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8: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本站推荐]》。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本站推荐]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

一、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

案新人教版

【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6——69,建国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准备。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将第七舰队开到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台湾问题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要让他们完整地说出台湾问题的由来已久,以及我国的对台政策,他们又不能说完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中国近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当今世界上统一的国家,都有明显不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正因为如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现无成例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时段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较为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所述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一以贯之、又有较大发展变化的方针、主张。这样处理教材,比较有利于前述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本通过听歌曲、看录像、读文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本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本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台湾》,学生听歌曲。引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问题。播放《台湾风光》录像片,导入新。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学习

统一

教师设问:

台湾问题在历史上是怎样造成的?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6,深入探究学习,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胡锦涛十七大讲话等我国一贯的对台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建国到如今的我国对台政策。

播放“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演习”,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贯政策,不排除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理解。

的 交

出示于右任的《望大陆》诗,设问:

诗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播放录像《罗青长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让学生了解大陆和台湾早就有和谈的意向。

出示一组大陆和台湾交往的图片,播放“大陆与台湾直航”新闻。

动脑筋: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出台湾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

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

探索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你认为当前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培养学生团体合作能力和联系现实的能力。

板书

设计

第13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毛泽东:武力解放——和平解放

“三不”——探亲、经济文化交流

邓小平:一国两制

两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九二共识”

江泽民:八项主张

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国家分裂法》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目前:实现直航

第三篇: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3、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2)通过学生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3)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室多媒体设备、历史资料视频、自制课件、投影仪和历史挂图等辅助物品。历史资料视频和自制课件等多媒体,可以起到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投影仪和历史挂图,更加形象直观,容易从视觉上对历史情节进行深化。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学生集体唱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学生准备:访问搜集身边有关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以及海峡交往日益密切的有关情况。

历史课改实验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力求使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涉猎课外知识,努力把其他学科整合融入到我们的历史课堂之中来,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历史教学活动,教材“海峡两岸的统一”内容共1课时,需45分钟完成。

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应提倡“人人参与历史课堂,人人体验历史快乐”,鼓励所有的学生加入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可以运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本节历史课上,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对于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感情地歌唱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探究历史,讲授新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可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阐释,教师进一步点拨到:“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海峡两岸对峙了将近三十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离的这30年中,尽管已经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但也从未忘记他们是炎黄子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播放有关视频)

但“一国两制”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由此引入到第二子目内容。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回顾知识)

3、推进祖国统一

A,新中国成立后——解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日益密切的交往

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

七、课后反思: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历史挂图等辅助教具,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好。

第四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教材重点:

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材难点: 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 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节;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资料:《乡愁》《望大陆》 板书设计: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日益密切的交往

①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

①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 20世纪50年代:和平方式

②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 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③1993年:汪辜会谈

④ 1995年:八项主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屏幕打出《乡愁》让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提出问题。

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当时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因为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推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坚决杜绝和大陆的交往。)

问题二:我们现在喜欢的周杰伦、飞轮海这些歌手他们是来自哪里的?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可以来这里和喜欢他的歌迷交流,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但是现在却变得稀松平常起来,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缓和了两岸关系,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现在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当时国民党的一些政策使得在过去接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海峡两岸的亲人们一直处于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中。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实现祖国大一统的道路上不断的努力。这一节我就将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海峡两岸这50年来关系变化的风雨历程。

2、进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概括出我们党和政府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都制定了哪些不同的方针政策?教师板书。

二、指导学生阅读P65-P66第一部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里面的内容,因为阅读是学习文科的基础。只有有了很好的阅历理解能力才能读懂史料。

问题一: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新中国刚成立时,党采取的是武力解放台湾的方式,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为什么又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而到了改革开放后,党为什么不再用解放一词谈台湾问题,而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问题二:归纳我们政府在与台湾交往的过程中的几个大事件,教师板书。

三、学生展示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出示课件总结第一节内容。提出讨论: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四、进入第二个部分——日益密切的交往。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如时间允许,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阅读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思考并回答书上P68的问题。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无论是从个人盼望祖国统一这样的情感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都不允许台湾独立的这种想法。四十年的家庭离散,骨肉分离,成为多少人心中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多少人心中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我们是多么迫切的期望我们的宝岛台湾能够早日的回到祖**亲的怀抱。在今天这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为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历史不允许背叛,人民的感情不允许一再遭到伤害。在党和人民的呼唤之下,在台胞思乡之情的促动之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不久的将来,宝岛台湾一定会重归祖**亲的怀抱。我们热切的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来到。课后练习:

用绘画或诗文的方式表达出你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

第五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二.能力目标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夫人与中共中央台湾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等在北京大学未名湖

200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

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宋楚瑜亲切握手。

教师提问:这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反映了什么事件? 学生: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教师: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讲授新课: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是因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思想,只是完成统一的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这样的统一可以避免大规模战争带来的人员和物质的重大损失,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

2、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②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提问: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和平统一思想有什么发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后两岸关系的架构,使和平统一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

3、两岸关系的变化:

①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过渡:除了海峡两岸中国大陆政府与台湾当局政策和态度的调整外,还有哪些力量为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民间团体

4、“九二共识”“汪辜会谈”:

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在台北成立

董事长: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生,台湾省台北市(原籍彰化县)人。台北帝国大学法学士,东京帝国大学财政学研究室毕业。一九七五年九月接受南朝鲜高丽大学名誉经济博士衔。辜祖籍福建,祖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往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

②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原市长,1915年生,安徽嘉山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共。

③两岸都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汪辜会谈”

⑤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方针: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对台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附:江泽民于1995年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中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应坚决反对。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作为第一步,双方可以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主张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事,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教师提问: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这些构想中一脉相承的共同点是什么? 总结:中共根据国内(包括台湾)、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解决台湾问题一以贯之,又有较大发

展变化的方针、主张,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视频: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那么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投资、文化交流等等

②两岸通邮、通航、开通电话、电报、传真、移动通信等等。

教师提问: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两岸离散兄妹在大陆相见 台湾同胞回乡扫墓

台商到大陆投资 两岸文化交流会

教师归纳: 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与威望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向心力。

②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

③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认同心理和强大的凝聚力。

④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渴望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从而获得经济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范例。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历史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精选五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基本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 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能力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

    河南省郑州市侯寨二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和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上课班级 八(5)、(6) 教材分析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变化和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海峡两岸的交往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掌握“九二共识”及“汪辜会......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寿阳三中 刘丽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 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

    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吴辰超 一、教学过程分析 具体教学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案及已有知识,形成共识——置疑阅读归纳、质疑探究与分析、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