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毕业考试地理复习学案(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03: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毕业考试地理复习学案(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毕业考试地理复习学案(小编推荐)》。

第一篇:八年级下毕业考试地理复习学案(小编推荐)

八年级下毕业考试地理复习学案

中 国 的 主 要 产 业 第一节 农 业 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建国以来农业的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及分布。

4、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能力目标:

1、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2、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3、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德。学习重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学习难点: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及其优良畜种。

《课前预习》

1、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小麦分布()()()等;水稻主要分布()()()等地区。

种 2、棉花分布()(),()是我国优质长绒棉产区。

中 植 3、油料作物分布:油菜产量最大、种植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花生主要产区为()()。

国 业

4、糖料作物的分布:甘蔗分布()及()盆地,其中()产量最大。甜菜主要分布()、()、()和新疆北部。的

5、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分布:()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农 畜 主要牧区:()、()、()、()。

牧 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对象。业 业 主要优良牲畜品种

农业发展的成就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的发展 农业开发的潜力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前景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及科技兴农 《学习过程》

引入:牛奶、米饭、蔬菜、瓜果、鱼肉、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提供。新课:(合作交流)

一、农业的概念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2、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3、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1、完成书P4页活动题。

2、小麦、水稻分布的地区。(见课前预习部分)

四、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P6页图1—7和阅读部分,写出棉花、油料、糖料、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地区(见课前预习部分)

五、畜牧业分布 读P8页“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

四大牧区:()、()、()、()。

《知识巩固》

我国下列农产品中,居世界首位的有()

A、谷物、甘蔗、油菜籽 B、甘蔗、甜菜、棉花 C、大豆、花生、甜菜 D、猪、牛、羊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第二节 工业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使学生学会分析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了解各工业基地的优势和成就,增强振兴我国民族工业的信心。学习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学习难点: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

《课前预习》

()工业—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五大著名油田。中 基础工业()工业—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国 的分布地()工业—()、()、()、()、()的 区()工业—()()()()()()()工()地区——著名重工业基地

业 主要工业基地()地区——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地区——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区——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学习过程》

引入:书本、文具、锅、计算机.汽车.等物品,说出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 新课:(合作交流)

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1、读课本P11页“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图”

(1)1978年到达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2)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

2、读P11正文,(1)旧中国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等城市。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在书上用线条划出。

二、基础工业及主要工业基地。(见预习部分)

《巩固提高》

1、关于我国能源工业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以水电为主,南方以火电为主

B、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江西省的煤炭产量最大 C、黑龙江省的大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D、三峡水电站的电能主要用于大西北的开发 2、以海盐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中心是()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大连

《学习小结》见预习部分

《知识拓展》

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特点 发展方向

沪宁杭 工业基地)地区,上海为中心,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常州(1)基础好,技术水平高.(2)农业基础好.(3)交通便利.(4)科技发达.(5)能源和矿产不足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结构轻型化,实行内引外联,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京津唐 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1)煤,铁,石油,海盐丰富.(2)农业基础较好.(3)水陆运输便利.(4)科教发达.(5)基础好,技术水平高.(6)水资源不足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精细化工方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沈阳和大连为中心,鞍山,本溪,抚顺,辽阳(1)煤,铁,石油丰富.(2)劳动力丰富.(3)交通便利.(4)工业基础好.(5)水和能源不足

我国最老的重工业基地 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消耗能源大,当地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广州,深圳,珠海(1)农业基础好.(2)劳动力丰富.(3)临近港澳.(4)水资源丰富.(5)能源,矿产不足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出口加工为主的工业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学习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举例知道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5、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6、从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的产地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7、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献身祖国的高科技事业。学习重点:高科技产业的分布。学习难点:高科技产业的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

()高技术产业带

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技术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带的分布()

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

()

〈学习过程〉

引入:电话从无到有,再到都已普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世界第一,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

新课:〈小组合作〉

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技术()业

1、高技术产业部门 高技术()业

高技术()业

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1、读教材正文部分,三大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和()。

2、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即()()()()。〈巩固提高〉

1、下列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位于北京的是()A、上海高新区 B、深圳高新区 C、中关村科技园区 D、西安—杨凌高新区

2、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和能源 B、知识和技术 C、劳动力数量 D、交通

〈知识小结〉见预习部分

〈课堂作业〉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拓展升华〉 世界著名高新技术产业区:

(1)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之称;(2)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3)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4)德国的“硅谷”——慕尼黑、斯图加特。

第四节 交 通 运 输 业 知识目标:

1、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重点: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学习难点:五种运输方式特点。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线

()线

()线

南北向()线

(—)线

(—)线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线(五纵四横)

(—)线

(—)线

东西向(—)线

(— — —)线 〈学习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新课:〈合作交流〉

一、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1、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2、讨论:“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完成教材20页活动题2。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以县城为例,了解交通的变化,及其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2、完成教材21页活动题1、2。

三、公路运输

1、公路运输有哪些特点?在什么情形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

2、读“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图,2000年的公路通车里程是否1952年的______倍。

3、读22页“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图,查找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起讫点。

4、学生读图:在9页“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填充图上,填出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位置。

5、学生学习“公路分级与国道编号”

〈巩固提高〉

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可以满足“门对门”服务的运输方式是()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水路运输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2.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3.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4、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五种运输方式特点。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知识小结法 第二课时〈课前预习〉

1、填出下列铁路干线交会的铁路枢纽站名称:

铁路干线 铁路枢纽站名称

京广线与陇海线

京沪线与陇海线

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

京沪线、沪杭线

京哈线与哈大线

成昆线与宝成线

浙赣线与湘黔线

2、填写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现代运输方式 运输线路 运输工具 运价 时速 运量

水运 河道/航海线 最慢

陆运 铁路/公路 火车/汽车 居中 居中 居中

空运 航空线

最小

〈学习过程〉 引入: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有哪些? 新课:

四、铁路运输

1、铁路运输具有()、()、()的特点。

2、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1)南北向干线有()线、()线、()线、()线、(—)线、(—)线、(—)线;(2)东西向干线有:(—)线、(—)线、(—)线、(— — —)线。

3.读“中国铁路线分布”图(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2)查找东西铁路干线。

4、在下图中画出主要铁路干线(熟悉铁路线的名称.分布.起止点及主要铁路线的交会点枢纽)。

5、学生完成教材P24~25活动题1~7。

五、海洋运输

1、我国海洋运输航线分()航线和()航线两大部分。

2、沿海航线一般以福建()为界,分()沿海航线和()沿海航线。北方沿海航线以()和()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和()为中心。

3、远洋航线以()、()、()、()、()、()和()等海港为据点。

4、完成书P25~26活动题。

六、航空运输

1、航空运输具有速度()、运价()和运量()的特点。

2、读书P27“中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的增长”图。计算2000年的航空航线里程是1952年的()倍。

3、读书P28“中国主要航空港和航线分布”图,我国拥有最多航线的三个航空港是()、()、()。

4、学生完成课本P28活动题1~3。〈学法指导〉

画铁路、公路、航空线分布草图,多采用“城市中心放射法”。现以我国西南地区铁路交通为例:

1、定点。以西南大城市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为铁路交通枢纽,将它们大致的相对位置固定在纸上。

2、连线。每两个城市连一条路线,即成渝线、成昆线、贵昆线、川黔线。

3、放射。以每一个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即形成了宝成线、襄渝线、黔桂线、湘黔线。至此,西南地区8条环状铁路已经画好了。

4、接轨。向外区延伸出去的铁路线,还应当与全国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的铁路网。例如,宝成线—陇海线,襄渝线—汉丹线,川黔线—黔桂线,贵昆线—湘黔线,成昆线—南昆线.继续延伸,最后形成全国铁路网。〈巩固提高〉

1、完成下列各题:

(1)运输距离在80千米内,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2)运输距离在80~550千米之内,最廉价的方式是();(3)运输距离在550千米以上,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4)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

A、空运 B、铁路 C、公路 D、水运

a、在抗击SARS过程中,医生需要使用广州非典康复者的血清为北京的非典患者治疗.将采集好的血清从广州运送到北京,最合适的运输方式(); b、一吨活鱼从郊区运到市区(); c、20万吨的煤炭从大同到秦皇岛(); d、从重庆到武汉旅游,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e、中国内地对台湾”零关税”开放水果市场,台湾果农将水果运到福建()

2、读我国四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示意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铁路线是包兰线 B、(2)铁路线是京九线

C、(3)城市既是铁路枢纽,又是省会城市 D、(4)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工业以煤炭工业为主

〈知识小结〉 交通事业的重要性

铁路、公路 特点: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 中国的交 主要运输方式 水运 飞机、管道等发展成就及现状;通运输 航空、管道 主要线路的分布

选择最佳 可供选择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 运输方式 选择原则:优选法(运距、运量、货物性质、时间等)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一节 “祖国心脏—北京市” 《学习目标》

1、了解北京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和城市职能。

2、了解北京市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3、熟悉北京的旅游景点。

4、理解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交通状况的因果关系。

5、理解北京市的环境问题。《课前预习》

自主导学:如何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这节课我们进入省级区域地理学习了,研究区域地理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解决区域“在哪儿”“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在哪儿 怎么办 是什么 区 域 为什么 位置 分布 联系与差异 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 人地关系 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

1、在哪儿:北京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什么:北京的城市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北京的不资源匮乏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么办: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

引入:北京虽不靠海,但离海不远,让我们的沿海之旅就从“祖国心脏”—北京开始吧。“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我们的首都了解多少?” 新课:(合作交流)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

1、读书30页图2—1(1)北京位置特点:位于_________山,_________山和________平原的结合部.(2)找出永定河的流向,北京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我们每位同学都想亲眼目睹京城的风采,你认为什么季节是去北京旅游的最佳时期,为什么?(4)读书31页”北京之夏”,北京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俗话说”条条道路能北京”,从我们这里到北京,可选择__________, _________交通工具,铁路线________—________线.公路线________国道—__________高速——京珠高速。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1、北京市的首要城市职能是_____________,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是_____________.2.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重大事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 课标 第一 网

3.读书32页”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北京高等院校有_________大学和_________大学等.5.读33页”北京市的环境问题”, 一是_________环境问题;二是____________环境问题.6.对于北京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完成33页活动题1~3.《巩固提高》

1、有关北京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B、位于燕山、太行山和东北平原的结合部 C、东部濒临渤海 D、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 2、2003年8月3日18时30分,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会徽在北京天坛揭晓,如右图,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民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哪些信息呢?(提示:可从时间、地点等方面去考虑)

(2)你能列举三个位于北京市的旅游胜地吗?(多列不限)《知识小结》

位置特点: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 北京 自然地理特点:地势、气候

城市职能与发展方向 《拓展升华》

如何设计简单旅游方案

北京的旅游资源和信息非常丰富,在学习时可利用网络信息和电子地图设计简单的旅游方案,既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熟悉北京各项旅游资源的分布。

设计方案时,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如文化教育游、文物古迹游、奥运村游等,方案还应包括景点的选择、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交通方式选择日程安排、各项开支、购物(纪念品、特产)等,资料是否丰富、线路选择是不恰当,方案是否合理等将成为评价你的设计方案优劣的标准。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学习目标:xkb1.com

1、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2、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及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3、掌握台湾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4、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6、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及其城市职能。学习重点:

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台湾丰富的自然环境特征。

3、台湾省的经济特征。

4、台湾岛的地形特征。

《课前预习》 读台湾地图,回答: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城市或海港: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域:

A__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

3、台湾岛南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北部的气候类型 是____________;台湾岛西部的地形是_________, 东部的 地形是_________.《学习过程》

引入: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说出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我国哪个省?属于什么民族? 新课:(合作交流)

一、台湾省地理位置特点:

1、东临_________洋,西隔_________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主体是_________岛,以及附近的彭湖列岛,钓鱼岛等于200多个岛屿,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_________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新课 标 第一 网

二、人口与民族:省内居民以_________族为主,约占人口的97%,约80%的袋人口祖籍为_________省,少数民族主要是_________族。

三、自然环境特点:

1、地形:(1)地形以_________为主,主要有台湾山脉,最高峰是_________山;(2)平原多分布在台湾省_________部沿海,总称西部平原。

2、河流、湖泊:河流短小流急,_________是岛内最长的河流,_________潭是最大的湖泊。

3、气候:主要是_________季风气候。

四、资源丰富:

1、森林资源:台湾山地众多,所以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很多,樟树最为著名,_________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2、农产品:耕地多集中_________平原,水稻种植普遍,因而被称为“米仓”。这里甘蔗、蔗糖的产量也很大,有“糖缸”之称。另外还盛产香蕉、菠萝和茶叶,享有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乡”及“茶叶之乡”的美名。

3、矿产:台湾的矿种主要有6种______、______、硫磺、______、石油、天然气。

4、海洋资源:台湾海峡的鱼类特别多,是我国优良的渔场。

五、经济特点:以“______”——加工——“______型”经济为主。

六、主要城市:______、高雄、基隆。《巩固提高》

1、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隔着_________海峡。

2、台湾岛多火山、地震是由于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相互碰撞。

3、台湾岛地形以______为主,河流落差大,水量丰富,所以水能蕴藏量大。

4、台湾_________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平原。

5、台湾被称为“东方甜岛”,是因为台湾盛产_________。

6、台湾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知识小结》

位置特点: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地形:多山

台湾 自然环境特点 河流湖泊:河流短小流急 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农产品、矿产、海洋资源

经济特点:以“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为主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知识拓展》 台湾岛的铁路线为何环岛分布?

