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的推理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推理》教学案例
深圳市南山区北师大附属小学 蔡碧丽
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是按照: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的,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通过观察、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好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里我想结合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推理》这个案例来谈谈我的初浅想法。
《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的内容重点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对某些事情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并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上这节课时,在第一个班我采用了教材上提供的一个个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如:根据给出的一些信息推出各个学生参加什么兴趣班、判断三个老师分别担任哪门课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素材,我想学生一定会很喜欢。但上课时却发现,学生对这些推理缺乏激情。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极大限度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上午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午饭后,我发现班上平时好动、贪玩的匡亦奇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我好奇地走过去,发现他看的书书名是《名侦探 柯南》,侦探?破案?不正是与这节课的推理有密切的联系吗?我明白了,教材上的素材虽然贴近生活,但对于“见多识广”的特区孩子来说,似乎缺乏一份神秘的感觉。
当灵感闪过脑际,我迅速抓住时机,构思并设计了教学环节,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编成故事,巧妙地把柯南请进课堂,让他带着我们一起去查案。
课的开始,我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象,一群可爱的小学生在操场上快乐地踢足球,突然,足球在一只脚下像离弦的箭,飞奔向操场旁边的教学楼,“砰”地一声,教学楼的一扇玻璃被打破了。是谁踢的球打破了玻璃呢?(孩子们个个皱起了眉头,在沉思、在猜测)
看来这一情景让孩子置身其中,老师趁热打铁说,学校请柯南帮助调查事实的真相——谁打碎了玻璃?并在黑板上贴出柯南的相片,把孩子们的情绪推向高潮,学生马上叫了起来“柯南”!可见柯南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课的开始学生通过认识柯难南的助手和介绍任课老师等简单的推理,掌握用表格的方法进行推理。
片段二:是谁打破了玻璃——推理
柯南把这四个同学带到现场,询问是谁打碎了玻璃。(点击课件)
小刚:是小明打碎的 小林:对,是小明打碎的 小明:反正不是我打碎的 小兵:也不是我打碎的
经过柯南的调查,发现这四个人中有三个人说假话,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柯南马上就找出了闯祸的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吗? 学习小组讨论。你认为是谁打破了玻璃?
生1:我认为是小明,原因是小刚和小林都说是他打破的,多数人认为是他打破的,那一定就是他打破的。
(看来她还没真正读懂题目的意思。这时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看来很多人不同意她的观点。)
生2:我不同意她的看法,如果是小明打破的,那说明小刚和小林说的都是真话,可是这三个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所以我敢肯定不是小明打破的。小刚和小林说的是假话,剩下小明和小兵,其中有一人说的是真话,小明说不是他打破的,说明小明说的是真话,剩下小兵是说假话的,小兵说不是他打破的,反过来就是他打破的,所以真正的闯祸者是小兵。
生3:我同意2的说法。有时候有些人会包庇别人的。比如说小刚是小林的好朋友,如果是小刚打破的,小林就有可能说是小明打破的。
生4:不是小明打破的,也不能说明只是小兵一个人打破的,也有可能是小刚、小林和小兵一起打破的呀!(另一名学生提出了疑问,看似挺有道理的!)
“这个问题我来解答!”马上有个男孩站起来反驳道“踢足球都是一个人踢的,难道三个人一起踢那个足球呀?这是不可能的!”。学生在辩论中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找出了真正的闯祸者。
(二)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评价在低年级的教学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将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呢? 片段三:哪一小组才是冠军呢?
