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3:0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语音》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对象: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类别:必修课 周课时数:2 上课周数:18 总学时:36 考试方式:笔试和口试结合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英语语音课程是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对象是英语专业一年级新生,开设的时间是一学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发音的基础学科,为必修考试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语音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听辨、模仿等训练,使学生了解英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正确、标准的英语发音,学会使用自然得体的语音语调表达思想,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正确的语音语调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并且语音能力直接影响到听力和口语的提高。因此语音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正常的语流中学习英语的发音,使学生能操一口流利顺畅、清晰易懂、交际自如的英语,通过语音学习学会交际。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采用《英语语调的结构、功能及应用》(卜友红编著)和《英语语音 教程》(王桂珍主编),教学内容基本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实施。内容主要包括:44个音素的发音,词重音,句重音,强读与弱读。学生应掌握下列知识和技能: 1.了解音素、音位变体、宽式标音和窄式标音、最小对立对、互补分布等基本概念;

2.掌握英语44个音素的发音;

3.了解英语的音节结构,掌握不同音素组合的发音;

4.正确的把握词与词之间的过渡,使同一意群的词连贯、流畅地连接在一起; 5.掌握每个多音节词的重音模式;熟悉并会使用单词的强读式与弱读式; 6.正确地把握句子重音;掌握正确的话语节奏规律;

7.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调;最重要的是,通过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达到交际的目的。

8.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重音、话语节奏规律及语调,也就是说,如何通过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达到交际的目的,形成自然流畅的语流,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

四、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语音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因此本课程采用的方法是进,讲授,举例,领读,课堂实践注重听说齐头并进。

练习形式:每单元的练习都从音的听辨入手,使学生在正确辨音的基础上开口练习。口语练习以朗读和模仿为主,从简单的单词、句子的朗读到对话、段落的模 仿直至较为复杂的、置于自然语言环境中的模仿。

练习内容:每单元的练习都从该单元的重点语音练习项目开始,帮助学生提高听音、辨音的能力和对不同的音、重音、节奏和语调的觉察力。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得的知识自然、得体地使用出来,本教程每个单元都围绕着某个特定的语言功能展开听与说的练习,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自然得体地进行会话。

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含18单元,每单元2课时,共用36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如下(注:可按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Unit 1 The Description of speech sound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要点:Basic concepts in Phonetics 教学内容:

1.Outline of the course 2.Phonetics and phonology 3.Main features of phonetics 4.Physiology of pronunciation 5.Phonetic transcription 6.Phoneme and allophone 7.Phonemic contrast,minimal pair and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考核要求:

To remember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Unit 2 Vowels in English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要点:

1.To know the three ways of describing a pure vowel.2.To get familiariz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pure vowels and diphthongs according to the vowel chart.3.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ure vowels and diphthongs.4.To pronounce the vowels correctly.教学内容:

1.Three ways of classifying or a pure vowel(1)The height of the tongue(high, mid, low)(2)The location of the tongue(front, central, back)(3)The posture of the lips(rounded or unrounded)2.Description of the twelve pure vowels according to the chart in the textbook: /i:/ /ɪ/ /e/ /æ/ /ɑː/ /ɒ/ /ɔ:/ /ʊ/ /u:/ /ɜ:/ /ə/ /ʌ/ 3.To consid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phthongs and to describe them in terms of a movement(or ‘glide’)from one vowel position to another.4.To design a variety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for focusing on diphthongs in the classroom.5.To 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s recorded by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nd try to get the sounds in focus correct in their pronunciation.考核要求:

1.To know the three ways of describing a pure vowel.2.To get familiariz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pure vowels and diphthongs according to the vowel chart.3.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ure vowels and diphthongs.4.To pronounce the vowels correctly.Unit 3 Consonants in English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点:

1.To know the three ways of dividing consonants.2.To be familiariz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consonant.3.To know the three stages of a complete plosion.4.To pronounce the consonants correctly.5.To teach students some skills in articulating the consonant clusters and other difficult sounds.6.To rais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that Chinese has very few consonant clusters.教学内容:

1.Three ways of dividing consonants(1)the places of articulation(2)the manners of articulation(3)the state of the vocal cords

2.Three stages of a complete plosion /p/ /b/ /t/ /d/ /k/ /g/

(1)the closure/closing(2)the stop/compression(3)the release/explosion

3.Incomplete plosion 4.Fricatives and Affricates /f/ /v/ /θ/ /ð/ /s/ /z/ /ʃ/ /ʒ/ /h/ 5.Nasals, Approximants and Lateral /m/ /n/ /ŋ/ /w/ /r/ /j/ /l/

考核要求:

1.To know the three ways of dividing consonants.2.To be familiariz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consonant.3.To know the three stages of a complete plosive.4.To pronounce the consonants correctly./ʧ/ /ʤ/ 5.To know the common forms of consonant clusters.6.To pronounce the consonant clusters correctly and avoid squashing any vowels in between.Unit 4 Word Stress & Sentence Stress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点:

1.The definition of stress 2.Two kinds of stress: word stress and sentence stress

教学内容: 1.Word stress

1)The definition of stress 2)Word stress: primary stress, secondary stress and zero stress 3)Stress vs.unstress in terms of loudness, pitch, vowel quality

2.Sentence stress

1)The definition of sentence stress 2)Words usually stressed in a sentence 3)Words usually unstressed in a sentence

考核要求: 1.Definition of stress 2.Degrees of word stress 3.Word stress;to get word stress correctly 4.Sentence stress: to know which words are usually stressed in a sentence

Unit 5 Weakening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点:

1.The strong and weak forms of the functional words 2.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weak forms

教学内容:

1.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weak forms of the words 2.The strong and weak forms of the functional words 3.The practice of the weak forms

考核要求:

1.To know the strong and weak forms of the functional words.2.To know the most frequently reduced weak forms.3.To pronounce the weak forms correctly.Unit 6 Rhythm(I)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点:

1.To rai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stress in English through clearly patterned rhythm in speech.2.To perce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hythmic patter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cquire more rhythmic and fluent speech in oral communication.教学内容:

1.Stress-timed rhythm vs.syllable-timed rhythm 2.Metric foot in English poetry 3.Rhythm and music 4.Work on rhythms 5.Rhythm-group 6.Rhythmic structure 7.Division of rhythmic group 8.Work on rhythmic patterns

考核要求:

1.Get the students know what the rhythm is in English speech.2.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rhythmic structure.3.Let the students practise common rhythmic patterns.4.Help the students to read nursery rhymes, sentences, paragraphs rhythmically.5.Ask students to read nursery rhymes, jazz chants, phrases, sentences and passages rhythmically.6.Let them work in pairs.First mark the rhythmic stress, and then read the passages.Unit 7 Liaison(Linking)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点:

7.The definition of linking 8.The different speech flow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9.Types of linking 10.The practice of linking

教学内容: 1.Definition 2.The different speech flow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Types of linking: 1)Liaison: consonant + vowel 2)Hiatus: vowel + vowel: [j]-glide and [w]-glide 3)Linking [r] 4)Intrusive [r] 5)Practice of linking 2学时 a)Give students sentences and ask them to ease the transition between words.b)Give students a passage and ask them to mark the word boundaries where linking is likely to occur, and then read the passage aloud.考核要求:

1.To know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inking.2.To read phrases, sentences and passages fluently.Unit 8 Assimilation & Elision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要点:

1.The definition of assimilation and elision 2.Kinds of assimilation and elision 3.The practice of assimilation and elision

教学内容:

1.The definition of assimilation and elision 2.Kinds of assimilation 1)Direction of change 2)Assimilation of voicing

3)Assimilation of place of articulation 4)Assimilation of manner of articulation 5)Coalescence of place and manner of articulation 3.Rules of elision

考核要求:

1.The definition of assimilation and elision

2.The different kinds of assimilation and rules of elision

3.The ability to find out the assimilated words in connected speech and read it naturally and fluently

Unit 9 Intonation

教学时数:8 学时 教学要点:

1.Definition of intonation 2.Forms of English intonation 3.Types of tones 4.Functions of intonation 5.Application of intonation

教学内容: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Intonation

2学时

1.The definition of intonation 2.Tone language vs.intonation language 3.Intonation group 4.Transcription conventions 5.Components of intonation group

Nuclear tone 2学时 1)Kinetic Tones 2)Tone I

Falling(high fall and low fall)3)Tone II Rising(high rise and low rise)4)Tone III Falling-Rising 5)Tone IV Rising-Falling

The Functions of Intonation and Nucleus placement

2学时 1.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intonation 2.The attitudinal function of intonation 3.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intonation 4.The accentual function of intonation 5.Nucleus placement

1)Broad focus 2)Narrow focus 3)Information focus: new information vs.old inform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intonation 学时

1.Basic meanings of the kinetic tones in English 2.Intonation and sentence types 3.Tone unit division and syntactic boundaries 4.Application of intonation to oral communication

考核要求:

1.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intonation 2.To know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ones 3.To master the functions of intonation 4.To apply the intonation to oral communication

Chapter 10 General Revision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要点: General revision:

1.Basic concepts of the theoretic knowledge offered in class.2.Written part of the revision: 1 & 2 3.Oral part of the revision: Oral practice

