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叙事视角
古典诗词,是最优美、凝练、富有意蕴的文学样式,具有极高的文学与美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诗歌教学,意象、意境赏析或者诗歌技巧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任何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与对象,对于即景抒情和因情造景的抒情诗而言,这种方法自然有效;对于叙事诗而言,则未免无能为力。即使对于抒情诗,若一味使用这种方法,也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疏离,不能将学生尽快带入诗歌特定的情境中,使诗歌教学显得美感有余而生气不足。
本文尝试从叙事的视角审视古典诗词,挖掘诗歌内外的精彩故事,并用之于诗歌教学,使课堂不仅有美感、有韵味,也有生活、有情趣,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立体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训练以及诗艺的探讨。
一、古典诗歌中叙事因素的存在及其对诗歌教学的意义
中国文学存在两大传统,即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中国古典诗词向来被作为抒情文学作品看待,但“也完全能够放在文学史总的叙事传统中,即用叙事视角来论述”[1]。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因,有所谓“物感说”、“事感说”,指的都是外界的“物”或各种各样的“事”促发了文学的创作,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就都是很典型的说法。这种对诗歌特点的新的认识,为中学诗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入选中学课本的古典诗词(包括课内与课外两部分)多为名篇佳作,艺术性、思想性兼备。以叙事的视角解读这些诗词时,一首简短的只有几个词语或语言片段的诗词便可能蕴藏着一个或多个精彩的故事,倾吐着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心曲,甚至裹卷着一个时代的风云。以事导诗与传统意象、意境分析等相结合,可以增强诗词的趣味性以及激发学生情感与思想体验、提高认识的深度,同时适应中学生喜情节故事、形象思维发达的心理与思维特点,从而使古典诗歌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古典诗词叙事的三种类型
古典诗词中的叙事,主要可概括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内,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外,第三种情况则是诗词内外都有事。
以入选初中课本中的诗歌为例,第一种,事在诗词之内。《木兰诗》《石壕吏》等是典型的叙事诗,其中《木兰诗》被称为古代叙事诗“双壁”之一,其情节的裁剪、详略,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堪称经典。杜诗有“诗史”之称,《石壕吏》讲述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既可与“三吏三别”中其他诗歌一起构成连串事件,本身也犹如一场冲突激烈的独幕剧,在事件中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这些叙事诗其故事性自不待言。第二种,事在诗歌之外,多为一些抒情色彩较浓郁的诗歌,其中最典型的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类无题诗,主题鲜明,但主人公形象不鲜明,叙事色彩较淡,可以视为是“事在诗外”的类型。当然从诗人一面来说,是有其本事的,只是在创作中将真事隐去,或写出来的只是一鳞半爪、蛛丝马迹。也正因如此,便有研究者以考据办法孜孜追索被隐晦的本事,形成被称为索引的研究方法。这类诗歌中的“隐事”可引导学生课下探究,不必作为此类诗歌学习的重点。第三种,“诗歌内外皆有事”。这类诗歌较多,如《江南逢李龟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泊秦淮》等,这些诗词无论从诗题透露出的信息,还是诗句中对事件细节的描绘或叙述,都可以看出事件的穿行,当然,诗词之外也隐含了一定的事件。如《江南逢李龟年》写出了诗人与旧时相识——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相逢于落花飘零的江南的事件,隐含了造成唐王朝衰落的安史之乱及其带来的社会巨变。《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诗内叙述词人深夜孤身登楼与所见之凄凉秋色,抒发去国怀乡之离愁,然而蕴藏在这“剪不断、理还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离恨中的却是词人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后的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家国之痛。亡国的悲痛、屈辱,巨大的生活落差,全蕴含于这看似细微的生活片段的叙述描写之中。这首诗正是因为蕴含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才充满了丰厚的内涵与无穷的艺术张力。
当然,诗歌,尤其是律绝与词,其中的叙事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有着激烈的冲突、完整的情节,“它往往是通过截取一个或几个内涵丰富、富有动态性的画面(场景),推出作品的主人公,讲述与他(她)有关的故事片段,勾勒与其有关的典型细节,营造出一种隐含着某个更大更复杂故事的诗意氛围。”[2]但这也说明诗词中确实可以梳理出叙事性因素,从而使诗歌赏析走向生动活泼之路。
三、古典诗词教学中叙事视角运用的几种方法
从叙事视角来解读诗歌、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可根据诗词自身的特点灵活处理。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事件表演法
这种方法适于“事在诗歌之内”的类型。因为这一类型的诗歌,其内部包含了生动丰富的叙事因素,故可通过学生的表演以增强他们对诗歌的体会。如学习课外诗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曰:“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诗歌讲述了诗人与外弟意外相逢、相认的戏剧性故事。可以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歌改写成小剧本,然后协作表演诗歌里的故事。老师亦可展示自己的“剧本”供学生参考。下边是根据诗意改编的一个戏剧片段《戏剧性的相逢》: 弟:敢问先生尊姓?
