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课堂教学资源的预设和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浅议课堂教学资源的预设和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城关小学
李海萍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相对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来的。生成性体现了课堂的可变性和互动性。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以此理念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比以往更强调其动态生成的特性。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中超出师生预设以外的突发性的教育事件。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通过恰当处理这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丰富自己的课堂,但是,由于突发事件的偶然性和处理方式的多样性造成多数教师对于如何处理好这类问题仍然十分困惑。本文通过个人在教学中遇到的四个案例,谈几点处理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原则,希望自己更深入的思考。
【案例一】我在教学《神奇的鸟岛》一课时,请学生读“岛上原来有十多万只各种各样的鸟,现在只剩下五万多只了。”学生把“十多万只”读成了“十.....万多只”,我当时没有抓好抓好这一环节,只是简单地说说:“孩子,你再看仔...细些”。然后,学生改读成了“十多万只”。
【案例二】我在听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学一年级的《窗花》一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冰花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分别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花,有的说像叶子,有的说像精灵,这时坐在最后面角落里的一位学生说像鬼。这个回答引起周围学生的一篇惊叹。教师对于这个答案未进行..任何处理,马上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学生们也很快投入到新内容的学去中去。
【案例三】今天在班里上语文课《植树的季节》,当讲到我们为什么喜欢植树?树有什么作用时,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树能让荒山变得翠绿、树能结出许多果子、树能挡住风沙、树能使空气新鲜、让河水不再泛滥。这时有一个经常爱给大家讲一些小故事的学生说想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风沙怪”的故事。我想这个故事与课文有一定关系,于是就同意让他讲了。他讲得很生动,学生听得也很认真。他最后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针对以上案例笔者归纳了三种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处理方法: 第一,巧利用,让课堂更精彩。案例一中,我并没有利用好学生的误读这一生成性资源。后来经过反思,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区分“十多万只”和“十万多只”,让学生来比较这两个描述数量的词语哪一个更多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避免了读错的学生的尴尬。而案例四中的我鼓励了学生的
讲故事的行为。表面上看这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浪费了课堂时间,但是实际上,教师的这一行为既是对讲故事的学生的丰富知识的奖励,也能很好的促进其他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那些有利于学生学科兴趣发展,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可以大做文章,超越教材的局限,进行拓展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巧引导,回归课堂。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价值判断,然后进行取舍。教师一旦取舍错误就可能会发生案例三中老师的问题。《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至于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寓意理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对于没有价值的“生成”,还花了将近一堂课的宝贵时间,是很不适当的。教师可以委婉地把学生引回正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说:“这个问题提得有趣,但我想,不管是公马还是母马,能引回一匹马,塞翁就应该高兴呀!”
第三,冷处理,让教学预设顺利进行。对于教学经验还不丰富,临场应变能力不强的老师来说,对于课堂上个别学生提出的超出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进行冷处理也是可取的一个办法。比如案例二中的老师,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突兀的提出“鬼”这个词语时,教师的置之不理也许比寻根究源更好。当然,冷处理并不是不处理,而是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课下进行个别化的处理。
综上,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就像教师进行艺术表演,处理的恰当就会令你的课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但是如果处理不恰当又会使课堂走人混乱,师生进入茫然未知的境地。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知识,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把握课程标准,当自己的课堂上出现生成性教学资源时才能取舍自如,让课堂更精彩。
第二篇:对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对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 刘大春
内容提要:
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的重要载体。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认识、发掘、利用生成资源是贯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有效 教学 生成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育教学是承担此项核心任务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立足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科学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一、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成”、“既定”的 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其具体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2、生成性资源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便利性。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3、生成性资源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启发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种种疑问,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4、生成性资源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的促进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或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即生成对问题理解的多种解读方式,而有些解读显然超出了老师预想的结果,从而迫使教师选择其中可以利用或不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能够生成非常有价值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这样,会促使教师在预设教学进程时更加有所准备,甚至会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1、树立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理念牵引导向,导向决定言行。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因为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知识的获得必须包含精神的滋润和心灵的孕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移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和学生智慧、情感、能力的投入,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这个过程,在教学关系上是师生合作对话,在情感关系上是师生理解信任,在师生关系上是彼此平等互尊。这一过程有知识的生成、技能的生成和情感价值观的生成,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体验自身的生命价值。二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
