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冯宇 影

时间:2019-05-15 03:3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下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冯宇 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下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冯宇 影》。

第一篇:新课程下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冯宇 影

新课程下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冯宇影

禺山高级中学 地理科

摘要:

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把握课堂上各类生成性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文以实际教学为例,从教学案例生成、教学设计生成、学生活动生成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地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下营造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地理生成性课堂 有效教学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要求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去积极实现非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礼堂中,不断碰撞出知识生命的火花,而教师则要在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于是师师、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进行了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引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反思行为。

一、教学中案例的动态生成,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可以是区域,也可以是某地理要素。以区域为例,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应该从各地理要素的分析上升到对该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直到把握该区域的整体特征。案例式教学的运用得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笔者在讲必修二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

说实在,备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是有点闷的,讲的都是概念和规律,没有什么闪光点能提起学生兴趣。结果开始的5分钟讲“城市形态”时真的如我所料,学生只是默默的接受着知识,虽然还是有问必答,但是一点提不起兴趣。因为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例子对于生活在广州番禺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胡宝杰同学冒出一句:“老师,番禺是什么形态啊?”我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番禺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番禺的城市形态。

这时,我突然好象看到了这节课的曙光,原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事。我灵机一动,说:“我觉得番禺应该是分散状的,既然同学们对自己居住的番禺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番禺市桥为例,来研究一下城市的功能分区。请同学们用几分钟阅读一下书本内容,思考一下,市桥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分别在哪里?”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方框,在中间写上“大北路”,并用圆圈圈上。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知道,同学们学习兴趣完全被激起了。接着我让学生以自由为原则,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方框中大概标出市桥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位置,再一起分析这三种功能区布局的特点。结果这节课下来,同学们的涌跃程度前所未见,所有规律不用多加解悉,都是他们从自己画的市桥分布略图中总结出来的,下了课还在纷纷地上讲台上指着图研究。

哈,想不到这节课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以具体化的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为载体,这能与学生储备的生活相呼应起来,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又能更好地促使他们的合作学习,并且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释生活,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从而能较正确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惟此,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任务。所以,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活化,我们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尤其应该倡导师生互动式教学,关注课堂动态生成。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原来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探究学习上来,使得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合作中动态生成。

二、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让思维不断调整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注意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也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教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稍有“出格”表现,就会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案上来。

但是在新课程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应该随着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调整,使到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下面就引用笔者的一个教学故事来探讨一下:

笔者在讲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时,第一个班的设计如下:

1、利用图3.4介绍流域和水系,以教师讲为主。

2、笔者让学生利用地图册,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农业、城市等特征。接着笔者补充说明。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以网络结构图的填空形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己整理。

4、教师补充整理。

一节课下来,笔者觉得很纳闷,因为在补充讲述美国基本情况时,浪费了大量时间,那么讲述重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时,时间太赶了,到后面有点把知识“灌”给学生的感觉。喧宾夺主,头重脚轻。

到了第二个班上课时,我作出了如果下的调整:

1、讲述流域和水系:把图3.4的一些重点内容变成空格,让学生填空。

2、分组探究:阅读地图册P71——73,说出美国以下方面的特征:(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地形(东、中、西部的特点)

(3)主要的气候类型(4)水文(找出主要的河流和湖泊)(5)五大湖区和墨西哥湾沿岸主要的矿产资源(6)乳畜带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区(7)美国的首都、纽约、旧金山及洛杉矶的位置(8)底特律、休斯敦、硅谷分别是美国的什么工业中心。

(把问题明确化,学生看地图册目标明确;分组探究,可以省时间)

3、阅读书本P55-P56,回答下列问题:(1)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________________ 的分支;发源地是______________西坡;注入地是在 市附近注入________________。

(2)流域内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利弊?(3)流域内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是什么?

(4)田纳西河的水系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利弊?(5)流域内有什么矿产资源?

