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反思
宁陕县蒲河九年制学校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三课时“移项”
教学反思
课时:第一课时
年级:九年级
教师:唐志康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蒲河九年制学校 唐志康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三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列代数式、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整式加减运算等基础知识之后来学习的。人们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节乃至全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教材在第3课时结合这一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这节重点讨论用“移项”法解方程)。
首先用教材问题2说明什么是移项,再安排例3教学,给用移项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巩固、提高、拓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 “去括号”和“去分母”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成功方面:
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2、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分析应用题,列方程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用移项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4、绝大多数学生会解形如“ax+b+cx+d”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
5、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都能积极主动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大多数学的较好的学生都能积极帮助学的较差的学生,精神可嘉。
7、教学中注重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8、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少数学生不理解移项的概念,移项时不变号,导致移项出错;
2、学生独立完成题量不多,主要是学生做题速度慢;
3、虽然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但大胆放手不够,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4、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还不够;
5、课堂练习方法单一,且没有梯度,没有给优秀学生提供机会。
6、学生做练习时不细心,出现常规错误,做题的正确率较低;
7、由于学生基础差,配合不够默契,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一般。
第二篇: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1
在《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一课教学中,整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解法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合并同类项。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简单。讲解完成后给出随堂练习2个方程:(1)-4y-1=3y-8
(2)0.5n-3=1.5n+2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有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把本节课困难想到,总以为这节课很简单,没有困难,学生应该很轻松解决问题,以致于课后作业中也出现两大问题。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解题,第二:移项的符号不改变是一个大问题。这一节课后给我的反思是:备课中细致环节还不够准确,课堂上反馈练习太少,另外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学有时还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方法,这样长补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一、设计
1、复习回顾: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就是最终将方程转化为什么形式?
2、让学生尝试解这两个方程:
(1)x+2x+4x=140;
(2)x+4=—6
3、学生做好后先分析第一个方程,左边做了什么变形?这样做起什么作用?再分析第二个方程,根据等式性质1由x+4=—6变形为x=—6—4发现数据怎么变化的?从而归纳出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4、学生练习巩固、反馈。
5、最后小结收获与运用合并、移项的注意点。
二、反思
1、本堂课是在利用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规步骤,使解题更趋合理、简洁。因此在设计复习题时有意为后面做铺垫,一题多用。
2、合并同类项起到化简的作用,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合并成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移项使方程中含未知数x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一般在左边),不含x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再将系数化为1,从而得到方程的解x=m,m为常数。整个过程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
3、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铭记要移项首先要变号(变号移项),并知道它的依据,加深对变号的理解。
4、本堂课如果前面能更紧一些,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小结就更好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
在上这节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
由于这节课是同课异构,我发现第一位老师上完课,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我在上课时,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
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我认为:虽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4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5
在《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一课教学中,整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解法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合并同类项。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简单。讲解完成后给出随堂练习四个方程:(1)10x—3=9(2)5x—2=7x+8(3)X=3/2x+16(4)1—3/2x=3x+5/2。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有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把本节课困难想到,总以为这节课很简单,没有困难,学生应该很轻松解决问题,以致于课后作业中也出现两大问题。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解题,第二:移项的符号不改变是一个大问题。这一节课后给我的反思是:备课中细致环节还不够准确,课堂上反馈练习太少,另外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学有时还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方法,这样取长补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6
在《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一课教学中,整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解法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合并同类项。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简单。讲解完成后给出随堂练习2个方程:
(1)—4y—1=3y—8
(2)0.5n—3=1.5n+2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有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把本节课困难想到,总以为这节课很简单,没有困难,学生应该很轻松解决问题,以致于课后作业中也出现两大问题。
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解题,第二:移项的符号不改变是一个大问题。这一节课后给我的反思是:备课中细致环节还不够准确,课堂上反馈练习太少,另外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学有时还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方法,这样长补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7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篇:《3.2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广兴学校
侯淑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使学生感受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方法,体验数学中的建模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意图】以故事情景引入课题,使学生能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投入学习中去,既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又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
从前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平时总喜欢捉弄人,有一天它遇见了老虎,狐狸说:“我发现2和5是可以一样大的,我这里有一个方程5x-2=2x-2,等号两边同时加上2得5x-2+2=2x-2+2,即5x=2x.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得,5=2。”老虎瞪大了眼睛,听傻了。请你们想一想,狐狸说的对吗?为什么?