教学内容:

1.To review what has been presented, p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class.2.To review the written part which cmprises a number of tasks relevant to each lecture for individual study and reflection, or for discussion and revision in class.3.To ask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 to each task.4.To offer an answer key after class.5.To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oral part for focusing on phonemes, stress, rhythm, intonation and connected speech.考核要求:

1.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onetic theories.2.To have a bette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3.To apply what has been learned to oral communication as natural and fluently as possible.三、课程教材

1.Baker, A.Ship or Sheep?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1981.2.卜友红,《英语语调的结构、功能及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四、主要参考书目

Brazil, D.Discourse Intonation [M].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975.Catford, J C.Fundamental Problems in Phonetics [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77.Celce-Murcia M, Briton D, Goodwin J.Teaching Pronunciation: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Cruttenden, A.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M].6th e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Crystal, 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M].London: Blackwell.1985.Gimson, A.C.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M].4th ed.London: Edward Arnold.1989.Halliday, M.A.K.Intonation and Grammar in British English [M].New York: The Hague Mouton.1967.Hudson, R.A, Holloway A F.Variation in London English [M].Mimeo, Dept.of Phonetics and Linguistic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1977.Jones, D.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M].1st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7.Jones, D.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M].13th ed.London: Dent.1967.Jones, D.(Revised and Edited by Gimson A C).Everyman’s 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M].14th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Jones, D.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M].17th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O’Connor, J D.Phonetics [M].Harmondsworth: Penguin.1973.Ramsaran, S.Studies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M].London: Routledge.1990.Roach, P.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 [M].2nd e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oach, P.Phonetic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Wells, J C.Accents of Englis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Yule, G, Hoffman P, Damico J.Paying Attention to Pronunciation: The Role of Self-monitoring in Perception [J].TESOL Quarterly.1987.蔡龙权.大学生英语口语训练[M].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宋学东.论交际能力中的语音能力价值[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2.汪文珍.英语语音[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凤桐.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M].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张冠林.大学一年级英语语音练习手册[M].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M].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17

第二篇: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水平和分析作品、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以及亚非文学基本知识简要介绍。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为108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本文

上编 欧美文学(西方文学)

第一章 古代文学

教学要点:

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文学成就。教学时数:

(1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概述(2学时)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概况。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分期。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希腊文学(6学时)希腊神话的起源和发展。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点。希腊神话的意义。

荷马史诗的形式和内容。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希腊戏剧的起源和发展。悲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喜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艺观点。

第三节

罗马文学(2学时)

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的继承及其自身的特点。罗马主要作家贺拉斯、维吉尔和奥维德的创作。考核要求:

1.了解和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基本知识。

2.了解和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主要成就(神话、史诗、戏剧、文艺理论)。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体裁以及但丁的创作。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2学时)中世纪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中世纪文学发展概况。

中世纪文学整体思想、艺术特征。

第二节(2学时)

但丁的创作及其思想、艺术特征,恩格斯对但丁历史地位的评价。考核要求:

1.了解中世纪文学的基本体裁和整体思想、艺术特征。2.了解但丁的创作以及恩格斯对其创作的评价。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教学要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及主要作家作品。教学时数:

(1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2学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文艺复兴的内容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第二节

意大利文学(1学时)

彼特拉克及其《歌集》等十四行诗的创作。薄伽丘及其《十日谈》的创作。第二节

法国文学(1学时)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

拉伯雷及其《巨人传》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散文题材的创始人之一——蒙田的创作。第三节

西班牙文学(2学时)流浪汉小说及其代表作《小癞子》。

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维加的创作。塞万提斯的生平和创作。

《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第四节

英国文学(4学时)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乔叟的创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思想艺术特点。早期人文主义作家莫尔及其《乌托邦》。著名诗人斯宾塞及其长诗《仙后》。

以马洛为代表的“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创作。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

《哈姆雷特》的思想艺术特点以及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成就。考核要求:

1.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2.了解人文主义文学在西欧各国的发展概况。3.重点了解、掌握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创作。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17世纪唯理主义哲学思想。英国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17世纪欧洲文学概述(2学时)17世纪西欧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徒文学。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4学时)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的创作。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莫里哀的生平和创作。《伪君子》的思想艺术特点。考核要求:

1.了解17世纪西欧文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的特征、意义和局限。3.重点了解和掌握莫里哀的喜剧创作。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18世纪启蒙思想。英国、法国、德国的启蒙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18世纪启蒙文学概述(2学时)18世纪启蒙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18世纪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英国文学(2学时)英国启蒙文学的特点。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法国文学(2学时)法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早期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创作。后期启蒙作家狄德罗和卢梭的创作。第四节 德国文学(2学时)德国启蒙文学的特点。狂飙突进运动。

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莱辛的创作。席勒的生平和创作。歌德的生平的创作。

《浮士德》的思想艺术特点及浮士德形象的意义。考核要求:

1.了解启蒙文学的特征及其在各国的发展概况。2.重点了解和掌握歌德的《浮士德》。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教学要点: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教学时数:

(1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19世纪初期文学概述(2学时)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德国文学(2学时)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海涅的创作。

第三节

英国文学(4学时)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湖畔派”诗人的创作。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拜伦的创作。

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思想艺术特点。第四节

法国文学(4学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雨果的生平和创作。

《悲惨世界》的思想艺术特点。冉·阿让形象分析。

第五节

俄国文学(2学时)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思想艺术特点。奥涅金形象分析。

第六节

美国文学(2学时)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惠特曼及其《草叶集》。霍桑及其《红字》。考核要求:

1.了解19世纪初期欧美各国文学的发展概况。2.了解和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重点了解和掌握拜伦、雨果和普希金的创作。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教学要点: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教学时数:

(1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19世纪中期文学概述。(2学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法国文学(6学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

《红与黑》的思想艺术特点。于连的形象分析。

巴尔扎克的生平和创作。

《人间喜剧》的思想艺术特点。代表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第三节

英国文学(4学时)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狄更斯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艰难时世》、《双城记》。第四节

俄国文学(4学时)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果戈理的创作与“自然派”。代表作品《钦差大臣》、《死魂灵》。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文艺评论。屠格涅夫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罗亭》、《父与子》。考核要求:

1.了解19 世纪中期欧洲文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3.重点了解、掌握司汤达、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创作。

第八章 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文学

教学要点: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及主要作家作品。19世纪后期非主流文学的主要流派、特征以及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教学时数:

(1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2学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名目繁多的非主流文学流派的出现。第二节 法国文学(2学时)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家莫泊桑等的创作。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及其创作。第三节

英国文学(2学时)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家哈代、肖伯纳的创作。第四节东北欧文学(2学时)

东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创作。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创作。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创作。第五节 俄国文学(6学时)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支配和创作。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妮娜》、《复活》。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套中人》。第六节

美国文学(2学时)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主要作家马克·吐温、欧·亨利和杰克·伦敦的创作。考核要求:

1.了解19 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欧美各国的文学发展概况。2.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及其特征。3.重点了解和掌握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的创作。

第九章 二十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学时)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概况。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成就。第二节

后期象征主义(1学时)

后期象征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艾略特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荒原》的思想艺术特征。第三节

意识流文学(2学时)

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乔伊斯、普鲁斯特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尤利西斯》。第四节

表现主义(2学时)

表现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变形记》。第五节

存在主义(2学时)

存在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代表作家萨特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恶心》。第六节

新小说派(1学时)

新小说派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格里耶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窥视者》。第七节

荒诞派戏剧(1学时)

荒诞派戏剧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贝克特、尤乃斯库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等待戈多》、《秃头歌女》。第八节

黑色幽默(2学时)

黑色幽默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海勒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九节

魔幻现实主义(2学时)

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百年孤独》。第十节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2学时)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

代表作家高尔基、肖洛霍夫的生平和创作。

第十一节

其他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成就。(2学时)代表作家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老人与海》。考核要求:

1.了解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和掌握此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3.重点了解和掌握卡夫卡、萨特、马尔克斯、高尔基、肖洛霍夫、海明威的创作。

下编 亚非文学(东方文学)

第一章 古代文学

教学要点:亚非古代文学基本知识。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亚非古代文学概述。

考核要求:了解亚非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中古文学

教学要点:亚非中古文学基本知识。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亚非中古文学概述。

考核要求:了解亚非中古文学的主要成就。

第三章近代文学

教学要点:亚非近代文学基本知识。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亚非近代文学概述。

考核要求:了解亚非近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第四章 现当代文学

教学要点:亚非现当代文学基本知识。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亚非现当代文学概述。

考核要求:了解亚非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三、参考书目

1.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第2版。2.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版。3.《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组,《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1——5),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4.张玉书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第三篇: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Ⅱ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数学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求解定积分,如何理解和讨论级数和反常积分的敛散性以及多元函数基本性质,它是分析数学系列课程之一,也是其他后继课程的重要基础。

数学分析

(二)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之一,在第2学期开设。

(二)教学目的

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可积条件,计算方法及几何意义;反常积分和级数的概念和敛散性的基本判别方法及幂级数的基本知识;Euclid空间上的函数性质及偏导数全微分;初步培养具有用定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敛散性的思想;为分析数学及其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

