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反思八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的含义,理解“同时、相遇、相对、相距”等关键词。
2、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会解答“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解题策略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与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的含义,会解答“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解题策略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工作纸、汽车小模型。
一、创设情境,复习基础关系式
(一)结合生活引出“时间、速度、路程”。
1、谈话导入:
(二)复习“时间、速度、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这三个数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吗?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生:学生汇报。(板书:时间×速度 = 路程)
二、感受和理解相遇的含义(同时、相遇、相对、相距)。
(一)板书课题,初步感受相遇。
1、出示课题,感知题意。
今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接着来学习相遇问题(出示课题),“相遇问题”你觉得怎么样就叫做相遇,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你的想像,说一说你对相遇的理解。
(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相遇。
1、结合实际,在生活中理解相遇。师:情况就像这样:江老师从塘厦开车回家的途中,就遇到了很多从洪梅开往塘厦方向的车辆,同学们请看这种情况(课件出示)。你能想像出两车相遇的情形吗?
2、同桌合作,在操作中体验相遇。
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分别用两辆小玩具汽车,方向相对,同时出发,相遇而停,演示两车相遇的过程。(学生合作演示)
(三)学生汇报,在展示中提升。
探讨甲、乙两车分别走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板书:甲车的路程+乙车的路程=总路程)
三、回归生活,探讨解题策略。
(一)课件演示,补充具体信息。
1、课件演示相遇动画。(课件演示动画)
2、结合具体信息,形成完整的例题。(课件出示)。
(二)分析题目,探究解题策略和方法。
1、题目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强调:20分钟是哪辆车的时间?两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分钟?)
2、你能根据以上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3、出示问题:两地相距多少米?形成完整的题目。
4、让学生明白整理信息的作用和方法。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关于一辆车的行程问题,而现在的情况有两辆车,相关的数学信息更多了,显得有点混乱和复杂,看来有必要对信息进行整理,理清我们的思路。请同学们利用表格整理有关信息,并列式解答。
5、请两位不同解法的同学板演,说明解题的思路和过程。
6、根据实际需要把计算结果50000米转化成50千米。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五、总结全课。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刻体现数学教学要从生活出发又回归生活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探究、操作和交流,追求设计的创新和巧妙。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大特色:
1、从教例题转向用例题教。
我一直在关注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数学越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和害怕数学,我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数学教学总是由复习旧知到引入新课,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的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及由课本提供的一式化的应用题等,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而逐渐失去兴趣也是必然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学习材料由书本题目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边素材。
在本课中,我以老师周末开车回家的行程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老师的家在哪里?老师周末怎样回家?这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又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引入是别开生面的,全班学生兴趣盎然。自然地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引出新知识的切入点,促进由旧向新的迁移,巧妙地导入新课,顺势引出“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并在途中相遇”的新例题。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从教解法转向解题策略。
作为“相遇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是无可非议的。但仅以此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和知识技能,更应该关注学生解题策略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本课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发现以前我们学习的是关于一辆车的行程问题,而现在的情况有两辆车,相关的数学信息更多了,显得有点混乱和复杂,自然产生借助表格整理信息的认知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解题策略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3、从老师讲转向学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领悟”。
本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对相遇的感性的理解。并按学生回答的大意,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相遇的过程。然后通过对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相遇过程的观察和讨论,及时抓住重点词语:相对、同时、相遇。接下来我又安排了同学们同桌合作,分别用两辆小玩具汽车演示两车相遇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请三对同学上台展示,直观呈现并归纳出相遇地点的三种不同情况形成简单的示意图,从中理解内在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生动的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和体验“相遇”的含义。从而得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还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建立起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交流等学习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抓实际问题的重点词句,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体会解方程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感知策略
(一)创设屏障 激发需要
谈话: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名胜古迹,其中就包括文明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1、学生自由读题目,画出题目中的重点词句。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结合图片标注条件和问题)
3、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怎样求小雁塔有多高。(教师行间巡视,收集方法,请学生板书。)
(64+22)÷2(64-22)÷2 64÷2-22 64÷2+22 =86÷2 =42÷2 =32-22 =32+22
=43(米)=21(米)=10(米)=54(米)
4、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检验一下。你们说怎样检验?
