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学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以后的初中三年中学习语文的态度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效率。
半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初一新生在语文学科的知识衔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拼音知识不过关,汉语语法中的词性、短语、句子成分、修辞等概念模糊甚至混乱;阅读理解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课外阅读知识面窄,不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被动接受现成结论、喜欢坐享其成,缺乏深层次的文本意蕴的独立探求能力,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的施加压力。
一、问题分析:
1、不会阅读。
表现为:读书就是念字,泛泛而读,不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不能感悟其情感,不会提取主要信息,读完后概括不出主要内容,读书收效甚微。
2、不会朗读。
学生朗读不讲究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速度和节奏感,常出现漏字、错字、加字和读破句不通顺、唱读等现象
3、不会高效学习。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内容不掌握就去急急忙忙做作业,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甚至作文都是习惯小学的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完成后,课后学生循环反复练习,大量抄写,机械地死记硬背,形成条件反射。
4、不会倾听、交流。
比如:在初读课文时,如果“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没有内在动力支持,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是只顾自己读,只顾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完,至于别的都成了 “事不关己”。学生各自为政,思维处于一种碎片式的无序状态。
5、不会运用、迁移。
刚学过的知识,变一个说法或者换一个情景就又不会了,学生没有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含义;新知识不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所以我在讲新知识的时候,往往要从“零”讲起;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不注重总结学习方法,学生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习惯。
6、不会思考、表达。
学生对生活没有了深刻的感受,思想肤浅,语言平淡呆板,不善于感知的社会,捕捉心灵的火花;知识面窄,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没有积累。
7、不会规范书写。
突出表现为:书写姿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字迹不端正、用字不规范,常写错别字等);卷面不整洁;书写不美观。
二、教学策略
(一)字词教学:
汉字作为我们母语的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有其独特的魅力,不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可以替代的。面对现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继承好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为了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对汉字书写,既有规范,又有规则。
1、指导学生对形声字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拓展识字面,使抽象思维也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或出现一幅情景,或出现某一种动作,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方块汉字变得生动形象。
2、寻找关联,在整合中求效率,理解、体验、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
3、理解体验字、词、语感等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验字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这就是字词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在识字当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也增强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教学:
1.强化朗读,感知文本。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新课开始的第一课时,我都会采用“三最法”朗读,即“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拿腔拿调的读,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读;我还经常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有个人朗读,由小组代表朗读,并设奖励,用以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让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2.联系生活,调动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投入到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去,所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这样不仅会使他们主动投身学习,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教学情境。(1)拓展阅读。孩子是在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我投其所好,巧妙的设计、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给学生补充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我给学生补充魏巍的《我的老师》;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我给学生补充报告文学《杨善洲》;教学《诫子书》时,我又给学生补充《傅雷家书》;教学《狼》时,我给学生补充了毕淑敏《母狼的智慧》,兴趣所致,这样既扩大了阅读量,又达到了类文阅读、单篇带群篇的目的。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形成良好的语感。(2)、改演课本。
有一些课文故事性较强,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将所学课文自改剧本表演出来。编演课本剧还可以使得课文烂熟于学生心里,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如《世说新语二则》《狼》《皇帝的新装》等篇目。除此之外,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作业设计《续写皇帝的新装》;学习《寓言四则》时,作业设计创编新寓言故事。在表演与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知识的探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3.培养能力,关注方法。(1)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语文老师要做好的第一步,是给学生们播下自主学习的思想种子,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激活阅读教学的课堂;第二步,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利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经,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纪念白求恩》一文时,考虑到文体特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熟读课文后,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白求恩是哪国人?他为什么来到中国?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的?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具有哪些精神?毛泽东与白求恩的交往深吗?为什么对于白求恩的牺牲毛泽东深感悲痛?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要求:(1)快速、高效、认真;(2)在规定的时间内,比比谁完成的题目最多?任务一下达,即刻激起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胜欲,学生一连探究了“八个问题”这八个问题足以说明学生已进入了角色。从而进入到了“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境地。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角色,促进学生个体的潜能的发挥。