第十二节 “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学习目标: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5、重点经济特征、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内地的关系。

《课前预习》

位置——______海之滨、______口东侧,北连深圳 位置与范围 范围——______岛、______半岛、新界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香港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经济特征 交通运输——机场、海港、铁路()线 旅游信息和教育——购物天堂、海洋公园 《学习过程》

引入:1997年7月1日,我国收回了哪里? 新课:(合作交流)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地处______海之滨,______江口东侧,北连______市;

2、范围——____岛、______半岛和______(包括大岛屿)三部分组成。

二、地形与气候:

1、地形——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

2、气候——主要是______季风气候。

三、经济特征

1、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1)香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运中心之一,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设备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克福齐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银行,有80多家在香港开业。

香港——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苏黎世齐名。

香港——全球证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2)香港经济以______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2、发达的交通运输——机场、海港、铁路(京九线)

3、旅游信息和教育——购物天堂、海洋公园。《巩固提高》

1、芳芳沿京九线由深圳进入香港,她首先到达的地区是()A、香港岛 B、新界 C、九龙半岛 D、大屿山岛

2、下列产业,不属于香港经济支柱的是()A、旅游业 B、金融业 C、加工业 D、乳畜业

3、下列有关香港地位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国际政治中心 B、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C、国际金融中心 D、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第十三节“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 学习目标: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和组成部分。

2、了解澳门的历史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3、了解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以及发展变化的特征。

4、重点地理位置、经济特点。

《课前预习》

概况——我国面积______、人口______的省级行政区。

位置与范围 位置——______海

澳门 经济支柱——______、博彩、工业、建筑业

旅游资源——有“________”之称

《学习过程》 引入:〈澳门岁月〉主题歌:“七子之歌——澳门”(闻门)新课:(合作交流)

一、概况——我国面积________,人口________的省级行政区。

二、位置与范围:

1、位置——_____海之滨,珠江口西侧,北连____海。2.范围——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经济支柱——________业、博彩、工业、建筑业。

四、旅游资源——有“________”之称。

第二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毕业复习学案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毕业复习学案教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八年级下毕业考试地理复习学案

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的概念、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建国以来农业的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及分布。

4、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能力目标:、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2、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3、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德。

学习重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学习难点: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及其优良畜种。

《课前预习》、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小麦分布()()()等;水稻主要分布()()等地区。

2、棉花分布()(),()是我国优质长绒棉产区。

3、油料作物分布:油菜产量最大、种植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花生主要产区为()()。

4、糖料作物的分布:甘蔗分布()及()盆地,其中()产量最大。甜菜主要分布()、()、()和x疆北部。

5、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分布:()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主要牧区:()、()、()、()。

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对象。

主要优良牲畜品种

农业发展的成就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的发展

农业开发的潜力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前景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及科技兴农

《学习过程》

引入:牛奶、米饭、蔬菜、瓜果、鱼肉、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提供。

新课:(合作交流)

一、农业的概念、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2、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3、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完成书P4页活动题。

2、小麦、水稻分布的地区。(见课前预习部分)

四、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P6页图1—7和阅读部分,写出棉花、油料、糖料、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地区(见课前预习部分)

五、畜牧业分布

读P8页“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

四大牧区:()、()、()、()。

《知识巩固》

我国下列农产品中,居世界首位的有()

A、谷物、甘蔗、油菜籽

B、甘蔗、甜菜、棉花

c、大豆、花生、甜菜

D、猪、牛、羊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第二节

工业

学习目标:、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使学生学会分析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了解各工业基地的优势和成就,增强振兴我国民族工业的信心。

学习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

《课前预习》

()工业—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五大著名油田。

基础工业

()工业—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的分布地

()工业—()、()、()、()、()

的 区

()工业—()()()()()()()

()地区——著名重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基地

()地区——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区——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区——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学习过程》

引入:书本、文具、锅、计算机.汽车.等物品,说出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

新课:(合作交流)

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课本P11页“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图”

(1)1978年到达XX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

(2)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

2、读P11正文,(1)旧中国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地区,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等城市。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在书上用线条划出。

二、基础工业及主要工业基地。(见预习部分)

《巩固提高》、关于我国能源工业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以水电为主,南方以火电为主

B、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江西省的煤炭产量最大

C、黑龙江省的大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D、三峡水电站的电能主要用于大西北的开发

2、以海盐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中心是()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大连

《学习小结》见预习部分

《知识拓展》

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特点

发展方向

沪宁杭

工业基地

上海为中心,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常州

(1)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科技发达.能源和矿产不足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结构轻型化,实行内引外联,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京津唐

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

煤,铁,石油,海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水陆运输便利.科教发达.基础好,技术水平高.水资源不足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精细化工方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沈阳和大连为中心,鞍山,本溪,抚顺,辽阳

煤,铁,石油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水和能源不足

我国最老的重工业基地

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消耗能源大,当地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广州,深圳,珠海

农业基础好.劳动力丰富.临近港澳.水资源丰富.能源,矿产不足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出口加工为主的工业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学习目标〉、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举例知道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5、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6、从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的产地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7、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献身祖国的高科技事业。

学习重点:高科技产业的分布。

学习难点:高科技产业的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

)高技术产业带

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

()高技术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带

的分布

()

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

()

()

〈学习过程〉

引入:电话从无到有,再到都已普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世界第一,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

新课:〈小组合作〉

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技术()业、高技术产业部门

高技术()业

高技术()业

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高技术产业的分布、读教材正文部分,三大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和()。

2、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即()()()()。

〈巩固提高〉、下列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位于北京的是()

A、上海高新区

B、深圳高新区

c、中关村科技园区D、西安—杨凌高新区

2、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和能源

B、知识和技术

c、劳动力数量

D、交通

〈知识小结〉见预习部分

〈课堂作业〉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拓展升华〉

世界著名高新技术产业区:

(1)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之称;

(2)

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3)

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4)

德国的“硅谷”——慕尼黑、斯图加特。

第四节

知识目标:、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中国铁路干线分布。

学习难点:五种运输方式特点。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线

()线

()线

南北向

()线

(—)线

(—)线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

()线

(五纵四横)

(—)线

(—)线

东西向

(—)线

(—

—)线

〈学习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新课:〈合作交流〉

一、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2、讨论:“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完成教材20页活动题2。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以县城为例,了解交通的变化,及其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2、完成教材21页活动题1、2。

三、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有哪些特点?在什么情形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

2、读“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图,XX年的公路通车里程是否1952年的______倍。

3、读22页“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图,查找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起讫点。

4、学生读图:在9页“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填充图上,填出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位置。

5、学生学习“公路分级与国道编号”

〈巩固提高〉

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可以满足“门对门”服务的运输方式是()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水路运输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2.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3.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4、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五种运输方式特点。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知识小结法

第二课时〈课前预习〉

、填出下列铁路干线交会的铁路枢纽站名称:

铁路干线

铁路枢纽站名称

京广线与陇海线

京沪线与陇海线

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

京沪线、沪杭线

京哈线与哈大线

成昆线与宝成线

浙赣线与湘黔线

2、填写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现代运输方式

运输线路

运输工具

运价

时速

运量

水运

河道/航海线

最慢

陆运

铁路/公路

火车/汽车

居中

居中

居中

空运

航空线

最小

〈学习过程〉

引入: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有哪些?

新课:

四、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具有()、()、()的特点。

2、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1)南北向干线有()线、()线、()线、()线、(—)线、(—)线、(—)线;(2)东西向干线有:(—)线、(—)线、(—)线、(—

—)线。

3.读“中国铁路线分布”图(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2)查找东西铁路干线。

4、在下图中画出主要铁路干线(熟悉铁路线的名称.分布.起止点及主要铁路线的交会点枢纽)。

5、学生完成教材P24~25活动题1~7。

五、海洋运输、我国海洋运输航线分()航线和()航线两大部分。

2、沿海航线一般以福建()为界,分()沿海航线和()沿海航线。北方沿海航线以()和()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和()为中心。

3、远洋航线以()、()、()、()、()、()和()等海港为据点。

4、完成书P25~26活动题。

六、航空运输、航空运输具有速度()、运价()和运量()的特点。

2、读书P27“中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的增长”图。计算XX年的航空航线里程是1952年的()倍。

3、读书P28“中国主要航空港和航线分布”图,我国拥有最多航线的三个航空港是()、()、()。

4、学生完成课本P28活动题1~3。

〈学法指导〉

画铁路、公路、航空线分布草图,多采用“城市中心放射法”。现以我国西南地区铁路交通为例:

、定点。以西南大城市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为铁路交通枢纽,将它们大致的相对位置固定在纸上。

2、连线。每两个城市连一条路线,即成渝线、成昆线、贵昆线、川黔线。

3、放射。以每一个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即形成了宝成线、襄渝线、黔桂线、湘黔线。至此,西南地区8条环状铁路已经画好了。

4、接轨。向外区延伸出去的铁路线,还应当与全国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的铁路网。例如,宝成线—陇海线,襄渝线—汉丹线,川黔线—黔桂线,贵昆线—湘黔线,成昆线—南昆线.继续延伸,最后形成全国铁路网。

〈巩固提高〉

、完成下列各题:

(1)运输距离在80千米内,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

(2)运输距离在80~550千米之内,最廉价的方式是();

(3)运输距离在550千米以上,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

(4)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

A、空运

B、铁路

c、公路

D、水运

a、在抗击SARS过程中,医生需要使用广州非典康复者的血清为北京的非典患者治疗.将采集好的血清从广州运送到北京,最合适的运输方式();

b、一吨活鱼从郊区运到市区();

c、20万吨的煤炭从大同到秦皇岛();

d、从重庆到武汉旅游,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e、中国内地对台湾”零关税”开放水果市场,台湾果农将水果运到福建()

2、读我国四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示意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1)铁路线是包兰线

B、(2)铁路线是京九线

c、(3)城市既是铁路枢纽,又是省会城市

D、(4)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工业以煤炭工业为主

〈知识小结〉

交通事业的重要性

铁路、公路

特点: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

中国的交主要运输方式水运

飞机、管道等发展成就及现状;

通运输

航空、管道

主要线路的分布

选择最佳

可供选择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

运输方式

选择原则:优选法(运距、运量、货物性质、时间等)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一节

“祖国心脏—北京市”

《学习目标》

、了解北京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和城市职能。

2、了解北京市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3、熟悉北京的旅游景点。

4、理解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交通状况的因果关系。

5、理解北京市的环境问题。

《课前预习》

自主导学:如何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这节课我们进入省级区域地理学习了,研究区域地理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解决区域“在哪儿”“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在哪儿

怎么办

是什么

为什么

位置

分布

联系与差异

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

人地关系

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

、在哪

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什

:

京的城

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

3、为什么:北京的不资源匮乏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么办: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

引入:北京虽不靠海,但离海不远,让我们的沿海之旅就从“祖国心脏”—北京开始吧。“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我们的首都了解多少?”

新课:(合作交流)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

、读书30页图2—1

北京位置特点:位于_________山,_________山和________平原的结合部.找出永定河的流向,北京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我们每位同学都想亲眼目睹京城的风采,你认为什么季节是去北京旅游的最佳时期,为什么?

读书31页”北京之夏”,北京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俗话说”条条道路能北京”,从我们这里到北京,可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交通工具,铁路线________—________线.公路线________国道—__________高速——京珠高速。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市的首要城市职能是_____________,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是_____________.2.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重大事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课标第一网

3.读书32页”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北京高等院校有_________大学和_________大学等.5.读33页”北京市的环境问题”,一是_________环境问题;

二是____________环境问题.6.对于北京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完成33页活动题1~3.《巩固提高》、有关北京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B、位于燕山、太行山和东北平原的结合部

c、东部濒临渤海

D、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

2、XX年8月3日18时30分,举世瞩目的XX年奥运会会徽在北京天坛揭晓,如右图,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民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哪些信息呢?(提示:可从时间、地点等方面去考虑)

你能列举三个位于北京市的旅游胜地吗?

《知识小结》

位置特点: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

北京

自然地理特点:地势、气候

城市职能与发展方向

《拓展升华》

如何设计简单旅游方案

北京的旅游资源和信息非常丰富,在学习时可利用网络信息和电子地图设计简单的旅游方案,既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熟悉北京各项旅游资源的分布。

设计方案时,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如文化教育游、文物古迹游、奥运村游等,方案还应包括景点的选择、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交通方式选择日程安排、各项开支、购物(纪念品、特产)等,资料是否丰富、线路选择是不恰当,方案是否合理等将成为评价你的设计方案优劣的标准。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学习目标:xkb1.com、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2、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及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3、掌握台湾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4、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6、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及其城市职能。

学习重点:、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台湾丰富的自然环境特征。

3、台湾省的经济特征。

4、台湾岛的地形特征。

《课前预习》

读台湾地图,回答:

、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城市或海港: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域:

A__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

3、台湾岛南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北部的气候类型

是____________;台湾岛西部的地形是_________,东部的

地形是_________.《学习过程》

引入: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说出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我国哪个省?属于什么民族?