显然,狐狸的说法是不对的,那是为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
【活动1】自学课本88页问题2,圈出题里关键的词,并回答下列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七年级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设计意图】进一步渗透模型化思想,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寻求解决途径,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
(1)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___3x___本;共分出3x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这批书共有___(3x+20)_____本;
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2)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__4x_____本;需要分出4x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
_____(4x-25)___本;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3、列方程: 3x+20=4x-25.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也是列方程中常用的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
【活动2】探究移项法则
思考:怎样解方程3x+20=4x-25? 问题1:它与上节课我们学过的方程x+2x+4x=140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3x与4x),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问题2: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呢?
学生思考探索:要使方程右边不含x的项,两边都减去4x,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 3x+20-4x-20 =4x-25-4x-20 即 3x-4x=-25-20。
问题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根据等式性质1。
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 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x变为-4x后移到左边.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 小结:公元820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对消与还原》,整本书重点是介绍方程的解法,这本书对后来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中提到的“对消”与“还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练习1:慧眼找错
(1)由x=-5+2x得x =-2x+5;(2)由2x-3=x+5得2x+x=5-3;
(3)由2x-1=x+2得2x-x=-2+1;(4)由6x-8=-4x-2得6x+4x=-2+8
在解题过程中共同得出移项注意事项。
练习2:将下列方程进行移项变换(口答)
(1)3 x-4=1(2)2 x +3=5,(3)5 x = x +1(4)2 x-7=-5 x(5)4 x =3 x-8(6)x =3 x-5 x-9 【活动3】探究解ax+b=cx+d型方程的一般步骤
1、教师以框图规范解方程3x+20=4x-25的具体过程,要求学生明确每个步骤的依据。
师生总归纳结解ax+b=cx+d型方程的一般步骤:①移项;②合并同类项;③系数化为1 思考:
问题4:移项解这个方程时,移“谁”?怎么移? 问题5:解方程中“移项”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可以简化方程,使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解方程的过程蕴含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2、例题示范 学生口述解题,教师板书规范思路、格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方法。
四、展示反馈
【活动4】综合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移项方法的尝试运用,加深对该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形如“ax+b=cx+d”的方程。出示课本上第90页练习第1题.(1)6x-7=4x-5(2)x-6= x(要求每组每人做1题,选代表上黑板解答,其他做完后对调批改,教师巡视指导.)
(补充练习)(3)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分别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又一种方法——移项
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的目的是什么?在移项过程中注意什么?
等式的性质1,使方程的已知项和未知项分别位于方程的左边和右边,使方程更接近于ax=b的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2、解形如“a x +b=c x +d”的方程的一般步骤:①移项;②合并同类项;③系数化为1。
3、今天学习了两种数学思想,请你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 建模思想;化归思想.4、解决情景问题。
六、当堂测试
1、下列移项正确的是()A.从12-2 x =-6,得到12-6=2 x B.从-8 x +4=-5 x -2,得到-8 x +5 x =-2-4 C.从5 x +3=4 x +2,得到5 x -2=4 x -3 D.从-3 x -4=2 x -8,得到8-4=2 x -3 x。
2、对方程7x =6+4x进行移项,得_______,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系数化为1,得_______.3、当x = _______时,5 x -8与x互为相反数。
4、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得方程的解为x =-3,且方程的等号两边都含有未知数项和常数项.5、解方程:
(1)x-1=-5+2x(2)10y+7=12y-5-3y
6、小明根据方程5x+2=6x-8编写了一道应用题,请你把空缺部分补充完整并解该方程。某手工小组计划教师节前做一批手工品赠给老师,如果每人做5个,就比计划少2个; ________。请问手工小组有几人(设手工小组有x人)?
7、盈不足术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优秀算法.《九章算术》有这样一个问题: 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几何?(译:一些人共同买东西,每人出八元钱,则多三元钱,每人出七元钱,则少四元钱.问有多少人,物价又是多少?)
