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实践(.doc(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3:0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实践(.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实践(.doc》。

第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实践(.doc

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实践

摘 要:近年来,有关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化学学习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意识到过去的教学由于只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致使学生的内在潜力不能充分的挖掘出来。本文,笔者通过自身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概括了几种培养和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实践 兴趣 情感 意志

非智力因素是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韦克斯勒1950年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在学校教育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这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态度、习惯等心理品质。非智力因素是促使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纯洁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热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人们从事各种认识活动的推动力量。所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重要作用。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和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建立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多年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均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有些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因此,学习无兴趣可言,只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意识倾向。这种以应考为动机而对学习产生的动力是容易动摇的,一旦成绩掉队,升学无望,便会对学习化学感到厌烦。只有高尚的、健康的学习动机才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则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使其得以持久和稳定地发展,学生 1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乐于学习化学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化学科学重要性的教育,经常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前景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学生认识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而自己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时,便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每年,我在进行“开启化学之门” 的课题教学时,总是不吝时间,给学生列举化学的发展造福人类的许多事例,说明化学科学是极富魅力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多么丰富,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学生的反响很好,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相当浓厚。

第二,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材料及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努力创设兴趣情景,使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是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许多现象需要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许多问题要通过化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对化学产生兴趣而主动学习。

第三,要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中物质形态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新物质的生成等现象学生均可亲眼目睹,实验过程的亲身参与和成功的欢乐都会使学生欢欣鼓舞,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实践证明,成功是兴趣的永动机。学习兴趣的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学习兴趣,使它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我去年的一个学生,对化学实验十分感兴趣,今年元旦晚会,他想表演化学魔术,特地来找我帮助他查阅资料,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实验表演成功后,他对化学的热爱又更深了一些,化学成绩又提高了一些。

另外,在教学中要贯彻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都能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新鲜感、轻松感,从而增强化学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培养情感,使学生酷爱学习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着学生的学习和需要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情舒畅、精神乐观、思路开阔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会障碍认知过程的发展,学习就会变得被动消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表明:学习并不仅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 2

过程,还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和周围环境积极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化、平衡,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努力创设积极健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初中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对这门学科感到新鲜,容易产生学习热情,这是培养情感的良好开端。要使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一如既往,而不是开始时“一见如故”,过后却“视若路人”,在教学的始终,我们都要以情动情,以使学生的热情稳固地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例如介绍我国古今在化学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介绍大自然中化学变化的杰作——钟乳石、石笋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美感;介绍化学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等。

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要处处关心和爱护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树立起可亲可近的形象,表现出爱心。古人言,亲其师,听其教,信其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方面源于化学自身独特的知识魅力,另一方面源于自己对教师心理上的亲近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洋溢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开启学生心扉,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一些“学困生”,不要歧视,平等对待,要善于发现他们成绩和进步,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做到尊重、友爱、理解、信任,才能使他们鼓起学习的勇气,消除杂念尽快迎头赶上。记得刚接新班时,班里的个别女生上课不敢发言,即使站起来了,也只能见到嘴巴在动,而听不到声音。同学们都嘲笑她。在了解情况之后,我对她说:“其实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出来,你能行的,而且能回答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下次证明给老师看吧,不要让老师失望。”以后,每一次回答,我都微笑着鼓励她。一学期下来,这位女生已经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声音也洪亮多了。另外,教师在学生面前还要表现出热爱科学、热爱工作的形象,使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转化为对学习的好感和动力,以愉快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磨练意志,使学生刻苦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及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意志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办法使学生磨练出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指根据自觉确定的目的,调节与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自觉的目的就没有意志可言。所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了确定的目的,还要有为实现目的而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排除各种障碍去达到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这就是坚持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用科学家成长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激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刻苦求学的精神。

