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数下册教案一,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1页。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篇:五数教案(倒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教学设计
三、分 数 除 法 倒
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探索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掌握整数求倒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那就是倒数(板书课题——倒数),什么是倒数,先请大家做一做黑板上的这些计算题。计算下列各题
1/2×
23/5×5/3
7/4×4/7
1×1
7/8×8/7
5×1/8/9×9/8
11/3×3/11
87×1/87
12/7×7/12
1/19×19
二、新课学习
1、倒数的概念
(1)6人为一小组,观察、交流、探索上面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汇报
(都是两个数相乘,而且乘积都是1„)(3)师点拨,揭示“倒数”的概念。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倒数。
(特别强调,不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说:1/2和2,只能说不得1/2是2的倒数,或2是1/2的倒数,而不能说1/2是倒数,或2是倒数。)
2、求一个数的倒数。
(1)各小组根据倒数的意义,继续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讨论知道一个数如何求这个数的倒数。
(2)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一般的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师重点强调整数(1和0除外)、1、和0的倒数。a、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假分数。b、因为0不可以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c、1的倒数是1。
三、巩固练习
1、请同学上黑板把板书补充完整。
2、老师随便说一个数,请个别同学说出他的倒数,比比看谁的反应快。
3、同桌之间,你说我答。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四、板书设计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a/b(a、b≠0)的倒数是(b/a)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a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a的倒数是(1/a)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0册第3单元第1课时《倒数》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倒数,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六、教学流程:
1、直接入题,提出倒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先请同学完成黑板上的计算题,为学生探索倒数做好准备。
2、倒数的概念
(1)6人为一小组,观察、交流、探索上面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汇报
使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而且乘积都是1,有些算式中两个因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刚好相反等共同点。(3)师点拨,揭示“倒数”的概念。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倒数。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不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说:1/2和2,只能说不得1/2是2的倒数,或2是1/2的倒数,而不能说1/2是倒数,或2是倒数。
3、求一个数的倒数。
(1)各小组根据倒数的意义,继续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讨论知道一个数如何求这个数的倒数。
(2)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使学生发现一般的情况下,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3)师重点强调整数(1和0除外)、1、和0的倒数。a、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假分数。b、因为0不可以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c、1的倒数是1。
4、巩固练习
1、请同学上黑板把板书补充完整,归纳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
2、老师随便说一个数,请个别同学说出他的倒数,比比看谁的反应快,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好胜心,一方面巩本节课所学知识。
3、同桌之间,你说我答。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七、板书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a/b(a、b≠0)的倒数是(b/a)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a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a的倒数是(1/a)
第三篇:五数暑期教案
第1讲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得的商一定是互质数。(2)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因数,都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3)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教学过程:
例1:有三根铁丝,一根长18米,一根长24米,一根长30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思路点拨:
截成的小段一定是18、24、30的最大公因数。先求这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再求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解:(18、24、30)=6(18+24+30)÷6=12段
例2:一张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36厘米,要把它截成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尽可能大,截完后又正好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能截多少个正方形? 思路点拨:
要使截成的正方形面积尽可能大,也就是说,正方形的边长要尽可能大,截完后又正好没有剩余,这样正方形边长一定是60和36的最大公因数。解:(36、60)=12(60÷12)×(36÷12)=15个
例3:用96朵红玫瑰花和72朵白玫瑰花做花束。若每个花束里的红玫瑰花的朵数相同,白玫瑰花的朵数也相同,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花束?每个花束里至少要有几朵花? 思路点拨:
要把96朵红玫瑰花和72朵白玫瑰花做成花束,每束花里的红白花朵数同样多,那么做成花束的个数一定是96和72的公因数,又要求花束的个数要最多,所以花束的个数应是96和72的最大公因数。
(1)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花束?(96、72)=24(2)每个花束里有几朵红玫瑰花? 96÷24=4(朵)(3)每个花束里有几朵白玫瑰花? 72÷24=3(朵)(4)每个花束里最少有几朵花? 4+3=7(朵)练一练:
1、有一堆西瓜与一堆木瓜,分别为24个与36个,将其各分成若干小堆,各小堆的个数要相等,则每小堆最多几个?这时候西瓜分成多少小堆?木瓜分成多少小堆 ?
