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教案 论趣

时间:2019-05-15 03:3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创精品教案 论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创精品教案 论趣》。

第一篇:原创精品教案 论趣

论 趣

一、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词语:扈(hù)从 手足胼胝(piánzhī)摩顶放踵(zhǒng)鞠躬尽瘁

利禄熏心 癖嗜 索然寡味 掮(qián)客术

词解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三、课文研讨:

《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

(一)思想内容: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

——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4、练习一:

——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关键语句见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

5、归纳主题: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二)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文章本身写得很有趣。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但是,作者也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理想和信仰,具有积极向上的人世精神(即“利天下”)。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同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作者对“ “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这样解释是否真正科学,我们在此就无须去讨论了。

“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三方面的看法: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有“趣”。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当然,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三)写作特点: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练习2、3

——第2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来赏析课文。

——第3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来赏析课文。

答案说明:参看课文研讨和后面相关材料。

第二篇:论趣教学设计

《寻找好奇的眼睛--论趣》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参阅课下注释,工具书,粗读课文。

2、学生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语堂和梁启超的生平和文学主张。【教学目标】

1、积累“

手足胼胝、、摩顶放踵 鞠躬尽瘁、利禄熏心、癖嗜、索然寡味”等词语,学会运用。

2、引导感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赏析文句内涵。

3、通过阅读,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中的“趣味”体验。【教学重点】

引导感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赏析两篇文章文句内涵。【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中的“趣味”体验。【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激趣,巴菲特给年轻人的忠告、林语堂和梁启超对趣味的理解,人生在世,一切活动的动机各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幽默大师林语堂和学界泰斗又有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在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船舶()

扈从()

手足胼胝

()

()

....阻挠()

磅礴()()

熙熙攘攘

()()

.....癖嗜()()

灵犀()

利禄熏心

()()

.....蒙昧()

掮客()

废寝忘食

()

...

2、解释下列成语含义并造句。

1、当孩子知道自己犯有过错的时候,家长不宜责问其中滋味,()。、墨子()利天下,我们也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3、正是由于他()才会做出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事啊、现在依旧是那些红墙绿瓦,那些风景,但当他凝神望定它们的时候,他的兴致却

()了。、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要()。、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废寝忘食,(),非常的辛苦。

三、走进文本,阅读探究

1、品味经典:当年,孔夫子曾以轻松的一句话开启了弟子们的求学之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时至今日,再聆圣训,我们获得了什么心的启发呢?

明确: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2、跳读《论趣》,看看林语堂是怎样解读“趣味”的?你读出了怎样的林语堂? 明确: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1)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3)在读书上要有“趣”。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

三、寻章摘句 探究《学问之趣味》

从文中摘取幽默,内涵深刻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研究分析:梁先生要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批注示例:“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这段话意味深长,对嗜好的阐述如智者品茗,淡定而从容,说理让人心悦诚服,有豁然开朗之感。明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选一门嗜好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一生做着喜欢的事,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包涵了人间至理,生活情趣,事业追求。让我读着有味,品着有理,嚼着有趣。

四、品评写法 研习文体。

读罢两位大师力作,大家发现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明确:(1)在内容上都是谈论趣味的。(2)在表达方式上都主要采用议论。(3)在体裁都属于议论文。

议论文:意义沦为主要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阐述的观点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阐述论点舆论局的关系。

五、走进生活 拓展运用

这两篇文章都围绕“趣味”进行议论,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情趣,有修养,保持本性,与众不同的人,那么,古往今来,哪些人在学问上凭借一个“趣”字而取得一番成就的呢?(列举毛泽东读书、曹雪芹著红楼、爱迪生的发明、力夺八金的菲尔普斯等名人故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你的兴趣在哪里?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呢?

六、课堂小结

林语堂先生用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怎样培养自己的兴趣,而梁启超先生则在语重心长的 嘱咐我们培养做学问的兴趣。两位先哲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不时冒出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息。

七、布置作业

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和观点上的异同,写一篇200字的读书笔记

第三篇:论趣(教师)

《论趣》学案

编写:庞彩花 校对: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趣”的含义,感知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2.体会文章语言风格。教学重点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林语堂散文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趣”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毕胜论”,中国”毕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2、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扈(hù)从 足胼胝(piánzhī)摩顶放踵(zhǒng).... 癖嗜(pǐ)掮(qián)客术 ..