总之,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补偿作用,它可以补偿人在智力上的某些弱点和不足,又能推动人的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所以,有人说: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羁绊,全面培养和开发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并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 要 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的。智力因素是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是培养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强化和保证作用,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的作用,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共同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培养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动机, 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激活情感, 增强学习效果; 砥砺意志, 保证学习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自学......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培养 兴趣 动机 情感 意志习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老师们过多的重视语文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文课变成了生硬呆板的习题课。语文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感悟、熏陶的教育方法已经荡然无存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甚至于厌恶语文了。既然如此,又谈何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呢?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的作用,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共同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和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开发呢?通过自己将近八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兴趣还能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兴趣的重要性。中学生的心理有好奇、求新和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而语文教学故事性又特别强,因此,语文教学就不能人云亦云,总按一个模式进行教学,而要教出新花样,使学生觉得上每一节课都有所得,感到新鲜。我的做法是:

1、激发兴趣,唤起心理需要。

刚踏入中学校门的新生,对新环境新教师都能产生一种新鲜感。教师可利用其新鲜感而激发其学语文的兴趣。第一课堂,先叫一学生在黑板上书“人”字,接着在“人”字上作文章,讲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观;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气魄;莫泊桑的“平凡中透出神奇,质朴里窥见光华”的名篇佳作„„并相机而导: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是学做人。最后再抛出几个问题:你们能说一说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吗?你读过他们的文章吗?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任复旦大学校长时,为什么规定进复旦大学的理科生,大一时必修语文?这些问题既能很自然地将小学学过的与初中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巧妙地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好,数理化也难以学好;语文学不好,将来工作也不易做好。中学的语文内涵丰富,只要努力,学好语文会使人聪明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了,学生仍在纷纷议论着。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创设了一种充满魅力的课堂,这样的因时而启,相“机”而发,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还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这正是恰到好处地培养了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一些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如果问他们原因,多数人会说,每课都是分段、总结段意、总结中心思想,老是这一套真没意思。因此我根据学生悦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千方百计地避免教学程式化,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如我在教学文言文《伤仲永》时,不是直接讲解文意,而是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反复诵读,领会文意,然后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结果学生学得都不错,还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采用了学生谈收获和提疑问的方式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回答积极,抽象的课文变得具体易懂了。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来演故事,学生演得逼真,其他同学看得入了迷,学习兴趣大增。总之,只有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才能使学生日渐感到上语文课是新鲜活泼、充满乐趣的。

3、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

在教学《荒岛余生》一课,我在开头引入时说:“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几句简单的导入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举例导入、设疑导入、想象导入、比较导入、释疑导入等,只要你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导入,一定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精心设计回味无穷的结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结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结尾会使人有“余音饶梁,三日不绝”之感。如在教完《荒岛余生》之后,我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学生感到新奇,积极开动脑筋。有的学生想象自己是如何想尽各种办法,让人们发现自己,并安全获救的。好的结尾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中学生活泼好动, 富于幻想, 但注意力不够专注或不能持久, 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知识基础及心理特点, 将教学形式设计得活泼多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对学习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好争、好胜的心理,教师适时地开展故事演讲、成语接龙、改错别字、书法等多项活动及比赛。初一上学期学生自学专题《狼》后,我让学生也来一场辩论,狼是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学生热情高涨,三人一伙,五人一组,查找资料,编写提纲,主持人、辩手均由学生自己推选。辩论会气氛热烈,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但道理越辩越清,最后看法得到统一: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看狼不能只看到狼这个个体,要看到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它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辩论会的成功,使学生受益匪浅,倍受鼓舞。以后,在学了《七颗钻石》和《皇帝的新装》后,又自发地进行了课本剧表演。从别班同学的羡慕眼光里,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这些活动及比赛中,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追求,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师还可借助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二、激发动机,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其中包括学习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具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内需”的欲望;其次,教给学生以应有的知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1、进行学习语文目的教育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著名数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原校长苏步青教授在《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文中谈到: “(某些大学生)曾是数学尖子, 入大学后慢慢掉队, 有的竟然需要补考;有的论文内容相当好, 但文字表达很差;有的因没弄懂题意而做错习题;有的因语言表达不妥而将正确的题写错?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 若语文不及格, 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 杨振宁读中学时, 他父亲延师为他逐字讲解《孟子》, 他能全文背诵。他曾饱含着热情地强调, 青年时代念过的微积分等等远不如这个重要。平时多用类似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在学习、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同时还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过挖掘课文的思想、知识因素, 使学生认识语文是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文学素养、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 就会产生学好语文的心理倾向, 进而形成学好语文的积极动机。

