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七巧板专题
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1912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看课件)
二、“七巧板”——板块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板块)
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
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 ○ ○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
○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2在两个 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看课件)
三、关于书上的实验
生长边界互相挤压,消亡边界互相拉扯。可以让学生自己挤压书或者先把两本书简单的用透明胶粘起来,然后用力拉,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醒有意识的去体验火山和地震的感觉。)
四、课堂练习(P153练习1、2)第二题有点难度,可适当的提醒。
五、课外作业:作业本
最后,有条件的话可以叫几个学生上来把六个板块拼成一整个大陆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2、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XX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七巧板教学实录
有趣的七巧板》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南宁市三美学校
梁
峰
评点:南宁市教科所
邝国宁
师: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
生:玩过!(一听到“玩”,学生一个个精神倍增。)
师:七巧板(Tang ram)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十九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请看老师在网上下载的有关资料„„(大投影屏幕上显示美国、芬兰等介绍七巧板的资料)哪位同学翻译一下这段英文?
生:我来试一试:“七巧板是中国唐朝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利用这七个图形可重新组合成三百三十种不同的图形„„”
[评点] 通过让学生“翻译”来自国外的资料,不仅简单扼要地介绍了七巧板的来历,构成七巧板的基本几何图形,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作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教学中让学生翻译英文,体现了学科间的有机渗透。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一说,如何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七巧板。
生:„„(学生口述,老师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图形。)
[评点] 让学生自己说比老师“告诉”学生要好得多:学生通过探索达到认知的目的,同时可以训练他们口头表达、传递信息的能力,既复习了上一节“平行线”、“垂线”、“取线段的中点”等有关数学概念和作用的基本方法,也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如何找平行线,计算角的大小等作好铺垫。
师:七巧板做好了,下面请同学们观赏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屏幕显示1994年由香港承办的第3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会标——由七巧板拼成的一条乘风破浪的帆船;接着显示图组:一棵老树,一只乌鸦,一座桥,一间房屋,学生发出阵阵赞叹声。)
师:看到这几幅图你们联想到什么?
生:帆船让我想起一句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很好,那后面四幅图呢?
(全班学生受上位同学的启发,齐声朗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评点] 数学课又“变成”语文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充分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几幅图中有哪三组平行线、垂线,并指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说出它们的度数。
生:(按教师要求准确解答。)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所做的七巧板,以小组为单位拼出各种有趣的图形,同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指出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各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构思、分工,随即动手拼图,整个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力求拼出内涵丰富,构图精美的画面,有的还在画上配诗„„,当各小组依将走上台展示他们各自的杰作时,课堂上又掀起一个高潮。)
师:各小组展示的拼图都匠心独具,非常精彩。下面请大家再看以下几幅图片„„(屏幕显示南宁三中体育馆——逸夫楼,墙壁上的拼图丰富多彩)我们学校如今正建设新的图书楼和学生公寓,同学们课后不妨多动脑,为学校的新楼设计图案或标志。若哪位同学的设计有创意,我将向校领导推荐,采纳你的佳作。
[评点] 通过让学生画、剪、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教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师:同学们若有兴趣,课后可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为宏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增添光彩。这节课我们通过拼图游戏,让大家在“玩”中学习数学,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甲生:这节课让我觉得学习数学非常有趣„„
乙生: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依靠大家的齐心协力,同时还要注意分工„„
丙生:我认为任何复杂的图形其实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基本图形,也就是说许多看起来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
[评点] 精彩!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竞能感悟到数学的精髓和实质,从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整节课就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愉快的“对话”中结束。
[总评] 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参与是本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教师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动手操作、推理与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苏氏的精辟论述恰到好处地给本节课作了一个注释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金艳艳
这个周我们学校开展了科学的教研活动,非常荣幸教研员余老师来给我们指导点评,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以及课堂结构调整方面讲述了对于如何在常态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以下是余老师的点评结合自我反思。
第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再充分采用书本图片让学生根据特点对比认识各种地形。让学生体会到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我根据作业本的题型要求,所以特地让学生了解五种常见的地形。在课后,余老师和周老师点评的时候,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3D地形图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种地形特点,没有必要着重讲这五种地形,这个环节学生表现的都挺活跃。体验地形的多样性目的基本达到。
第二个环节我是准备了黏土,分小组进行拼各种地形模型。磨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地形制作,结果发现基本上小组拼的都是一样的地形,为了这些类似现象出现,我用了卡片,让小组制作固定要求的地形。小组活动出现的问题:
1、学生过于兴奋,纪律有点难把控。
2、小组之间的合作性低,有些学生很认真在拼,有些学生就会趁机偷玩。
3、有些小组在制作的过程,认真的小组时间很短就完成,但是个别小组却要花费很长时间。
4、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倾听能力还是有点弱。
5、小组活动结束之后,还是有些同学会偷偷玩黏土。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余老师提出了建议。解决办法:
1、在小组活动之前,不仅要提出活动要求,还要学生读出来,并且要牢记于心。
2、针对时间的问题,可以在电脑上显示倒计时,这样可以活跃氛围,也可以让学生有点紧张感。
3、学生制作地形模型的时候不用固定地形要求,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形来制作。第三个环节我是让学生们学会看地图,本来的实际意图是应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地形,还要认清地形图上面的信息。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前面时间不是分配很合理,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时间就不是很多。学生们了解的就不是很深入了。
就如余老师说的,本节课的课题探究意味不浓,很多情况下是由老师直接给出学生需要探究后得出的答案,在本节课上,对于地图上怎么表示不同的地形,在不同的地图上会以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等来区分,这才能引导明白。
虽然本节课备课时间很短,但是仍然暴露出自己一直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在课堂上语言的简洁性和目的性,让整个课堂更加顺畅。
第五篇:七年级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三章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试解释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局限:“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
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观察到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你是否发现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带和板块之间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