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对亮点处、冷场处、迷茫处和错误处有所发现,有所引导,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2、要把课前预设与课堂随机应变相结合,随时掌控学情。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真正了解了学情,才能使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效。课前,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教学设计要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但是,仅有课前预设是不够的,还必须与课堂随机应变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时代差异、人生阅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偶发事件、突发情况等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而乱了方寸,又不能视为大逆不道而贸然否定,还不能熟视无睹而不了了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论是偶发事件还是突发情况、无论言行正确与否、无论是学生出现的差错,还是教师自己出现的差错,都可以作为难得的可加利用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对之要么幽默调侃,激活课堂;要么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要么将错就错,错中悟理;要么各抒己见,辩中求证等等。如果此时教师惊慌失措、无从下手,或者处理不得当,可能导致课堂失控,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还会破坏教师形象,影响师生关系。
3、提高综合素质,开启教学机智,化解课堂矛盾。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生成性课堂的成败。生成性课堂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智慧。所谓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性与机敏性相统一的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机智地发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并懂得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课堂矛盾的艺术。
4、第四、鼓励质疑,学会倾听,促进动态生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人们每天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发明家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生成性课堂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敢问;二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能问;三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让学生想问;四要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5、以“三维目标”为主轴,判断、选择、整合、提炼相结合,充分发掘利用生成资源。课堂上出现的所有现象和活动不一定都可以成为开发利用的资源。因此要求我们:一要善于判断选择。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但与教师预设目标相悖的因素;也可能出现一些与教学绝然无关的因素,如有的学生的毫无目的的东拉西扯,过度自由的随意活动;还有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或不同的解决方法等。如何判断其是否具有利用价值?教师必须围绕“三维目标”这个主轴,即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判断和选择,清除那些不适当的、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意见或建议,而选择和强调与此相关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并将它作为一种资源
而有效开发。二要进行整合提炼。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从众多信息中优选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发掘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目标、方法与学生的成人成才上。我们都明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是关键。然而,在关注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仍然抱定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重视生成资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一味固守告知的地盘,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传统教育不加“扬弃”地传承,从而呈现出“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境况。
目前,在挖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借以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状况:一是部分教师对生成资源缺乏认识,有的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课堂中形成“一言堂”、“独角戏”、“有教无学”的情境。二是不重视生成资源,要么对之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要么认为学生有意捣乱,目无纪律,叛逆表现,目无师长。三是有的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出人意料的回答、节外生枝的举止不加选择地、被动地都视为“生成资源”而进行漫无边际的随意开发,或者一味欣赏,疏于辨析,缺乏必要的引导,甚至变为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教学。四是教学封闭,对生成资源只是进行主观性的预设。教师视自己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管理者、控制者和裁决者,而视学生为教学中的接受者,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宰。一遇“出乎意料”之事,乱了神、慌了阵。五是回避堂上问题,课后“不了了之”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随处可见,有的是能够预见的,有的不能预见,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筛选各种有用的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随时调控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因势利导,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学,课堂会更加精彩!