2、激发语文学习需要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源泉。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越有力。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激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单调的教学形式,激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把教学内容向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延伸,课内教学也要形式不拘。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学生看到语文的广泛应用及自己的差距, 容易激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心理需要。

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是需要激励的关键。自尊是学生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体验;马斯洛关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实现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自信力这个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话一句,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了。

3、榜样教育,激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具有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中学生模仿力强,又常以自己崇拜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学中我经常借助榜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教学《邓嫁先》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邓嫁先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而成为“两弹元勋”的,同时,我也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熟悉的优秀同学,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在班里树立典型,以此渠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拼搏,激起酷爱学习的动机。

三、发挥情感因素,增强学习语文的效果

苏霍梅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把知识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尤为如此。常言道:“文以情动人”。哪一篇课文不饱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以适当的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呢?

1、披文入情

著名“情感派”语文教学名家于漪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那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如我在备《警察与赞美诗》一课时,深深的被作者那“含泪的微笑”所打动。我是用这样的导语引入新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有一系列小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都有着悲惨的命运。他们为了生存,在生命线上苦苦的挣扎者:有被资本家榨干血汗而成为骷髅般的“芦柴棒”,有被社会压迫得精神上已经麻木了的阿Q,有被封建礼教吞噬了魂灵、最后沦为“木偶似”的祥林嫂,而外国文学中的那些小人物又具有怎样的命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对一些小人物的回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凋动起来,学生就会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认真地阅读课文揣摩苏比这个人物形象。

2、语感传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严谨、简洁、意深、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于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用充满情味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的状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她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山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这样的教学语言就会成为一道有光彩,充满某种精神,饱含某种情味的语流,潺潺流过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

3、评价激情

在课堂上,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待他。哪怕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的评价都会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评价要有精当的指导性。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不能笼统含糊。如评价学生的朗读,用“读的不错,谁再读一段?”就不如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望今后继续努力”的评价。这一分为二具体而辨证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朗读状况,知道了努力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爱后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化否定性评价。如“你坐下”“不对”“谁再说说”,这种倾盆冷雨式的评价就浇灭了学生求知的火苗。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分析《孔乙己》一文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写出孔乙己的什么性格?一个学生答道:“虚伪”,老师并没有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用了分析性的评价:“你想想,‘虚伪’是把真相隐藏起来给人以假相,而此处的孔乙己是真的有钱,并且一个个地捻出让人看。„„”这样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钻研的欲望。

(2)评价要有强烈地启迪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有位老师向同学们问道:为什么用“水晶”来比喻小浩波的眼睛?学生答道:“纯洁无暇”,如果到此,老师只给一个简单而肯定的评价,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老师接着问道:“为什么不用‘玻璃’作比呢?它不也是透明的吗?”从而使学生悟出了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浩波童真的纯洁和可贵。这种启迪性的评价比老师简单的否定或一味把答案交给学生就更有启发性。

(3)评价要有热切的激励。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试想,在课堂上,你总是斥责学生东也不是,西也有错。学生见你上课心理就发怵,哪里还谈得上被吸引?如果我们多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走向正确,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艰难求索获得胜利的甜蜜,使之积累愉悦,积累成功,积累甜蜜,你的教学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四、磨砺意志,保证语文学习顺利进行

意志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所谓培养意志,也就是激励学生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自制力,学会积累知识。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学习任务面前,经常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学习的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或者觉得上课时间长坐不住,希望早点下课而神不守舍,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与困难作斗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意志品德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具备科学世界观的人,才能为伟大的目的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素材,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意志坚强起来。

2、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之自信、勇敢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也必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习只能以失败告终。而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即使暂时落后或失败了,只要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成功也就不会遥远了。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我让学生思考:别人能学好语文,自己为什么学不好?一个人学不好出生以来就一直接触、学习、使用的母亲语言,自己服吗?你应当怎么办?应当急起直追!赶超他人,超越自我!然后从课本入手,从基础知识入手,在各种语文训练中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让大多数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最后结合学习中出现的难题,重点指导、突破,从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感到最苦闷和灰心的是书面表达题。大部分学生一遇到此类题目就“跳”过去,空着不做。问他们为什么这样,都说这类题太难了,就是硬答,一般也不正确。对这种望难生畏、避开难题的心理和做法,我送给学生一句话:世界上最怕的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他们敢于面对难题的挑战,把困难当作磨练意志的磨刀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说:“我行!”消除了惧怕困难、不自信的心理障碍之后,再结合具体题目从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答案。这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就不成问题了。

