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差距一直以来都是热点话题
吉林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 Engineering
形势与政策
指导教师:王勇
主题: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一.
(一)主讲人(组长):林艳霞
(二)资料收集:秦菲崧,陈潇宇
(三)教案制作:李娜,史嘉文,盛珊珊,曾小静
(四)ppt制作:李佳凝,王婷
二.主要内容:
城乡差距一直以来都是热点话题,下面为大家介绍城乡差距的现状到底怎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它的解决方案。三.详细内容:
(一)现状:
1.中国目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
中国目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问题;二 是 地区之间的差距(主要为 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问题);另外还有阶层差别与职业差别。其中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尤为严重。
1)城乡之间的差别
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90%以上的重点学校在城市,而目前我国有70%的人口在农村(含县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人,这与中国基础教育在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分化,导致了一些农村中小学学生存在辍学、流失等现象,甚至还有新的“读书无用论”苗头萌生,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太效应”①,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继续“薄弱”下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同时也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一大障碍。
2)地区之间的差别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中尤其是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最为明显,而东西部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与这两个地区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带来的后果。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而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仍在不断加大,这将会进一步拉大这两个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国家教育督导团200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中指出,中西部地区生均拨款水平②过低,2004年,东部地区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 1874 元,西部地区为 1017 元。全国有两百多个县的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 85% 集中在中西部地区。3)阶级差别和职业差别
最近,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关于阶层差距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的实证研究的结论指出: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就读的学校等级与其先赋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理论上被认为 保证了每一个受教育者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教育平等化的背后还是存在着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必然导致了中上阶层将其自身的资本优势转化为子女教育获得上的优势,而后者教育获得的优势再进一步转化成为其社会地位获得的优势,如此周而复始,中上层群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相反,下层群体虽然也同样具有改变现状和后代命运的强烈愿望,但在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的竞争中,受其自身资本条件的限制而只能处于劣势,下级阶层子女向上流动的过程与中上阶层子女相比将遭遇更大的阻碍。
2.总体:
基础教育,即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法律保障学生接受公平的平等的教育权利,而目前很大范围上仍存在着义务教育的不均衡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应该说,很多地方仍在拉大。近年来,我国立足于基本国情,把农村教育这个占全国80%的
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以构建我国这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为加快西部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国家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落实了对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政策。这种做法有效地从整体上推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情况错综复杂,各地的基础教育条件差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推进工作还有待加强。
其次是大部分农村学校都存在设施不足的问题。尽管绝大部分的学校近几年都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工程,但是实地考察中仍然可以看出有些工程完成得很粗糙,尤其是某些农村小学图书仅百余册,而且两三年内没有购置新的图书资料。很多县市的学校都新建了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但是建成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是闲置的,没有真正投入使用。第三,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师的素质偏低。由于城乡教师工作收入差距大,农村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与城区教师差距明显,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城镇学校,特别缺乏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很多农村、乡镇中小学都有一大批代课教师,因为正式的教师人数不够,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只能请代课老师。而这些代课教师相当一部分是学历资格教学经验都不足的。而 根据这些学校的校领导说,之所以教师资源不足,一因为有很多师范毕业生不
愿意来农村学校工作,二是因为原有的教师有因为各种原因调走到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了,致使县城和近郊学校教师处于超编和饱和状态,有写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乡镇的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科难以配套,部分学校有些科目,如: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等教师缺乏。
第四: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较差。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等个方面的差别,导致了农村中小学与城镇中小学教育质量分化十分明显。
此外还因为农村学生有一些家庭比较贫寒,孩子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习而不得不辍学。宿迁市沭阳县经过认真调查和分析,发现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人数占辍学人数的40%以上。
在存在的这些问题中,我想着重讨论一下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现状。事实上,即使在城市师资饱和,优质师资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小城镇流向大城市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而以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来看教师资源配置,其原因和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各地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普遍表现为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校舍设备条件较差,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较低,尤其是这些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远低于城镇教师,促使农村教师向城镇地区流动,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匮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实行教师结构工资制后,随着校际间教师待遇差距的迅速扩大,农村薄弱学
校教师的流动就更加明显了。据调查,有的城区重点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受到市级以上奖励的教师占全部的70%~80%,而在农村中小学,和一般的学校中,这类教师仅占全校教师的30%~40%,甚至更低。有些城区学校教师的培训费高达几万,十几万,而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这类费用只有几百元,相差悬殊!还有一组数据,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统计,初中学校城乡平均的师生比为1:18,即按照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计算,一位老师须负责18个学生,而以徐州丰县的统计数据上看,初中师生比为1:21.92,小学师生比为1:21.17。宿迁沭阳县的初中师生比为1:26.73,小学师生比为1:20.23。由此可见,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是如何地不均衡了!
