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1
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摘 要:
深入认识新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情况,结合教学实际,以学生的数学学习为例,总结出学生在新课标下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以帮助提高教师的教学中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问题;成因;分析;
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丰富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习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文化”“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并把它们作为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课程内部为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的被动学习方式。端坐静听、模仿记忆的方式,加之不良的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存在不少问题,分析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尤为必要.1.新课标下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试教育及学生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担心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认为把每个知识点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这样却养成了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缺乏独立自学能力。
1.2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影响下,我们已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方式,学习成为单纯的传承知识而疏远探索研究。有的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探究,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经常处于无问题状态,只有被动地接受;有的学生不会选择学习目标和方法,或者简单仿效同学的做法,或者必须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有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时,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或者对发言不感兴趣,在研究问题时,不知道究竟要研究什么,如何下手。很多学生习惯授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习缺乏有效性。
1.3 学生缺乏良好的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思维能力从思维活动的总体角度考察,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角思维三类。从基本能力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融合,实质上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部分;空间想象能力则是逻辑思维与经验几何知识及相关技能的融合,是逻辑思维能力在处理空间形式构思中的表现。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中能培养的核心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学数学学是良好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了.而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而疏于关心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这样思考,只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久而久之,会淡化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忽视独立的、富有创见的思考,甚至会抑制创造思维的发展,造成思维的僵化。
1.4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影响下,我们已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方式,学习成为单纯的传承知识而疏远探索研究。学生学不得法,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觉性缺乏,学习热情时高时低,不能持之以恒,对待数学问题不求甚解,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有的学生不愿
意独立思考探究,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经常处于无问题状态,只有被动地接受;有的学生不会选择学习目标和方法,或者简单仿效同学的做法,或者必须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有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时,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或者对发言不感兴趣,在研究问题时,不知道究竟要研究什么,如何下手。有许多学生课前不做好预习工作,对课堂上老师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上课只是被动接受,部分学生即使预习,也是浅尝辄止,难以掌握教材中各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不易发现问题.有时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尝试思考解决,或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也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1.5新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缺乏有效性
由于长期缺乏复习方法的科学指导和自我复习行为有效监控,学生复习工作存在较大盲目性,有相当部分在学习完新知识后,不能及时加以复习巩固;有的学生先急于完成课堂作业,对完成作业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机械模仿照,不能反思回顾解决的方法,不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对所学知识及时回忆总结整理,不能建立起良好有序有知识结构体系。如此一来,既不能有效的巩固深化理解知识,而且容易造成边学边忘。
1.6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不强
中学生对为什么学数学和学数学有什么认识可谓严重不足,加之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数学知识既不能从生活中来,也不能到生活中,中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几乎形成了两个毫不相干的认识场,大多数中学生由于缺乏数学应用意识,认为数学课本上写的、教师课堂上讲的,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他们基本上没有充分意识到并发现运用所学的代数几何知识解决身边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缺少一种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精神,没有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观念和量化意识,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不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难以体会到所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价值,影响了数学能力的发展.2 问题成因分析
2.1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成为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
2.1.1 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持续的学习动力
当前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数学缺乏内在推动力,没有良好的成就需要,没有持续学习动力,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容易受到外部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学习缺乏主动钻研精神。
2.1.2 学习意志力薄弱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什么是数学精神,在学习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的科学的思维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契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就构成了数学精神的重要部分。学习数学就要有不怕吃苦、多学多练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发育期,也是智力、情感、意志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情感容易波动,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所以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知而不行或不能持之以恒,一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与打击,便会轻易放弃。
2.1.3 学生数学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我国一般多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中,不但强调师生互动,更主张生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中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背景的差异,缺乏相互倾听的意识及分享与交流的习惯,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意识无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取长补短,缺乏交流合作意识。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合作探究学习常常流于形式。
2.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是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诸多问题的客观原因
2.2.1 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失当
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会该如何学习,不仅要为当前的学习,而且要为今后的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此,教师要真正把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这就首先要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心理定位。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还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评判者,教师应扮演包括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咨询者、‘模特儿’等多方面的角色”。但是传统的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往往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教者把自己置身于课堂和学生学习的中心,成为了学生学习中的“权威”。