新课:(合作交流)

一、台湾省地理位置特点:

1、东临_________洋,西隔_________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主体是_________岛,以及附近的彭湖列岛,钓鱼岛等于200多个岛屿,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_________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新课标第一网

二、人口与民族:省内居民以_________族为主,约占人口的97%,约80%的袋人口祖籍为_________省,少数民族主要是_________族。

三、自然环境特点:

1、地形:(1)地形以_________为主,主要有台湾山脉,最高峰是_________山;(2)平原多分布在台湾省_________部沿海,总称西部平原。

2、河流、湖泊:河流短小流急,_________是岛内最长的河流,_________潭是最大的湖泊。

3、气候:主要是_________季风气候。

四、资源丰富:

1、森林资源:台湾山地众多,所以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很多,樟树最为著名,_________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2、农产品:耕地多集中_________平原,水稻种植普遍,因而被称为“米仓”。这里甘蔗、蔗糖的产量也很大,有“糖缸”之称。另外还盛产香蕉、菠萝和茶叶,享有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乡”及“茶叶之乡”的美名。

3、矿产:台湾的矿种主要有6种______、______、硫磺、______、石油、天然气。

4、海洋资源:台湾海峡的鱼类特别多,是我国优良的渔场。

五、经济特点:以“______”——加工——“______型”经济为主。

六、主要城市:______、高雄、基隆。

《巩固提高》

、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隔着_________海峡。

2、台湾岛多火山、地震是由于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相互碰撞。

3、台湾岛地形以______为主,河流落差大,水量丰富,所以水能蕴藏量大。

4、台湾_________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平原。

5、台湾被称为“东方甜岛”,是因为台湾盛产_________。

6、台湾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知识小结》

位置特点: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地形:多山

台湾

自然环境特点

河流湖泊:河流短小流急

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农产品、矿产、海洋资源

经济特点:以“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为主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知识拓展》

台湾岛的铁路线为何环岛分布?

第十二节

“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学习目标:

、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5、重点经济特征、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内地的关系。

《课前预习》

位置——______海之滨、______口东侧,北连深圳

位置与范围

范围——______岛、______半岛、新界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香港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经济特征

交通运输——机场、海港、铁路()线

旅游信息和教育——购物天堂、海洋公园

《学习过程》

引入:1997年7月1日,我国收回了哪里?

新课:(合作交流)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地处______海之滨,______江口东侧,北连______市;

2、范围——____岛、______半岛和______(包括大岛屿)三部分组成。

二、地形与气候:

1、地形——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

2、气候——主要是______季风气候。

三、经济特征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1)香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运中心之一,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设备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克福齐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银行,有80多家在香港开业。

香港——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苏黎世齐名。

香港——全球证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

(2)

香港经济以______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2、发达的交通运输——机场、海港、铁路(京九线)

3、旅游信息和教育——购物天堂、海洋公园。

《巩固提高》、芳芳沿京九线由深圳进入香港,她首先到达的地区是()

A、香港岛

B、新界

c、九龙半岛

D、大屿山岛

2、下列产业,不属于香港经济支柱的是()

A、旅游业

B、金融业

c、加工业

D、乳畜业

3、下列有关香港地位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国际政治中心

B、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c、国际金融中心

D、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第十三节“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

学习目标:、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和组成部分。

2、了解澳门的历史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3、了解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以及发展变化的特征。

4、重点地理位置、经济特点。

《课前预习》

概况——我国面积______、人口______的省级行政区。

位置与范围

位置——______海

澳门

经济支柱——______、博彩、工业、建筑业

旅游资源——有“________”之称

《学习过程》

引入:〈澳门岁月〉主题歌:“七子之歌——澳门”(闻门)

新课:(合作交流)

一、概况——我国面积________,人口________的省级行政区。

二、位置与范围:

1、位置——_____海之滨,珠江口西侧,北连____海。

2.范围——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经济支柱——________业、博彩、工业、建筑业。

四、旅游资源——有“________”之称。

《巩固提高》

结合教材内容并查找资料,完成下表:

项目

地区

地理位置

人口

面积

经济特点

香港

澳门

第三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毕业复习学案教案

中 国 的 主 要 产 业 第一节 农 业 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建国以来农业的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及分布。

4、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能力目标:

1、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2、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3、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德。学习重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学习难点: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及其优良畜种。《课前预习》

1、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小麦分布()()()等;水稻主要分布()()()等地区。

种 2、棉花分布()(),()是我国优质长绒棉产区。

中 植 3、油料作物分布:油菜产量最大、种植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花生主要产区为()()。

国 业

4、糖料作物的分布:甘蔗分布()及()盆地,其中()产量最大。甜菜主要分布()、()、()和x疆北部。的

5、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分布:()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农 畜 主要牧区:()、()、()、()。

牧 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对象。业 业 主要优良牲畜品种

农业发展的成就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的发展 农业开发的潜力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前景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及科技兴农

《学习过程》

引入:牛奶、米饭、蔬菜、瓜果、鱼肉、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提供。新课:(合作交流)

一、农业的概念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2、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3、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1、完成书p4页活动题。

2、小麦、水稻分布的地区。(见课前预习部分)

四、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p6页图1—7和阅读部分,写出棉花、油料、糖料、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地区(见课前预习部分)

五、畜牧业分布

读p8页“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 四大牧区:()、()、()、()。

《知识巩固》

我国下列农产品中,居世界首位的有()a、谷物、甘蔗、油菜籽 b、甘蔗、甜菜、棉花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第二节 工业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使学生学会分析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了解各工业基地的优势和成就,增强振兴我国民族工业的信心。学习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

《课前预习》

()工业—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五大著名油田。中 基础工业()工业—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国 的分布地()工业—()、()、()、()、()的 区()工业—()()()()()()()工()地区——著名重工业基地

业 主要工业基地()地区——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区——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区——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学习过程》

引入:书本、文具、锅、计算机.汽车.等物品,说出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 新课:(合作交流)

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1、读课本p11页“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图”

(1)1978年到达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2)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

2、读p11正文,(1)旧中国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地区,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等城市。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在书上用线条划出。

二、基础工业及主要工业基地。(见预习部分)

《巩固提高》

a、北方以水电为主,南方以火电为主

c、黑龙江省的大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d、三峡水电站的电能主要用于大西北的开发 2、以海盐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中心是()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大连

《学习小结》见预习部分

《知识拓展》

工业基地主要工业中心发展条件特点发展方向 沪宁杭 工业基地

上海为中心,苏州、杭州、南京、无锡、京津唐 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精细化工方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出口加工为主的工业 第三节高技术产业 〈学习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举例知道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5、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6、从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的产地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7、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献身祖国的高科技事业。学习重点:高科技产业的分布。学习难点:高科技产业的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

()高技术产业带

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技术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带的分布()

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

()

〈学习过程〉

引入:电话从无到有,再到都已普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世界第一,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 新课:〈小组合作〉

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技术()业

1、高技术产业部门 高技术()业

高技术()业

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1、读教材正文部分,三大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和()。

2、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即()()()()。〈巩固提高〉

1、下列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位于北京的是()a、上海高新区 b、深圳高新区

2、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知识小结〉见预习部分

〈课堂作业〉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拓展升华〉

世界著名高新技术产业区:

(1)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之称;(2)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3)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4)德国的“硅谷”——慕尼黑、斯图加特。

第四节 交 通 运 输 业 知识目标:

1、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重点: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学习难点:五种运输方式特点。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线

()线

()线

南北向()线

(—)线

(—)线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线(五纵四横)

(—)线

(—)线

东西向(—)线

(— — —)线

〈学习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新课:〈合作交流〉

一、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1、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2、讨论:“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完成教材20页活动题2。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以县城为例,了解交通的变化,及其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2、完成教材21页活动题1、2。

三、公路运输

1、公路运输有哪些特点?在什么情形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

2、读“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图,2000年的公路通车里程是否1952年的______倍。

3、读22页“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图,查找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起讫点。

4、学生读图:在9页“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填充图上,填出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位置。

5、学生学习“公路分级与国道编号”

〈巩固提高〉

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可以满足“门对门”服务的运输方式是()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第四节交通运输业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2.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3.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4、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五种运输方式特点。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知识小结法 第二课时〈课前预习〉

1、填出下列铁路干线交会的铁路枢纽站名称:

铁路干线 铁路枢纽站名称

京广线与陇海线

京沪线与陇海线

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

京沪线、沪杭线

京哈线与哈大线

成昆线与宝成线

浙赣线与湘黔线

2、填写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现代运输方式运输线路运输工具 运价 时速运量

水运河道/航海线 最慢

陆运铁路/公路火车/汽车居中 居中 居中

空运 航空线 最小

〈学习过程〉

引入: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有哪些? 新课:

四、铁路运输

1、铁路运输具有()、()、()的特点。

2、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1)南北向干线有()线、()线、()线、()线、(—)线、(—)线、(—)线;(2)东西向干线有:(—)线、(—)线、(—)线、(— — —)线。

3.读“中国铁路线分布”图(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2)查找东西铁路干线。

4、在下图中画出主要铁路干线(熟悉铁路线的名称.分布.起止点及主要铁路线的交会点枢纽)。

5、学生完成教材p24~25活动题1~7。

五、海洋运输

1、我国海洋运输航线分()航线和()航线两大部分。

2、沿海航线一般以福建()为界,分()沿海航线和()沿海航线。北方沿海航线以()和()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和()为中心。

3、远洋航线以()、()、()、()、()、()和()等海港为据点。

4、完成书p25~26活动题。

六、航空运输

1、航空运输具有速度()、运价()和运量()的特点。

2、读书p27“中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的增长”图。计算2000年的航空航线里程是1952年的()倍。

3、读书p28“中国主要航空港和航线分布”图,我国拥有最多航线的三个航空港是()、()、()。

4、学生完成课本p28活动题1~3。

〈学法指导〉

画铁路、公路、航空线分布草图,多采用“城市中心放射法”。现以我国西南地区铁路交通为例:

1、定点。以西南大城市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为铁路交通枢纽,将它们大致的相对位置固定在纸上。

2、连线。每两个城市连一条路线,即成渝线、成昆线、贵昆线、川黔线。

3、放射。以每一个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即形成了宝成线、襄渝线、黔桂线、湘黔线。至此,西南地区8条环状铁路已经画好了。

4、接轨。向外区延伸出去的铁路线,还应当与全国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的铁路网。例如,宝成线—陇海线,襄渝线—汉丹线,川黔线—黔桂线,贵昆线—湘黔线,成昆线—南昆线.继续延伸,最后形成全国铁路网。

〈巩固提高〉

1、完成下列各题:

(1)运输距离在80千米内,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2)运输距离在80~550千米之内,最廉价的方式是();(3)运输距离在550千米以上,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4)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a、在抗击sars过程中,医生需要使用广州非典康复者的血清为北京的非典患者治疗.将采集好的血清从广州运送到北京,最合适的运输方式(); b、一吨活鱼从郊区运到市区();

d、从重庆到武汉旅游,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e、中国内地对台湾”零关税”开放水果市场,台湾果农将水果运到福建()

2、读我国四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示意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铁路线是包兰线 b、(2)铁路线是京九线 d、(4)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工业以煤炭工业为主 〈知识小结〉

交通事业的重要性

铁路、公路 特点: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

中国的交 主要运输方式 水运 飞机、管道等发展成就及现状;通运输 航空、管道 主要线路的分布

选择最佳 可供选择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

运输方式 选择原则:优选法(运距、运量、货物性质、时间等)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一节“祖国心脏—北京市” 《学习目标》

1、了解北京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和城市职能。

2、了解北京市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3、熟悉北京的旅游景点。

4、理解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交通状况的因果关系。

5、理解北京市的环境问题。《课前预习》

自主导学:如何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这节课我们进入省级区域地理学习了,研究区域地理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解决区域“在哪儿”“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在哪儿 怎么办 是什么 区 域 为什么

位置 分布 联系与差异 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 人地关系 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

1、在哪儿:北京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什么:北京的城市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

引入:北京虽不靠海,但离海不远,让我们的沿海之旅就从“祖国心脏”—北京开始吧。“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我们的首都了解多少?” 新课:(合作交流)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

1、读书30页图2—1(1)北京位置特点:位于_________山,_________山和________平原的结合部.(2)找出永定河的流向,北京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我们每位同学都想亲眼目睹京城的风采,你认为什么季节是去北京旅游的最佳时期,为什么?(4)读书31页”北京之夏”,北京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俗话说”条条道路能北京”,从我们这里到北京,可选择__________, _________交通工具,铁路线________—________线.公路线________国道—__________高速——京珠高速。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1、北京市的首要城市职能是_____________,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是_____________.2.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重大事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 课标 第一 网