3、给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困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来说,好比是“磨刀石”,当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了困难,并实现了一定的目的时,意志力就会得到发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热情地鼓励他们,想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于难度较大的作业,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如背诵较长的古文,可以把课文分割成几段,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背完指定的段落。

4、充分利用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性格

针对初中学生“三分钟热血”、毅力不强性格不定性、凡事图省事等特点,我时常送给学生一些名言警句,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业精于勤,荒于嬉。”“干劲,像一根奇特的焊条,它能帮助你把理想与现实紧紧地焊在一起。”并要求学生找一两个适合于自己的警句抄录在语文课本最醒目的地方,以时时激励、鞭策自己始终勤奋不懈。

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自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的。

1、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4、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几点粗浅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袁振国 《教学策略》

刁生富 《学会学习》

吴效峰 《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吴效峰 《新课程怎样教--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第三篇: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影响化学有效教学有两大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是指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 培养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中的“能”属智力因素,“为”属非智力因素,意思是: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这句名言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对人们行为处事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认知活动中,要经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以及补偿等重要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如何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成为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学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通过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是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研究表明,学习目的明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中学化学中的很多教学内容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联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化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当学生认识到

学习化学的作用与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学习化学的需要。教师可借此教育学生立下远大志向,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学好化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斯大林曾经说过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明确学习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意志的根本途径。例如,在绪论教学中,向学生指出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节日里燃放的烟花、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璀灿的钻石这其中都有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山西的假酒为什么会使人致死?白色污染的治理为什么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这都是可以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释。通过这些事例的阐述,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意义和目的,使他们的学习有积极性,努力有方向性。

二、挖掘教材,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化学的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里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兴趣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能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能够优先和集中地注意学习的对象,并能使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观察更加细致、全面,想像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敏锐和灵活,记忆也比较牢固,满怀学习兴趣还能使学习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的趋向和美好前景,化学对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重要意义,挖掘教材中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动机的激发,逐步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动机。其次,教师要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向学生介绍化学史上灿烂的篇章,化学家的轶闻趣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晚会;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化学小论文等,使学生爱学、乐学。再次,在教学上还可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设计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在新奇中自发产生探索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营导环境,培养学习情感,使学生酷爱学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深厚而强烈的情感能成为加深人的认识、推动人的行动的力量。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情感在人对真理追求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创造健康的情感境界。首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以友善、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容大度的办法解决偶发事件,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授知识。只有向学生倾注爱心,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从而扩展为对学习、对集体、对祖国的爱,以愉快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教学中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在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介绍大自然中化学的杰作——钟乳石、石笋等的形成而构成的壮丽景观,培养学生的美感等。抓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以及对化学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的赞美等感情脉搏,不断强化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带着满腔的激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四、增强信心,磨练学习意志,使学生刻苦学习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具有强化和推动的作用。化学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首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坚韧性。譬如教材中的十多个“家庭小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又可以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为实现目的而坚定不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这就是学习毅力。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正视困难、分析困难,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还要用科学家成长的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或身边学习成功学生的事例,特别是要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难、奋勇攀登的优秀品质,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优化性格,养成顽强品质,使学生自觉学习

性格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一个具有优良性格和顽强品质的学生,一般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稳定的学习情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意志,克

服学习中的困难,自觉学习,从而获得学习活动的圆满成功。教师可利用化学史中科学家们崇实、求实、创新、存疑等科学精神,诚实、勤奋、自信、认真、谦逊的科学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抑制其性格上的消极方面,发展其积极方面,通过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协作精神,还可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唯物辩证法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优良品质。

由此可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利于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姚本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3月

〔2〕《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化学》蔡京玉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年4月

第四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3862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3862.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简红光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近几年来,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逐 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至于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本文拟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机制方面 提出一些浅见。

一、情境刺激

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因素是情绪、情感,而人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兴趣的产生受外部世界情境刺激等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语文教 学课堂的兴奋度。

