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研讨课《 电阻的测量》的说课框架
主题研讨课《 电阻的测量》的说课框架
我说课的题目《 电阻的测量》,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册第 7 章第 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学习的是《电阻的测量》,本节课属于测定性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
②重点 :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 学会正确使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阻的测量,培养科学测量的方法和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经历电阻的测量过程,培养规范操作实验的习惯。
4、教具与学具: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学生电源、电键、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
自制课件及FLASH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欧姆定律、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滑动变阻器、串联电路的特点,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本节课课是一堂测定性实验课,要求学生知道所涉及的实验器材的使用,知道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首先运用实验更换定值电阻改变灯的亮度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电阻大小的兴趣,运用链式问题的逐步引导学生如何电阻的测量,对于器材的使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不是很熟练,需要复习巩固。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本堂课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运用链式问题,层层深入,学生逐步电阻测量的实验原理,电路图、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学生自主的完成实验的测量,引导学生测量实验的数据处理。2.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电阻的测量,自主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说教法
本堂课教师运用提问法,学生交流讨论,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图、实验步骤等等,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处理实验的数据。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复习测量是石头密度的实验,类比引出如何测量导体的电阻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的测量,教师对个别小组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处理。探究新知:
内化提高:通过“思考与讨论”环节内化提高 实际应用: 感悟收获:
课堂小结:小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找出“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与“电阻的测量”实验的异同点。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电阻的测量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实验注意事项:
第二篇:说课-纯电阻电路
《纯电阻电路》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绍敏主编的《电工基础》第八章第1节,这本教材是国家规划教材,《电工基础》是一门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下面我将从九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也是全书的一个重点,电阻元件是电子元件中的基础元件,在第1章第3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电阻,对于处于直流电路中电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节课是来分析处于交流电路中的电阻,既是对电阻学习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学习纯电感、纯电容等正弦交流电路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情况的分析
从知识角度:
1、具有电阻的一些知识;
2、具有交流电表示法的知识。从能力角度: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针对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纯电阻电路的定义。(2)掌握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同相,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教学难点: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
2、重难点的处理和突破
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六、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七、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做、看、想、议、练、的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掌握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仅将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3分钟)
1、复习电路;
2、引入:交流电路中,白炽灯与电动机所在电路一样吗? 引入纯电阻电路。提问学生,教师指正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内容
(二)确定任务(2分钟)
任务1:纯电阻电路的定义是什么?
任务2: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任务3: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是什么?
(三)任务实施(30分钟)
任务1:纯电阻电路的定义是什么?
1、教师讲授定义:交流电路中若只有电阻,这种电路叫纯电阻电路。
2、举例请学生辨别电路是不是纯电阻电路?(白织灯、电炉、电烙铁、电扇、电动机等)任务2: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1、教师讲授电流的瞬时值的解析式 uUsinti ==mImsin t
RR2、推导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Um RIUUI = mm=
22RRIm
3、实验验证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
任务3: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是什么?
1、实验验证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压、电流同相。
2、相量图和波形图表示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四)练习(3分钟)
已知交流电压u=2202sin(314t45)V,它的有效是
,频率是
,初相是
。若电路接上一电阻负载R220,电路上电流的有效值是
,电流的解析式是。
(五)小结与作业(2分钟)
小结:提纲挈领,既理清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内容,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安排选作题。
九、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 纯电阻电路
任务1:纯电阻电路的定义
只有电阻的交流电路。
任务2: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I = U R任务3: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压、电流同相。
设计依据:采用此板书,清晰在再现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所在,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第三篇:《7.3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说课材料
08—09学第二学期
《7.3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说课材料
(第四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测量灯泡电阻的探究性过程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意识,感受到从错误逐步走向正确,从失败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2)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有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对于所用的的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已较为熟悉,因此本节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电学的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我们已经知道测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电压可以用电压表,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
板书课题: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今天,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测量小灯泡电阻,二是根据测量数据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请同学们翻开书,书上已给出了电路图,我们用给定的电路图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板画电路图,边画边问,学生齐答。
3.提问:根据已给的电路图,怎样测电阻呢?
4.引导大家考虑如何选择电表的量程?
