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5

时间:2019-05-15 02:0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5》。

第一篇: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5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1.如果说测量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只考察量的大小,测验则回答了“某个人做的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2.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3.测验具有诊断功能。()

4.总结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5.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此测验类型为形成性测验。()

6.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如“比奈智力量表”。()

7.标准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强,能反映实际教学种遇到的特殊问题等优势。()

8.学能测验布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测验和数字推理能力测验。()

9.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例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此类型的测验为常模参照性测验。()

10.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 标准,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11.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的区别是:前者着重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12.测验的难度低,说明试卷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偶然因素可能有学生的临场发挥、教室环境等各种影响答题过程的因素。()

13.和信度相比,测验的效度更为重要。()

14.难度值越小,表示题目越容易。()

15.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特别难的题目大家都不会做,特别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做,这两种题目的区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16.分数只有经过解释才具有实际意义。()

17.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因为它不仅是升学与就业指导以及因材施教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并了解自己的特长。()

18.实施授课质量评价时,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基本都会涉及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19.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20.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总结性评价仍然是比较主流而且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

21.标准参照性测验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和总结性评定,而常模参照性测验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1.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的国家化。()

2.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特别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为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的开端。()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教育立法表现为它自觉地、主动地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系统地认识它所调整的对象,合理地调节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内外关系。()

4.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5.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校处于服从的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学校不存在独立于政府行政权利之外的权利。()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两种主体资格。()

7.《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规定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8.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教师法》第二章中作了明确规定,它们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所享有的职业上的权利和应履行的职业上的业务,而并非是教师的所有权利与义务。()

9.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在法律上称为第一性义务。()

10.合作办学、委托培养、有偿服务、知识产权转让、劳动用工、教师聘任等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而非行政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

11.教育法规定的责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12.衡量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标准有两个:年龄和智力状况。()

13.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一定损失,由行政主体所承担的一种补偿性的行政法律责任。()

14.法律救济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到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其次,法律救济就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再次,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15.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16.学生申诉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其他人身权及财产权受到学校或教师侵犯的行为。()

答案查看下一页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1.× 2.× 3.× 4.× 5.√ 6.√

第二章 学校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三章 学生

答案:1.√ 2.√ 3.√ 4.× 5.√ 6.√ 7.×

第四章 教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五章 教育目的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七章 课程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八章 教学(上)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九章 教学(下)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在总结他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模式是一种“折衷”的教学模式。()

12.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13.巩固性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14.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第二篇:教育学判断题专项练习题

教育学判断题专项练习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1.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12.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13.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14.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1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16.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17.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18.“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1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20.“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21.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22.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

23.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24.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

25.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26.《大学》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

2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2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9.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30.《论语》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31.《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32.《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33.《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4.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35.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

36.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7.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段性。()

38.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

39.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40.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

41.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42.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43.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4.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45.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46.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所提倡的。()47.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48.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9.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

50.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真诚、决定和选择、负起独立的责任()

51.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的培养目标。()

52.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53.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

54.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且主要以儒家的教育目的为代表。()55.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

5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57.在“五育”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在内容上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5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59.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60.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

61.为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易于评价,常用内隐性、体验性的词语来表示目标。()62.洋务派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

63.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64.教育目的中的社会本位论包括: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65.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的。()6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说明部分教师的职责像科学家一样肩负发明创造的任务。()6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68.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它称为“反思性教学”。()

69.皮亚杰所提出的“运算”与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意义接近。()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计过程。()71.“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等人。()72.“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而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73.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的不相似性,它主要表现在认知方式和智力方面的差异。()74.“儿童是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他来运行”,这是儿童中心论的观点。()75.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76.《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77.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78.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79.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80.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81.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82.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

83.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84.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85.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86.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87.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88.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89.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90.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91.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92.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9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94.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95.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96.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9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9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9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10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

101.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102.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103.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104.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

105.教学等于智育。()106.“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107.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108.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

109.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110.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11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112.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1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1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11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116.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11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118.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119.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120.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121.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122.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123.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124.《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125.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26.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127.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128.“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129.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130.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131.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132.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133.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13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35.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

136.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137.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

138.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139.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

140.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

141.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

142.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

143.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144.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

145.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

146.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1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14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14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

150.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151.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

152.定量评价主要是一种数量化评价,它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对象的信息进行数量化处理。()