2、甲、乙两队学生,甲队有121人,乙队有143人,各分成若干组,各组人数要相等,则每组最多有几人 ?这时候甲队可分成多少组? 乙队可分成多少组?
3、今有梨320个,糖果240个,饼干200个,将这些东西分成相同的礼品包送给儿童,但包数要最多,则每包有多少个梨? 有多少个糖果? 有多少个饼干?
4、有一种长51厘米,宽39厘米的水泥板,用这种水泥板铺成一块正方形地,至少需要多少块水泥板?
例4: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80,最大公因数是12,并且小数不能整除大数,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思路点拨:
假设这两个自然数是A、B(A>B),由题意得知A=12×a,B=12×b,(a、b互质),那么[A、B]=12×a×b,则12×a×b=180,a×b=15。(两种可能:①a=
15、b=1不符合题意“小数不能整除大数”的条件。②a=
5、b=3符合题意)
解:180÷12=15 15=5×3 5×12=60 3×12=36 练一练:
5、已知A、B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A=36,B=?
例5:加工一种零件有3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成48个零件,第二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成32个,第三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成28个。在每道工序中至少要安排多少工人,才能搭配合适,使每道工序不产生积压或停工等料? 思路点拨:
要满足“在每道工序中至少要安排多少工人”就是要求每小时内各道工序加工出的零件数十48、32、28的最小公倍数。
解:[48,32,28]=672 第一道工序安排:672÷48=14(人)第二道工序安排:672÷32=21(人)第三道工序安排:672÷28=24(人)
例6:有一批机器零件。每12个放一盒,就多出11个;每18个放一盒,就少1个;每15个放一盒,就有7盒各多2个。这些零件总数在300至400之间。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思路点拨:
每12个放一盒,就多出11个,就是说,这批零件的个数被12除少1个;每18个放一盒,就少1个,就是说,这批零件的个数被18除少1;每15个放一盒,就有7盒各多2个,多了2×7=14个,应是少1个。也就是说,这批零件的个数被15除也少1个。如果这批零件的个数增加1,恰好是12、18和15的公倍数。
① 刚好能12个、18个或15个放一盒的零件最少是多少个? [12、18、15]=180 ② 在300至400之间的180的倍数是多少? 180×2=360 ③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360-1=359(个)练一练:
6、一所学校的同学排队做操,排成14行、16行、18行都正好能成长方形,这所学校至少有多少人?
7、有一批乒乓球,总数在1000个以内。4个装一袋、5个装一袋或6个、7个、8个装一袋最后都剩下一个。这批乒乓球到底有多少个?
例7: 一盒围棋子,4颗4颗数多3颗,6颗6颗数多5颗,15颗15颗数多14颗,这盒棋子在150至200颗之间,问共有多少颗? 思路点拨:
由已知条件可知:这盒棋子只要增加1颗,就正好是4、6、15的公倍数。换句话说,这盒棋子比4、6、15的最小公倍数少1。我们可以先求4、6、15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再根据“这盒棋子在150至200颗之间”这一条件找出这盒棋子数。4、6、15的最小公倍数是60。解:[4,6,15]=60 60×3-1=179(颗)练一连:
8、有一批树苗,9棵一捆多7棵,10棵一捆多8棵,12棵一捆多10棵。这批树苗数在150至200之间,求共有多少棵树苗?
9、五(1)班的五十多位同学去大扫除,平均分成4组多2人,平均分成5组多3人。请你算一算,五(1)班有多少位同学?
10、有一批水果,每箱放30个则多20个,每箱放35个则少10个。这批水果至少有多少个?
例8:公路上一排电线杆,共25根。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原来都是45米,现在要改成60米,可以有几根不需要移动? 思路点拨:
不需要移动的电线杆,一定既是45的倍数又是60的倍数。要先求45和60的最小公倍数和这条公路的全长,再求可以有几根不需要移动。
① 从第一根起至少相隔多少米的一根电线杆不需移动? [
45、60]=180(米)② 公路全长多少米? 45×(25-1)=1080(米)③ 可以有几根不需要移动? 1080÷180+1=7(根)
例9: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这段公路上,一共有37根电线杆,原来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距50米,现在要改成每两根之间相距60米,除两端两根不需移动外,中途还有多少根不必移动? 思路点拨: 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这段路长50×(37-1)=1800米,从路的一端开始,是50和60的公倍数处的那一根就不必移动。因为50和60的最小公倍数是300,所以,从第一根开始,每隔300米就有一根不必移动。1800÷300=6,就是6根不必移动。去掉最后一根,中途共有5根不必移动。练一连:
11、插一排红旗共26面。原来每两面之间的距离是4米,现在改为5米。如果起点一面不移动,还可以有几面不移动?
