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设计(汇编)

时间:2019-05-13 01:0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设计》。

第一篇:建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毕业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Undergraduate Thesi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学 时 数:13周

学 分 数:13 课程性质: 应开课学期:42 执 笔 者:徐文忠 审 核 人:刘靖 批 准 人: 定稿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必修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专业教学质量的综合反映。

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

⑴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⑵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并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⑶通过毕业设计加强对学生野外调查、资料获取、实验方法、数据资料的综合处理、计算机应用等最基本的工作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⑷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树立起严谨、负责、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并具有创新意识及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设计时间为13周。

根据指导教师拟订的设计题目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完成如下一项或二项任务: ⑴大中型工业或民用建筑工程的采暖通风及空调工程设计; ⑵大中型锅炉房的工艺设计; ⑶城市换热站的工艺设计; ⑷大中型制冷机房的工艺设计;

⑸城市燃气工程的设计;

⑹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给排水及消防工程设计。学生应完成的具体内容包括:

⑴有关系统的设计资料的收集(1周); ⑵有关系统的设计与工艺计算(3周); ⑶设计工艺图的绘制(2周);

⑷设计平面图、系统图及大样图等施工图的绘制(4周); ⑸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整理(2周); ⑹毕业设计的总结和毕业答辩(1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应内容完整、计算准确、论述简洁、论据充分、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装订整齐,且不少于20000字;毕业设计图纸应能较好地表达设计意图,图面布局合理、正确清晰、符合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与分工

本教学环节应安排在全部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的完成以后,即毕业设计应为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五、考核方式

1、毕业设计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按任务中所规定的文件、图纸、实验报告等,整理装订成册,于答辩前一周交给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评阅后,交由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确定的本专业负责评阅学生毕业设计评阅教师,评阅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文件质量写出评语并给出评语。

3、毕业设计经过审查、评阅,可以参加答辩者,须按时参加答辩。答辩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

4、学生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可根据每个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及答辩情况,并参考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分意见,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毕业设计成绩。同时对每个学生填写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供热工程》第二版,天津大学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太原工业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陆耀庆主编.《供暖通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赵荣义等.《空气调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钱以明.高层建筑空调与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孙一坚主编.《工业通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二篇:建环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才有竞争力,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南京市芙蓉国际商务会馆空调系统设计

系部名称: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2013年03月22日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一、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撰写1500字左右的课题综述:

1、选题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题目为南京市芙蓉国际商务会馆空调系统设计

本次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是完成建筑物冷、热源空调系统负荷设计计算;分析并确定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和主要设备的选型;完成管路系统的设计计算等;不低于规定要求的工程图纸设计任务;撰写毕业论文

要求各项设计计算正确

论文条例清晰

图纸符合国家要求

按时完成各项设计任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发展

各地都在兴建高标准的商务会馆

商务会馆的建筑水准和设备水准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标志

而其空调方式应能适应商务会馆的功能需求

因此搞好商务会馆空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设计中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满足室内工作人员的舒适感

2、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现代会馆建筑的空调中

中央空调与局部空调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主流

而中央空调方式中

由于会馆建筑中数量多是客房

采用半集中式空调为数较多

客房的空调方式几乎公认首选风机盘管加新风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

国内以往设计会馆大部分采用定水量系统

但在目前节能趋势下

外资或合资会馆已较多的应用变水量系统

会馆建筑中的公共用房如餐厅

商场和多功能厅等场所

一般采用全空气低风速单风道系统

而对于负荷和人流变化均大的采用变风量系统

但是其初投资较高没有能推广使用

另外

为了满足一些建筑过度季节或冬季内部区供冷

周边区供暖的要求

采用内部区变风量或单风道集中方式

外部区用双水管风机盘管加新风的半集中方式

同时

还有一种水源热泵系统

属于半集中局部方式

用同一系统按照不同房间的不同要求分别供冷或供热

且热泵效率较高

能大幅度的节省一次能源

但其初投资和运行经常费比较高

只能在有条件的场合推广使用

对于办公室采用分散式或个别空调方式

其中

全空气系统的下送风空调方式的应用正越来越广泛

由于受工程多变

施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设计者力求安全等因素的支配

对于设备的选型

往往取大

造成系统的使用效率过低

或者空调工程不能满足变工况的使用要求造成过冷或过热

即调节性差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二、本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本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或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课题设计芙蓉商务会馆空调系统

地点位于南京市

该会馆主要提供客房、洗浴、休闲、健身、美容SPA、社交美食等多方位服务

是一座现代化商务会馆

人员的密度不是很大

但对室内空气的温湿度、新鲜空气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本会馆是闭式结构

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各层(各房间)的冷、热负荷计算

整体空调方案以及空气处理方式的确定

制冷机组及末端设备选型

泵与风机的选型以及水系统、风系统布置方案确定

各层风管、水管的布置图、总系统图、施工图、气流组织图等图纸的绘制

对整体空调系统设计的审查、修整

确定所用方案的科学性等方面

2.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

该会馆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因为该会馆房间类型繁多

各房间冷热负荷并不相同

可以个别房间进行个别的调节

每层设有新风机组

可以由同层的新风机组送入室内

和风机盘管一起满足室内的冷热负荷

风机盘管空调方式

这种方式风管小

可以降低房间层高

但维修工作量大

如果水管漏水或冷水管保温不好而产生凝结水

对线槽内的电线或其它接近楼地面的电器设备是一个威胁

因此要求确保管道安装质量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占空间少

使用也较灵活

但空调设备产生的振动和噪音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

对于该系统所存在的缺点

可在设计当中根据具体的问题予以解决和弥补

3.本设计(论文)计划进度:

第1~2周:毕业实习;

第3~6周:熟悉设计题目

初步确定系统形式

并进行夏冬季空调冷负荷、热负荷和湿负荷的计算;

第7~8周:确定最终空调处理方案并计算和确定设备;写开题报告;

第9~10周:选取空调末端并校核;进行系统的设计计算;绘图;

第11~12周:绘图;

第13周:完毕设计计算说明书、施工图;准备答辩;

第14周:答辩前的论文审核;

第15周:答辩

4.参考文献:

[1]《空气调节》第三版

1994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赵荣义主编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3]《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与技术经济》

1999年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4]《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陆耀庆主编

[5]《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243-82)

[7]《暖通空调》

2000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陆亚俊等主编

[8]《供暖通风设计手册》

1987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陆耀庆主编

[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国标GB50243-97)

[10]《全国通风管道配件图表》

[11]《供热通风与空调标准图集》

[12]《简明空调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钱以明主编

[13]《空气调节设计手册》

1983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 空调与人居环境.中国学术期刊.彦启森.2005.24-37

[15] ASHRAE.ASHRAE Standard 90.1-2001 Energy standard for buildings except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S]

2001.[16] A.P.Wemhoff.Application of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on lumped HVAC model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Energy and Buildings.42(2010)2445-2451.[17] V.Congradac

F.Kulic

HVAC system optimization with CO2 concentration control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Energy and Buildings 41(5)(2009)571-577.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2013专业教研室(专家组)审核意见:

2013系主任审批意见:

2013

??