这种情境刺激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其次,是在语文老师教学的方法上。根据刺激物和刺激方式的 不同,我们可以将各种情境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体情境。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的实物、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需 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村、矿山、街道的各种现场等。这类情境 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2.模象情境。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语文教学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如模型展示、图画 再现、音乐宣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 盎然。

3.语艺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 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4.问题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 情。如,通过语文教师提出激疑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解疑的欲望去学习新课,以激起其对学习的求知欲。

二、活动陶冶

苏联心理学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根本概念,活动与意识的统一是基本原理。人的心理在人的 活动(包括游戏、学习、社交、劳动等)中形成,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又在人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 的活动在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人的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所认识和创造的外 部世界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发展过程。人的心理是在个体与外部对象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规律,人的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外部对象活动的内化,而外部对象活动又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化。智力因素是这 样,非智力因素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活动原理,坚持 在活动中陶冶。

坚持在活动中陶冶,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所谓活动,当然是学生主体的活动,不是语文老师“包办”,也 不是家长“代劳”,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没有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社会上某些 怪现象:如爷爷替孙子背书包,奶奶为孙子值日,妈妈为孩子做作业等等。这当然是错误的。正确的作法是贯 彻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倡的给孩子“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 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经受锻炼;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要多给儿童空闲 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活动、去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在主体的各种活动中,在他们对待人、对待事、对待困难、对待成功和失败等各种矛盾中激发热情,磨炼意志,陶冶性格。在这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最 要紧的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兴趣活动,让孩子自己去活动和发展。

三、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指的是个体在取得的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心理研究认为,学生学习取 得成功或者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学习取得成功,比如获得一种效益,解决一个难题,学会 一种技能,或者一次作业的优秀,一次比赛的胜利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 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 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当学习遭受失败,比如连连答题出错,作业失误,考试落伍等等,都可以引起学 生灰心、烦躁、自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致丧失学习信心,挫伤学习热情。无论成功或者失败的情绪体验,都有一种循环反应。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一书中谈到关于学习“魔力圈”的理论,讲的就 是如何变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的“魔力圈”为良性循环的“魔力圈”。历来,人只认为是兴趣带来成功,殊不知,在幼少期,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在人的成长发展期,更多的是成功带来兴趣,有时甚至某方面的一次成功在 自己的成才道路上起关键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 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良好循环的“魔力圈”。

成功体验的关键在于成功。传统的语文教学采取“一律化”、“齐步走”,经常出现上等生“吃不饱”,下等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学成功率不高;现代语文教学提倡“异步教学”,就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 成功的欢乐。“异步教学”有这样几种: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异步——把学习过程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各 个学生都从独立自学中获得成功。二是作业异步——语文作业布置不“一刀切”,而是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情 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使上等生潜力得到发展,下等生也能拾级而上,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三是语文教学进度 异步——成绩好的可以超前;成绩差的允许先慢些,然后再快些。例如某校引进复式教学,根据学生语文成绩 参差不齐等情况,班级里实行分组教学,分上中下三组呈动态结构,定期调整,使各类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兴 趣,下等生也能抬起头来。

提倡分层次、分类型要求的异步作业。无论哪类学生,都不能使题目太易,题目太易,不仅不会产生成功 后的快乐,增强兴趣,反而会引起“没意思”感,挫伤积极性。科学的作法是把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定在学 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一定高的难度,让学生在“跳起摘桃”中感受到成功和胜利的欢乐与自豪。实践 证明,凡经过自己奋力取得的成功最能激励人、鼓舞人。语文教学开展“表现教育”。成功和表现是互相联系 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成功。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这从本质和主导方面说是个积极因素,引导得好,能 发挥大作用。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内、课外、作业、活动中得到充分表 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在表现中优化个性。最近北京东城区开展的“表现——成功——快乐”的 三步曲,我认为是较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经验。

语文教学重视反馈强化。学生成功体验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我获得的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 满足,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别人表扬、奖励所带来的荣誉感的满足,这是外在因素。我们要多通过肯定评价— —特别是在作文批改方面,使学生自我成功的内在体验因语文教师的反馈评价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差 生,更要多给肯定。如果对差生只看到其不足,只会使他们更加退避三舍,造成主体意识低下的恶性循环。在 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在学生尚未感受到取得成绩的欢乐之前不打分”、“不给坏分数”的作法很值得借 鉴。