在这节课,我把评价和教学有机结合,课堂评价作为素材,在课的开始,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评价,4个小书包(小纸盒做成,挂在黑板上),哪个组的同学表现出色,这张柯南的小书签就会飞进那一组的小书包里”。
课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究竟哪组获胜了?(老师清点各组得到的卡片。卡片装在纸盒做的书包里,学生不知到具体的数量)
教师在第二名的小组的书包下面写上:不是第一名,但比()组和()多;在第三名的小组的书包下面写上:比()组多。小组讨论,并把正确的排名写在一张纸上交给老师 请第一个推出名次的小组汇报推理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设置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推理的“过程”,这样才能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景的创设不但要学生熟悉的素材,教师还应走进了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喜好,这节课,把学生喜欢的人物——名侦探家柯南引入课堂,在加上柯南的专长与本课的推理有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了真实的感觉。所以情景的创设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让我们在教学中与孩子一起成长,谢谢!
第二篇:生活中的推理教学反思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了提炼和改进。
第一,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先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这句话一般不仅能直接得出一个结论,还能帮助进行其他的判断。
第二,完善了画表格打“√,×”的方法,课本只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作直接判断,这样表格中就出现了很多空格,为了更便于学生的观察,我要求学生不仅要作出直接判断,还要通过进一步的判断,用“√,×”填满所有空格。这两点设计有效地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教师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我在本课重点探究的另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我发现书中所有的问题都与人有关,于是,创设了以笑笑、淘气为主角,通过交朋友依次引出其他人物和问题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过渡自然,配以多媒体的多元效果和教师的生动介绍,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
第三篇:2017《生活中的推理》教学设计.doc
《生活中的推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86、87页“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按照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教学难点:
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1、判断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做好玩儿的数学游戏,想参加吗?想参加的小朋友请你把手举得高高的,哦,我看见了!大家都想参加,仔细观察,精彩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
(师出示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这是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贾老师要把它藏在贾老师的其中一只手里。看好了啊!
(师把手藏在桌子后面,然后把玻璃球放入一只手里)来,猜猜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有的小朋友猜会在左手中,也有小朋友猜会在右手中。能不能确定在哪只手里? 大家都说不能确定,为什么不敢确定?
有小朋友会说:老师有两只手,谁也不知道究竟在哪只手中。(师张开了右手,做出举手的姿势)
现在,当我打开右手的时候,你敢不敢断定它在哪只手里? 哦,大家都知道在老师的左手里。为什么?
小朋友一定会说:因为刚才右手打开了,那它肯定藏在左手里。你们为什么这么肯定?
哦,因为贾老师只有两只手。现在排除了一只手,就只剩另一只手。这就是推理的一个小知识,它叫作排除法。
当我们排除了一种可能,它就可以确定是另一种可能。
2、猜猜他是谁。
好,现在我们玩第二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
这是一张师生合影,我们要找的人就在其中,你能很快的猜出他是谁吗? 不能吗?为什么?因为人太多了,无法直接进行判断。那么,老师就给大家提供第一条线索:他穿着干净的校服。根据这一条线索,我们可以判断出,他一定是一名学生,不是老师。那咱们就把老师排除掉。现在猜出他是谁吗? 不能,还需要线索,对吗? 第二条线索很重要:他在第一排。
范围缩小了,咱们把目标就锁定在第一排同学的身上。现在你敢确定他是谁吗? 还不能确定吗?
最后一条线索非常关键:他是男生。
仔细观察,第一排有几个男生,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找的就是他。太棒了!刚才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三条线索,进行了连续的思考,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
其实在刚才的游戏当中,我们就运用了一些推理方法,把很多线索连续起来思考,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数学中推理的一种方法。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需要推理呢?今天我们一齐来研究:生活中的推理。
(设计思考:以学生熟知的猜球和找人的小游戏作为情境,通过多媒体的生动演示,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小伙伴中间。拉近了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首先,那我们就一起走入熟悉的校园去看一看那里有什么推理问题。(课件出示: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请大家认真的跟老师读一遍题。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
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现在学校有三种兴趣小组: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有三个小朋友要去参加,分别是淘气、笑笑和小明。
我知道了,淘气喜欢足球,小明也喜欢足球,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每个人只能参加了一项,也就是说每个项目只能参加一人。知道了,笑笑参加了足球兴趣小组,淘气参加电脑兴趣小组,小明参加航模兴趣小组。
是这样的吗? 不一定,为什么呢?