15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154.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

155.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156.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

157.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

158.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

第三篇:《教育学概论》综合练习题一

《教育学概论》综合练习题一

一、判断题(40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思想。()2.早在20世纪之前,我国已大量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并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从形式上看,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4.英国牛津大学是欧洲最早建立的中世纪大学。()5.《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6.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7.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8.教育的先进与否和水平高低最终由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和实际水平决定。()9.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10.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则是文化传递和发展的手段。()

11.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中所讲的“个人”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个体”。()12.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的。()

13.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根本的错误在于教育的社会目的与国家目的等同起来。()1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统一是无条件的。()

15.在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统治的社会里,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得不到重视,但社会(或社群)的价值与尊严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6.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相互关系中的一对次要矛盾。()17.人民教师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8.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起着客体作用,教师则起着主体作用。()19.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20.教师既要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又要成为知识渊博的杂家。()21.课程即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学习结果。()22.课程即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教材知识内容。()

23.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构成了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24.课程是由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知识内容体系构成的。()

25.只有选修课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修课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什么帮助。()26.教学与智育是一回事。()

27.讲述法中汇总阶段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28.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具有“向师性”,也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9.“名师出高徒”,这意味着教师决定学生的发展。()

30.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其前提条件是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学生认真听讲。()

31.从影响因素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是学生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2.活动与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动力。()

33.简言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3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学生自身的努力。()

35.因为学生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在德育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开端的方法。()36.教职工工作的考核,应着重于贡献和能力,以期终考察为主。()37.班级规范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最终只能由教师决定。()38.班级管理的效能与效益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是教师管理方法得当及班级组织的高度成熟。()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86年通过并实行。()40.“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说明只有知行结合,言行一致,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单项选择题(40题)

1.中国教育史上“文翁兴学”发生在()。

A.公元前136年

B.公元前124年

C.公元前141年

D.公元前221年 2.在我国汉代经馆教学中,采用由高足弟子教授其他求学者,这种教学方法称为()。A.小先生制

B.导生制

C.转相传授

D.合作教学 3.“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编撰者是()。A.孔子

B.董仲舒

C.韩愈

D.朱熹 4.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A.京师大学堂

B.北京大学

C.京师同文馆

D.方言学堂 5.清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发生于()。A.1901年

B.1902年

C.1904年

D.1905年 6.下列()报告带有一个醒目的标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A.《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B.《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C.《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7.()开始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学人员。

A.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奴隶社会

D.原始社会 8.教育民主化产生于()社会运动。

A.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C.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

D.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9.()朝代以后,儒家思想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A.汉代

B.元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唐代 10.我国教育传统与西方教育十分不同的特点在于()。

A.强调科技教育

B.强调社会本位

C.强调宗教教育

D.强调个人本位 11.下列命题陈述中,与个人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的是()。

A.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个体是自足完善的 B.个体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个体拥有一个逻辑上先于具体社会历史的超验自我 D.个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12.下列命题陈述中,与社会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的是()。A.个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

B.真正的个人是从来不存在的,个人的观念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具有超乎个人的独立存在性质 D.个人是历史的起点,而不是历史的结果

13.下列所列举的情形中,导致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发生冲突的是()。A.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

B.社会法制建立,个人的基本自由有保障

C.个人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与义务

D.社会(或国家)对来自个体的批评持宽容的态度

14.关于个人自由的价值辩护,下列各种描述或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B.思想自由、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 C.个体自由是促进个体生长的必要条件 D.个人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15.关于“民主纪律”的特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民主的纪律是相对于奴性的约束而言的 B.民主的纪律维护并尊重个人的基本自由

C.民主的纪律是运用民主的程序与方法,经共同协商与讨论产生的 D.民主的纪律依靠外力的强制与胁迫得以维系 16.“儿童中心论”的最早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卢梭 17.心理学家经过测量发现智力迟钝者的智商低于()。A.60

B.80

C.70

D.90 18.已有研究表明,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

A.4-5岁

B.4岁

C.3岁

D.2岁 19.环境——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

B.皮亚杰

C.格塞尔

D.布鲁纳 20.我国古代阐述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论著是()。

A.《师说》

B.《学记》

C.《论语》

D.《大学》

21.关于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下列陈述中不恰当的是()。A.课程即预定的学科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B.课程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 C.课程是预成性的,以固定的结果或产品形式存在 D.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是这种课程范式的突出代表

