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
高二A组教学研究
管理制度
二零一二年九月
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根据学校要求,结合我组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教研总体要求
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扎实推进新课堂改革实验。
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年级组长要负总责,各科学科组长具体负责,建立层层管理、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二、教研主要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协作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努力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科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三、教研具体制度
1、年级主任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年级主任负责抓教研,制定教研制度,指导年级组教导处制定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研。
2、学科组长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本组教师开展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年级组按计划确保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及其它教研活动,保证教研的顺利进行。
4、认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传达,或者上“移植课”。
5、每次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6、教师必须认真积极做好教研的常规工作。
四、教研活动要求
1、每次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按计划组织活动,做到准备充分、效率高。
2、每次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并作好活动总结。
3、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参加相应的教研活动,努力配合管理主体顺利进行教学研究,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教研,提高自身素质。
3、协助教务处检查、指导本教研组的教师做好备课、改作、辅导、质量监控、课外活动等项工作。
4、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大胆创新改革,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拓本学科教学特色、风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按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6、教研组长组织本教研组教师开展课题进行研究,做好阶段汇报。
五、教研奖惩办法
1、每学期根据优秀科组,优秀课题组评比实施细则开展评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对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
3、每学期进行教师教研教改个人考核,对教研工作漠不关心、无故不参加、态度差的教师不得参与年度考核,更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
第二篇: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内容摘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完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本文试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进程,以及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建议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一样,其生成和发展势必触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产生性质不同的各种社会关系,诸如财产归属、移转、交易的民事关系、商事关系、国家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关系、国家行政管理关系、刑事犯罪关系等等。这些性质不同的社会关系,需要与之性质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和调整。因此,这就从客观上决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并非仅仅一种法律,而是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综合调整的诸种性质各异、作用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个法律群体。本文试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进程,以及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建议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成从市场经济共同的客观规律来看,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以及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来看,一个健全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群体,主要包括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行政法四个法律部门的法律,同时,还涉及宪法、刑
法、诉讼法等其他三个法律部门的法律。
首先,关于民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自负盈亏、诚实信用等属性的内在要求。民法包括了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时效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人身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民事责任制度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法律制度。商法是民法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商事交易迅速便捷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商法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主要包括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因此,民法和商法是市场经济国家最为基本的法律。
第二,关于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大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即教材所称市场规制法,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即教材所称宏观调控法,主要是有关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统计、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法律。(由于在本文中是将民商法与经济法并列,所以将教材所称的经济组织法内容归类至民商法)
第三、关于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必不
可少的重要法律,主要是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的法律。社会法的目的在于,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上述各种人的权益实行必需的、切实的保障。主要包括了劳动用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
第四、关于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很广,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二是有关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也是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律。
此外,宪法中有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刑法中有关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规定,以及诉讼法方面的法律规定等,都是构成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是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从1979年截止至2004年2月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三次修改,通过了440多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其中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00多件,国务院制定了960多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目前,我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其中,与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行政法等四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法律,都已经基本制定出来。如在民法方面,制定了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在商事法律方面,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试行)等;在经济法方面制定了预算法、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对外贸易法、农业法、建筑法、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统计法等;在行政法方面,制定了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监察法、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执业医师法、律师法、环境保护法等;在社会法方面,制定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有的法律还进行了及时的修改或修订,如在涉外合同法、技术
合同法、合同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合同法,1992年制定的税收征管法已经1995年、2001年两次修改等。
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有些重要的法律,如物权法、国有资产法、行政强制法等还没有制定出来;二是有的法律制定得过于原则,缺少可操作性,存在法律虚置现象;三是有的法律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法律脱节现象;四是法律体系内部不够和谐,存在法律冲突的现象等。
三、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建议
当前,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其工作着力点必然是完善。通过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进一步突出立法工作的重点。要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进一步完善六个方面的法律制度,一是要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二是要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三是要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四是要完善预算、税收、金融、投资法律制度,规范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五是要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六要要完善社会领域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更新立法理念,从法律上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正确处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既要注意给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手段,以确保行政权力依法有效行使,又要注意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确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法律的前瞻性与阶段性关系。要在把改革中成功的经验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同时,注意为深化改革留下空间。四是要坚持发扬立法民主,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广泛征求和听取各个方面意见,切实做到集思广益,使制定的法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增强法律贯彻实施的群众基础;五是要坚持科学立法。要邀请专家参与立法,立法工作的重大问题要征询意见或者实行专家论证,保证立法决策的科学性;六是要坚持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要及时修改那些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法律,并适时进行法律清理工作,使法律体系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步趋于完善。
第三篇: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研究
高川中学——王颖梅
