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盐城市明达中学陈云龙
一、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分析
我们选取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级学生共350人作为调查样本,对学生学习数学学科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谈话调查为辅的形式,以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等方面为内容设计调查表,调查表设计为:
学生在调查项目选项后打“√”或“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学生非智力因素较好的方面有:
1、占调查人数85.4%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2、占调查人数71.6%的学生作业出错时,能认真分析,及时改正,知道为什么错;
3、占调查人数75.2%的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集中;
4、占调查人数80%的学生能认真分析考试成绩并找出不足;
5、占调查人数65.4%的学生有问题时能主动问老师或同学;
6、占调查人数67.5%的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非智力因素较差的方面有:
1、占调查人数55.3%的学生课前不预习;
2、占调查人数76.1%的学生先做作业,不会再翻书;
3、占调查人数71.7%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复习;
4、占调查人数52.2%的学生上课怕回答问题;
5、占调查人数47.9%的学生不想学习或在老师家长督促下学习。
将上述数据与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是后进生所共有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觉得数学索然无味、空洞抽象;
2、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想集中注意力听讲,但时常走神,想入非非;
3、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面对频繁的考试,感觉考试成绩无所谓;
4、爱面子,有问题不问老师或同学;作业不会写抄袭别人的以完成任务。
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教学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而培养学生兴趣、融洽师生情感、锻炼学生意志是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从生理学角度讲,兴趣能激起大脑的兴奋状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自我激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起来。兴趣又是学习中集中注意的关键,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而记忆的前提是对事物能引起注意,最感兴趣的东西最易引起注意,也是最能记住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好奇有趣,而且更重要的是创设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及讨论的机会,从中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并解决新问题,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学生动手和实践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无论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是空间想象能力都相对较弱。对此,教材在几何部分内容的编写中,多次设计让学生动手做几何图形,通过学生亲手制作的几何学具在教学中用拼、叠、折等方法来感知图形性质,从直观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几何新课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除课本规定学生课前做的一些几何图形和几何体外,对于教材没有规定,但教学中作用较大的一些几何图形和几何体也要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再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几何学具的直观演示,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学习内容,最易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多思多问,促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的高度凝聚,让学生在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一般在新授课引入时,设计的问题要起到激发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种急于求知的欲望。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节课时在一开始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准备的四个图,(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矩形的中点四边形、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通过对中点四边形概念解释后就让学生观察这些中点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图形,学生猜想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后,教师加以肯定,接着再问为什么?这时引出新课,并告诉学生只要学习了本节新课知识,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这
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会使全班同学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节课的兴趣大增,效果会更好。
3、创设让学生成功的机会是兴趣发展的源泉
苏联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而成功是兴趣持续和发展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架设一座通向数学宫殿兴趣的桥梁,从而在成功中体会快乐,使兴趣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开拓。
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尽量多地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可以让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分析、讲解例题;对一个习题的解法展开讨论;用小组竞赛方法解答一组习题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成功的表现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升华。
让学生在作业中取得成功,并且不断地由帮助成功引导到尝试成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的好办法。尤其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平面几何证明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困难,有时无从着手,有时苦思冥想还找不到破解方法。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在指导上下功夫,精选例题,将练习题设计成多个小问题降低难度、分解难度,进行分析归纳,采用讲练结合,为学生创造成功铺平道路。如在讲列方程(组)解行程问题应用题时,选一个典型的例题用一题多变的解法,系统地介绍列方程(组)解行程问题应用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各种形式,试着做习题,学生每做出一题,就尝到了一次甜头,这样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突破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这个难点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时应尽量呈现具有规律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去体验,让他们运用这些规律、经验去探索并创造成功。如几何中一些重要辅助线的添法,会给解题带来极大的帮助。教师在讲完梯形的五种常用辅助线添法后,马上让学生应用到梯形问题的证明中,让他们尝试到选用恰当的辅助线对几何证明的独特效果,他们每证出一题,就会感到异常的喜悦和兴奋,而且还主动选题进行练习,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的学习兴趣。
当然,数学的真正乐趣还在于从知识的内涵去挖掘他们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变化规律,从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去找出更新颖、更富有创造力的东西,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更应始终不渝地去探索、研究、发
现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向导,让学生的数学智慧火花不断放出异彩,并逐步由兴趣上升为思考和追求。