语文教学要善于化败为胜。成功体验的核心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但是,成功体验再多,也难 免出现某些错误。出现失误怎么办?语文教师要注意优化接触方式,主动理解、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转化 “失败者”的心态,尽快从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失败也可转化为胜利。美国心理学 家布鲁姆所调查的一位奥运泳将说,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当他进入另一年龄组后,每赛皆败,因此萌生放弃之 念,但他的父亲对他说:“等你赢了一场再罢休,不要因为输了就放弃。”结果赢了,他也不再想到要退隐。

四、非言语交流

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总是以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进行 的。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它总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 来。所以,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特别重视非言语交流的应用。

用系统观点看,非言语行动是人际交往中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把它概括为 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语文教师经常用于教学领域的有以下几种:

1.体态语。指以人身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摇头、手势、动作等。这些在师生之间的交往、理解过程中,尤其是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 作用,然而这却常常被语文教师所忽视。有的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视和颜悦色为有失尊严,在语 文教学中很难给学生宽松感、愉悦感;有的只注意知识讲授中的传情入神,不注意自身体态表情给学生学习情 绪上带来的影响。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都会给 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样,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脸色,也会给学生造成压抑和挫伤。

2.人际距离。霍尔的经典研究认为,人们总是根据某个特定时刻对他人的感情而选定彼此之间的某种距离。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变量。日常生活,语文教学中确也证明,人际距离潜在地表现着交流者的情感性 质(爱或恨)与情感变量(强或弱)。人际靠近会在对方身上产生深厚的情感效应。据此,我认为,人际距离 是影响非智力因素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人际距离的调控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 “动之以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意接近后进生,多给他们帮助和鼓励,使之不 产生被忽视、被冷落感,学生精神受挫时,教师有意靠拢他们,使之在感情上得到补偿,等等。3.语文教学的副语言。又叫辅助语或类语言。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的音量、音调、速度、节 奏和类似语言的笑声、感叹声等。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对学生有偏见,尽管没有通过言语直接表示出来,学生 仍可从教师讲话声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或者欢笑、叹息中有所觉察,因而也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氛围优化

语文教学或学生学习语文应进行氛围优化。氛围优化指的是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气氛宜人,特别是人际关 系和谐优化。

情绪是个体搞好学习语文的首要条件,而周围环境气氛,尤其是人际关系则是影响个体情绪的重要因素。

氛围优化强调环境气氛的暗示作用,它通过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以潜在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 生潜意识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热情。在日常生活中,优化的氛围如同演戏中的音响、灯 光、布景、色彩等因素一样有着强有力的激发情感作用。而人的情绪、情感都具有弥散、泛化的特性。凡愉快、兴奋等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各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干什么都情绪高、效果好;反之,凡恐惧、苦恼等 消极的情绪,会使人的大脑皮层各区域处于抑制状态,干什么都情绪低、效果差。

怎样实现氛围优化呢?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学生生活环境氛围的优化,尽力使学生生活在快乐之中。只有愉 快地生活,才能愉快地学习。在精神上要多给学生快乐感、兴奋感;少给他们压抑感、恐惧感。要把“欢乐的 童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象小燕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展翅在生活的太空。语文学习虽然有紧张的一面,但“主 旋律”应该是快乐,这就不能片面宣扬传统的“苦作舟”的信条,而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各种艺术手段多给学生 创造“乐作舟”的氛围,使语文教学在愉快之中进行。

(作者单位:永定培丰学区)

第五篇: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xiexiebang推荐)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姓名:聂化东

学科:初中思想政治

职称:中学一级 电话:8952261 邮编:271029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第二中学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下面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几个策略。

一、发挥思品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现代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可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方面:

教材虽然将每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已经确定,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加工。具体要做到:

1、关注学生,即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在讲“我知我家,我爱我家”这一框题时,我上课前就做好了调查工作,知道了学生其实很爱自己的父母,只是现在和父母在学习与娱乐、穿着与打扮等许多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沟通,矛盾很多。导致孩子嫌父母唠叨而父母则认为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亲子关系紧张。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我将学生所关心的这些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在解决自身实际问题上有所借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关注教师,即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一框题时,如果仅仅照搬教材,直接讲述教师工作的特点是爱、敬业、奉献等,所以我们应该爱自己的老师。这样一来,知识也许灌输给了学生,但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我在处理这一块问题时,想到了要充分运用教师自身资源。上课时,我请来同学们喜欢的老师和学校知名的、优秀的老教师,使学生有机会和他们近距离接触,通过现场采访的形式,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事,如:你怎样看待学生?你工作以外大多数时间在做什么?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显得很清贫。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我们的教师现场回答,如:在我的眼里每一位学生都是十分优秀的。一位有三十几年教龄的、优秀的老班主任说出他的工作以外大多时间都用在与学生交流或者家访上面了。另外一位令学生钦佩的老教师说,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发展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要有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师,哪怕再清贫,我也无怨无悔。听着一位位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言,以及他们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感人事件,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特点,真正达到“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方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搞应试教育那一套,“我讲你听”的灌输教育。而要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小品、故事、讨论及情景体验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参与到活动中。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趣味引课,引起学生注意

利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广告等学生熟知的内容巧设引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此我在初三复习构建和谐社会时,利用未来的广告的《心在一起》:“由中央台的一些著名主持人撒贝宁,鞠萍等人,画面反映的是不让孩子被过往的车所溅起的水弄脏衣服而抱起一小姑娘„„”来设计引课, 教师问“能想到老师今天要讲的内容是有关哪方面的?”学生很感兴趣的将广告歌从头到尾唱出来并异口同声的说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师跟着提出:你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社会?它包括哪些方面?这样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找出问题同时总结出其解决 问题的办法。

2.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首先问学生:你发现自己身边有哪些不和谐呢?学生能列举出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逃税,同学间的打架等。接着教师提问:这些现象发展下去有哪些严重后果?我国政府为此做了哪些努力?为什么要这样做?请联系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做出阐述。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时候,其兴奋与喜悦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而此时再对学生进行爱惜资源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要和谐等,效果很好,学生感兴趣。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3.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也很重要。好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好,你真棒”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一句激励性评价语。而我认为切忌这样简单、重复、机械的评价。因为现在的学生对教师表扬时的语态、动作、表情、语言的丰富性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用心去爱学生、表扬学生,如果学生真好真棒,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要言简意赅的点到位才能达到表扬的效果。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指出学生的不足,而不是一味的“好”、“不错”、“很好”之类的简单评价。

诚然,要使自己的语言能评价到位并且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提升,这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多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把握好激励性评价应用的“度”,才能真正使其发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等功效,真正体现其激励功能。

(三)、作业的布置:

以往我们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简单、重复、量大的题。学生觉得枯燥没兴趣,不喜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作业不做或随便做一下应付老师,教学效果不理想。本学期在作业的布置方面,我采取了一些尝试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作业形式来完成教材的作业内容。

1、手抄报的形式。在第一单元“我知我家,我爱我家”学习中让学生围绕有关家庭方面、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方法等方面自制小手抄报,学生兴趣浓厚,作业上交及时且质量高。

2、调查表的形式。在学习第四单元有关诚信问题时,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出一份有关诚信的试卷。并用这份试卷亲自到本班同学中做诚信调查,教师做辅助指导,效果良好。

3、自制图书的形式。在学完“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后,作为教学的延伸,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为题,可通过看图书或上网查资料等方法去了解你所感兴趣的国家和民族,然后把大家的作业装订在一起,做成本班有纪念意义的图书。教学实效不错。通过这学期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将学科教学与课程教研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使学生做到学用结合,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一生作奠基。

(四)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活动实践”和课外活动,尤其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