??

??

??

指导教师:年03月25日 负责人:年03月26日 负责人:年03月26日

第三篇: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前言

课程性质:

此课程为社会学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

编写目的:

为了规范“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明确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要内容,突出 重点和难点。并且让学生能够方便地从网络获得指导,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特编写此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弱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思想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关系、各种社会思想与各社会阶级及社会阶层利益的内在关系等。

学生必须勤于思考,至少精读一部指定教材,参阅其它辅助教材和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社会思想家的原始文献。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中

国社会思想史与其它思想专史的区别,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和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一、“社会思想”的定义

社会思想使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

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社会思想史”定义中几个概念的涵义。

1.“社会生活”的涵义

社会生活使人类的共同生活,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中,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

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包括以下社会学研究范畴:

(1)人的修养与社会化问题;(2)人性与人的欲望问题;

(3)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4)人们的处世、社交态度及社会价值取向问题;(5)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原理问题;(6)社会生活方式问题;

(7)社会起源、发展、变迁问题;(8)社会控制问题;

(9)社会整合与社会调试问题。

2.“社会问题”的涵义

指人们在具体社会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对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它包括三项

研究范围:

(1)对社会问题之发生原因的考察;(2)对社会问题本身的考察与分析;(3)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设计。

3.“社会模式”的涵义

指具体社会的结构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对现实社会的“应然”状态的认知。它是人们解释社会生活,指出解决社会问题方案乃 至进行实际社会改革、改造的依据和近期目的。

(2)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它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信仰及进行

现实社会改革、改造的根本依据和终极目标。

(3)社会改革、改造思想。社会改革、改造所要达到的状态即是某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三、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之间的关系

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如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一样,都是从一个侧面考察

人类社会之思想遗产的。社会思想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人类思想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

四、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意义

五、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指导性方法

历史地看问题;阶级地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

2.操作性方法

社区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复习与思考题

1.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是什么?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与其它思想专史的区别是什么?

3.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4.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思想史是如何产生的,原始宗教和社会思想的关系,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和上古神权思想中的社会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1.社会思想的产生

人类自其诞生起,就有着群居生活的社会本能。在长期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孕育

出社会思想的萌芽。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中体现的社会思想(2)社会习俗中体现的社会思想

二、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1.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产生

2.对人民英雄的歌颂

3.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1)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2)各不相关、没有系统

(3)反映人与社会关系的为数甚少,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较多

(4)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约地反映出一些社会思想,还没有抽象、概括、系统的社会思想

复习与思考题

1.社会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2.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如何?

3.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如何?

4.上古神权思想中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评价夏商时期“德”德社会整合功能,西周礼治思想中德社会思想,和周公旦的保民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1.神权社会思想

夏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统治阶级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应被他们所统治,因而他

们设计出来的神间世界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支配一切的主宰即天帝。夏商时期神权社会思想,是

奴隶主阶级设计出来的一种本阶级的理想社会的模式。

2.关于行为规范的思想

(1)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

(2)人们要完成“德”德修养,必须用“礼”作为行为规范。(3)商代所谓“礼”德具体表现主要是“孝”。

(4)评价。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 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社会秩序。

二、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

1.周代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思想

2.周代宗法制反映的社会整合思想

三、西周“礼治”思想

1.周代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2.西周礼治思想的社会功能

3.西周礼治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四、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1.敬天思想

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

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

2.明德思想

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 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德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德,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

3.保民思想

敬天、明德、保民是密切联系的。德行施于天命,就是“敬天”;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周代形成了成体系的社会治理思

想,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复习与思考题

1.神权社会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什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如何评价夏商时期“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3.西周礼治思想中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4.如何理解周公旦的保民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四章春秋时期德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春秋时期出现的轻天重民思

想的社会基础,管仲、老子和孔子的社会思想,“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的特点,和春秋时期

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学时分配:2学时

一、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想

1.轻天重民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2.轻天重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3.轻天重民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管仲的社会思想

1.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思想

管仲认为,要治理社会,必须要给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社会阶层士、农、工、商规定出各自的

生活方式,并分别居住于不同社区。各阶层之间不发生社会流动现象,维持已有的阶级关系和阶层

关系长久不变,以保持士大夫的统治地位。

2.论社会需求的层次

(1)管仲很重视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

(2)管仲认为人们的行为遵守道德伦理规范的前提是能够吃饱穿暖。“仓禀实则知礼节,衣 食足则知荣辱”。

3.注重小群体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1)管仲非常重视社会基层组织的小群体的社会功能。它分别指定了乡村、边疆和统治中心

及附近地区的社会组织体系。

(2)评价。虽然管仲是从社会小群体在军事上的功能着眼的,但他注重社会小群体功能的思

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老子的社会思想

1.理想社会的模式(1)老子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一个封闭型的社区;地域范围是很小的,但同样的理想小国又

是很多的。

(2)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3)评价。

2.寡欲、无知、知足

(1)论寡欲。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首先要使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论无知。要使人们寡欲,又必须使人们无知,无知才能无欲。(3)论知足。只有无知才容易知足。(4)评价。

3.愚民与无为

(1)“愚民”。老子认为,愚民使圣人治理社会的重要策略。只有先愚民,社会才能得以治 理。老子的愚民与自愚思想,是和上文说论老子要人民寡欲、无知、知足思想相通的。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为无为”。老子认为,圣人管理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为无为”。

(3)评价。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主张在斗争中求生存,而主张在屈服和退避中求苟安,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但在当时情况下也还有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反对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残酷政

治、经济统治方面,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

四、孔子的社会思想

1.“礼治”与“正名”思想

(1)“礼治”思想。孔子所说的“礼”,不但四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 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 绝。