事实上,均衡发展城乡发展,不是使城乡教育完全均衡,而是使城乡教育的差别缩小,趋向均衡。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不能抑制城市的教育发展,只能加快农村的教育发展。
(二)原因
造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既有外部条件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以及教育本身的因素。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对于城市,农村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其发展必然受环境和发展水平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城乡分割局面逐渐打破。但在现实中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现行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教育投资体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首先,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主体责任不明、层次较低。一方面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的份额较低,家庭反而分担了较大份额的义务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过大,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分担,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分担的比重偏低。这种把发展基础教育所需资金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其结果只能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降低。其次,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最后,教育投资分配使用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在《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中,虽然规定了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强调要增加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
人,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但并未建立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来确保教育投资“三个增长”的落实,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约束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以致他们常常受政治利益的驱动或短期行为的影响而将本应用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转移到城市义务教育或挪作他用。
3.教育投入失衡
主要表现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先予以保障,在安排议事日程、调配资金时,首先和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大工程,因教育投入总量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统筹能力明显不足。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树立起均衡发展的理念,对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重城市、轻农村,重高中教育、轻义务教育,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集全县之力建设一中,却未顾及村级小学的改造,有的地区还为了政绩建设豪华型学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三)解决对策
1.解决方案: 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 1)中央政府要下决心压缩其他开支
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在2010年达到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 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确实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
2)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在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体制安排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责任。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 2.总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
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互动与共享的基本思路是,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做起,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外,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彼此分享,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具体实行的措施可以有: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农村孩子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样做,既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助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一是通过建立城乡校长、教师“校对校”交流制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落实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有关政策,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2006年2月,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曾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城市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问题作了部署。
第二篇:公共基础知识一直以来都是
公共基础知识一直以来都是江苏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笔试环节中占有举足新重的作用。但是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难度却让考生大为头疼。下面,本文总结了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给广大备考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一、法律知识
考情综述:法律试题涉及的范围虽然极其广泛,但重点较为突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诉讼以及合同的成立、违约责任、买卖合同等历年来都是重点考查对象。并且多以案例的形式出现,侧重对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难度较大。
重点章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民法
重点知识举例:
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公共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行政管理活动,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一般认为,在我国,行政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又称为“被授权的组织”)。
1.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指具有法人资格,能够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行政单位。行政机关不同于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则是指行政机关内部的或者派出的、一般对外不能以自己名义发布决定和命令的单位,其行为的对外法律后果归属于其所属的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授予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