22.关于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下列陈述中不恰当的是()。A.课程即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经验或体验

B.课程以学习者获得的“学习经验”为本位,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取 C.课程是生成性的,以活动或过程形态存在 D.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这种课程范式的突出代表 2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

A.(德)洪堡

B.(美)杰弗逊

C.(美)埃利奥特

D.(德)赫尔巴特 24.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 25.下列关于必修课程属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课程

B.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及学生基础学力 C.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

D.它的地位高于选修课程 26.贯彻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

A.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一般要求

B.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

C.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D.以教材为本,主要强调教材的系统性 27.以下关于教学过程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B.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C.教学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D.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8.以下关于相对评价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相对评价是针对个人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地位而进行的评价 B.通常以百分制形式出现 C.相对评价又称常模参照评价

D.通常以标准分数的形式出现 29.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提出者是()。

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杜威 30.关于教学的作用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D.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有效途径 31.贯彻正面教育原则,要求教师()。

A.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B.要热情关怀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C.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D.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32.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理想

C.集体主义

D.自觉纪律 33.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洛克

C.赫尔巴特

D.马卡连柯 34.如果学生“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这说明教师违背()。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正面教育原则 35.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6.对教职工的工作考核一般分为()。

A.考德、考勤、考绩

B.考勤、考绩、考能

C.考勤、考绩、考识

D.考勤、考绩、考学历 37.()不是学校管理过程中执行阶段的工作。A.适当地组合各方面的力量和因素,使之合理利用 B.学校负责人对下级给予适当支持、关心和帮助

C.充分重视学校中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D.进行总结,发扬成绩,吸取教训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通过。

A.1985年

B.1986

C.1994

D.1995 39.关于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以下描述中不恰当的是()。A.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就是看学生在考试或测验中的考分高低

B.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不能仅就学生的考分作横向比较,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或起点水平,反映学生的进步与提高程度

C.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是否有效,与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试卷本身编制得如何密切相关 D.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还应包括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 40.用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一做法,违反了教育评价()。

A.伦理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三、多项选择题(20题)

1.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包括()等。A.礼

B.易

C.诗

D.射 2.我国壬戌学制的特点包括()等。

A.中学分成初、高两级各三年

B.重视经学教育

C.富有灵活性和弹性

D.加强职业教育 3.欧洲中世纪学校教育内容“三艺”包括()。A.文法

B.算术

C.天文学

D.修辞学

4.现代社会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从而决定料现代学校教育的()。A.平等性

B.民主性

C.普及性

D.生产性 5.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形态是()。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奴隶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6.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B.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D.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7.教育目的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是()。

A.抽象性

B.理想性

C.易懂性

D.终极性 8.教育目的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A.培养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未来与现在的关系

D.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9.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

A.“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0.教师的劳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创造者

B.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D.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11.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

A.主体性、示范性

B.长期性、间接性 C.连续性、广延性

D.复杂性、创造性 12.教师的意志品质集中体现在()。

A.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B.教育目的灵活性 C.教育决策的果断性

D.处理矛盾时的自制力 1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其主要表现在()。A.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B.从强调教学目标、计划到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

C.越来越多的人把课程当作一种动态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当作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来看待 D.课程是教学的对象,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手段 14.为了确保选修课的开设质量,应注意()。

A.选修课作为一门课程,本身必须是高质量的、具有教育价值的 B.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C.将选修制与学分制结合起来使用 D.在适当时候开设适量的选修课 15.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有()。

A.有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保存与传递 B.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连贯的文化科学知识 C.有助于教学的组织、评价及效率的提高 D.有助于沟通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6.符合知、情、意统一的教学规律的选项是()。A.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活动

B.已经有的非智力因素,常表现为内驱力作用于智力活动 C.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D.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17.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的方法有()。

A.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

B.教师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施教 C.演示引人注目的直观材料

D.让家长加强家庭教育 18.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A.教师是教育者

B.教师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施教 C.教师是教育方针的制定者

D.教师是班集体领导者 19.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

A.了解青少年的特点

B.理想发展的阶段性 C.理想发展的连续性

D.理想教育要落到实处 20.社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

A.国民公德教育

B.自觉纪律教育 C.社会公德教育

D.法制教育

《教育学概论》综合练习题一 答案

一、判断(40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二、单项选择题(40题)