笑笑为什么非得是足球,她也可能是航模,也可能是电脑呀。
也就是现在我们还不敢确定他们参加的哪一项。如果想确定他们究竟参加了哪一个兴趣小组,还需要线索。2.推理分析
(课件出示: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继续读题,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首先分析第一个线索“笑笑不喜欢踢足球”,那么笑笑可能参加电脑小组,也有可能参加航模。接着分析第二个线索“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那么小明可能是足球小组,也有可能是航模小组的。最后分析第三个线索“淘气喜欢航模”,那么淘气一定就是航模小组的。再倒过来进行排除,淘气参加了航模小组,笑笑就不能参加了,笑笑只能参加电脑小组;也是因为淘气参加了航模小组,所以小明只能参加足球小组。
仔细回忆刚才推理的过程,你发现了吗?有一句话最关键,所有的推理结果都是因为这句话而得出。是哪一句呢?对了,就是“淘气喜欢航模”,这句话就是这道题的关键句,因为她是一种肯定的语句,所以我们可以由此直接推理出一 而其他的两句话都是否定的语句,只能结合刚才的关键句才能推理出结果。因此,今后再来分析这类题时,咱们就要先来找出关键句,什么才是关键句呢?一般情况下,肯定的语句就是关键句。3.记录过程
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推理,但是要把推理的过程以及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呢?(1)文字表述的方式。
首先小红用文字表达。你能看明白吗?(课件出示:)
因为淘气喜欢航模,那他就是航模小组的,然后笑笑不喜欢踢足球,淘气又喜欢航模了,所以笑笑只能是电脑小组的,那小明最后只能是足球小组的,因为淘气是航模小组的,笑笑也是电脑小组的,所以只剩下足球小组了。
哦,用文字表达的方式,就是把我们刚才推理的所有过程中用文字都写出来。这种方式仍然先找到关键句“淘气喜欢航模”,再依次进行推理。(2)交流连线的方式。
接着来看小芳用连线的方法,你能看明白吗?
老师把三位同学的名字写在左边一列,三个兴趣小组的名称写在右边一列,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仍然从“淘气喜欢航模” 这个关键句入手进行推理,淘气喜欢航模,就是航模了,笑笑不喜欢踢足球,航模又被淘气占了,笑笑就只能是电脑了。只剩下小明和足球了,所以小明一定参加了足球小组。
(3)交流表格的方式。最后来看小丽用表格的方法。
首先列一个整齐的表格,咱们习惯性的把人的名字写在左边一列,把兴趣小组的名称写在上面一行。
然后进行推理和分析。既然淘气喜欢航模,就在这打个√,肯定他是航模的了,那其他两个小组就打×;笑笑既然不喜欢足球,那她肯定不是足球的了(在足球那打了×),航模已经被选上了,她就不能是航模的了(在航模那打×),被人选了(打×),那他只能是足球的了(打√)。
其实同样的表格还可以这样来填,首先找到关键句“淘气喜欢航模”,由此判断出淘气参加的就是航模小组,因为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小组,所以淘气不可能参加电脑小组,也不可能参加足球小组。而且我还可以直接判断出笑笑和小明也可能参加航模小组,因为每个小组只能参加一人,所以根据关键句就可以做出5个判断。这样,后面的判断就变得简单一些了。继续看“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只能选择电脑小组,小明就不能小组电脑小组了。这样的话,即使不告诉我们最后一个条件,也能推理出小明参加的即使足球小组。4.综合比较
同样一道推理题,咱们能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记录,真棒!
可是,如果让你选择表达方法,你会选哪一种呢?你觉得哪种表达方式更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文字表达的方法虽然很清晰的表达出了整个的推理过程,但是要写很多的字,对同学们来说难度太大,不太好,淘汰;连线的方法简单明了,表格的方法也很清晰,到底哪种方法更好呢?