(二)融洽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师生情感和同学友情能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很好地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初中时期的学生上进心强,但心理因素又很不稳定,有时又很脆弱,特别是随着课程增加及碰到学习上困难时,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由此而失去信心和决心。这时教师要怀着满腔热情,在亲切、融洽、和谐的环境中给予教育和帮助,耐心给予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尤其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身良好的情绪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鼓励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对班级学习上有困难,甚至失去信心的同学,要耐心加以教育和开导,或者主动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千方百计与这些同学拉近距离,建立情感,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课外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以实际行动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这样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能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并下决心学好数学。同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协助老师共同为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作出努力,并安排他们与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结成互帮互学对子,使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建立起同学之间的良好友情,这样使全班同学都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转化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关怀、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他们前进永不枯竭的动力。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意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在家长面前客观反映他们的学习情况,批改作业时要多写激励性的评语。产生误解时,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体现老师较高的风度和姿态。这样,在关心、爱护、信任之中的学生就一定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了你,也就喜欢上你所任教的学科,只有全班同学感情融洽,教学成绩才会不断提高。
(三)锻炼意志,提高学习自觉性
兴趣能产生学习的动力,但单靠兴趣往往不能保持持久。意志是人们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坚强的毅力、坚韧的品质,是保证兴趣持久和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要学好数学就必须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1、培养意志和毅力,应该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首先对学生的作业提出要求:书写认真,作业格式规范,解题步骤完整,表达、运算准确,有错误必须订正,并常抓不懈。定期对作业情况进行讲评、表扬和展览,使认真规范完成作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其次,规范学习方法: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预习时配备一定量的思考题,并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学会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特定环境下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去达到老师或自己规定的学习目标的习惯,这样使听课走神和做作业拖拉的个别学生能得到较好的改变。对一些意志较薄弱,碰到难题就打退堂鼓的学生,还要采取鼓励督促的方法,通过家访与家长共同督促的办法来培养他们的毅力。
2、抓住每一次机会,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对学困生来说首先要降低起点,使他们感到我能学,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同时为了避免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时有起伏)而出现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并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
3、加强课后辅导,实行分类推进,狠抓学困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与个性,课后及时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辅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后辅导、考前辅导、师生答疑等)。在辅导中尤其是对学困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给予解答,鼓励他们思考、提问,必要时给予他们充足而固定的辅导时间。每次考试之后,教师认真对待他们的试卷,和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原因,怎样改正,使学困生学有方向、做有信心,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并使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二篇: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语文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较而言,逐渐淡化,甚至沦落到可教可不教的地步,学生写作水平显著下降,不争的事实说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亟待重视。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语文教师是作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作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所学校和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思想与行为决定了作文教学的成败。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到底怎样?通过调查发现,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写作随意性比较大,计划与实际写作脱节;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不强,作文习作没有指向性的写作要求的训练;作文指导缺乏系统性;作文讲评备课粗糙,没有对成功习作进行有效的鉴赏;作文批改评语点评不到位,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收益和修改的方向;教师几乎没有要求学生根据点评要求进行再修改。
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完善作文考评机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可是如果教师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和要求去落实作文教学的话,那任何优秀的作文教学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对学生没有丝毫的帮助。因此,落实督查胜于空洞的、条条框框的要求。比如创新作文检查的方法。引入新的作文教学督查方法,采用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与学校常规“六认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增强作文考评的客观性,不追求静态的、纸质的文字,更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努力提高作文检查的附加值――促进教师按照要求进行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又如更新作文检查的内容。常规作文检查往往停留在作文篇数、是否批阅、批阅详略等方面,检查比较粗糙。为了促使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在作文检查的内容上应有所调整,如作文目标、作文指导、作文讲评、作文修改等都应该作为检查的内容,“逼”着老师去做好作文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督查的作用,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规范作文教学课程设置 如今,很多学校已经不设置连续的两节语文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不说是导致作文教学如此境遇的一个原因。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作文教学已经没有了从指导到写作或者从讲评到修改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放到课后写成的作文抄袭成分很大,不能真正提高或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考虑这个因素,符合学科教学特点。
革新观念,搭建自由平台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就要求教师要抱着珍惜、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而不应用死板单一的甚至是错误的作文评价标准把学生淹没在写作的条条框框之中。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设置开放性的、生活化的作文题目,使学生能看到题目就能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多写“我”之事,多写身边事。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加强作文升格训练 作文升格训练可以从立意、组材、构思、表达、写作技巧的运用等五个方面展开。下面是摘录学生作文中的关于“妈妈见我受伤后”的一番描述,笔者对此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之一――生动细致的描写”这个角度展开作文升格训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原文片断如下:
循声赶来的妈妈见我这个样子,二话不说,抱起我就往家里跑。回到家中,妈妈找出急救箱,一边给我擦伤口包扎,一边安慰我,等一切就绪之后,妈妈已是汗流浃背。最后她对我说:“其实伤在你身上,但却疼在妈妈的心里啊!”