1.C;2.C;3.D;4.C;5.A;6.D;7.C;8.C;9.A;10.B;11.D;12.D;13.A;14.D;15.D;16.D;17.C;18.B;19.A;20.B;21.D;22.D;23.A;24.A;25.D;26.A;27.C;28.B;29.C;30.D;31.A;32.C;33.D;34.A;35.D;36.B;37.D;38.D;39.A;40.B

三、多项选择题(20题)

1.AD;2.ACD;3.AD;4.BCD;5.BD;6.ABCD;7.ABD;8.ABD;9.ABD;10.BCD;11.ABCD;12.ACD;13.ABC;14.ABCD;15.ABC;16.ABCD;17.AC;18.ABD;19.ABCD;20.AC;

(《教育学概论》综合练习题一

结束)

第四篇:《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四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四

一、判断题

1、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F

2、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T

3、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F

4、汉武帝采纳董促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T

5、“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F

6、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T

7、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T

8、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F

9、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T

10、中世纪的骑士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T

11、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被称之为“产婆术“T

1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T

1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T

14、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F

15、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F

16、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T

17、〈论语〉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F

18、《学记》第一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T

19、《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T 20、《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T

21、《师说》的作者是韩愈、《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T

2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段性T 23、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开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T

24、教育的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T

25、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T

26、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T

27、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F

28、教育目的的三个特性: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T

29、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支配、指导调节、激励评价T 30、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T

31、卢梭是持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T

32、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真诚、决定和选择、负起独立的责任T

33、教育目的中的社会本位论包括: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F

34、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F

35、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T

36、洋务派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F

37、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F

38、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T

39、《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F

40、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T

41、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 “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F

4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F

43、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 “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T

44、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T

4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F

4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F

47、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T

48、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T

49、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F

50、传统的课程编制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F

5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T

52、课程的横向组织指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T

53、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T

54、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T

55、在我国历史上,“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T

56、二十世纪初,“教学”的含义实指“教授”T

57、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T

58、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T

59、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F 60、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T

61、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T 62、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F

6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T 64、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F 65、备课和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上课F 66、德育教育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T 67、《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T 68、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客体T 69、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F

70、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T 7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T

72、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T 73、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T

74、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F

75、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T

76、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成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F

77、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T

78、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T

79、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动态方面的影响T

80、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T 81、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T

8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已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T 8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T

84、教师评价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T

85、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T

二、单选题

1、公元141年,四川太守大力兴学,被称之为:A A文翁兴学;

B蜀郡兴学;

C四川兴学

2、明朝的的一个著名书院即是:D A白鹿洞;

B岳麓;

C应天府;

D东林

3、“四书”包括哪儿部书:B A诗经;

B大学;C易;D礼

4、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B 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C外国语学堂

5、哪一部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A A癸卯;B壬子-癸丑;C壬戍;D近代学制

6、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

A文法、修辞学、几何;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7、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哪些是正确的?A

A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C主动脉张胎教;D强调早期教育

8、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9、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A

A《颜氏家训》;B《大学》;C《论语》;D《师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A A凯洛夫;B赞可夫;C苏霍姆林斯基;D马卡边阿

11、如下教育的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C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2、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 A《21世界议程》;B《增长的极限》;C《学会生存》;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的发展的那一阶段:C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

14、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中的那一个层次A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

15、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论

16、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A杜威;B涂尔干;C凯兴斯泰纳;D秦梯利

17、“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

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8、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凯洛夫

19、《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__使用的B A动词;B名词;C形容词

20、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21、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哪个人开始的?C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22、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

23、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出发引地儿童的现有的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这种观点是由谁提出的?C 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

24、“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25、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A 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阿普尔

26、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

27、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的四个方面,哪一个最重要A

A确定目标;B选择学习活动;C组织学习活动;D评价学习结果

28、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谁提出?D

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斯滕豪斯

29、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属于哪一种课程组织形式B 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心理组织;D螺旋式组织 30、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B基本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

32、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 A体力;B智力;C创造力;D个性

3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C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3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三、多选题

1、狭义教育的内含:ABC A受社会制约;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C一种个人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ABD