2、解释: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二、探究文本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明确: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这样的开头有什么目的?

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与利的看法。

3、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接踵”的例子有何用意? 作者列举了“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接踵”的例子肯定他们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避免以偏概全。

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趣”的?

明确: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论述:(1)在求知上要有“趣”。(2)启发心智上要有“趣”。(3)在读书上要有“趣”。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林语堂的散文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请品味以下句子,并做具体分析。(课本53页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1)我看见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为这四事。明确:作者显然比乾隆的扈从概括得更准确,顺水推舟地将世上困扰人心的事实巧妙而诙谐地说了出来,自然而有趣,我们读着有味,品着有理,嚼着有趣。(2)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顾凝远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够潇洒出群,静观宇宙人生,知趣了才可以画画。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是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明确:作者对趣的阐释就像是智者喝茶品人生,淡定从容,而让人顿悟。顾凝远论画讲究兴致,“当兴致未来,腕不能运时”不能作画,林语堂随手采摘的这朵历史浪花就非常恰当而将趣字讲深,讲透,讲明,让人信服。

(3)据里考克说,剑桥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导师一礼拜请你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只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明确:作者将导师和学生的谈话说得妙趣横生,我们不难想象,拿着这烟斗,喷着冒烟,这导师是如何拷问这学生的。其中因不明而怒,无知而怯,明而悦,悟而喜,种种滋味随这个特别的“冒”字浮现而出。

小结: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第四篇:鱼趣教案

美工:鱼趣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画、剪、贴的技能制作纸盘鱼。

2、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纸盘若干,剪刀、勾线笔、双面胶、制作好的展板 活动过程

1、魔术导入

师: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纸盘)老师要用这个纸盘来变个魔术,看仔细咯,变变变,变出了什么?(小鱼)

师:圆圆的纸盘是怎么变成小鱼的呢?(自由讲述)师: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步骤图。

2、出示步骤图

(1)师:你看懂了吗,第一步应该怎么做?(画出小鱼的嘴巴)师:小鱼的嘴巴是什么形状的呀?(三角形)

师:谁想来试一试帮小鱼画个三角形的嘴巴?(请一个幼儿示范)

师:你们觉得他画的好不好?(不好)哪里不好?(嘴巴太小了)他好像把小鱼的嘴巴画的太小了,小鱼说,这么小的嘴巴,我可怎么吃东西呀。那我们怎样才能帮小鱼画一个大大的嘴巴呢?(自由讲述)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好多主意,那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我先在纸盘的边缘画一个起点,然后从起点开始往下慢慢画出一条斜线,我笔停下的地方就是斜线的终点。现在我画好了三角形的一条边,接下来要画另一条边了,我要再在纸盘边缘找一个起点,找哪里好呢,找这里可不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从这里画的三角形太小了)那这里呢?(可以)那我们从这里开始往上画出一条斜线和第一条斜线交叉。师:你有没有发现画好小鱼嘴巴的秘诀?原来啊画好小鱼嘴巴的秘诀就是两个起点距离要远一点。

(2)师:小鱼的嘴巴画好了,第二步我们要做什么?(剪下来)教师剪小鱼的嘴巴。

师:剪下来后,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贴)

师:小鱼的尾巴要贴在纸盘的什么位置呢?贴在这里可以吗?(不可以)这里呢?(可以)这里是纸盘的什么位置啊?(嘴巴的对面)那我们贴的时候要把尾巴贴在纸盘的正面还是反面(反面)为什么? 师:如果我们把小鱼尾巴贴在纸盘的正面就会露出尾巴尖尖的角就不好看了,所以我们要把尾巴贴在纸盘的背面就是没有颜色的一面。师:谁学会了贴小鱼的尾巴?(请幼儿示范)

(3)师:你们看,小鱼的尾巴贴好了,小鱼的形状是不是出来啦,那我们接下来快点给小鱼画上头和眼睛。(教师示范画)

(4)师:你们觉得现在的小鱼漂亮吗?那怎样可以让小鱼变得更漂亮?(画花纹)看看老师做的小鱼画上了哪些花纹?那你想给小鱼画上什么花纹?(自由讲述)

师:一条漂亮的小鱼就完成啦。你们知道小鱼的家在哪里吗?(河里)那我们一起把小鱼送回家吧。(出示展板,把小鱼贴在展板上)但是现在河里只有一条小鱼,它觉得很孤单,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小鱼找几个朋友让它快乐起来?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示 师:河里现在有了这么多漂亮的小鱼,那你最喜欢哪条小鱼呢?