刘大春 贵州省铜仁一中副校长 政治特级教师
邮箱:tryzldc@163.com电话:***
第三篇: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
佚名
[摘要] 新课改下,教师不仅要有“预设”的能力,更要有对“生成资源”的把握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教材资源、误性资源、差异性资源、问题性资源、生活资源五方面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的有效捕捉与利用,以期能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而灵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成性资源
捕捉 利用 生成性资源是指数学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结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学生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有些是非预设产生的,有些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巧妙利用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深入挖掘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弹性加大了,能给教师以广阔、自由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把教材激活,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21页第8题时,题目是要求学生量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四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
数,并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测量,纷纷发言。生1:我发现了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都相等;生2: 我发现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180°,四边形内角的和是360°,五边形内角的和是540°,六边形内角的和是720°;生3:我发现图形每多一条边,都比前一个图形的内角和多180°。应该说,学生的发现非常棒,实现了本题的教学目标。但我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追问: 不用画图形,也不用测量度数,你能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吗?这样将学生的思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学生有前面的发现,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不成问题。进而我又提问:你能求出二十边形的内角和吗?这就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一开始感到困难,稍等片刻后便提出可以一步步加180°,但太麻烦。我顺势引导: 是呀,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你能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图形的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上来,学生经过探讨终于发现:边数减2就是三角形的个数,再用180°乘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探索规律的合理过程: 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发现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不断激荡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实现了编者的意图。
二、珍视错误性资源,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数学知识 心理学家盖耶曾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由于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探究新知的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解”“错例”“错说”等。面对这些错误,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捧上,而是要珍视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的时,有这样一道习题:“美心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她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还剩几kg面粉?”本题
是小数除法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中有关算理的理解以及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再进行反馈交流。结果不出所料,很多学生通过竖式计算得到这样的计算结果:4÷0.32=12(个)„„16(kg)。针对这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我并没有马上评价谁对谁错,而是把它作为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进而追问学生:“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很快地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方法一:余数16比除数0.32大,说明答案是错误的;方法二:余数16比被除数4大,说明答案是错误的;方法三:通过验算,用除数乘商再加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在确认错误的基础上,我再引导观察竖式计算过程,结合算理开展分析与推理,找出正确的余数。即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100,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乘以100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乘以100,正确的余数应该把16除以100得到0.16。我采取“将错就错”的策略巧妙地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光彩,让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真正内化吸收所习得的知识。
三、把握差异性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形成数学技能 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不同,即使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性。教学中不应人为地追求任何一种强制的统一或过分的规范,而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同一问题纷纷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情况,教师不应打压这种情况,而要把握时机、利用学生的争论来生成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思考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让学生们在这种思考的交锋中碰撞,在碰撞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认识、形成数学技能,从而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请仔细观察小鱼平移了几格?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发言:小鱼平移了8格,因为a到A的距离正好是8格或b到B的距离也正好是8格,所以这条小鱼平移了8格。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赞同,都是运用了 “点对点”数格法。此时教师留意到一个小小的声音“我不是这样做的”,他反馈认为:“可以先数一数图形占了几格,再数一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然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平移的距离。”“点对点”数格法是平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但小部分学生会犯数“图形与图形之间相距格数”上的错误。而“数格法”由于减少了寻找“点”的过程,而显得更简单易懂。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不自信的声音,那不仅打击了这位学生的自信,还错过了这种好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捕捉这些瞬间生成的动态性资源并正确处理,把它们变成宝贵、有效的教学资源。
