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册公开课教案及说课
《语文园地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三、课前准备
挂图、字卡、纸做花瓶及红花。
四、教学过程 :
1.谈话激趣
春天到了,草地上开着各种鲜艳的野花,真美啊!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那里花仙子姐姐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漂亮的花瓶,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花瓶上就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2.我会填
①.出示题目。(出示“花瓶”图,花瓶上写出“三画,四画,五画”),你们知道这些花瓶里都插些什么花吗?
②.小组学习。
1.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要插哪个花瓶的花?
2.请在题目中找出你要插的花,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又对又快。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④.口头组词:一朵花上只有一个字,他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⑤.扩展练习:老师再给你们两个花瓶,你能在花瓶里插花吗?(老师在花瓶上贴“二画,六画”)
1.小组合作学习。
2.集体交流,给说得好的小组贴上一朵大红花。
3.小朋友,你们继续跟着老师往前走,闭上眼睛,踏着音乐,走呀,走呀„„快睁开眼睛看呀,(出示课件或挂图,不出现文字)我们来到了哪里?(田野、郊外)看到那里有些什么?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②.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小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
1.齐读。
2.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
③.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一比哪组说得好。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④.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1.老师说数量词,同学说事物名称。
如,一张()几朵()一片()几座()
一条()一堆()一棵()两只()
2.同学甲说数量词,同学乙说事物名称。
⑤.比一比,抢答。
1.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比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六、小结
今天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没有告诉你们答案,你们通过自己和小组里的伙伴协作就把问题解决了,知道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有兴趣的话回家跟爸妈对口令,比一比,好吗?
《语文园地三》说课稿
我说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语文园地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共有四项内容,分别是:数笔画填空、看图读词语、读字涂色和读背儿歌。第一课时完成前两部分:“我会填”和“看看读读”。通过我会填中的数笔画练习,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部分汉字。“看看读读”中专门针对量词进行的训练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既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又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辨别。
3.课堂设计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把游戏带进课堂,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四、教学方法
我采用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交流评价的良好氛围。
五、课前准备
挂图、字卡、纸做花瓶及红花。
六、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工具性、人文性、自主性相统一的特点,本课教学流程如下:
1.谈话激趣
2.我会填
①.出示题目
②.小组学习。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④.口头组词。
⑤.扩展练习。
3.游戏导入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
②.读词。
③.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④.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⑤.比一比,抢答。
*.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比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4、小结,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这一教学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创新,实现了一种能力的迁移。
七、教学效果。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篇:教案 说课 公开课
一、教材解读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课文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全文以对话叙述为主,条理清晰,围绕“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小骆驼的情感变化交织描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因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感到很委屈,接着在妈妈带其到沙漠走一趟时,由起初的担忧到后来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感到由衷的自豪。外表虽然不好看,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却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比拟的,文中,骆驼妈妈正借此,引导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发现自己的用处,悟出:外表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处。使文章表面内容浅显,却又意味深长。
二、目标定位
课文中生动,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课文中所描绘的沙漠景象毕竟离我们较远,对沙漠的了解很少,有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或课外书籍上了解到一些。据以上分析,基于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四方面: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在步步推移的比一比,看一看,读一读,问一问等学习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联系生活,紧扣题眼,理解“自豪”
1、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自豪”吗?你曾经为什么事感到过自豪?