(板书: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5、学生口算检验,谁的方法是正确的?请他介绍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
6、(擦去错误的解法)看来用算术方法解答这道题目实数不易。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7、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用列方程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经历过程 感知策略
预案1:(学生已有用方程解答)
1、展示学生作业,由学生自己分析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每一步过程,师生一起完善。
2、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共分几步,(课件打出步骤)这位学生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的根据又是什么?同桌互相说说,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接着书第1页例1解方程的第一步后继续完成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请用方程解的学生一起行间巡视,指导学生作业。集体交流喜不喜欢这种方法。
3、大家试试,还可以怎样列方程解答?(接预案2的第9步)
预案2:(学生没有用方程解答)
1、提问:回忆五年级学习简单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分几步完成的?(课件打出步骤)
2、提问:看图关于大雁塔和小雁塔你找到了怎样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示等量关系式,教师板书。)
3、提问:这些等量关系式中谁是已知量,谁是未知量?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就把未知量设为X,谁来写设句?(板书:解:设小雁塔高X米。)根据: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你能列出方程吗?(板书:2X-22=64)
4、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小组讨论讨论。
5、提问:第一步方程两边怎么办?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板书:2X=64)变成简单的方程,大家会解吗?接着书第1页例1解方程的第一步后继续完成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6、提问:怎样求X,依据是什么?
7、提问:方程解好了,对不对,怎样检验呢?
8、提示写上答句。
9、还有几个等量关系式,还能怎样列方程解答,选择其中一个自己试试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重点探讨列方程的依据和解方程的方法。
10、引导比较:用算术方法和方程解答这一题,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尽管思维的策略不同,但仔细推敲解答过程,第一步都先怎么算,求什么?(64+22,求小雁塔高度的两倍是多少米)第二步怎么算,求什么?(86÷2,求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所以解方程的每一步看似简单的计算,但联系题目也有其运算的实际含义,希望同学们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切实做个学习的明白人。
(三)小试牛刀 应用策略
1、(出示书中“练一练”的情景图和文字)中国的世界名胜还有很多,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杭州湾大桥,这是香港青马大桥。请看书“练一练”,读题,关于这两座桥又有什么样的问题要解决,画出重点词句。
2、题目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清楚地整理两座桥的长度关系?(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显示线段图或等量关系式)
3、你能求香港青马大桥的桥长吗?请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指导,收集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4、交流:请板演的学生演说自己的解题过程,其余学生针对解题过程现场提问,演说的学生作答,教师参与指导。
5、引导对比:不同的方法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没有共同之处?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所以接方程的每一步在特定的题目里都有它实际的意义。
6、引导小结:这一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怎样解这样的题目比较方便。回忆刚才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你认为哪些环节很重要。
二、巩固新知 内化能力
(一)练习一第2题
1、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最关键的一步。读练习一第2题,画出重点词句,找出等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量。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口答结果。(课件显示结果)
4、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对重点词句做标注)第1题如果改成“梨树比桃树的3倍少15棵”怎样填梨树的棵数;第二题改成“鳊鱼比鲫鱼的4倍多80尾”怎样填鳊鱼的尾数?
5、引导小结:怎样找类似题目里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体会找准重点词句,重点词句里最直接的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练习一第1题
1、本课所解的方程也较过去复杂一些,请看练习一第1题,你能用文字题的形式读出这些方程吗?比如:2X-22=64,读作比X的2倍少22的数是64,X是多少?16X+0.8=36,读作比X的16倍多0.8的数是36,X是多少?