分6部分。(1)第七章讨论定积分的基本理论;(2)第八章讨论反常积分的基本理论;(3)第九章讨论数项级数的基本理论;(4)第十章讨论函数项级数的基本理论和幂级数;(5)第十一章讨论Euclid空间上的基本概念和函数极限与连续;(6)讨论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全微分及求多元复合函数导数的链式法则。

(四)教学时数

10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讲授法,同时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

二、正文

第七章 定积分

教学要点

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思想,可积的判断方法,微积分基本定理和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应用和定积分的数值计算。教学时数

2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积分的概念和可积条件

(6学时)

定积分的引入和概念,Darboux和等基本概念,Riemann可积的充要条件和一些可积函数类。

第二节 积分的基本性质

(3学时)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线性性,保序性,区间可加性和积分第一定理等。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4学时)

积分上、下限函数,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正交函数列,奇偶函数的定积分。

第四节 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4学时)

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弧长,几何体的体积和旋转体的侧面积。第五节 微积分实际应用举例(2学时)

微元法和简单数学模型和求解及一些简单应用。第六节

定积分的数值计算(3学时)

介绍数值积分,Newton-Cotes求积公式,复化求积公式和Gauss型求积公式。考核要求

重点掌握定积分的概念,Darboux和概念等;掌握可积的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定积分的性质,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计算方法(换元法、分部积分法及奇偶函数的定积分等)和求面积、弧长、体积和侧面积,了解微元法及其应用、定积分数值计算的几种方法。

第八章

反常积分

教学要点

反常积分收敛和发散的概念及敛散性判别法。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反常积分的概念和计算

(4学时)

反常积分的引入,反常积分敛散性概念,奇点,Cauchy主值和反常积分的计算。第二节

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

(4学时)

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概念,反常积分的Cauchy收敛原理,非负函数反常积分的比较判别法,Cauchy判别法,以及一般函数反常积分的Abel,Dirichlet判别法,介绍积分第二中值定理。考核要求

掌握反常积分敛散性的定义,奇点,了解Cauchy主值和反常积分收敛的关系,掌握一些重要的反常积分收敛和发散的例子,理解并掌握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概念并能用反常积分的Cauchy收敛原理、非负函数反常积分的比较判别法、Cauchy判别法,以及一般函数反常积分的Abel、Dirichlet判别法判别基本的反常积分,简单了解积分第二中值定理。

第九章

数项级数

教学要点

数项级数及其敛散性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上、下极限及其性质,正项级数的判别法,任意项级数的判别法。教学时数

2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项级数的收敛性

(4学时)

数项级数及其敛散性概念,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和其它性质,一些简单的级数求和。第二节

上极限与下极限

(4学时)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第三节

正项级数(6学时)

正项级数的概念,正项级数的收敛原理,比较判别法,Cauchy、D`Alembert及其极限形式,Raabe判别法和积分判别法。

第四节

任意项级数

(6学时)

级数的Cauchy收敛原理,Leibniz级数及其判别法,Abel变换、条件收敛和绝对收敛概念,Abel、Dirichlet判别法,条件收敛和绝对收敛的级数具有的性质(更序级数级数等),级数的乘法。

第五节

无穷乘积(4学时)

无穷乘积的定义和敛散性概念,条件和绝对收敛概念,无穷乘积收敛的必要条件,无穷乘积收敛与级数收敛的关系。考核要求

准确理解敛散性概念、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和其它性质,熟练地求一些级数的和;准确理解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地求上极限与下极限;比较熟练利用正项级数的收敛原理,比较判别法,Cauchy、D`Alembert判别法及其极限形式,Raabe判别法和积分判别法判别正项级数的敛散性;准确理解Leibniz级数,并比较熟练利用Leibniz级数,Abel、Dirichlet判别法判别一般级数的敛散性。

第十章 函数项级数

教学要点

函数项级数和函数列一致收敛的概念及其判别方法,一致收敛函数项级数和函数列的连续、可导和可积性;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域及其半径求法,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教学时数

2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6学时)

点态收敛,收敛域,部分和函数,点态收敛函数项级数的基本问题,一致收敛、内闭一致收敛,函数列一致收敛的判别法。

第二节

一致收敛级数的判别与性质(6学时)

函数项级数的Cauchy收敛原理,Weierstrass判别法,Abel、Dirichlet判别法,一致收敛级数的连续性、可导性和可积性,Dini定理。第三节

幂级数

(6学时)

幂级数概念,收敛半径和收敛域,利用Cauchy-Hadamard定理,D`Alembert判别法求收敛半径,幂级数的连续、可导和可积性,利用幂级数的连续、可导和可积性求幂级数的和。

第四节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4学时)

函数幂级数展开的条件,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第五节

用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2学时)

Weierstrass第一逼近定理。考核要求

重点理解点态收敛、一致收敛和内闭一致收敛,函数列一致收敛的判别法;掌握并学会应用函数项级数的Cauchy收敛原理,Weierstrass判别法,Abel、Dirichlet判别法,掌握一致收敛级数的连续性、可导性和可积性;重点掌握用Cauchy-Hadamard、D`Alembert求幂级数收敛半径,可以利用幂级数可导和可积性求幂级数的和,掌握函数幂级数展开的条件,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简单了解Weierstrass第一逼近定理。

第十一章 Euclid空间上的极限和连续

教学要点

Descartes乘积集,Euclid空间,Euclid范数,Rn的极限,开集,闭集,Euclid空间的实数理论的推广,多元函数的定义,重极限和二次极限,多元函数的连续,向量值函数及其性质,紧集上的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教学时数

1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Euclid空间上的基本定理

(6学时)

Descartes乘积集,内积及其性质,Euclid空间,Euclid范数,Rn的极限,有界集,内点,边界点,孤立点,聚点,开集和闭集及其关系,闭包,闭矩形套定理,Bolzano-Weierstrass定理,Cauchy收敛定理,紧集及其Heine-Borel定理等。第二节 多元连续函数

(6学时)

多元函数的定义,多元函数的重极限和二次极限及其关系,多元函数的连续,向量值函数及其极限,连续等性质。

第三节 连续函数的性质

(4学时)

紧集上的连续映射概念,紧集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值定理、一致连续性定理、中间值定理等,连通集和区域。考核要求

重点Descartes乘积集,内积及其性质,Euclid空间,Euclid范数,Rn的极限,有界集,内点,边界点,孤立点,聚点,开集和闭集及其关系,闭包,理解闭矩形套定理,Bolzano-Weierstrass定理,Cauchy收敛定理,紧集及其Heine-Borel定理;掌握多元函数的定义,多元函数的重极限和二次极限及其关系,多元函数的连续,了解向量值函数及其极限、连续等性质;理解紧集上的连续映射概念,紧集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最值定理、一致连续性定理、中间值定理,掌握连通集和区域等概念。

第十二章 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教学要点

偏导数,方向导数,全微分及其之间的关系,梯度,高阶偏导数和高阶全微分,向量值函数的导数,多元复合函数的链式法则。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偏导数

(6学时)

偏增量和全增量,偏导数,方向导数,全微分,连续,可偏导,可微之间的关系,梯度,高阶偏导数和高阶全微分,混合偏导数的相等,向量值函数的导数。第二节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6学时)

多元复合函数的链式法及其应用,一阶全微分的形式不变性。考核要求

重点掌握偏导数,方向导数,全微分,连续、可偏导、可微之间的关系,梯度,高阶偏导数和高阶全微分,了解混合偏导数的相等,向量值函数的导数;重点掌握多元复合函数的链式法及其应用,了解一阶全微分的形式不变性。

三、参考书目

1、陈纪修

於崇华

金路,《数学分析》(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第四篇: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推荐)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高 等 代 数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高等代数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也是理科各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中学代数的继续和提高,它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高等代数的全部内容分两大部分,多项式理论和线性代数理论。其中线性代数理论显得十分重要,不仅在自然科学的各分支有着重要应用,而且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师范院校,除了文学专业和外语专业外,其它所有专业都开设了线性代数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专业和政治专业也开设了线性代数课程,而且大家一致认为十分必要。

(二)教学目的

通过高等代数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这和中学代数思想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掌握了高等代数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必然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教学目的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三)教学内容

高等代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

(四)教学时数

高等代数(I):90学时

高等代数(II):90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二、本文

高等代数Ⅰ

第一章 行列式

教学要点:

有关行列式的一些基本概念:线性方程组与行列式的关系、排列、n阶行列式、子式和代数余子式、克拉默规则。

教学时数: 1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2学时)

介绍2×2线性方程组与二阶行列式的关系,3×3线性方程组与三阶行列式的关系,由此提出一个问题,n×n线性方程组与n阶行列式是什么关系。

第二节

排列(2学时)

介绍排列概念及基本性质,其中包括偶排列、奇排列、反序数,讲授一个主要结论,n!个排列中奇排列、偶排列各占一半。

第三节

n阶行列式(4学时)

介绍n阶行列式的定义,性质。指出按定义计算一个n阶行列式是很困难的,要计算出一个n阶行列式必须掌握它的性质,共有7个性质,这7个性质对计算一个n阶行列式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节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2学时)