[摘 要]“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 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 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什么是 “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用“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活动中,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三、《新目标英语》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Gap)",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这套教材的推广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以罗杰斯(Carl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文主义的课程论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想训练的过程,成为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完成教学。马斯洛、罗杰斯更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从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五、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2.实践性原则。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4.生活性原则。
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5.序列原则。
即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6.开放性原则。
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7.合作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第四篇:1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一重要论断,闪耀着辨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在新世纪、新阶段,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秩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道德秩序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秩序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秩序,这种秩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活动的同时,也要用道德的手段来规范和调节市场的经济行为,保障和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健康发展,约束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是信用关系,就是要求建立起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秩序。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就是要建立信用秩序。市场经济和道德秩序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市场经济对道德秩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公平、平等、竞争、择优、诚实、守信的道德秩序,另一方面,道德秩序对市场经济又有反作用,良好的道德秩序可以促进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市场秩序的形成,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反之,则会使市场秩序出现混乱,陷入一种信用缺失的境地,最终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秩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秩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良好的道德秩序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价值支持。健康的市场经济要求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支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引导人们对社会、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树立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意识,反对小团体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良好道德秩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律”驱动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主要借助法律和道德两种力量,道德相比较于法律的强制性而言,虽是选择性的规范,但却是更根本的约束机制。法制的健全与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由人来执行的,不具备相应的道德自觉,就可能使规则止于空文。没有公平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择优意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而合理的执行。第三,良好的道德秩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理性控制。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理想的经济体制,本身就包含着需要借助人类的理性、道德来约束的因素。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又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需要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统一,这实际上是一个理与欲的关系问题,良好的道德秩序是保证人们欲望受到一定的理性控制,把人们无穷的物欲导引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秩序,但是,目前在经济生活中道德秩序缺失特别是信用危机的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一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其最严重的后果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信用危机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国家审计局曾对1290家国家控股企业的资产损失列表进行过分析,发现68%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严重不实,违纪金额超过1000亿元。中国企业摆脱信用危机急需解决假、赖、骗、诈、欺五大问题。非法造假是信用缺失的典型表现,全国每年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合同欺诈、逃废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虚假报表、黑幕交易、价格陷阱、伪装上市、地方保护等恶劣行为无不动摇着信用的基石。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秩序缺失,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阻碍了市场化进程,有损于我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由此可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在现阶段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
三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公民、企业、政府以及执法机关共同努力,其核心是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合力打造信用体系。
(一)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强化诚信意识。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要真正树立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第一,要通过广泛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和理论研究,认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要把提高企业的信用度和强化企业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教育和宣传,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企业就不能健康发展。第二,要扩大舆论对企业信用的监督。舆论是使道德发挥作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要将社会舆论的作用纳入到道德建设的总体框架中来,形成讲道德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舆论引导下把外在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逐步形成道德自律的企业精神。第三,要建立起一整套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体系。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既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积淀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既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权益;既要提倡竞争意识,遵循效率原则,又要发扬协作精神;既要肯定和允许追求个人和局部利益,又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全局利益,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商业道德评价标准。贵港市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港口产业很发达,但前些年因为一些企业和单位不讲诚信,存在互相压价和不择手段拉拢客户以及乱收费现象,致使许多货物转道玉林和湛江,贵港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整顿运输市场秩序,同时开展了以公平竞争为主题的诚信建设活动,使贵港港口运输市场秩序有了根本的改善,货物吞吐量不断攀升。去年,港口吞吐量达到750多万吨,成为西南和华南地区内河第一大港。
(二)努力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政府是国家信用的代表。政府失信就会造成社会失信,表现在经济生活上就会使市场经济陷于无序的状态。因此,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努力推进诚信政府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建立诚信政府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改进管理方式,把政府不该管的事该放的放下去,该减的减下来,该转移的转移出去,放权于基层,还权于社会和企业。要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领导方式。切实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运行机制,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方式方法,提高政府效能,努力实现“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大力推进政府的规范化管理,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
求,创新领导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推进政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要大力推进政府决策公开化、民主化,建立公开征求利益相关人意见的制度,尽快完善地方性规章和政策的公布制度。抓好政府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行公示制、承诺制、信誉制,公开收费标准和办事程序,增加透明度,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提高效率。设立“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增加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要严格依法行政,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加快与国际通用规则的接轨;建立公平竞争秩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督促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四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领导,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干部的精力集中到抓经济、谋发展上来,做到思想求实、作风务实、工作扎实,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抓落实、促发展的局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水平,努力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五是坚持执政为民,搞好廉政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关注民生,积极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严格执行中央、自治区和我市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财经纪律,强化依法审计,从源头上、机制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力度,对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的人和事,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诚信监管体系。任何一个与社会相悖的现象出现,其终极原因都应该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中去寻找,而不应该仅仅从个人行为中去寻找。