(2)养成归纳积累习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一是抓好生字词的积累和精美课文以及课外古诗文的背诵,纠正读音,加深记忆,课后还要求学生抄写生字,在早读课上及时听写默写。二是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但是,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比较归类,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认知发展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立足“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凭借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展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动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与感染。
梨华中学 中学语文 王小凤
第二篇: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基本功方面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态度方面的特点 :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同学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
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
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 制性的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层次:
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班级的优等生有:、金建彪
该生学习态度认真,还算积极主动,能很快的接受知识并自我
消化。
但是该生由于性格内向口头表达能力很差,不善言辞,不能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王陇德
该生阅读面广阔,课外知识丰富,口才好,能说会道,有着文 学天赋。但是该生性情浮躁,学习知识不扎实,没有巩固到实处,囫囵吞枣型。、欧阳可欣
该生学习态度端正,语文功底好,语言感知能力强。但是该生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欠缺。
语文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有:
昌志敏、杨思敏、邹乾坤、熊旭、冯樾这类学生头脑灵活,语言感知能力强,思维活跃。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待学习的情绪波动较大,想学时积极认真,不想学时敷衍塞责。
郭云龙、叶强、吴亮星、林俊杰、李志鹏学习态度认真、端正,把学业摆在 首要位置,有积极进取的上进心。
但是这几位学生语文天赋不够好,有付出收获
却不大。
语文学习成绩偏后的学生有:
鄢祖辉、朱俊超、赵静怡。两名男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懈怠,鄢祖辉懒惰
思想严重,怕难、怕累,不喜欢主动思考问题,依赖性大。朱俊超上课容易思想 开小差,被客观环境干扰!
整体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不大,思考问题比较肤浅,没有精益求精、达
到更高层次的愿望
第三篇:初中学生学习问题现状分析及解决方案
学生学习问题现状和解决方案
一、自身因素:(一)自控能力弱
自控能力不能理解为消极的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逐步形成的。
常见的学生自控能力薄弱的现象有一下几点: 1.上课不注意听讲
许多学生精神不易集中,往往刚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作笔记,但持续时间并不长,有时自己都说不清刚刚在想些什么;还有些学生前一天晚上开夜车到很晚,白天上课更不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任务,甚至因为睡眠不足而在课堂上打盹;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等学习任务,就利用第一节课或其他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堂上完成这些事情,也有学生干脆做学习以外的事情。
2.一心二用 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习惯性听歌、看电视,认为自己能一心二用,或是认为这样能有助于更好学习,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欣赏音乐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3.易被外界事物影响
网络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让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影响很大;漫画、小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放松,流行八卦新闻让学生有了娱乐的话题,这让一些学习自制力差的学生成绩下滑。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亦讲亦学。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独角戏”的授课尴尬,也可以随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走神的可能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敏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举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学生的问题下手,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不怕提问,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在学生作题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保证学生答题的连贯性,可以采取限制时间、优化作题方法等的方式督促学生有时间概念,全神贯注在题目上。关注学生做题的弊端,在哪些问题上容易绕弯路,多准备几种解题思路,以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更易理解题目。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不妨试试游戏或实验等实物性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不要排斥学生上网,可以给学生一些学习题目,鼓励学生主动查阅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再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灵活掌握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学习方法不科学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不当的学习方法:
1.死记硬背,理论与实际脱离
死记硬背是一种最低级的学习形式,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不喜欢实验课和操作课,不关心现实生活。
2.不注重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过的知识没有合理的结构,只能像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试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它们没有掌握知识间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3.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无计划,学习时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不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开夜车,上课时常常犯困。
学习缺乏计划性是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的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4.不重视学习的基本步骤
比如预习,学生很少预习,或者不知道怎么预习,不明白预习的意义。他们不知道如果能够有效预习,就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听课,能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和难点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体会思维的乐趣。比如,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觉得自己上课听懂了,直接拿出作业来做,很少将上课的笔记整理一下、例题独立做一遍、老师讲的重难点拎一下。这样,可能由于不会做而产生挫败,也会隐藏很多自己学习中的盲点,导致其学得太浅而没有内化为能力。比如制定学习计划,学生要么不订计划,想到哪里学到哪里,缺乏规划,要么订了计划难以执行。他们不懂一个好的计划对于学习的帮助,也不清楚如何去订一个可以执行的计划,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无序低效,从而导致出现学习方面的许多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英语等识记类知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记忆的技巧,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老师应给学生多做辨析,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应善于总结。对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老师可以为学生总结一些解题思路,多引例题,保证学生在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再练习,让学生尽快树立学习的信心。
