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巨伞下的城市》教案
巨伞下的城市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的说明方法。
2.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思考科学技术给人类的利弊问题。教学准备:
收集阅读科学技术给人类的利弊的相关资料。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示课题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相信吗? 板书:巨伞下的城市
想象这把巨伞会是怎样的。2.交流。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探究欲望。
二、研读讨论巨伞给城市的利弊
1.在美国的威努斯基小城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 2.作者是怎样把巨伞的构造说明清楚的?
3.这顶巨伞给城市带来的是什么呢?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明清楚的? 4.那么巨伞到底好不好?
5.归纳:人类具有创造的伟力,但也应尽可能避免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⑴阅读3、4小节,了解巨伞的构造。
⑵画一幅巨伞图,体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⑶阅读4、5小节,了解巨伞给人们带来的利弊。体会比较的说明方法。⑷小组讨论:运用科学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⑸交流。
在了解巨伞的构造及利弊后,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具有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应尽可能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拓展阅读,自选探究小课题 1.推荐阅读篇目。2.提出课题研究要求。
⑴自主阅读《地球妈妈给我的信》、《能长草的混凝土》、《黏和伤口的“万能胶”》。⑵确立研究小课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一步体会科技给人类的利弊。教后感:
语文学习中的学科缜合
“二期”课改特色之一是体现学科的缜合,于是出现了《新综合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所未有的学科。但我认为学科缜合的另一层意思是在以前人们观念中的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在语文教学中,人们使用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就是体现了语文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缜合。在二期新教材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要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缜合,语文教师必须肯钻研教材,肯动脑学习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肯善于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屋内旅行记》中就涉及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而本课中有一句话“3600万平方米的小城”,那“3600万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是怎样一个概念?我就先请教数学老师,估算出这样一个圆的半径,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做这个计算题时就胸有成竹了。
第二篇:巨伞下的城市教案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散读——朗读等形式的读,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
说明文知识积累目标:
了解说明文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提交一份报告:就如何解决市民生活中问题谈谈自己想法/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了解掌握基本概念
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种文体:
1、记叙文
2、说明文
3、议论文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的对象是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巨伞下的城市》:巨伞 or.城市?
2、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巨伞——巨大(举世罕见)
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它的“巨大”?
(1)擎天(2)3600万平方米
(3)67米、60根(4)350万美元
二、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
2、时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说明事物
(介绍变化过程)
3、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
(形状、构造)
一个重要且无聊的提示:
一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若既不是时间顺序,又不是空间顺序,那它一定是属于逻辑顺序要不然,这就是篇失败的说明文然而,考试中(理论上)不会出现这种失败的说明文
《巨伞下的城市》条例清晰,是按顺序进行说明的《巨伞下的城市》各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巨伞”的存在“巨伞”的地点
“巨伞”的样子
“巨伞”的作用
“巨伞”的利弊功过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详细、明了
2、列数字:具体、准确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2、3、4节
3、作比较:突出特征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5节
巨伞的“利”和“弊”:
利(1)小城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居民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2)邻里街坊相处比以前要亲切和睦
(3)家家户户省下了不少的取暖费用
(4)小城成为闻名全球的观光胜地
弊(1)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的也影响
(2)整个建伞的过程费用高达350万元
4、分类别:层次分明,避免重复
5、打比方:生动、形象
《巨伞下的城市》第3节的最后一句
6、下定义:明确概念
7、制图表:直观清晰
如:《统筹方法》
四、说明的语言
说明文要求准确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地反映说明对象的客观真实情况
课堂练习:
1.“删除”类
“只要不是整天连阴,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中“只要不是整天连阴”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不能这指出了具体的天气条件,删除则变成无论天气怎样,太阳能收集器都可以发挥聚热的功能
[答题思路]
<判断:能> <存在时的作用><删除后的句意变化>
2.“替换”类
“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中的“多数”可否换成“全部”?为什么?