原文片断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叙述较多,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对此,笔者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细致地展现当时妈妈见“我”受伤后的焦急情态以及帮“我”包扎伤口时的那种细心与对“我”的疼爱之情。
升格后的片断如下:
循声赶来的妈妈见我这个样子,二话不说,抱起我就往家里跑。回到家中,妈妈熟练地找来急救箱,将纱布、棉签等东西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接着妈妈把我那条受伤的腿轻轻地搁到她的大腿上,又小心翼翼地剪开膝盖处的裤子帮我消毒擦药。每次碰到创伤,我都会因为疼痛而紧张、抽搐,这时妈妈总是一只手牢牢地摁住那条伤腿的脚踝处,同时弯下身子不停地往我受伤的膝盖处轻轻地吹气,一边还竭力安慰我说:“吹吹就不疼了,马上就好了!”不知是妈妈的安慰还是那吹来的凉凉气息,我果然不觉得疼了。等到擦完了药,我才注意到妈妈的额头已经布满细密的汗珠,刚才还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我知道:妈妈那是心疼、着急所致,伤在我身,却是疼在妈妈的心里啊!
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能够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安排作文升格训练,相信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学校提供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强大保障,需要广大的语文老师革新作文教学观念,打造作文写作的自由平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升格训练,相信作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特有的教学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当前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与不足,严重影响了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笔者在分析当前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等三个方面对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了论述.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对策
一、当前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1.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前中职数学的教学偏向于数学理论教学,教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就给学生造成了数学知识无用的假象.同时,单纯的数学理论教学是枯燥而乏味的,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就使得中职学校的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2.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无法得到激发,在课堂上唯“教师之命”是从.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看似掌握了知识,但是一旦知识稍有变动,他们便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无疑是低下的.3.教师的教法单一
当前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讲解+练习”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会感觉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强调“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的教学.”由此可见,多样话的教学手段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势在必行.二、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因此,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应该将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其实用性和专业性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强调数学理论的教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有侧重点的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针对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函数及其不等式,这样就能解决建筑类专业学生利用此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中求面积、体积等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针对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函数、成本核算、利润函数等问题的教学上.针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将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等比数列上,因为等比例数列这个知识点很好的解决了年、月增长率、利息等问题.2.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充分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例如,笔者在教授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中,就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在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也很好的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接着,根据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y=2x的图象和函数y=(12)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可否利用y=2x的图象画出y=(12)x的图象?
问题2:从画出的图象(y=2x、y=3x和y=5x)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其底数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
问题3: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吗?
通过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更好的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3.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数学课堂教学
在中职院校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延用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了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中职教师应该灵活应用这些教学资源,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使得“死”的教学内容变“活”,平面的内容变得立体化了,极大的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丰富了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从而真正的使得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入耳、入脑、入心”,最终达到“入行动”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并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最终达到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参考文献:
[1]郑成生.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职业[J].技术教育,2010,31(32).[2]李梅.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管理学家,2012(19).[广西省银行学校(530007)]
第四篇: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中职数学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教材、教法、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应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查办法等多方面对中职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尤其要重视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专业知识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2009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数学课的定位主要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形成、服务专业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个方面。然而,目前中职数学教学面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要真正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全面完成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课程任务,需要认真分析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中职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二、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因素