12、一行小树苗,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90米。原来每隔2米植一棵树,由于小树长大了,必须改为每隔5米植一棵。如果两端不算,中间有几棵不必移动?
13、学校开运动会,在400米环形跑道边每隔16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了25面。后来增加了一些彩旗,就把彩旗间隔缩短了,起点彩旗不动,重新插完后发现一共有5面彩旗没动。问:现在彩旗的间隔是多少米?
例10:甲、乙、丙三人是朋友,他们每隔不同天数到图书馆去一次。甲3天去一次,乙4天去一次,丙5天去一次。有一天,他们三人恰好在图书馆相会,问至少再过多少天他们三人又在图书馆相会? 思路点拨:
从第一次三人在图书馆相会到下一次再次相会,相隔的天数应该是3、4、5的最小公倍数。因为3、4、5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至少再过60天他们三人又在图书馆相会。练一练:
14、1路、2路和5路车都从东站发车,1路车每隔10分钟发一辆,2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辆,而5路车每隔20分钟发一辆。当这三种路线的车同时发车后,至少要过多少分钟又这三种路线的车同时发车?
15、甲、乙、丙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在圆形跑道上跑步,甲跑一圈用120秒,乙跑一圈用80秒,丙跑一圈用100秒。问:再过多少时间三人第二次同时从起点出发?
16、五年级一班的同学每周一都要去看军属张爷爷,二班的同学每6天去看一次,三班的同学每两周去看一次。如果“六一”儿童节三个班的同学同一天去看张爷爷,那么,再过多少天他们三个班的同学再次同一天去张爷爷家?
例11:甲每秒跑3米,乙每秒跑4米,丙每秒跑2米,三人沿600米的环形跑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方向跑步,经过多少时间三人又同时从出发点出发? 思路点拨:
甲跑一圈需要600÷3=200秒,乙跑一圈需要600÷4=150秒,丙跑一圈需要600÷2=300秒。要使三人再次从出发点一齐出发,经过的时间一定是200、150和300的最小公倍数。200、150和300的最小公倍数是600,所以,经过600秒后三人又同时从出发点出发。练一练:
17、有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出发,反向而行,1分钟后第一次相遇;若二人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则10分钟后第一次相遇。已知甲比乙快,求二人的速度。
18、一环形跑道长240米,甲、乙、丙从同一处同方向骑车而行,甲每秒行8米,乙每秒行6米,丙每秒行5米。至少经过几分钟,三人再次从原出发点同时出发?
19、甲、乙、丙三人在一条长240米的跑道上来回跑步,甲每秒跑4米,乙每秒跑5米,丙每秒跑3米。若三人同时从一端出发,再经过多少时间三人又从此处同时出发?
例12:在一根长木棍上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做标记,分别将木棍平均分成了10等份、12等份和15等份。如果沿这三种标记把木棍锯断,木棍总共被锯成多少段? 思路点拨:
因为10、12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设这根木棍长60厘米。三种颜色的标记分别把木棍分成的小段长是60÷10=厘米,60÷12=5厘米,60÷15=4厘米。因为5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30,所以红黄两种标记重复的地方有60÷30-1=1处,另两种情况分别有2处和4处。因此,木棍总共被锯成(10+12+15-2)-1-2-4=28段。练一练:
20、用红笔在一根木棍上做了三次记号,第一次把木棍分成12等份,第二次把棍分成15等份,第三次把木棍分成20等份,然后沿着这些红记号把木棍锯开,一共锯成多少小段?
