妨碍相互间的交流。例如怎样称呼别人,这中间就大有文章。两人见面,第一个词便是称呼,它既是见面礼,也是进入交际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对方会感到亲切、愉悦;称呼不当,对方就会不快、愠怒。交际中言语也要注意分寸,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一句都不说,说到的程度应视对象和交际目标而定。赞美对方,说他如何才华出众,聪明能干,这些恰恰是他的不足之处,对方的心理如何,便可想而知了。例如某人好不容易才发表了一篇作品,这时你表示祝贺,说他“吃苦”,“有毅力”,“有一种顽强精神”,这都可以,但如果以此便夸奖他“作家”,他就感到你这是嘲弄、讽刺他了。两人争论问题,对方从全局考虑,作出某种让步,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这时你诚意地称赞他说:“你的风格真高,实在难得!”这种赞美,往往适得其反。既是真诚地赞美别人,又何必加上一句“实在难得”呢!2.言语真诚其实言语得体也是出于真诚,话说得恰到好处,不含虚假成分,能说不真吗?然而真诚还有它另外一面,那就是避免过于客套,过分地粉饰雕琢,失去心理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与人交际,谦逊礼让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味地“请”,“对不起”,未免有虚伪的嫌疑。比如说故人相聚,还过分客套,搞得别人难为情,这就很难说是真诚。这里缺少点什么呢?缺少直率和坦诚!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直抒胸臆的言语艺术,是怎么样,就怎么说,还事物以真面目。直言不讳,是待人接物很重要的语言技巧。3.言语委婉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谈话的对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说话有时要直率,有时则要委婉,要视对象而定。直时不直,委婉时不委婉,同样达不到交际效果。当然,言语委婉并不容易做到,它需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如运用什么语气,采用哪一种句式,运用什么言辞,以及“讳饰”、暗喻等,既要有高度的思想修养,也要有丰富的汉语知识。但用得好,批评的意见可以使对方听得舒服,同样的内容可以使对方乐意接受,而且在极大程度上,可以激起对方的兴趣和热情,其作用往往超过一般的直言快语。来源:礼仪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