5.我们做实验还应有实验步骤,记录表格以及结论。这几个问题都要同学们通过实验来解决,实验之前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实验中请注意把实验步骤和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同时思考实验中需注意什么问题?
(三)学生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析和论证
1.请几组同学到讲台上来和大家交流他们的实验过程。
2.鼓励学生今后进行这样大胆的尝试。
3.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这几个问号。
1.量程选择: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2.实验步骤:1)断开开关,连接电路;2)接入电路的R调到最大;3)闭合开关,调节R,读取并记录几组电流表、电压表数据(U≤U额); 4)计算小灯泡阻值。
3.记录表格:用实物投影打出学生的一组较标准的。
(五)评估
1.请同学们观察其中的一组数据,结合你自己测量的数据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同学回答:数据有较大的差异。
2.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同学们以认真的态度完成实验,对于各组实验数据差别较大,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这是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希望今后能够继续保持,但是有的同学对数据差别较大有些疑惑,请大家联系实验所得数据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3.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4.结论
现象:电阻随电压升高而增大。
原因: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怎样得结论:
1)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阻值求平均值不妥。
2)在额定电压下取几组数据求平均值,测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阻。
(六)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其内容应该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并与其他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课外自助实验时间探究电流表内接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还学习了进行实验的基本步骤,体验了测电阻的过程。同时我们学会了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反思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会了通过对结论的讨论,发现新的问题。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够继续这样探讨下去。
四、板书设计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一、用给定电路图测量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量程选择:?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结论:?
刘艳玲2009年3月10日玉田三中物理组
第四篇:电阻的串联说课讲稿
《电阻的串联》说课讲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八章第四节(P99~P10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本节教材先安排了演示实验,从实验测出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得出总电阻和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运用欧姆定律及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电压特点作理论导.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从前后联系来看,本节教材的实验方法仍沿用第三节课分组实验中的伏安法,有利于巩固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下标配套”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中各量是同一电路(或同一导体)的量”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两种推理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和两种思维起点(同一电路上各量的关系,同一类物理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分析,为今后电路分析打下了必要的埋伏.
本节教材的理论推导只安排了两个电阻串联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为推导任意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奠定了一个思维起点,使学生在思考“想想议议”的提部时又多了一个推导的方法一一等效替换法.
2、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的初步知识,并且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伏安法测电阻,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各串联电阻的关系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
在现突生产和生活中经常碰到元件等效替代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帮助学生正认识这一点的可观条件,况且学生在初二合力的学习中已初步接触到这一思想,因此本节课的另一目标是:使学生初步领会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
电路分析是电学中的重要课题,其中的许多规范要求和分析方法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锤炼,学生才能熟练掌握.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是例2)也有了为这方面服务的可观条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电路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几何证明的学习中已接触到了分析综合法.因此本节课的又一目标是:通过运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解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利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分析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是本节课的两个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电阻概念和决定电阻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总电阻的概念及总电阻比分电阻大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同类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和欧姆定律(同一电路不同类型物理量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参见教案中对例2的分析),是分析简单串联电路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领会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是本节保的难点.尽管学生在学习几何证明的过程中已多次接触到分析综合法.但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很难将在几何课中学过的方法“迁移”到物理上来,况且物理的“数学公式”又非纯数学公式,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意又,因此初中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分析综合法时是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的.
通过对例1的两种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分析法,而后利用例2的一题多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析法的两种思维起点(见教案中对例2的分析)以及这种方法需要综合应用两类电路规律.因此这种解题方法就叫分析综合法.
5、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堂设计
1、引入新课(约2分钟)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新课教学(约20分钟)
引入新课课题后,引导学生复习电阻的物理意义,从而导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概念(串联电阻对电流的总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为下面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推导作必要的概念准备,同时也为分析等效替代法打下了埋伏.
在用实验探讨电阻关系时,首先向学生交代实验方法(伏安法),出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记录表格.接着边实验读取数据,边计算阻值,让学生尽量参与实验活动;为了使学生对等效替代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分别测出5欧和10欧电阻的限位后,再接入15欧的电阻,测算其阻值,最后才将5欧和10欧的电阻串联接入电路,在没有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情况下,学生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跟接15欧电阻时相同.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对电流的总阻碍作用的大小跟15欧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相同,即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为15欧,这样学生便能从感性上认识到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与15欧电阻可互相等效替代.