2、在此基础上,过渡: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跟“自豪”有关系,板书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此时此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指谁?因为什么事而感到自豪?为什么说“应该”、“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自豪”,再对课题提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呈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初识“自豪”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散”;结合课文,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
2、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过程中,对于文中难读的长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读通,注意停顿等,如本文中的第一段,从而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随后,再组织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课题中的“我”是指小骆驼,小骆驼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特殊用处而感到自豪。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正音和辨析字形,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能读顺读懂课文,为后面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接下来,我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学习活动三: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1、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吗?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对比、情景想象,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由小红马的神情感悟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这为学生后来的情感投入铺设了桥梁。只有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更深地领悟课文内容。)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吗?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5)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一环节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进行了融合,在看、读、说等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以朗读做为语言积累的路径,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
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这一环节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这里,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已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3、走进沙漠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小节中,下面我们同桌两人自己学习3、4自然段。先读读课文3、4节,看看哪对同桌完成地最快。
(1)交流前提示,你们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板书:贮存养料)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比较句子: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就拔不出来了。
联系我们对沙漠的了解,你觉得哪句话更能表现这种情景呢? 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抽读、评读、齐读。
C、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板书:挡住风沙
D、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这一环节中,扣住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语文双基,交流分享重点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突破本课的学习重点。)
第三步:再扣课题,领悟道理
1、再次引读第五自然段: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直指课题,这里以小骆驼的想法作为了题目,让学生说说小骆驼因为什么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这一环节,将学生自己积累的知识转换为比较简洁的文字,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明白课题的意用意,并且是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有一个简要回溯,为他们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过渡: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照什么镜子?”如果你是小骆驼,你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行续编。
第四步: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虽然外表不美,但是却很有用,也是值得自豪的。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说自己积累的话,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课本上的语言,进行表达说积累的话。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学生语言就比较规范,言语质量就相应提高。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第四个学习活动:拓展表达,回归生活,强化“自豪”
1、其实,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沙漠之舟》这篇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再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文章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比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我感到自豪的是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2、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说说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这一环节中,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我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是: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防止陷沙 睫毛(双层)→遮挡风沙
驼峰(肉疙瘩)(委屈)→贮存养料(自豪)
第三篇:桥公开课教案、说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6《桥》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 “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主要是学习语言,“桥”一课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面不会很吃力,可以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3.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三.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通过有感悟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难点: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五.课型:精读课文 六.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读写结合。
七、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体会《桥》的深刻涵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文章结尾布局的巧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预设:文章的主要内容、洪水的
猛、人们的恐慌、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进入情境,感受桥的重要
1、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走进那个黎明(播放视频,师旁白:听雷声轰鸣,黎明时分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此时的小山村东面没有路,西面没有路,南面也没有路了,能救村民的就只有北面的这座窄窄的木桥)
2、那此刻这窄窄的木桥在人们的心中变成了什么?(预设:救命桥 生命桥 救命的稻草
唯一的道路……)
过渡:是啊,这座窄窄的木桥现在是人们唯一的生路啊,因此(师生对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生:人们疯了似的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生:人们你拥我挤地向那木桥拥去。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三、品读描写老汉语句,体会老汉崇高精神
过渡:洪水在狞笑,死亡在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谁?------老支书
此时此刻,在这唯一的生路----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1、这老汉到底是怎样的人?在这突如其来的洪水的面前,他和村民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从这些表现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7---13自然段体会,做好批注。
2、学生自由朗读
3、生汇报(引导学生了解老汉的镇定,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师课件出示相关的几个自然段)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很令人费解,但是你们知道他们的关系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3、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文章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 系呢?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
①父亲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1、这些是老汉和儿子的心里话,可是他们都还没得及说,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被洪水吞没了,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件)背景音乐同学们,请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这里祭奠她最心爱的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默默地站在老汉的墓碑前思绪万千。老支书,是您哪,您用您的命救了我们的命!老支书,您就是一座桥啊!那座木桥已经在洪水中倒塌了,可是老师并没有擦去它,此时此刻你觉得它还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吗?(生说感受)
2、师小结:是呀,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做了重大的抉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家人他用身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没不了的是他的精神,他的精神之桥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了大灾中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板书设计:
桥老支书
舍己为人
舍小家为大家
村民
附: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了解洪水的凶猛,体会人们的惊慌失措
3、了解作者写洪水部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播放音乐《北京的桥》)
谜语导入(桥)说到桥,你都知道什么桥?桥有什么作用?(连接两地;使交通更便利)
我还知道桥还能用来比喻起沟通作用的人和事。像手机电话就是传递信息传达感情的桥,还有吗?(信是人们之间沟通情感的桥;因特网是我们开拓视野的桥;书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桥;08年我国举办的奥运会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桥)
今天我们再认识一座桥(贴图),这是什么桥?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不结实,很窄——),就是这座窄窄的木桥却传达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这节课就走入这座桥,去体会一下其中的内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把书打开78页,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见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3.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1)出示词语
咆哮、疯狂、狞笑、放肆、揪出、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淌着雨水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当。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指言行轻率任意,毫不顾及。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阻挡。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3)讨论分段 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三.整体感知
1.请四位同学朗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1)段意串联法:
黎明的时候,洪水袭来,人们惊慌失措向木桥拥去。木桥前,站着全村人拥戴的老支书,他指挥人们有序地通过木桥。形势越发危急,老支书从队伍中 揪出一个小伙子,木桥塌了,老支书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老师总结:将各段的内容有机组合串联在一起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方法叫段意串联法。
(2)中心提炼法:
一位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敢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一头连着党,另一头连着人民群众,老支书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
老师总结:先说清楚事情的梗概,再发表感想,讲明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中心提炼法。
四.细读课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1.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编上序号,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出示课件,将这六句话连起来读一遍。
3.为什么这5个句子会有这样神奇的表达效果呢?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觉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感受三种表达特色。出示三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第一种表达特色: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像泼。像倒。)指导朗读(读得有力、并猛)
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是第一种表达特色。在句后批注雨的力度。
第二种表达特色:由学生说;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三种特色:让学生自己发现。(指名回答);找出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老师总结:看来,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同学们,不妨在自己的文章中尝试一下。
五、体会人们的惊慌失措
1、如果在这样来势凶猛的洪水面前,你会怎么做,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2、那么课文中的村民们是怎样的表现,找出文中写村民们在洪水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句子读一读,谈体会。
3、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学生汇报找出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
附:课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我执教的是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桥,本组课文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四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课标要求教学本组课文,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要在阅读中继续训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叙事、抒怀的一些表达方法。
2、教材内容每次
《桥》这篇课文我读了很多遍,读到结尾,心就震颤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样的场面似乎只有在美国大片中才能看到,没想到这样的场面竟出自一篇才512个字的小小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以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悟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桥”的深刻含义。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文章描写洪水的语句,领悟了作者在写洪水时的表达特点。我所上的是第二课时,这一课时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三、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四、说重、难点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五、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观看洪水的视频在配以教师的解说,让学生走进文本,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师生合作朗、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为突破课文的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交流、写话,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做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进行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尤其是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情,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我以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自己上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学生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
(二)进入情境,感受桥的重要
接下来我就带着学生观看洪水来临的视频,配上我的解说带着学生一起进入那个黎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感情铺垫。在汹涌的洪水面前村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那座窄窄的木桥,顺势问学生:此刻这窄窄的木桥在人们的心中变成了什么?让学生体会此时桥在村民心中的地位。
接下来我以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抓住人们表现的几个关键词,体会在洪水面前人们的惊慌失措,为让学生理解下文老支书的镇定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做铺垫。
(三)品读7-------13自然段,体会老汉的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在学生对村民们的表现理解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比老汉和村民的不同表现,放手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去读、品、写批注、交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悟,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镇定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四)品读,13到结尾段落发现矛盾,体会老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领悟作者设置悬念的表达特点。
让学生自读,发现矛盾之处,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根据故事的结尾去探究老汉有情?无情?并且领悟作者设置悬念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重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受老汉——村党支部书记在灾难面前,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体会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儿子父爱的伟大,体会共产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在探究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意向。接着让学生写,老汉的揪、推与儿子的瞪推背后的的内心独白。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共鸣。在这里完成了教学重点。但是遗憾的是我在教学时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好,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写完,展示的也不够充分。
(五)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在最后我配乐深情并茂的朗读课文的结尾,并对文本进行添加,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再理解桥的深刻含义,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对远离他们生活的事件感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感动于文本,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感动其中,并释放自身的感情,以引领学生的情感,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达到了共鸣,但是也有遗憾,在最后理解桥的深刻含义是,学生过于激动,以至于无法回答问题,只说了生命桥,就说不下去了,下课铃声响了,我自己也有些慌张了,没能引导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而是自己说出了它的内涵,如果能让学生自己说出就更好了。
七、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突出重点,反映课文的主要思想,做到简明、概括。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节课还算成功,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会有这样的效果是整个语文组的每一位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备课、做课件、板书设计,甚至是音乐的选择上,大家都参与了,给了很多的意见,对课进行了多次的调整,最后才确定了这一教学设计。
