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时间:2019-05-15 03:0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第一篇: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3、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2)通过学生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3)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室多媒体设备、历史资料视频、自制课件、投影仪和历史挂图等辅助物品。历史资料视频和自制课件等多媒体,可以起到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投影仪和历史挂图,更加形象直观,容易从视觉上对历史情节进行深化。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学生集体唱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学生准备:访问搜集身边有关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以及海峡交往日益密切的有关情况。

历史课改实验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力求使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涉猎课外知识,努力把其他学科整合融入到我们的历史课堂之中来,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历史教学活动,教材“海峡两岸的统一”内容共1课时,需45分钟完成。

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应提倡“人人参与历史课堂,人人体验历史快乐”,鼓励所有的学生加入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可以运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本节历史课上,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对于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感情地歌唱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探究历史,讲授新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可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阐释,教师进一步点拨到:“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海峡两岸对峙了将近三十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离的这30年中,尽管已经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但也从未忘记他们是炎黄子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播放有关视频)

但“一国两制”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由此引入到第二子目内容。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回顾知识)

3、推进祖国统一

A,新中国成立后——解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日益密切的交往

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

七、课后反思: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历史挂图等辅助教具,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好。

第二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教材重点:

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材难点: 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 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节;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资料:《乡愁》《望大陆》 板书设计: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日益密切的交往

①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

①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 20世纪50年代:和平方式

②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 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③1993年:汪辜会谈

④ 1995年:八项主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屏幕打出《乡愁》让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提出问题。

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当时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因为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推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坚决杜绝和大陆的交往。)

问题二:我们现在喜欢的周杰伦、飞轮海这些歌手他们是来自哪里的?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可以来这里和喜欢他的歌迷交流,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但是现在却变得稀松平常起来,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缓和了两岸关系,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现在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当时国民党的一些政策使得在过去接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海峡两岸的亲人们一直处于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中。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实现祖国大一统的道路上不断的努力。这一节我就将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海峡两岸这50年来关系变化的风雨历程。

2、进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概括出我们党和政府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都制定了哪些不同的方针政策?教师板书。

二、指导学生阅读P65-P66第一部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里面的内容,因为阅读是学习文科的基础。只有有了很好的阅历理解能力才能读懂史料。

问题一: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新中国刚成立时,党采取的是武力解放台湾的方式,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为什么又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而到了改革开放后,党为什么不再用解放一词谈台湾问题,而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问题二:归纳我们政府在与台湾交往的过程中的几个大事件,教师板书。

三、学生展示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出示课件总结第一节内容。提出讨论: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四、进入第二个部分——日益密切的交往。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如时间允许,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阅读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思考并回答书上P68的问题。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无论是从个人盼望祖国统一这样的情感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都不允许台湾独立的这种想法。四十年的家庭离散,骨肉分离,成为多少人心中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多少人心中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我们是多么迫切的期望我们的宝岛台湾能够早日的回到祖**亲的怀抱。在今天这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为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历史不允许背叛,人民的感情不允许一再遭到伤害。在党和人民的呼唤之下,在台胞思乡之情的促动之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不久的将来,宝岛台湾一定会重归祖**亲的怀抱。我们热切的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来到。课后练习:

用绘画或诗文的方式表达出你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

第三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二.能力目标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夫人与中共中央台湾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等在北京大学未名湖

200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

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宋楚瑜亲切握手。

教师提问:这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反映了什么事件? 学生: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教师: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讲授新课: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是因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思想,只是完成统一的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这样的统一可以避免大规模战争带来的人员和物质的重大损失,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

2、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②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提问: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和平统一思想有什么发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后两岸关系的架构,使和平统一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

3、两岸关系的变化:

①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过渡:除了海峡两岸中国大陆政府与台湾当局政策和态度的调整外,还有哪些力量为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民间团体

4、“九二共识”“汪辜会谈”:

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在台北成立

董事长: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生,台湾省台北市(原籍彰化县)人。台北帝国大学法学士,东京帝国大学财政学研究室毕业。一九七五年九月接受南朝鲜高丽大学名誉经济博士衔。辜祖籍福建,祖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往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

②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原市长,1915年生,安徽嘉山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共。