中职数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职教特色,普教色彩较浓。一方面,部分中职教材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未能充分考虑中职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这一现实,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教材难度上定位于接近普通高中数学水平,内容偏多,难度偏深,这给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都带来较大困难。另一方面,现有教材缺乏对普通文化课定位的针对性。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而现行中职数 学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影响了文化基础与专业的有机结合,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师因素 中职教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激情、创新和实践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工作心态及教学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职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就工作心态而言,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浮躁。部分教师面对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心浮气躁,在课堂上经常训斥、挖苦学生,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教学几乎无法进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二是困惑。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怎么教才好。三是放任。极个别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不管学生课堂纪律如何,都以不变应万变,一讲到底。(三)教法因素
首先,一些教师缺乏对中职生的全面了解,对他们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没有足够的认识,教学上遇到困难,一味埋怨和批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做好学生引导作。其次,大多数数学教师无法把数学知识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影响到应用性教学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不足。(四)学生因素
一些中职生对数学课有一种厌学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把数学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对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无法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究其原因,一是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学业成绩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80%以上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
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抱着无所谓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正确。由于中职课程与初中课程不同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课后自由支配时间多于初中,而学生并没有自觉养成与中职学习相适应的学习习惯。
三、中职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合理地组织教材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关系到教学效率和效果。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专业特点出发,从未来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增删、整合,教给学生必备的、有用的、学得会的知识。一是可新增一章数学预备知识。预备知识包括多项式的运算、整数指数幂的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性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等,主要目的是为学习中职数学打基础。二是在注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同时,在“基本、够用”的前提下突出职教特色。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注意与专业课相沟通,在注重知识系统性的同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选取或添加适当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改革教法,激发学生兴趣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对教学方法建议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关注学生情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是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引人数学知识。如讲“集合”知识,就以所教班级的学生为例。全班同学能否组成一个集合?“全班同学”(集合A)与“全班男生”(集合B)有何关系?“全班女生”(该班全部是男生)能否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组成什么集合(引出“空集”概念)。这样举例,学生既感到有趣,也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二是用通俗幽默的生活语解释深奥的数学知识。张奠宙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什么是方程。他说:“方程’的思想,说穿了不过是‘拉关系’,为了认识‘未知数’先生,必须清‘已知数’先生为媒介,找到一种关系,根据关系就能认识‘未知数’先生”。三是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如在讲正弦函数图像时。引导学生体会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可理解为诗人处在原点,天地各为X轴的正负半轴,正弦函数图像沿着X轴左右两边无限地伸展着。四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或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觉得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增加学习的动力。2.师生关系情感化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尊重学生。中职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学业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长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真切关注,往往处于被忽略、被否定的境遇中,学习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情感关怀,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多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增加学习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就感。教师要起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做到。教师还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珍惜参加进修研讨的机会,积极参加教改实验,研读中职数学的专业刊物,积累教学教改新信息、新经验,为数学课的教学引来源头活水。3.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也应坚持一法为主,多法并用。目前,数学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自主讨论式教学法、碰壁点拨;式教学法、创设思维情境式教学
法,等等。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l方法都必须重视三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坚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日常生活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二是关注数学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直观,多举实例,引导学生由感知到分析、判断、推理,再进行抽象概括,或形成概念,或总结规律、方法,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三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用自己逻辑推理式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更多地利用情景导入方式,数形结合方法等感性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学习。4.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合理评价,改进考查办法
为了充分发挥考试与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在实践中探索了新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评定办法:取消期中考试,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各占50%。学生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为平时表现,占15%,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态度,到课、听课情况,配合教师教学等方面评定;第二项为平时测验,占15%,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平时测验;第三项为平时作业,占20%,由学生平时作业平均成绩乘以20%。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学生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到更好的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欢.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73-78.