2.2.2教学方法与新课改不适应
我国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因此在客观上造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学习,教师则一味地讲解、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缺乏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并且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等方式来获取课本知识、发展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而且能体现数学内涵的活动,通过丰富的情境信息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师生的双边活动”。
2.2.3没有正确认识及实现学生的角色定位
如何认识学生,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利用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却过分强调知识点,过多反复强化训练,而缺乏对学生学习中需要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缺乏对“双基”发展的认识,缺乏对学生潜能的认识,缺乏对哪些是学生发展中的基本素养的认识。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目标、方式方面比较单一,关注的往往只是结果,方式以笔试为主。在很多情况下,分数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学生命运的惟一依据。而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考察,包括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态度变化、学习数学的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发展的水平,等等。
2.3社会和家庭的环境影响是造成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目前,由于教育回报的滞后性、就业压力大等一些原因,社会当中很多人都支持“读书无用论”,这对中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现行的高考制度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更中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因为数学学习基础不好,把学习数学当作了一种负担,加之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数学学科已经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中面临成为“副科”的危险.社会的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使得当今中学生的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数学学习辅助工具愈来愈多地被中学生应用在日常数学学习中,这些工具在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助长了其惰性心理,削弱了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毅力.而部分家长过分看中分数的思想使得中学生中“高分低能”者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其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第二篇:对党员队伍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对党员队伍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2005年02月17日 发布
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党小组全体党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成因,以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当前,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但用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来衡量,党员队伍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一些党员长期忽视甚至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思想空虚,是非不辨,方向不明,缺乏清醒的政治辨别力,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刻,思想上庸俗,精神上萎靡,工作中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革命意志衰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信心不足,沉湎于实用主义和所谓的关系学,热衷于一些消磨意志的低级趣味,有的甚至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等;
三是一些党员组织观念不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党的规章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置若罔闻,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乃至拒不执行党组织做出的决定。还有一些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能严于律己,甚至违法乱纪;四是一些党员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缺乏党的宗旨意识,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肆意挥霍公共财物,或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为自己和亲友捞取“好处”;
五是一些党员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对党的理论创新不理解,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有疑虑,对社会发展中的新事物求全责备,说三道四;
六是有些党员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追求奢糜的享乐生活,认为讲艰苦奋斗就是叫人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就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进而追求享乐主义,陶醉于灯红酒绿,满足于纸醉金迷,不愿意到艰苦的环境工作,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七是一些党员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工作和学习上得过且过,不能在急、难、险、重的紧要关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但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甚至做了群众的尾巴;八是一些党员脱离群众,不能主动维护群众的利益,不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不同人民群众商量,不能及时向党组织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挺身而出,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从社会环境变化来看:国际上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一些不良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潮流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情况的冲击和影响,势必使一些缺乏必要思想准备的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最终导致思想和行为背离党的先进性要求。
从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来看:一是一些党组织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面缺乏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得不合格的党员得不到及时处理,优秀党员也得不到鼓励,党组织内部缺乏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氛围;二是一些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工作方式缺乏创新,方法陈旧落后,内容单调乏味,党员教育缺乏吸引力,党员教育管理中形式主义严重;三是一些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和管理上缺乏民主和制度创新。党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不能严格执行党章的各项规定。四是一些党组织的负责同志工作责任感差,业务能力低,或者不能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从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看:一些党员忽视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容易导致党员在理想和信念、组织原则和纪律、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偏离先进性的要求。
分析党员队伍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高度重视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有力的整改措施,促进问题的解决,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
第三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太平店中学:李远合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向题,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相对于传统教育观念是一个重大转变,已成为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但自主学习力的实际培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实践中操作不得法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担心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认为把每个知识点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这样却养成了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缺乏独立自学能力。甚至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选择,谈不上自主,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后的事情,现阶段不必过多考虑。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学生不知道自主学习的目的和作用,自主学习就只能是空谈。