③两岸都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汪辜会谈”

⑤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方针: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对台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附:江泽民于1995年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中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应坚决反对。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作为第一步,双方可以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主张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事,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教师提问: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这些构想中一脉相承的共同点是什么? 总结:中共根据国内(包括台湾)、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解决台湾问题一以贯之,又有较大发

展变化的方针、主张,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视频: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那么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投资、文化交流等等

②两岸通邮、通航、开通电话、电报、传真、移动通信等等。

教师提问: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两岸离散兄妹在大陆相见 台湾同胞回乡扫墓

台商到大陆投资 两岸文化交流会

教师归纳: 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与威望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向心力。

②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

③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认同心理和强大的凝聚力。

④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渴望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从而获得经济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范例。

第四篇:海峡两岸的交往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新颖,多角度

教学过程

将本课主要分三个板块去学习:

回顾历史——寻根

探究现实——求解

总结过往——成效

以诗词贯通各环节:

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 成效篇:二十年余来往,密切 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 卫温赴夷洲

隋通流求岛

元设巡检司

成功收台湾

清置台湾府

本是同根源

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 “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时间 领导人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新时期

江泽民

八项主张

胡锦涛

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打破两岸僵局(主要事件)

1979年:金门炮击停止

1987年:38年隔绝打破 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 1993年:汪辜会谈举行 奈何也,寒流来袭

通过展示以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主张及台湾人民对待台独的态度,举行良心审判台:审判李登辉、陈水扁。通过审判让学生认识到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却又见,融冰契机

关注时事:通过连战、马英九近年来动向及陈江会谈。说明从连战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国民党现任领导人马英九宣布2008年在七月四日达成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两项政策,到2008年11月3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领团踏上美丽宝岛台湾,显示两岸交往已进入制度化协商阶段,它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表明两岸关系已有实质性突破。“汪辜会谈”过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段蹉跎岁月。两岸在走过一段近九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雨过天晴”的“陈江会谈”。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正如一道弯弯曲曲的长江之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三)总结过往——成效 二十年余来往,密切

设问:你能介绍一下两岸交流的具体事例吗?然后图片展示民间来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往情况。

(四)结束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盼期归,我们共同期许!

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让我们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成为了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两伤。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设计宣传语,如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我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倾听张明敏演唱的《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这首歌,来虔诚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课后习题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决定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A.一国两制

B.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C.武力解放台湾

D.“三不”政策 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三不”是指 ①不接触

②不谈判

③不妥协

④不合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一个中国 B.两种制度 C.和平谈判 D.互补互利

4、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A.“三不”政策 B.海协会决议 C.海基会决议 D.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5、台湾同胞“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这一想象出现至少在哪一年 A.1949 B.1950

C.1977

D.1989

6、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1997年3月26日江泽民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说 请回答:

⑴说出近代史上列强侵略台湾的史实?

⑵目前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⑶新中国建立后美国是怎样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的?

⑷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问答题

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D

5、D

6、D

二、材料解析题

⑴19世纪60年代美国侵略台湾;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1884年法国侵略台湾;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⑵新中国成立前,蒋介石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从此陷入与祖国分裂的局面。⑶美国派第七舰队侵略台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

三、问答题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进程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板书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2、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

3、成效篇:二十余年来往,密切

4、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第五篇: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变化和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变化,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采用的突破方法是图文并重的方法,通过表格来理清学生的头绪。同时还会有学生自己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个体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对于这个名词,学生可能不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学性和伟大性。我的突破方法是: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最后师生共同感受和平的含义和伟大,同时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著名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导入幻灯片展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诗歌。在曲子的略微哀伤的氛围中师生一起齐声朗读。之后教师就顺势提出问题:①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②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通过学生自己的回答阐明本课学习的内容,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学生回答;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学生回答;

提问: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学生回答。

以上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最后用一首诗概括台湾与大陆的渊源从而方便学生记忆即《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教师总结完并提出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2.台湾的重要性