本次上课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要参加优质课大赛,同时也是外出学习的汇报课,在备课时,我力求把外出学到的东西展现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师对视频配旁白;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这些都是在外面看到的别人上课的优点,当然还有很多,我没办法在一课中完全展现,还忘各位老师原谅。
第四篇:白鹅说课及教案
《白鹅》说课及教案
四年级 执教者:蔡燕婷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白鹅》是六年制小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读后让人觉得风趣幽默。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很好地范文。本册教材注重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单元模块教学形式进行单元教学。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要求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好铺垫。
2、学情分析
这次老师执教的是四年(1)班的学生,该班学生课堂学习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够通过阅读有所感悟,获得启迪。在学习本课之前老师已经用单元模块教学形式学习了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学了《猫》、《母鸡》和《白公鹅》三篇课文,初步了解“反语”的写作特点,为《白鹅》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能正确理解“厉声呵斥”、“三眼一板”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⑵能流利地朗读,进一步了解白鹅的高傲。
⑶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白鹅高傲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那些看似变异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
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品读感受法和对比阅读法,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说学法
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学生通过目标引领法、读悟结合法和对比探究法,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ppt展示以前的鹅字)认识这个字吗?这是过去的鹅字,你瞧,我站在鸟的头上,多欺负鸟呀,在过去的绘画和写作中经常出现,现在已经废除了。会写现在的鹅吗?提问。板书:鹅(我站在鸟的旁边,人和动物变的平等了)齐读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丰子恺先生通过细心观察是怎样介绍白鹅的,白鹅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ppt展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丰老先生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写它的高傲的? 提问,叫声、步态、吃相这三方面。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下面让我们先看看它的叫声,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它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2、“厉声呵斥”的“厉”是严格还是严厉?说说厉声呵斥的意思。
3、那都在什么时候,怎么叫呢?快找一找,提问。Ppt:_______时,白鹅__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
4、引出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最能表现它步态的词语。
2、写鸭子和打比方,想想用这两句话有什么样的作用?(观看视频。)
3、用对比和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地写出鹅的傲慢来,可见作者很
喜欢白鹅,请你们自己读,读出它的高傲劲。
四、学习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1、默读五到七自然段,想一想,鹅的吃相是什么样的?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⑴有没发现有三个三,这三个三各是什么?从这三个三感受到什么?一日三餐,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三眼一板。
⑵从哪看出“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2、⑴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第六自然段。
⑵下面要不要跟老师合作一下?分角色读:狗,鹅。
3、孩子们,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我把饭灌和水盆放在一起不就得了,行不行?提问,引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五、升华主旨
整篇文章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鹅的高傲,同时也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六、拓展延伸
学着作者的方法,也写一种小动物。
·说板书
13、白鹅
叫声 严肃呵斥
高傲 步态 大模大样 喜爱
吃相 三眼一板
第五篇:《鲸》教案及说课
《鲸》教 学 设 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和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鲸的视频: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二、感知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相机引出鲸的“大”。是呀,鲸是很大的动物。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去朗读过课文,那么你能找出课文中写鲸“大”的段落吗?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鲸的“大”。指名反馈。
合作探究:
1、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要写象,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比较句子,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A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B鲸是很大、很重的动物。
感受鲸的大:我们班有36名同学,平均体重约是30公斤,大家算一算,最小的鲸相当于咱们全班同学体重的多少倍,最大的呢,又是多少倍?
3、学习第四句话,感悟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温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学习第五句话,结合图片,理解“腭”。
指名读第五句话,引导:是真的站在鲸的嘴里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学习假设的说明方法。
5、齐读课文,读出鲸的大。
三、学习生字,理清文脉
1、指名读生字新词,出示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要写成“市”,学生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2、课文除了向我们大家介绍鲸的形体庞大之外,还有许多有关鲸的有趣的知识。请大家认真听范读,可以跟着小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看看每段主要讲了什么,你能否进行简单的概括。
3、反馈课文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三、继续学文,理解课文
1、师: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大的“鱼”。教师重点突出“鱼”字,引导学生学习有关鲸的进化的段落。
2、自读课文,找出反驳鲸不是鱼类的语句。辨析“进化”与“变化”,找出表现鲸的进化需要长时间的词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3、拓展:如果是你来造字的话,你会为鲸选择什么做部首呢,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观看鲸的图片,学习鲸的种类。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注意本段标点符号的使用。
四、小结本课,激发兴趣
作为大型的哺乳动物――鲸,分为没有牙齿的须鲸和有锋利牙齿的齿鲸两大类,那么的生活习性又有哪些异同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鲸的习性,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小练笔: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动物。
板书:
一、大
鲸
二、哺乳动物/进化
三、种类
《鲸》说 课 稿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是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编排的。课文分为8组,每组包括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鲸》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的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它和该单元的其它三篇课文一样,反应了语文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鲸》这篇课文,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为后面3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实际,我确立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控究的兴趣,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看,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在以前的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感知。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还是比较困难的。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鲸的。
五、说教法
《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评议能力”。因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作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人当成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成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是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其间,再穿插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象性,达到最佳效果。
按照以上思路,教学伊始,我准备用视频的手段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中去。我再不失时机的插入文章的第一段,让学生感悟鲸的“大”,发现、认识、品味作者的写作方法,并用点拨法,适时的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认识方法的表达效果。如,学生对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认识,而真正从句中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可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其次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自学情况,重点指导:“肺”字的书写。接着通过辨析“进化”与“变化”,为“鲸”造字渲染烘托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感知课文,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思维引上了正轨,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后欣赏有关“鲸”图片,对其进行分类,了解有关鲸的类别。整堂课,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了解有关鲸的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