4、教师略作补充。

5、练习

从第二个班教学效果来看,比第一个班好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由于我们的学生的动态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也要随着学生的课堂反映来作出动态的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创意的调整,找出适合课文教学的最佳轨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且善于引导,巧于点拨,长于调控,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讨论。

三、激活思维,让“小老师”“当家” 本学期第十周,笔者到仲元中学高二地理班听了胡稳辉老师一节别具风格的公开课。胡老师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等值线的判读进行复习,闪光点在于他让学生分成四小组,分别推荐一人当“小老师”讲述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只见学生上讲台以后,准备都十分充分,每个小组还做了课件,学生讲起课来头头是道,有问有答,而且知识结构完整,例题选择也很典型。而其他同学也积极配合,同学与同学之间不时还会碰撞出不少知识的火花。而老师呢?完全成了“配角”,只有在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才站出来把同学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回校以后,我的心痒痒的,这种上课的方式我能用得上吗?终于我还是利用了中段考评卷“契机”,让我的学生也来“当家作主”一次。我先让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事先跟他们分好工,每个组都必须对自己负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要知道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同组的同学有哪些典型的错误,答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结果同学们在这节评卷课上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上讲台讲题的“小老师”也有模有样,评卷效果令人鼓舞!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知识,作为地理教师,我们首先要善于思考,不断挖掘可探之点,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实际上,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上只要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就会在经历、体验与探究活动中,提出新颖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而这些“问题”和“见解”,就将是生动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有可能提炼和生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产生超越预设目标的“突破性”教学效果。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着平等的、多维的对话,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个性化语言、情绪的表达,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建议的提出。笔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给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带着知识、经验、灵感、思考、兴致进课堂,呈现出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自主性、创新性。让整个教学进程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这一点在人文地理知识讲解分析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但随着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日益改变着教师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观念和行为上重新审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更是一种科学。教学问题不仅有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伴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㈠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㈡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者表达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㈢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的理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从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结果来看,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应该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得到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

能。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发现,“学生投入”和“教学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组。其中的“学生投入”是学校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施加影响的变量,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成是恒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重点分析“教学投入”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而“教学投入”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学活动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②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师多关心怎么教,而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多关心这堂课上得好不好,而少关心这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③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地理教学的目的似乎变成是培养成千上万个地理学家,“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根深蒂固。④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围绕着几本教科书。教科书变成该学科的“圣经”。离了教科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2、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能,具体表现为:①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了。②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③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④偏见性教学行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在课堂提问、课后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对优生、“后进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⑤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⑥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中处于“活动地带”(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以外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空间阻隔”。这些学生离教师较远,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并获得成功。教师应积极面对每个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观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而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能动的反映。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互动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①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②交流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的目标制订、教学材料选择、学生起始能力测定;包括实施阶段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还包括评价阶段的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③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包括直接的对话交流,通过网络媒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可以小组与小组的交流。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主体、权威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合作。有效教学应当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气氛中进行。

4、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化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化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的地理案例、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等。

四、地理有效教学的七类策略

㈠目标制订策略

1、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告知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陈述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行为。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如计算、写出、归类、画图、列表等。

3、详细说明学习者行为产生的条件。如“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画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条件要素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来源,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

4、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的制订有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如一些地理活动课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制订。㈡真实性教学策略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4.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5.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㈢提高教学清晰度策略

1、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教学次序。当然具体次序应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针对逻辑性强的新知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呈现教学目标—提供先行组织者—用讲授、图解、示范等来解释新知识—回顾总结。

2、要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

3、避免养成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如口头禅等。

4、教学目标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最好能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

5、设计并展示小结性的板书,清晰的说明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㈣教学对话策略

1、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把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入教学对话中。

2、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或回答,并及时做出反映。尊重学生,尽可能不伤害学生。

3、对学生之间的讨论要适时加以控制和管理,事先告知讨论的规则。

4、师生对话中,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㈤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的数量和难度都应该适中,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提问的时机应把握恰当,做到课初、课中、课末均有问题;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3、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稍等片刻再做出反馈。