3.读书32页”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北京高等院校有_________大学和_________大学等.5.读33页”北京市的环境问题”, 一是_________环境问题;二是____________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完成33页活动题1~3.《巩固提高》

1、有关北京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b、位于燕山、太行山和东北平原的结合部 2、2003年8月3日18时30分,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会徽在北京天坛揭晓,如右图,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民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哪些信息呢?(提示:可从时间、地点等方面去考虑)

(2)你能列举三个位于北京市的旅游胜地吗?(多列不限)《知识小结》

位置特点: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 北京 自然地理特点:地势、气候

城市职能与发展方向 《拓展升华》

如何设计简单旅游方案

设计方案时,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如文化教育游、文物古迹游、奥运村游等,方案还应包括景点的选择、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交通方式选择日程安排、各项开支、购物(纪念品、特产)等,资料是否丰富、线路选择是不恰当,方案是否合理等将成为评价你的设计方案优劣的标准。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学习重点:

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台湾丰富的自然环境特征。

3、台湾省的经济特征。

4、台湾岛的地形特征。

《课前预习》

读台湾地图,回答: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城市或海港: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域:

3、台湾岛南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北部的气候类型 是____________;台湾岛西部的地形是_________, 东部的 地形是_________.《学习过程》

引入: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说出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我国哪个省?属于什么民族? 新课:(合作交流)

一、台湾省地理位置特点:

1、东临_________洋,西隔_________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主体是_________岛,以及附近的彭湖列岛,钓鱼岛等于200多个岛屿,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_________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新课 标 第一 网

二、人口与民族:省内居民以_________族为主,约占人口的97%,约80%的袋人口祖籍为_________省,少数民族主要是_________族。

三、自然环境特点:

1、地形:(1)地形以_________为主,主要有台湾山脉,最高峰是_________山;(2)平原多分布在台湾省_________部沿海,总称西部平原。

2、河流、湖泊:河流短小流急,_________是岛内最长的河流,_________潭是最大的湖泊。

3、气候:主要是_________季风气候。

五、经济特点:以“______”——加工——“______型”经济为主。

六、主要城市:______、高雄、基隆。

《巩固提高》

1、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隔着_________海峡。

2、台湾岛多火山、地震是由于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相互碰撞。

3、台湾岛地形以______为主,河流落差大,水量丰富,所以水能蕴藏量大。

4、台湾_________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平原。

5、台湾被称为“东方甜岛”,是因为台湾盛产_________。

6、台湾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知识小结》

位置特点: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地形:多山

台湾 自然环境特点 河流湖泊:河流短小流急

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经济特点:以“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为主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知识拓展》

台湾岛的铁路线为何环岛分布?

第十二节 “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学习目标: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5、重点经济特征、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内地的关系。

《课前预习》

位置——______海之滨、______口东侧,北连深圳

位置与范围 范围——______岛、______半岛、新界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香港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经济特征 交通运输——机场、海港、铁路()线

旅游信息和教育——购物天堂、海洋公园

《学习过程》

引入:1997年7月1日,我国收回了哪里? 新课:(合作交流)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地处______海之滨,______江口东侧,北连______市;

2、范围——____岛、______半岛和______(包括大岛屿)三部分组成。

二、地形与气候:

1、地形——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

2、气候——主要是______季风气候。

三、经济特征

1、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1)香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运中心之一,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设备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克福齐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银行,有80多家在香港开业。

香港——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苏黎世齐名。

香港——全球证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

(2)香港经济以______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2、发达的交通运输——机场、海港、铁路(京九线)

3、旅游信息和教育——购物天堂、海洋公园。

《巩固提高》

1、芳芳沿京九线由深圳进入香港,她首先到达的地区是()

2、下列产业,不属于香港经济支柱的是()

3、下列有关香港地位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国际政治中心 b、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第十三节“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 学习目标: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和组成部分。

2、了解澳门的历史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3、了解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以及发展变化的特征。

4、重点地理位置、经济特点。

《课前预习》

概况——我国面积______、人口______的省级行政区。

位置与范围 位置——______海

澳门 经济支柱——______、博彩、工业、建筑业

《学习过程》 引入:〈澳门岁月〉主题歌:“七子之歌——澳门”(闻门)新课:(合作交流)

一、概况——我国面积________,人口________的省级行政区。

二、位置与范围:

1、位置——_____海之滨,珠江口西侧,北连____海。2.范围——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经济支柱——________业、博彩、工业、建筑业。

第四篇:八年级下地理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地理复习资料

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1.四大地区划分的依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和经济活动、人文地理景观差异。

2.哪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大致相当于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多属非季风区,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为界。

4.秦岭-淮河----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①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②800

第五篇:八年级下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要求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内容点析

1.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区域的划分依据一定的指标,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差异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所在区域的不同而不同。

(1)教材通过四个人物分别描述自己生活地理区域的显著特征,形象直观地说明地理区域的差异性。第一位身着维吾尔族服装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一级行政区划中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山地上有大面积的草场”描述出自然环境情况;而高山牧场成为“我国有名的牧区”,表现出畜牧业是本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第二位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该地位于云南省,属二级行政区划单位;傣家少女服饰表明这里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位于热带,气候湿热”,点出那里具有的热带气候特征;“美丽、旖旎的风光”、典型的热带景观和独特的傣家风情,不难得出结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会大大促进本区经济的发展。第三位家住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说明本区位于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特区”是根据本区对外开放的需要再划分的特殊经济区。

第四位来自长江三角洲,是个自然地理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良好的农业基础上,又形成实力雄厚的工业区。

在四位人物的描述中都表明自己生活的区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对于各自区域特点的形成原因,教材没有解释以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区域学习的兴趣。

(2)上面四位虽然来自不同的区域,但是区域划分的标准是不一致的,因而属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其中提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属于行政区;山地上的草场、热带、长江三角洲属于自然区域;牧区、经济特区、旅游区、工业区是经济区划的结果。标准不同、需要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就可能有多重“身份”。

活动1“尝试划分区域”为学生提供实际演练划分区域的机会。图5.2是一张简单的综合区域地图。可看出本区地形、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分布情况,以及居民点和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分布情况。按照活动要求,在图中进行两种标准的划分:山区与平原的自然划分和林区与农耕区两种农业区的划分。山区和平原的划分可依据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情况,把图中的东南部划分为山区,西北部划分为平原。林区和农耕区仅依据树和农作物的分布不能准确划分,学生会对坡度较大、海拔较高而又没有树木生长的地区的归属发生争执: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农耕区可增加粮食产量;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的环境,发展林业为宜。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会发现山区与平原的划分和林区与农耕区的划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本活动的目的不在区域划分的本身,而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划分区域,以及掌握划分的基本方法。

(3)区域的划分还可根据需要层层递进或细化划分标准,从而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例如,自然区划中根据积温划分的温度带有温带、亚热带、热带;而其中的温带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一级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二级为县(自治县、市),三级为乡(镇)。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可通过活动2的问题,在生活中得到落实。在此明确区域划分的不同尺度,对教材后面选取不同尺度的区域作好知识的铺垫。

2.我国面积广大,跨经度和纬度都很宽广,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还有农业、工业、交通、居民及其生活方式等,各地均有明显的差异。教材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中国地理知识总论部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在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不同,划分为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诸方面各具特色的四个地区。在各区域内容的学习中,应抓住各区域的特征,从中认识自然条件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人们

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1)本节教材只需让学生在读图中认识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划分四大区域的依据是综合的;这种划分是宏观层次上的划分,在各大区域内部还会存在差异性。

(2)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在中国地形图、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及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图的叠加图上,标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的,表明划分的依据是综合的。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区分显示也说明划分依据的差异性。四大区域的名称刚好和它们在我国分布的位置相对应。北方地区──东北、华北、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及东南、华南、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青藏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3)活动课文与正文内容有机结合,从分解四大区域界线入手,既落实了四大区域界线的位置,又解读了区域划分的综合方法,同时还突出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及区域特征。

活动1寻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的相似性,引导学生分析界线A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同时也对比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不受季风影响,干旱为主的区域特征,与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

活动2提供界线B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别是1月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而确定界线B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然后再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这条重要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儿,浪费很多课堂上的时间,但是,教材活动的设计,恰恰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教材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得到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秦岭—淮河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及其他自然条件上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活动3提供界线C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其相对应的地势阶梯的界限。学生会在图5.8的引导下,自己发现界线C与我国地势一级阶梯与二级阶梯的界线十分相似,从而推导出青藏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

1课时 【新课引入】

1.由于是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请学生从谈论外出见闻,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挂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

2.分别挂出新疆高山牧区的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的景观图、反映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表现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的景观图,请四位学生模拟来自上述四个区域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相关区域的录像)。【区域的划分】

1.从复习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入手,说明根据不同的需要,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的区域。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举例说出各种类型的区域,如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区、工业区等,并说明划分这些类型区域的主要依据。然后,选取一个学生熟悉的区域(如当地),让学生讨论它有多少种“身份”。

2.结合活动1落实对区域划分的理解。首先带领学生粗读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和农作物及居民点的分布。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两部分,在同一张地图中,由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出山区的范围,另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出平原的范围(可以把图5.2事先画在胶片上,上面再覆盖一张透明胶片;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使用实物投影),说明划分的理由。继续仿照上面的方法,由一部分同学划林区,另一部分同学划农耕区,并分别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把某部分区域空出来,既不划归林区也不划归农耕区;还有一种可能,某部分区域既被划归林区又被划归农耕区。教师就此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划分的区域为什么不一致?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实践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因而不必强求学生形成一致的划分结果。

3.结合活动2,模拟打长途电话或是寄信写地址和邮编,体会不同尺度和不同的级别的区域。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邮政编码是100009,其中“10”表示一级行政区划中的北京,接下来的“00”表示下一级行政区划中东城区邮电局,“09”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4.教师小结。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区域,因而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区域和不同级别的区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我国地域辽阔,跨经度和纬度都很大,由此直接引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落实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2.根据活动1的提示,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引导学生分析两界线的相似性,说明这里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影响。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不到季风影响,降水较少,体现出干旱的区域特征,而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处于湿润和半湿润区。

3.根据活动2的提示,观察界线B的位置,学生自己在1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寻找与其位置相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结果分别是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由此确定界线B划分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主要区域差异表现在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最后再根据提示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学生根据教材的问题提示,逐一寻找答案,速度可能会较慢,但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4.根据活动3的提示,观察界线C的位置与我国第一级阶梯的界限的吻合情况。在学生发现界线C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界线十分吻合之后,再判断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5.教师小结。完成下表 名称

位置范围 主要省区 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

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内容点析

1.在本节教材的第一个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首先,教材通过图5.9,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观(主要体现植被)做对比描述来体现。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北方地区的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

第二,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仍然存在差异。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划分。应该注意即使在同一单元内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图5.9我们可以看出,哈尔滨和北京的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同属北方地区的东北地区与华北平原在自然景观上有显著的差异:从图5.9中可以看到“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又从图5.10中看到东北林海雪原中被白雪覆盖的针叶林。表现出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同理,我们可以看出同属南方地区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条件也有差异,从图中反映出的海南岛与长江流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景观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首先要找到南北方两大区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即区域的明显特征。从气候来看,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

第三,分别就上述自然地理要素在区域间进行比较。从气候上讲,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不同之处:北方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而南方地区1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南方地区的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教材安排设计了活动,可以从图像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落实教学内容要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多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继续进行活动1,分别可以比较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教材中用长江代表南方地区的河流,用黄河代表北方地区的河流,通过分析河流流量过程线,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通过图5.9中的两幅景观图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河流流量

大 典型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其他

第四,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继续完成活动2。从植被类型来看,北方地区主要分布有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南方地区主要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表现为植物的生长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从河流流量来看,北方地区河流的流量小,南方地区河流的流量大,主要原因是与当地的降水量有关。因此,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应当归结为气候的影响。

以上这些内容主要通过地理图像知识加以体现,通过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

高。

2.在本节教材的第二个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首先明确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目前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从上一个框题分析得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

第二,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完成活动1。教材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材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第三,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3.归纳总结区域特点的形成

教材在活动课文中体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先是通过分析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将自然与人文特色重新组合;又用了两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气候

作物熟制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地形 传统民居

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2.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3.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4.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5.明确西北和青藏地区分布的我国主要的牧区。结构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与第二节并列,分别就中国四大区域中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做进一步的描述,它们同属西部非季风区,在自然条件和人类生活、生产方面有相似的地方。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内容点析

1.在本节教材的第一个框题下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西北地区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它地处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区内高原面积广大,有大兴安岭等山脉与东部平原相隔,这种位置和地形决定了从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基本上不能到达这里,而且,越往西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所以,气候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在标题中明确了“干旱的西北地区”。

在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风力显著,沙漠面积广大,因而直接影响着本区的农牧业生产,也影响着这里的人民生活。

另外,本区地理环境也还有差异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这是由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逐渐变化所决定的。

