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很精准)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学内容
一、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1.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2.宇宙探测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了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3.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大气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1.大气的热状况 2.大气的运动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1.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大气环境保护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理解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2.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陆地和海洋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地壳和组成和变动 1.岩石
2.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陆地水
(三)海洋
1.海水温度和盐度 2.海水运动 3.海洋环境保护
(四)水循环
(五)生物和土壤 1.生物 2.土壤
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了解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实际观察:在野外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到作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绘图说明: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
3.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表层平均盐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二)自然灾害有其防治 1.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2.灾害防治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了解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2.树立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观点。3.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六、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二)工业
1.响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
2.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3.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
4.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发展的情况(如人口、建筑、产业规模等)。
2.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3.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八、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网 2.城市交通
(三)电子通讯
(四)商业贸易
1.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2.国际金融和贸易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2.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九、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受、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选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2.初步掌握学习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基本方法,学习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
3.了解中国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5.结合人文地理和中国国土整治方面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一、人口与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发展与环境
2.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 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
(二)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中国人口迁移
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
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便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
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对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城市的地域形态
(二)城市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2.城市地域结构
(三)城市规划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结合实例,了解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结合实例,了解合理规划城市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从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区城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2.社会调查:调查学校所在地城镇的地域功能分区情况。
3.读图分析:读学校所在地城镇规划图,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4.认识城市的分布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三.文化景观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构成 2.文化景观的类型 3.文化景观与环境
(二)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1.文化源地 2.文化传播
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结合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方面,了解不同文化景观的类型。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对环境的反映及对环境的再塑造等),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特点。
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源地,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源地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文化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文化的传播、扩散图,分析文化传播和扩散的路径,认识其特点。2.综合分析:运用有关资料、图像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3.通过身边文化现象,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4.懂得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化并各有特点,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旅游活动与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二)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特性 2.自然旅游资源 3.人文旅游资源 4.旅游景观的欣赏
(三)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2.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满足人类需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理解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了解各种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了解各种人文景观的旅游价值。了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
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举例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提高对旅游资源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项法规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五、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发展 3.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三)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结合案例和热点,理解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结合案例,理解区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案例,理解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了解影响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结合案例,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收集新闻媒体中的资料,举例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综合分析: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3.案例探讨:讨论国际合作或冲突、竞争的案例,探讨其背景和前景。
4.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合作与竞争观念、法制观念、和平观念与发展观念。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
(二)中国的经济区域差异
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理解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说明: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2.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
二、中国的国土整治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举一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认识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三、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荒漠化的防治
(三)河流的综合治理
(四)山区开发
(五)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六)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七)交通建设
(八)海岛、海域开发和海洋环境保 护
(九)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十)城市新区的发展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了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西北等区域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结合长江三峡工程等实例,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及对策。
结合南方低山丘陵等实例,理解山区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结合黄淮海平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主要方法和成就。
结合东北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商品农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结合西南等地区的实例,了解交通建设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结合海南岛等实例,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途径。
结合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实例,理解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原因,了解调配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上海浦东新区等实例,理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城市新区发展的可能模式。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整治、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
2.社会调查:对当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本地区域整治和发展的设想。