5、活动延伸

师:我们还可以把这条漂亮的纸盘鱼制作成挂饰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出示挂饰),等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来试一试。

第五篇:机趣教案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机趣,强调的是一种写作的角度,一种写作能力。谁不知道“细菌”?谁没有看过“秃头”?谁没有理过发?而本单元这些文章的作者,就是将这些司空见惯的素材创造成奇文、妙文,点石成金,以自己的写作机智化平凡、腐朽为神奇。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素材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有作者的眼光与笔力的高低之分。因此,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写的,问题只在于应该怎么写,怎么写得聪明、机智、巧妙。精彩别致的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观点、一个比喻„„,能体现你的智慧,写作也就是从这点点滴滴的“机趣”起始。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机趣,能读出文章整体上或局部、细节上的机趣。

2.启发写作的灵气,彰显写作的才智。

3.初步尝试写有机趣的文章。

【教学重点】

能写富有机趣的文章。

【教学难点】

机趣的类型和方法。

【教学建议】

1.故事导入。教师可准备中国的或外国的一些机趣故事。如:德国大诗人歌德与一位尖刻的批评家在一条小路上相遇,这位批评家傲慢地说:“我绝不给一个傻瓜让路!”而歌德却说:“而我正好相反。”说着让在了路边。这种隐含的表达如果称之为机趣。教师趁此引导出本课题。

2.问题探讨。什么是机趣,机趣有几种类型?怎样做到有机趣?教师可引导分析歌德的例子。歌德的回答方式使我们想到了那些词?歌德回答的话隐含着什么意思?如果直说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学生可自由回答,可概括为幽默、讽刺、诙谐、机智、挖苦等;你是傻瓜;可归纳为不能给对方和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总结:机趣是一种给对方和受众留下想象空间的隐含表达。歌德的机趣是诗人的机趣,所以它隐含的情理机智而浪漫,又带着挖苦。这种机趣,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给思维一片开阔地而让其驰骋,使思想彻底地进行一次解脱与放松。

3.机趣的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一:浪漫型,对象移换。用柳宗元的首诗《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为例,请学生填一字。学生大部分可能填“雪”,教师可简要分析为什么不能填鱼字,请学生回答为什么填雪字。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雪不仅是钓的背景,其实更是钓的对象。垂钓落进江里的雪花,给人了一种多么广阔的思维空间啊。柳宗元的机趣也是机智浪漫的。和歌德的挖苦略有不同,这种类型的机趣,通常采用关键对象移换的方法,在柳宗元那里“鱼”被换成了“雪”,通过这种移花接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法探讨二:谨慎型,转换概念。建国初期,面对外国记者对中国银行资金储备的提问,周恩来回答为18元8角8分。罗斯福从港口出来,他的朋友问“听说那里要建一个潜水艇基地,情况怎么样?”罗斯福问:“你能保密吗?”朋友说能,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如何回答朋友?提问,总理为什么这么回答?教师让学生分析后总结:周恩来与罗斯福的机趣维护了国家的机密,符合政治家的身份。这种机趣的方法,往往是采用概念移换的方法,外国记者问的是资金储备,周恩来巧妙地换成了面值总额。罗斯福的朋友认为他能为罗斯福保密,被罗斯福换成了自己为国家在朋友面前保密。