[2]朱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困境成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95-96. [3]黄另竹.对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10(9):30-32.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 要 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的。智力因素是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是培养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强化和保证作用,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的作用,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共同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培养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动机, 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激活情感, 增强学习效果; 砥砺意志, 保证学习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自学......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培养 兴趣 动机 情感 意志习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老师们过多的重视语文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文课变成了生硬呆板的习题课。语文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感悟、熏陶的教育方法已经荡然无存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甚至于厌恶语文了。既然如此,又谈何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呢?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的作用,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共同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和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开发呢?通过自己将近八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兴趣还能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兴趣的重要性。中学生的心理有好奇、求新和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而语文教学故事性又特别强,因此,语文教学就不能人云亦云,总按一个模式进行教学,而要教出新花样,使学生觉得上每一节课都有所得,感到新鲜。我的做法是:
1、激发兴趣,唤起心理需要。
刚踏入中学校门的新生,对新环境新教师都能产生一种新鲜感。教师可利用其新鲜感而激发其学语文的兴趣。第一课堂,先叫一学生在黑板上书“人”字,接着在“人”字上作文章,讲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观;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气魄;莫泊桑的“平凡中透出神奇,质朴里窥见光华”的名篇佳作„„并相机而导: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是学做人。最后再抛出几个问题:你们能说一说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吗?你读过他们的文章吗?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任复旦大学校长时,为什么规定进复旦大学的理科生,大一时必修语文?这些问题既能很自然地将小学学过的与初中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巧妙地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好,数理化也难以学好;语文学不好,将来工作也不易做好。中学的语文内涵丰富,只要努力,学好语文会使人聪明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了,学生仍在纷纷议论着。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创设了一种充满魅力的课堂,这样的因时而启,相“机”而发,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还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这正是恰到好处地培养了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一些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如果问他们原因,多数人会说,每课都是分段、总结段意、总结中心思想,老是这一套真没意思。因此我根据学生悦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千方百计地避免教学程式化,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如我在教学文言文《伤仲永》时,不是直接讲解文意,而是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反复诵读,领会文意,然后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结果学生学得都不错,还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采用了学生谈收获和提疑问的方式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回答积极,抽象的课文变得具体易懂了。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来演故事,学生演得逼真,其他同学看得入了迷,学习兴趣大增。总之,只有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才能使学生日渐感到上语文课是新鲜活泼、充满乐趣的。
3、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
在教学《荒岛余生》一课,我在开头引入时说:“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几句简单的导入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举例导入、设疑导入、想象导入、比较导入、释疑导入等,只要你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导入,一定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精心设计回味无穷的结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结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结尾会使人有“余音饶梁,三日不绝”之感。如在教完《荒岛余生》之后,我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学生感到新奇,积极开动脑筋。有的学生想象自己是如何想尽各种办法,让人们发现自己,并安全获救的。好的结尾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中学生活泼好动, 富于幻想, 但注意力不够专注或不能持久, 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知识基础及心理特点, 将教学形式设计得活泼多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对学习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好争、好胜的心理,教师适时地开展故事演讲、成语接龙、改错别字、书法等多项活动及比赛。初一上学期学生自学专题《狼》后,我让学生也来一场辩论,狼是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学生热情高涨,三人一伙,五人一组,查找资料,编写提纲,主持人、辩手均由学生自己推选。辩论会气氛热烈,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但道理越辩越清,最后看法得到统一: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看狼不能只看到狼这个个体,要看到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它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辩论会的成功,使学生受益匪浅,倍受鼓舞。以后,在学了《七颗钻石》和《皇帝的新装》后,又自发地进行了课本剧表演。从别班同学的羡慕眼光里,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这些活动及比赛中,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追求,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师还可借助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二、激发动机,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其中包括学习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具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内需”的欲望;其次,教给学生以应有的知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1、进行学习语文目的教育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著名数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原校长苏步青教授在《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文中谈到: “(某些大学生)曾是数学尖子, 入大学后慢慢掉队, 有的竟然需要补考;有的论文内容相当好, 但文字表达很差;有的因没弄懂题意而做错习题;有的因语言表达不妥而将正确的题写错?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 若语文不及格, 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 杨振宁读中学时, 他父亲延师为他逐字讲解《孟子》, 他能全文背诵。他曾饱含着热情地强调, 青年时代念过的微积分等等远不如这个重要。平时多用类似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在学习、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同时还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过挖掘课文的思想、知识因素, 使学生认识语文是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文学素养、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 就会产生学好语文的心理倾向, 进而形成学好语文的积极动机。
2、激发语文学习需要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源泉。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越有力。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激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单调的教学形式,激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把教学内容向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延伸,课内教学也要形式不拘。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学生看到语文的广泛应用及自己的差距, 容易激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心理需要。
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是需要激励的关键。自尊是学生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体验;马斯洛关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实现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自信力这个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话一句,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了。
3、榜样教育,激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具有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中学生模仿力强,又常以自己崇拜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学中我经常借助榜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教学《邓嫁先》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邓嫁先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而成为“两弹元勋”的,同时,我也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熟悉的优秀同学,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在班里树立典型,以此渠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拼搏,激起酷爱学习的动机。
三、发挥情感因素,增强学习语文的效果
苏霍梅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把知识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尤为如此。常言道:“文以情动人”。哪一篇课文不饱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以适当的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呢?