A非形式化;B形式化;C非制度化;D制度化

3、中国古代学校的性质分为:BCD A太学;B官学;C私学;D书院

4、中国古代的私学按所教的内容可分为:CD A太学;B书院;C私塾;D经馆;E西学

5、北宋时期的著名书院有ABCDE A白鹿洞;B岳麓;C应天府;D嵩阳;E石鼓

6、南宋时期的著名书院有ABCE A白鹿洞;B岳麓;C丽泽;D应天府;E象山

7、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ABCDEF A礼;B乐;C射;D御;E书;F数

8、中国古代的选择士制度有:BCE A考试;B察举制;C科举制;D选拔;E九品中正制

9、中国近代教育的特点:ACDE

A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与重视;B个人参与到教学之中;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实科教育迅速发展, D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增强;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10、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ABCD

A全民化;B终身化;C民主化;D现代化;E政治化

11、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教育思想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ABCD

A重视教育的作用;B强调早期教育;C主张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D提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育受制于经济

12、杜威的教学主张ABCD

A教育即生活;B学校即社会;C教育即生长;D从做中学;教育即社会

13、<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ABCD

A循序渐进;B及时施教;C预防性原则;D学习观摩;集中施教原则

14、<师说>的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C

A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B提出早期教育思想;C择师的标准是”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D严格要求

15、中国借鉴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C A陶行知;B梁漱冥;C陈鹤琴;D陈寅恪

16、教育民主化包含哪几个方面:ABC

A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再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

C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

D教师不能批评与体罚学生

17、教育平等的涵义ABC

A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B教育权利平等;

C教育机会均等;D无差别的对待一切学生

1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BCD

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19、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中,包括:ACD

A教育目的;B每节课的目标;C培养目标;D课程与教学目标;E形成性目标 20、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CD

A约翰-密尔;罗素、B小原国芳;

C哈耶克;洪堡

D爱伦-凯;E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21、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D

A涂尔干;B卢梭;C凯兴斯泰纳;D秦梯利;E萨特

22、蔡元培倡导的教育目的有ABCDE

A军国民教育;B实利主义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E美感教育

2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ABCD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培养劳动者;B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发展;C适当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要求;

D培养现代人的品格

24、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三个方面是:ABC

A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是一种基础性、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应试教育则是一种淘汰制的教育,是大多数人为少数人陪读的教育;B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则是一种导致片面发展的教育;C素质教育是一种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应试教育则是使学生丧失主体性的教育

25、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

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塔巴;D约翰逊

26、活动课程的特点ABCD

A儿童中心;按主题组织;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促进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与增长;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27、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BDE

A深学习;B主学习;C快学习;D副学习;E附学习

28、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ABC A班级授课制;B小组教学;C个别教学

29、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CE

A自然环境;B教育者的个性

C社会发展因素;D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E人的发展因素

30、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EFGH

A爱国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道德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E劳动教育;F自觉纪律教育;G民主和法制教育;H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1、选择教育法的依据:ABC

A依据德育目标;B依据德育内容;

C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D依据德育环境的要求

32、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33、班主任保持与家长沟通与联系的方式有ABC A家访;B书面联系;C召开家长会

34、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D A决策权;B指挥权;C人事权;D财政权;E集资权

3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A班干部;B小组长;C一般成员;D教师;E团支部

36、动态变化的班级角色分配制度分为如下两个阶段AC

A建立班级制度,初步形成班级岗位制度;B教师任命班干部;C进行岗位轮换

37、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ABC

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C相对评价,绝对评价, 个体内差评价

38、教学工作的过程评价主要的途径有AB

A通过学校领导或教研组同事的听课来进行,其主要指标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技能、教学态度;B通过问卷、痤谈等方法调查学生的听课反应来进行

39、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BCD

A书面测验;B口头测验;C操作测验;D作品分析;E客观测验 40、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BCDE A客观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伦理性原则;E可行性原则

第五篇:02.教育学概论 单元练习题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复习题集

教育学概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判断题

1.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2.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3.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4.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6.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7.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8.“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10.“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

11.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12.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

13.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14.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

15.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16.《大学》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

1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1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9.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20.《论语》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21.《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22.《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3.《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4.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25.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二.单选题

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A、私学 B、官学 C、书院 D、大学 2.“六艺”中的“书”为(C)。

A、艺术教育 B、书法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3.汉代的太学属于(A)。

A、官学 B、私学 C、书院 D、私塾 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

A、原始社会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 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

A、识字教育 B、音乐教育 C、道德教育 D、算术教育 6.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7.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象山书院 8.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9.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