方法探讨三:挖苦型,矛盾法。教师请学生讲阿凡提、晏子、解缙的故事并分析:还有一种类型的机趣,这种类型主要手法是矛盾法,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晏子使楚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面对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调侃,晏子答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使楚王本来的得意变为一种感慨。如果阿凡提、晏子们对巴依及楚王的伎俩不进行冷峻的思考,则很难有流传千古的机趣。它告诉人们在现实的斗争中,挖苦也能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举明朝解缙的例子,一日,曹尚书见解缙穿着绿衣,就出口道:“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绪见曹尚书穿着红衣,就脱口对出“落汤螃蟹着红袍”的对子。

方法探讨四:和谐型,宽容法。教师继续让学生讲故事并分析:一位女主持人在观众掌声中走上台时不慎摔倒,她站起来从容地说:刚才我被大家的热情倾倒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在旅馆的房间里整理东西,一个小伙子进错了房间,他抱歉地说,我想我大概走错房间了。老太太说,如果早二十年,我想你没有。教师根据发言总结:这就是和谐型的机趣,它表现为在轻松幽默里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容忍和大度,这种类型的机趣主要方法就是宽容,对自己和他人宽容,就能多给自己和他人留有尊严,人格上的空间,能使大家体面地相对、相处,这是何等的智慧。

4.教师展示例文。

分析例文,小结:机趣表现在说话中是机智,能把这种机智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件展示:柳宗元的《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机趣的类型。

2.多媒体演示课外练习:说说下面四则故事中机趣的类型。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机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到写作之中。

(三)教学资料要求

1.相关理论

这里所谓的“机趣”,就是指言语机智、匠心独运,通过言说的聪明显现智慧。具有“机趣”的言说,是读起来、听起来使你眼睛一亮、会心一笑的言说。

机趣,可以表现在文章的方方面面:《细菌的启示》将微不足道的细菌讲述得活灵活现且富有哲理;《保修》以出人意表的构思和表现的复沓产生的荒诞感、滑稽感,不露声色地揭示了商业社会中人不知不觉而又甘心情愿地沦为商品奴隶的尴尬处境;《剃头匠》对昔日剃头匠的夸张而不失真实的称颂与对今日理发师的调侃和恶贬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表面的开心下,潜伏着一抹淡淡的怀旧的感伤。这些富含机趣的文章,本质上都是想象力的产物,使读者不由得不对作者竟然能将很平常的素材写得如此的聪明、机智,而感到印象深刻并为其所折服。

2.苏格拉底的演说

相信读过柏拉图《申辩》篇,读到苏格拉底激昂慷慨的“自我辩护”,对他的言语机智和从容赴死的“正义感”一定会肃然起敬:

(陪审团决定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

尊敬的陪审员们,你们无疑会认为,我之所以被判刑是由于我的辩护不充分,如果我尽可能用言辞和行动打动陪审团以求获赦,也许不致被判死刑。但这种想法实属大谬不然。我不是因为没有尽力为自己辩护才被判有罪,而是因为我没有厚颜无耻地进行表演,没有以取悦你们的方式向你们谄媚。你们愿意听我哭泣哀号,愿意我去说些和做些我认为毫无价值而你们习惯于从别人那里听到和看到的事。但我并不认为由于我处于危险中,就必须奴颜婢膝。我至今不悔我刚才的辩护方式。我宁愿死于这种不利的辩护方式,而不愿为保命而采取其他辩护方式。法庭如同战场,无论我和他人都不应费尽心机去逃避死亡。在战斗中,显然经常有这种情况,只要你放下武器,向追捕你的敌人乞怜,就可以避免一死。在各种危险面前都有很多逃避死亡的办法,只要你寡廉鲜耻到什么也不顾及,就可以死里逃生。但我想,尊敬的陪审员们,真正困难的不是逃避死亡,而是避免做不义之事;不义之事比死亡更难逃避。在今天的审判中,我这个迟钝的老人不能逃避死亡和危险,但聪明而敏捷的原告却不能逃避不义,不义比死亡更能毁灭人。离开法庭时,我将由于你们的判决而被处死,但他们却因为邪恶和道德败坏而被真理宣判死刑。他们和我一样接受判决,这是毫无疑问的,我认为这种结果相当公正。

