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确山第二高级中学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确山二高
年级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赵文梅 使用人:
【教学主题】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教学目标】习题巩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典型例题】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空间特征有随机、集群、均匀分布等 B.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C.人们进行除草、治虫的目的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9、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稳定
C.物质与能量保持合理的比例循环利用 D.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10、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11.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12.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14.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形成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习题无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快弃耕后的牧草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6.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近几十年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干扰。如图是生态系统功能大小变化曲线。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 2
时间为S。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___、___和
___。
(2)T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值越大,该定量指标越。
(3)S值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4)森林生态系统的S值与草原生态系统的S值相比,较大的是。
18、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第二篇:河南确山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生物教案:6.4《细胞的癌变》(人教版必修1)
确山二高 年级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 使用人:
【教学主题】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基础知识学习
【学点1】癌细胞及其主要特征
1、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①能够无限增殖:
人一生中,体细胞能够分裂50—60次(代);癌细胞适宜条件下迅速生长分裂,并无限次的增殖。
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多球形,核糖体,线粒体较多(迅速分裂有关)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总结〗细胞受到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___________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②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显著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______________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_________________。〖学点1学习情况检测〗 1.下列细胞可能癌变的是()
A.游离组织,形态改变 B.核增大,染色质固缩 C.膜通透性增大,运输功能降低 D.酶的活性降低
2.下列细胞中,能够无限增殖的细胞是()
A.神经细胞 B.血细胞 C.心肌细胞 D.癌细胞 3.癌细胞容易转移是因为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癌细胞为球形 C.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D.癌细胞体积小
【学点2】致癌因子
1、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外因,主要有三类
①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②化学致癌:【无机化合物】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苯、煤焦油、亚硝胺、黄曲霉素等
③生物致癌因子(病毒因子):Rous肉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
2、细胞癌变的内因:位于细胞核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
①原癌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作用。②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
各种致癌因子(外因)诱发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体内正常细胞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
3、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
注意远离致癌因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健康心态。
4、治疗: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技术。
〖总结〗细胞癌变的外因分为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如_______________;化学致癌因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致癌因子:如________________。
细胞癌变的内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学点2学习情况检测〗
1.下列各项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
A.电离辐射 B.乙肝病毒 C.泄露的核物质 D.苯
2.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大多数人不患癌,而只有少数人患癌,其原因是()
A.不同人体内原癌基因不同 B.大多数人原癌基因不能被激活
C.癌细胞是细胞畸形分化造成的 D.大多数人体内有抵抗癌细胞的免疫功能
二、记忆节节清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的特征:①能够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致癌因子:①物理因子:主要指辐射;②化学因子:砷化物、亚硝胺、黄曲霉素等 ③生物因子(病毒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
细胞癌变的内因:位于细胞核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三、课本问题与课后练习
(一)问题探讨1.提示:日光浴使皮肤生发层细胞中的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化成维生素D,可以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同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表皮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保护内部组织和器官。
2.提示:(1)尽量不在紫外线强烈辐射的时间和地点长时间进行日光浴。不同的地区由于经纬度不同,因而日照强度过强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紫外线辐射的情况。(2)涂上防晒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伤害。(3)使用防紫外线遮阳伞,可以适当减少紫外线辐射。
3.提示:臭氧层可以部分吸收紫外线。当臭氧层被破坏时,过多的紫外线辐射有可能伤及表皮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癌。
(二)资料分析 1.“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发霉的、熏制的、烧烤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中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酸盐、苯并〔α〕芘等。2.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三)练习基础题1.(1)√;(2)√。
2.癌细胞的特点:细胞增殖失控,能够无限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拓展题1.提示:不都是。如果早发现,有些癌症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治愈,如乳腺癌、胃癌、肠癌等。
2.提示:(1)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肺癌。(2)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肺癌。
第6章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1.×。2.√。
选择题1.C。2.D。3.A。4.A。5.C。6.A。
二、技能应用1.提示:(1)2~21.3;(2)21.3~40.6。2.细胞周期:19.3 h;间期:17.3 h;分裂期:2 h。
三、思维拓展
提示:用哺乳动物小鼠进行胚细胞培养和成体细胞核移植实验。
实验设计和预期实验结果如下,从而证明动物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它的全能性越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步骤1:分离小鼠8细胞胚胎的一个细胞,培养到胚泡时期,移植到代孕母体子宫中,结果发育成小鼠;
步骤2:分离囊胚期细胞,移植到代孕母体子宫中,结果不能发育成小鼠; 步骤3:分离囊胚期细胞,将其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可发育成小鼠; 步骤4:分离小鼠肠上皮细胞,将其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可发育成小鼠。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
第三篇: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一首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蕴含了生物学知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经历了大火,这个生态系统仍然复苏了。那么为了证明生态系统确实具有这样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它。其中很著名的一个是美国的科学家们做的实验。
课件展示“生物圈II号”实验资料
【提问】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1.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II号”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由21%下降到14%。2.昆虫中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基本死亡,食物链等营养结构联系中断。3.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粮食严重减产。„„)
【讲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工制作的生态系统都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因此人类应当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唯一家园。那么现有的生物圈为什么能够自我长期维持稳定呢?应该怎样保护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1.概念:见课本109页
【讲述】:我们把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讨论:略)
[实例阐述]:请同学们看课本
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教师归纳]:以上列举的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板书]: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即种内斗争。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即环境容纳量。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展示PPT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兔与草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出“负反馈”的概念
[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板书】
3、基础:负反馈调节
(设问):刚才讲了负反馈调节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那么在生态系统中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大呢?