老师应首先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清楚知识点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新知识平缓的连接起来,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有过多压力。
老师在布置作业之前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既不过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也不让学生过度轻松,题目强度适中,尽量避免采用题海战术,不致让学生对某一科目产生反感情绪。
可以强制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内容不必过多,但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努力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引进新课程,不会让学生有突兀的感觉。要求学生做好课后复习,特别是技巧性的解题思路要反复消化,才能在下次作题中有所帮助。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如果学生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的话,则很可能造成方法不当,因为正确的方法首先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对自身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二是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在学习方法上就很有可能盲目模仿别人,强己所难,身心棋疲。所以,可以说,认识自己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前提。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是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别人的方法仅是参考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个学习成功的人就有多少种成功学习的方法。有的人喜欢呆在空旷的大房间里看书,有的人喜欢缩在狭小的房间里看书,而有的人喜欢躺在草地上看书,只要学习效果好,这些方式本身都无可厚非。从生理上来说,每个人的“生物钟”是不同的,应该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时间,然后把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安排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要求
了解学生整体,是指教师能从宏观上熟知当代青少年学生群体所呈现的共性特点,以便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时,做到高屋建瓴,更富有全局性和针对性。了解学生整体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个性特征的显著变化。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使他们形成了与以往中小学生显著不同的个性特点。就弱点方面来说,比较突出的是:唯我独尊,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较差。这种消极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自由散漫,集体观念、劳动观念不强;有攀富比阔思想等等。
2、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青少年学生,从整体上看,他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部分学生的道德追求呈世俗化倾向。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十分渴求真善美,容易被真善美的事物所打动、所感化,这是他们在道德情感上表现出来的共性。
3、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思维状况的微妙变化。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对人脑的机理及功能正在产生微妙的影响。当代青少年学生对视听效果强烈的娱乐活动更乐于参加,也更易于接受。与之相比,他们对读书听课便觉得枯燥乏味。由此我们就不能笼统地把学生一度厌学喜乐视为不思进取,品行不端,而应积极疏导,讲明道理,使他们尽可能远离游戏厅,节制看电视。同时,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 “乐学”,进入“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
在现在学生的话题中关于理想的讨论比较少了,学生更原意谈谈网络游戏、明星八卦或者身边的奇闻趣事,理想有时候在他们口中变得十分可笑。有些学生说:“想这些干嘛,想了也没用,走一步算一步”,有的学生能说出未来想做什么,但是比较模糊。比如想当医生,是因为当医生能挣大钱等等。这一方面和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理想的培育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家庭教育有关。当一个人缺乏理想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他是很难真正努力起来的。
教师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新颖,富有启发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通过学习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2、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学者鲁斯.亨利说过:“每天都知道自己学习成果的学生,成绩能大幅上升。”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都有一种迫切了解的要求。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当堂所学的知识当堂就能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反馈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出点滴进步,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种反馈信息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意义。
3、组织竞赛和考试。竞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它利用人们自重的需要,获取成就的需要。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考试是一种对学习的检查,但也是一种竞赛(竞争)。一般讲它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但过多的竞赛和考试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也可能导致错误动机的滋长。因此要注意下列几点:A,要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赛次数不宜过多,以不加重学生负担,不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为佳。B,题目不宜过难,出题应该考虑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学习信心。C,要注意进行思想教育,克服一些学生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其错误的动机。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意志薄弱是后进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大一个缺陷,它既是后进生“屡教不改”的一个因素,也是导致学习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是坚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过去我们对后进生的教育,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而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却做得很少。我们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是课内的“三定”、课余的“三闲”和课外的“二锻炼”,即:在课内的学习上,要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在课余生活方面要控制闲话、闲思、闲事,而在课外活动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劳动锻炼和体育锻炼。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觉得这些做法不仅能够强化后进生的意志,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劳动观念。
(六)心理因素 1.挫败太多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或者几乎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多的是挫败的痛苦。家长和部分老师更是喜欢用“打击”学生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奋进。比如,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更加优秀的孩子比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奋起直追;有的老师喜欢用难题来考倒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还差很远,应该更加努力。这样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却十分不科学,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就说明当一个人屡受挫折之后会感觉没有希望而放弃努力。