4、尽量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避免集体回答。

5、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不要马上换另外学生,而是进行适当的暗示,做到学生回答的成功率能达60%-70%。㈥组织管理策略

1、使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将学的新内容中来,如挑战性或生活化的问题,视觉刺激、举例等。

2、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变化目光接触、语言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混合使用各种奖励手段;偶尔使用学生的意见来教学等。

3、以最小的扰乱课堂的代价,制止不当行为,保护教学时间,如预先制订课堂纪律条例等。

4、四处巡导监督学生课堂作业,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肯定和赞许。

㈦反馈评价策略

1、做到及时评价,不论是课堂内的回答、讨论,还是课外的作业、测验。

2、既有表扬也有惩罚,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表扬应该有意义,惩罚要适度,不能伤害学生。

3、制订测验安排进度表,并提前告知学生。包括课堂内的练习,章节练习,单元测验等。

4、作业、测验的难度适中,与之前制订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崔允郭 《教育参考》 2003-6

2、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0-11

3、再议有效教学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2-3

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黄习315700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 作者:廖运章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432 更新时间:2009-4-5 文章录入:fdlcp12 ]

【字体: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一、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信息

1.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

2007年10月19日---21日在东北师大召开,与会的有王尚志、刘坚、曹一鸣、张广祥、孙晓天、孔企平、徐斌艳等19名专家学者,以及会议主办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高夯、马云鹏、孔凡哲等,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广州大学、吉林师大、沈阳师大以及各界的师生,总计65人。

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2008年代表中国参加墨西哥第十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作准备。在2008年的会议上,中国将有一个单元展示本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国内教育界为此次展示已经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该单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展示数学课程的改革,本次会议将呈现小组前期讨论的想法和成果。其次,想通过与各个大学和部门的数学教育专家就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做以深入研讨。虽然会议规模不大,但是顶尖专家学者的到来,提升了会议的层次

第十一届数学教育大会,于2008年7月6——13日在墨西哥蒙特利亚举行,将会有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分别是拉丁美洲、中国、阿拉伯与北非、伊朗、荷兰,会议的某半天五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展示自己的数学教育,因此把中国最有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前经过1年多的准备,已经有较多的积累,在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下会议结构:

展示具体安排:

1.汇报用时4个小时。(前1.5小时,分别在2个会场举行2场大会,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数学教育)休息0.5小时,之后2小时分组报告,其中0.5个小时给外国专家记者提问讨论。)

2.2008年6—13日组委会将给中国15—20平方米空间,我国将播放的影像、展示教学教具、实物成果等。

展示内容:

(1)传统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分会场一)

历史篇——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展望。(分会场二)(2)展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分组报告)

分组报告的几个主题: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宋乃青

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史宁中

数学考试评价——涂荣豹

数学的课堂教学——徐斌艳、孔企平等

大学数学教育——前南开大学的校长(罗福清)

教师教育——顾明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张启忠

影像资料——王建磐校长鲍建生教授

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ICME—11展示会设想

a 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十年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b 介绍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研制过程。

c 义务教育数学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与特征。

d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

e 数学课程实施的进程、成效、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修改。

2、展示内容的基本框架

展示内容分为以下九个专题。(1)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郭玉峰)(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研制(孔凡哲)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孙晓天)(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张丹)(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施与调适(马云鹏)(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研制(王尚志)(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王尚志)(8)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刘晓玫、王建明)(9)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宁中)

3、相关资料与成果展示

a 展示期间可提供数学课程标准(中英文)。

b 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

c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

d 有关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光盘与参考资料。

主题:运动几何教材的设计思想

发言人:高夯

内容: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三、实验学校对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l 共识:几何学习应有4个步骤:

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

我国上世纪的几何教学较重视了上面所说的后两个步骤,而较忽视前两个步骤.传统的几何教材多以严谨、抽象、枯燥的单一呈现方式,也就是前两个步骤未做好就跨人后两个步骤.l 《课标》虽然在图形与变换中也提出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但是没有真正的揉在教材当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直观认识------严格论证(之间的度)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驾驭的欠缺。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史宁中校长提出了编写《几何》教材的想法,要加强几何直观,同时把平移、旋转、反射加进去,使之真正的揉到几何当中去设计目标基本观点

运动几何两个基本的定义:

运动几何的四个基本出发点

几何教材的内容提要:

2.2008年ICME-11 “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会”第二次论坛

会议主题: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规划

会议宗旨:各小组详细论证“2008年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墨西哥)的展示规划,包括展示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参与展示人员的规划。(具体见附件)

会议时间: 12月28日-12月30日

会议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431室

会议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筹备委员会

时 间

论证规划(按专题小组)

召集人

12月29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会议目标介绍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

9:00 – 9:3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数学教育历史回顾与展望

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西北师大吕世虎教授,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等

9:30-10:0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华东师大李士锜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等

10:00-10:30 茶

10:30-11: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

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李忠如教授,西北师大孙名符教授,贵州师大夏小刚教授等

11:00-11.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高中)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马云鹏教授, 首都师大王万良教授,王尚志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等

11:30-14:00 午餐,午休

12月29日

下午

逸夫楼

431

会议室

14:00-14: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考试评价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国家考试中心任子朝教授,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等

14:30-15: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小学)

华东师大徐斌艳教授,孔企平教授,南京师大喻平教授等

15:00-15:30 茶

15:30-16: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大学数学教育

南开大学侯自新教授,顾沛教授,西南大学周家足教授,南京师大周兴和教授,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等

16:00-16: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教师教育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华东师大李俊教授,东北师大高夯教授,西南大学张广祥教授等

16:30-18:00 讨论

18:00 晚

12月30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像资料建设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苏州大学鲍建生教授

9:00-9: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广州大学张景中教授,北京师大曹一鸣教授等

9:30-10:00 茶

10: 00-12:00 进一步的规划

12:00-14:00 午餐,午休

二、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任一较为关心数学教育的人近期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效的数学教学”现已成为这一领域中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例如,这正是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与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共同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另外,在近期的各级数学教育刊物上我们也可看到大量以此为直接论题的文章。

1.“数学有效教学”百度搜索

时间:2008.1.3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8,700篇,“数学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9,800篇

“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760,000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60,000篇

“课堂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9,500篇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210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060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773篇

严格地说,“有效的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论题,因为,这正是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课堂教学相对于具体目标的高效率性。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有效的数学教学”之所以在当前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其一定的现实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看成对于近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所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直接批判和反对。

2.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EHA030431)的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光明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于2003 年底立项,总课题分为12 个子课题.在江西、四川、新疆、陕西、广东、贵州和天津成立了子课题组.2004 年11 月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召开了“数学教学效率论”中期成果研讨会. 2006 年5 月在新疆召“全国高效率数学教学研讨会”,2007年8 月出版《数学教学效率论》(理论篇、实践篇共两本)。个子课题:

(1)高效率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研究;

(2)高效率数学学习的特征研究;

(3)高效率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研究;

(4)高效率数学学习行为的归因研究;

(5)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

(6)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研究;

(7)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

(8)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研究;

(9)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10)专家型数学教师与新手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比较研究;

(11)数学高才生与数学普通生的学习效率比较研究;

(12)自拟相关题目.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其内涵与特征均会有所不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而如果照搬国外相关研究,则难以适应新时期下我国的国情.因此,讨

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学教学效率论,就理应成为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之一.

该课题研究基本观点:

A.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B.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应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例如,坐车与步行都是人们出行走路的方式,如果追求的是行走的速度,当然是坐车的效率高,但如果目的是锻炼身体,显然步行的效率要好得多.因此,在评价方法上采取的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层次分析法.