提示:由于法律试题多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强理解,切忌死记硬背。另外,适当的做题必不可少,尤其是历年真题。在做题时一定要勤于动手,真正下笔去做,避免眼高手低。对做错的题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情综述:对哲学基本原理的考查是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考核哲学基本原理的定义、作用、内涵等。有些题目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直接考查考生对哲学原理的记忆能力,而是结合国内时政热点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重点章节:唯物辩证法、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重点知识举例: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与事物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关节点。所谓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两个极限。任何事物的度,都有两个关节点,要把握事物的度,必须找到它的关节点。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
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①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提示:对基本哲学原理的理解力求透彻,达到能运用哲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找寻“生活中的哲学”。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考情综述: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部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同时毛泽东个人的著名作品也是常考点。
重点章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重点知识举例:
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是我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上的。
3.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毛泽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江泽民)。提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最好能形成一条以时间为轴的线索,以此带动所有基础知识的记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情综述:此部分内容多与其它部分内容相结合进行考查。此部分内容往往作为背景知识出现,频率较高。
重点章节:坚持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重点知识举例: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1)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
提示:在系统复习这方面知识的同时,应该多看看清华网、人民网上的一些有关的文章,多多积累政治素养,保持政治敏感度。
五、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考情综述: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一般以知识记忆型题目为主,考查概念的居多,复习难度相对较小。
重点章节:行政职能、行政监督、公共服务
重点知识举例:
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①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权和领导权,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②经济职能
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
③文化职能
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④社会职能
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的一般具有社会公共性的其他必须由政府承担的职能。目前,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社会福利职能、社会救灾职能、优抚安置职能、社会服务职能、计划生育管理职能。
提示:虽然这部分内容考查相对简单,但是此部分内容较为专业,复习、熟记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绝不可因为简单而忽视。
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考情综述:江苏公务员考试对本分知识的考查皆为客观题,考查方式仍然是以知识记忆为主。牢记知识,是应对这部分考试的不二选择。
重点章节: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功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
重点知识举例: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
(1)基础价值取向: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2)核心价值取向:建立健全责任监控机制。
(3)根本价值取向:维护社会公正。
(4)目标价值取向:培育高尚人格。
提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是难点,注意区别记忆。
七、语文基础知识
考情综述:本部分内容考查比例较小,一般只有1~3道题左右。考查的重点是现代汉语知识。
重点章节:词句表达、修辞格、中国当代文学
重点知识举例:
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1)表领属性的、时间或处所的;
(2)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3)动词或动词短语;
(4)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5)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提示:不可忽略了文学知识的记忆,某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都有可能成为考试的对象。
八、公文写作
考情综述:公文写作在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需要重点掌握。客观题、主观题对公文知识都有所涉及。例文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多看例文多下笔。
重点章节:公文的格式、公文的行文规定、通报、演讲稿
重点知识举例:
发文字号
发文字号又称文号,是制发机关按顺序编列的公文代号,主要作用是便于统计、查询和引用。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年份、序号三部分组成。如“浙政〔2002〕14号”,“浙政”是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机关代字,“〔2002〕”是年份,“14号”是序号。除标注签发人的情况外,通常文号应置于眉首红色反线之上居中位置,发文机关标识之下。联合行文时,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编制发文字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机关代字要规范,尽量选用能反映职能特征且与本地区其他机关不相重复的代字,长期固定使用,字数不宜过多;二是机关代字、年份、序号三者顺序不可随意更换;三是年份不能省写,六角括号不要写成圆括号或中括号,年份、序号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序号不编虚位(如1不编为001),不加“第”字。如“〔2002〕×经46号”、“×教成广字(02)第055号”都与上述规范要求不相符合。
提示:熟记公文格式与行文规则,有时间的考生可以多上政府网站,看看真正的公文如何写,如何用。
九、经济知识
考情综述:对经济知识的考查,主要是微观经济、宏观经济以及国际经济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考查。重复考点时有出现。
重点章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
重点知识举例: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指的是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对比有三种情况: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由于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财政赤字率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按照国际惯例,3%是财政赤字率的警戒线。
提示: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是灵活运用的前提。对经济部分的学习不能止步于知识记忆,应多结合实际来理解理论。
十、科技知识
考情综述:对科技部分的考查,多集中于前沿科技高新科技上。能源问题的考查也日渐突出。
重点章节:科学技术史、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