答:不能“多数”表示很多人抱这样的态度,改为“全部”则意为所有人都赞成,这与事实不符
[答题思路]
<判断:不能> <比较两者区别><与事实不符>
五、口语交际的训练: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
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六、作业:
提交一份报告:就如何解决市民生活中问题谈谈自己想法/合理化的建议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巨伞下的城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理解科学对人类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
一、根据各段与课文的关系,给课文划分段落,学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讨论。
(提示:共五段,段意分别是开门见山介绍、撑伞原因、巨伞特点、巨伞作用、巨伞利弊)
二、巨伞构造如何?你能画出简单的图表吗?
三、文中用了多少成语?品味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生活在巨伞下有什么好处?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怎样的担忧?
课文围绕“巨伞”来写,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谈谈它们的作用吗?
《巨伞下的城市》条例清晰,是按__________顺序进行说明的。
《巨伞下的城市》各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巨伞”的存在、“巨伞”的地点、“巨伞”的样子、“巨伞”的作用、“巨伞”的利弊功过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详细、明了
2、列数字:具体、准确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2、3、4节
3、作比较:突出特征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5节
巨伞的“利”和“弊”:
利(1)小城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居民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2)邻里街坊相处比以前要亲切和睦。
(3)家家户户省下了不少的取暖费用。
(4)小城成为闻名全球的观光胜地。
弊(1)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的也影响。
(2)整个建伞的过程费用高达350万元。
六、小结
七、口语训练: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
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巨伞下的城市》教案 上海版(五四制)
《巨伞下的城市》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2.学会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
3.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树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正音正字】
稽jī
擎qíng
庇bì
覆fù
睦mù
弊bì
罕hǎn 【积累新词】
1.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
2.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对待它。
3.无奇不有:没有什么稀奇东西不存在。即所有的稀奇东西都有。
4.举世罕见:全世界都很少见。
5.天长日久:形容时间长、日子久。
6.利弊功过:好处和害处、功劳和过失。
7.闻名全球:全球著名。
8.络绎不绝:形容来来往往不断。【结构分析】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奇迹:威努斯基城上空张起巨伞。课文开头激发读者的兴趣,给读者以亲切感。短短四句话,既为全文的说明作了铺垫,又巧妙地引出本文说明的中心。
第二部分(第3-5段),课文用设问句引出三点说明。即按人们对“巨伞”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说明“巨伞”的构造、功能、利弊。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说明巨伞下的城市并非子虚乌有。
第二部分(第3、4段),主要介绍巨伞的段,结构及功能。
第三部分(第5段),主要说明巨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技通讯,文字不多,读来耳目一新。文章向读者介绍了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小城——威努斯基城市上空巨伞的建造原因、结构、功能以及对人类的利弊。
本文结构清晰,每一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1段,引人注意,一把伞能盖住一个城市的神话已变现实。
第2段,主要介绍了威努斯基城市气候恶劣,为了抵挡严寒的袭击,架起了这把巨伞。即小城上空张起巨伞的原由。
第3段,先用设问引出说明内容,接着用比喻写出巨伞的结构和制作特点。此段采用了列数字为主的说明方法,重在说明这样的巨伞是怎样撑上城市的天空的,语言平实,通俗。
第4段,介绍巨伞主要的作用功能。巨伞下人们可取暖,有热水供应,还可省钱。
第5段,说明巨伞的利弊。
4、5两段文章前一段是从功能设计谈巨伞的优点——带给全城居民以温暖外,还能“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补偿了它高达350万美元的工程费用。后一段文章是从人们对巨伞的不同态度谈其利弊。优点:不受气候剧变之苦;省下不少取暖费用等;成为旅游胜地。缺点: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暴风雨的洗礼的。同样,卫生专家担心,巨伞下的城市居民因环境的合适而变得肌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受损。
本文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形象易懂。如:“67米塔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市区周围深埋60根(合金钢)桩柱,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与桩柱连结,绳索之间串许多支索,把(透光)的有机玻璃覆盖在伞面上,设置(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句中“架起”、“埋”、“连结”、“串”、“覆盖”、“设置”这些动词准确说明了制作巨伞时各工序的特点,也突出了巨伞各部件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而“合金钢”、“高强度”、“透光”、“轻巧”等修饰语更形象地说明巨伞牢固、美观以及透光御寒的功能。文中引用的数据突出了科学说明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思维训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庇护”小城的“巨伞”。)
2.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列数字:①“市区约万平方米的建筑,„„全在伞下”:具体说明巨伞之大。
②“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具体说明伞柄之高。
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具体说明巨伞结构之牢固。
④“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具体说明巨伞“节省取暖费用”的功能。
打比方: ①“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形象地说明巨伞的形状。
②“出门是温暖的大家庭”:形象说明巨伞下的居民亲切、和睦。)
3.第3、4段是怎样介绍巨伞的?