西北地区是我国一个地域辽阔、人口较少、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受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1)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2)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3)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4)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2.在本节教材的第二个框题下描述了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的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教材利用一幅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和两幅景观图直观地反映了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青藏高原因高生寒,相同季节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低。教材通过对比我国同纬度的两个城市(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变化图,反映出青藏地区气候寒冷的特点。究其原因,青藏地区海拔高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寒冷,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抓住“高”和“寒”两个特征,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气候、水文、生物、资源也都具有独特性,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因而青藏地区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重要地区。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内容通过活动2部分体现出来。青藏地区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诱人的地方,有奇异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地下宝藏,灿烂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许多未被揭露的自然奥秘,因而这里已经成为科研和旅游的宝地。3.在本节教材的第三个框题下讲述了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

首先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然后又从自然条件的差异,谈到牧业生产的差异。

由于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草原植被的分布也由东向西逐渐变化,反映在牧场的特点就表现为内蒙古高原东部主要是草原牧场,如呼伦贝尔草原牧场和锡林郭勒草原牧场;到了贺兰山以西,荒漠植被占据了主导地位,牧场便局限于地下水出露的绿洲上了;而新疆的高山牧场,由于受地形影响,则形成了森林带以上的夏季牧场和森林带以下的冬季牧场垂直分布的特点。教材通过活动课文用两张景观图对比了内蒙古的温带草原牧场和青藏地区的高寒牧场。放牧的方式由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逐渐走向定居放牧方式。

广阔的温带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其产品不仅供应本地需要,而且还支援外省市并出口国外,参与国际市场。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等。青藏地区主要是高寒牧场,牧场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优良畜种主要有牦牛、藏绵羊。除了牧业生产,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各具特色。

西北地区夏季气温相当高,日照时间长,但天然降水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农耕必须依靠灌溉,因此,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农作物都生长良好,形成许多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都是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而形成的灌溉农业区;甘肃的河西走廊是利用祁连山地的冰雪融水灌溉农田;新疆各盆地边缘的绿洲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进行灌溉而形成绿洲农业。

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是河谷农业。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是地势高、气候寒,自然条件恶劣,高原上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生产。因此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形成了河谷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是青稞和小麦。教材通过阅读材料进一步说明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引入新课】

1.从第一节直接引入,进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学习。

2.对比与东部的两个区域的景观差异,从宏观认识到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干旱的西北地区】

1.通过读图体现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收集一些能够表现西北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再加上教材中提供的三幅景观图像: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风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使学生感受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从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东部主要是广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则是雄伟的高山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相间分布。

利用西北地形图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出西北地区是全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引导学生探究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利用“中国地形图”分别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的海洋的直线距离,体会出本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推导出对降水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图5.15可以看出,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50~400毫米之间,影响了这里的地表形态,造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分布。由于气候比较干旱,我国90%以上的沙漠、戈壁分布在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活动1体现了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彼此影响的。2.区域内部干旱程度不同,存在很大差异。通过继续研究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发现,由于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自然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海洋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再往西,距海洋的距离更远,降水量更加稀少,自然景观由荒漠草原过渡为沙漠。让学生观察景观图,更形象地看出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完成活动2。

这样我们不仅知道了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了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高寒的青藏地区】

1.“高”是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首先,引导学生从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观察、分析青藏地区的地形特色。青藏高原不仅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上分布有许多高大的山脉。引导学生从海拔高和多高山两个方面认识青藏高原“高”的自然特征。第二,再从地形图下面的两张景观图,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通过开展活动,利用教材中的图5.18拉萨的气温年变化和图5.19成都的气温年变化,比较两地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原因。同时再次复习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方法。

2.“寒”是青藏高原另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它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地势特征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继续阅读青藏高原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让学生通过计算深刻理解海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从理论上解释上面的活动,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认识到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差异。

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这样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从中分析出自然界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3.从高寒的区域自然特征方面,解释青藏地区的许多自然现象。

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这是因为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能资源。青藏高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可以给学生补充关于三江源的资料。【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承转: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条件会对这些区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影响。

1.教材中的图5.21提供了许多信息:首先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总结。在这里将前面两个框题的有关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对比出两个区域在地形方面的特色。联系前面学到的西北地区从东向西的自然景观的差异,联想到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或者从活动课文中的景观图入手,先从感性上了解牧场的差异,然后再通过读图分析原因。

第二,观察图5.21中草地的分布地区,很容易从图中看出以草地为主的地区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认识到我国牧业生产的分布地区。

第三,观察不同牧区的主要畜牧品种,细心的同学观察出不同动物的特点。例如,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被称为“高原之舟”,它的毛厚而长,可以卧雪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牦牛的肉质好,乳可制酥油,皮能制皮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牛粪可作燃料。牦牛是藏民不可缺少的牲畜。

2.牧民的生活要与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相协调,体现了良好的人地关系。通过对牧民的传统民居──蒙古包的认识,明确民居与牧区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关系。

3.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是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从图5.21中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在图中找到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观察这些地区有什么特点?分布规律是什么?

这些地区面积较小,分散分布。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些地区往往出现在有河流灌溉的地区、山麓地带(河西走

廊、天山等),另外还有河流的谷地。

提出问题: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与学生一同分析原因,突出区域特色。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一个城市的职能和历史等条件,考虑城市发展和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3.通过了解祖国内地和港澳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明确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4.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结构分析

选择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根本的考虑:首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另外,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教材的内容主要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几点要求:①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②能够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本节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职能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部分介绍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第三部分描述了北京的未来发展趋向。本节教材的线索非常明确,即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政治职能;正是由于北京自古就是政治中心,所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正因为北京是首都,所以需要进一步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又因为它是历史古都,所以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风貌的保留。从整体上来看,教材始终围绕着“自然环境──城市职能──城市发展建设”三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教材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及活动式课文介绍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地理位置、对外联系、地形地势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并且通过“北京的国家机关、对外机构等部门数量多、文化机构和设施密度大”的事实,进一步来验证“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与古都有着直接的渊源。于是,教材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北京的传统文化,包括城市的格局、历史遗迹等,同时还提出了如何保护古城特色的问题,为后面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介绍了古城北京现代化的一面,无论从城市的建设还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看,北京都体现了时代的气息。当学生对北京“传统”与“现代”的层面都有所了解之后,教材又很自然地提出了是“保护”还是“发展”的问题,启发学生辩证、全面地思考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内容点析

1.关于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材是通过图6.1“北京市略图”和19页活动题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通过“北京市略图”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信息:一是北京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二是其交通位置──由于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需要与各地联系,所以有着四通八达的铁路线,成为了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结合活动题图中的文字,会对北京作为古都的战略性地理位置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图6.1“北京市略图”中,我们只能从整体上来看北京的自然条件,而局部的自然特征主要是通过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图上的说明来介绍的。从图上可以看出,北京的地势特征为西部和北部高,东部和南部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温榆河)等河流经境内。当然最主要的是突出北京在对外联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下一框题打基础,说明悠久的历史与自然条件关系密不可分。

2.关于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了说明北京在中国的政治地位,教材选择了中国政治中心的象征──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学生会通过天安门的位置以及设立在北京的党政机构,认识到其重要的地位;北京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主要体现在北京有很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博物馆和文艺团体等文化机构和设施,教材给出了北京市城区文化机构和设施分布图(图6.4),目的是想通过学生观察,得出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地图上信息的提取、认定和加工能力。

3.北京的悠久历史。第二框题的文字、图6.5和图6.6以及阅读资料“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共同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北京是一个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二,这样悠久的历史,使得今天的北京在建筑风格以及城市的规划格局上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风格;第三,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更加突出了北京的文化职能,这也是北京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教师要通过这一框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研究一个地区,要更好了解它现在的地理环境,就应该了解它过去的地理状况,一个地区的现状往往与它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4.人地关系的体现。教材两次出现了北京城区地图,而活动题中的图6.7“北京古代城区的变迁”决不是图6.5的重复,而是为了说明北京城址的迁移与水源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影响。从图上可以看出,不管城区如何变迁,有一个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始终要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随着城市职能的丰富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城址变迁。

5.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既然历史为北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么就应该珍惜它,使之能够持续地利用下去,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23页活动第2题,就将这个“利用”与“保护”的问题摆在了学生的面前,供学生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列举的几条建议中,不仅有强制性行为,还有利用现代新技术的解决办法,这会启发学生认识到

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故宫是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所以教材特意在这里通过照片和简要的文字对其进行了介绍。6.关于图6.9“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从本图中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第一,北京周围密布着卫星城和新区,这是大都市的典型特征;第二,北京不仅有着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并且还有发达的公路系统,它使北京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内部各区的联系和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7.北京的现代化。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使得北京必须要朝着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图6.11的四幅照片介绍了北京的重点功能区,这充分反映了北京城的现代化特征。高速的发展必然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材紧接着就通过活动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从而感受到北京的时代气息。

8.由于北京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有的城市职能,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景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出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这对北京来说,是一个独特的考验。教材通过图6.10“北京城市道路改造一例”介绍了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即平安大街的改建。并且紧接着将“胡同”和“四合院”的问题提出,让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发展区域的意识。

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

建议本节内容讲授2课时。【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34个省级行政区当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从而引出北京,突出北京的城市职能。2.提出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我们的首都了解多少?”请去过北京的同学介绍一下北京的情况。3.对于北京市的学生,可以直接引入:“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大家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感性认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城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政治文化中心】

1.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首先安排学生读图6.1“北京市略图”,明确北京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并且让学生结合图6.3的文字,简要评价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接着读图获取信息,并讨论归纳出北京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势地形、河流、对外交通等等。在对外联络的问题上,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图6.3的古关口和图6.1中的铁路线,将历史和现在对比,说明北京由于自身的位置优势,始终是一个对外联系、对外发展的窗口。2.北京的城市职能。这部分内容学生多多少少有一些认识,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使学生心中的印象变得更加实在、深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看到真凭实据。北京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时可以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说一说天安门周边的党政机关,还可以让他们介绍自己知道的重要的党政机关所在地和自己家附近有哪些文化机构和设施,并且安排学生把党政机关补充到图6.4中,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他地区的学生在学习时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做不了,但教师可以请去过北京的学生介绍情况,并且找一张或几张“北京市地图”,让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历史悠久的古城】

1.教学中对这部分的处理注意抓住图,针对图6.5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布局?”学生的分析能力可能不足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安排学生上网或从报刊杂志上找一些背景材料。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北京现在的二环线都是以北京旧城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着深刻的影响。

2.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可以安排学生分组介绍,但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注意让学生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介绍北京。3.转折过渡:“北京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了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又为它留下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在从古至今北京的发展中,自然环境一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引出活动1题。通过读图,使学生理解水源对北京古代城址变迁的影响。进一步再讲,“如今北京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我们这一次应该如何处理呢”,转到活动2题,安排学生分析讨论。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1.这部分对于其他地区的教师来说,困难较大,因为学生的背景知识不足,所以需要查找一些文字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北京的发展情况。北京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相对比较方便。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一次问卷调查,看看他们眼中北京的变化(包括北京城市的面貌、北京人民的生活等各方面),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北京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然后做一次交流。

2.本框题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材将“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现实矛盾通过活动题的形式摆在了学生面前。这部分可以先安排学生讨论几种观点的合理与不足,然后写一篇小论文,主题是为北京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总之,这一节对于北京地区的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一些;而其他地区的学校,由于条件所限,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可能会大一些,教师和学生最好多找一些关于北京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为了考察学生对城市分析方法的掌握,教师可以找当地某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或者就是学校所在的城市),安排学生按照教材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给学生其他历史名城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它们与北京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职能发展上的差异。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学生能够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初步培养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2.通过香港和澳门人口密度的计算与资料分析,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进而总结归纳出其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保护环境等持续发展的措施。逐步树立城市的发展更应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逐步培养地理图文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4.通过港澳地区特点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其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1.教材在“香港和澳门”一节中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优越的地理位置;(2)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及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战略;(3)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分析香港和澳门日益提高的国际竞争力,为说明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打下伏笔;(4)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的模式和意义。上述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2)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2.教材在编写时以介绍香港特点为主、澳门为辅;同时突出了两者的共性──同为城市案例来介绍给学生。3.本区域内容选取和组织的主要思路如下:从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切入,结合人多地狭和殖民侵入的历史以及“一国两制”政策,重点介绍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心思路是香港和澳门的可持续发展与祖国内地关系密不可分。内容点析

1.在本节第一个框题“人多地狭”内,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教材的文字虽然不多,但依据课标“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的要求,其教材功能还是丰富的。第一,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明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点出了其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内外广阔发展空间的内涵。第二,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明香港和澳门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点出了其具体的海陆位置,为学习其外向型经济打下基础。第三,本框题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析和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借助地图,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的思维线索入手,去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并抓住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特点对其自然、经济及社会的重大影响,以培养学生区域地理位置的分析技能和分析推理能力,初步认识港澳地区依托祖国大陆,拥有的美好发展前景。