实例分析:①黄土高原由于植被被长期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②草原放牧过量造成植被啃食过量草场退化严重
【讲述】: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过度的污染,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范围,鱼类的数量就会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这就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过渡:那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例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无机环境有关
教师总结: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单一,一种生物的死亡就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而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一种生物的死亡可以有同一营养级的其它生物代替,这样就不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因而稳定性就强。同时环境越好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板书】
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成正相关
【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只要干扰和破坏不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板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内含指的是什么。实例分析: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
[提问]: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
【板书】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板书】
(二)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实例分析: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后
[提问]: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板书】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三)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
(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提问]:如果将两个生态系统放在一起比较,显然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又是谁高谁低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①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②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如果遭到破坏,比较容易恢复。③但是,还要考虑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如,当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热带雨林由于所处的环 4
境高温多雨,气候适宜,故能够较快地恢复;但极地苔原由于寒冷,天气恶劣而须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说明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后者高。
[小结]:看来,比较恢复力稳定性时,除了考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外,营养结构简单,遭到破坏后比较容易恢复,还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课堂巩固]:
1、比较热带雨林和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
2、比较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是,这种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
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提问:谁能够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
学生:合理放牧,合理砍伐,合理捕鱼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兴修水利,建防护林等。
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多的危机,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事。【作业】练习一二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3、基础:负反馈调节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二)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三)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第四篇:2012版生物课后巩固作业(人教版必修3)5.4、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后巩固作业(十六)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现象中,信息传递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A.谈虎色变 B.杯弓蛇影 C.红杏出墙 D.抓耳挠腮
2.若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种方法利用的信息类型属于()A.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 D.生物信息
3.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7.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方法错误的是()A.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 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C.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
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8.为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下列能体现这一做法的是(多选)()A.由单纯伐木改为采育结合,育重于采 B.由施用化肥改为施用化肥和农家肥并举 C.将废水由排到江、河、湖、海改为排入地下 D.由用农药治虫逐步改为生物防治
二、非选择题(共18分)9.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虽然各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大不相同,但它们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它们常常趋向于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请回答:(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其_______、_______和______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红树林具有明显的净化污水的功能,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稳定性。红树林对污水的净化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等过程来完成的。
(3)红树林生态系统开放的程度比一个池塘生态系统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B错误,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C正确,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错误,信息传递不像物质流动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动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独具【方法技巧】生态系统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总是在进行着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从而实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同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均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7.【解析】选C。生态缸应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为防止温度升高过快,一定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8.【解析】选A、B、D。A、B、D选项的措施都有利于改善环境。将废水排到江、河、湖、海可以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但将废水排入地下,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9.【解析】(1)生态系统的稳态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体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方面。
(2)红树林中物种丰富,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净化环境。
(3)红树林中物质交换较快、较多,而池塘与其他水系的物质交换较少。(4)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是负反馈调节。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A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2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知识结构 过程 特点
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三、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解决方法] ⑴借助于某一具体的食物链,让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⑵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解决方法] 同上。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片。
七、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阅读、交流相关内容。
2、开展调查活动。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提出问题:
1、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2、请用概念图的形式,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分析、组织讨论:
1、就一个生物个体(如人)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
2、如果考虑一个种群,我们如何研究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 小结:
生态系统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营养结构。提出问题:⑴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⑵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⑶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于有机物化学链中的化学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化学能变成爬、跳、飞、游的机械能。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计算,并列出能量平衡表。
提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很大部分被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散失到空间的热能不能再回到生态系统参与流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以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有机物的生物。
引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简介林德曼研究的背景,说明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提出问题:
1、请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可以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一份清单。
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
3、分析流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4、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5、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小结: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引出:能量金字塔。
讨论:“问题探讨”中的素材,引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提出问题:在我国农村,很早以前就已有生态农业的思想,“桑基鱼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种方法是: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桑基鱼塘”也不断改进和完善。
请设计一个改进“桑基鱼塘”的方案,使能量更充分地有效地得到利用。
(三)总结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四)作业布置 教材P98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含义及能量流动分析的基本思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含义
2、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4、过程: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为什么?)
2、逐级递减(为什么?)
能量呈现金字塔型(生物数量呢?)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第2课时
复习提问:
1、简述能量流动的过程。
2、能量流动有何特点?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一、目的要求
1、调查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明确它的组成成分。
2、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情况,并作出评价。
3、对所调查的农田生态系统提出能量流动方面的改进建议。
二、活动建议
农村的同学要进行实地调查,城市的同学可以通过询问亲友、电话访谈、搜集资料、走访农业部门等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什么?还有哪些种类的生物是生产者?农民是用什么方法抑制其他生产者的数量的?
2、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对这些初级消费者,农民分别采用了哪些措施?
3、次级消费者有哪些?它们与农作物是什么关系?
4、养殖动物的饲料来源是怎样的?
5、农民对作物秸杆是如何处理的?
6、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7、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三、撰写调查报告
整理调查结果,尽可能详尽地画出该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写一篇有关农业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四、交流
就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与农民进行交流。农民对你们的建议持什么态度?如果实施你们的建议,他们有什么现实困难?
根据和农民沟通交流的情况,对调查报告作进一步修改。
(三)总结
(四)作业布置
1、撰写调查报告。
2、教材P97技能训练。
(五)板书设计
目的要求
↓
活动
↓
撰写调查报告
↓
交流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