四、利用疑点,抓住“问题性”资源,引导学生在认知困惑中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课堂上,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疑点,并重视学生的疑问。不要“视而不见”或者“打压”,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允许学生对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要循循善诱,并且机敏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将学生显得粗拙的问题进行提升并发掘出其中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价值。那么,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的勇气和创新的灵气,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堂教学会增强探究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内容时,当完成了课堂预定的目标(比较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后),正想出示练习题,一个好学的学生问: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又该怎么比较?我一喜:这不是课前设想正愁没有切入点的问题吗?由于学生仍处在积极的情境中,因此这一问题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回应。生1:也可以像刚才一样画图表示(但这一方法立即招来反对意见——太麻烦了。)生2:利用刚学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我没有就此满足,而是趁热打铁,就出示了一道:3/7与5/13,这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新的问题再次激起同学们创新的火花,教学难点在师生互动中突破,并达到了最佳的精神境界。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利用“问题资源”这一极好的教学契机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课堂也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注重生活性资源,引导学生在知识联系中拓展数学视野 信手翻开人教版新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教学内容时,先让同学们回忆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接着,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测量铅笔的长度、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长分别用哪个长度单位合适?要测量建水第五小学到建水第一小学的距离,应该用哪个单位?那测量建水到昆明的距离呢?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很自然的就引出了今天要学的长度单位千米。在引出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在建立1千米的概念时,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先说说:“在你的印象里,你觉得1千米大约有多少长?”由于学生对于1千米的概念在脑子里是模糊的,所以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像火车那样长;有我们学校一圈长„„”但他们至少知道一点,那就是1千米很长,在肯定他们回答出1千米很长的基础上。接着,我让同学们想办法:怎样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很快,就有学生说可以用尺子量。
马上就有学生反对了,理由很简单:这样量太麻烦。不一会儿,又有学生提出可以用脚步来量:我们课前已经走了100米,大约要一分半钟,那走完1千米大约要15分钟。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问:那你觉得走15分钟能从校门口走到哪儿?东门、新华书店、奥城„„由于有了学校作为起点,加上走15分钟的提示,很明显,学生的回答跟1千米很接近了。接着,我就考考学生们的估计能力怎样?请他们估计一下: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由于,学生在脑子里已经有了1千米的概念,很快就列举了很多1千米的例子。
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忽视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那其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更易于感悟和理解,又促使学生在知识联系中拓展数学知识,扩大相关的视野。
总之,教学中,到处蕴含这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奇思妙想中,甚至是胡思乱想中。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机智生成,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超越课本内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将更多的个人信息融入到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朱志平的《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发挥》(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林婷的《探究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J)数学通讯,2010(8)下半月
第四篇: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优化英语课堂
摘 要: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动态过程。如果忽视其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敏于捕捉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这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关键词:生成性 教学资源 优化
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良好影响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信息、环境和机会。它是不可预设的,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偶遇的、随机的现象和时机。若能善于捕捉并巧加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学习方法和转变课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捕捉偶发事件。所谓捕捉偶发事件,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将那些在教学设计之外而又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件,能善加利用、将其巧妙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的动态性教学资源。如笔者在讲Where be …?这个句型时,忽然发现一个学生的黑色钢笔不小心掉在地上了,有些同学的注意力都转移了,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失时机地与这位学生进行下面一段对话。
Teacher: Hi, Wei Gang.Wei Gang: Hi, Miss Ma.MA: Do you have a pen, Wei Gang.Wei Gang: Yes, of course.Teacher: What color is your pen? Wei Gang: It’s black.Teacher: Where is it? Wei Gang: It’s in my pencil-box.Teacher: Is it in your pencil-box? Wei Gang: Yes, it is.Teacher: Could I borrow it, please?
Wei Gang: Oh,my God.What’s the matter? Where is my pen? Teacher: Look, It’s on the floor.Wei Gang: Oh, thank you, Miss Ma.在这段对话中,不仅在真实的场景里灵活地运用了Where be …?的句型,而且也向学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随时抓住机会,运用学过的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创造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偶发教学动态资源如果教师能善加利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课堂偶发事件出现后,教师首先要迅速判断其教学价值,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这些“节外生枝”将成为促使课堂进行的有效生成性资源。
2.捉错误——加深印象促发展。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因不懂或似是而非而出现错误,错误的出现便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所以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只要善于充分挖掘并善加利用错误这个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掌握新知、开启智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有些学生经常分不清health和healthy。有一次课堂写作时有个同学构思
不错但是又犯了这个低级错误,笔者决定利用这个小小的失误让学生分清这两个单词。笔者先在课堂上表扬这位同学作文构思不错:I want to eat health food,because I want to be health and healthy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笔者把这几句写在了黑板上,并故意把health写得特别大,并要求同学们好好学习,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这个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跑到上面把health改成了healthy,把healthy改成了health.教师带头给了掌声,同时嘱咐他:以后做句子一定要仔细啊!他点了点头,后来班里再没有人犯过这个错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并能充分利用,这些“错误”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给课堂教学增加活力,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影响,起到优化课堂的作用,为教学增添一些精彩!