(2)人多地狭的区域基本特点。教材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法介绍了人多地狭、因地制宜地发展以及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教材在叙述性课文里提供了港澳地区的组成、全境面积及人口数量。第二,教材在活动性课文中设置了港澳地区人口密度的计算及与其他城市的比较,以从定性到定量地帮助学生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实现了两种课文呈现方式的有机结合。第三,教材在“人多地狭”的特点基础之上,叠加了香港地形与城市土地用地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引导学生分析和认同香港因地制宜、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式,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应用及创新能力创设了问题情景。第四,通过香港地形与城市土地用地的卫星照片和绿地景观照片的阅读,教材展示了香港在人多地狭的条件下,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城市为主体的地理区域如何做到协调人地关系,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港澳的历史以及“一国两制”的政策。教材在本框题的最后一段叙述性课文中简明地介绍“一国两制”的政策内容,并在阅读材料中简单地叙述了港澳地区的“身世”,其目的是:第一,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从政治体制的变化过程中认同港澳地区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以及未来依托祖国大陆不断发展的美好前景;第二,使学生能够从宏观背景方面分析影响港澳地区发展的促进因素,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第三,为下面“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长期稳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学习做好铺垫,强化了教材前后的内在关联性。因此,此段教材的编写并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其教育功能是十分具体和重要的。2.在本节第二个框题“港澳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香港的产业构成。第一,教材首先强调了港澳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多地狭的区域基本情况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第二,具体介绍了香港产业构成是以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及旅游业为主。上述内容为培养学生依据具体条件、合理推断发展方向的推理判断能力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强化了本节教材两大框题的内在联系。

(2)香港与祖国内地经济联系的模式。第一,介绍了香港与祖国内地经济联系的性质是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政策。第二,结合图像,详尽地说明了祖国内地和香港的各自优势所在和优势互补的基本模式──积极在祖国内地建厂和通过香港加强对外贸易往来,这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第三,教材在活动式课文中还展示了港澳地区与内地更广泛的联系──人才流动、文化和体育的交流、科技交流及双边旅游的发展。上述内容的教学,可以培养综合、比较及分析不同区域发展优势、优势互补模式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结合具体实例、阅读图像信息、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认同实行“一国两制”,对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香港的转口贸易。以阅读材料的方式介绍了转口贸易的特点、香港转口贸易的地位及祖国内地经香港转口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势头。本段内容的呈现是辅助说明“香港与祖国内地经济联系”这一主题的。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因考虑到学生参与的活动时间较多,故建议安排1~2课时为宜。【新课引入】

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图案,说说其寓意(五颗五角星与紫荆花)。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指明香港和澳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与祖国内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及该类区域地理特点的认识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人多地狭】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行政地图”,并结合教材中香港和澳门的插图,引导学生阅读两幅地图,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如何描述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②香港的海陆位置对其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③香港以祖国大陆为腹地的相对位置对其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重点在香港和澳门地理位置的影响和地理位置的分析方法。

3.教师提供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与人口数量,要求学生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并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等城市比较,思考和说明香港和澳门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特点。

4.引导学生依据人多地狭的结论,讨论“香港城市空间扩展的措施”,并进行利弊的评价,引出环境保护及绿化问题。

5.投影教材中“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估算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思考“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加大绿化面积的意义是什么?”

6.教师给出香港植被覆盖率的数据,引导学生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7.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一国两制”的正文和“香港和澳门的‘身世’”的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①从港澳的历史和“一国两制”的政策入手,分析香港和澳门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的原因;②为什么说香港和澳门的发展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 8.教师总结,并追问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从而引出“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播放香港有关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及旅游业简介的录像,讨论“香港为什么积极发展上述产业”,以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历史演进、“一国两制”等因素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师在课前提供下列资料,要求学生阅读:①祖国内地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及矿产资源的统计数字表与相关图像;②香港有哪些生活、生产资料来自祖国内地;③祖国内地和香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④祖国内地和香港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数比较表;⑤香港有哪些工业门类转移到内地;香港在祖国内地投资建厂的分布图。

3.要求学生在课前依据上述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表现香港商人到祖国内地与内地相关领导就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投资办厂事宜洽谈的过程。4.将上述短剧在课堂上表演。

5.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讨论祖国内地对香港经济的促进作用。6.引导学生阅读香港转口贸易的材料,以及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表,以此说明“互惠互利”的内涵。7.结合短剧的表演和上述的讨论,以教材中香港在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为题,让学生总结归纳两地优势互补的基本模式。

8.教师总结:“全面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是香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优越、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体”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体要求: 1.让同学们课后分组收集有关新加坡的图文资料;

2.提示学生可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中获取相关资料; 3.依据图文资料归纳总结新加坡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比新加坡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措施有何共性; 5.办一期新加坡简介的壁报。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要求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3.通过阅读史实材料使学生能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祖国神圣的领土”,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让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说明“祖国神圣领土”的问题,并利用地质历史上的地壳变迁事实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材料,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物产丰富与其自然条件优越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材在叙述性课文中主要介绍台湾的物产,并结合活动课文提出问题验证其丰富的物产,同时提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明确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配示意图的形式,说明台湾经济如何由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到出口加工工业占主导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发展经济的影响因素。这部分教材与前面自然条件部分结合紧密,特别是说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联系尤为紧密。阅读材料分析新竹科学园区发展变化的过程,以案例形式再次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地鼓励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活动性课文既是叙述性课文的补充,又是对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工业的分布特点图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因此将台湾工业分布的相关内容安排在活动课文中,通过三道小题,配以分布图,以递进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台湾产业结构的变化,教材在叙述课文中没有提及,而是安排在活动课文中,并且首先让学生绘制产业结构变化折线图,在绘图的基础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技能,又将知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三部分内容,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内容点析

1.关于“台湾省的范围和领土归属”,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配以台湾省地图,使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明确台湾省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结合活动题1中的第一小题,使学生明确台湾省除台湾岛外,还有周边的许多小岛,重点找出钓鱼岛,说明其归属。活动题1的第三小题是通过学生量算实地直线距离,说明台湾与大陆近在咫尺、不可分割的关系。活动题2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从地质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史实材料出发说明台湾与大陆不可

分割的关系。

2.关于“台湾省的位置”,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中的第二小题,并结合台湾省地图,重点强调了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强调这两个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领土归属问题,对于其纬度位置,教材利用活动题1的第四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通过重要的纬线确定某区域的位置,这是一种较好的定位方法,教材希望通过活动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3.关于“台湾岛的物产和资源”,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并配以“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说明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及其分布。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教材主要列举了森林、矿产和水产,并在活动题1中重点提到了“森林之海”和“东南盐库”。从物产的角度,教材主要提到了一些农产品,并通过活动题2中的第一、第三小题引导学生说明台湾岛的农产品有哪些?农产品和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另外教材中还配有两幅图片“玉山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和“阿里山中的日月潭景色迷人”,这两幅图片是台湾岛美丽风景的缩影,可以由此说明台湾岛旅游资源丰富。

4.教材通过简短的叙述性课文和活动课文,并配以相应的地图和示意图,体现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活动题2中的第二、第三小题和活动题3都是说明这种关系的。分析这几道题时,可以将“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台湾省地图”与“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结合,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说明台湾物产、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分布特点。教材用“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与“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结合说明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从气温状况可知,台湾山脉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此山麓地带应该是热带植被。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植被变化为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亚寒带植被──高山灌丛及草甸等,因此气候的垂直变化引起了植被的垂直变化,使得森林树种丰富。

5.关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特点。分析台湾的经济,应从其自然条件、资源出发,说明早期经济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单纯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无法满足台湾当地的需求,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变。教材利用“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统计图,直观说明台湾经济由过去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发展到现在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变化,利用“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直观说明能够促使台湾经济变化的有利条件,除示意图中显示的内容以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因素,即台湾鼓励发展出口加工的政策,也是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因素。为了较好地说明台湾经济的特点和变化,教材在阅读材料中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并较好地补充了“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中没有涉及的政策因素等。

6.关于“台湾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以活动课文配“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和“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示意图的形式出现,并且活动课文的三道小题以递进形式设问。解第一、二小题时,注意观察“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即可得出答案。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应该结合“台湾省地图”及第三小题的示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完成第三小题。

7.关于“绘制统计图”的技能训练。本节教材不仅引导学生判读统计图,同时在最后的活动题中给出学生关于“台湾三类产业产值构成”的数值变化,并绘出部分折线,未完成的折线部分由学生继续完成。通过此题训练学生绘制统计图的技能,训练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图例确定三类产业所用的折线颜色,如何根据图表所给数据在图中查找横坐标、纵坐标。在学生完成此图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所绘制的折线图并结合“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折线图,分析说明台湾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

本节教材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引入新课】

1.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反映台湾风光的视频,或出示有关高山族、日月潭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并由此提出问题:“我们平时所说的台湾岛与台湾省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出示关于台湾与祖国大陆历史上有渊源的考古方面的史实资料或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祖国神圣的领土】

1.台湾省的范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台湾省地图完成活动题1中的第一小题和第三小题。在学生说明台湾省的范围时,教师应特别强调钓鱼岛属于台湾省。第三小题量算实地直线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量算金门岛到厦门的实地直线距离,使学生通过数字感受台湾与大陆在空间上密不可分的关系。完成以上两道小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活动题2的四组材料,完成此题,其中材料A,是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分析台湾海峡发生地壳变迁前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结合活动题2,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更多的史实材料或实例说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台湾省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台湾省地图完成活动题1中第二、四小题。由第二小题说明台湾的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由第四小题说明台湾的纬度位置,并向学生说明,确定一个区域的纬度位置,也可以采用重要纬线定位的方法。【美丽富饶的宝岛】

1.丰富的物产和自然资源。教师应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物产和资源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够与“美丽富饶的宝岛”这一标题相对应。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观察“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观察图例,完成活动题2中的第一小题,了解台湾岛主要有哪些物产、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台湾风光图片”,联想到旅游资源,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完成活动题1,以此验证台湾物产和资源的丰富。2.结合图例进一步观察“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了解这些物产、资源主要分布地区,完成活动题2中第三小题的第一问,为后面分析原因做知识的铺垫。

3.分析台湾物产和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影响分布的原因。完成上述两步教学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台湾岛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台湾省地图”和“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图”完成活动题2中第二小题、第三小题的第二问和活动题3,由于地形、气候对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因此通过分析各地理要素图,思考回答活动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出口导向型经济】

1.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由图例可知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农产品出口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比例从70年代后降到最低点,而工业产品的出口比例从60年代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到70年代后占主导地位。

学生明确了产品出口比例的变化,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应具备哪些条件?”指导学生参考阅读材料“新竹科学园区”思考回答。

从新竹的案例出发,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除影响新竹园区发展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促使台湾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引导学生观察“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思考回答。

2.台湾工业分布。这部分内容以活动课文的形式出现,并且三道小题以递进的方式呈现,使学生由了解台湾的工业中心──明确台湾工业中心分布的特点──分析这种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阅读“台湾岛主要的工业中心”分布图,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台湾工业主要分布的城市及其分布特点,由此图结合台湾省地图和“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3.绘制折线图的训练。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形分布特点,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技能和方法。3.了解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地理因素,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4.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①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②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③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④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从《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案例有极其鲜明的代表性,首先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重要的边疆省区之一,其次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城市的分布和农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本节教材从内容选择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第二部分描述绿洲农业;第三部分突出西部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开发。这三部分内容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并以递进的方式呈现,自始至终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线。

第一,自然环境部分突出“三山两盆”的地形特征以及在海陆位置和地形特征影响下的“干旱气候”,并说明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及农业发展的影响,特别突出水对本区域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影响。虽然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人类却逐渐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生存条件。教材以活动课文的形式列举了人口、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分布与地形、水源的关系,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相结合的形式说明了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特别是水源的关系,以及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开凿“坎儿井”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等事实。

第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猛增,原有的引水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水资源匮乏现象严重,供需之间的矛盾明显。因此新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应该怎样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朝着市场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发展其他产业以满足现有环境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教材以活动课文形式提出了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三,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说明了新疆资源、能源的开发与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从而体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内容点析

1.阅读“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可以达到以下目的。第一,阅读图例了解雪线的海拔,根据此图例读图,了解新疆地区哪些山脉在雪线以上,由此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山脉的冰雪融水是新疆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为后面讲述“坎儿井”工程奠定基础。从图例入手认识区域、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也是认识区域的方法之一。第二,了解新疆地形分布特征。并能够结合活动题1在新疆轮廓图中示意性地绘制“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学会用简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应是这部分内容重点落实的技能,而绘制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地形分布这一知识点。第三,从图中了解新疆城市分布的特点,将城市标注在地形图上,旨在提醒学生新疆城市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读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从新疆的案例可以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引导学生观察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由此总结出干旱地区人口、城市分布的规律,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关于“新疆的气候特点及成因”,教材没有系统讲述,但新疆的气候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补充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由分析统计图表得出气候特点,并结合新疆地形图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由新疆再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通过读图观察,使学生明确我国西部地区受地形、海陆位置等要素的共同影响形成干旱的气候特征,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3.关于“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示意图和“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绿洲”分布图。教材编排这两幅图的目的是为说明新疆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的特点,以及绿洲在干旱地区的作用。这一宗旨在活动课文第2题的三个设问中体现得非常清楚,三个设问以递进的形式,涉及范围由小到大逐层展开,从塔里木盆地到新疆,再迁移到整个西部干旱地区,始终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解答这三个问题时,应该从观察上述两幅图入手,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区内的发展扩展到区际间的联系和发展。