重点知识举例: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就是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将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断,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分离、剪切、组合、拼接,然后,再把人工重组的基因转入宿主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并使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高效率表达,从而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基因工程的理论依据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只要改变基因结构,就能得到新的生物性状,达到改良生物特性的目的。
提示:把握时事的动态,新的时事往往会成科技知识考查的切入点。
十一、历史知识
考情综述:历史知识的考查以中国历史为主,偶有世界史的内容。考查的事件都是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
重点章节: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重点知识举例:
革命派的形成与发展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成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孙中山为兴中会制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秘密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的初步形成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经过各革命团体的酝酿,同盟会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被确定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对此加以阐释,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失败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制造了有利的时机。
提示: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记性,再配之以趣味记忆法,往往事半功倍。
十二、时事政治
考情综述:时政部分的内容一以贯之,几乎在其它部分的内容的考查中都有出现。时政背景,再结合具体知识考查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单纯的时政考查题目仍有出现。复习内容:
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间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提示:关注持续性热点,如民生问题、三农问题等。在知识积累方面,在用教材及时事热点小册子进行系统复习的同时,多多浏览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
第三篇:缩小城乡差距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县域占全国的。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亿,占全国人口%,再加上小城镇人口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以上。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⒉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总值中,县域经济占/。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⒊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⒋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将土地承包期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⒉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更多精彩文章“秘书不求人”)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年前的自由迁徙期、年至年的严格控制期、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个阶段。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当前,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在改革探索中,各地出现各种试验性地方户口,有的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的户口制度。缩小城乡差距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四篇:21世纪城乡差距
21世纪城乡差距
摘要: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发展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带来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基本保持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的发展,对建立现代工业基础,培育整个经济的强力增长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整个经济已具有相当基础后,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关键字: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教育差距 正文:
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表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现在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4,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提高了80%,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如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的收入差距,就国际一般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1 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超过国际一般情况,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2.47∶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3∶1,2004年收入差距比为3.2:1。但这个结论,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1)收入的不平衡
2)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3)市场运作不规范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5)教育机会不均等
三、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城乡教育差距是众多教育差距当中最令人担忧的一种,人们一般把它的形成归于制度不合理,而有意忽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地域性差距或自然差距。制度分析显示了人们对政策因素的过于依赖以及对非政策因素的过于忽视。生态学全面的、联系的和开放的思考方式告诉我们,学校并不是惟一起作用的教育机构,其他各类社会机构均是有用的教育资源。因而考察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化解办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类教育资源的差距。中国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可以从受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来理解。
(1)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明显差异
首先,入学数量上存在差异。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92-1999年本科生源为例(见下表)。此表显示:入学数量,城市学生的人数是农村学生总数的四倍,也就是说占中国人口近70%的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只有城市学生的1/4。其次,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在性别上差异更大。城市中男女学生受教育机会比例基本相当,而农村女孩上学比例远不如男孩
(2)受教育过程存在差异
教学资源,城乡学生利用率不同。农村学生更乐于操作、演习现代教学设备,对教材积极思考,充分吸收教授的知识。对于多媒体教学,他们更是潜心钻研,而城市学生则反之。消费水准,城乡学生差别很大。假期利用率更不同。调查发现,城市学生假期旅游居多,农村学生则进企事业单位实习、培训,打零工,搞义务服务等。
(3)教育结果差异
首先,就业来源地歧视。毕业生就业被户口阻拦,特别是北京、上海。小林是北京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因