(2)正名思想。“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 论为恢复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

2.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 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 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3.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关于“仁”的理论之下,孔子提出了低一层次的理论:(1)“忠恕”。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孔子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对“仁”的解释,是 指示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如“孝”、“慈”、“悌”、“信”、“忠”、“爱”等。孔子提

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这种社会角色所

应持的行为标准去与对方交往。

4.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均贫、安贫思想。基于其对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 解决问题方案。他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孔子以为这种“安贫”的方案不够完满,于是又从伦理方面和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 贫”的依据。5.理想社会的模式(1)“大同”社会的模式(2)“小康”社会的模式

(3)评价。“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它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家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五、春秋时期隐者的社会思想

1.隐者产生的社会原因

2.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3.对隐者社会思想的评价 复习与思考题

1.春秋时期出现的轻天重民思想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中国社会思想史

2.如何评价管仲的四民定业思想?

3.老子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

4.孔子的“正名”论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

5.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孔子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思想?

6.孔子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7.“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

8.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五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墨子、孟子和庄子的社会思 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墨子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1)墨子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分析。认为人类生存所以不同于禽兽,其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生

活资料要靠劳动来获取。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

是墨子所谓“义”。

(2)论“义”及社会组织。要保证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又需要有 一套社会组织,这就是墨子所谓的“政长”制。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社会组织和社

会行为规范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所解决的。

2.论社会问题

(1)论民间苦。认为劳动人民有三个巨大的忧患。“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2)论小盗为“盗”,大盗为“义”的社会怪现象。(3)论社会关系的失调问题。(4)论任人唯亲对社会的危害。

3.整合社会的方案

(1)论整合社会的方案和宗旨。“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论整合社会的几项原则: ①必须体察下情。②要有一定的步骤 ③要指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 ④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强者贤者 ⑤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4.理想的社会模式

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

(1)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关系。(2)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3)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4)理想社会的各级社会管理人员,都由“贤者”担任。

5.论社会控制

墨子提出社会控制的两种形式:

(1)政治的形式,这主要靠赏与罚来完成。

(2)宗教的形式,借助“天”和“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3)评价。

二、孟子的社会思想

1.性善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

(1)孟子在各派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中提出了“性善论”。

(2)评价。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那么孟子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性。

2.论社会交往准则(1)“怀仁义以相接”。(2)“与人为善”。

(3)不与人结仇,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3.论社会分工

孟子认为,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必须有社会分工,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1)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社会分工(2)要治理社会,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

4.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整合方案 对社会问题的考察:

(1)人们极力地争利、求富,而不顾礼义的问题(2)战争与灾荒问题(3)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4)社会冲突问题

社会整合方案。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是“仁政”。孟子“仁政”的内容主要有:(1)“不忍人之心”与“推恩”(2)“寡欲”、“养心”(3)“反求诸己”(4)“明人伦”

5.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

孟子的理想社会模式的主要内容:(1)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

(2)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3)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

(4)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

三、庄子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庄子的社会思想是消极厌世的,主张无为而超脱,所以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很少正面论述。但他

既然不能离群索居,就不能回避现实社会。庄子认为,造成天下大乱,社会的各种关系不和谐的原

因,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

自然的社会秩序混乱了,“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出了一些所谓“圣人”,各自提出整合社 会的方案。庄子认为,这些不但无济于事,而且越是整合社会,社会就越乱。

2.社会整合的方案 庄子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方案的核心,不过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1)以不治治天下。(2)任其自然

(3)抛弃一切社会规范(4)寡欲而无撄人心

(5)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

3.论仁的社会价值观念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念。庄子认为这些都是有害于人的本性,而对

社会极为不利的。没有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是是非非就不会在你身上有所反映了。庄子进

而认为,不但人们不能有社会价值观念,即使是人的生死观念也不该有。没有任何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就会戛然而止了。

4.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庄子的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无祸,在缝隙中计生活。“为善无近名,为恶不近刑,缘督以

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得社会交往态度从保全自己得自私角度出发,这是

应当批判得。但庄子得一些处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系得作 用。

5.理想社会模式

庄子得理想社会构想,沿着老子“小国寡民”得社会理想,并更推进一步。其理想社会具有这 样几个特点:

(1)他得理想社会是一个与禽兽杂居得社会(2)人对自然界不进行任何改造(3)这个社会的人都没有私心和欲望(4)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

总之,这个社会是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是一个踏上了“大道”的社会。庄 子认为这些权宜之计,在“群于人”而与世俗处中,而最理想的,是成为“真人”、“至人”,求 得自身的超脱。庄子的“真人”理想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一致的,是他在看到理想社会无法实现 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方案。

复习与思考题

1.墨子的“义”与儒家的“义”有何异同?

2.墨子“兼爱”论和“尚同”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墨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4.孟子“性善论”有什么社会学意义? 5.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

6.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的特点?

7.庄子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六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杨朱、荀子和韩非的社会思 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杨朱的社会思想

1.杨朱其人及其史料

2.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为我”与“贵己”。

在杨朱学派的社会价值观中,认为第一个可宝贵的就是自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杨朱学派认

为,人生在世,就是要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主要观点:

(1)一切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评价都是不应考虑的

(2)一个人在处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物质财富等关系时,应毫不例外地以“我”自身为第 一重要的

(3)主张只图自身一时逸乐的个人享乐主义。杨朱学派的处世态度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享乐主

义,其社会价值观念总是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这是一种社会变革过程中,没落贵族阶级的颓废的社会思想。

3.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

(1)认为只有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2)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3)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得以根本地解决。杨朱学派的社会思想,是从直观主义认识论出发的。他们所反映的是那些在社会变革中没有前

途的一部分人的利益。由于这些人过去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他们就需要退于自身之隅,采

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并企图以此宗旨,形成一个人人“为我”的天下大治的社会。

二、荀子的社会思想

1.欲望论

先秦思想家谈及人类的物质欲望者很多,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深刻地加以研究。惟有荀子对 此问题研究最为深入。

荀子这里又提出“求”的概念,并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节“欲”,而在节“求”。所谓“求”,就是人们用来满足欲望的一系列行为。荀子认为,人们既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就必须节“求”

以保证群体生活的良好秩序。

纵观其欲望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他把物质欲望本身与通过理性的思维决定的“求”区分开来,这是他对欲望论的一大贡 献