3.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是改造的措施和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发展。
第二篇: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2002年4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 学 目 的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要注意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内容相衔接。
高中数学分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必修课总计280课时,选修Ⅰ总计44课时,选修Ⅱ总计88课时。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必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课题。
三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必修课
1.平面向量(12课时)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教学目标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2、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
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要条件。教学目标
(1)理解①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②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③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3.函数(30课时)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举例。
实习作业。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实习作业以函数应用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不等式(22课时)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a|-|b|≤|a+b|≤|a|+|b|。5.三角函数(46课时)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函数y=Asin(ωx+)的图象。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实习作业。教学目标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 =tanα,tanαcotα=1;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cosα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5)会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了解奇偶函数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化这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的简图,理解A、ω、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 arcsin x、arccos x、arctan 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8)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实习作业以测量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6.数列(12课时)
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7.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实习作业。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教学目标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8)实习作业以线性规划为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圆锥曲线方程(18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5)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运动、变化观点的教育。9(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6课时)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多面体。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球。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
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计算距离)。
(3)了解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了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凸多面体的概念。
(7)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8)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9)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0)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11)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间的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9(B)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6课时)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直线的方向向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的法向量。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多面体。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球。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4)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6)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7)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计算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8)了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凸多面体的概念。
(9)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10)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1)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2)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13)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间的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教学目标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11.概率(12课时)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
(6)结合概率的教学,进行偶然性和必然性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12、研究性学习课题(12课时)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课题的选择可以从下面提供的参考课题中选择,也可以师生自拟课题。参考课题
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等。教学目标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选修课 选修Ⅰ
1.统计(12课时)
抽样方法。
总体分布的估计。
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
实习作业。教学目标
(1)本单元内容均通过统计案例进行教学。
(2)通过统计案例,了解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的意义,会用它们对简单实际问题进行抽样。通过统计案例,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期望值和方差,体会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作出统计推断。
(3)实习作业用统计思想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体验从抽样到统计推断的过程。
2.导数(15课时)导数的背景。导数的概念。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际材料体验导数概念的背景。
(2)理解导数是平均变化率的极限;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掌握函数y=xn(n∈N*)的导数公式;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4)理解极大值、极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并会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大值、极小值及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通过解决科技、经济、社会中的某些简单实际问题,体验导数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
(6)通过介绍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过程,了解微积分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基本思想。选修Ⅱ
1.概率与统计(14课时)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实习作业。教学目标
(1)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7)实习作业以抽样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极限(12课时)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3.导数(18课时)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学目标。
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m(m为有理数), sin x, cos x, ex, ax, ln x, loga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4)通过介绍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过程,了解微积分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基本思想。
4.数系的扩充——复数(4课时)
复数的概念。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复数的乘法与除法。数系的扩充。
教学目标
(1)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与几何意义。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了解数系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到实数再到复数扩充的基本思想。
5.研究性学习课题(选修Ⅰ 3课时,选修Ⅱ 6课时)
有关研究性课题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见本大纲必修课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说明。参考课题
杨辉三角;极值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统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软件的应用;复数的几种不同的表示及运算(包括向量表示)。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要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为依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本大纲所确定的数学教学目的,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遵守规定的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课内外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2.进行思想品徳教育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应该通过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教学中要注意阐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古今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3、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国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发扬这种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揭示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对数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生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精心组织练习,引导学生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对解题方法作必要的概括。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当。