他没有北京户口而录用另一位北京籍的普通毕业生。其次,就业性别歧视。目前有近七成用人单位限招女大学生。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
四、中国高等教育城乡差异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第一,经济落后地区家庭承担不起高额学费,国家对农村困难家庭支持力度不够。中国城市实际收入是农村的几倍,城乡教育两重天,农村孩子越上学家越穷。据统计,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清华大学23%,北京大学30%,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35%,北京林业大学2000-2001年贫困生比例高达48.7%,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比例增到41%。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些政策,但还必须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优先取向”思路残余。据社科院调查,2002年全国教育投资5800多亿元,用在占国家人口总数不到40%的城市的投资比例为71%,而占总人口近70%的农村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城乡分割办学制度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幼儿园到大学的各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
(二)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造成偏差
基础教育的办学制度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严重失衡。1993年上海小学生人均经费3556.9元,是贵州农村323.6元的11倍,初中差距达12.4倍。自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有1.5亿少年儿童没能完成初中教育,大部分为农民子女。令人发指的是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小学升初中考试中“推荐优质学位”,义务教育呈现优劣之分,严重违背义务教育的初衷。同时教育指标不公平。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教育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因此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导地位。
正面(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前了(在汽车等方面)。(2)推动农业发展。(3)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负面(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
结语: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给我国社会稳定带来了一丝不安定的因素。从根本上说这不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过高,而实质是农民收入趋缓,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制度上着手,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完善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等,同时也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尤其是教育的投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以及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添
第五篇:城乡孩子差距
2015年秋季某山区森林公园景区出现了几名先写作业边卖山货的“小商贩”。经询问得知,他们是住在景区内村民家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才5岁。孩子们说,很多游客喜欢山里的山货,他们就把平时收集的毛栗子、松子等拿出来卖,好换点零钱补贴家用。由于假期还有作业,他们只好一边卖货一边写作业。不少游客被感动了,纷纷购买,甚至还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叫到摊前教育一番。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城市长大的孩子和农村长大的孩子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我可以告诉你,这种差距是环境天然产生的,是一种先天的差距。有人会说我是说废话 听我慢慢道来
任何脱离环境谈优劣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
假如现同时落水了水了,具备游泳这种素质比具备跑步这项素质要优等。
同样,农村的孩子可能不是很懂名牌,但是对于地里的昆虫可能认识的比较多。农村的孩子可能不讲卫生,但是在农村的环境下可能10天一洗澡比3天一洗澡更加能适应环境,因为农村的冬天烧水比较费时,所以降低洗澡频率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城市孩子会踢球,农村孩子会养猪。对于农村人来说会养猪当然优于会踢球。
所以,如果评价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优劣。我可以说:农村人在农村优于城市人在农村,城市人在城市优于农村人在城市。
或者说城市人如果全部到农村那么农村就会变成城市,农村人如果全部都到城市城市就会变成农村
好像又是一句废话
不过我只想表明:如果所有的农村人都具备城市人的性格特点生活特点,那么将是一种灾难,假如村里的大妈都开始讲究穿名牌但是经济基础没有跟上,大家都讨论足球而不是讨论怎么养猪,那么是一种错位。如果城市的成功人士来到农村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这只是给了大家的生活一点点所料,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无疑会酿成比较坏的结果。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全是废话,现在我开始说结论了:
农村的孩子成长在农村,性格特点,包括很多气质都符合农村的特点,符合周围的环境,城市人也是一样。但是不可否认,社会确实有阶层的差异,从全社会来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基本代表了“上层”,但是农村基本代表的“底层”。当农村孩子从底层像上层过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遇到很多的的问题,凸显很多劣势,这种劣势是环境造成的,因为你毕竟成长在农村,你的前十几年很多的特征都符合农村的环境。
这种劣势,本质上来说是环境变化造成的,是由底层的“农村环境”向上层的“城市环境”过度的时侯表现出来的,本质来说一种不适应性。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代表了一种未来文化和生活的方向(因为这里集聚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教育,更多的交流等等)。所以农村的孩子可以说就有一种天生的“劣势”。当然这种劣势是一种宏观上来说的,对于个体来说照样会有很多的机会。
如果农村小孩想要融入城市的生活,必须抛弃一些以前自己的技能和思维方式,这对农村小孩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时间成本,伴随着价值观的激烈变化。这就相当于在以前的思维大厦上衍生出一种新的形势可以适应目前的环境,发展处新的技能。
好,我再澄清一个概念,当我们说农村的时候,我们不是说的华西村,也是不说的一些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就是住在农村的孩子,而是一种大家理解意义的农村。同样当我们说城市的时候,也并不是指的城市的贫民窟。相反,如果你在农村,但是你父母开明素质很高,周围的同学都是很爱读书,老师很好(当然这些都很概率低),那么可以说你接受的是“城市环境的教育”。同样即便你在北京但是你父母都是典型的小农思维,周围的环境也很恶劣,那么你的环境比农村还要恶劣。
我也不是强调一种必然的环境决定论,不过这种影响还是很大的,当然我知道的很多农村有出息的人,基本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差,而且自身努力包括运气都很重要。我们不要一味的埋怨环境,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环境。
所以如果你是农村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劣势你可以选择:
1:虽然处在农村,但是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比如:多读书就好像让你天天和高人交流,扩大视野,这比听村口的大爷天天讲故事强多了。
2: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内部环境。不要给他人带太多的道德枷锁,农村孩子更容易有各种处女情结什么的,更容易用道德评价表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那种小农生活带给自己的,虽然有时候你知道这种思维难以改变,但是你一定要意识到那是错误的,或者不让其影响你。
3:你也可以是天赋异禀或者是运气极高,不过这基本是不能选择的。所以还是要积极的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改变自己的思维,这不仅是对于处在农村的孩子,对于任何处于一种不太好的环境中的人来说都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