其实连线的方法,只能看到最终的结果,却无法显示咱们分析、推理的过程:最后来看表格的方法,既能使大家看清楚你推理的过程,而且看起来比较简单。
因此,表格的方法,在推理过程中是经常用到的。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有序的思考,而且能够把推理的过程表达得更加清楚。
但是无论哪种推理方法,都是先抓住“淘气喜欢航模”那句话进行推理的。也就是抓住了关键句,然后再依据三条线索进行逐步的推理,其实他们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且最后推理出的结果也一样。首先找到关键句,然后结合其他线索进行分析、推理,逐一排除,最后得到正确结果。
(设计思考:教师不是忙于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先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管是对文字的阅读理解,还是通过画表分析,教师都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顺序去思考问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抓住学习契机,启发学生对推理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提炼。大胆改进教材,书中的表格只根据条件进行一次判断,画一次“√,×”而教师引导学生对条件作出多次、多向的判断,把表格画满“√,×”,更加便于学生观察。使学生对推理方法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从而真正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为解决后面一系列问题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练习巩固 1.老师教什么课
淘气和笑笑的学校刚分配了三位年轻教师,体内分别担任什么课呢?
(课件出示)一起来读一遍题。学校开设的美术、音乐和体育三门课,王、李、张三位老师分别教其中一门课,王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李老师从不在操场上课,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一课?
我们来选表格的方法来完成推理,行吗?表格不仅要写清楚三位老师的名字,还要写清楚三门课程的名称。
开始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了,首先找推理的突破口,找关键句。对了,就是因为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那张老师就是音乐老师(打勾),那张老师肯定就不是其它课的老师(打叉),然后呢,王老师不是美术老师,那只有这两种情况了,那王老师就是体育老师(打勾),那这两节课就不是了(打叉),体育和音乐都有了,所以李老师就是美术老师。
你抓的是这句吗?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是这道推理题的一个关键句。因为它能让我们确定张老师就是教音乐的。
你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咱们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2.女生比身高。
紧张的学习结束后,淘气、笑笑正带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下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这一次是四个人,你能试着列出表格吗?表格中必须写清楚哪些项目呢? 哦,要写清楚四个人的名字,分别是小红、小青、小芳、小丽,还要写清楚身高分别为最高、第二高、第三高、最矮。
表格列好了,接下来咱们就要依次来分析、推理了,首先找最关键的句子,这一次仅凭一句话就可以判断出结果吗?不行,要看两句话,是哪两句话呢?就是“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由此可以得出,小青第二高,其余 项目画叉。继续找线索,“而小红比小丽高”,根据这句话,可以判断出小红第三高,其余项目画叉。而小丽是最矮的,其余项目画叉。其他项目都有人了,因此小芳就是最高的,其余项目也要画上叉。
最后还要按照题目要求在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最高的就是小芳,第二高的就是小青,第三高的就是小红,最矮的就是小丽。3..摆放玩具。
小玲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她为什么现在才来呢?原来,为了和同学们交朋友,她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都拿来了。你能把这些玩具都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吗?