(2)他认为合理的欲不应“去”或“节”,而应予以满足

(3)判断用以满足欲望的行为“求”是否合理,虽然有“道”和“理”作依据,但最后判断 是在于人的思维。

2.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和欲望论是紧密相联的,性恶论是以欲望论为基础的。和欲望论一样,荀子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

3.社会群体论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荀子提出了“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人为什么能合群呢?荀子以为在于两点,而这两点是禽 兽所不具备的:其一是“分”,其二是“辨”。荀子极为重视“分”的社会功能。

4.论人的社会化

荀子欲望中的“节求”,性恶论中的“伪”,群体论中的“分”,都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经过 社会的陶冶才能学得得行为。荀子找到得使人社会化得主要途径有以下数种:

(1)教育;

(2)社会环境影响;(3)“积摩”;(4)“注错习俗”;

(5)规定社会角色得行为准则。荀子所指定得社会角色得行为标准,和孔子、孟子所制定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社会规范是同一性质的。

5.论“礼”得社会功能

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贱轻重皆有称者也。

”礼就是一种规范。他说:“人

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故

制礼义节之。”

6.社会理想

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是一等级森严的社会。社会上各等级阶层的人,都自觉维护等级秩序,各种社会角色都与其行为相符合,社会群体内部人

与人之间呈现出“无不爱”,“无不敬”,“无与人争”,“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和谐安乐的关系,这也正是荀子一再颂扬的“王者之法”的主要内容。苟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这

个社会是一个“群道当”的社会。苟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

础之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

三、韩非的社会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社会思想,代表着战国末期即将出现的统一的封建统治阶级 的利益。

1.性恶论

其人性论基本延续了荀子的观点,没有显著的发展。

2.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

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

利自为”作为基础的。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

3.社会变迁论及人口论

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那种“是古非今”的社会历史学家,认为社会变迁 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化的过程。韩非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

有相当地改变。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类的

生活资料多少与社会人口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认为现实的问题不是人口稀少,而是人口

过多,这是他对中国人口理论的重大发展。

4.社会控制论

韩非认为,最奏效的社会控制办法就是法和威,而仁、爱只能带来祸乱。韩非认为,要控制社

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不但认为社会控制在于使人们“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而且

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5.论社会治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

(1)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时而备”。(2)要以法用人。(3)要以法制 定社会契约。(4)要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5)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

6.理想社会模式 其理想社会的特点:(1)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2)这个理想社会

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唯一纽带;(3)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内化为自己 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4)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个“计算

社会”;(5)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

韩非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法制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

与人关系是以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依据的。

复习与思考题

1.杨朱“为我”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2.苟子的社会群体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 3.如何看待荀子的社会理想的时代性 ? 4.如何评价韩非的“自利自为”论 ?

5.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 ? 6.韩非社会理想的特点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七章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陆贾、贾谊、董仲舒、司马

迁、王允和王符的社会思想,了解并掌握《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陆贾的社会思想

1.无为论

2.社会变迁论

3.理想社会模式

二、贾谊的社会思想

1.论胎教与社会环境的功能

2.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3.社会整合及社会理想

三、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它不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仁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圣

人之性”,一类是“斗筲之性”,一类是“中民之性”。

2.论欲望

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人欲之谓情”。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依然是不能成为社会的。

3.论社会伦理规范(1)仁与义之辨。(2)“三纲五纪”。

4.论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 5.理想社会的构想

董仲舒理想社会构想的特点主要包括:(1)这个社会有国君;(2)这个社会是统一的;(3)

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4)这个社会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5)

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问关系是非常和谐的;(6)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无越轨行为;(7)这个社会是顺应天的意志而形成的。

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四、司马迁的社会思想

1.功利主义的欲望论

2.论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3.论贫富问题

人们的欲望就在于求得个人利益的满足,因而就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并由贫富不均又

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1)社会规范对富人的控制力缩小;(2)富者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模范”;

(3)尊卑等级关系的出现。认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的差异是造成贫富不均的真正原因。他不懂得

中国社会思想史

是由于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造成知识、智能和不平等。司马迁对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天

真的,他代表着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农民的小私有幻想。

五、王充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杨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

意。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关键在于社会教育和熏

陶。他认为人们学得社会规范主要靠三个途径:(1)自己主动地学习;(2)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3)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交换与社会互动

3.论饥寒致乱

4.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六、王符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社会化。

2.社会平等思想。

3.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

4.社会整合思想。

七、《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1.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太平经》认为,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所谓两大急就是饮食和男女。所谓 “一小急”就是指“衣”。总之,衣、食、男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些,才

能有人类社会的一切。这种思想在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而不问人民死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

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要求。

2.社会平等思想

《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首先是男女要平等,其次是

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太平经》实际上是在主张一种社会的平等,但这种社会平等还没有冲

破封建等级制度。

3.财产公有思想

《太平经》认为,社会财富是属于社会各个成员所共有的。“物者,中和之有”,认为那些“积 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的豪强地主都是社会的罪人。《太平经》对于豪强地主的

剥削掠夺和财产私有制度是深恶痛绝的。

4.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思想

5.论社会的人与人关系 复习与思考题

1.董仲舒对中国人性论的新发展是什么 ? 2.董仲舒社会理想的时代性与特点是什么 ? 3.司马迁欲望论的特点是什么 ? 4.如何评价王充的饥寒致乱论 ? 5.王符社会平等论有什么进步意义 ? 6.《太平经》中社会平等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什么 ?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太平经》中财产公有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阮籍和嵇康的社会思想,佛

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了解并掌握葛洪、鲍敬言、陶渊明和颜之推的社会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1.清议清谈玄学的产生

2.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何晏、王弼认为,要使人们得到基本生理欲望的满足,只能是“因物自然,不设不施”。认为,要使社会秩序安定,君主就应拱默无为,而用严刑峻法控制社会是没有好处的。

二、阮籍、嵇康的社会思想

1.阮籍与嵇康的生平

2.阮籍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评 阮籍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严重失调的,人与人关系及社会价值取向都存在着严重的问

题。因此,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纷乱的局面。阮籍进而批判儒家思想的“名教”、“礼法”,“诚天下残贱,乱危、死亡之术耳”。在他看来,当时社会统治者所操持的“名教”等规范本身就