21、大雪后的一天,亮亮和爸爸从同一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分别步测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亮亮每步长54厘米,爸爸每步长72厘米,由于两个人的脚印有重合,所以雪地上只留下60个脚印。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第2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些稍复杂的或逆向思维的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答有一定的困难,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如盈亏问题、行程问题、数字问题等,列方程解答就比较容易了。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为:
⑴审题设元。理解题意,弄清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找出要求的未知数,并用x表示。⑵根据题中关键的句子,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并用已知数、未知数x或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出相关数量,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⑶解方程。
⑷检验,写出答句。
列方程解应用题实质上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来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有些实际问题,直接设所求的未知数为x,列方程解答非常复杂,这时可以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未知量为x先求出来,再求出所求的未知数。如果一道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量,可以设其中的一个未知量为x,其它未知量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来求解。这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
例1 一中学生参加申奥植树活动,六年级共植树252棵,比五年级植树总数的2倍少8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 思路点拨:
六年级比五年级植树总数的2倍少8棵,就是五年级的2倍少8棵,等于六年级植树的总数。等量关系是:五年级的2倍-8=六年级的植树总数。解:设五年级植树的棵树是x棵 2x—8=252
例2 两袋米同样重,第一袋吃去18千克,第二袋吃去25千克,剩下的第一袋刚好是第二袋的2倍,两袋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思路点拨:
题中告诉我们原来两袋大米同样重,解答时可以设两袋大米原来各重x千克,第一袋剩下的则是x—18千克,第二袋剩下的则是x—25千克。根据题意,第一袋剩下的大米是第二袋剩下的2倍,也就是说,如果把第二袋剩下的千克数扩大2倍就和第一袋剩下的相等。解:设两袋大米原来各重x千克 2(x—25)= x—18 例3 商店有胶鞋、布鞋共46双,胶鞋每双7.5元,布鞋每双5.9元,全部卖出后,胶鞋比布鞋多收入10元。问:胶鞋有多少双? 思路点拨:
此题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容易看出来,用方程法却能清楚地把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设胶鞋有x双,则布鞋有(46-x)双。胶鞋销售收入为7.5x元,布鞋销售收入为5.9(46-x)元,根据胶鞋比布鞋多收入10元可列出方程。解:设有胶鞋x双,则有布鞋(46-x)双
7.5x-5.9(46-x)=10
例4 教室里有若干学生,走了10个女生后,男生是女生人数的2倍,又走了9个男生后,女生是男生人数的5倍。问:最初有多少个女生? 思路点拨:
设最初有x个女生,则男生最初有(x-10)×2个。根据走了10个女生、9个男生后,女生是男生人数的5倍
解:设最初有x个女生,则男生最初有(x-10)×2个
x-10=[(x-10)×2-9]×例5 7年前爸爸的岁数是小华的3倍,7年后是小华的2倍,小华今年多少岁? 思路点拨:
本题直接设小华今年的年龄为x岁,列方程、解方程都比较困难,可以设小华7年前是x岁,则爸爸7年前为3x岁。
题中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就是:7年前爸爸的年龄+7+7=7年后爸爸的年龄
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出爸爸7年前、7年后的年龄,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然后再求出小华今年的年龄。
解:设小华7年前是x岁,则爸爸7年前为3x岁
3x+7+7=2(x+7+7)
例6 甲、乙两人原来身上钱分别是丙身上钱的6倍和5倍。后来甲又收入180元,乙又收入30元,甲身上的钱就是乙的1.5倍。原来甲、乙、丙三人钱数之和是多少? 思路点拨:
要求出三人钱数之和,需要先求出三人原来身上各有多少钱这三个未知量,显然应该设单倍量丙身上的钱数为x元,则甲、乙两人原来身上的钱分别是6x元、5x元。
根据题中关键句“后来甲又收入180元,乙又收入30元,甲身上的钱就是乙的1.5倍。”,找出等量关系:
甲原来身上钱数+180元=1.5(乙原来身上钱数+30元)
解:设单倍量丙身上的钱数为x元,则甲、乙两人原来身上的钱分别是6x元、5x元
6x+180=1.5(5x+30)
例7 今年爷爷78岁,三个孙子的年龄分别是27岁、23岁、16岁,经过几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的年龄和? 思路点拨:
这一题可以之间设经过x年后,爷爷的年龄是三个孙子的年龄和。根据等量关系“x年后爷爷的年龄=x年后三个孙子的年龄和”。
解:设经过x年后,爷爷的年龄是三个孙子的年龄和 78+x=27+23+16+3x
例8 被除数和除数的和是8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减去13,那么被除数除以除数的商是5,求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思路点拨:
题中有两个未知数,可以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被除数为x,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除数为(80-x)。
根据题中关键句“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减去13,那么被除数除以除数的商是5” 解: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被除数为x(x-13)÷(80-x-13)﹦5
例9 王华从家到少年宫参加活动,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会比计划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走60米,就会比计划提前2分钟到达,王华家距离少年宫多少米? 思路点拨:
这一题如果直接设王华家距离少年宫多少米,列方程解方程都比较麻烦。可以设一个间接未知数,王华从家到少年宫计划行走时间为x分钟,根据王华家到少年宫的距离是一定,列出方程。
解:设王华从家到少年宫计划行走时间为x分钟
50(x+3)﹦60(x-2)
练一练:
1、运送29.5吨煤,先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3次,剩下的用一辆载重为2.5吨的货车运。还要运几次才能运完?