2.抵触情绪
对于青少年的抵触行为笔者认为可分为两大类。即: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所谓的显性行为就是当学生的爱好、追求得不到认可,受到限制甚至反对时表现的一种以行为反应不顺从的反叛行为,往往表现为桀傲不训,当面顶撞或背后破坏、逃学等。另一种抵触情绪是无明显的行为举动,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难以发现,即所谓的隐性行为。它往往表现为害怕学习、厌世,干什么都无兴趣,整天萎靡不振,甚至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有时这种心理上的反应会以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如头晕、烦燥等症状。事实上发生隐性行为时其本人一般都无抵触情绪,但这种无意识的不抵触情绪又确确实实地存在,只不过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中或自身的生理反应中。最常见的抵触情绪有以下几点:
(1)对个别学科没有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善于逻辑分析而有些喜欢文学类学科,如果初学没有建立充分的信心,就可能导致后期一学就烦,一学就厌。
(2)与该学科老师相处不融洽,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或不认可,甚至有矛盾。有些学生虽然很努力学习,却得不到老师充分认可,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让学生一见到老师就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听老师的话,甚至故意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
(3)厌学,学习学不进去,心烦,急需有个压力排遣的方式或地方,但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过高要求,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压抑自己,虽然有时候也想学,但是就是无法付诸行动。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学习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学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个学生能达到的学业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那么大多数学生是被挫败的。在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尽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每个学生创设符合他特点的成功体验,多用“肯定技术”(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表扬)肯定学生,那么无论怎样程度的学生都可能在学校感受到被关注、被肯定,产生愉悦感。
另外,我认为初一阶段是关键阶段,大多数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会有不适应感,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新生阶段还是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和成就动机的,所以在这个阶段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有效的指导来适应调整,不适宜安排频繁难度较大的考试和精确的排名挫败学生。
还有,各学科老师上课要利用好“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上好第一堂课,并且建立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兴趣。
3.早恋,对爱情缺乏理解,却急于尝试,一旦双方出现感情危机,成绩往往迅速下滑;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时容易心不在焉,影响学习成绩,易对双方造成深深的伤害。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对策:
(1)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
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2)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 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着异性同学。这时期正是性渐渐成熟的时候,要配合学校进行科学的性心理教育,正确对待性心理现象,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父母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
(3)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
父母要教育引导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4)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
要教育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力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二、外界因素
(一)家庭教育——父母高要求但缺乏有效教育
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能够有好的前途,在“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的话语模式下对孩子提出要求。在小学阶段,孩子能够比较听话,加之学习难度较小,能够满足父母的要求。学生也就把自己学习的目标理解为是“父母让我学习好的,我学得好他们会高兴”。进入初中,一方面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压力增大,另外一方面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父母的权威性变弱,当父母只一味高要求,却缺少有效的沟通去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更缺少有效的引导去帮助孩子面对困难时,学生“为父母而学习”的动机就显得很弱小,学生一下子丧失了有动力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理由。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使我们都能理解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揠苗助长。学习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不仅是努力的结果,也要因材施教。不同阶段的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作为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整体把握孩子的情况,按照自己孩子的条件,来制定期望。如果过高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不仅不能激励孩子更加进步,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孩子产生厌学、抵触心理等不良反应。
(二)周围学习氛围不良
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周围同学朋友学习气氛不浓,成绩都不出众;家庭环境不适合学生学习,家庭环境比较嘈杂,父母经常外出,容易让学生感到孤单,易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客观因素,我们只能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积极地调节自身与孩子的关系,多鼓励孩子,了解孩子的状况,对症下药。在学校,教师应该起到维护班中学习氛围,鼓励积极向上的学生,帮助、劝导后进的同学。在班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遏制不良风气的增长。
第四篇:初中学生学习问题现状分析及解决方案
初中生的学习现状
(一)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逐步形成的。
常见的学生自控能力薄弱的现象有一下几点: 上课不注意听讲
精神不易集中,往往刚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作笔记,但持续时间并不长,有时自己都说不清刚刚在想些什么;还有些学生前一天晚上开夜车到很晚,白天上课更不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任务,甚至因为睡眠不足而在课堂上打盹;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等学习任务,就利用第一节课或其他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堂上完成这些事情,也有学生干脆做学习以外的事情。2.一心二用
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习惯性听歌、看电视,认为自己能一心二用,或是认为这样能有助于更好学习,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欣赏音乐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受到影响。3.易被外界事物影响