是要不得的,他理想中的社会正常秩序也不是当时社会统治者所要求和倡导的社会秩序。这里既包

含着清谈派对“名教”的评判,也包含着中下层地主对门阀士族的压制的不满。

3.阮籍的社会整合思想及理想社会模式

阮籍对现实社会中所崇尚的儒家“名教”进行了揭露和评判。因此,在他论及社会控制问题,在强调刑罚和教化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同时,依然强调礼乐的功能。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社会生活秩

序失调,人与人关系紊乱,人们各为其私欲而不择手段的问题,阮籍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整合方案

就是自我精神上的超脱和任其自然。阮籍的理想社会是以庄子的社会设计为蓝本的。

4.嵇康的欲望论与养生论

5.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嵇康认为“名教”和自然是相矛盾的,认为“名教”是造成社会生活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嵇 康的“名教”致乱论,明确地告诉人们:封建的名教纲常等规范绝非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名教和

自然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大胆的、深刻的揭露,在封建时代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

6.嵇康论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 嵇康认为,“名教”既然破坏了社会自然的生活秩序,要整合社会,就必须“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任自然的过程,就是社会整合的过程。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一个人们都无私无欲,但能吃饱穿

暖,没有社会规范约束,没有人与人的争夺,以人的自然属性而各得其所的“至德”社会。这样的

社会是最理想的,但又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嵇康又构想了一个更现实一些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有 君、臣、民等社会等级关系和简易的教化,但由于实行无为而治,人民的社会生活都很安逸,人们

也自觉地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三、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

1.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四谛说”,“八苦”说,“因果报应”说。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道安的社会思想

这个时期佛教社会思想与玄学社会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只是佛教从现实社会中超脱得更彻底 些,其最理想的归宿距现实社会更远些。因此更具有用麻醉人民的手段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4.慧远的社会思想

其社会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儒、玄、佛结合的趋向。他的“三世报应”中的“现报”、“生报”、“后报”之说,将人们社会行为善恶的报应时空扩大到“前生”乃至数生之前与“来生”,乃至二 生、三生、百生、千生之后,这对于承受着生活苦难的民众更具有安慰作用。

四、葛洪的社会思想

1.葛洪其人及其道教

2.葛洪的游仙避世思想及其实质

葛洪认为,整合社会的最灵验的方案是用道教,因为道教包括了儒、墨、法各家的长处,而避

免了各家的不足。儒学和道教相比,道是“本”而儒是“末”,但并不是说儒学就一无是处,他认

为儒学也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要想治理社会,“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这

就形成了葛洪的儒道双修,出处两得的思想模式。

葛洪所谓道本儒末之“道”,是专指金丹道教的。葛洪金丹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和成仙。他 认为,长生和成仙不仅是人们所向往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但要达到目的,必须按他所设计的方

案去做。葛洪的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1)内修。(2)外养。(3)行善。葛洪把那种修仙 得道,长生不死的宗教追求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把遵守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也作为长生和

求仙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人们都终生自觉而谨慎地按当时的社会规范办事,就不会有越轨行为发生,社会的结构秩序就

不会出现失调和混乱,地主阶段的既得利益就不会丧失。这正是葛洪创立游仙避世理论的现实意义 和最终目的之所在。也是金丹道教所以成为被社会统治者认可的官方道教的最根本原因。

3.论社会控制

葛洪思想的特点是内道外儒,最终目的是在于按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设想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

会秩序。(1)发挥儒家的“礼”的社会控制功能;(2)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

(3)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

4.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葛洪对神仙社会的美好幻想,只不过是对人间社会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的写照,但人间社会的

这种贵族生活是时常在恐惧之中维持的。因而,他向往着一个能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无忧无虑中过奢

侈生活的社会。这就是葛洪所构想的神仙世界模式的阶级本质。

5.社会进化论

葛洪的社会思想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他的社会进化思想。葛洪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

迁的,古不如今,今胜于古。葛洪的社会进化思想本身是可取的。但他最终所要论证的是:现实社

会是最好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是最寸明的。

五、鲍敬言、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构想

1.鲍敬言论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

鲍敬言认为,君主的产生并不是光彩的,而是社会失调的产物。君主产生之后,给社会带来的

是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秩序失调。所以,君主的存在是人类自然社会生活的一大祸害。只要有君

主存在,罪恶和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社会正常秩序就无法得以恢复,这也就是鲍敬言的无君论。

鲍敬言敢于大胆地指陈社会问题和罪恶,抨击君主制度,是值得称道的,但他的无君论是一种社会 空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

2.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

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构想之特点:(1)这个社会没有统治者,即所谓“无君无臣”。(2)这个 社会没有封建的徭役和赋税,即所谓“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安得聚敛,以夺民之财”。

(3)这个社会是一个社会交往很少的封闭型社会,没有交通工具,川谷不通,士众不聚,因此也

就没有兼并和攻伐等激烈的社会冲突。(4)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十

分和谐的,社会是十分宁静的。(5)这个社会的人们都没有社会价值观念。(6)这个社会没有社

会控制的工具。(7)这个社会人人都从事劳动,有地可种,过着逍遥自得,幸福安乐的生活。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与老、庄的理想社会不尽相同,而是综合了老子和庄子的理想社会,并

补人了一些时代的特色。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一方面它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一

种空想,另一方面又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的苦难社会的抗议。

3.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从现实社会中逃脱出来的人类小社会,而不同于葛洪所构想 的“仙境”。这个社会的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现实社会中的朝代更替、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对他们都毫无影响,且一无所知,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家给人足、各得其宜、关系和谐,人们都怡然自得的康乐社会。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社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

社会秩序安定和通过劳动得到温饱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中腐朽统治的不满

和反抗。然而,陶渊明倡导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陶渊明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不像鲍敬言

那样大胆、彻底;也不像葛洪的神仙社会那样庸俗、荒诞。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夹杂着道家思想和 儒家思想。

六、颜之推的家政理论

颜之推有关家庭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问题;一是家庭 与社会关系问题。

1.论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1)论代际关系;(2)论娣姒(妯娌)关系;(3)论兄弟关系;(4)论再婚家庭的继母与

前子关系。

2.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1)论处世态度;(2)论自身修养;(3)论对自己生命的态度;(4)论社会交往。颜之推的家政理论的基本特点:(1)其思想理论是以保全自身和自己的家庭为宗旨的,但最

终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安定是十分有益的。(2)其关于处理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思想理论,是对儒家所提倡的家庭伦理原则的具体化。(3)在其家政理论中渗透着道家的社会思想。(4)其

家政理论的思想体系,是和当时的地主经济相适应的,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普适性效果。(5)

其家政理论是深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的。

颜之推的家政理论对于隋以后中国社会的家政和家庭关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对于协调家庭关系,稳定封建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功能。

复习与思考题

1.阮籍社会理想的阶级局限性是什么 ? 2.如何评价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

3.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 4.葛洪游仙避世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5.葛洪的社会进化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鲍敬言的社会理想有什么新贡献

?