介绍子式和代数余子式的定义,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计算n阶行列式的方法,即按行按列展开的计算方法,举出一些利用性质和代数余子式计算n阶行列式的有效方法。

第五节

克拉默规则(2学时)

介绍克拉默规则,它是本章的基本结论,前面的几节内容都是为得到这一结果服务的,所以克 拉默规则十分重要,它是解n×n线性方程组的一个有力工具。

第六节 行列式的一些应用(选学)习题课

4学时 考核要求:

理解并熟记行列式、排列、子式、代数余子式、n阶行列式的性质、克拉默规则这些概念及结论。

第二章

矩阵

教学要点:

矩阵的运算、矩阵的行列式、矩阵的逆矩阵、矩阵的分块理论。教学时数: 2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矩阵的定义(2学时)主要介绍矩阵概念的产生背景.第二节 矩阵对策(选学)

主要介绍矩阵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三节 矩阵的加法与数乘(2学时)

主要介绍矩阵的加法、数与矩阵的乘法.给出两种运算产生的背景.第四节 矩阵的乘积(4学时)主要介绍矩阵乘法运算产生的背景.第五节 矩阵在决策理论中的应用(选学)

本节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说明矩阵理论在决策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第六节 初等变换(6学时)

主要介绍矩阵初等变换思想的背景, 线性方程组的同解变形、线性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与它 增广矩阵行初等变换是一致的, 这为线性方程组的解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七节 可逆逆矩阵(4学时)

主要介绍n阶矩阵的逆矩阵、n阶矩阵的行列式、矩阵乘积的行列式与各自行列式的关系、n阶方阵可逆时逆矩阵的求法(有两种方法,伴随矩阵的方法与初等行变换的方法)。

第八节 矩阵的分块(2学时)

主要介绍矩阵的分块理论,也就是把矩阵中一部分元素看作一个块(或一个元素)来处理 矩阵的有关问题。

习题课

4学时 考核要求:

理解并熟记矩阵的各种运算、矩阵与行列式的区别与联系,逆矩阵的思想与逆矩阵的两种求法。掌握矩阵的分块思想在矩阵理论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矩阵的进一步讨论

教学要点:

介绍有关基本概念及性质。教学时数: 2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矩阵的秩(4学时)

通过一个无解的线性方程组引入矩阵秩的概念。第二节 特征根(4学时)介绍矩阵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第三节 对称矩阵(4学时)引入转置矩阵、对称矩阵。

第四节 矩阵的合同(6学时)

介绍合同矩阵的概念,引出矩阵的合同变换。第五节 二次型(2学时)

介绍二次型的概念及其矩阵表示形式。第六节 正定矩阵(2学时)介绍正定矩阵与正定二次型。习题课

4学时

第四章

多项式与矩阵

教学要点:

介绍有关基本概念及性质:一元多项式的定义及运算、多项式的整除性、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多项式的分解、重因式、多项式的根、C上和R上的多项式、Q上的多项式及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

教学时数: 2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带余除法

多项式的整除性(2学时)

介绍一元多项式的定义,重点讲解多项式的形式表达式。规定多项式的加法、减法与乘法运算,给出多项式次数的定义,介绍零次多项式与零多项式。介绍多项式整除的概念,重点讲解带余除法定理,它是多项式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

最大公因式(4学时)

介绍最大公因式的概念、求法,特别是辗转相除法,另外介绍多项式互素的概念和判断互素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三节

多项式的分解(4学时)

介绍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想,重点强调一个多项式能分解到什么程度与它的系数所在的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节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I)(2学时)第五节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Ⅱ)(4学时)介绍用矩阵的准初等变换思想求最大公因式的方法.第六节

多项式的根(4学时)

介绍从函数的观点看待多项式的思想,给出多项式根的定义,并介绍代数学基本定理(不给出证明)。

第七节 x矩阵的标准形(选学)

第八节 数字矩阵相似的充要条件(选学)

第九节 Cayley-Hamiltion定理

最小多项式(选学)习题课

4学时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一元多项式与多元多项式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从形式表达式与函数观点两种方式去理解多项式这一概念,另外,要求通过对对称多项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对对称这一数学思想有一了解,为今后学习群论打下一点基础。

高等代数Ⅱ

第五章

向量空间

教学要点:

向量空间的由来、子空间、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基和维数、向量的坐标、向量空间的同构、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

教学时数: 2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向量空间的定义(4学时)

主要介绍向量空间的定义,并给出大量的例子,因为这是高等代数中第一个比较抽象且难理解的概念。第二节 向量的线性相关性(6学时)

主要介绍向量的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等价、向量组的秩。

第三节 基、维数、坐标(4学时)

主要介绍向量空间的基、维数、向量空间的维数公式、余子空间。第四节 子空间(4学时)

主要介绍向量空间的子空间、交子空间,和子空间及子空间的判定定理。第五节 向量空间的同构(2学时)

主要介绍向量空间之间的映射、向量空间的同构。习题课

4学时 考核要求:

理解并熟记本章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向量空间、子空间、空间的基本性质、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基与维数、坐标、维数公式。

第六章

线性方程组

教学要点:

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矩阵的秩、有解的判别定理、线性方程组的公式解法、二元方程组的结式和判别式。

教学时数: 2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元解法(4学时)

主要介绍概念: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元法、线性方程线的同解变形、线性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与它的增广矩阵行初等变换的一致性。

第二节 应用举例(选学)

第三节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4学时)

应用向量空间的理论给出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第四节 一般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2学时)

主要介绍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数矩阵与增广矩阵的秩相等。第五节 秩与线性相关性(2学时)

应用线性方程组的理论研究矩阵的秩、行列式、向量组。第六节 特征向量与矩阵的对角化(4学时)应用线性方程组的理论研究特征向量的求法。第七节 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选学)习题课

4学时 考核要求:

理解并熟记线性方程组的两种求解方法、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定理、矩阵的秩(尤其重要)。

第七章

线性变换

教学要点:

线性变换、线性变换和矩阵的关系、本征值与本征向量、可以对角化的矩阵(线性变换)教学时数: 2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性变换的定义及性质(2学时)

主要介绍两个向量空间的线性映射、映射的象Im(σ)、映射的核Kerσ。第二节 线性变换的运算(4学时)

主要介绍向量空间到自身的线性变换、线性变换的和变换、数乘线性变换、线性变换的乘积、线性变换的逆线性变换。

第三节 线性变换的矩阵(6学时)

主要介绍线性变换在一个基下的矩阵、矩阵确定的线性变换、线性变换的运算与相应的矩阵运算、同一个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矩阵的关系(相似矩阵)。第四节 不变子空间(4学时)

主要介绍线性变换下子空间的不变性、象不变子空间、核不变子空间、不变子空间与线性变换的对角化。

第五节 线性变换的本征值与本征向量(4学时)

主要介绍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的本征值与本征向量、特征子空间。习题课

4学时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线性变换,线性变换如何由一个n阶矩阵来体现。理解并记住一些基本概念,例如特征值、特征向量、本征值、本征向量、线性变换对角化的判别定理。

第八章

欧氏空间

教学要点:

欧氏空间、内积、度量矩阵、正交变换、对称变换、正交基、标准正交基。教学时数: 2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氏空间的定义及性质(4学时)

主要介绍实数域上向量空间的内积、欧氏空间、向量的长度、夹角、哥西一许瓦兹不等式。第二节 度量矩阵与正交基(4学时)

主要介绍向量的正交性、正交向量组、正交基、标准正交基、度量矩阵、施密特正交化方法、正交矩阵。

第三节 正交变换与对称变换(2学时)

主要介绍保持向量长度不变的正交变换、正交矩阵的性质、正交变换的四个等价条件;介绍对称变换、、对称变换的对角化问题、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问题。

第四节 子空间与正交性(2学时)主要讨论欧氏空间的子空间。

第五节 对称矩阵的标准形(6学时)介绍实对称矩阵的标准形理论。习题课

4学时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欧氏空间的概念(既实数域上定义了内积的向量空间),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的关系,对称变换与对称矩阵之间的关系,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化方法,标准正交基的求法。

第五篇: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前言

课程性质:

此课程为社会学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

编写目的:

为了规范“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明确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要内容,突出 重点和难点。并且让学生能够方便地从网络获得指导,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特编写此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弱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思想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关系、各种社会思想与各社会阶级及社会阶层利益的内在关系等。

学生必须勤于思考,至少精读一部指定教材,参阅其它辅助教材和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社会思想家的原始文献。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中

国社会思想史与其它思想专史的区别,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和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一、“社会思想”的定义

社会思想使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

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社会思想史”定义中几个概念的涵义。

1.“社会生活”的涵义

社会生活使人类的共同生活,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中,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

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包括以下社会学研究范畴:

(1)人的修养与社会化问题;(2)人性与人的欲望问题;

(3)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4)人们的处世、社交态度及社会价值取向问题;(5)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原理问题;(6)社会生活方式问题;

(7)社会起源、发展、变迁问题;(8)社会控制问题;

(9)社会整合与社会调试问题。

2.“社会问题”的涵义

指人们在具体社会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对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它包括三项

研究范围:

(1)对社会问题之发生原因的考察;(2)对社会问题本身的考察与分析;(3)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设计。

3.“社会模式”的涵义

指具体社会的结构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对现实社会的“应然”状态的认知。它是人们解释社会生活,指出解决社会问题方案乃 至进行实际社会改革、改造的依据和近期目的。

(2)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它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信仰及进行

现实社会改革、改造的根本依据和终极目标。

(3)社会改革、改造思想。社会改革、改造所要达到的状态即是某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三、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之间的关系

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如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一样,都是从一个侧面考察

人类社会之思想遗产的。社会思想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人类思想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

四、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意义

五、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指导性方法

历史地看问题;阶级地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

2.操作性方法

社区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复习与思考题

1.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是什么?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与其它思想专史的区别是什么?