网络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让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影响很大;漫画、小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放松,流行八卦新闻让学生有了娱乐的话题,这让一些学习自制力差的学生成绩下滑。
亦讲亦学。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独角戏”的授课尴尬,也可以随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走神的可能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敏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举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学生的问题下手,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不怕提问,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在学生作题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保证学生答题的连贯性,可以采取限制时间、优化作题方法等的方式督促学生有时间概念,全神贯注在题目上。关注学生做题的弊端,在哪些问题上容易绕弯路,多准备几种解题思路,以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更易理解题目。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不妨试试游戏或实验等实物性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不要排斥学生上网,可以给学生一些学习题目,鼓励学生主动查阅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再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灵活掌握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学习方法不科学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
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不当的学习方法:
1.死记硬背,理论与实际脱离
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不喜欢实验课和操作课,不关心现实生活。2.不注重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过的知识没有合理的结构,只能像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试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它们没有掌握知识间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3.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无计划,学习时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不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开夜车,上课时常常犯困。
学习缺乏计划性是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
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的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4.不重视学习的基本步骤
学生很少预习,或者不知道怎么预习,不明白预习的意义。他们不知道如果能够有效预习,就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听课,能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和难点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体会思维的乐趣。比如,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觉得自己上课听懂了,直接拿出作业来做,很少将上课的笔记整理一下、例题独立做一遍、老师讲的重难点拎一下。这样,可能由于不会做而产生挫败,也会隐藏很多自己学习中的盲点,导致其学得太浅而没有内化为能力。比如制定学习计划,学生要么不订计划,想到哪里学到哪里,缺乏规划,要么订了计划难以执行。他们不懂一个好的计划对于学习的帮助,也不清楚如何去订一个可以执行的计划,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无序低效,从而导致出现学习方面的许多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英语等识记类知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记忆的技巧,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老师应给学生多做辨析,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应善于总结。对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老
师可以为学生总结一些解题思路,多引例题,保证学生在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再练习,让学生尽快树立学习的信心。
老师应首先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清楚知识点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新知识平缓的连接起来,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有过多压力。
老师在布置作业之前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既不过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也不让学生过度轻松,题目强度适中,尽量避免采用题海战术,不致让学生对某一科目产生反感情绪。
可以强制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内容不必过多,但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努力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引进新课程,不会让学生有突兀的感觉。要求学生做好课后复习,特别是技巧性的解题思路要反复消化,才能在下次作题中有所帮助。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如果学生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的话,则很可能造成方法不当,因为正确的方法首先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对自身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二是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在学习方法上就很有可能盲目模仿别人,强己所难,身心棋疲。所以,可以说,认识自己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前提。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
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是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别人的方法仅是参考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个学习成功的人就有多少种成功学习的方法。有的人喜欢呆在空旷的大房间里看书,有的人喜欢缩在狭小的房间里看书,而有的人喜欢躺在草地上看书,只要学习效果好,这些方式本身都无可厚非。从生理上来说,每个人的“生物钟”是不同的,应该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时间,然后把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安排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要求
了解学生整体,是指教师能从宏观上熟知当代青少年学生群体所呈现的共性特点,以便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时,做到高屋建瓴,更富有全局性和针对性。了解学生整体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显著不同的个性特点。就弱点方面来说,比较突出的是:唯我独尊,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较差。这种消极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自由散漫,集体观念、劳动观念不强;有攀富比阔思想等等。
能远离游戏厅,节制看电视。同时,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 “乐学”,进入“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
在现在学生的话题中关于理想的讨论比较少了,学生更原意谈谈网络游戏、明星八卦或者身边的奇闻趣事,理想有时候在他们口中变得十分可笑。有些学生说:“想这些干嘛,想了也没用,走一步算一步”,有的学生能说出未来想做什么,但是比较模糊。比如想当医生,是因为当医生能挣大钱等等。这一方面和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理想的培育丰富多彩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新颖,富有启发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通过学习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2、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学者鲁斯.亨利说过:“每天都知道自己学习成果的学生,成绩能大幅上升。”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都有一种迫切了解的要求。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能他如果人体感染人个人太感人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当堂所学的知识当堂就能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反馈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出点滴进步,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种反馈信息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意义。