2、指导学生读出每个方程。
3、让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解方程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4、引导小结:观察解这样的方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练习一第3题
1、有了前面的练习打底子,大家再做这样的题目一定又快又好,小组比赛,列方程解答练习一的第3题,比一比哪一组的速度最快。
2、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评讲作业,评出优胜小组,采访又好又快的学生,引导学生互相学习,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
4、引导小结:类似这样的实际问题,列什么样的方程最好想。
(四)数学游戏 巧用策略
1、运用列方程的策略,玩个游戏。1-100任选一个数字写在卡片上,告诉我那个数字乘3减去2是多少,我会猜到你卡片上写的数字。(学生准备)
2、第一轮,师生对玩游戏,让知道方法的学生揭密,注意检验结果。
3、第二轮,学生互玩游戏,演说推算的过程,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体会列方程的策略和倒推策略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提升策略
这节课你学会了应用什么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什么类型的题目适合用今天的策略解答?用这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你还有别的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练习一4、5两题。
附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2 „„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 解:设小雁塔高X米。解:设小雁塔高X米。
(64+22)÷2 2X-22=64 2X=64+22
=86÷2 2X-22+22=64+22 2X=86
=43(米)2X=86 2X÷2=86÷2
2X÷2=86÷2 X=43
X=43
检验:2×43-22=64 检验:2×43-22=64
答:小雁塔高43米。答:小雁塔高43米。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决“已知甲的几倍多(少)一些是乙,求甲”这类问题时,不用方程在逆向思维中学生较难理清数量关系,解答正确有一定的难度。扣住这一点,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解答例1,再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再次尝试解答例1,最后引导学生把前后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一是体会方程法的“好想”,二是体会虽然思考的策略不同,但计算的过程有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借算术方法理解解方程每步的含义。“练一练”让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尝试解答,回顾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注意点。巩固练习部分,在解形如ax±b=c这样的方程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方程,分析解方程每步的含义,让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更多地渗入理性的思考;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练习题关注学生解答的过程,注意方法的优化,体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适合用今天的方法解答,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趣味游戏,展现学生多样化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解方程和倒推策略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一、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一是让学生亲身感知算术方法的困难,产生学习新方法的需要;二是正确的解法为后续教学“理解解方程的过程的意义”作铺垫。
让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化。学习过程也是由扶到放,让学生真正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但真正的教学仅非如此,为什么要学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部分我引导学生把算术方法与列方程的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列方程方法的“好想”。为什么这样解方程,解方程每步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又是通过与算术方法的对比,让学生真正理解解方程每一步的含义。所以每一步的教学我都想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数学的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灌输过程,而应该是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的数学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在经历数学的探索过程后,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提高学习的能力,不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形如ax±b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方法,为学生熟练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游戏中巩固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疲劳。这个游戏的“揭密”过程关注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体会列方程的策略和倒推策略之间的联系,把新旧知识进行了有机地融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突出主题,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总结,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领悟程度。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出示课本17页例题1的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呢?再出示学习目标: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3)如何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并完成例题例1和“做一做”。
(2)老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点在于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3)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过展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2/5是多少)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列式、计算。2500×2/5=1000(平方米)
(4)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学生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3、师质疑: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如何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四、拓展知识延伸
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2000只。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3、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思考如何把《分数乘法应用题》一课的教学内容、练习内容设计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出示课本17页例1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自已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比较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耕地面积,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他们对教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这种不同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画线段图,后尝试解答,再合作研讨。同学们在合作探讨中清楚地认识了两种求法实际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
三、精心练习,追求高效。
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有用,学习数学有价值。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新颖的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问题,通过尝试,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加,为学生创造了学数学的氛围,又巩固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渗透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选择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我们应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应站在“学材”的视角上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作出理性重构,努力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喜欢。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探求的空间,有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还要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学数学有用。
总之,我们要努力让数学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动力的殿堂!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4)=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 3(2)=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4)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4)=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2)。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1)(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2),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2),修了多少千米?(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2),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2)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 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有梯度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1、王爷爷家养了400只鸡,李爷爷家养了524只鸡,王爷爷家再养多少只鸡就和李爷爷家一样多?
2、王爷爷家养了400只鸡,李爷爷家养了420只鸡,李爷爷家送多少只鸡给王李爷爷家两家鸡的只数就一样多了?
3、小丽上午做了123道计算题,下午比上午多做了18道,这一天她一共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4、小丽上午做了123道计算题,下午比上午少做了8道,这一天她一共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5、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一共有10个头,数一数一共有24只脚,你知道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吗?
6、、停车场上停放了三轮车和小轿车一共9辆车,数一数一共有33个轮子,你知道三轮车和小轿车各有多少辆吗
7、储蓄罐里有5分硬币和2分硬币共12枚,数一数一共有54分,你知道5分硬币有多少枚吗?
8、小丽一天一共做了18算题,上午比下午少做了2道,她上午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9、王爷爷和李爷爷家一共养了25只鸡,王爷爷比李爷爷家多养了5只鸡,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0、王爷爷家一共养了125只鸡,王爷爷比李爷爷家多养了5只鸡,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1、王爷爷家一共养了25只鸡,如果送2只给李爷爷家,就和李爷爷家一样多,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2、哥哥和弟弟拿出同样多的钱买金丝猴奶糖,结果哥哥比弟弟多拿了10块,所以付给弟弟1元5角,每块奶糖多少角?
13、哥哥和弟弟拿出同样多的钱买金丝猴奶糖,结果哥哥拿了14块,弟弟拿了6块,所以哥哥要付给弟弟2元,每块奶糖多少元?哥哥和弟弟原来各带了多少元?
14、在路的两边每隔10米栽一棵树,(首尾都栽),一共栽了16棵树,这条路长多少米?