3.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三、有效教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

1.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季素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基本观点: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

有效教学的两维标准

从过程来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不仅是行为参与,还应有积极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从结果来看——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果

不仅体现于知识的“吸收”、技能的“熟练”上,还要体现于学生的意识、理解与能力的发展上。

3.林少杰:有效教学的认识与课堂实施的理念和策略

“有效”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万事万物的各种状态本无所谓有效没效,是否“有效”,完全是人们由事物状态是否能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的结果。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首先是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主要是学科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程度、学习过程的自我感觉、学习结果的认同情况、与教师相处的感受、与同伴相处的感受。注意,学科测验成绩高的人未必就对学习生活满意。竞技场上的亚军就通常在领奖台上伤心哭泣。城市里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高的白领女性却通常感到很不幸福。试想一个儿童如果不学数学可能还保持着对数学学习的一份矜持和向往,学习了12年数学,在其中受尽失败的挫折,结果最不情愿做的就是学习数学,甚至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学校生活的厌恶情绪,这样的教学能够说是有效的吗?可见,有效的教学首先必须是由学习者的自信和成功伴随始终的,而这种伴随的条件当然与测验成绩有关,但未必是测验成绩的绝对分数高,只有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成效时,自己觉得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人,才会是生活满意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七条基本理念、四条基本策略。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399期(2007.2)

4.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5.王新民《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及其效率意识的分析》:

根据《现代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效率”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显然,这两种意义下的“效率”均是一个比值.而作为以“育人”为目的的数学教育而言,仅用一个单纯的数值是不能够揭示和概括教学效率内涵的.数学教学效率应该是指在数学教学的促进下,学生成长的一种程度和水平,既强调学生知识增进的速度,但更强调知识的质量和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效果.

数学教学效率,根据评价的内容可分为量化的效率与定性的效率;根据知识的分类可分为显性效率和隐性效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数学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由时间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选择意识与发展意识等成分构成,其中,发展意识是数学教学效率的核心.

时间意识:“时间就是效率”,对于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而言,只是强调时间的利用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

成本意识:一般而言,数学教学的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总投入,主要包括时间投入、经费投入和师生的精力投入3 个方面,在这里着重强调精力投入方面的成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精力投入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意识努力的程度、情感投入的强度以及动机的水平等,不妨称之为“心理成本”.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3 年的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一味地追求“熟能生巧”,以高昂的“心理成本”为代价,换取考试中的高分数,对于考试来说也许是“高效”的,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就没有多少效率可言.

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强调所学知识的质量又追求学生成长质量的效率意识.

选择意识:每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效率,并且强烈地与一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因此,教育者必须清楚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结构特征、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映”联结(S-R 联结)的强度,追求的是“记忆”的效率和质量;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的“认知结构”的完善,追求的是知识的连通度和稳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的个性化,追求的是知识的个人体验和个体心理意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接受学习可以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增大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容量,增加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清晰度;发现学习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感受性和理解程度,所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赋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些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那一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皆中的,它们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对性.

发展意识: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凸显了数学教育“育人”的这一本质特征.发展意识才是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的核心.

四、有效数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五、数学教学效率论(有效教学)研究的若干课题

——从数学教学内在机制中提高效率

(一)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之路

1.以面积为主线的平面几何新体系

张景中院士敢于挑战千百年来传统的几何处理模式,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独辟蹊径,建立起一套以面积为主线的新方法、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有明确的中心,学生能从这个中心出发,到达平面几何的各个角落,使几何问题也像解代数方程一样有章可循,充分体现出“面积法”的优越性。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面积法”可节省课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决数学奥林匹克问题时的优势尤为明显,因此已经被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所掌握。

2、教育数学观

为了把中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张景中先生就大力提倡这种“数学上的再创造”,并称之为“教育数学”。张景中先生认为要根据教育规律,对数学学科的成果或说是具体的数学内容施以数学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同时又超出了“教学法上加工”的范围,这就形成了教育数学。