3、组织竞赛和考试。竞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它利用人们自重的需要,获取成就的需要。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考试是一种对学习的检查,但也是一种竞赛(竞争)。一般讲它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学如果人体个人让人给个人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但过多的竞赛和考试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也可能导致错误动机的滋长。因此要注意下列几点:A,要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赛次数不宜过多,以不加重学生负担,不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为佳。B,题目不宜过难,出题应该考虑调动如果人体个人股 如果人 学习信心。C,要注意进行思想教育,克服一些学生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其错误的动机。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
意志薄弱是后进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大一个缺陷,它既是后进生“屡教不改”的一个因素,也是导致学习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是坚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过去我们对后进生的教育,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而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却做得很少。我们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是课内的“三定”、课余的“三闲”和课外的“二锻炼”,即:在课内的学习上,要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在课余生活方面要控制闲话、闲思、闲事,而在课外活动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劳动锻炼和体育锻炼。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觉得这些做法不仅能够强化后进生的意志,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劳动观念。(六)心理因素 1.挫败太多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或者几乎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多的是挫败的痛苦。家长和部分老师更是喜欢用“打击”学生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奋进。比如,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更加优秀的孩子比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奋起直追;有的老师喜欢用难题来考倒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还差很远,应该更加努力。这样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却十分不科学,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就说明当一个人屡受挫折之后会感觉没有希望而放弃努力。2.抵触情绪
对于青少年的抵触行为笔者认为可分为两大类。即: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所谓的显性行为就是当学生的爱好、追求得不到认可,受
到限制甚至反对时表现的一种以行为反应不顺从的反叛行为,往往表现为桀傲不训,当面顶撞或背后破坏、逃学等。另一种抵触情绪是无明显的行为举动,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难以发现,即所谓的隐性行为。它往往表现为害怕学习、厌世,干什么都无兴趣,整天萎靡不振,甚至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有时这种心理上的反应会以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如头晕、烦燥等症状。事实上发生隐性行为时其本人一般都无抵触情绪,但这种无意识的不抵触情绪又确确实实地存在,只不过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中或自身的生理反应中。最常见的抵触情绪有以下几点:
(1)对个别学科没有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善于逻辑分析而有些喜欢文学类学科,如果初学没有建立充分的信心,就可能导致后期一学就烦,一学就厌。
(2)与该学科老师相处不融洽,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或不认可,甚至有矛盾。有些学生虽然很努力学习,却得不到老师充分认可,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让学生一见到老师就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听老师的话,甚至故意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
(3)厌学,学习学不进去,心烦,急需有个压力排遣的方式或地方,但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过高要求,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压抑自己,虽然有时候也想学,但是就是无法付诸行动。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学习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学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个学生能达到的学业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那么大多数学生是被挫败的。在平时 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尽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每个学生创设符合他特点的成功体验,多用“肯定技术”(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表扬)肯定学生,那么无论怎样程度的学生都可能在学校感受到被关注、被肯定,产生愉悦感。
另外,我认为初一阶段是关键阶段,大多数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会有不适应感,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新生阶段还是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和成就动机的,所以在这个阶段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有效的指导来适应调整,不适宜安排频繁难度较大的考试和精确的排名挫败学生。
还有,各学科老师上课要利用好“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上好第一堂课,并且建立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兴趣。
3.早恋,对爱情缺乏理解,却急于尝试,一旦双方出现感情危机,成绩往往迅速下滑;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时容易心不在焉,影响学习成绩,易对双方造成深深的伤害。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对策:
(1)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
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2)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
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着异性同学。这时期正是性渐渐成熟的时候,要配合学校进行科学的性心理教育,正确对待性心理现象,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父母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
(3)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
父母要教育引导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4)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
要教育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力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二、外界因素