A、天津西学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1.(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

A、癸卯 B、壬子-癸丑 C、壬戌 D、近代学制 12.壬子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

A、四年一贯制 B、五年一贯制 C、三年一贯制 D、三三分段 13.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14.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A、1949年 B、1951年 C、1958年 D、1967年 15.作为清政府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B)。A、视学 B、学部 C、提学使司 D、督学 16.“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

17.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为标志: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18.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C)。A、孔子 B、杜威 C、苏格拉底 D、赫尔巴特 19.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 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 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D、算术、几何、天文学 20.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 21.《政治学》是(A)的主要代表作: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卢梭

22.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D)。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3.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目的》 D、《大教学论》 25.“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A、《学记》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26.《师说》主张选择教师的标准应该是(C)。A、资历 B、地位 C、道 D、年龄 27.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A)A、《颜氏家训》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28.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的译者是(D)。A、严复 B、辜鸿铭 C、蔡元培 D、王国维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A)。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

三、多选题

1.狭义的教育基本内涵有(ABC)。

A、受社会制约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 D、一种个人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ABD)

A、非形式化 B、形式化 C、非制度化 D、制度化 3.中国古代学校的性质分为(BCD)。

A、太学 B、官学 C、私学 D、书院 4.中国古代的私学按所教的内容可分为(CD)。A、太学 B、书院 C、私塾 D、经馆 5.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ABD)。

A、察举制 B、科举制 C、文官制 D、九品中正制 6.关于1922年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

A、小学和中学实行“四三四”制 B、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C、是我国近代最为成熟的学制 D、小学和中学实行“六三三”制 7.西方近代教育的特点有(ABCD)。

A、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与重视 B、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增强 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ABCD)。

A、全民化 B、终身化 C、民主化 D、现代化

9.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下哪几个方面(ABCD)。A、重视教育的作用 B、主张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 C、强调早期教育 D、提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10.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BC)。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A、亚里士多德 B、维多利诺、拉伯雷 C、伊拉斯谟、莫尔 D、洛克、卢梭 11.杜威的教学主张(ACD)。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社会 C、教育即生长 D、从做中学 12.《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有(ABCD)。

A、循序渐进原则 B、及时施教原则 C、预防性原则 D、学习观摩原则 13.《师说》的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CD)

A、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B、提出早期教育思想 C、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D、择师的标准是“道” 14.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在民国初年到1949年来中国讲学、访问的有(ABC)。

A、杜威、推士 B、麦柯尔、柏克赫司特 C、华虚朋、孟禄 D、克柏屈、梅伊曼 15.中国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C)。A、陶行知 B、梁漱冥 C、陈鹤琴 D、陈寅恪

16.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有(ABCD)。A、对前人的科学知识合理编制和加工 B、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C、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 D、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一、判断题

1.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段性。()

3.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

4.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6.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7.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8.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10.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11.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所提倡的。()12.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

二、单选题

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C)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A、《21世界议程》 B、《增长的极限》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4.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6.“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

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7.“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8.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A、60 B、70 C、80 D、90

三、多选题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BDE)。

A、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B、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受教育权 D、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 E、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在(BCD)的结构。

A、基础、中等、高等的教育比例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 C、高等教育的层次、专业的比例与类别 D、高等教育的数量 3.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体现在(AB)。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C、教育决定了经济的结构 D、教育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转 4.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

A、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B、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C、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D、政治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 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 C、教育民主化决定了政治的民主化 D、教育为超越现有的政治服务 6.教育民主化包含哪几个方面(ABC)。

A、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在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 C、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 D、教师不能批评与体罚学生 7.教育平等的涵义有(ABC)。

A、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 B、教育权利平等

C、教育机会均等 D、无差别的对待一切学生 8.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BD)。

A、文化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B、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文化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D、文化提供了教育的内容 9.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ABC)。

A、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B、教育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和创新 C、教育创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D、教育使文化呈现多样化 1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BD)。

A、科学技术影响了教育的价值追求 B、科学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 C、科学技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D、科学技术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1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D、教育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舆论支持 12.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C、教育决定了可持续发展 D、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1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C)。

A、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作出社会规范 B、教育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C、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D、教育丰富了个体的兴趣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BCD)。

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

3.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真诚、决定和选择、负起独立的责任()