良好的制度设计鼓励人们“抑恶从善”,而不良的制度则可能为“从恶”提供方便。一种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获得暴利没有受到惩罚,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便会蜂拥而至。有鉴于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信用监管体系。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体系上的经验,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管理体系。要通过大力发展我国的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以及规范的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经济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以行业自律、新闻监督、群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商会、协会、新闻媒
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给失信行为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监督约束机制,如企业决策层与经营层之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等等,使任何不守信行为都受到多重制约。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资信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检查,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和信息传递机制,增强市场行为的透明度。行政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规范监管制度,理顺监管程序,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检查,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同时建立起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建立与社会主义道德秩序相一致的法律体系。法律和道德是企业信用赖以维系的两种支撑力量。法律约束的是人们的行为,道德约束的是人们的灵魂,法律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基础强有力的保障。当前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法律体系建设:一是加快信用立法,为形成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间不长,信用立法相对滞后。必须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加快立法工作,规范信用行为和秩序,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违法者受罚。使信用记录不良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很高的成本;给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和个人以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存贷款利率。建立信用机制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让“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进书本、进课堂、进文艺作品,融入日常思想教育之中,使人们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观,增强公民遵守信用规则的自觉性。二是从加大执行力度入手,落实法律责任。第一,提高审判效率。对经济纠纷案件的执行可以规定受理和审结的时限,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胜诉人的权益,减少债权损失。同时,要降低诉讼费用,鼓励债权人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第二,突出公正原则。为了克服当前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应改变基层法院的属地经费拨款体制和人事垂直管理体制,避免地方保护、人情关系干扰案件审理和审判的弊端。第三,加强执行力度。目前法院判决执行难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司法的效果,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助长了失信违法者的气焰。应加大执法力度,并把提高执行率作为考核、检查法院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追究债务人违约责任的有力武器。
第五篇: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打印】 【保存】
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
金东禹/吕守民
【专题名称】精神文明导刊
【专 题 号】V6
【复印期号】2002年09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纲要》把道德建设作为“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从治国方略的高度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当前的突出地位。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我国当前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特地走访了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现将罗国杰教授对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好《纲要》精神的阐述整理如下: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每个方面、不同层次以及各个环节,都要努力体现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罗国杰教授认为,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每个方面、不同层次以及各个环节,都要努力体现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尊重个人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原则、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新型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积极作用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并以其自身的特有功能影响、激励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要从“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道德体系的重要性,把道德和法律的相辅相成、道德对社会发展的稳定作用作为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立足点。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不是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相适应,而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罗国杰教授指出,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能否达到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关键。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不是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相适应,而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受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的一种市场经济。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的特性,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从市场本身来看,它在社会生活中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效率意识的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道德的进步,同时,市场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形成、发展、完善和规范的过程中,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必须促进市场经济有利的一面,避免市场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趁机而入。这些都是我们道德建设的新课题。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顺利前进。
要深化拓展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罗国杰教授说,在建立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集体主义作为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使这一核心和原则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既能在适用范围上涵盖社会所有的不同群体、不同场合和各种不同的职业,又能在要求上分出高低不同的层次,循序渐进,从着眼多数和激励先进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引导所有公民自觉地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并不断向道德的更高要求攀登。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不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职位高低,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说,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也是为人民服务。任何一个公民为谋取个人正当利益的劳动,只要能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务社会,同样也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但在实施中也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和要求。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先进分子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同时,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只要能够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维护国家、集体利益,遵守国家法律,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这也是符合集体主义要求的行为。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它们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层次。必须把这些基本要
2求贯穿到社会道德生活的三大领域,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之中,并使这三大领域中的具体道德规范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群体。
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并付诸实施,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罗国杰教授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由一系列道德规范所构成的。建立各种道德规范并付诸实施,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不同层次来看,有共产党员的道德规范、共青团员的道德规范、革命军人的道德规范、公民的道德规范等。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从而影响到一般老百姓;总是由上到下,由领导到群众。因此,建立完善的先进分子的道德规范,并促其身体力行,是改善社会道德面貌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应根据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力求有效地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
从职业道德来看,除了有全国统一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外,还应当针对各种具体的职业,制定不同的道德规范。如工人的道德规范、农民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规范、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等。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职业的分类也愈来愈细,因此相应的职业道德也必然愈来愈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所有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是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不同领域来看,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如在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应当有讲诚信的行为准则;在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应当有反腐倡廉的道德要求;在文化教育活动中,应当有教书育人、以德治教的道德规范,等等。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市民守则、社区规章和乡规民约。在公共场所,除了有全国统一的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外,还可以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除了有全国统一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外,每个地区和基层组织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以达到教育子女和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