3.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4.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思想史是如何产生的,原始宗教和社会思想的关系,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和上古神权思想中的社会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1.社会思想的产生

人类自其诞生起,就有着群居生活的社会本能。在长期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孕育

出社会思想的萌芽。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中体现的社会思想(2)社会习俗中体现的社会思想

二、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1.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产生

2.对人民英雄的歌颂

3.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1)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2)各不相关、没有系统

(3)反映人与社会关系的为数甚少,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较多

(4)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约地反映出一些社会思想,还没有抽象、概括、系统的社会思想

复习与思考题

1.社会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2.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如何?

3.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如何?

4.上古神权思想中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评价夏商时期“德”德社会整合功能,西周礼治思想中德社会思想,和周公旦的保民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1.神权社会思想

夏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统治阶级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应被他们所统治,因而他

们设计出来的神间世界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支配一切的主宰即天帝。夏商时期神权社会思想,是

奴隶主阶级设计出来的一种本阶级的理想社会的模式。

2.关于行为规范的思想

(1)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

(2)人们要完成“德”德修养,必须用“礼”作为行为规范。(3)商代所谓“礼”德具体表现主要是“孝”。

(4)评价。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 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社会秩序。

二、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

1.周代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思想

2.周代宗法制反映的社会整合思想

三、西周“礼治”思想

1.周代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2.西周礼治思想的社会功能

3.西周礼治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四、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1.敬天思想

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

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

2.明德思想

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 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德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德,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

3.保民思想

敬天、明德、保民是密切联系的。德行施于天命,就是“敬天”;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周代形成了成体系的社会治理思

想,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复习与思考题

1.神权社会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什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如何评价夏商时期“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3.西周礼治思想中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4.如何理解周公旦的保民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四章春秋时期德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春秋时期出现的轻天重民思

想的社会基础,管仲、老子和孔子的社会思想,“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的特点,和春秋时期

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学时分配:2学时

一、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想

1.轻天重民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2.轻天重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3.轻天重民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管仲的社会思想

1.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思想

管仲认为,要治理社会,必须要给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社会阶层士、农、工、商规定出各自的

生活方式,并分别居住于不同社区。各阶层之间不发生社会流动现象,维持已有的阶级关系和阶层

关系长久不变,以保持士大夫的统治地位。

2.论社会需求的层次

(1)管仲很重视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

(2)管仲认为人们的行为遵守道德伦理规范的前提是能够吃饱穿暖。“仓禀实则知礼节,衣 食足则知荣辱”。

3.注重小群体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1)管仲非常重视社会基层组织的小群体的社会功能。它分别指定了乡村、边疆和统治中心

及附近地区的社会组织体系。

(2)评价。虽然管仲是从社会小群体在军事上的功能着眼的,但他注重社会小群体功能的思

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老子的社会思想

1.理想社会的模式(1)老子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一个封闭型的社区;地域范围是很小的,但同样的理想小国又

是很多的。

(2)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3)评价。

2.寡欲、无知、知足

(1)论寡欲。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首先要使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论无知。要使人们寡欲,又必须使人们无知,无知才能无欲。(3)论知足。只有无知才容易知足。(4)评价。

3.愚民与无为

(1)“愚民”。老子认为,愚民使圣人治理社会的重要策略。只有先愚民,社会才能得以治 理。老子的愚民与自愚思想,是和上文说论老子要人民寡欲、无知、知足思想相通的。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为无为”。老子认为,圣人管理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为无为”。

(3)评价。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主张在斗争中求生存,而主张在屈服和退避中求苟安,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但在当时情况下也还有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反对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残酷政

治、经济统治方面,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

四、孔子的社会思想

1.“礼治”与“正名”思想

(1)“礼治”思想。孔子所说的“礼”,不但四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 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 绝。

(2)正名思想。“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 论为恢复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

2.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 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 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3.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关于“仁”的理论之下,孔子提出了低一层次的理论:(1)“忠恕”。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孔子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对“仁”的解释,是 指示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如“孝”、“慈”、“悌”、“信”、“忠”、“爱”等。孔子提

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这种社会角色所

应持的行为标准去与对方交往。

4.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均贫、安贫思想。基于其对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 解决问题方案。他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孔子以为这种“安贫”的方案不够完满,于是又从伦理方面和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 贫”的依据。5.理想社会的模式(1)“大同”社会的模式(2)“小康”社会的模式

(3)评价。“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它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家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五、春秋时期隐者的社会思想

1.隐者产生的社会原因

2.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3.对隐者社会思想的评价 复习与思考题

1.春秋时期出现的轻天重民思想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中国社会思想史

2.如何评价管仲的四民定业思想?

3.老子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

4.孔子的“正名”论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

5.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孔子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思想?

6.孔子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7.“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

8.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五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墨子、孟子和庄子的社会思 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墨子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1)墨子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分析。认为人类生存所以不同于禽兽,其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生

活资料要靠劳动来获取。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

是墨子所谓“义”。

(2)论“义”及社会组织。要保证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又需要有 一套社会组织,这就是墨子所谓的“政长”制。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社会组织和社

会行为规范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所解决的。

2.论社会问题

(1)论民间苦。认为劳动人民有三个巨大的忧患。“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2)论小盗为“盗”,大盗为“义”的社会怪现象。(3)论社会关系的失调问题。(4)论任人唯亲对社会的危害。

3.整合社会的方案

(1)论整合社会的方案和宗旨。“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论整合社会的几项原则: ①必须体察下情。②要有一定的步骤 ③要指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 ④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强者贤者 ⑤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4.理想的社会模式

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

(1)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关系。(2)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3)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4)理想社会的各级社会管理人员,都由“贤者”担任。

5.论社会控制

墨子提出社会控制的两种形式:

(1)政治的形式,这主要靠赏与罚来完成。

(2)宗教的形式,借助“天”和“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3)评价。

二、孟子的社会思想

1.性善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

(1)孟子在各派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中提出了“性善论”。

(2)评价。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那么孟子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性。

2.论社会交往准则(1)“怀仁义以相接”。(2)“与人为善”。

(3)不与人结仇,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3.论社会分工

孟子认为,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必须有社会分工,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1)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社会分工(2)要治理社会,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

4.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整合方案 对社会问题的考察:

(1)人们极力地争利、求富,而不顾礼义的问题(2)战争与灾荒问题(3)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4)社会冲突问题

社会整合方案。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是“仁政”。孟子“仁政”的内容主要有:(1)“不忍人之心”与“推恩”(2)“寡欲”、“养心”(3)“反求诸己”(4)“明人伦”

5.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

孟子的理想社会模式的主要内容:(1)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

(2)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3)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

(4)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

三、庄子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庄子的社会思想是消极厌世的,主张无为而超脱,所以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很少正面论述。但他

既然不能离群索居,就不能回避现实社会。庄子认为,造成天下大乱,社会的各种关系不和谐的原

因,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

自然的社会秩序混乱了,“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出了一些所谓“圣人”,各自提出整合社 会的方案。庄子认为,这些不但无济于事,而且越是整合社会,社会就越乱。

2.社会整合的方案 庄子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方案的核心,不过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1)以不治治天下。(2)任其自然

(3)抛弃一切社会规范(4)寡欲而无撄人心

(5)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

3.论仁的社会价值观念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念。庄子认为这些都是有害于人的本性,而对

社会极为不利的。没有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是是非非就不会在你身上有所反映了。庄子进

而认为,不但人们不能有社会价值观念,即使是人的生死观念也不该有。没有任何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就会戛然而止了。

4.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庄子的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无祸,在缝隙中计生活。“为善无近名,为恶不近刑,缘督以

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得社会交往态度从保全自己得自私角度出发,这是

应当批判得。但庄子得一些处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系得作 用。

5.理想社会模式

庄子得理想社会构想,沿着老子“小国寡民”得社会理想,并更推进一步。其理想社会具有这 样几个特点:

(1)他得理想社会是一个与禽兽杂居得社会(2)人对自然界不进行任何改造(3)这个社会的人都没有私心和欲望(4)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

总之,这个社会是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是一个踏上了“大道”的社会。庄 子认为这些权宜之计,在“群于人”而与世俗处中,而最理想的,是成为“真人”、“至人”,求 得自身的超脱。庄子的“真人”理想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一致的,是他在看到理想社会无法实现 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方案。

复习与思考题

1.墨子的“义”与儒家的“义”有何异同?

2.墨子“兼爱”论和“尚同”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墨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4.孟子“性善论”有什么社会学意义? 5.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

6.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的特点?