李:小生姓李。先生贵姓?
弟:在下姓卢。敢问先生是哪里人氏? 李:小生姑臧人氏。不知先生哪里人氏? 弟:在下乃凉州人氏。
李:啊,我有一表弟即凉州人氏,亦与先生同姓,看来今日与先生相聚也是缘分。弟:敢问令弟大名? 李:愚弟姓卢名安。弟:卢安?卢安?
李:怎么,先生认识愚弟? 弟:敢问先生大名? 李:小生李益。
弟:李益,啊,啊,兄长,我就是卢安啊。李:什么?你是卢安?兄弟,兄弟„„
在整个写剧本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最后教师问道:“这种戏剧性的场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乱离时代给人民造成的辛酸与苦痛的认识。
(二)故事拓展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那些“事在诗外”或“诗歌内外皆有事”的类型。对诗歌外的故事,老师可要求学生预习时搜集相关资料,或课堂提供资料,为学生搭建起从诗外之事走向诗内之境的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
如《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作者通过对李龟年今昔境遇的对比,抒发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并且将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联系起来,唱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哀歌。可以说,对李龟年经历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虽然诗中也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样对于李龟年经历的描写,但是远远不够,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李龟年的世界:
第一步,抛出思考题:“在皇室贵胄、帝王宠臣家里经常见到李龟年,这说明当年的李龟年是个怎样的人物?当时的社会风尚、状况又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人物展开对当时社会风尚、状况的思考。学生自可推断出李龟年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歌唱家,进而推想出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期,是一个崇尚文艺、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
第二步,以精彩故事加深对诗歌人物及诗歌主题的理解。如设计问题“你知道李龟年的故事吗”,引出学生对这一承载了诗歌主题的重要人物的探寻。老师在学生发言后可补充故事: 一个春日的清晨,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面对如花的杨贵妃,玄宗命歌擅一时的李龟年献乐。但又不满赏名花、对爱妃唱旧词,于是玄宗宣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新辞,豪气纵横、狂放不羁的李白乘醉援笔赋诗,写下了《清平调辞》三章,龟年当即为之谱曲,在梨园弟子的丝竹声中唱出了他这一生中最嘹亮、最美丽的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3]至此,学生已经被诗歌内外精彩的故事所吸引,眼前仿佛拉开了一屏巨大的历史帷幕。当他们感到李龟年昔日之煊赫和今日之潦倒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时,对诗歌便有了深入的理解。
总之,以叙事视角解读诗歌,为诗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任何方法都要与具体内容相适应,不可僵化对待,同时也要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效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
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
摘要:历来文学研究强调抒情而忽略了叙事,从而错失了古典诗词的精彩。叙事以一个场景或事件的片段来概括社会问题,反应现实生活,进而抒发感情,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若将叙事引入古典诗词的研究当中,将会使古典诗词研究更丰富。
关键词:叙事;情不离事;缘事而发;
人道,触景生情,古代的骚人墨客也不乏喜欢寄情于景者,一朵花能勾出一缕相思,一片湖能引出一种情怀,这一草一石一桥一楼的景所催生的或欢喜,或悲伤,或抿唇,或垂泪的氛围,谓之“情”。
历来文学研究者也好分析作者的感情,仕途不顺者的无可奈何,手握长戟者的国仇家恨.......百千年前,诗人和词曲者心中怀着一种感情,入眼之物便也被设想成含有这种感情,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说若要人知我除非两个我?这东去的流水深知我心啊!不得不说,古诗词曲中不得离情,它既是作者的个性彰显、情绪喷发,也是吸引读者转而让你感同身受的一个妙招,所以不怪乎大家都喜钻研文人骚客的大志情仇,因为诗者,以情养之。以情养诗在时间的积淀下成为了大众的普遍认知,但在这个“主流”的形象下淡漠了光辉的另一种诗词表现方式,是不是真的在中国诗词曲中历来不受宠呢?