2.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影响下,我们已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方式,学习成为单纯的传承知识而疏远探索研究。有的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探究,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经常处于无问题状态,只有被动地接受;有的学生不会选择学习目标和方法,或者简单仿效同学的做法,或者必须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有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时,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或者对发言不感兴趣,在研究问题时,不知道究竟要研究什么,如何下手。
2、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种种误区
当前,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有名无实。一些教师表面上说“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是按照其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途径去完成。二是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准。有的教师不明白自己在自主性教学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造成课堂放任自流的局面,达不到教学目的。三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发挥不平衡。有的教师注重发挥接受能力较快、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从而限制了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发挥的肤浅。有的课堂流于形式,而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其自主能力和创造的潜力不够,无实质内容或实际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3、传统的评价方式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测重对学生纸笔测验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评语、考试成绩为主,仍偏重量化的结果,而忽视实践及能力的考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性更是无法施展出来。针对这样单一的、片面的、静态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对策就是死记硬背,而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学校和教师要纠正并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
学校和教师必须有这样一个认识,即自主学习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学生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校和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四点:一是转变观念,树立明确的“学材”意识。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材”转换为“学材”。把课本当“学材”使用,把着重点从过去的单纯研究自己如何去教,转向现在的研究如何教会学生去学。二是摒弃包办式教学模式,从讲深透讲全面就是高效率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要坚决抛弃那种老师代替学生学习,对学生实行“三包”(包动脑、包动口、包动手)的做法。三是树立现代时间观念,确保学生在教学时间上的“自留地”。教师在备课时要好好设计,哪些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准备给学生多少时间,要将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块时间“自留地”。四是树立民主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同探究,对学习的全过程真正起到指导、帮助、协调的作用。
2、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很多,从当前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在引导上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而,教师要不断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师生互动。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没有单一的答案,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观察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会对具体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二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而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兴奋点,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是注重学法指导,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对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可采用问题讨论法——教师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对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宜采用自学指导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结论,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学习方法的启迪。另外,还可以采用教材分析法、辩论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
3、学生必须以新型的学习观来提高创新性学习能力 学生要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实,必须明白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将他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融合于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教师的指导,但不能依赖教师。学习要靠自己,没有独立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力,否则个人今后的发展将会障碍重重。另外,学生对自主学习本身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自主学习不仅包括课上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讨论等课堂活动,还包括课下合理制订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并调节学习过程,及时准确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学习观念上,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强化主动学习的观念。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不断提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二是在学习资源上,实现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要拓宽学习资源,把学习资源拓宽到与课本相关的书籍、文章、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库及其他计算机辅助资源。三是在消化吸引上,实现由“复制”向“探究”的转变。要注意提高智能开发性学习的能力,通过获得知识来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独立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要把学习方法由僵化记忆、浮浅的理解、表面应用的保守性学习,转变为掌握原理、探索新知、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的开放式学习。
4、改革以纸笔测验学生素质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机制
学生的素质很难通过纸笔的测验来评价,因为这种测验无法显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改革当前以纸笔测验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如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完成,根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加以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主要放在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评价应该是全面、动态、多样的,应突出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合作性,而不能把是否得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惟一或最主要的评价目标,既要看学生的认知,也要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形成多元互动的评价,让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价过程中,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家长可对子女参与家庭活动的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评价;社会人士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评价自己及同学的表现,引导他们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启发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只有这样,教师就会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思而努力。学生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发现不足,及时改正。
第四篇:乡镇工作中存在问题成因浅析
基层工作一些不利现象浅析
县委提出“强工、重农、兴旅、活商、建城、促乡”的发展战略,基层乡镇作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正确解析和应对存在的问题,蓄势待发,这就需要我们对基层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凝集分析存在问题的睿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谋力。在全县上下奋力谋发展的进程中,基层工作还有以下问题不容忽视:
一、基层工作中不利现象和问题
(一)“法”在基层正确推进难,对基层工作特别是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阻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法”的不正确运用,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例如:根据村民自治的相关规定,集体土地征收后,“三费”的分配方案由村民大会决定,而村民在形成方案的过程中,往往是依照当地的一些习惯,如女儿的孩子入户娘家不给予分配等问题,这种明显不合法的方案因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当然能顺利的形成共识,而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享受分配的群众不停地纠缠政府;二是法定的事情缺乏执行机制,给基层工作带来阻力。例如:经一事一议通过了的公益事业决定,在执行过程中总存在部分群众不尽义务,形成负面的影响,使决定的公益事业推进困难。比如:在农村通达工程的推进过程中,除国家、政府补助的部分外,差额部分资金难筹措,尽管是村民代表大会形成了的决定,有的群众始终不尽义务又能把他怎样呢?三是有法不能依,形成尴尬局面。如前面说的应该参 1