7.庄子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六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杨朱、荀子和韩非的社会思 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杨朱的社会思想

1.杨朱其人及其史料

2.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为我”与“贵己”。

在杨朱学派的社会价值观中,认为第一个可宝贵的就是自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杨朱学派认

为,人生在世,就是要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主要观点:

(1)一切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评价都是不应考虑的

(2)一个人在处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物质财富等关系时,应毫不例外地以“我”自身为第 一重要的

(3)主张只图自身一时逸乐的个人享乐主义。杨朱学派的处世态度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享乐主

义,其社会价值观念总是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这是一种社会变革过程中,没落贵族阶级的颓废的社会思想。

3.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

(1)认为只有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2)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3)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得以根本地解决。杨朱学派的社会思想,是从直观主义认识论出发的。他们所反映的是那些在社会变革中没有前

途的一部分人的利益。由于这些人过去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他们就需要退于自身之隅,采

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并企图以此宗旨,形成一个人人“为我”的天下大治的社会。

二、荀子的社会思想

1.欲望论

先秦思想家谈及人类的物质欲望者很多,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深刻地加以研究。惟有荀子对 此问题研究最为深入。

荀子这里又提出“求”的概念,并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节“欲”,而在节“求”。所谓“求”,就是人们用来满足欲望的一系列行为。荀子认为,人们既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就必须节“求”

以保证群体生活的良好秩序。

纵观其欲望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他把物质欲望本身与通过理性的思维决定的“求”区分开来,这是他对欲望论的一大贡 献

(2)他认为合理的欲不应“去”或“节”,而应予以满足

(3)判断用以满足欲望的行为“求”是否合理,虽然有“道”和“理”作依据,但最后判断 是在于人的思维。

2.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和欲望论是紧密相联的,性恶论是以欲望论为基础的。和欲望论一样,荀子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

3.社会群体论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荀子提出了“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人为什么能合群呢?荀子以为在于两点,而这两点是禽 兽所不具备的:其一是“分”,其二是“辨”。荀子极为重视“分”的社会功能。

4.论人的社会化

荀子欲望中的“节求”,性恶论中的“伪”,群体论中的“分”,都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经过 社会的陶冶才能学得得行为。荀子找到得使人社会化得主要途径有以下数种:

(1)教育;

(2)社会环境影响;(3)“积摩”;(4)“注错习俗”;

(5)规定社会角色得行为准则。荀子所指定得社会角色得行为标准,和孔子、孟子所制定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社会规范是同一性质的。

5.论“礼”得社会功能

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贱轻重皆有称者也。

”礼就是一种规范。他说:“人

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故

制礼义节之。”

6.社会理想

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是一等级森严的社会。社会上各等级阶层的人,都自觉维护等级秩序,各种社会角色都与其行为相符合,社会群体内部人

与人之间呈现出“无不爱”,“无不敬”,“无与人争”,“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和谐安乐的关系,这也正是荀子一再颂扬的“王者之法”的主要内容。苟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这

个社会是一个“群道当”的社会。苟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

础之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

三、韩非的社会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社会思想,代表着战国末期即将出现的统一的封建统治阶级 的利益。

1.性恶论

其人性论基本延续了荀子的观点,没有显著的发展。

2.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

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

利自为”作为基础的。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

3.社会变迁论及人口论

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那种“是古非今”的社会历史学家,认为社会变迁 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化的过程。韩非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

有相当地改变。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类的

生活资料多少与社会人口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认为现实的问题不是人口稀少,而是人口

过多,这是他对中国人口理论的重大发展。

4.社会控制论

韩非认为,最奏效的社会控制办法就是法和威,而仁、爱只能带来祸乱。韩非认为,要控制社

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不但认为社会控制在于使人们“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而且

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5.论社会治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

(1)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时而备”。(2)要以法用人。(3)要以法制 定社会契约。(4)要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5)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

6.理想社会模式 其理想社会的特点:(1)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2)这个理想社会

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唯一纽带;(3)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内化为自己 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4)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个“计算

社会”;(5)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

韩非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法制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

与人关系是以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依据的。

复习与思考题

1.杨朱“为我”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2.苟子的社会群体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 3.如何看待荀子的社会理想的时代性 ? 4.如何评价韩非的“自利自为”论 ?

5.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 ? 6.韩非社会理想的特点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七章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陆贾、贾谊、董仲舒、司马

迁、王允和王符的社会思想,了解并掌握《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陆贾的社会思想

1.无为论

2.社会变迁论

3.理想社会模式

二、贾谊的社会思想

1.论胎教与社会环境的功能

2.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3.社会整合及社会理想

三、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它不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仁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圣

人之性”,一类是“斗筲之性”,一类是“中民之性”。

2.论欲望

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人欲之谓情”。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依然是不能成为社会的。

3.论社会伦理规范(1)仁与义之辨。(2)“三纲五纪”。

4.论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 5.理想社会的构想

董仲舒理想社会构想的特点主要包括:(1)这个社会有国君;(2)这个社会是统一的;(3)

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4)这个社会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5)

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问关系是非常和谐的;(6)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无越轨行为;(7)这个社会是顺应天的意志而形成的。

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四、司马迁的社会思想

1.功利主义的欲望论

2.论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3.论贫富问题

人们的欲望就在于求得个人利益的满足,因而就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并由贫富不均又

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1)社会规范对富人的控制力缩小;(2)富者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模范”;

(3)尊卑等级关系的出现。认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的差异是造成贫富不均的真正原因。他不懂得

中国社会思想史

是由于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造成知识、智能和不平等。司马迁对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天

真的,他代表着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农民的小私有幻想。

五、王充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杨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

意。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关键在于社会教育和熏

陶。他认为人们学得社会规范主要靠三个途径:(1)自己主动地学习;(2)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3)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交换与社会互动

3.论饥寒致乱

4.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六、王符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社会化。

2.社会平等思想。

3.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

4.社会整合思想。

七、《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1.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太平经》认为,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所谓两大急就是饮食和男女。所谓 “一小急”就是指“衣”。总之,衣、食、男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些,才

能有人类社会的一切。这种思想在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而不问人民死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

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要求。

2.社会平等思想

《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首先是男女要平等,其次是

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太平经》实际上是在主张一种社会的平等,但这种社会平等还没有冲

破封建等级制度。

3.财产公有思想

《太平经》认为,社会财富是属于社会各个成员所共有的。“物者,中和之有”,认为那些“积 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的豪强地主都是社会的罪人。《太平经》对于豪强地主的

剥削掠夺和财产私有制度是深恶痛绝的。

4.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思想

5.论社会的人与人关系 复习与思考题

1.董仲舒对中国人性论的新发展是什么 ? 2.董仲舒社会理想的时代性与特点是什么 ? 3.司马迁欲望论的特点是什么 ? 4.如何评价王充的饥寒致乱论 ? 5.王符社会平等论有什么进步意义 ? 6.《太平经》中社会平等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什么 ?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太平经》中财产公有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阮籍和嵇康的社会思想,佛

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了解并掌握葛洪、鲍敬言、陶渊明和颜之推的社会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1.清议清谈玄学的产生

2.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何晏、王弼认为,要使人们得到基本生理欲望的满足,只能是“因物自然,不设不施”。认为,要使社会秩序安定,君主就应拱默无为,而用严刑峻法控制社会是没有好处的。

二、阮籍、嵇康的社会思想

1.阮籍与嵇康的生平

2.阮籍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评 阮籍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严重失调的,人与人关系及社会价值取向都存在着严重的问

题。因此,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纷乱的局面。阮籍进而批判儒家思想的“名教”、“礼法”,“诚天下残贱,乱危、死亡之术耳”。在他看来,当时社会统治者所操持的“名教”等规范本身就

是要不得的,他理想中的社会正常秩序也不是当时社会统治者所要求和倡导的社会秩序。这里既包

含着清谈派对“名教”的评判,也包含着中下层地主对门阀士族的压制的不满。

3.阮籍的社会整合思想及理想社会模式

阮籍对现实社会中所崇尚的儒家“名教”进行了揭露和评判。因此,在他论及社会控制问题,在强调刑罚和教化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同时,依然强调礼乐的功能。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社会生活秩

序失调,人与人关系紊乱,人们各为其私欲而不择手段的问题,阮籍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整合方案

就是自我精神上的超脱和任其自然。阮籍的理想社会是以庄子的社会设计为蓝本的。

4.嵇康的欲望论与养生论

5.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嵇康认为“名教”和自然是相矛盾的,认为“名教”是造成社会生活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嵇 康的“名教”致乱论,明确地告诉人们:封建的名教纲常等规范绝非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名教和

自然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大胆的、深刻的揭露,在封建时代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

6.嵇康论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 嵇康认为,“名教”既然破坏了社会自然的生活秩序,要整合社会,就必须“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任自然的过程,就是社会整合的过程。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一个人们都无私无欲,但能吃饱穿

暖,没有社会规范约束,没有人与人的争夺,以人的自然属性而各得其所的“至德”社会。这样的

社会是最理想的,但又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嵇康又构想了一个更现实一些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有 君、臣、民等社会等级关系和简易的教化,但由于实行无为而治,人民的社会生活都很安逸,人们