1、披文入情
著名“情感派”语文教学名家于漪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那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如我在备《警察与赞美诗》一课时,深深的被作者那“含泪的微笑”所打动。我是用这样的导语引入新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有一系列小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都有着悲惨的命运。他们为了生存,在生命线上苦苦的挣扎者:有被资本家榨干血汗而成为骷髅般的“芦柴棒”,有被社会压迫得精神上已经麻木了的阿Q,有被封建礼教吞噬了魂灵、最后沦为“木偶似”的祥林嫂,而外国文学中的那些小人物又具有怎样的命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对一些小人物的回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凋动起来,学生就会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认真地阅读课文揣摩苏比这个人物形象。
2、语感传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严谨、简洁、意深、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于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用充满情味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的状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她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山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这样的教学语言就会成为一道有光彩,充满某种精神,饱含某种情味的语流,潺潺流过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
3、评价激情
在课堂上,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待他。哪怕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的评价都会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评价要有精当的指导性。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不能笼统含糊。如评价学生的朗读,用“读的不错,谁再读一段?”就不如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望今后继续努力”的评价。这一分为二具体而辨证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朗读状况,知道了努力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爱后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化否定性评价。如“你坐下”“不对”“谁再说说”,这种倾盆冷雨式的评价就浇灭了学生求知的火苗。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分析《孔乙己》一文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写出孔乙己的什么性格?一个学生答道:“虚伪”,老师并没有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用了分析性的评价:“你想想,‘虚伪’是把真相隐藏起来给人以假相,而此处的孔乙己是真的有钱,并且一个个地捻出让人看。„„”这样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钻研的欲望。
(2)评价要有强烈地启迪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有位老师向同学们问道:为什么用“水晶”来比喻小浩波的眼睛?学生答道:“纯洁无暇”,如果到此,老师只给一个简单而肯定的评价,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老师接着问道:“为什么不用‘玻璃’作比呢?它不也是透明的吗?”从而使学生悟出了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浩波童真的纯洁和可贵。这种启迪性的评价比老师简单的否定或一味把答案交给学生就更有启发性。
(3)评价要有热切的激励。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试想,在课堂上,你总是斥责学生东也不是,西也有错。学生见你上课心理就发怵,哪里还谈得上被吸引?如果我们多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走向正确,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艰难求索获得胜利的甜蜜,使之积累愉悦,积累成功,积累甜蜜,你的教学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四、磨砺意志,保证语文学习顺利进行
意志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所谓培养意志,也就是激励学生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自制力,学会积累知识。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学习任务面前,经常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学习的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或者觉得上课时间长坐不住,希望早点下课而神不守舍,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与困难作斗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意志品德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具备科学世界观的人,才能为伟大的目的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素材,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意志坚强起来。
2、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之自信、勇敢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也必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习只能以失败告终。而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即使暂时落后或失败了,只要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成功也就不会遥远了。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我让学生思考:别人能学好语文,自己为什么学不好?一个人学不好出生以来就一直接触、学习、使用的母亲语言,自己服吗?你应当怎么办?应当急起直追!赶超他人,超越自我!然后从课本入手,从基础知识入手,在各种语文训练中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让大多数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最后结合学习中出现的难题,重点指导、突破,从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感到最苦闷和灰心的是书面表达题。大部分学生一遇到此类题目就“跳”过去,空着不做。问他们为什么这样,都说这类题太难了,就是硬答,一般也不正确。对这种望难生畏、避开难题的心理和做法,我送给学生一句话:世界上最怕的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他们敢于面对难题的挑战,把困难当作磨练意志的磨刀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说:“我行!”消除了惧怕困难、不自信的心理障碍之后,再结合具体题目从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答案。这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就不成问题了。
3、给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困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来说,好比是“磨刀石”,当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了困难,并实现了一定的目的时,意志力就会得到发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热情地鼓励他们,想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于难度较大的作业,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如背诵较长的古文,可以把课文分割成几段,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背完指定的段落。
4、充分利用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性格
针对初中学生“三分钟热血”、毅力不强性格不定性、凡事图省事等特点,我时常送给学生一些名言警句,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业精于勤,荒于嬉。”“干劲,像一根奇特的焊条,它能帮助你把理想与现实紧紧地焊在一起。”并要求学生找一两个适合于自己的警句抄录在语文课本最醒目的地方,以时时激励、鞭策自己始终勤奋不懈。
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自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的。
1、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4、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几点粗浅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袁振国 《教学策略》
刁生富 《学会学习》
吴效峰 《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吴效峰 《新课程怎样教--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