4.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的培养目标。()5.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6.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

7.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且主要以儒家的教育目的为代表。()8.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

9.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0.在“五育”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在内容上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11.“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12.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13.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

14.为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易于评价,常用内隐性、体验性的词语来表示目标。()15.洋务派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

16.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17.教育目的中的社会本位论包括: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二、单选题

1.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2.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A、杜威 B、涂尔干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A、罗素 B、洪堡 C、卢梭 D、沛西能 4.(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5.(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A、林则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蔡元培 6.“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

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 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7.(C)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三、多选题

1.教育目的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具有(ABD)特征。

A、抽象性 B、理想性 C、可操作性 D、终极性

2.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D)的教育目的论。A、自然主义 B、国家主义 C、自由主义 D、存在主义 3.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的教育目的论。A、国家主义 B、存在主义 C、社会学派 D、自由主义 4.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CD)。

A、约翰密尔 B、罗素、小原国芳 C、哈耶克 D、洪堡、爱伦凯 E、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5.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D)。

A、涂尔干 B、萨特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6.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观点有(ABCD)。

A、教育目的制订应以完善与发展个人自身的需要为依据,社会目的是次要部分

B、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力 C、强调个人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D、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7.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BCD)几个方面。A、个性化 B、规范控制 C、社会价值 D、社会化 8.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BCD)。

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 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 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一、判断题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的。()2.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说明部分教师的职责像科学家一样肩负发明创造的任务。()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4.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它称为“反思性教学”。()

5.皮亚杰所提出的“运算”与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意义接近。()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计过程。()7.“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等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8.“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而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9.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的不相似性,它主要表现在认知方式和智力方面的差异。()10.“儿童是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他来运行”,这是儿童中心论的观点。()

二、单选题

1.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2.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了(B)方面的权力。A、5 B、6 C、7 D、8 4.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

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5.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6.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C)思想。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7.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的核心思想。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8.2-7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9.7—11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三、多选题

1.教育活动主要包括(ABD)三个基本要素。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2.教师劳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CD)。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BCD)。

A、复杂性与创造性 B、连续性与广延性 C、长期性与间接性 D、主体性与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BCD)。

A、为未知世界的探索 B、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C、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 D、对突发情境表现出的教育机智 5.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有(AD)两类。

A、获得学位等升等升级 B、反思性教学 C、有经验的教师指导 D、提高教学能力或素质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金权”是指(BCD)。A、补助金 B、奖学金 C、贷学金 D、助学金 7.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知识为中心 8.“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第五章 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8.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

9.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11.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1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13.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1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15.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16.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17.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1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19.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2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2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2.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23.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24.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25.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26.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27.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28.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B、忽略个体知识 C、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3.教学等于智育。()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5.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6.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7.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8.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10.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12.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1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14.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16.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17.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18.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19.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20.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 学校德育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2.《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4.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5.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7.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9.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10.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A、行 B、知 C、情 D、意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

7.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

12.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

13.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1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17.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

18.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19.定量评价主要是一种数量化评价,它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对象的信息进行数量化处理。()20.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21.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22.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23.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

24.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

25.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

二、单选题

1.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2.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3.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5.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

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教育学 复习题集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进行。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20.学生评价包括(AC)。

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

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

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下载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判断题

    教育学-判断 1. “大学科技园”的问世标志着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模式。错 2.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对 3. “向师......

    教育学判断题

    教育学判断题 1.动物能哺育幼仔,因此在高等动物之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3.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4.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

    小学教育学 判断题

    判断题 1 .教育学与教育是同时产生的。 ( ) 2 .《论语》不是我国最古老的教育专著 ( ) 3 .教育学同各科教学法是同一门科学。 ( ) 4 .教育学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 ( ) 5 .教育......

    高等教育学-判断题

    1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为是大学(university)。 错 2 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对 3 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

    《学前教育学》判断题

    判断题 1、“恩物”的设计者是裴斯泰洛齐。(错。福禄倍尔) 2、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扮演角色( 错。角色游戏) 3、学前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在十五世纪以前。(对) 4......

    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练习题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练习题(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

    经济法概论——判断题

    经济法概论(学习指导) ——判断题 第五章 1、证券法本质上是投资者权益保护法。√ 2、证券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金融债券是由政府依法发行的债券。× 4、溢价发......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第04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是: A、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B、旧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