2、某车间计划四月份生产零件5480个。已生产了9天,再生产908个就能完成生产计划,这9天中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
3、甲乙两车从相距27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还相隔17千米。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某校六年级有两个班,上学期级数学平均成绩是85分。已知六(1)班40人,平均成绩为87.1分;六(2)班有42人,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行走,3.5小时后两人相距38.5千米。甲每小时行走5千米,乙每小时行走多少千米?
6、少先队员在果园,上午摘了18筐苹果,比下午少摘了100千克,下午摘了22筐,平均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7、今年10月份李明家用电131度,王强家用电120度,王强家少缴电费5.5元。平均每度电多少元?
8、公共汽车上原有一些人,又上来25人,然后再下去了8人,这时还剩34 人。公共汽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9、三、四年级共植树360棵,其中四年级植的棵数比三年级的2倍还多30棵。三年级植树多少棵?
10、电机厂计划生产1980台电动机,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45台,由于改进了技术,以后每天比原来增产15台,实际完成任务需几天?
11、A、B两个码头相距379.4千米,甲船比乙船每小时快3.6千米,两船同时在这两个码头相向而行,出发后经过三小时两船 还相距48.2千米,求两船的速度各是多少?
12、甲、乙、丙三人为灾区捐款共270元,甲捐的是乙捐的3倍,乙是丙的两倍,三人各捐多少元?
13、超市存有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大米买掉180袋,面粉买掉50袋后,大米、面粉剩下的袋数相等,大米、面粉原各多少袋?
14、甲乙两厂用同样的原料生产同样的产品,甲厂有720吨,乙厂有540吨,两厂同时生产并每天都用去20吨,多少天后甲厂所剩的原料是乙厂所剩原料的2倍?
第四篇:五数教案
课题:稍复杂的方程
(二)(P67页5—11题)课型:练习课 课时:1课时 共案复案续案补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方程解答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合作法、探究法等
四、问题导入
1、解答下列方程。
6X+24=30? ?? ???4X-10=2? ?? ?? ?3.5×2+5X=37? ?? ?
2、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一个数的3倍加12等于27。21比X的6倍少3。
五、互动合作
1、练习十二第7题。
出示第7题的主题图,问:“98.6度,没发烧”这么高的温度怎么还没发烧,你们知道吗? 学生试着回答后师述:中国用的是摄氏温度,还有一些国家用华氏温度。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根据书上的提示,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核对。
2、练习十二第8、10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小结。
问:上面这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何解答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
六、展示交流
出示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再在班上进行交流。
学生讲完后老师简要概括:(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解答这两个方程,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即减数=被减数—差,把4a先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4a等于多少,再求a等于多少。
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答语。)
七、巩固拓展 实践运用。
(1)2004年亚洲人口约39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4亿,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2)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共获得32枚金牌,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国队共获得多少枚金牌?
八、作业
练习十二第5、6、9题。
九、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二)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答语。)
第五篇:《认数(一)》教案1
《认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有一幅主题图,画面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个数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 4 工整地写数。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 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 “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 “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 4 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 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在认识10的“想想做做”中和练习二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 4 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6、培养数感。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