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的成果进行再创造。

通过教育数学的研究,改造数学概念的表达方式,提供更便于掌握的方法。

更简单的逻辑结构,更有力的解题方法,更平易近人的数学概念。

3、张景中院士“面积几何”新路实证研究

张景中先生的“教育数学”的见解与科研成果,毫无疑问会对几何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广阔的前景,并指出了一条具体的道路。这就是对传统几何课程改革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即必须全方位,彻底地重新审视现有的中学全部几何教学内容,对传统几何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讲授几何。这样,几何课程改革才能有所突破。

(二)提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寻找数学有效教学途径(小课题)

1.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计算器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老师等一下我用计算器算算已变成现实,不再是美国研究生的专利)2.二次根式中 的处理对比研究

3.广州地区数学教学中“快步走(赶),多回头”(课堂完成学课本内容例习题——作业布置以前的)教学方法优劣对比研究

4.有效提高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实验(如以某章节为单位)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利用有效性问题探究提高地理课堂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利用有效性问题探究提高地理课堂效益

蔡清祥

单位:晋江养正中学

邮编:362261 电子信箱:caiqx51@126.com 联系电话:***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围绕提高地理课堂效益这一中心,通过有效性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有效处理,提出一些想法和教学经验。

关键词:问题探究

有效性

地理课堂效益

建构主义

认知冲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问题作为师生探究对象,它的选择、设置、探究过程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探究效果。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效益,一直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目标,它不仅减轻了学生负担,克服地理学习障碍,还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地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利用问题探究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条件

1、地理问题的价值选择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重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上课类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合理灵活选择设置。

2、教师的有效引导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通过参与问题讨论、发挥语言魅力、借助艺术性加工,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利用鼓励性评价等多种手段开展问题探究。

3、学生的积极参与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积极思考,克服心理和思维障碍,敢于发问,勇于表达,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去解决问题。

二、利用有效性问题探究提高地理课堂效益的实施策略

1、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教师要根据课标,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不能为问题而问题,满堂问,一问到底,没有掌握好问题的数量,就会导致课堂效益下降,干扰学生的思维,过度追求覆盖面,反而使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无法突破,毕竟课堂只有45分钟,而且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

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组或问题链,问题应该要根据不同的层次要求进行细化,给学生一个梯度,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差异不断触摸新的高点,有些学生甚至会突发其想,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一些缺乏地理思维,简单重复教材的问题,无法达到地理思维锻炼的目的,而且占用地理课堂教学时间;一些知识覆盖面过大的问题,很难在一定的时间里解决,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折磨;一些问题难度太大,偏离课标,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学生负担;有些问题存在语言理解障碍,学生容易产生偏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现实的学习潜力、主导的思维活动品质、个性意志范围和情感范围。同时,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记忆类型、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问题的内容最好具有时代性和变化性,地理现象与生活经历体验、天文事件、灾害事实、网上热点评论、时政热点等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学生会自觉的参与课堂教学,并延续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热情,不至于产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2、问题呈现的多样性——避免学生审美疲劳

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提出课堂地理问题的主体,但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生成性的问题,今天的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并不是知识的贫困者,通过社会、媒体等信息已有很丰富而广阔的知识。老师既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通过这样的互动使学生的知识更完整,对知识应用、应变能力会不断提高。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鼓励问题提出主体的二元化,对(非)预设生成性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和机智解决,给课堂留足弹性,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变生动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利用古诗词、小故事、幽默诙谐语言、丰富的表情、图表图象、视频影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热情的情境,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调动学生的地理课堂情绪,避免学生出现审美疲劳。