这个似“非亲生子”般被冷落的就是中国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叙事。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叙事在人们心中地位失衡,除了上面所说的,抒情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已经代表古诗词的特色,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与抒情相对的另一古诗词表现手法,叙事在诗词中的运用没有抒情来的浓烈,通常是短小精悍,简洁,甚至可以称得上仓促,因此在叙事抒情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人们主观的去渲染诗词所含的颜色和情感而忽略了叙事在其中的应用。
诗不离情,情不离事,每一首诗词的诞生是作者性格心境的缩影,更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夸时空再现,既有故事,那古诗词的研究能否从叙事的视角入手? 所谓叙事,即客观的描述故事。个人认为作者吟诗作赋抒发感情,必多少先以叙事来“借题发挥”。抒情和叙事同为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甚至可以称其为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最早的诗歌产生于劳动,是人们在劳动中表达感情、协调力量的一种语言手段,不可避免的以描述劳作表达快乐,以描述现实生活婉述生活的困苦,以美好事物的赞扬歌颂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从《诗经》到《楚辞》, 从古先民再现狩猎和耕作生活的《弹歌》到屈原极尽丰富想象的《离骚》、宋玉的《九辩》,平民创作者和爱国诗人,在抒发悲喜感情时,都离不开对生活,对现状,对环境的本身叙述。继《诗经》和《楚辞》之后,宋代郭茂倩整理编成的《乐府诗集》收录了汉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内容深刻反映了汉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其名篇《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的见闻,寥寥几字暴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底层劳苦大众在兵役制度下的痛苦悲凉跃然纸上。而《孔雀东南飞》在整篇对话中完成叙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完整的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说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木兰辞》、《陌上桑》等名篇,恰恰印证了叙事手法在感情抒发中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叙事正是抒情的依托。
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东汉末出现了五言诗,其语言精练,寓情于事。女诗人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抒发自身的不幸遭遇,悲怆感人,一字一句慢慢道来自己的身世遭遇,纵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却没逃脱背井离乡。曹植的《七步诗》此诗之中有一处平常的特别,说它特别是因为在诗人创作过程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并不是现实或过去发生在当事人身上的,而是诗人想象的生活现实,之所以说它平常,是因为在以后的古典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这种叙事手法,将过去、现在、未来相结合,甚至诗人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以既定的或发展趋势必然造成的事实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个我们将在后面讨论。再说曹植的这首诗,以生活现实发挥想象,前两句是叙述事件,后两句则点出了自己的无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手足,为何为了这些过眼云烟置手足之情于不顾,这是个人的幸,还是亲情的不幸啊? 刚才说到曹植在诗中的想象性生活现实,其实不单单是中国古典诗词,元曲明传清小说中也甚多运用此种叙事结构。在我们今天来说,称其为文学作品中的“倒叙”“回忆”“事实叙述”和未来的“假设”。在诗词盛行的唐宋,很多作品便集合了这几个时间点来共同完成故事的叙述。作者奉献给后人的诗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是诗的故事,也是作者的故事,说是抒情,直接点可以说是在说事,这也是“借题发挥”。秦观的词风其一清新妩丽,其二女郎诗,这与秦观自己的故事分不开。前期的诗词以游记为主,多为山山水水,彼时的秦观两度漫游三次应举,其他时间则是在家读书,还未卷入党争,这是形成作品风格清新、乐观向上的主要原因。后期仕途坎坷遭遇贬谪,作品中不乏讽刺和哀怨。《千秋岁.水边沙外》:“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同是春游,今日的自己腰带渐宽人消瘦,忆起往昔,乘车游金明池时多么风光。诗人的这种愁绪,通过今日现状的描写,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两相一比较,立刻浮现在读者眼前。此诗中的叙事除了“今日之游”和“昔日之游”以景入情的“感情误置”,还有隐藏的另一个事件:新党上台后,当年同游的伙伴有几人仍在朝?自己受贬,孑然一身,他乡逢春了无兴趣。春游之事谓之“事在诗内”,身逢贬谪谓之“事在诗外”,以叙事来抒情,可谓了解了作者的故事,才能对此情感同身受。
除了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寻自己的感情平衡点外,诗词也喜将未来和想象融入其中。李商隐的诗便多借形象,集过去、未来、现在于一体来叙述事件,重组场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给北方妻子的抒情短章,句句也在叙述事件。今夜巴山大雨为“现在”,后两句可理解为怀念以前夫妻间推心交谈的“过去”和盼望能再次相聚秉烛夜谈的“未来”。将三个时间段结合娓娓道来自己对妻子的相思之情,谓之“情、事结合”。因个人经历触动了情,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诗词正好是一个喷发点,可以很好的借着叙事描物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在叙事中“事在诗内”,“事在诗外”,“情、事结合”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在诗词创作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陆游《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既是作者的遗恨,也是沦丧国土未被收回的事实;“王师北定中原日”在弥留之际仍对未来抱希望,仿佛已经看到那一天就立在那里,真到了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抗金大业未成而身先死,沉痛的同时仍坚定期望,可见,此情乃源于此事。