小玲有6种玩具:熊猫、松鼠、小狗、洋娃娃、小喇叭、手鼓,放在右边的玩具柜里。熊猫放在洋娃娃的左面、小狗的上面;松鼠既没有放在小狗的旁边也没有放在洋娃娃的上面;小喇叭也不在小狗的旁边。
首先找出关键句“熊猫放在洋娃娃的左面”,反过来,洋娃娃就在熊猫的右面;“小狗的上面”,谁在小狗的上面,熊猫在小狗的上面,小狗就在熊猫的下面。“松鼠既没有放在小狗的旁边也没有放在洋娃娃的上面”,通过这句话,知道松鼠只能放在这儿。“小喇叭也不在小狗的旁边”,只有在这儿。最后就是放手鼓的位置了。
小玲是个多么爱整洁的孩子呀,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一个善于收集和整理的好孩子。4.男生做游戏
认识了女同学,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男同学。请你根据他们所占的位置,推理出他们各自的名字。
先来仔细读题,李老师和小军、小明、小林、小兵、小海在操场上做游戏。李老师的两边是小明和小军,小林正好在李老师的对面,小兵在小林的左边,小兵的对面是小明。
先找关键句子,从“李老师的两边是小明和小军”,能不能准确判断,谁是小明,谁是小军?不能,继续看“小林正好在李老师的对面”,能找到小林了,对吗?接着找,“小兵在小林的左边”,他就是小兵。“小兵的对面是小明”,找到小明了吗?没错,就是他。李老师的这边是小明,那么另一边就是小军了,对吗?最后一个男生就是小海。5.猜猜我的职务。
淘气、笑笑和小明不仅积极地献爱心,支援灾区的小朋友。他们在学校里也积极地承担着不同的职务。他们分别值周生、中队长和志愿者。为了考验大家的推理能力,他们提供了几条信息,想请同学们来确定他们的职务:
(课件出示)淘气比志愿者年龄大;笑笑与志愿者和值周生都不同岁;中队长比小明年龄小。
他们分别是什么职务?
仍然采用列表格的方法来进行推理。不过,这道题要想直接找出关键句有一定的难度,咱们可以逐句来分析,首先看淘气比志愿者年龄大,说明淘气不是志愿者,就在这一格里画“×”。笑笑与志愿者和值周生都不同岁,说明她既不是志愿者也不是值周生,只能是中队长,就在这一格里画“√”。再回过头来看淘气,既然笑笑是中队长,那淘气就不可能是中队长了,只能是值周生。最后来看小明,不可能是中队长,也不可能是值周生,只能是志愿者。6.该上什么课
淘气和笑笑所在的三(1)班周三上午要上数学、语文、综合实践、英语四门课。这一天,数学老师9∶30要参加一个两个小时的座谈会。语文老师第三节课要外出听课。英语老师前三节课没有上课。
首先来认真的读一遍题。接下来咱们来仔细观察这张空白的课程表,上面除了写清楚四门课程的名称外,还告诉了我们每节课的起止时间,第一节课8:30——9:10,第二节课9:20——10:00,第三节课10:20——11:00,第四节课11:10——11:50。
开始分析和推理了,仍然是先找出关键句“英语老师前三节课没有上课” 由此知道了第四节一定是英语课。接着看下一句“数学老师9∶30要参加一个两个小时的座谈会”,这样的话,从9:30——11:30数学老师都在开会,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都没有时间上课,那么只能把数学课安排在第一节。继续,“语文老师第三节课要外出听课”,这样的话,语文课只能安排在第二节。最后第三节课就得上综合实践。
(设计思考:巧妙地创设情境,将所有练习和上面的例题串接起来。使整个教学在“认识朋友”的大情境中融为一体,要认识更多的朋友,就要通过自己的推理猜出他们的名字,学生始终处于这种情感的驱动中,使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也变得更加有“人情味”了。另外,教师准确把握题目的难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全班的交流来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事实表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推理方法后,完全能适应这种活动,学习效果很好。)
四、全课总结
好了,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要许多情况需要推理,首先找到关键句,然后结合其他线索进行分析、推理,逐一排除,最后得到正确结果。用表格或者连线的方法来记录,既清晰又能完整的记录分析、推理的过程。
希望同学们能把推理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敏锐的眼睛发现问题,用聪慧的头脑分析问题,通过缜密的推理解决更多的问题,做一个“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好吗?