7.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理想的实质

?

8.颜之推家政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九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了解

并掌握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

二、佛教的社会思想

1.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一念三千”、“轮回报 应”。(2)要人们放弃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冲突和是非,去追求虚幻的精神的解脱。归根到底是为

了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的一种宗教化了的社会思想。(3)其“一念三千”和“轮回报应”

思想,有助于让信众忍受现实社会中的苦难而不思反抗,从而有助于社会运行。佛教所以受到封建

统治阶级的扶植,原因就在于此。

2.禅宗的社会思想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唐中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有辨力的宗派,安史之

乱后至唐末、五代,是它的极盛时期,宋元以后仍然继续流传#曾对宋代理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禅宗认为不必与现实社会进行任何斗争,只要改变一下对于现实社会的态度,就可以自我解脱

了。它和其他宗派一样,教人们忍受苦难,甚至把现实的苦难当作快乐去迎接它,从而培养人们的

逆来顺受的性格,这显然是有利于维护现行社会生活秩序的。宗教神学的思想,说到底是一种社会 思想。

三、韩愈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性情

(1)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他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

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行为质量所决定的。鉴别人性的品级的具体道德指数是韩愈设计出来的,这

种设计也是对董仲舒性三品之说的深化。

(2)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是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的。把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思想体系。

(3)韩愈的性情之论比以前任何人的论述都更加细致,这是他对人性论的一大贡献。

2.论社会问题

(1)佛教道教盛行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

3.论社会整合

韩愈认为,整合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纪纲”问题。基于这种思想,韩 愈不遗余力地为立纲陈纪而呐喊。在他看来,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的工具,只有儒教

才能担当整合社会的重任。

4.理想社会模式 要点:(1)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仁义道德;(2)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3)

用于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礼、乐、刑、政;(4)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5)社

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等;(6)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7)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都自觉恪

守社会规范,人人都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理想得到满足;(8)由于社会和谐

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尽其常,所以天神、祖先也都感到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的祭祀。

对韩愈理想社会模式的评价:(1)它是对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理想乐园的又一次白描,是代 表封建地主阶级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2)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 仿制;(3)具有进一步批判佛教、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的作用;(4)它仍是一 种社会空想。

四、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社会变迁论

(1)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由乱(无秩序)到治(有秩序),由愚昧到文明 的过程。(2)人类社会的变迁是由人们自身的社会需求即“生人之意”所决定的。(3)在社会变

迁过程中,“德绍者嗣,道怠者夺”,社会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4)评价。

2.论社会组织

(1)他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什么样子,最根本的也是由“生人之意”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柳宗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要求来论证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阶级的观

点,但他从“生人之意”出发解释社会的进化及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已经把观察社会、研究社会 的着眼点落在了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3)柳宗元的社会组织思想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抗议,是 具有人民性的。

3.论社会问题

(1)论贫富不均、社会不安问题;(2)论社会不良习气问题。

4.论社会规范

柳宗元曾对管子的“四维说”提出批评和修正。他对过去制定的社会规范的评价:(1)过去 所设计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越轨行为不一定准确。(2)即使其设计的社会规范和越轨行为在当时是

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应适时地加以调整,乃至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重新进行修订和评价。

(3)对过去设计的社会规范及所列举的越轨行为一味地“师古训”而不加变通,必然造成现实社

会秩序的混乱。

5.论处世态度

柳宗元处世态度的宗旨是:既要保持自己的情操,又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他以车子的形态比

喻自己的处世态度:必须要像车子那样“方其中,圆其外”,因为“中不方,则不能载;外不圆,则室扼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柳宗元喜欢佛教,与他 的这种处世态度不无关系。

五、刘禹锡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关系与处世态度

刘禹锡基于自己对现实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考察,而自己又要在这个社会中图生存,便采取

了一套明哲保身,少说为佳的处世态度。

2.社会契约思想 刘禹锡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人们都能遵守以礼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契约的社会。他已认识到人

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区别,这是他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贡献。刘禹锡阐述了他所理想的是

一个“法制”社会,并把“法制”当作规定社会秩序,判定言行是非的准则。这一“法制”社会思 想客观上是对封建主义的特权、例外权的抗议,是一种社会平等思想,其内容包含着古代法家的传

统观点,即社会契约说的萌芽形态。

中国社会思想史

六、道教社会思想

1.隋唐道教及司马承祯的社会思想

2.无能子的社会思想

(1)论欲望。无能子认为,“天下之所共趋之而不知止者,富贵与美名尔”。人们为“朝合 而暮坏”的血肉之躯竭力奔波,以求什么富贵、美名,是丧失了人们的“自然正性”的表现,而使

人们“莫不失自然正性而趋之,以至于诈伪激者”,都是那些所谓“圣人”们的罪过。无能子看来,人们是不该有任何欲望或社会需求的。如果人们都信奉了无能子的这些说教,无论处在何种困厄之

中,都能随适而安,是决不会对社会、对别人有怨恨之心、之言、之行的。社会中也就不会有任何

冲突或问题发生了。

(2)论社会规范。无能子认为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是造成社会自然秩序紊乱、“生民困贫夭 折之苦”、“覆家灭国之祸”的最根本原因,这一点与庄子的社会思想完全一致。

无能子的社会思想是与庄子的社会思想相通的。庄子倡导“绝圣弃智”,要“掊击圣人”,使 社会恢复自然常态,无能子则忠实地继承了这一思想。所不同的是庄子社会思想产生于封建制刚刚

形成的战国前期,而无能子是生活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所以无能子的这一思想就更具有战斗性。

他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名教纲常的否定,具有重大社会批判意义。

3.谭峭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

(2)理想社会的构想。第一,“太平”社会理想;第二,“大和”社会理想。第三,评价: 谭峭的“大和”社会理想不过是一种小农平均主义空想,其精神本于老子,其构想则代表了现实社

会中的小农心理。

(3)社会整合思想。第一,发挥社会规范的社会整合功能。第二,提倡俭约,收敛欲望,以

减少冲突,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第三,发挥“食”的社会整合功能。第四,掌握人们的社会

心理,采取必要的技术性方法整合社会。

(4)论处世态度。他主张泯没一切差别,把一切客观存在的差别性归结于主观的幻觉,从中

取得心理的超脱,而不主张面对现实,在积极的社会互动中向自己的既定目标进取。复习与思考题

1.韩愈对人的性情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 2.如何评价韩愈对人际关系的评述?