„„

从其他方面看,死亡也有理由被看作好的结果。死是两种境界之一,或是灵魂与肉体俱灭,死者对于任何事物都无知觉;或者如世俗所说,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如果死后没有知觉,就像无梦的睡眠,死就一定是一个奇妙的境界。我想如果让任何人把他沉睡无梦的夜晚与他一生中度过的其他日日夜夜相比较,在充分思考后指出,他的一生中有多少日日夜夜比他沉睡无梦的夜晚更美好、更幸福,我想,即使是波斯王都会发现这样的日子屈指可数,更不要说一般人了。如果死就像这样,我就把它称为福气。如果你们这样看问题的话,那么可以把死后的整个时间看作并不比一夜更长。按另一种观点看,死是灵魂从此处移居到彼处,如果这一说法是真的,所有的死人都在那一处,那还有比到那里去更幸福的事吗,尊敬的陪审员们?如果到了另一个世界,摆脱了我们这里所谓的法官的纠缠,人们就可以发现那个世界有真正的法官管理着这样的法庭,像米诺斯、雷达曼托斯、埃阿科斯(他们传说是宙斯在凡间的儿子。作为对他们生前正义和虔敬的报偿,他们在阴间当了法官)、特里普托勒摩斯(农业的传播者,农业神。别处并没把他描述为阴间的法官)以及所有生前行义死后成神的人,由他们管理着法庭,这样的地方不是最好的去处吗?请这样想一想:你们当中有人如果见到了奥耳甫斯、穆萨欧斯、赫西奥德以及荷马将会怎样呢?如果真有这样的地方,我愿去死十次。在那里可以碰到帕拉墨得斯、特拉蒙的儿子阿雅克斯以及其他英雄,和他们在一起对我来说一定是一段有趣的经历。他们也是由于不公正的审判而死的。我想如果把我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相比较,将一定非常有意思。更重要的是,我愿在那里也像在这里一样,把时间花在考察和研究人的心灵上,找出他们之中谁真正聪明,谁只是自以为聪明。尊敬的陪审员们,特洛伊之战的将领们,还有奥底修斯、西绪福斯以及成千能叫出姓名的男男女女都在那里,能够向他们提问,与他们交谈和争论,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为此一个人还有什么不能奉献的呢?我想,在那里,他们不会因为我的这种行为而置我于死地。因为,如果人们所说的是真的话,在那个世界里,除了种种我们这个世界不具备的幸福外,那个世界的人还是永生的。

„„

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2-66页)

[分析]苏格拉底有这样的本领,先让论敌承认一个无可置疑的论点,然后一路牵着论敌的鼻子绕圈子,在不知不觉中绕到了原来论点的反面,使论敌为自己居然心甘情愿地被拐卖而懊悔不已、瞠目结舌:张开“诡辩”逻辑的巨网,使论敌犯迷糊,一步一步地沦陷,终于从自己原来的立场中无可逃遁地叛变!这是怎样一种语言智慧、语言魅力!当你由衷地呼喊出“没有谁的辩才能胜过苏格拉底”,“我要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心愿是否便油然而生?学生的心目中有了言说的偶像,就像在大海中高耸起一座巍然屹立的灯塔。伟人在前,为他们的言语征程领航,言语学习还会是一件困难的事吗?

让学生们走近各具风采的演说大师。让学生看到、读到、听到„„那些永恒的生命穿越时空的留言。口语实践,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感受到,看到那些“无冕之王”怎样明察暗访,在战场上与战神、死神零距离接触;“名嘴”怎样在荧屏上神采飞扬、妙语连珠;政治领袖怎样叱咤风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学生们领略到杰出人才的言语生命的精彩。

3.实践参考 “媚雅”者说

佚名

你好,我的名字叫“媚雅”。听清楚了,不是昆德拉笔下的那个幽灵“媚俗”,它可是我的死敌,我是“媚雅”。我喜欢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电影古典音乐等一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玩意儿。我的立场很简单,坚决站在专家、权威的一边,他们说好的,我就说好,坚决和大众文化下里巴人划清界限。