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4、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能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能力。要把实习作业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要载体。
5、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智能图画、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在数学教学中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重视教学设计,实现教师与专业信息技术工作者的优势互补。设计和组织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开展课题研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6、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必须严格执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教学周数和每周的教学课时数。不得增加课时数,不得提前结束数学课程,不得随意增加毕业前数学课的复习时间,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五 教学评价
数学教学评价必须以本大纲为依据,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能力。应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的内容必须多元化。既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既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既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给予积极评价,又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的共同规律,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要注意改进评价手段和方法。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通过课堂提问、谈话、学生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交流、学业成绩测定、自评与互评、多次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并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教学评价的过程,应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偏信心,要采用定性评定和定量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改进测试和评价结果的报告形式,选择描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本大纲的必修课内容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高中数学会考标准的依据。
说明:本大纲阐述教学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其含义参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5年第2版)的提法:
(1)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得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
(3)掌握:一般地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
(4)灵活运用: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达到了灵活的程度,从而形成了能力。
第三篇: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ral chemistry)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110300 课程总学时:56,其中:讲课:56,实验:0,上机:0,实习:0,课外:0。课程学分:3.5 课程分类:(填必修或选修)必修 开课学期:(填秋或春或夏)秋、1上
开课单位:理学院应化系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食品、生物、动医、动科,资环等专业。所需先修课: 课程负责人:刘霞
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英文对照)(包括课程性质、任务、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等,字数约300-500字)普通化学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2).了解现代化学的实验基础;3).熟悉用化学术语描述相关化学反应。
这门课程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溶液和胶体;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平衡原理;化学热力学基础;水溶液中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General chemistry is a kind of course designed to provide following knowledges for non-chemistry studying students: 1).Lear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urrent events related to the majors of the students;2).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modern chemistry;3).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language of chemistry an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s.Topics studied in this course mainly include, solution and colloid, atomic structure, chemical bonding and molecular structure(valence bond theory,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etc.), basic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dynamics,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quilibrium,equilibriums on acid-base, precipitation-dissolution, oxidation-reduction, and coordination, etc., and as well as elemental chemistry.三、各部分教学纲要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8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教学要求: 1.2.3.4.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
了解波函数与原子轨道、几率密度与电子云、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等基本概念;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
掌握单电子原子、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熟练写出第四周期以内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掌握原子结构与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
第二章 化学键分子结构(6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离子键理论 共价键理论 轨道杂化理论 分子间力和氢键 晶体结构
教学要求: 1.2.3.4.5.理解离子键理论的要点、离子键的特点,理解离子的特征(离子半径、离子电荷及离子的电子构型)对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掌握共价键理论现代价键理论要点和σ键、π健的特征;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杂化类型、特征;等性、不等性杂化概念及应用,了解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能正确判断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 理解分子间力类型、特点、产生原因;
掌握氢键形成条件、特征、应用及其对物质重要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 溶液和胶体(4学时)第一节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二节 溶液 第三节 胶体溶液
教学要求: 1.2.3.4.了解分散体系的分类;
掌握溶液浓度的定义及其相互换算;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计算;
掌握胶体的特性及胶团结构式的书写。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4学时)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三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要求: 1.2.3.4.5.6.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10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化学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基元反应、复杂反应等基本概念; 了解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质量作用定律;
了解反应速率理论,了解活化能;理解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等概念;了解速率方程;
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简单应用; 了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要点。
教学要求: 1.2.3.4.5.6.7.8.了解化学热力学基本概念,了解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涵; 掌握化学反应定容热、定压热概念及其与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摩尔焓(变)的关系; 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热化学定律,掌握化学反应热的基本计算方法; 理解自发过程的趋势,了解熵与混乱度的概念;
掌握吉布斯自由能的有关计算,能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方向; 熟练运用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六章 酸碱反应及酸碱平衡(6学时)第一节 质子酸碱理论
第二节 酸碱平衡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移动 第四节 缓冲溶液及其性质 教学要求: 1.2.3.4.5.6.7.掌握质子酸碱、共轭酸碱、两性物质、酸碱反应、酸碱离解常数等概念; 熟练运用近似方法计算酸碱水溶液的酸度和其它有关离子浓度;
理解同离子效应、介质酸度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熟练掌握有关近似计算; 理解稀释作用、了解盐效应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 了解酸碱缓冲溶液的性质,理解酸碱缓冲溶液作用原理; 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 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第七章 沉淀反应及沉淀-溶解平衡(6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溶度积原理 沉淀的生成 分步沉淀 沉淀的转化 沉淀的溶解
教学要求: 1.2.3.4.5.6.7.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基本概念;
弄清难溶电解质溶解度、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关系并能进行有关的近似计算; 掌握溶度积原理;
掌握沉淀生成与溶解的条件、分步沉淀与转化的原理,并进行相关计算; 掌握介质酸度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4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配位平衡 螯合物
配合物的应用
教学要求: 1.2.3.4.了解配合物、配合物内界、外界、中心原子、配体、配体原子及螯合物等概念; 配合物命名(根据化学式命名;根据名称写出化学式); 理解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概念,能进行有关计算;
理解配体酸效应、中心原子水解效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影响配位平衡移动 的因素,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8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电极电势图及应用
教学要求: 1.2.3.4.5.6.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方法;
掌握有关原电池的概念;电极电势概念,了解其物理意义;
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反应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掌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自发方向的方法;
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与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掌握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四、使用教材的名称、主编人、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及主要参考书名称。教材:
揭念芹
主编《基础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主要参考书:
1.赵士铎 主编,《普通化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2.黄秀锦 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2005。3.华彤文、陈景祖、严洪杰、王颖霞、卞江、李彦 著,《普通化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执笔人:刘霞 鲁润华 审定人:杜凤沛
2012年 3月12日制定(修订)
第四篇: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课内学时:50 学分数:2.5
第一部分 地球圈层
绪论 地质学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比较法,二十一世纪地学面临挑战与前景。
第一章 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特征、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带,地球表面形态特征。
固体地球圈层划分及划分依据:地壳、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核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地壳结构与类型;地球物理性质(重力、磁性、弹性);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及克拉克值。矿物和岩石基本概念,常见造岩矿物及三大岩初步识别(详见实习一、二内容)。
第二章 地质年代:化石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地质年代表。
第二部分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章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概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作用:影响风化作用因素、化学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概念;残积物、土壤。风化壳与古风化壳过概念。
第四章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河流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侵蚀基准面与向源侵蚀概念。河流的搬运与沉积河曲、蛇曲与牛轭湖的形成、河漫滩沉积与二元结构、阶地概念。片流、洪流地质作用与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特点。岩溶地形、岩溶发育条件。冰川刨蚀作用、冰蚀地形及冰碛物特点。冰期与间冰期概念。
第五章 海洋与湖泊的地质作用
基岩海岸剥蚀过程和海蚀地形;滨海区碎屑沉积及主要沉积地形;浅海区碎屑沉积、浅海区化学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浅海生物碎屑堆积及珊瑚礁;半深海一深海区大洋软泥、大洋粘土及锰结核。干旱气候区与潮湿气候区湖泊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海洋环境分区、泻湖的形成及沉积物特点。
第六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一般规律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沉积岩形成);成岩作用方式与概念;地表地质作用规律与影响因素,沉积岩层理与面理构造,常见沉积岩类型。
第三部分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七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断层产状要素:古构造与新构造概念;古构造运动表现、褶皱构造及其褶皱要素、断层及其基本类型。
第八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岩浆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与侵入作用;火山喷出产物、火山地形、火山喷发类型,现代火山分布,侵体产出状态与围岩概念;常见岩浆岩类型。变质作用概念及代表性变质岩。
第九章 全球板块构造
大陆飘移的提出与证据:海底扩张与证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学说存在的主要题。
第四部分 地质环境与人类
第十章 矿产资源概念;矿产分类;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主要种类。
第十一章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概念,地震成因: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全球气候变化。
注:第一部分14学时(28%);第二部分18学时(36%);第三部分12学时(24%);第四部分6学时(12%)实习一 常见矿物初步识别
根据矿物的晶形、集合体形态、光泽、条痕、硬度、比重、解理、磁性等特点,认识最常见矿物:长石、石英、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方解石、黄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高岭石。
实习二 初步认识最常见三大岩类岩石
根据三大岩外貌、颜色、结构、构造的不同,初步识别三大类岩石:砾岩、砂岩、页岩、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
第五篇:2010年吉林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试题
2010年12月吉林省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地理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A.水星 B.木星 C.土星 D.天王星 2.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A.3°26′ B.23°26′ C.53°26′ D.83°26′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 B.云层 C.月球 D.太阳 右图为“某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该图表示的天气系统为()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5.该天气系统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A.连续性降水 B.伏旱 C.寒潮 D.沙尘暴 6.寒流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7.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资源时空分配均匀 B.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世界第一 C.水资源空间分布存在地区差异 D.水资源总量少 右图为“某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高山灌木林分布的海拔高度大约是()A.2500~3900m B.3900~4500m C.4500~4800m D.4800~5500m 9.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右图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代表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 为()
A.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 B.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C.现代型、原始型、传统型 D.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
11.图中丙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2.下列因素中,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是()A.住房困难 B.交通拥堵 C.就业机会多 D.大气污染严重
13、从工业区位选择来看,精密仪表工业属于()
A.原料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14.下图为“江西省千烟湖立体农业示意图”,影响其生产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市场 D.交通
15.下列交通运输方式中,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是()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管道运输 1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酸雨问题 B.粮食问题 C.发展问题 D.能源问题
17.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平原地区 B.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C.都以旱地耕作业为主 D.都有大面积的黑土分布。
18.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干旱为主,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B.纬度位置偏低 C.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D.地势较低
19.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是()
A.尼罗河流域 B.亚马孙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密西西比河流域 20.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三江平原 D.江汉平原
二、填空题
21.地球运动包括_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22.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浅层地下水。
23.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向________国家,_______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4.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是住宅区、_________区和__________区。
25.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大型化方向发展。
三、综合题
26.读“3月21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点所在经线是东经_______度。此时恰好与_________(晨线或昏线)重合。(2)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日,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是___________。
(3)D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_______点,此时太阳高度为_____度。(4)A、B、C、D四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经度________,纬度____________。27.读“某地地址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甲乙丙三地中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属于断层的是___________。如果在该地区修建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地。
(2)图中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名称是○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3)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叙述正确的是()A.使陆地水资源越来越多,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用水 B.使大气降水不断增多,海洋蒸发量不断减少
C.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通过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相互联系 D.使全球各地降水量保持不变 28.读“四大州轮廓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有利于该粮食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______(填字母)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它是一中面向________的农业地域类型。(3)图中C地区的国家是________,该国中部平原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4)图中D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影响该地区乳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9.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和“山西省煤炭外运三大主要通道图”,完成问题。
(1)山西省__________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____________广阔;位置适中,__________便利。
(2)山西省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产业链。
(3)山西省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是________铁路、________铁路和焦作—日照铁路。(4)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把本地的________优势转化为_______优势。30.阅读材料并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未形成的建设绝大多数是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建立的。例如,上海市中心周围的卫星城是解放后随着上海工业发展和中心城市工业疏解而逐步形成的。
材料二:我国东部某城市略图
(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__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_______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_________阶段(单选)。A.初期 B.中期 C.初期或中期 D.后期
(3)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那么ABCD四处中,_____处是高技术产业。_____处是钢铁工业,该处布局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向四周扩散,使城区面积_______________,促进了郊区城市化;在城区外围新增____________区,可能形成新的卫星城。(5)建设卫星城可以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