加分配的孩子没有参加分配,在法院胜诉后,法院如何执行也是一个难题,最终往往是把问题交给地方政府,从而给地方政府形成新的工作压力和矛盾,也集聚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基层政府权责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工作的有序推进。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琐碎。说我们是无限责任有限权力的政府一点也不离谱。在镇属范围内,鸡毛蒜皮的事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稍存疏忽,就可能形成信访、上访问题,干部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怕出事,也不能出事!成天被一些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的问题,纠缠得脱不开身,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二是一些“大”政策不配套给基层工作带来新的压力。例如以前在不同岗位工作过的同志要求解决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可又不是我们乡镇甚至于县一级能够解决的,问题不是出现在基层却要把他稳定在基层。为保证稳而不乱,给全县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消磨了基层干部很多精力。三是基层政府工作推进存在无奈性。在基层工作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为求“稳”而往往使工作开展起来很被动,也存在潜在一些的问题和矛盾。
(三)部分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强力推进。表现在:一是缺乏与时俱进的学习氛围。例如:由于乡镇条件的原因所配备的电脑有限,有的同志以此为借口不接触电脑,更有甚者还把不懂电脑作为一种资本,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积极的工作气氛。二是有抱“金饭碗”“铁岗位”的想法。存在反正我没有“追求”,工作干好干坏又能把我怎样呢?只要我不犯大错,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时照领工资不误。
三是用辩证的方法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被动工作的时候多,主动工作的时候少,存在工作是领导的事的认识。四是宗旨、信念淡化。在物质致上的今天,有的干部认为奉献也是过去式,一些不良现象让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离,没有了激昂的工作热情。
(四)村社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责任感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推进。一是由于村组干部职位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所推选出的村组干部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谋发展的意识不强。二是有的两委班子不配合,各跳独脚,工作中不通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三是干部责任心不强,有和稀泥的现象。有的村社干部想着反正三年一选,怕得罪人后在选举中吃亏,工作中放不开手脚,抱着干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得过且过,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是选举产生的,工作中还讲条件。四是我们有的村组干部利己意识过重。为自己想得多,为群众想得少;大局意识淡簿,小集体利益过重。
(五)繁重的乡镇债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工作的发展。据了解,多数乡镇都是背着繁重的债务艰难地运转。而且由于政府因素而产生的债务让乡镇应对吃力。例如:以前村组干部垫支的农税问题等。
二、成因分析
(一)存在法不治众的问题。现在的群众都是“明白人”,知道社会发展进程中稳定的重要性,于是明知是不对的,但只要是大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又能把我们怎样呢?把矛盾推给政府,让政府埋单吧。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和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
让基层政府的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二)政府职责在群众中还存在“万能性”。作为最基层政府,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但我们的政府毕竟不是“万能政府”,许多问题政府并没有办法也没有权利为群众彻底解决,比如“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历史遗留问题”等等,但一遇到这些情况,很多群众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要通过政府解决,在大多数群众眼里,政府就是万能的,群众对政府职责的夸大理解加重了基层政府的工作负担,而且处理结果往往也不能得到全部人满意。
(三)干部职工管理机制和容纳村社干部的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各种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使一些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始终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在影响乡镇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而对直接面对群众的村干部,现有的容纳机制是很不完善的,繁杂的工作和经济发展中的待遇始终留不住人、留不住心。
(四)乡镇没有消化债务的能力。基层的多数负债都是由于时代的工作要求和政策的变动形成的,而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乡镇可用财力少,偿债空间十分有限,自身基本没有消化债务的能力,不仅影响了基层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经济发展。
三、就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整合部门力量,为“强工”战略保驾护航。长宁近几年来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在工业强县的号角声中,初具规模的工业集中区振奋人心。各个项目的土地征收
工作在不断的进行。涉及到拆迁、安臵、土地费的分配和各种矛盾纠纷的协调不容忽视,相关政策的宣传更应深入人心。为确保项目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地方稳定,应该整合全县各部门力量,各司其职,应对有序。例如在集体土地费的分配问题上,应该随时有权威工作人员及时解释,指导分配。
(二)不断完善政府职能,促进基层政府权责统一。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能动性和责任心,把各种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二是要争取执法部门对基层政府工作的支持配合力度,减轻乡镇社会稳定压力,让基层有时间和精力思事、干事。
(三)完善管理制度,激活干事氛围。要调动干部职工们的积极性,就应使他们有危机意识的存在。假如对一般干部的管理上形成交流制度,同时加强对干部考核执行力度,转变其“金饭碗”、“银职位”观念。同时明确奖励,以激励大家不断学习,认真工作,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村组干部,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完善较为优惠的政策吸引能人充实到我们的村组干部队伍中,真正增强农村的致富综合能力。
(四)逐步化解乡镇债务,减轻工作压力。乡镇应把债务的化解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化解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同时努力探索和建立增收减债、严控新债、保证运转、确保稳定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旧债化解和新债控制。
第五篇:学生问题成因及对策[定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由此家长和教师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气馁,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做家长的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是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是失职的表现。孩子也会因家长的行为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做家长的理应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没有积极情趣的加入,认知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孩子如果厌学,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启发,列举事例向孩子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家长的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不会知难而退了。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信心,还有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做家长的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老师来承担,老师也难以担当得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头脑简单,孩子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在头脑里记得不牢,即使是年龄稍大些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只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与孩子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潜移默化,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于是孩子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三五个就聚集在一起,背着家长也打起牌来,甚至还赌钱。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增添了麻烦,而对于一个缺乏自主性和进取心的孩子来说,这是往歧路上引,这样的孩子要想学好知识、长大成人成才恐怕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
四、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五、重视建立和睦的家庭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相沟通
大量实践证明,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彼此沟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话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
流。如面上合作——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发宣传材料等侧重系统宣传教育观念、方法等),线上合作——家教指导热线、家教指导网站(侧重于释疑解难),点上合作——家访、家校联系卡、社区指导座谈会(侧重于跟踪指导)等,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教育之一的家庭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下日显重要,家长和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孩子的明天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