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初级中学
(404026)冉传国
联系电话:*** 摘要:心理学认为:身体、智力、情绪的协调,有幸福和成就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然而美术教学活动正是这一系列健康标准的体现过程。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教育所应追求的基本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乐观向上、胸怀宽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人,也是衡量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学校课业压力的负担、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中有害内容的诱惑,乃至家庭变故等均会造成干扰学生心理健康的种种隐患。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抵御不利因素的影响,建立和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呢,许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设立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而在诸多为学生心理健康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中,美术课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只要冷静的分析就不难发现,美术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美术教学以其轻松亲切、意趣盎然的学科特点,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特有的密切接触,更有利于打开学生封闭的心扉,消除学生抵制和戒备的心理,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美术学科所特有的对美的求索和对心灵的陶冶,都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古今中外的美术大师及其经典作品,同样能对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认为,在全社会普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今天,应提高对美术教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效用。
二、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营造良好氛围 调整学生情绪
在课堂上学生能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就能产生怎么样的学习状态。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营造出良好、愉悦的学习氛围,去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不带上任何的学习压力,无拘无束地表达或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在教低年级学生画小兔子时,在观察基础上,先教学生画出一只正面的小兔子,然后教师进一步鼓励启发学生背面的小兔子怎么画?胖兔子怎么画?瘦兔子怎么画?高兔子呢?矮兔子呢?小兔子的一家怎么画?小兔子学校怎么画?小兔子的村庄怎么画?等等。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的转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轻轻松松地完成美术创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是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2、采用多元评价 凸显个性心理
评价学生美术作业优劣的标准应建立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基础上,每个学生都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采取多元性的评价。在色彩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儿童作画选用的色彩越鲜艳越好。其实色彩折射的可能是儿童的性格和兴趣。有的儿童喜欢简单、朴素的色彩;有的则对浓烈的色彩感兴趣;有的喜欢用抽象的方式来表现;而有的则注重写实的方法。这都不会影响他们在作画时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应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将自己的情感跃然纸上,使得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得以充分的发挥。
3、引导正确解读 培养健康审美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辨识能力。神秘的自然界、多彩的社会生活、浩瀚的书海中蕴藏着太多的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令人不齿的假、恶、丑。进行美术教育,就要肩负起教会学生分辨美丑的重任,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解读美,寻找美,发现美,进而运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来表现美、创造美。同时,注意用科学的态度、客观的眼光反思欠美的地方,以完善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欣赏维纳斯女神雕像及一些人体绘画或雕塑作品时,2
由于某些学生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裸体扑克、淫秽画刊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一方面,他们在欣赏人体绘画作品时会窃窃发笑,忸怩不安,觉得很不好意思,有的还会想入非非;另一方面,他们又热衷于偷看裸体扑克和淫秽画刊,登入黄色网站,甚至津津入道,有的人由于受到淫秽画刊的毒害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勇敢地让学生能够接触类似人体艺术作品时,应注意引导其正确欣赏,启发他们对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理解,充分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及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自信
在学生绘画过程中,不管学生的想法多么幼稚,所画的画多么简单,只要是认真地在做,并能取得微小的进展,都应予鼓励,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泼冷水。由于初中学生进取心盛,自尊心强,受到表扬马上兴高采烈,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因此,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中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是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还是学生绘画结束后,对学生绘画作品的评价应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少批评,利用成功的喜悦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例如:初一年级有个叫向东的同学,在班上学习成绩差,大家都认为他智力有问题。在一次线描写生时,每当我走到他面前指导美术作业时,他总是把作业紧紧捂住,不让我看。问他为什么,说画不来,不知怎么画。我轻声地对他说:“其实你很认真,我正想表扬你呢”。向东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慢慢地将手移开。我仔细地看了画面以后,对他说:“很好,线条很有力,如能抓住特征把细部再刻画一下,就更好了”。通过几次这样反复地鼓励和引导,向东同学终于完成了一幅比较好的作业。在最后的作业评价时,我特地向全班同学表扬了向东同学。从此以后,向东同学更加喜欢上美术课了。课上再也没有出现用手将作业本捂住的现象。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在美术课堂中学生的毅力、耐力、遇到困难的承受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绘画的训练中得到培养。
5、利用集体活动 促进快乐成长
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校不爱学习,上课不遵守纪律,是一个让每个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学生。可是她十分喜欢上美术课,她在画画时非常认真,很投入。虽然画的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看得出来,她是在用心去画,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针对这种现象,我主动让她当美术小组长,并让她一起同其他学生负责出黑板报的任务,组织并辅导她参加一些美术竞赛活动,逐渐帮助她走出了自卑的心理。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增强了她与其他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培养了她的群体意识。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好处的。
6、通过色彩教学 洞悉学生性格
了解色彩心理的知识,通过色彩的使用法,可洞悉学生的性格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利用色彩心理学也可以逐渐改变学生不稳定心理。读书无法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往往性格不稳定,在美术作业中往往喜欢用一些不平衡颜色乱画,或者用一些刺激性颜色。对这些学生我就教育他们学会使用稳定的颜色绘画。如:根据色彩知识我要求五年级学生制作一张彩色的平面构成书签时,尽量要求学生使用调和的稳重的色彩,提高兴趣,轻松愉快,使学生安静下来,从而改变某些学生浮躁不稳定的人性。
总之,美术教学能用艺术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能用美的熏陶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多一些艺术审美的修养、多一些美的品格,将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绚丽的色彩,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和谐与健康。
第二篇: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 要:美术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美术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则认识不够。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美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高中美术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整个人生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学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担负着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双重责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当前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缺失的状态。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还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与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紧密相关。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往往采用高压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高中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不堪重负而出现心理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教育理念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还是有些陈旧,明显跟不上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在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积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科技发展带来了时代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教育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理念与模式必须要跟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潮流。美术一直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一直得不到认同。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中美术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但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教师要积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学校要真正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体系。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育体制所限,师生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首先要实现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积极、主动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引导,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自然也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3.深入挖掘要渗透的教学内容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要渗透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材为载体,我国当前的高中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可供教师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都是隐藏在教材内容背后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找到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学内容。