15、在一条48米的路一边,每隔8米栽一棵树,(一头栽一头不栽),可以栽多少棵树?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2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第四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陈露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0页,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的新知。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
3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 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例1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钢笔8元一支,150元钱可以买多少支?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例1情景图。
①请小朋友们看图,图上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进行分析。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学生信息反馈
5、师引导:①32÷4=8(元)(求的是什么?)
②200÷8=25(包)(求的是什么?)
③小结: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6、议一议:如果张阿姨有50元钱,她还可以买多少包这种相同的饼干?(师强调剩下的2元不能再买1包,所以只能买6包这种饼干。)
7、李叔叔有250元钱,他又能买多少包这样的饼干?
①250÷8=31(包)……2(元),可以买31包。
②6+25=31(包),可以买31包。
8、小结:强调解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2题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明确外出活动 要注意安全)
(2)教师帮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再让学生解决。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4题。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教案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估算的作用,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3、通过练习,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灵活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学情分析
前几课时,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法,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也有一定的估算意思和技巧。本节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采用估算解决问题可以更简便。这节课也要求学生能结合线段图,分析分段计费的题意,属性结合更容易理解题意。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性格特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引入喜羊羊各卡通人物进行情境教学,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题意。
难点:会选择估大或估小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以练促忆。
国庆节到了,灰太狼一家自驾车去珠海长隆海洋公园玩,但它遇到一点麻烦,让我们一起来帮它解决。请看题目
灰太狼一家人自驾车去珠海长隆海洋公园游玩,1、汽车油箱里有9.5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供汽车行驶14.8千米。灰太狼家离海洋公园160千米,中途不加油能到达公园吗?
1)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找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一步就是我们想说的“阅读与理解”。
2)不用计算,你能马上判断不加油能到达公园吗?
这么快能判断,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为什么可以用估算?【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解决,采用估算更加简便。】
3)判断够不够,我们可以用估算,请写出估算过程。
4)汇报估算方法:
14.8×9.5≈15×10=150千米
还有其它方法吗?
我们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想出解题思路,这一步就是“分析与解答”。
5)做完这题,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大家用估大的方法来估算?
用估小的方法估算不行吗?
四人小组交流再汇报
估大都不能到达公园,那实际肯定更不能到达公园。估小数据小了可能会到达公园,与实际不相符,所以这题要用估大的策略。
我们做完题目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小结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一步就是“回顾与反思”。
6)小结: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解决,采用估算方法更简便。
估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数据特点选择估大或估小的策略估算。
2、公园的停车场规定:
2小时内
5元
2小时以上
每超过1小时加收1.5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
它们在停车场停车6.4小时,灰太狼应付停车费多少元?
1)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2)这条题目最难分析数量关系的是哪里?
对于难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板书画线段图
3)独立完成解题,呈现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一:
5+(7-2)×1.5=5+7.5=12.5元
方法二:
1.5×7+(5-1.5×2)=10.5+2=12.5元
4)小结: 在解决收费标准不一样的问题解决,我们要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计算,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怎样分段计费,更加容易分析数量关系。
二、以练促辨。
二、以练促辨。
3、羊村买来20米花布,30米红布为舞蹈队做演出服,(1)做一件上衣用花布0.84米,要做19件这样的上衣,这些花布够吗?
A
0.84×19≈0.9×19=17.1米 B
0.84×19≈1×19=19米 C
0.84×19≈0.9×20=18米
D 0.84×19≈0.8×20=16米
反馈:指名汇报。
探究:(1)花布够吗,可以选择哪条算式,还有吗?(选A、B、C)
(2)选这3条算式有什么特点?
都是估大的方法
(3)为什么选择估大的方法?
估大都够,肯定够
(2)做一条裤子用红布1.06米,要做31条这样的裤子,这些红布够吗?
A
1.06×31≈1.1×31=34.1米
B 1.06×31≈1×31=31米
C
1.06×31≈1×30=30米
反馈:指名汇报。探究:(1)花布够吗,可以选择哪条算式,还有吗?(选B、C)
(2)选这2条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估小的方法
(3)为什么选择估小的方法?估小不够,肯定不够
回顾与反思,小结:
(1)要判断“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大或不变;估大都够,肯定够;
(2)要判断“不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小或不变;估小不够,肯定不够。
五、总结收获
五、总结收获
1、在解决小数乘法问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同学们说的注意事项,我很赞同,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值得点赞。快下课了,请你写写这节课上你还有什么收获或困惑,请用简单的一句话或几个词语写在卡上。
有收获,可以回家跟家长分享,有困惑,可以课后找同学和老师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