【拓展训练】
某同学在解方程 5x+2=■x+3时,把■处的数字看错了,解的x=-4/3 , 则该同学把■看成多少?
七、作业布置
课本第91页习题3.2第3题、第11题.八、板书设计:
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一、移项
二、例题讲解
1、移项法则 例3
2、移项的中注意事项
三、数学思想
第四篇:(教学反思)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__教学反思
宁陕县蒲河九年制学校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三课时“移项”
教学反思
课时:第一课时
年级:九年级
教师:唐志康
解一元一次方程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列代数式、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整式加减运算等基础知识之后来学习的。人们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节乃至全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教材在第3课时结合这一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这节重点讨论用“移项”法解方程)。
首先用教材问题2说明什么是移项,再安排例3教学,给用移项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巩固、提高、拓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 “去括号”和“去分母”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成功方面:
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2、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分析应用题,列方程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用移项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4、绝大多数学生会解形如“ax+b+cx+d”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
5、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都能积极主动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大多数学的较好的学生都能积极帮助学的较差的学生,精神可嘉。
7、教学中注重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8、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少数学生不理解移项的概念,移项时不变号,导致移项出错;
2、学生独立完成题量不多,主要是学生做题速度慢;
3、虽然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但大胆放手不够,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4、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还不够;
5、课堂练习方法单一,且没有梯度,没有给优秀学生提供机会。
6、学生做练习时不细心,出现常规错误,做题的正确率较低;
7、由于学生基础差,配合不够默契,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一般。
第五篇: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反思一: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它是数运算的深化与提升,是对学生运算能力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学过程为:第一步用阿尔-花拉子米的《对消与还原》引入课题。第二步,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体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第三步,通过“思考”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第四步,通过例1掌握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由数学史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问题1的探究、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通过例1规范学生解题过程的书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了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不足之处
1.对课本“思考”内容处理不到位。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的更简单,接近“x=a”的形式。
2.教学过程中,对问题1处理时没有强调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
3.同类项有两类,即: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强调的不够。
三、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不细心出错。有的学生计算时,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导致计算错误,计算能力不达标。
2.计算过程书写不规范。如“3x=6”,有的学生算成1x=2,忽略未知数系数为“1”时可省略。有的学生最后算成“2=x”,书写格式不规范。
3.对计算器有依赖性。经常大量使用计算器,降低了口算、笔算能力。
四、提高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1.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切忌粗枝大叶、急于求成。
2.重视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合理的使用计算器,提高口算、笔算能力。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解题技巧,减少计算量,降低出错率。
反思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书写理由太费劲,移项的出现使得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和解法,但是移项实际上就是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加伙同减同一个代数式,所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的另一种说法,因而移项概念的得出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前置自学中设计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几个题目,并让学生课间做到黑板上,为学生自主探究移项概念做好了铺垫工作;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的应用,因而我又设计了几个巩固移项概念的题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对移项的概念和法则加深理解和应用;然后自学课本例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算理,并加以巩固应用,让学生体会出解题步骤的简洁性并通过达标测试中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在设计问题时,本想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最后在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设计,因而对于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做得还不够好。
反思三: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
>总结一下,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课堂上有针对的练习做得太少,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没有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从等式性质引伸出来的,而不是等式性质的简单重复;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移项时,有的是忘记改变符号,而有的是根本就没有要改变符号的概念,虽则在课堂上我特别作了强调,但少数学生没有听进去,没有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既然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那一定是在教学中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我反复思考,认为:虽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所以总的来说,这课堂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没有完成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把握好课堂45分钟,向课堂要教学质量,要效果。
反思四: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解方程学生在5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学生已有的解方程的经验是以算式的方式即找出被减数,减数,差.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除数,除数,商等哪一个未知进而利用公式来进行解答的.而现在我们是要深入学习方程,并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方程作铺垫.所以,我们是在学好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化简,系数化为1来解方程,学生能从理论上理解解方程的原理。在讲解解法时,我们采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方法让学生牢牢掌握好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练习中也表明了学生这一知识点学得比较好
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从而总结出移项在解方程中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由于今天是第一次接触此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学生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之后通过适当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本节内容,并让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利用“移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