也自觉地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三、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

1.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四谛说”,“八苦”说,“因果报应”说。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道安的社会思想

这个时期佛教社会思想与玄学社会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只是佛教从现实社会中超脱得更彻底 些,其最理想的归宿距现实社会更远些。因此更具有用麻醉人民的手段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4.慧远的社会思想

其社会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儒、玄、佛结合的趋向。他的“三世报应”中的“现报”、“生报”、“后报”之说,将人们社会行为善恶的报应时空扩大到“前生”乃至数生之前与“来生”,乃至二 生、三生、百生、千生之后,这对于承受着生活苦难的民众更具有安慰作用。

四、葛洪的社会思想

1.葛洪其人及其道教

2.葛洪的游仙避世思想及其实质

葛洪认为,整合社会的最灵验的方案是用道教,因为道教包括了儒、墨、法各家的长处,而避

免了各家的不足。儒学和道教相比,道是“本”而儒是“末”,但并不是说儒学就一无是处,他认

为儒学也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要想治理社会,“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这

就形成了葛洪的儒道双修,出处两得的思想模式。

葛洪所谓道本儒末之“道”,是专指金丹道教的。葛洪金丹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和成仙。他 认为,长生和成仙不仅是人们所向往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但要达到目的,必须按他所设计的方

案去做。葛洪的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1)内修。(2)外养。(3)行善。葛洪把那种修仙 得道,长生不死的宗教追求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把遵守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也作为长生和

求仙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人们都终生自觉而谨慎地按当时的社会规范办事,就不会有越轨行为发生,社会的结构秩序就

不会出现失调和混乱,地主阶段的既得利益就不会丧失。这正是葛洪创立游仙避世理论的现实意义 和最终目的之所在。也是金丹道教所以成为被社会统治者认可的官方道教的最根本原因。

3.论社会控制

葛洪思想的特点是内道外儒,最终目的是在于按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设想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

会秩序。(1)发挥儒家的“礼”的社会控制功能;(2)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

(3)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

4.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葛洪对神仙社会的美好幻想,只不过是对人间社会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的写照,但人间社会的

这种贵族生活是时常在恐惧之中维持的。因而,他向往着一个能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无忧无虑中过奢

侈生活的社会。这就是葛洪所构想的神仙世界模式的阶级本质。

5.社会进化论

葛洪的社会思想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他的社会进化思想。葛洪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

迁的,古不如今,今胜于古。葛洪的社会进化思想本身是可取的。但他最终所要论证的是:现实社

会是最好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是最寸明的。

五、鲍敬言、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构想

1.鲍敬言论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

鲍敬言认为,君主的产生并不是光彩的,而是社会失调的产物。君主产生之后,给社会带来的

是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秩序失调。所以,君主的存在是人类自然社会生活的一大祸害。只要有君

主存在,罪恶和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社会正常秩序就无法得以恢复,这也就是鲍敬言的无君论。

鲍敬言敢于大胆地指陈社会问题和罪恶,抨击君主制度,是值得称道的,但他的无君论是一种社会 空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

2.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

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构想之特点:(1)这个社会没有统治者,即所谓“无君无臣”。(2)这个 社会没有封建的徭役和赋税,即所谓“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安得聚敛,以夺民之财”。

(3)这个社会是一个社会交往很少的封闭型社会,没有交通工具,川谷不通,士众不聚,因此也

就没有兼并和攻伐等激烈的社会冲突。(4)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十

分和谐的,社会是十分宁静的。(5)这个社会的人们都没有社会价值观念。(6)这个社会没有社

会控制的工具。(7)这个社会人人都从事劳动,有地可种,过着逍遥自得,幸福安乐的生活。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与老、庄的理想社会不尽相同,而是综合了老子和庄子的理想社会,并

补人了一些时代的特色。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一方面它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一

种空想,另一方面又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的苦难社会的抗议。

3.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从现实社会中逃脱出来的人类小社会,而不同于葛洪所构想 的“仙境”。这个社会的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现实社会中的朝代更替、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对他们都毫无影响,且一无所知,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家给人足、各得其宜、关系和谐,人们都怡然自得的康乐社会。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社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

社会秩序安定和通过劳动得到温饱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中腐朽统治的不满

和反抗。然而,陶渊明倡导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陶渊明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不像鲍敬言

那样大胆、彻底;也不像葛洪的神仙社会那样庸俗、荒诞。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夹杂着道家思想和 儒家思想。

六、颜之推的家政理论

颜之推有关家庭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问题;一是家庭 与社会关系问题。

1.论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1)论代际关系;(2)论娣姒(妯娌)关系;(3)论兄弟关系;(4)论再婚家庭的继母与

前子关系。

2.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1)论处世态度;(2)论自身修养;(3)论对自己生命的态度;(4)论社会交往。颜之推的家政理论的基本特点:(1)其思想理论是以保全自身和自己的家庭为宗旨的,但最

终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安定是十分有益的。(2)其关于处理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思想理论,是对儒家所提倡的家庭伦理原则的具体化。(3)在其家政理论中渗透着道家的社会思想。(4)其

家政理论的思想体系,是和当时的地主经济相适应的,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普适性效果。(5)

其家政理论是深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的。

颜之推的家政理论对于隋以后中国社会的家政和家庭关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对于协调家庭关系,稳定封建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功能。

复习与思考题

1.阮籍社会理想的阶级局限性是什么 ? 2.如何评价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

3.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 4.葛洪游仙避世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5.葛洪的社会进化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鲍敬言的社会理想有什么新贡献

?

7.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理想的实质

?

8.颜之推家政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九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了解

并掌握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

二、佛教的社会思想

1.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一念三千”、“轮回报 应”。(2)要人们放弃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冲突和是非,去追求虚幻的精神的解脱。归根到底是为

了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的一种宗教化了的社会思想。(3)其“一念三千”和“轮回报应”

思想,有助于让信众忍受现实社会中的苦难而不思反抗,从而有助于社会运行。佛教所以受到封建

统治阶级的扶植,原因就在于此。

2.禅宗的社会思想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唐中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有辨力的宗派,安史之

乱后至唐末、五代,是它的极盛时期,宋元以后仍然继续流传#曾对宋代理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禅宗认为不必与现实社会进行任何斗争,只要改变一下对于现实社会的态度,就可以自我解脱

了。它和其他宗派一样,教人们忍受苦难,甚至把现实的苦难当作快乐去迎接它,从而培养人们的

逆来顺受的性格,这显然是有利于维护现行社会生活秩序的。宗教神学的思想,说到底是一种社会 思想。

三、韩愈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性情

(1)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他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

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行为质量所决定的。鉴别人性的品级的具体道德指数是韩愈设计出来的,这

种设计也是对董仲舒性三品之说的深化。

(2)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是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的。把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思想体系。

(3)韩愈的性情之论比以前任何人的论述都更加细致,这是他对人性论的一大贡献。

2.论社会问题

(1)佛教道教盛行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

3.论社会整合

韩愈认为,整合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纪纲”问题。基于这种思想,韩 愈不遗余力地为立纲陈纪而呐喊。在他看来,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的工具,只有儒教

才能担当整合社会的重任。

4.理想社会模式 要点:(1)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仁义道德;(2)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3)

用于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礼、乐、刑、政;(4)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5)社

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等;(6)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7)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都自觉恪

守社会规范,人人都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理想得到满足;(8)由于社会和谐

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尽其常,所以天神、祖先也都感到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的祭祀。

对韩愈理想社会模式的评价:(1)它是对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理想乐园的又一次白描,是代 表封建地主阶级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2)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 仿制;(3)具有进一步批判佛教、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的作用;(4)它仍是一 种社会空想。

四、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社会变迁论

(1)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由乱(无秩序)到治(有秩序),由愚昧到文明 的过程。(2)人类社会的变迁是由人们自身的社会需求即“生人之意”所决定的。(3)在社会变

迁过程中,“德绍者嗣,道怠者夺”,社会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4)评价。

2.论社会组织

(1)他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什么样子,最根本的也是由“生人之意”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柳宗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要求来论证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阶级的观

点,但他从“生人之意”出发解释社会的进化及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已经把观察社会、研究社会 的着眼点落在了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3)柳宗元的社会组织思想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抗议,是 具有人民性的。

3.论社会问题

(1)论贫富不均、社会不安问题;(2)论社会不良习气问题。

4.论社会规范

柳宗元曾对管子的“四维说”提出批评和修正。他对过去制定的社会规范的评价:(1)过去 所设计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越轨行为不一定准确。(2)即使其设计的社会规范和越轨行为在当时是

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应适时地加以调整,乃至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重新进行修订和评价。

(3)对过去设计的社会规范及所列举的越轨行为一味地“师古训”而不加变通,必然造成现实社

会秩序的混乱。

5.论处世态度

柳宗元处世态度的宗旨是:既要保持自己的情操,又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他以车子的形态比

喻自己的处世态度:必须要像车子那样“方其中,圆其外”,因为“中不方,则不能载;外不圆,则室扼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柳宗元喜欢佛教,与他 的这种处世态度不无关系。

五、刘禹锡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关系与处世态度

刘禹锡基于自己对现实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考察,而自己又要在这个社会中图生存,便采取