当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后,教师再次分析什么叫等效替代法,并让学生用等效替代法解决课首提出的问题,巩固学生对等效替代法和电阻关系的认识.这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来理解为什么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小任一导体的电阻都大的原因,让学生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电阻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用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及欧姆定律推导电阻关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在运用欧姆定律时,要下标配套,因为欧姆定律中的各量是对应于同一电路上的量.另外,要向学生说明推导过程中所运用的规律有两类(同一电路上各量的关系,同一类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顺利分析例1和例2作准备.
3.应用(约20分钟)
首先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课文的例题及其分析与解答过程,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也能为教师后面介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创造较好的教学情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例2的思路分析时,不易把握所用的推理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及相应的思路.这就为教师阐述“跟踪追击”法(分析法)创造了事实基础和情绪基础.教师先利用例1的简单情况介绍正向推理(已知一待求),和反向推理(待求一已知,即分析法)方法,在分析例2时,介绍反向推理的优点,并引导学生用反向推理法从R2=U2/I2出发分析问题,要让学生自已从R2=R-R1出发也用反向推理分析同一例题.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反向推理法(分析法)的基本思路的认识,又通过一题多解沟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唯一的.
4、小结和布置作业:
教师再次强调两类电学规律(同类量局部和整体关系;同一电路不同量间的关系)和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分析综合法).
把“想想议议”留到下节课开始时去讨论,除了因为讨论思路和方法终使课时偏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在下节课开头来讨论,可以复习本节课涉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顾利学好并联电路的知识铺平道路.
第五篇:图形与测量 说课
《图形与测量》说课稿
陇西县崔家湾小学 董进军
一,说教材:
《图形与测量》 这一课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所有图形预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教学的。同时本节课是“空间与图形”复习中的重点内容,其知识点、方法、思维训练和应用都比较多,真正是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的一次大汇总。面对容量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学中在复习对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和多边形面积间的关系时,通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设置问题,包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有初步的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进行单位的换算,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主要采取自主学法进行教学。教师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学会”目标:理解认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以及各种单位之间的进率。“会学”目标: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乐学”目标:培养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认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各种单位之间的进率,熟练掌握各类单位之间的换算。
六,说教学过程: ⑴、创境激疑
1、利用生活各类图形实例,说明测量在现实中的必要性。
2、要计算出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要认识一些单位,关于这些单位你知道你又已经知道哪些?
3、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长度、面积、体积的单位。⑵、互动解疑,启思导疑
1、对长度、面积、体积的再认识。
结合实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度、面积、体积的理解。
(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面积:平面的大小;体积: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2、有关常用长度、面积、体积的单位你已经知道哪些? 教师:归纳,整理
3、认识单位的大小(借助实物、举例理解)
4、单位间的进率(重在尝试,题目简单,但为后面继续学习打基础)(1)3千米=()米 10分米=()米(2)归纳整理
5、单位换算方法。
(1)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方法:乘进率(2)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方法:除以进率 口诀总结:大化小,乘进率;小聚大,除以进率。
⑶、当堂训练,题目设计由难到易,针对性强,有层次性,最后一道题是复名数的改写,是本节课的拓展延伸,先让学生做完前面一道,然后分析前后题目的内在联系,进而轻松解决复名数问题,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到课外
⑷、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强调:
1、常用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2、如何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换算时应注意什么?
七、板书
重在语言简练、抓住教学重点。
《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号召,我采用导学案的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活动问题设计重在“导”
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教材的难点、疑点给出恰当的学习提示。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比如导学案的预习部分,我要求学生整理所学过的单位及公式,学生不仅要查找资料、自学课本、尝试记忆,还要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检测问题设计胜在“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检测成为可能,那如何精选练习也就成了学案中值得推敲的一项内容。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使用了学案,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没有了挑战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分档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基础题、提高题、挑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
导学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应立足于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教学概念易混淆处、内容归纳总结处;导学问题要着眼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看情境图,并不一定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因此导学案的提问的方式要多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