(一)家庭教育——父母高要求但缺乏有效教育
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能够有好的前途,在“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的话语模式下对孩子提出要求。在小学阶段,孩子能够比较听话,加之学习难度较小,能够满足父母的要求。学生也就把自己学习的目标理解为是“父母让我学习好的,我学得好
他们会高兴”。进入初中,一方面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压力增大,另外一方面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父母的权威性变弱,当父母只一味高要求,却缺少有效的沟通去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更缺少有效的引导去帮助孩子面对困难时,学生“为父母而学习”的动机就显得很弱小,学生一下子丧失了有动力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理由。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使我们都能理解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揠苗助长。学习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不仅是努力的结果,也要因材施教。不同阶段的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作为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整体把握孩子的情况,按照自己孩子的条件,来制定期望。如果过高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不仅不能激励孩子更加进步,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孩子产生厌学、抵触心理等不良反应。
(二)周围学习氛围不良
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周围同学朋友学习气氛不浓,成绩都不出众;家庭环境不适合学生学习,家庭环境比较嘈杂,父母经常外出,容易让学生感到孤单,易产生厌学情绪。挺好听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研究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研究》
八年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为了配合本课题的研究,我向起八年级学生进行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研究的情况调查,现将学生调查情况做一小结: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八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查找存在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调查内容
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八年级学生。
2.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对七年级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8张,收回率100%。统计结果如下:
1、对目前自己的语文成绩,感觉满意的3人约占10.7%;基本满意的17人约占60.7%;不很满意的8人约占28.6%。
2、喜欢语文课吗?喜欢的26人约占92.9%;一般的3人约占10.7%;不喜欢的0人约占0%.3、喜欢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吗?非常喜欢的13人约占46.4%;喜欢的15人约占53.6%;一般的0人约占 0%;不喜欢的0人约占0%。
4、你喜欢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因为:(多选)语文活动课有意思,感到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对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帮助的19人约占67.9%;语文活动课涉及到了多学科的知识,能锻炼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大家有展示才华的机会的22人约占78.6%;语文老师精心组织、教学认真,讲解清楚,方法得
当,教学水平高的16人约占57%;考试要考,不得不喜欢的0人约占0%;在活动课时,可以玩,轻松一下,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的13人约占46.4%;不知道原因的1人约占3.5%。
5、不喜欢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因为:(多选)对整个语文学习都不感兴趣的2人约占0.71%;学习基础不好的6人约占21.4%;老师上课不吸引我,语文课太枯燥的1人约占3.5%;要查找大量的资料,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的8人约占28.6%;语文老师不太关心我,与语文老师的关系不融洽的0人约0%;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做作样子,与语文课的实际学习无多大关系的0人;不知道原因的5人约占17.9%。
6、你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哪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0人;师生共同探讨的8人约占28.6%;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的12人约占42.9%;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的7人约占25%;教师是观看者,学生自主探讨一切的7人约占25%。
7、你最喜欢的语文作业是:为活动课收集整理资料的16人约占57.1%;预习课文的8人约占28.6%;背书的1人约占3.6%;做每课一练的13人约占46.4%;抄写词语的10人约占35.7%。
8、你觉得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时(多选):老师讲得多的14人约占50%;读书时间多的11人约占39.2%;听别人发言多的11人约占39.2%;时间浪费多的0人约占0%;参与的同学多的19人约占67.9%。
9、你喜欢哪种类型的语文活动课与文学名著相关的4人约占14.3%;与科技知识相关的5人约占17.9%;与大自然相关的10人约占35.7% ;与历史名人相关的8人约占28.6%;与前途理想相关的10人约占35.6 %; 其他的2人约占
7.1%。
10、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建议有:
(1)、希望老师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2)希望老师多指导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3)老师也参与。
(4)课堂气氛是快乐的。
调查表明: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他们乐于参与,而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综合性学习很重要,对自己学习很有帮助,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锻炼各种综合性能力。大多数同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能查阅资料,合作交流,讨论竞赛,制作手抄报写所感等,很多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很愿意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很愿意让老师、同学、家长重视自己,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四、调查结论
当前综合性学习深得学生欢迎,学生喜欢这种活动。并能积极投入这项活动中,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愿意与同学、小组、班级、老师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同时乐于分享自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有些学生参与热情高,但实际动手能力还待加强。
2、有些活动进行中,个别孩子缺少参与机会,比如查阅资料,比如走进大自然等,由于学生家庭条件限制无法参与。
3、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大于关注孩子综合能力提高,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所以有些活动最后展示阶段、评价阶段效果不尽如意,影响整个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效果。
改进措施:
1、老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都敢于参与,都能够参与。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要结合周边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开展切实可行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发挥本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3、一个活动要有一个时间范围,要定期指导、检查、评价,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老师及时帮助解决,给学生的活动给予极大支持。
4、每次活动一定要善始善终,要重视开始,也要关注过程,更要做好小结、评价、展示。这样才能有利于下次顺利开展,给学生有一个激励,才能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趣。
熊素梅
2014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