了一套明哲保身,少说为佳的处世态度。

2.社会契约思想 刘禹锡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人们都能遵守以礼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契约的社会。他已认识到人

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区别,这是他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贡献。刘禹锡阐述了他所理想的是

一个“法制”社会,并把“法制”当作规定社会秩序,判定言行是非的准则。这一“法制”社会思 想客观上是对封建主义的特权、例外权的抗议,是一种社会平等思想,其内容包含着古代法家的传

统观点,即社会契约说的萌芽形态。

中国社会思想史

六、道教社会思想

1.隋唐道教及司马承祯的社会思想

2.无能子的社会思想

(1)论欲望。无能子认为,“天下之所共趋之而不知止者,富贵与美名尔”。人们为“朝合 而暮坏”的血肉之躯竭力奔波,以求什么富贵、美名,是丧失了人们的“自然正性”的表现,而使

人们“莫不失自然正性而趋之,以至于诈伪激者”,都是那些所谓“圣人”们的罪过。无能子看来,人们是不该有任何欲望或社会需求的。如果人们都信奉了无能子的这些说教,无论处在何种困厄之

中,都能随适而安,是决不会对社会、对别人有怨恨之心、之言、之行的。社会中也就不会有任何

冲突或问题发生了。

(2)论社会规范。无能子认为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是造成社会自然秩序紊乱、“生民困贫夭 折之苦”、“覆家灭国之祸”的最根本原因,这一点与庄子的社会思想完全一致。

无能子的社会思想是与庄子的社会思想相通的。庄子倡导“绝圣弃智”,要“掊击圣人”,使 社会恢复自然常态,无能子则忠实地继承了这一思想。所不同的是庄子社会思想产生于封建制刚刚

形成的战国前期,而无能子是生活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所以无能子的这一思想就更具有战斗性。

他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名教纲常的否定,具有重大社会批判意义。

3.谭峭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

(2)理想社会的构想。第一,“太平”社会理想;第二,“大和”社会理想。第三,评价: 谭峭的“大和”社会理想不过是一种小农平均主义空想,其精神本于老子,其构想则代表了现实社

会中的小农心理。

(3)社会整合思想。第一,发挥社会规范的社会整合功能。第二,提倡俭约,收敛欲望,以

减少冲突,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第三,发挥“食”的社会整合功能。第四,掌握人们的社会

心理,采取必要的技术性方法整合社会。

(4)论处世态度。他主张泯没一切差别,把一切客观存在的差别性归结于主观的幻觉,从中

取得心理的超脱,而不主张面对现实,在积极的社会互动中向自己的既定目标进取。复习与思考题

1.韩愈对人的性情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 2.如何评价韩愈对人际关系的评述?

3.韩愈社会理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柳宗元的社会变迁理论是什么?

5.柳宗元的处世态度之时代特点是什么?

6.如何评价刘禹锡对社会关系的考察?

7.无能子的社会规范论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8.谭峭的“大和”社会理想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十章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李觏、王安石、张载和二程 的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人性论

李觏提出性三品、人无类的学说。

2.欲望论 主要观点:(1)人皆有欲;(2)财利是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须;(3)欲利必须合于“礼”,要以道胜欲;(4)非礼之欲等于祸。

3.对社会问题的考察(1)农商关系问题(2)奢侈之风问题(3)婚姻家庭问题(4)贫富悬殊问题

4.论“礼”的社会功能(1)关于“礼”的范畴。

(2)论“礼”的起源及功能。主要观点:生理需求为“礼之大本”;物质文明是“礼之本”; 礼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3)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主要观点:礼是对仁义智信的总称;非礼的仁义智信只能破 坏社会秩序:

(4)轮作为行为规范的“礼”。主要观点:乐、刑、政是礼的辅助物;通过礼而实现“大和”。(5)论礼与其“三支”、“四名”的关系。

5.论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

(1)论社会控制。要点:论社会控制的目的与意义;论先教化后控制;论实行社会控制的要 领。

(2)论社会治理。要点:民本思想;治理社会当以衣食为前提;要掌握和利用社会心理;法

令是社会治理的命脉。

6.理想社会构想(1)平均主义的理想

(2)理想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王安石所处的社会及其变法活动

2.论人的性情(1)性无善恶论;(2)性本情用论;(3)善恶由情之质量决定论;(4)衡量情之质量的标

准是“理”;(5)承认人的情欲;(6)„„行习”决定人的吾恶;(7)对人的善恶要做总体评 定。

3.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论社会规范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论社会整合

(1)论“王道”方案;(2)论“治国用法,行法用人”。

三、张载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

(1)关于“气质之性”;(2)关于“天地之性”。

2.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1)论“天序”、“天秩”与“天礼”、“天理”。他以自然界的秩序类比人类社会的秩序,从而得出天秩、天序的学说。并认为,普遍永恒的社会行为规范“天礼”是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天

理”的体现。他的“众所向者必是理”的思想,已经突破了地主阶级思想的局限性。这是中国社会

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2)论具体的社会规范。要点: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关系;论“礼” 与“诚”;论善人、仁人、圣人。(3)论社会控制。

3.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

(1)论处世态度:寡欲;无所争;有责己、责人、爱人之术。(2)论社会交往准则:他认为

社会交往的准则是“礼”,即社会规范。

4.论社会治理

(1)认为治理社会的宗旨在于“利民”、“足民”;(2)认为欲治理社会,当恢复井田制。

“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3)认为欲治理社会,还必须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

5.理想社会构想

四、程颢、程颐的社会思想

1.论天理、性情及欲望(1)论“天理”的社会意义;(2)论性情;(3)论欲望。

2.论社会规范(1)论“仁”;(2)论“义”;(3)论“忠恕”;(4)论礼乐。

3.论社会问题与社会整合(1)论社会秩序的失控问题;(2)论民无恒产问题;(3)论社会积贫问题;(4)论社会教

育及社会保障问题;(5)论社会整合。

4.论处世态度与社交准则

(1)论处世态度。人们处世当以“理”为准则。(2)论社会交往:以“义”为社会交往的基

本原则;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在与人交往中,不可轻易地怀疑对方。

5.评价

二程的社会思想体系是为封建地主阶级设计的。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整合社会 的要求。后来二程“洛学”与朱熹的“闽学”相结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元代,程朱

道学成为官方哲学,到明代,二程与朱熹的道学思想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统治中国思想界达数百

年之久,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即使至今仍残存着它的痕迹。

复习与思考题

1.李觏的欲望论有何特点

?

2.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李觏对“礼”之社会功能的论述

?

3.李觏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

4.王安石的社会整合方案有什么特点

?

5.张载的“天秩”、“天序”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中国社会思想史

6.二程对“天理”之社会意义的论述是什么 ? 7.如何评价二程对民无恒产问题的考察 ? 8.二程提倡宗法社会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十一章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朱熹、陈亮、叶适和邓牧的

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朱熹的社会思想

1.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

2.论“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

(1)“理一分殊”论。这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理”是先于事物,先于社会的不可变易的规律。在这种思想逻辑之下,朱熹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表现于社会,则是封建纲常的绝对法则。(2)论社会规范。朱熹的“理一分殊”论,具体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 就是其“三纲五常,的学说。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但完成于朱熹。在这里,朱熹的“理

一分殊,论便变异为封建社会生活秩序的伦理规范与行为规范了。

3.论人的性情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论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至善的;天理赋予的人性都是善的,而且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都

是相同的;人们的天性之发,就是合“理”之“情”。(2)论气禀之性不同的原因:天地之气所 致;父母之气所致。(3)论人心与道心。认为人心和道心相去不远,但必须像圣人那样,摆正两

者的关系,以“道心”主宰“人心”,以道心作为人心的准则,从而节制人心不合道心的那一部分。

而使“人心听命于道心”之时,就是人们的天性得以体现之时,社会也便成为天理流行的社会。

4.论欲望

(1)朱熹对人欲的界定。他认为人欲是人心的病态,所以人欲是恶的。(2)论人欲对社会生 活的危害。(3)论欲与理的区别。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常表现在同一件事或同一种行为上,因 此,两者之间的区别既是细微的,又是严格的。(4)论义与利的关系。朱熹倡导“今须要天理人

欲,义利公私分别得明白”,要人们对义利问题“当深察而明辨之”。可见朱熹对义利关系问

下载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 1.教育学…………………………………………………………………………….1 2.教育技术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01-05年教育技术学考研试题 一、 阐述媒体技术的发展概况(15分) 二、 阐述计算机类媒体的优缺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15分) 三、 论述我国教学改革中教学模......

    英语专业课程★

    英语专业课程 英语专业课程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

    1998 - 上海师范大学

    金辉教师简介金辉,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赴......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006级) 目录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机化学实验......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 1、《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构成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

    英语专业课程简介

    英语专业课程简介 通识教育必修课 课程编号:09040001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 本课程旨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

    英语专业课程介绍

    英语专业课程介绍 襄樊电大 刘翠平整理 1.成功指南(1) 本课程使用教材《成功指南1:导向》,该教材包括10个章节,2个附录。内容: (1)要熟悉新教材,寻求适应学习新教材的学习方法,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