第四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爱,在学习上得到过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形成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在学生当中,对挫折有两种偏差。一种认为,挫折是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所遇到的困难,中学生的人生是平凡的,谈不上挫折;另一种认为,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谁要是遇上了,那是倒霉而无奈的事情。本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主要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有关挫折的知识,通过让学生对自己面临的挫折的分析以及他人、社会所面临的挫折的分析,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挫折,挫折会影响人的发展,学会正确认识挫折,就能培养我们乐观向上的态度,做生活的强者。
二、[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们面对挫折能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用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名人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深刻体悟“人生难免有挫折”,进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挫折观,磨砺坚强的意志,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道理,懂得挫折对人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挫折的能力。
[学习重点]:造成挫折的因素
[学习难点]:挫折对人生的影响
[学习方法]:启方式、讨论式
[学具]: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为学生播放《命运交晌曲》的片段
活动思考:
(l)乐曲的名称是什么?
(2)作曲家是哪一位?你对他了解吗?
(3)乐曲的主题是什么?听后有什么感受?(教师观察学生的反映以及对活动的理解程度,教师组织教学。)
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短短的30分钟里,表现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社会的冲突。从音乐中我们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声音。他的做法体现了一位不屈的勇者在挫折面前的姿态。贝多芬一生遭受到数不清的磨难。贫困,几乎逼得他行乞;失恋,简直使他绝望;双耳失聪,对他的打击更为惨重。他痛苦地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愿与人见面。然而种种不幸、挫折磨砺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进取精神。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主题是:“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二)前准备:
学生事先做一份关于挫折的调查问卷,由教师统计整理,以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三)堂展示:
师: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挫折呢?在上前,我们一起做了一份关于挫折的调查。其中体现出同学们对挫折的认识有多种:不如意的事情、困难、不幸的遭遇、失败、心理上不平衡、考试没考好、不开心,等等。看来,大家对挫折都有一定的理解。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
讨论:是不是只有平凡的人才会遇到挫折呢?并举例说明。
生: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98%的同学认为自己经历过挫折,而且大家一般认为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是考试没考好、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其次是和好朋友发生矛盾;再次是因为父母亲的身体不好而感觉无能为力。此外,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最大的挫折是父母无法实现自己的要求,比如不给足够的钱花等。
(四)堂探究:谈古论今探究原因
(1)播放投影:古今名人战胜挫折的事迹,深刻体悟“人生难免有挫折”。
师: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只是挫折的大小、轻重因人而异罢了。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正常现象,不可避免。挫折既然普遍存在,不可避免,那么挫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不可能完全避免呢?(学生自学文,思考问题)(学生看完文后回答:这是因为,造成挫折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个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
人生小论坛:
你在成长过程中,对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是什么?
(2)模拟实践提高能力:
假如:考试考砸了……
假如:父母下岗了……
假如:竞选班干部落选了……
假如:迷上了电脑游戏……
假如:老师对你有偏见…
(3)名人名言情感升华: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4)剧情表演:
请出小演员演短剧《3个0分》,亲身体验。
学生甲:(垂头丧气)走进教室,“哎,我真是笨死了,又是0分,看来我就不是读书的料,我决定了立即回家卖红薯!
学生乙:(愤怒)“我决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十分钟过后)禁不住朋友的邀请,拿着篮球就出去了,(红光满面)“其实我也不错了,张三才考了30分,我比他高20分呢!以后再努力也不晚。”
学生丙:(冷静)“这次我考得特别不好,说明最近我的学习状态不好,我要及时调整,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不气馁。”(无数个夜晚挑灯苦读)
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遇到同样的挫折后表现却截然不同,请大家就此点评一下。
生:学生甲是个胆怯懦弱的人,学生乙是个意志不坚定半途而废的人,学生丙是一个意志坚强迎难而上的人。挫折是把双刃剑,挫折对人的影响。
(五)总结交流:
挫折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六)达标测试:
挫折承受力测试:
同学们,请你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题目,他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受挫能力。
1、碰到令人担心的事
A:无法着手学习B:照干不误C:两者之间
2、碰到讨厌的对手时A:感情用事,无法应付B:能控制感情,应付自如C:两者之间
3、失败时A:不想再干了B:努力寻找成功的机会C:两者之间
4、学习进展不快时A:焦躁万分,无法思考B:可以冷静地想办法C:两者之间
5、学习中感到疲劳时A:脑子不好使了B:耐住疲劳继续学习C:两者之间
6、学习条恶劣时A:无法学习好B:克服困难创造条C:两者之间
7、在绝望的情况下A:听任命运摆布B:力挽狂澜C:两者之间
8、碰到困难时
A:失去信心B:开动脑筋C:两者之间
9、接到很难完成的学习任务时A:不完成B:千方百计干好它C:两者之间
10、困难落到自己的头上时A:厌恶之极B:欣然努力克服C:两者之间
(七)学后记: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考虑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认真填写学后记。
(八)堂结束:
用《真心英雄》来感谢学生们的合作,与学生们再见,激励学生战胜挫折,勇往直前。
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用我们的歌换你真心笑容,祝福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第五篇:生活中的推理教学实录及反思
《生活中的推理》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P86
教学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1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2了解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如排除法。
3表达自己推理、思考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Flash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有一位特殊的嘉宾来到我们的教室里,看,他是谁?(课件演示,柯南出场)
众生兴奋异常:名侦探柯南!