多变的提问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提问时根据具体内容,或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或指点迷津,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或全面感知,形成系统的答问,或按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逻辑层次的递问,采用正问、逆问、曲问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师因循守旧的提问方式的转变,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问题出现时机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把握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和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时提出问题。针对课堂中会出现学生睡觉、走神、说话、看课外书等事件,有些老师会用以问代罚的方式来解决,虽然能及时纠正这些行为,但也使问题失去了设置的意义。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这要求地理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抓住这些能够借题发挥而又转瞬即逝的时机。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极,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闪光点,它们是学生学习的疑惑、突然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作为一种动态性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课堂生成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必须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和充分肯定,选择适当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使它们成为师生共同提高的催化剂,实现地理课堂效益的增长。

4、问题解决(释疑过程)的创造性——重在方法的掌握和学生认知过程的构建

学生根据教材介绍和已有认知水平,对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针对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得到解决:教师预设问题会遭遇课堂的生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当场解决或课后解决;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在适当的时候,有意存疑,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陌生的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选择实验模拟,培养学生观察和推理演绎能力;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断点,教师要变换释疑的角度,从正面、侧面、反面,培养学生正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避免陷入思维定势;问题的解决不单单是给答案,注重问题到结果的思维过程锻炼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类型、难度、层次、目标的不同,多样灵活的解答问题,再过程中渗透方法,通过总结升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层次。

三、问题探究激发地理课堂要素

1、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和社会背景下,[1]借助他人的帮助和通过人际间的协助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因此课堂上必须保证师生间有充分的互动和交流,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交流的重要途径。由于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教师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畅然欲言”,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这不仅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真实想法,判断学生的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节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努力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一个好问题就像一条纽带,会将师生之间的认识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地理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双翼齐飞,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应该并且能够能动地掌握学

[2]习过程,而不是机械地、程序化接受教师的灌输。由此,任何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状态才能实现,而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结果。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动力,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之经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教师的问题通常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向。

3、有利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新课程的探索实施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3]有效途径。如果我们不注意反思总结,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远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课堂学习氛围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反思,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反思型教师转变,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这些也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关乎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开放的思想、强烈的幽默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成为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教师作为地理课堂的主导者与课程的主体学生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促进关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 [2] 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3] 杜祖贻著、陈汉生等译.《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老虎岗中学:任有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很强。有效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教学,而是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有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活动,课前必须有周密、详尽的备课,所以往往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剥夺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可能。当生成的问题不能与老师预设的相一致时,老师们在生成的资源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这一问题就反映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而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一、学生是备课的一部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1、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2、用心钻研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文本,不仅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还要揣摩谋篇布局之美,更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个制高点,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向的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本来只能见其点者,能够观其面;使已经能够观其面者,进而能够识其本。

3、设计板块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时间计算合理精确。这样的设计是牵制课堂教学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书中提倡让教学设计粗放些,从僵化的、呆板的线型设计走向灵活多变、有广阔发展余地的板块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保留空间。所谓“板块教学设计”,即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二、学生也是资源

书中说,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是啊,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沿着他的缺陷点,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乐学、善学、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铺光明大道,让其向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目标,如:教师在单元质量检测中采取分层次检测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内容,自创习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很轻松地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这些教学法宝抹去了一些使用统一考题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书中,给了我们4点建议:

1、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备课。

2、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大体方法是,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等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

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

四、扩大评价正向价值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面对着一个个充满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师只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估: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家长为高分而喜,为低分而愁,学科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平时的评价方面同样存在着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这本书所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的评价地位;应当既关注个体,同时也关注全体;还应当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教师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显得宽松、和谐、民主。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放地去尝试,精心地去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下载新课程下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冯宇 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下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冯宇 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摘要: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与实施给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

    新课程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究

    新课程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究 【摘要】新课改地理教学中,提倡有效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广泛而深入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无疑对中学地理......

    新课程下的地理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浅谈 凤县黄牛铺小学陈玉娥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中学政治课课堂生成性教学探究

    中学政治课课堂生成性教学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理念下的中学政治课最鲜明的特征是:课堂教学不再是静态的单纯追求唯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