4.关于“绿洲农业”,教材通过叙述课文、活动课文、示意图和图片等形式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含义,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有利条件,修建适应当地环境的“坎儿井”等水利工程,弥补当地水资源缺乏的不足,发展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其中教材以活动课文和示意图的形式介绍了“坎儿井”工程的原理,让学生理解这一水利工程是如何避免蒸发,为当地的生产建设提供有利条件的。这一水利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新疆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符合人地协调发展的方向。

第二层含义,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规模扩大,现有的水利设施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而且水资源匮乏的现象日渐突出,在这样的现状下当地如何应对。教材以活动课文形式提出若干办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新疆人民在现有的环境下如何生存。结合教材的问题可以再拓展,即新疆如何继续发展农业,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在节水的同时是否要注意水污染的问题。由新疆的问题再迁移到西部其他省区的农业发展。教材中的设问极具开放性和拓展性,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对这些问题的开放性讨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三层含义,人口的增长与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地协调发展受到威胁。单纯的农业发展无法满足当地生存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新疆以及整个西部地区应如何应对?第三层含义可以是本段教材的结束,也可以是下一段教材的引言,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出新疆及西部地区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等相关内容。5.关于“能源开发”,应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包括经济发展状况,能源利用状况,能源开发状况等。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新疆乃至西部地区能源的开发并向东部地区输送,可以弥补东部地区能源的不足,对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应特别引导学生讨论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改善环境的积极作用。第二,西部地区在开发资源与能源时,如何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人地如何协调发展?教材给出了两段资料,如果可能,教师可以再提供一些资料,使学生能够有更多讨论的素材。第三,新疆乃至西部地区除能源开发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以开发的资源?这个问题是本节教材的拓展部分,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关于新疆或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资料,进行开放性的讨论。此外仅仅靠开发资源获取经济效益是不够的,使学生意识到应该进行资源或能源的深加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开发利用中必须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

本节教材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引入新课】

1.出示新疆风光的图片或录像、VCD等,引导学生观察新疆民族的构成、地形分布等特点。2.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出问题“你熟悉的或吃过的新疆瓜果有哪些?”

3.结合时事提问“我国关于西部开发的重要工程有什么?”其中西气东输的一条线路来自新疆。【高山、荒漠和绿洲】

1.以维吾尔、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我国民族分布在总论部分已经学过,对于学生来说属于旧知识,教师可以提供我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自己判读得出多民族聚居的结论。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反映少数民族服饰、民俗的图片和照片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新疆风土人情的资料、图片和照片等,在课堂上展示。

2.“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首先阅读图例,观察雪线的海拔,指导学生根据图例在图中找出哪些山脉的海拔超过雪线,这些山脉对于新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其次引导学生找出新疆主要的地形区及分布特征。根据观察的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在新疆轮廓图上绘制新疆主要的山脉和盆地并说出地形分布的特点。

在“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上找出新疆主要的河流,观察河流与地形的关系。教师提供新疆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新疆的气候特征。结合新疆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及新疆地形特点分析形成气候的因素,将地形与气候结合,引导学生分析新疆河流的水源,指导学生将河流绘制在新疆轮廓图上。

在“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上找出新疆主要的城市,观察城市与地形、河流的关系,指导学生用城市符号将城市位置标注在新疆轮廓图上。

将城市、河流与地形绘制在同一幅新疆轮廓图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3.人口、城市、交通分布与绿洲的关系。运用学生绘制的简图及前面已有的关于新疆地形、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新疆人口和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活动题2的“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绿洲”图及“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示意图,以及学生已观察的在雪线以上的山脉分布,引导学生分析绿洲的分布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人口、城市分布与绿洲的关系,由此说明绿洲在新疆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绿洲”图上观察绿洲之间的距离,完成活动题2中的第(2)小题。通过学生讨论使其明确由于绿洲之间距离较远,因此交通建设对于促进新疆乃至西部干旱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新疆深居内陆,如何与外界联系,说明交通在区际间联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4.荒漠化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根据学生已有的关于新疆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知识,并观察“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新疆地区发展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由此引出,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使植被破坏,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导致土壤沙化。另外干旱地区灌溉不合理,很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致使土壤退化。因此荒漠化是这个地区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绿洲边缘地区,最容易出现荒漠化。由新疆迁移到西部地区,使学生明确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人们必须注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1.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及绿洲农业的发展状况。运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从发展农业的角度分析有利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的匮乏)。运用地形图分析地形、地貌、水源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盆地边缘有绿洲,水源丰富)和不利影响(荒漠广布)。根据以上分析,进一步引导思考:新疆人们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发展农业?引导学生阅读活动题1“坎儿井”剖面示意图,说明为什么在新疆修建坎儿井?修建这种水利工程的好处是什么?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绿洲特色产品”图片,说明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特色是什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坎儿井”、绿洲农业及农产品的视频,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具备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适度利用水资源,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类是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度”把握得好,农业可以良性发展;过度及不当地利用水资源,或对水资源的需求超过自然所能够提供的量,农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2.新疆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结合活动题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是否能够始终与当地环境相协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不协调?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人口的增长对资源需求增大,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矛盾会逐渐显露出来。新疆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之间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矛盾怎么办?活动题2的对策中,“维护和修建更多的坎儿井工程”是不可取的,因为绿洲的水资源消耗过大,致使地下水位下降较快,新疆现有的坎儿井工程有些已经废弃。“跨流域调水”和“开挖深井”比较可行。这种深入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明确出现问题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

3.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延续活动题2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什么?提出节水农业、立体农业、无土栽培技术等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使学生对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和发展模式有所了解。

结合活动题3的第(3)小题由新疆迁移到西部地区,提出农业发展除技术上的改进和提高外,还可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本小题极具开放性和拓展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例如,农产品的深加工,葡萄沟的品牌效益,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等。通过这种开放性的讨论,使学生明确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生态效益。

由农业发展可以进一步引申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新疆乃至西部地区仅靠发展农业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因此这些地区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当地是否具有资源优势?由此引出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

1.新疆油气资源的分布。教师可以提供“中国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及我国主要油田开发现状、东部地区对能源需求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分布地区,及主要油田的开发状况,使学生明确我国东部地区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开发时间较长,增产难度大,而西部地区能源丰富。通过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使学生明确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不仅为发展西部经济,对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新疆油气资源分布”图,了解新疆油气资源的分布地区,结合“西气东输线路”图,说明图中输气管线通过了哪些地区,并完成活动题2。

2.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结合活动题1和3,教师可以再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西气东输可以给西部提供多大的经济效益,对东部哪些省区贡献最大,现在东部这些省区的能源利用状况如何;天然气与其他能源相比,在环境效益上的优势是什么;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的意义,特别应提示学生思考在开发西部资源和能源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根据前面已有的知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3.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仅靠能源的输出是否可行;是否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未来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讨论,旨在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扩展性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仅靠能源的输出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进行原料的初级加工和深加工,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利用其边境省份的独特位置发展边境贸易,这一切发展都应该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教学目标

1.能够以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分析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自然区域特点。2.能够结合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两个地区的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

3.能够结合西双版纳的实例,说明支柱产业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4.能够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5.能够联系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两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地图指出珠江三角洲位置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2.通过阅读有关统计图表,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产业部门,并能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其形成的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我国城镇分布图和有关数据统计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理解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4.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结构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省内区域。

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

地理区域。因此,教材选择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区域。

本节学习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政策的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更主要的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第二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和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显著标志。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这个快速发展的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的介绍,旨在使学生了解沿海地区经济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这些内容都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素材。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教科书中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利于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德的发展过程。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4.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内容点析

1.珠江三角洲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名称。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叫做三角洲。珠江径流在河口处注入时,被一些隐蔽的岩岛阻挡,引起水流分汊,使泥沙在岩岛隐蔽处沉积。珠江三角洲的发育,有一部分就是由于这些岩岛的联合作用形成的,属于岛屿状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末清初开始大兴基塘耕作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2.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经济体系建立起来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及外商独资企业将占最大比重;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外汇管理、人员入境和出境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国家给经济特区比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其中广州市为沿海开放城市。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1996年外资在广东的总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30.1%,这就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4.按照产业部门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促使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同时也吸引外地民工的流入。另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促使非农业用地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这些因素,才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的地区。

当某区域城镇化发展过快时,会导致城镇建设规划、科学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对滞后,造成大片良田被占用、“三废”污染严重、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的作物种类丰富且一年三熟。要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政策调节、法律约束、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等措施,处理好经济腾飞、城镇化发展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课安排2课时。【新课导入】

一般来说,教学导入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和积极参与。本节课导入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关于该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设问法,直接问:“你们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吗?”预想在学生的发言中会提到苏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继续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仍然可以采取让学生优先发表见解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尝试着解答,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完成理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也可以直接出示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从图中获得答案。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总之,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行新课导入,特别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达成学习目标。【对外开放的前沿】

“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个结论,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特征的描述;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空间结论,必须借助于地图的学习。因为只有地图才能向学生呈现区域的整体范围,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与周边地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此,学习这部分内容离不开对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在利用地图作为主要认知材料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然后再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从本节课教学要求和教科书内容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因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根本条件。正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能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让学生自己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然后再利用地图,启发学生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全国著名的侨乡”这段阅读材料,要让学生阅读,要引导学生认识华侨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贡献,认识国家优先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收集并利用有关资料,尽可能选用生动的教学媒体,向学生介绍国家为经济特区制订的一些优惠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家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使学生认识国家政策因素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案例或资料,也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及其说明文字,让学生阅读并归纳、概括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教师要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有更全面和辩证的了解。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个性特征。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从初期以合资、独资的企业为主,发展到在海外建厂;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为主,到吸收、消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并以形成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同时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一图,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台,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台的资金支持。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工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轻工业产品的加工装配为主。例如,广东流传着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起步时的顺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就是这三种轻工业产品使这些地区名声大震,也大大加快了当地人致富的步伐。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产品主要投放东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国际市场的贸易渠道是如何形成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与临近香港和澳门的优越条件是分不开的,使学生理解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形成“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的基本原因。

接下来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在这种“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中,港澳和祖国内地各扮演什么角色?各有什么优势?使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城镇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发展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来展开。同时还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建议教师出示两类景观图片或放映有关录像,让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而后者城镇密集。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或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问学生,这些城镇中的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从对建筑功能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师还可以采用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的人口数量变化图表或数字,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里的人口增加比较快?由人口的变化,也能分析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和工交用地,吸引外来民工,并促进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城镇化发展过快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教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普通工人、工厂的厂长、某城市(如深圳、三水等)的市长和广东省的省长等几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一方面作为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发展情况和效果的反馈,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对所学所得的运用能力,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营造一种有利的氛围。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要求

1.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

3.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4.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结构分析

1.该节内容结构的联系特点

该节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它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帮助同学建立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从区域的位置入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

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西双版纳地区得惠于大自然的恩赐,形成了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闻名中外的“热带动植物王国”,再加上少数民族的特色,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政策的实施,使旅游业得以充分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思想能力培养途径和能力层次

本节的知识多为理解性的知识,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要多引导同学进行讨论,以培养同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还涉及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对理解我们国家的多民族特点有很大的帮助,这属于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在教学中要予以体现。另外,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也必不可少。

3.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①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②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③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内容点析

1.本节内容突出了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区域性。首先从位置入手(图7.13),概要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这一部分和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这应该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西双版纳是全球回归沙漠带上的一片“绿洲”,这与我国独特的海陆位置密切相关,由此形成的季风气候为我国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也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西双版纳陆上相邻的东南亚,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与我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旅游发展上也容易形成规模,开辟更广泛的空间。这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点,雨林中高低错落的垂直结构、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这与第一部分内容密切相关。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这种制约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3.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西双版纳地区更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化民族风情而增添了无穷魅力。这些重要的人文资源同样是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4.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它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版纳人也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了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教材中设计了“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比较清晰地展示了这点。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有关行业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又推动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这就是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旅游事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我们在教学中要贯彻这一基本思想。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课时。【引入新课】

【丰富的旅游资源】

1.“风景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最直接的第一位因素,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风景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上课一开始,可以出示一些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直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然后引导同学们认识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采取的办法是: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的照片,引导同学读图,分析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的原因。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可以让同学完成活动1。

2.关于热带雨林的特点,可以参照书中的图片,引导同学讨论。主要讨论热带雨林的植物特点,待同学认识清楚以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使同学对动植物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傣族人民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提出“旅游兴州、生物强州、口岸活州、文化立州、依法治州”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民族、资源、区位三大优势,稳步发展以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边境风光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加快发展以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重点的生物经济,积极发展以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经济与文化、经贸与旅游结合为内涵的口岸经济,努力振兴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切实抓好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特色浓郁的旅游之州、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州、物质丰盈的富裕之州、民风向上的文明之州。

这是“因地制宜”的英明之举,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引导同学讨论西双版纳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问题,认识西双版纳地区为什么过去长期以农业为主,现在转变成为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