4.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美术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特点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适合在教学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一定要自然、贴切,才能有好的效果,如果过于形式化、生搬硬套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并且思考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r,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大大提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语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比较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善加引导,就有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美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目的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社会各界应积极探讨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钟丽萍.高中美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高考(综合版),2015(11):163.[2]朱丽芬.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3(84):190.[3]吴刚.对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21.作者简介:宋洋(1984―),女,辽宁盘锦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学。
第三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0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屈静 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逐渐趋于稳定的一个阶段。作为初中教师我也 深刻的体会到了学生在这个时期在个性、情绪、兴趣等方面正在经历着种种变化。这些变化会令很多同学有不同的感觉。加之学习压 力的增加,很多同学都遇到了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因此,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成为学生的 心灵导师。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更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地点。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阳光心态,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从教学的内容入手,挖掘教材中与心育有关 的教学内容。其次,还要从教学理念上入手,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物教学;课程内容;师生关系
一、挖掘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加工整理 1.立足课标,挖掘课标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
课程标准作为每一门学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规 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的框架,并提出教学意见和评 价意见。因此,为了更好的将心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整合,应对课 标中的心育内容和理念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挖掘与之相关的 心育内容。
2.整理知识点,从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纵览整个初中生物教材很多内容的编写都可以挖掘出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有关于生命的教育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例 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材中出示了一个骆驼刺适应干 燥环境的例子,我会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可敬,从而思考生命的 价值。而关于青春心理教育这部分内容,我在讲受精作用时,我 会补充几千万
个精子只有一枚最优秀的精子才能成功的与卵细胞 结合,所以每个生命的形成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旅程。从而引导 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增强自信,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个性。我 们只要平时多搜集,适当的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一定能起到良好 的心育效果。
3.收集课外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整合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包括十个一级主题和若干二级主题。课程 内容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因此教材里涉及的心育内容还不是很 充实。所以,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和整合,为适时的对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准备。例如,通过向学生补充科学简史和科学 家的成长故事,能够取得较好的心育效果。从科学家的故事中, 学生不仅体会到生物学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同时学生也能 从科学家的名人轶事中学习到很多优秀的意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 状态。例如,在介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时,可以介绍他默 默付出的那十年,没有辉煌的成就,只有一次次实验的失败。青 春期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通过这样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懂得积极 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比成就本身更可贵。
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更新教育理念,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个融洽、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 教育。如何创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让学生体会 到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被鼓励的呢?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 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进行肯定和具体的评价。课堂上,不 管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我都会对这些学生的答案进行积极的鼓 励和具体的点评。而对于能在课堂上提出质疑的学生,我会鼓励 他的质疑,并说明提出问题是非常好的习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 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我认为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 要从一些细节入手,比如一些肢体语言和眼神。上课前面带微笑 的环视每一位同学,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而对上课时 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违反纪律的学生,我会抚摸一下他的头,这 样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赢得了一份信任。最后, 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培养自己爱的品格。一个没有爱的教师是 无法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去塑造学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 的生物课堂是我们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条件,相信我们用 爱支撑起来的天空会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
2.重视生物探究活动,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例如, 在进行 “观 察草履虫的实验”中,我将书中的实验内容扩展到了“一滴水中 会有哪些生命”这样一个实验。当然,要想从一滴水中观察到单 细胞生物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需要十分的耐心。并提示成功的 小组将水样分给没有看到的小组,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所看到的微 观世界,让学生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我 深深的体会到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并不缺少表扬和鼓励,而他们缺 少的正是如何面对挫折和如何分享快乐。通过这样的一节实验课, 相信学生们会从中有所感悟。
目前,由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类事件层出不穷,这也 引起了全社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而作为学科教师我们更应 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责无旁贷的负担起这一责任。在培养学生生物能力的同时,牢牢抓住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有效渗透,不断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祖国培养出身体和 心理同样健康的一代新人!>才智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屈静
作者单位: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 刊名:
才智
英文刊名:caizhi 年,卷(期:2015(3 引用本文格式:屈静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论文]-才智 2015(3