言,情由心生,然心由事动,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作者诗词中所寄托的感情,就不难理解作者在其中注入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正是利用事件本身发生的经历影响造就了作者的性格和诗词风格,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而想象的加入,使得事件的走向有了期待和盼望,不管是淡淡的愁绪还是激昂的热情都在事件本身的前提下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抒情和叙事正是这样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中,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精彩绝伦。
第三篇: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
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的诗词不管是在艺术上或者是表达手法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一般而言古典的诗词必定离不开抒情寓意,纯文学的诗词几乎是不存在的,总之诗人或者词人总是借着诗或词在表达自己心中的特殊情感,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总能某个时候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许也是诗词的特殊魅力之一。
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也无非是抒情的文化和叙事的文化,然而很多时候甚至是经常性地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读者群体都倾向于抒情的诗词而忽略了叙事的诗词。如前所述,作者总是在表达自己心中的特殊情感,这一点无可厚非,而读者却是在寻找情感的共鸣,这一点也毋庸置疑,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整个中国古典诗词在浩瀚的历史岁月中严重的偏向于抒情文化。可是,这对于诗词本身来说并不公平,叙事角度的诗词在这漫长的文化时光下更是显得形单影孤了。作为研究者来说我们并不能忽略叙事视角下的诗词在整个古典诗词文化中的地位,甚至我们还要努力地去提升叙事诗词在整个诗词文化中的地位,以便校正叙事诗词的位置,给它应有的待遇,从而不至于使我们弥足珍贵的诗词文化成了历史文化的长短脚!
对于诗词文化来说它必然是离不开情的,离开了情的抒发诗词便成为了淡而无味的流水账了,不过情总是寓于事的,毕竟情由心生,而心为事所使,所以情的抒发不是没有来由的,必然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这便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了,总之,情的抒发总是离不开事的,故而因事发情,因情成诗成词。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相信都是从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去开始理解,有时候作者会在诗词当中给出明确的答案,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作者又不得不很隐晦的去表达,有时候作者甚至是无意识的隐瞒了些什么,这只能靠研究人员翻阅相关历史资料结合作者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去发现了。
下面首先引用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乌夜啼》,整首词的感情非常凄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的艺术成就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意境也相当之深,感情真切,哀怨动人。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首词是李煜亡国之后所做,感情沉痛深切凄恻,读之使人扼腕长叹。第一句仅仅18个字就将一个凄凉悲惨的画面送到读者眼前,一个“独”字便道尽了其中的孤独寂寞和凄凉,那如钩的弯月也仿似一把刀,刀刀割在词人的心上。词人独自上西楼,而在词人眼里这会儿连梧桐也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锁”字更是说出了词人亡国以后沦为阶下囚的辛酸与无奈,词人的身体被赵匡胤“锁”着,心却被他自己的情绪“锁"着,这”锁“却不只两把,无数把锁将词人锁的牢牢地,剪也剪不断,越理越乱,什么滋味呢,就连作者也说不清。第一句说景第二句说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正是王国维老师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是抒情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然而作者有这种情愁却不是偶然的,如果作者不是南唐皇帝,如果南唐没有被北宋灭掉,也许就没有这首经典之作了。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那么多如果。
这首词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因为这件事情导致了词人独特的情感从而吟出了那哀婉的声音。开宝7年(公元974年)11月15日,西路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击败南唐3000余人。东路军围攻常州(今属江苏),攻占利城寨(今江苏江阴)。开宝8年正月初八,各路全线出击。开宝8 年六月初二,曹彬军于江宁城下打败南唐军2万余人,缴获战舰数千艘。11月12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率5000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隋灭陈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宋军在长江下游成功地架通浮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使大军克服天险,分兵击破南唐守军,攻占江宁,迫降南唐。这便是整个历史事件,至此词人不堪回首故国,雕栏玉砌已经属于别国,红颜也已不在,作者从人上人一瞬间便沦落为阶下之囚,其情其怀,焉能不改?无怪乎词人的离愁恰似一江春水了!