3.韩愈社会理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柳宗元的社会变迁理论是什么?

5.柳宗元的处世态度之时代特点是什么?

6.如何评价刘禹锡对社会关系的考察?

7.无能子的社会规范论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8.谭峭的“大和”社会理想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十章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李觏、王安石、张载和二程 的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人性论

李觏提出性三品、人无类的学说。

2.欲望论 主要观点:(1)人皆有欲;(2)财利是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须;(3)欲利必须合于“礼”,要以道胜欲;(4)非礼之欲等于祸。

3.对社会问题的考察(1)农商关系问题(2)奢侈之风问题(3)婚姻家庭问题(4)贫富悬殊问题

4.论“礼”的社会功能(1)关于“礼”的范畴。

(2)论“礼”的起源及功能。主要观点:生理需求为“礼之大本”;物质文明是“礼之本”; 礼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3)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主要观点:礼是对仁义智信的总称;非礼的仁义智信只能破 坏社会秩序:

(4)轮作为行为规范的“礼”。主要观点:乐、刑、政是礼的辅助物;通过礼而实现“大和”。(5)论礼与其“三支”、“四名”的关系。

5.论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

(1)论社会控制。要点:论社会控制的目的与意义;论先教化后控制;论实行社会控制的要 领。

(2)论社会治理。要点:民本思想;治理社会当以衣食为前提;要掌握和利用社会心理;法

令是社会治理的命脉。

6.理想社会构想(1)平均主义的理想

(2)理想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王安石所处的社会及其变法活动

2.论人的性情(1)性无善恶论;(2)性本情用论;(3)善恶由情之质量决定论;(4)衡量情之质量的标

准是“理”;(5)承认人的情欲;(6)„„行习”决定人的吾恶;(7)对人的善恶要做总体评 定。

3.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论社会规范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论社会整合

(1)论“王道”方案;(2)论“治国用法,行法用人”。

三、张载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

(1)关于“气质之性”;(2)关于“天地之性”。

2.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1)论“天序”、“天秩”与“天礼”、“天理”。他以自然界的秩序类比人类社会的秩序,从而得出天秩、天序的学说。并认为,普遍永恒的社会行为规范“天礼”是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天

理”的体现。他的“众所向者必是理”的思想,已经突破了地主阶级思想的局限性。这是中国社会

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2)论具体的社会规范。要点: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关系;论“礼” 与“诚”;论善人、仁人、圣人。(3)论社会控制。

3.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

(1)论处世态度:寡欲;无所争;有责己、责人、爱人之术。(2)论社会交往准则:他认为

社会交往的准则是“礼”,即社会规范。

4.论社会治理

(1)认为治理社会的宗旨在于“利民”、“足民”;(2)认为欲治理社会,当恢复井田制。

“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3)认为欲治理社会,还必须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

5.理想社会构想

四、程颢、程颐的社会思想

1.论天理、性情及欲望(1)论“天理”的社会意义;(2)论性情;(3)论欲望。

2.论社会规范(1)论“仁”;(2)论“义”;(3)论“忠恕”;(4)论礼乐。

3.论社会问题与社会整合(1)论社会秩序的失控问题;(2)论民无恒产问题;(3)论社会积贫问题;(4)论社会教

育及社会保障问题;(5)论社会整合。

4.论处世态度与社交准则

(1)论处世态度。人们处世当以“理”为准则。(2)论社会交往:以“义”为社会交往的基

本原则;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在与人交往中,不可轻易地怀疑对方。

5.评价

二程的社会思想体系是为封建地主阶级设计的。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整合社会 的要求。后来二程“洛学”与朱熹的“闽学”相结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元代,程朱

道学成为官方哲学,到明代,二程与朱熹的道学思想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统治中国思想界达数百

年之久,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即使至今仍残存着它的痕迹。

复习与思考题

1.李觏的欲望论有何特点

?

2.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李觏对“礼”之社会功能的论述

?

3.李觏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

4.王安石的社会整合方案有什么特点

?

5.张载的“天秩”、“天序”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中国社会思想史

6.二程对“天理”之社会意义的论述是什么 ? 7.如何评价二程对民无恒产问题的考察 ? 8.二程提倡宗法社会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十一章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朱熹、陈亮、叶适和邓牧的

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朱熹的社会思想

1.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

2.论“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

(1)“理一分殊”论。这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理”是先于事物,先于社会的不可变易的规律。在这种思想逻辑之下,朱熹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表现于社会,则是封建纲常的绝对法则。(2)论社会规范。朱熹的“理一分殊”论,具体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 就是其“三纲五常,的学说。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但完成于朱熹。在这里,朱熹的“理

一分殊,论便变异为封建社会生活秩序的伦理规范与行为规范了。

3.论人的性情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论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至善的;天理赋予的人性都是善的,而且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都

是相同的;人们的天性之发,就是合“理”之“情”。(2)论气禀之性不同的原因:天地之气所 致;父母之气所致。(3)论人心与道心。认为人心和道心相去不远,但必须像圣人那样,摆正两

者的关系,以“道心”主宰“人心”,以道心作为人心的准则,从而节制人心不合道心的那一部分。

而使“人心听命于道心”之时,就是人们的天性得以体现之时,社会也便成为天理流行的社会。

4.论欲望

(1)朱熹对人欲的界定。他认为人欲是人心的病态,所以人欲是恶的。(2)论人欲对社会生 活的危害。(3)论欲与理的区别。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常表现在同一件事或同一种行为上,因 此,两者之间的区别既是细微的,又是严格的。(4)论义与利的关系。朱熹倡导“今须要天理人

