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
§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双主互动·小循环多反馈·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摆、滚摆、过山车模型、铁锁、细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课: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三)新课进行: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单摆图)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图1—7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
4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想想议议”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4)判断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
2.《同步训练》本节选题;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 1、2、32、完成练习册分组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第二篇: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
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习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再次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的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指导阅读法,演示法
四、教学实验仪器:
乒乓球、沙子、小桌子、模型小汽车、铜块、细线、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现象(老师在桌子上放上一张纸和一个乒乓球,用扇子扇风,纸和乒乓球被风吹走)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风把纸和乒乓球吹走了。
师:那么风能把火车吹翻吗?
生:(一般)不能。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新闻片段。(风吹翻火车)
师: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太可怕了,风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
2、新课教学:
师:那么,我们带着疑问,走入今天的课堂。首先,请同学观察下面四幅图,分析一下这四幅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他们都在运动。
师:很好,那么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功的知识,这些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呢?像这样,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他具有能。能够做的功越多,我们就说他具有更多的能。请注意,能够做功指的是他具有的本领,能不能确定他一定正在对别的物体做功呀?不能!!像刚刚那样的四个物体,是由于运动而具有对其他物体做功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称为动能。那同学们能不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具有动能的物体呢?
生:……
师:其实,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主要是看这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辆运动的公交车发生了什么事情?(看视频)刚刚的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公交车将小汽车撞飞出去了!
师:我这里也有一辆小汽车,(拿着道具模型)现在它也在运动,如果是这辆小汽车装上视频中的小汽车,会把小汽车撞飞出去吗?
生:不能;
师:那这说明,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但是动能是不是都一样大呀?(不是)动能有大有小,那么这个动能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生:猜想:(质量;体积(乒乓球和小钢珠);速度)
师:这都是我们的猜想,那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实验)请同学们自己先运用自己手中的器材设计一下;
(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现在,老师拿出一个铜块,放在这张桌子上,同学们会担心,铜块撞伤你吗?(不担心)那我用一根细绳将铜块吊起来,放在你的头上,你担心吗?为什么呢?
生:可能会回答担心绳子断了,砸到头。
师:这个铜块是因为动起来让你觉得担心吗?不是!是因为这个铜块被举高了而担心。那也就是说虽然这个铜块没有动起来,但是因为被举高了也具有了做功的能力。那这种因为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就叫做重力势能。同样的,重力势能有大有小,我们根据动能的探究过程来探究一下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我这里有一盒沙子,在沙子上面,放上一张桌子,将一个铜块举高,松手,铜块将桌子砸进沙子中,桌子陷入沙子中越深,说明这个铜块能对桌子做更多的功,具有更多的能;反之,则不然。
(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通过学习,我们得出,物体由于运动或者被举高都会具有能,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而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那我这里有根橡皮筋,现在既没有运动也没有被举高,是不是就不具有能,不能对物体做功呢?看个小实验,用橡皮筋将纸弹出去,橡皮筋能将纸弹出去,说明此时此刻的橡皮筋也具有能,但是这种能不是因为运动也不是因为被举高,而是因为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这种能,我们就叫做弹性势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课堂上讨论了,只是给同学看看老师已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同学能够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也不是都一样的,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总的来说都是势能,我们把势能和动能的合起来称之为机械能。
六、课堂练习:
1、看图说出图中的物体各自具有的是什么样的能。
2、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情景引入中风吹翻火车,滴水川石。。。
七、课堂小结:(主要小结知识和实验方法)时间还很多的话,还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对生活有哪些启示:比如火车被吹翻,公交车撞飞小汽车要注意控制好速度,又比如滴水穿石,不能小觑大自然的威力等等
八、课后作业: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
字)初二物理教案
物态变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第三篇: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
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习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再次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的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指导阅读法,演示法
四、教学实验仪器:
乒乓球、沙子、小桌子、模型小汽车、铜块、细线、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现象(老师在桌子上放上一张纸和一个乒乓球,用扇子扇风,纸和乒乓球被风吹走)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风把纸和乒乓球吹走了。师:那么风能把火车吹翻吗? 生:(一般)不能。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新闻片段。(风吹翻火车)师: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太可怕了,风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
2、新课教学:
师:那么,我们带着疑问,走入今天的课堂。首先,请同学观察下面四幅图,分析一下这四幅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他们都在运动。师:很好,那么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功的知识,这些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呢?像这样,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他具有能。能够做的功越多,我们就说他具有更多的能。请注意,能够做功指的是他具有的本领,能不能确定他一定正在对别的物体做功呀?不能!!像刚刚那样的四个物体,是由于运动而具有对其他物体做功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称为动能。那同学们能不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具有动能的物体呢? 生:……
师:其实,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主要是看这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辆运动的公交车发生了什么事情?(看视频)刚刚的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公交车将小汽车撞飞出去了!师:我这里也有一辆小汽车,(拿着道具模型)现在它也在运动,如果是这辆小汽车装上视频中的小汽车,会把小汽车撞飞出去吗?
生:不能;
师:那这说明,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但是动能是不是都一样大呀?(不是)动能有大有小,那么这个动能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生:猜想:(质量;体积(乒乓球和小钢珠);速度)
师:这都是我们的猜想,那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实验)请同学们自己先运用自己手中的器材设计一下;
(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现在,老师拿出一个铜块,放在这张桌子上,同学们会担心,铜块撞伤你吗?(不担心)那我用一根细绳将铜块吊起来,放在你的头上,你担心吗?为什么呢?