第四篇: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陈晓如 文章来源:中山小学 点击数:1179 更新时间:2010-4-19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在指导中,也多侧重于培养。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老先生还说:“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1.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写真实的习惯。编造情节是当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要求学生以《拾到东西以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公共汽车上拾到两角钱,问身边的乘客都说没丢。怎 样处理这两角钱呢?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用这两角钱买了一张车票。周围的人向他投来谴责的目光。下车时,他向乘务员出示了自己的月票。小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把钱留下来固然是不应该的,但 如果交给乘务员,又有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只有用它买张车票,才算真正地交给了国家。我在评改时,感到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新颖的,但又认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把问题考虑得那样复杂,深刻,似乎不大真实。经过一番了解,我才知道这个学生确实在公共汽车上曾拾到过两角钱,但他没有用它买车票,而是交给了乘务员。后来他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处理方法很独特,所以就照搬过来了。象这样编造部分情节的现象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如不防微杜渐,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写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这样,使学生彻底打消胡编乱造、蒙混过关的念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写真述实的好习惯。
2.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学生写自己的话,强调倾吐胸中的积蓄,使学生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而又不致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一是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给他们出了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我学会了做米饭》、《第一次学游泳》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 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二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写出文章。例如,以《我的××》、《„„的人》等题目,让学生写一个记人的记叙文,要求通过二、三件事 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三是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他们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 的话。
3.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 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如要求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班48名学生竟有19名写拾到钱交给教师,16名学生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据了解,他们所写的事件 都是真实的,但就取材范围来看,却窄得令人可怜。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 式积累素材。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看了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 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教师抓住这个机遇积极诱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面向社会生活,提高鉴别能力
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恶、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思想、各种人物都会登台表演。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社会上 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高他们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
1.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小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事物理不清头绪。教师在指导学生 分析事物时,不要急于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以免造成学生不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要从家庭或学校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如命题为《我的××》,要求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或性格 特点,并要求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写此类文章时,往往只写人物的优点,不写缺点。这次把写人物的缺点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迫使作者不得不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 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定向观察分析的能力。比如在《给爸爸(妈妈)打分》的作文命题中,提出了上述要求,并要求在一周内完成。不料这次作文在班级引起很大的反响,第三天全部交齐。评改后,我把作文发给家 长核对,家长一致认为叙述的情节完全属实,有一些家长简直不相信是他孩子自己写的文章。有一名学生写道:“爸爸,您大概已经忘记了,有一次我向妈妈要零花钱,妈妈不但没给,还批评了我,您把我叫到厨房,背 着妈妈又给了我十元钱。„„您溺爱我,袒护我,却不能和妈妈一同教育我,您是我的好爸爸,可我只能给您打75分,而妈妈要打100分。”还有一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爸爸或妈妈的缺点,并且观点都很正确。有位家长深有感触的说:“我这点毛病平时连自己都没有察觉,没想到会给孩子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看起来以后还真得改正。”学生们也一致反映这次作文没费劲,观察分析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2.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定向观察基本限于家庭和学校,情节是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而全面观察的取 向要转向社会。社会上各种事物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政治色彩,如何定性,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能不能让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目前似乎尚无定论。我认为不应该将 社会“阴暗面”划入学生写作文的禁区,因为它毕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极好的反面材料。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对事物有个明确的认识。今年春天我给毕 业班辅导作文,有一名学生在《我的爸爸》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爸爸在区民政局工作了16年,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都说他是单位的工作骨干,还多次受到表扬。这些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叔叔们都先后当 了官,可爸爸还是一个普通干部。听妈妈说是因为没给管爸爸的官送礼。”抓住这个情节,我在班级进行了公开讲评,做了积极的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行贿受贿是一种腐败现象,在当前的社会上确实存在。但它不是 社会的主流,更不是社会的本质。党和政府已制定了严厉的措施,决心铲除腐败,净化社会环境。那些行贿受贿的腐败分子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在观察分析时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创设良好写作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好人做好事感到光荣,坏人干坏事不觉得可耻。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 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各 级电视台也为少年儿童安排了大量的优秀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并组织学生讨论。切忌阅读和观看哪些凶杀、色情的书刊和电影、电视片。
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 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 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 陶,这样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认为,作文教学是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一条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一条是培养是传授作文的基本知识,忽略了哪一条线,都会导致作文教学的失败。
第五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毛泽东曾把身体比喻为“载智之舟”和“寓德之舍”,认为“无体即无德智也”,而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无心即无德智也”。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也才会成为高素质的真正的人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
先自育”。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精心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总之,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必须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三、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氛围对人的生活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
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可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注意力迅速集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扣人心弦的讲解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时时注重用真心体察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用爱心抚慰学生,以引发与学生感情的共鸣,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之心,使他们成为一个懂自尊、知自爱、健康向上的学生。
四、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学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博大而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读史使人明智。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又如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