欲,义利公私分别得明白”,要人们对义利问题“当深察而明辨之”。可见朱熹对义利关系问

第四篇: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

1.教育学…………………………………………………………………………….1 2.教育技术学………………………………………………………………………11 3.高等数学…………………………………………………………………………28 4.人体解剖生理学…………………………………………………………………39 5.普通心理学………………………………………………………………………50 6.心理统计学………………………………………………………………………60 7.发展心理学………………………………………………………………………66 8.生理心理学………………………………………………………………………76 9.实验心理学………………………………………………………………………85 10.知心理学………………………………………………………………………..92 11.SPSS软件应用…………………………………………………………………104 12.心理测量学……………………………………………………………………112 13.教育心理学……………………………………………………………………125 14.社会学原理……………………………………………………………………135 15.人格心理学……………………………………………………………………145 16.心理学史………………………………………………………………………157 17.社会心理学……………………………………………………………………173 18.管理心理学……………………………………………………………………183 19.咨询心理学……………………………………………………………………194 20.青少年心理学…………………………………………………………………202 21.专业英语………………………………………………………………………

22.心理学研究方法………………………………………………………………210 第二部分:专业限选课程

23.健康心理学……………………………………………………………………218 24.文献检索………………………………………………………………………226 25.临床心理学……………………………………………………………………233 26.学校心理学……………………………………………………………………251 27.工业心理学……………………………………………………………………260 28.公共关系心理学………………………………………………………………265 29.音乐…………………………………………………………………………… 3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71 31.司法心理学……………………………………………………………………279 32.变态心理学……………………………………………………………………

第五篇: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60326 【课程类别】实训课 【适用专业】电脑艺术设计(网页方向)【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学时数】 总课时112学时 【编写时间】2008年4月25日

一、课程说明:

《毕业设计》是电脑艺术设计(网页方向)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每年级最后一学期进行,设置这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总结整个学习期间训练成果的基础上,调动已掌握的各种手段,研究设计方法,认识设计规律,实践设计过程,拿出设计作品,从而了解设计的完整过程,提高创作能力,为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强调学生在艺术设计上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在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强、实践性强,需要运用在本专业领域的多元知识,形成完整的形式体系,用作品全面表现三年所学内容。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运用设计的原理,方法和规律,并能够充分调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形式手段,经过独立思考和实践去完成表现自我,表现客观世界的全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增加设计知识,提高设计能力,创作出相当水平的作品,为以后在社会实践中出成绩做好良好的准备。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程重点是设计思想、设计规律、设计方法、形式语言和作品的完整效果。难点在于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和突出表现性。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毕业设计》课程是学生全部学习过程中掌握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综合了学生的人文、美学、思想观念、软件使用,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的全面素养,作品的优劣是对学生的最好检验。

五、教学内容:

(一)构思(1-20课时)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

构思、立意、确定表现内容 2 搜集素材,选择形式 3 作创作小稿 4 确定架构初稿

本单元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构思和题材。本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构思的深度和立意的巧妙。

(二)完善初稿:(20-42课时)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 1 整理素材

确定架构和素材的关系 3 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语言。

本单元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在绘制草图的过程中研究和体会网站架构、表现

性诸要素在创作中的作用,把握完整性,达到审美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本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三)制作过程:(42-72课时)

调动形式语言、合理运用软件工具。2 确定程序部骤,进入制作过程 3 作好布局,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深入完善,不断提高表现深度和艺术性,实用性,美观性。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充分运用掌握的设计语言提高网页设计的适用性,完成创作过程。

本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把握步骤,加深逻辑思维,综合考虑网页设计的整体性,逻辑性,规划网站的架构是设计的一个难点。

(四)整理修改过程(72-112课时)

设计过程中教师提出修改方案,为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辅导学生修改,使其作业更加完善。

本单元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体验创作作品的整个过程,重视设计的最后效果。完善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

本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修改实际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

六、教材及参考书

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需要大量参考资料,而且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所需参考资料极其复杂,各专业辅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选择参考书目,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以保证创作课程的正常进行和作品的质量。

七、评分方法

评分工作在学生作品展示时进行 2 各专业执行学院统一的评分标准

评分采用集体研究的方法,以系为单位,各系主任和辅导教师在对本专业全

部作品进行充分比较和讨论的情况下进行,先确定档次,在不超出档次的前提下各位教

师打出成绩,最后确定平均分数。4 优秀学生作品留校存档。

八、评分标准 内容健康 有独到的视角,表现生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有鲜明的形式感,能合理的运用形式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和谐统一。3 构图合理,画面完整,能很好的体现作者的构思和表达意向。4 造型意味新颖,个性突出,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性。画面整体感好,有细节刻画,能体现作者的情绪感受和一定的审美取象,能合理的处理画面,具有相当的艺术性。6 以课堂作业与提问相结合进行考核。

考核办法:课堂提问结合阶段作业的成绩计算总成绩,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确定作业形式及作业数量,不能按时、保量完成作业者,由任课教师酌情扣分。不完成课堂作业者,不能取得本课程成绩。成绩计算方法: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占30%,课堂作业成绩占70 九.授课方式: 1.讲解与实训制作 2.多媒体教学

3.观摩优秀作品及教师中间集体讲评作业

下载建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设计(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设计(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精选合集)

    《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62115870 课程名称:毕业设计 英文名称: Graduation 课程类型:专业实践课 总学时: 5周讲课学时:实验学时: 学分: 5 适用对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先......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毕业设计大纲 第一部分 毕业设计安排 一、毕业设计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之后,在毕业之前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而......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毕业设计 学时: 12(周) 总学分:适用专业:01电子信息工程 编写人:陈欣波编写日期:2000年 7 月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要求......

    环艺毕业设计

    2015优秀2015环境艺术设计毕业开题报告范文(1)篇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解决的具体问题): 当今的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而且长时间生活在喧嚣的......

    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编 号:41013050 英文名称:design of graduation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责任教学单位:工艺教研室 总 学 时:320 学 分:16 考核形式:考试 实践......

    《毕业设计(计算机)》教学大纲(范文模版)

    《毕业设计(计算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BS038 2、课程名称(中/英文):毕业设计(论文)/Undergraduate Project(Thesis) 3、学时/学分:33学分 4、面向对象:计算机科......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五篇材料]

    长沙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交通信息管理方向 Graduation Project(Thesis) 课程编号:12012003 学时/学分:11周/1......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电大)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环节结束后,而进行的综合性的总结及应用。学生从专业实际出发选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