2.在讨论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读“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突出认识西双版纳怎样利用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了哪些旅游产品。再认识一下西双版纳的相关位置,看一下与相邻国家交通的通达情况,分析一下远景。讨论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如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等)。3.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等环境问题,旅游者也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举止。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让同学讨论或辩论,以加深对西双版纳设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认识和对可持

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结合实际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穿插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黄土高原和长江沿岸地带的学习,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区域的主要气候特征。3.通过学习,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5.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当地发展的关系,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3.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5.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①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③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④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教材在第一标题“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中首先给出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并安排活动使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包括的省区,并且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接着很自然地引出黄土的由来,以活动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示意图和证据资料,安排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由于黄土特殊的性质和黄土高原特定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所以黄土高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教材在“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两个框题中着重分析了黄土高原各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最后一个框题“生态建设”,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的行为改变不利的自然条件,二是避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人类对该地区的开发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教材还通过活动题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进行辩论,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并使学生最终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并未涉及到黄土高原的人文方面,例如黄土高原极有特色的民俗,其目的是要突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内容点析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是本册教材第一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它与前面省级区域的不同点在于:其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黄土高原的范围基本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且跨越了多个省级行政单位。教材在一开始就给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并安排了活动1,目的就是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学会查找跨省区域的范围。2.图8.2“黄土高原景观”。塬梁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详见阅读材料“塬梁峁”。

3.“风成说”的证据。67页“活动2”的安排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第二是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第三,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即“科学理论应该以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为基础,经过严密的推理之后,才能够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活动(2)的答案如下: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第三条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第四条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4.关于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各种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教材将时间断面截至目前,而将历史上的因果关系安排活动让学生讨论。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75~150吨,甚至225吨以上。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而黄土高原恰恰是一个植被极度缺乏的地区。造成黄土高原现状的人为原因包括: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5.关于图8.5“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图中显示的是黄土塬地区,由于其地表平坦广阔,所以这里农业较发达,村镇密集,人口密度达100~200人/平方千米。历史上黄土保存较完好的塬面上大都建有密度较大的村镇。正因为如此,一旦水土流失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本地的社会经济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6.关于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状况的关系。读图时让学生注意几点:第一,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的差异;第二,烧杯内水量的多少;第三,烧杯内沙土的情况。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烧杯里的水越少),水土流失的状况就相对不会特别严重(杯子里的沙土越少)。

7.关于图8.7的对话。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导致了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了千沟万壑”。实际上,教材恰恰就是利用这种矛盾引起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的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在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另外还应注意,两个学生在讲原因时都提到了植被破坏,这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的作用。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分析认识到这两点,自然也就为后面提出解决办法打下了基础。

8.关于图8.8“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这幅图的安排有以下两个目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到,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还有很多,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其次,前面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掌握了方法,在这里教材以图层叠加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迁移,同时验证学生掌握这种方法的程度如何。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或者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9.地形、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和年际变化大,使得黄土高原经常发生旱灾和涝灾,再加上地形破碎、土质疏松,就使该地区非常容易出现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一般都能说出一二,但对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可能还不足,教师要通过以上关系的梳理,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10.关于71页“阅读材料”。这段材料看起来似乎与主题没什么联系,但实际上与图8.8有类似的作用,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用刚学过的思路去分析其他地区,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11.关于73页的辩题。教材在这一框题安排了辩论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素材,开放性较强。同时,该活动也便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前面刚了解了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紧接着让他们思考: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由此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度”,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内容讲授2课时。【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新课引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黄土高原的电影或电视片段,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地区的景观,然后进入本节的学习;或者直接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既然是跨省区域,就要让学生对它的位置范围有明确的概念。因此进入学习的第一步,就要安排学生进行活动1,明确黄土高原跨越了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进而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看录像或图片就知道这里是黄土高原,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以此来引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物质──厚厚的黄土引起重视。在介绍黄土高原的厚度以及在世界的地位之后,进一步提出疑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对“风成说”的探讨。这部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假说,然后读图和文字,分析每条证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接着分组讨论:“这些证据能不能说明黄土高原的黄土一定是风吹来的?”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派(“赞成派”与“反对派”)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风成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或者可以采取更开放的思路:向同学们介绍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的其他学说(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查找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理论,课上由学生介绍),然后进行辩论。并且让赞成其他学说的学生试着解释67页活动中提到的现象,这是个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严重的水土流失】

1.在这一框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对黄土高原景观的认识入手,然后安排学生分组做69页“活动1”的实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地表状况与水土流失程度的关系。最后结合图8.4,分析归纳造成“千沟万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讨论“活动2”,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这里,可以安排学生画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为后面提出解决办法作铺垫。2.关于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教师可以连续提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会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3.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的判读,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来描述;第二步从地形地势着手,看看这一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步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最后归纳总结,具备了什么条件,才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想一想解决的办法。【脆弱的生态环境】 1.承转过渡:“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的不

利影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请学生做72页活动1,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当提到涝灾之后,立刻问学生:“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进一步引出其他灾害及产生的后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这样的气候及地表状况等自然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2.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讨论72页活动2,然后读图8.10,了解人类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生态建设】

1.关于这一框题,建议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分析找出解决措施。有可能的话,最好找一些图片或数据,使学生对生态治理的具体办法和治理的效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这部分的内容开放性较强,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安排讨论或辩论。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最好让他们提前分组讨论,并查找相关的资料。总之,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学生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进而了解长江沿江地带中心城市在区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学生因果推理的能力。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江水污染、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保护,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通过本区内容及“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阅读材料的学习,初步掌握沿江地带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结构分析

1.教材本节中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3)沿江地带的城市;(4)沿江地带的工业;(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上述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3)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4)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5)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6)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7)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本区域内容选取和组织的主要思路如下:上一节“黄土高原”是典型的跨省自然地理区域,而本节“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不同河段特点)以及自然资源条件后,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发展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2)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长江沿江地带内部横向的经济发展与本区向外部纵向辐射两部分内容存在着相互依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等项地理能力,并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本节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念树立的主旨。内容点析

1.在本节第一个框题“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内,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教材文字简明扼要,依据《课标》“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的要求,教材突出了以下要点。第一,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相对位置──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第二,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以上两点突出了长江在沿江地带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点出了长江流域内外依托长江的广阔发展空间;自然而然地导出了流域内优越的自然条件;巩固了学生区域地理位置的分析技能和推理能力。(2)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本节重点是把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域加以介绍,围绕着本区的自然条件,教材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以地形和气候为重点,利用本区地形分布图和上、中、下游的三个城市气温降水统计图表的分析,描述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势、地形类型、热量、降水条件及气候特征。(2)教材为配合叙述式课文的内容,采用了活动式课文的形式展示了上游流域与下游流域在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区内差异。(3)不同河段的利用方式,例如航运、水能发电、旅游及淡水养殖。从教材表象上看,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形式显得比较“松散”,涉及方面较多(地形、气候、河流及资源),甚至有“偏离”跨省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之嫌。但深入分析,其编写思路又是十分清晰的:本框题始终围绕着长江自然资源的形成、差异和开发利用而展开,强化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纽带和辐射作用──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的主线,提供了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区内差异、因果推理水资源成因和综合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项能力的契机。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本节教材与八年级上册“长江开发”一节的关系。上册侧重于长江的水文特征及水灾与防治,本节侧重于长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沿岸与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上册是基础,依据上册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本节通过大量活动性课文去推理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形成原因和利用方式,从而完成了两种课文形式的

有机结合。第三,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注意引导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与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的结合阅读。2.在本节第二个框题“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格局──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东连沿海经济地带,西接广大内陆地区,所构成的“H”形经济格局图示;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意义──不仅联系了长江上游与下游的省内经济区域,更重要的是沟通了东西两大经济地区,形成了自东向西的4条经济通道──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本段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基础与条件──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准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第二,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动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的产业;第三,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方向──由本地带向南向北辐射;第四,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意义──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使我国南北经济融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本段阅读教材看似与长江沿江地带的内容无关,但深入剖析可知该段教材的教育功能:第一,拓展同类型(沿河产业带)的知识视野;第二,通过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产业带形成与特点的分析,掌握认识和分析同类区域的一般方法──发挥沿江河湖海地带的地理位置、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巨大优势;连通区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国家及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纽带和辐射作用。此外,必须说明的是:第一,“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选择本区域独立成节的核心依据;第二,通过本框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能力;第三,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第四,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修建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问题的开放性,只要学生回答言之有理有据,教师就要肯定。

3.在本节第三个框题“沿江地带的城市”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长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2)依托长江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在长江沿江地带已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3)上述特大城市是本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活动式教材中以上海为例,说明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上海具有的优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4)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在分布密度、城市规模、城市数量等方面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讲长江沿江的城市,不仅是要介绍这里城市的形成、发展、分布、数量、差异等项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说明由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带向外强大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呼应与强化上一个框题的中心内容;第二,通过上海实例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分析上海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辐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来说明,教材图8.27只表现了上海的优势条件与地位,并未具体展现其辐射的作用。

4.在本节第四个框题“沿江地带的工业”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以“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为基础,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形成的四大工业基地。(2)长江沿江地带形成四大“产业走廊”的雏形。

(3)在活动式课文中,通过上、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分析,以及如何相互协调发展的探究,有效地巩固了对长江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本框题对学生读图认定、提取、加工、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第二,强化了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第三,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引导学生将西电东送、东部用技术信息和教育文化及资金的优势支援西部等具体内容落实在图内。

5.在本节第五个框题“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从毁林开荒和陡坡垦殖等原因入手,详尽地说明了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退化、水库淤积、河道淤塞、灌溉和发电及航运能力下降、加剧了洪灾威胁等危害;并在活动式课文中涉及了治理保护的相关思考问题。

(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频发的洪涝灾害、难以恢复的灾后环境、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以及如何治理。

(3)长江上、中、下游的酸雨问题。介绍了本区酸雨的基本概念、酸雨区的分布、酸雨的直接危害。

必须提示的是:第一,本框题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上、中、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与差异性,特别是上游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又成为了中下游河湖淤积问题及降低湖泊蓄洪能力等危害的成因;第二,应注意将八上教材关于长江水文特征、水利水害、利用治理等内容及学科能力与八下相关内容的融合,以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与迁移;第三,教材中创设了因果推理、综合分析、迁移应用等项能力培养的条件;第四,使学生初步树立了资源观念、环境观念、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五,在实施活动内容时,教师应通俗易懂地介绍有关酸雨的基础知 识。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建议安排3课时。【新课引入】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或让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教材58页《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材料,要求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导入新课,板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点明长江沿江地带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依托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3.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等三城市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表,思考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②长江上、中、下游的地形差异对其各段水文特征有何影响;③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如何开发利用其水资源。

4.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3.教师强调应该掌握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4.让学生在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上绘出长江主要的南北支流和铁路干线。

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6.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小结。

7.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莱茵河流域经济带的相关资料,分组讨论问题。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8.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沿江地带的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地区。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的密度差异。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活动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依据学生的结论,教师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沿江地带的工业】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汽车工业走廊的主要产品与生产基地。

3.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比较分析四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构成与其所在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构成的内在关联。

4.课上独立完成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活动,并及时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①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②课前公布三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③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④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⑤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报告。⑥课上其他学生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⑦教师讲评。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事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2.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4.通过对家乡经济发展或国家跨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家乡经济发展或我国重点工程建设的事例,说明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我家、我家乡、我们国家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说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加入

WTO的意义和在国际和全球重大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学难点

1.理解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挂图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挂图;有关我国目前建设的重点工程的录像剪辑或多媒体课件;有关祖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闻资料。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从身边与网络、电视、广播和书籍、报刊等媒体中收集有关家乡经济发展和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图文材料。

3.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以6~8人为宜。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政区挂图

教师提问: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了大小不等的哪些区域,请概括各区域的主要特点。学生发言。(略)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轮流请多位同学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老师给予帮助。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师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教师出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挂图),并提问: 观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读图9.1,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师生共同总结:

1.从图9.1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创造了更多的产值。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教师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或录像和图片

“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 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50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届时“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学生阅读后思考:

1.为什么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营造防护林?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 学生讨论发言。(略)师生共同概括:

1.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了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下载八年级下毕业考试地理复习学案(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毕业考试地理复习学案(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4、学习自主、合作、......

    2013八年级下地理期中考试复习提刚

    八年级下地理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第五、六章(共七节) 第五章考试范围 P4-5 四大地理分区划分依据及主导因素 (重点考查:经纬网拆分四大地理区域,能分辨识别) P8 秦岭—......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

    八年级(上)地理复习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南北跨越的纬度很广,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

    八年级下Unit1~Unit5复习学案(本站推荐)

    一、单项选择 1. 10 years ago_______ only one classroom building in our school. And in 10 years,________ five classroom buildings in our school. A. there wil......

    八年级历史复习学案

    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学案 第1课 鸦片战争 1、背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2、时间:1840—1842 3、爆发标......

    八年级地理学案三高技术产业

    八年级地理学案三高技术产业(共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 2.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二.基础知识 1、大体了解一下高技术产业......

    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导学案(八年级地理)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

    高一地理《洋流》复习学案

    高一地理《洋流》复习学案 www.5y kj.co m 学习目标 .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够结合等温线分布图判断洋流性质,并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掌握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以及航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