我们再来看一首,号称“诗史”的诗人杜甫写的一首《闻官军收冀南冀北》,全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全诗的基调是一种喜出望外的大喜之情。此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是时,正是安史之乱快要结束之时。764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因战乱作者杜甫常年漂泊在外,看到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惨遭战争的荼毒,写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别”,控诉着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无尽的灾难。而诗人自己也因战乱不得不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作者已有52岁,在古代已是高龄,也许诗人本身也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从而作者在听到捷报后抑制不住的兴奋起来。
首联的一个“忽”字说明了捷报来的很突然,也许诗人等这一天等的很久了,突然传来的捷报让诗人都有些不敢相信。颔联写的是诗人看到老婆已经眉开眼笑,才确定这捷报是真的,于是乎,胡乱的卷起了书籍,高兴的都有些发疯了。一下子诗人喝着酒唱着歌坐着小船奔家乡直去。这首七言律诗贯穿于全诗的一个主线就是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之前因乱而怒作“三吏”和“三别”,如今因乱结束而大喜故作此诗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
很多诗和词都是和一些特别著名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鉴赏此类诗词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方能体会作者心中的大喜大悲!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仅能看到情在诗词中的地位,情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情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能触动读者心灵深处的认同感,而且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事是诗词的根,也是情的根,没有事,情就没有产生的宿主,也是无本之木,难以生存,没有情,事就只是一本烂帐,只有把情和事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体会因事生的情,才能明白情究竟有多深,也只有把情和事紧密地集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理解历史文化中的悲和喜,才能明白历史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古典诗词
黍离 子衿
彼黍离离,彼黍之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 知我者谓我心忧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才敢与君绝!
陌上桑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者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者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者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生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兰辞 可汗问所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之水鸣渐渐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旧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风 秋叶
轻烟拢蝶舞,薄暮锁清秋。夕阳随逝水,北雁携云收。漂泊亦如是,来去总关愁。素笺无痕冷,诗心枉凝眸。风叠风有迹,叶落叶幽幽。
秋叶知人意,人意却休休。
一树成三季,别恨再无期。
欲遣何以遣,醉语梦红楼!
第五篇: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dventures of Tom Sawyer 5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7 英语电影名的汉译艺术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9 论《皮格马利翁》的结局 10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转变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12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13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15 中英文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18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 19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20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22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23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25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 27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28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29 从到《到灯塔去》的主要角色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30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 31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
Everlasting Colonialis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atsby 3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34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36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 37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39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40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41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英语习语中隐喻的汉译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 从合作原则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 浅析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麦克白》的独白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
试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去性别化改革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s 8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8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9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91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92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94 论海勒《约塞连幸免于难》的黑色幽默的荒诞与反讽 95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 96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97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98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99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 101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102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104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105 浅谈公示语英译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107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10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109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11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112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 114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115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16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119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120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21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124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6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127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讨品牌名称的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3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131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 132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 13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135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136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38 外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140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42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14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144 浅谈公示语的翻译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 146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 147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英汉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149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150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51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52 《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153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 154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55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56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57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158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159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 160
161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62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163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164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65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66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167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168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169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 170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1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172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173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74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75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
176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177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78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79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18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81 《荆棘鸟》中女性主义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解读
182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 183 汉语公示语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
184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85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186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187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188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语境教学中的应用 189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90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 191 从“信”“达”标准分析英译药品说明书中存在的误译 192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19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94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195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 196 从《教长的黑面纱》看霍桑的象征主义 197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
198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199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200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