先用设问引出说明内容,接着打比方写出巨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找出准确形象说明巨伞特点的动词和修饰语。
动词:架起 埋 连接 串 设置。准确地说明了制作巨伞时各道工序的特点,也突出了巨伞各部件的特征。
形容词:高强度 透光 轻巧。形象地说明了巨伞牢固、美观以及透光、御寒的特点。
第五篇:伞下的故事
伞下的故事
夏天来了,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傍晚的夜风,显得有些狂妄不安,肆意的摇曳着楼前的凤凰树,星星点点的叶子借着风势飘洒、坠落„„
天,忽然暗了下来。我抬头望了望乌云骤布的天,看样子,雨,迫在眉急。墙上的时钟里,秒针在懒洋洋的旋步,快到5点了,该是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的时间了。顺手拿起放在门边那把略显陈旧的黑伞,我披衣、出门。刚出门,大雨便瓢泼而至,风势也并没有减退的意思。我拽了拽衣服,加紧了步伐„„终于到了幼儿园门口,我收起雨伞,使劲的抖了抖上面残留的雨滴。在来时的路上,尽管我撑着伞,可由于着急女儿会被雨水淋湿,赶路的速度也不由的加快,下身已全然湿透了。彼时,我的脑中猛然间闪过一道迅雷,多么似曾相识的画面--下雨了,母亲撑着伞在门口等待着,准备接没带伞的女儿回家。当年,那位母亲的手里,握着的也是这把略显陈旧的老黑伞。记忆开始翻腾,血液开始沸腾。曾经的那一幕,叫我如何能够忘记?那是母亲亲自给我上的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一生的教诲。
还记得我刚升入高中那年,晚自习的时间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快放学的时候,天忽然下起大雨。我是个粗心大意的人,从来都不会看云识天气。下午上学的时候就看见有乌云“招摇过市”,但我却并未放在心上,总是侥幸的认为天公有成人之美,不会那么轻易的就下雨,以至于宽心的放弃了带伞的念头。轰隆隆„„头顶上空滚过一阵闷雷。我心头一紧,糟了,这可怎么办?早知道要下雨,下午把伞带上就好了。左右环顾,该回家的同学早在刚打下课铃的时候就冲出教室走掉了,这么大的雨,我该如何回家呢?我收拾好自己的书包,无精打采的拢了拢自己凌乱的长发,垂头丧气的走出了学校大门。远远的路灯下,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把泛旧的大黑伞,把母亲年迈的身体突显得更加矮小。我的眼泪不自觉的就流了下来,混着雨水,眼前开始变得模糊,一时间,母亲的身影竟变得高大起来。看见我放学,母亲撑着伞向我一路小跑过来,脸上带着埋怨而又宠溺的微笑,将伞举过我的头顶。“傻孩子,以后记得带伞,免得妈妈担心!”看着母亲,我重重的点了点头。在回家的路上,我紧紧的牵住了母亲的手„„
原来,母亲对女儿的爱竟可以这般的细致入微,她教会了我如何去爱,特别是在我自己也成为了母亲的那一天。一把雨伞,它的下面承传着生生不息的爱。这是母亲给我的教诲,终生难忘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