二、运用语言的情感诱导功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重要影响。而且情感教育贯穿于智力教育的始终,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诱导,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师温和的语言、慈祥的表情、信赖的目光、文明的行为等都可作为动力,都是情感传递的媒体,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一个干净利落的手势,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一句情绪激昂的话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情感诱导,包括语言诱导、目光诱导、身教诱导等方面,有“万能信息的载体”之称的语言,在实施情感诱导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起着情感诱导的重要作用,它不仅用于传播知识,而且还是交流思想感情,影响学生思想、品格、道德的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力求简练、准确、生动、形象、通俗、直观、风趣、幽默,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再配合恰当的手势,那就会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假如在教学中语言平淡,动作呆板,照本宣科,甚至词不达意,学生就很容易疲倦甚至心烦意乱,其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善于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语言,实施情感诱导,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以名人为榜样,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是意识能动的反映,它无论对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等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不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不能不靠意志来支撑。

思品课内容枯燥乏味,理论比较抽象,重知识,轻实践,趣味性少,学生初学时会感到很难懂、难学,对学习思想品德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往往无精打采,消极应付。如果学生缺乏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学好这门学科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学生的实际,我在开学初的教学中,除了及时培养学生对课任教师的信任和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外,还要在教学中经常用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依靠坚强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在智慧活动中,始终保持自信、向上的积极心态,让学生不断地战胜自己。同时联系书本上学到的内容,用科学家们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和创造发明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四、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有人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是信任,尊重、赞许与鼓励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善于观察、分析、注意了解他们。发现优点,及时表扬,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成绩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自己的智力水平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较相差并不大,只是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只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允许再尝试,给学生自尊、自由和自主。被人尊重是情感的最基本的需要,十五六岁的学生需要教师的了解、呵护,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赞许。因此,在课堂上,我从来不当众批评或讽刺挖苦学生,在课堂提问前,总是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回答后又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更是关注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获得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信、自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实践证明,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确保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才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五、学会感恩,增加学习的动力

要帮助孩子们在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从而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感恩,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1)感谢大自然。用《后天》等灾难性影片引发孩子们的思考,鼓励孩子们将目光投向大自然: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斜风细雨,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想想那些在自然灾害中丧生的人们,如果我们对大自然还不心存感恩的话,那么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海啸、泥石流、台风、沙尘暴„„吧!

(2)感谢父母。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我生命,把我养育。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白发与皱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消减教育的阻力。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我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终于明白父母、发誓要恩父母,回报父母!

(3)感谢老师。我应该感恩老师,是他们赐予我知识,他们为教育事业付出了一切,得到的只是沙哑的声音和粘满双手的粉笔尘。很多时候家长老师为孩子们付出多少,孩子们并不明了,这就需要沟通,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和学生们贴在一起,给他们讲教育家的故事和身边老师的感人事迹,让孩子们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知道教师工作的伟大,从而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再行动上学会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颗感恩之心!

(4)感谢生活

让孩子经常注意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人们。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吧。听听老人讲讲过去的事情,或是看一些描述艰苦生活的书籍和影片,忆苦思甜,其实对现在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好处的;把一些励志、感恩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让他们在书香中学会感恩; „„现实生活中《2003,中国之痛》、《2004,感动中国》、《2005,感悟瞬间》《背后的故事——走进千手观音》……这些节目能够告诉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可爱、美丽的人,同时鼓励孩子们也去做一个感动小组、感动宿舍、感动班级、感动学校的人!在这样的感染之下,我们班级涌现了不少好人好事,是孩子们把感恩之心化为实际的行动。

下载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实践(.doc(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实践(.doc(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个体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一些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参与在学生认识活动中,会对学生的学习......

    作文教学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文教学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会李文达中学 张海燕 [摘要]作文教学活动中,既包含着智力因素的参与,也包含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作文教学更需要把这两种因素密切地联系起......

    谈聋校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篇范文)

    谈聋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朱官达邮编 224400 摘 要:在聋校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

    生物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5篇范文

    生物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生物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杨 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中学) 非智力因素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理论......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理论学习心得(五篇模版)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理论学习心得 上传: 吴发明更新时间:2012-5-19 17:16:23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

    语文教学优化非智力因素初探

    语文教学优化非智力因素初探 目前,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教学实践的实际都充分证明,非智力因素既是影响学习质量能否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是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决定......

    英语教学与非智力因素

    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与非智力因素开发和利用摘要: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是我国各艺术类院系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原因,说明了......

    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探索

    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化学教学;学习兴趣;课外活动〔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82―01 孔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