3.捉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的疑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在讨论交流中解答疑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的一次试卷讲评时,有个学生对一个语法与情景对话提出了质疑。Going skating is hard, but I try ____ it.A、learn B、learning C、to learn D、learns 答案是C,可是为什么B就不可以呢?试着学它也可以啊。笔者细想了一下,B选项无论从意思、句法结构都没有什么不妥,觉得他提得很有道理,于是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同时肯定了他的答案。通过课堂质疑,原本一些模糊不清的知识点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教学What color do you like best?句子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突然王丽娜问:Excuse me, Miss Ma.What color do you like best? 听到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下,既然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这么高,何不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大家去猜一猜呢?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出话题: T: I have two favorite colors.Please guess.学生参与的欲望马上高涨起来S1: You like red and black, I think.S2: You like white and yellow, I think.S3: You like white and black, I think.S4: I’m sure you like green and white.同学们争先恐后猜问…… T: Well.Let me tell you.Li Tao(一名学生)and I have the same favorite colors.You can ask her now.S5: I see.You like yellow and white.T: You’re clever.本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没有正面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还问题于学生”,有意识的把它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催生出一次教学活动高潮,既精彩又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4.捉创意—放飞智慧的梦想。课堂教学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方式会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创意性,虽然不太符合常规的逻辑,但是细想之下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对于创意型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要特别小心翼翼地捕捉,如果创意不错,就要从正面予以发掘,帮助学生放飞智慧的梦想,如果不正确,也要予以鼓励并指出不足,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冀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UNIT4 Stay Healthy,主要讲解保持健康、看医生及人们在诊所的活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若要想使课堂精彩、高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Do a survey),问: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catch a cold? What do your mother and father tell you do when you catch a cold?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固有的知识储备,还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
英语课堂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不仅使一种教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语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考验。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一个有
心人,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有益的细节,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真正有效化、高效化。
注: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所“十二五”规划2012《高效课堂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589)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第五篇: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论文
谈谈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阜阳市铁路学校
内容摘要: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如果恰当用之,有匠心独运,能够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让课堂柳暗花明,锦上添花。
关键词: 巧妙 活用 动态 生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的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
课堂教学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涉及到了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适时引导。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就有必要考虑:假如学生课堂上提出——“五彩池里能游泳吗?”这一问题该如何调控?应该说这一问题如果仔细钻研,会发现颇具价值。因为五彩池里能否游泳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池水深浅如何,二是池水是否干净,三是池中有无危险。而这些内容在课文中或明或暗都可以找到相关信息,同时对于加深理解五彩池的特点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而若课前没有对此作些思考、预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可能会回避此问题,或一晃而过。
我个人认为,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网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如学生学《挑山工》一文时,提出了许多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课文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画一幅挑山工的画?课文为什么以“挑山工”为题呢?作者饱览了泰山的美景后,为什么不写泰山,而写泰山的挑山工呢?„„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找出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把“作者回来后,为什么要画一幅挑山工的画呢?”这个问题选为主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课堂上任何的动态生成资源,如果没有恰当用之,更没有匠心独运,最终还是会造成资源付之东流,丧失其价值。下面,结合常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谈谈如何巧妙地利用。