同学们的介绍十分全面,有些内容令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你们用大量的史实验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祖。说到宝岛台湾,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日月潭碧波在胸中荡漾,阿里山林海在耳边震响。”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论是秀美的风光还是诱人的水果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为。但是台湾作为祖国的宝岛,它的魅力不仅与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台湾对祖国有多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台湾是中国21世纪的生命线。政治方面:台湾回归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经济方面:两岸的经贸利益;涉及领海及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从而涉及石油开采等经济利益。军事方面:从战略角度讲,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扼守着中国的东南门户。国际地位:和平统一台湾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认识到台湾这方宝地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这是一块举足轻重之地。然而今天它却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幻灯片上图片回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3.两岸政策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建国初我们采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成功了吗?我们政府又提出了什么主张?为了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可能,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在这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台湾当局看着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努力,有没有反应?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寻答案,之后教师讲解。(2)、让学生找出什么是三不政策,三不政策又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并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从而感受到《望故乡》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及千千万万台湾人民思念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台湾调整三不政策恰恰也是民意的强烈要求。(3)、多媒体出示八十年代台胞回到大陆时的照片:让同学通过这些让人心酸的历史画面,感受到台湾同胞阔别祖国三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故土时的感人场景,解开百转柔肠,激动万分不能用言语却只能用泪水去痊释,从而深入体会到点两岸人民都关切两岸关系,为了推动两岸进一步交流合作,两地分分成立民间团体。让学生找出早在1990台湾民间成了什么组织,大陆相应成立了什么组织,了解到到了海协会海基会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所达成的九二共识及汪GU会谈的内容。明确这两个组织对促进两岸关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4)、多媒体出示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李登辉加紧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支持、纵容“台独”势力,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和交流交往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就在两岸关系逐渐缓何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并让让学生谈谈看了这些台独活动的资料有什么想法,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国家领导人在科学分析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深刻总结了10多年来所形成宝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主张。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也让学生知道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发展,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观看观看视频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在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那么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各抒已见回答,教师最后从政治、经济、人员往来、文化方面具体阐述,从而加深同学们记忆。

然后顺势组织小组讨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通过共同讨论认识到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与威望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向心力。②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③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认同心理和强大的凝聚力。④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渴望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从而获得经济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范例。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1.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2.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同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我们该如何应对: a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分裂国家法》。

b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c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d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

(五)(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六)课堂巩固与课后作业 A课堂巩固之选择

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的“三不”政策,不包括()A.不接触

B.不对抗

C.不谈判

D.不妥协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正确的认识是()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针;(3)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4)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A(1)(2)(3)B(1)(2)(4)C(1)(3)(4)D(2)(3)(4)答案:1.B 2.C B、材料分析题

“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跨越海峡的握手”成为国人最热门的话题。热情的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紧紧相我的双手摊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信双赢的春天气息。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阅读材料,请感悟小诗意蕴,评说时政热点:

1、“背井离乡的骨肉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他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心愿?

2.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请你说说理由?

3、在通向“互信双赢”的路上,还有许多曲折和障碍,怎样才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1.期盼祖国早日完成统一的共同心愿; 2.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c.海峡两岸日益交往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d.《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e.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3.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的分裂活动。

C.激情创作:请你为呼唤“台湾兄弟”的回归写一句标语; 课后作业

我们应如何应对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存在阻碍?结合当前海峡两岸交往的现状写一篇小论文。要求:

1、主题鲜明

2、史论结合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500字;

(七)课堂小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四、板书设计

一.离别增乡愁:20世纪40年代末两岸分离 二.携手泯恩仇:

(一)政策

第一代:毛泽东 武力统一,和平统一;

第二代: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三代:江泽民 八项主张;

第四代:胡景涛 四点意见;反国家分裂法;

(二)交往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 三.统一展宏图:21世纪的展望

五、教学其他方面

(一)教学用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列表法、讲解法、音像辅助法;

(三)教学渗透点

1.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2.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3.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4.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2.自制多媒体课件。

3.网站资料。

下载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吴辰超 一、教学过程分析 具体教学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案及已有知识,形成共识——置疑阅读归纳、质疑探究与分析、交流与讨论......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完》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在讲述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的又一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点多而散,怎样让学生把握住重点,理解我们的大政方针,把枯......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寿阳三中 刘丽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 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大全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本站推荐]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一、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和平统......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位于《中......

    第1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殷世新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

    海峡两岸教案范文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