柯南:大家好!
师:你们都很崇拜柯南,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1:他破了很多谜案,救了很多人。
生2:他不仅长得帅,还很聪明。
生3:他观察事物很仔细,什么蛛丝马迹都不能逃过他的眼睛。教学过程说明
此初通过柯南带领学生破案创设推理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柯南:谢谢大家的夸奖!我这次来这里,是想给自己挑一位得力的助手。不过,你们得接受我的考验,通过了才能和我并肩作战。
众生:没问题!我们接受你的考验!
柯南:好,那现在就跟我来!
师:小侦探们,准备出征了!
课件演示:
最近,几家大型的超市连连出现重大的失窃案件,失窃物品全是名贵的珠宝。柯南奉命前去调查。巡视中,柯南听到某收银处传来争执声,立刻前往。一个男子为了一个保温瓶和收银员争吵。男子声称他每半小时要喝一次中药,所以把装
药的瓶子带入超市。而收银员坚持让他为保温瓶付费。4:00,商场保安赶到,证实男子2:
55分进入超市时确实带有此瓶。
保安当场打开保温瓶,里面装着满满的中药。收银员只好道歉,收费放行。男子正要离开,被柯南拦住,指控他偷窃商品财物。
柯南转身说道:小侦探们,你知道我为什么怀疑他偷窃吗?你们能不能从中看出什么破绽?
众生看罢面面相觑,而后开始小声议论。
师:讨论结束,你们谁找到了线索?
生1:我数过了,他买的东西都给钱了,他没有偷东西!
柯南:你再仔细想想,我已经找到证据了!
生2:我怀疑他偷的是保温瓶。
柯南:保安已经证明保温瓶是他的了。
生3:那个男人肯定是倒掉了中药,偷走了商场的果汁或者酒。
柯南:保安已经证明保温瓶里确实装的都是中药。希望你们不要漏掉每个细节,找出确切的证据我们才能采取行动。
„„
2分钟后,学生仍然无法破解此案!
柯南:看来你们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还需要提高。这样吧,我给你们一次机会。先让老师给你们做一个15分钟的培训,培训之后,看谁能破格提升为小侦探。
师:请看屏幕上的题目。
课件演示:
打篮球,弹钢琴,唱歌三种爱好中,小花,小民,文文各喜欢其中的一种。小花爱唱歌。
小明不爱弹钢琴。
在学生利用以往所学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适时切换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文文从来不去篮球场。
你能找出谁是爱打篮球的运动小健将吗?