1、活用生长动态资源
“生长动态资源”即顺应课堂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生长态资源”的生成,往往是课堂上的亮点,闪光点。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生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位教师在教《埃及的金字塔》一课,讲到古埃及人用砌斜坡的方式来造金字塔时,一位学生补充说在《百科全书》上看到了另一种“化零为整”造金字塔的方法。教师在赞扬学生知识面广后并没有戛然而止,问道:“这位同学说了一种方法,我们语文书上也介绍了一种,究竟哪种对呢?”学生开始讨论,得出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个谜,无论哪种方法都只是科学家的一种猜测而已。教师又问道:“对于猜测,无法确定的事情,课文中是用是什么词语来表明的?”学生很快从书中找到了“据说”一词。教师加以小结:“据说”一词足见作者写作是多么严谨,用词是多么准确,从本文我们可以发现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不可含糊。教师在处理这些“生长资源”时,将其转成“生长点”,生长出说明文用语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基点”,为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打下基础。巧妙地利用“生长动态资源”,将它们的价值发挥至极至,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
2、善用歧路动态资源
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面对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是好?下面是我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发生的故事。学生自学了第二三段后,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诸葛亮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呢?正在大家激烈讨论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诸葛亮不聪明。”这时,全体学生惊呆了,老师就问:“为什么?”学生说:“如果曹操射的是火箭,诸葛亮他们不是全完了吗?”这时其他学生恍然大悟,也随声附和。老师没有作评论,说:“同学们想的很有道理。那么曹操为什么不命令放火箭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这一下,教室里像炸开的油锅,全体同学兴致高涨。学生学习后争着说:“我觉得曹操如果放了火箭,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雾那么大,火会被灭掉的。”“是呀,而且,诸葛亮的船离开曹军水寨有一段距离,即使雾不灭火,火也可能被风吹灭。”“老师,我从《三国演义》中看到,曹军的水寨四周都是芦苇,我想曹操不是等闲之辈,使用火箭,很容易烧着自己的军营,那太不划算。曹操一定不会使用火箭。诸葛亮也肯定想到了这一点。”此时,同学们基本扭转了诸葛亮不聪明的观点。这位老师接着说:“大家各抒己见,书读得透,想的细。如果能在《三国演义》原文中找到更充分的依据,我们对诸葛亮、曹操就会了解的更全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在课外再读《三国演义》吗?”学生一起答:“愿意!”本案例中,学生的个人观点“诸葛亮不聪明”就是一个教学资源,应该说,它完全偏离教学设计方向,出乎教师意料,但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让课堂柳暗花明,锦上添花。
3、妙用偶发动态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缝生。例如:一日上午,语文课上到一半时,天空突然阴暗,渐渐飘起了大雪花。瑞雪初飘,让安静上课的学生骚动起来了,眼睛不时瞟向窗外,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显然这时如果整顿纪律再讲下去效果肯定不佳,干脆停下来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这时老师不但不气亦不急。却顺水推舟,停下课与学生欣赏起窗外的下雪情景。老师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边。教师还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大雪飘然而下,操场、树枝、楼房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观察十几分钟后,教师叫同学回教室交流这场雪景,学生发言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一会儿下课了。老师不慌不忙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习作片断练习——《瑞雪初飘》,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地好。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
4、移用情境动态资源
一个现代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如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学生熟读课文后,便布置了如下要求:“故事里这么多小动物,你喜欢谁呀?请你与学习小组里的其他小朋友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热闹非凡,可是后来老师发现,当其他小组成员还在为角色分配不公而争论不休、撅着小嘴在生闷气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已在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呢!这位老师马上让全班学生暂停活动,专门请这一小组的学生介绍愉快合作的诀窍。其中有一位学生说道:“我们先分好工,然后开始读书、表演。在分工时,我先让他们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剩下的小动物就我来演。”老师连忙称赞:“怪不得你们合作得这么愉快,原来你们先分好工,使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有任务,而且在分配角色时,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呀!其他小组都看到了吗?好,开始吧!祝你们合作愉快!”其他小组很快分好工后,都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后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不仅表演出色,而且自己解决了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我在学生参与合作时,并没有闲着,而是深入各小组察言观色,揣摩学生的心理,体察学生学习的困难,巧用情境动态资源,把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不露痕迹地传递给了学生。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绽放异彩。课堂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凝固的课堂场景才会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睁开慧眼,洗耳恭听,及时捕捉挖掘,巧妙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将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资料:
1、叶澜 《新课程新理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武宏钧《生态课堂把握十度》
小学语文教学
3、田耘《幸福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