生:可能会回答担心绳子断了,砸到头。
师:这个铜块是因为动起来让你觉得担心吗?不是!是因为这个铜块被举高了而担心。那也就是说虽然这个铜块没有动起来,但是因为被举高了也具有了做功的能力。那这种因为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就叫做重力势能。同样的,重力势能有大有小,我们根据动能的探究过程来探究一下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我这里有一盒沙子,在沙子上面,放上一张桌子,将一个铜块举高,松手,铜块将桌子砸进沙子中,桌子陷入沙子中越深,说明这个铜块能对桌子做更多的功,具有更多的能;反之,则不然。
(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通过学习,我们得出,物体由于运动或者被举高都会具有能,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而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那我这里有根橡皮筋,现在既没有运动也没有被举高,是不是就不具有能,不能对物体做功呢?看个小实验,用橡皮筋将纸弹出去,橡皮筋能将纸弹出去,说明此时此刻的橡皮筋也具有能,但是这种能不是因为运动也不是因为被举高,而是因为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这种能,我们就叫做弹性势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课堂上讨论了,只是给同学看看老师已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同学能够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也不是都一样的,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总的来说都是势能,我们把势能和动能的合起来称之为机械能。
六、课堂练习:
1、看图说出图中的物体各自具有的是什么样的能。
2、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情景引入中风吹翻火车,滴水川石。。。
七、课堂小结:(主要小结知识和实验方法)时间还很多的话,还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对生活有哪些启示:比如火车被吹翻,公交车撞飞小汽车要注意控制好速度,又比如滴水穿石,不能小觑大自然的威力等等
八、课后作业:
第四篇:机械能的转化教案
<<12.2机械能的转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将变。理由是:,在滚下的过程中动能将变,理由是: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边演示边说明(让小球从斜槽最上端滚下)小球在斜槽最上端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到斜槽最下端时,速度最大,高度最小,也就是说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说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秋千,钟摆在摆动的过程中都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举高的铅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也在不断转化为动能,等等。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 弹簧水平放置 ,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在这个过程中 能转化为 能。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3.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演示: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弹起,上升到最高处后,又落到地面。
提问: 这个过程中、用手指压住小球后,弹簧被压缩,也就是产生了弹性形变,具有了 能,此时小球的动能为零;松开手后,弹簧慢慢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对小球做功,将小球弹起,弹簧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 能。小球向上飞起后,高度越来越,速度越来越,能转化为 能,到达最高处时动能为零,能最大;之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能转化为 能。
五、机械能同其它能之间的转化
说明:
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是机械能的一种。能量除了可以在机械能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转化外,还可以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间转化。
列举教材上几个图中的例子。
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分析课本12-2-5, 12-2-6, 12-2-7,三个图能量的转化
知识网络:
一、在一定条件下, 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 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 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三,当堂小测试
1.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
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过程中,他的动能_____,势能_____,机械能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乒乓球从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势能转化成_______能,与地面相碰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______能,从地板反弹起来的过程中_____能转换成______能,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下列情况中,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A.张开的弓把箭射出 B.秋千从 低处向高处荡去 C.汽车快速驶上一斜坡 D.用火箭把卫星发送到太空。5.一个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则该物体()A.速度不变,动能不变 B.一定静止,机械能不变 C.动能不变,机械能可能增大 D.势能可能减小,机械能可能减小。
6.两颗相同的子弹,以同样的速度飞行在不同的高度,则它们的()A.动能不等,势能相等,机械能相等 B.动能相等,势能不等,机械能相等 C.动能相等,势能不等,机械能不等 D.动能不等,势能相等,机械能不等。
7.下列各物体中只有动能的是(),只有势能的是(),具有动能和势能的是()A.在空中飞行的子弹 B.静止的自由弹簧 C.水平地面上行
第五篇: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1_压强
§14—1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幻灯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1.放映图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7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这些都是力作用的结果。人站在地面上,对地面产生了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粉笔盒放在讲台上,粉笔盒对讲台也产生了一个向下的作用力,而且作用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的重力。当我们要将一个图钉按在墙上时,钉子对墙面也产生了一个垂直与墙面的作用力。刚才谈到的几个力,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作用点在地面或墙壁(接触面)上。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㈡进行新课: 1.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与被压物体(即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指向被压物体。(3)作用点:在被压物体表面
分析作图:①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②物体对斜面的压力;③按图钉时图钉对墙壁的力。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压力的大小才等于施力物体的重力。即F压=G物。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力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力的大小有关。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那么到底谁对呢?解决物理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实验,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探究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和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________________;
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____________。
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物理学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
2.压强
⑴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⑵定义: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⑶计算公式:P=F/S
(F=PS
S=F/P)⑷理解: ①公式中的“F”表示压力而不是重力。只有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被压物体所受压力才等于施力物体的重力,此时:P=F/S=G/S=mg/S。
当物体为规则的柱状物体(例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放在水平面上时:(适用于填空、选择题中的柱状的固体时可直接用P=ρ物gh)P=F/S=G/S=mg/S=ρ物Vg/S=ρ物Shg/S=ρ物gh
(P=ρ物gh)②公式中的“S”为受力面积,是指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那部分公用的面积。③P=F/S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的计算。⑸单位: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的压强
2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为帕(Pa),2
222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1Pa=1N/m。1m=10dm=104cm2=106mm2
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⑹物理意义:在面积为1m2的物体上受到的压力为多少牛。例如:一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约是0.5Pa,表示在面积为1m2的桌面上受到的压力为0.5牛。
练习:
⒈一个质量为40kg的中学生,它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cm2,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和他站着时对地面的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