(出示题目后,同学们积极思考,继而展开了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1:小花爱唱歌,她一定选唱歌。小民和文文一个不爱篮球,一个不爱钢琴,刚好交换过来。所以打篮球的是小民。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同学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把三种爱好和三个人写在纸上列成一张表。(到黑板画图演示)
小民
小花
文文
小花爱唱歌,所以3行2列打√1。小民不弹钢琴,2行1列打×2,文文打篮球,3行1列打×3。再看第2列,小花选了唱歌,那么其余两项不能选,只能打×4,×5。看第1行,小花,文文都没选篮球。所以小民选篮球,1行1列打√6。第3行,小花选了唱歌,其余两空打×7,×8。看第2行,只剩文文选钢琴,打√9。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就表示选中了。可以看出小民选了篮球。
师:你说得太棒了!你用了排除法来寻找答案,实在太厉害了。
柯南:你真的有当侦探的潜力。推理能力特别强。
(课件演示,题目2)
苹果,香蕉,芒果各有一种水果是爸爸,妈妈,玲玲喜爱的。
爸爸爱吃香蕉。
妈妈吃水果不爱剥皮。
玲玲不爱吃苹果。
你能找出他们各自喜欢吃什么水果吗?
生1:还用画表的方法来做。
打篮球 √6 ×4 ×3 弹钢琴 ×2 ×5 √9 唱歌 ×7 √1 ×8
爸爸
妈妈
玲玲
香蕉 √1 ×4 ×9 苹果 ×2 √6 ×8 芒果 ×3 ×5 √7
爸爸喜欢吃香蕉,打√1。所以下面的两空格打×2,×3。妈妈不爱剥皮,但香蕉和芒果不能连皮吃,所以打×4,×5。妈妈这一列就只能在第2打√6。苹果,香蕉,被爸爸妈妈选了,玲玲就只能选芒果了。所以打√7,×8,×9。
生2:这题很简单不画表也能做。爸爸选香蕉,再
把妈妈和玲玲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师:这道题比较简单,但情况复杂的时候,画图解答更不容易出错。
柯南:大家碰到难题的时候用上表格会更保险一些。培训时间结束,我们得回去破案了。
(课件播放,案件重演,众生屏息留意每个细节)
柯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生1:这个男生确实可疑。他说半个小时喝一次药。药却是满满的。
生2:2:15到4:00都差不多两小时了,他最少要喝3次药,所以他的瓶子不应该是满的。可能他喝掉了一些药再把偷来的东西藏在瓶子里。
回到初设破案情,最终解决盗窃谜案,满足学生的查明真相的欲望。柯南:你们果然大有进步。这个男人喝了一点
中药之后,再把偷的东西藏在瓶子里,所以瓶子里中
药还是满满的。恭喜你们,你们成功破案了。你们已
经是合格的小侦探,可以独立断案了。下次等我碰
到了真正的难题,再来找你们,再见!
师生:柯南,再见!欢迎你下次再来!
教学反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思维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而各种刺激和诱因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由疑问引起的思维。质疑是思维的引燃线,是学习的发动机,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
入活跃状态。
本课例中,教师用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柯南巧设了破案解谜的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围绕着找线索,破谜案这一中心展开。当学生如教师所预料地那样不能顺利破案的时候,教师适时转换教学情境,切换到本课的教学主题——推理能力的训练上来。及至此时,学生急于破案的迫切转化成学习新知的急切,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逻辑推理的训练要由浅入深,题面繁琐冗长则容易打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课中两道例题简单易懂,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问题难度适中,适合作为难题的铺垫。学生通过讨论,反驳,发展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然而排除法在本课例中的出现有些牵强,课中无论是盗窃谜案还是两道习题不用排除法都能够轻易解决。因此,除法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不够突出。另外,教学中缺少难度高的习题强化排除法的应用。
如何用难易恰当的问题串连起各个教学环节,突出排除法在解决逻辑推理问题的强大功能,并用巧和精的习题达到训练的目的是本课的关键。这一点在本课时中落实不够到位。训练的强度,难度还有待提高。这节课的容量还可增加。
专家点评: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破案故事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会兴奋、喜欢。学习时,教师比较关注学情,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结合自然,思考点和训练点引出巧妙,学习梯度设计合理,知识拓展和思维训练兼收,学生的注意和逻辑训练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