我说过我喜欢现代派文学的了,我这人就爱看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那些家伙的东西。真的,全心全意的作品都特深沉。什么?你也想去看?算了吧,这些人的小说都比较难懂,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一定得有些水平——等等,我这不成了自夸了么,我的意思是你不是可以举一反十的。我能从主人公小说的一个呵欠联想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人性的堕落上去,你行吗?不行吧,那就别看这些小说。就说说博尔赫斯吧,这厮的小说就像一座迷宫——事实上迷宫、镜子本来就是这位博学大师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迷宫通过××表现了××,镜子深刻反映了××,揭露了××。啥?你听不懂?没错,看懂老博的小说是要费点脑子。哦,你别跟我说柯南道尔、克里斯蒂、金庸、古龙的书好看,我这个人特厌恶通俗小说。咦,你说我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东方快车谋杀案》《笑傲江湖》那些书的时候是一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的样子。那我是为了研究、批判通俗小说!我怕我骂它们的时候别人说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知道,这些通俗小说的情节,虽然都不错,人物形象有时也颇丰满,能吸引我一时也很正常,但我从中根本找不到什么微言大义,这种单纯好看却不能让人分析的小说算什么!你看我整天挂在嘴边的“解构”、“反讽”、“颠覆”这些词岂非都派不上用场。

我个人爱看艺术电影的事是众人皆知的,你们知道,我在看费里尼、伯格曼、基耶斯洛夫斯基、戈达尔、黑泽明的电影时都是毕恭毕敬的——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啊。看看《狂人彼埃洛》,导演在叙事模式上大胆打破传统,以复杂多变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讲述比较简单的剧情。看看《四百下》,影片大多采用实景和自然光照明,剪辑采用跳接,因而叙述结构明快。看看《悲情城市中的长镜头蒙太奇》——唉,我也知道你听不懂这些术语,说出来让你见识见识而已。看电影的时候我特寂寞,知己太少啊!我只爱看欧洲的片子。好莱坞的片子太滥太俗,单纯依靠金钱和电脑特技,缺乏创意,能深入挖掘人性的片子太少,我可不爱看。港片就更别说了,除了王家卫有点意思,根本就是彻底的商业片。你瞧瞧成龙、周星驰,整个就是“媚俗”在中国的代言人。每次我听到别人喜欢看成龙、周星驰时我就特悲哀——国民素质低下啊!什么,你说我看《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时也笑得前仰后合?哦,这点我不否认,我是被周星驰逗乐过。但他的影片虽然搞笑,却缺乏内涵——而你知道我就喜欢追求内涵。嗯,没错,《唐伯虎点秋香》是被我看了五遍了,但那只不过是舒缓一下我忧郁、寂寞的心灵罢了,我可没喜欢它!无论如何,我发誓要和这些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划清界限,我可不是大众文化的代言人!嘿,背地里跟你说句实话,我要不这样表态,别人也不会觉得我与众不同,觉得我有水平了,嘻嘻。

你喜欢听四大天王的歌?太没品味了吧,帮主!四大天王除了张学友声音能听之外,其他三个肮脏泼才不都是靠脸蛋混饭吃的么!我个人听音乐只听古典乐。不,不止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还有布鲁格纳,德彪西,骊勒,勃拉姆斯他们。当然这些人的名字估计你也没听过,我是对牛弹琴了。你瞧××的“第×交响乐”,听起来有如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心田,感觉特温馨;你再听××的“××之歌”,听说是根据我国唐诗的意境谱曲的,难怪我从中嗅到了一股中国文人狂放不羁的味道呢!哦,你怎么就听不出来?那是你没有欣赏能力!你瞧瞧,书上都是这么说的,我这感觉会错吗!流行音乐我是从来不听的,那太浅薄了。嗯,你说我整天嘴里哼的都是流行音乐?那没办法,中国有品味的人毕竟不多,街头巷尾都放那些流行乐,久而久之耳濡目染着我也就会唱了。

得得得,你别急,那么生气干嘛!啊,你说什么?你说我向专家的审美嗜好献媚,唯专家评论家之马首是瞻?你说我绕弯子,走曲线,谋取专家的认可,通过权威恩典而后加之于百姓,骨子里也是媚俗?你说我比“媚俗”还可恶,“媚俗”至少比我真诚、坦率,而我是阴谋家,我谋取权威,凌架于大众之上,还让大家赞赏,把民众当成白痴了?不!这些话都是胡说!我不同意!要媚雅,至少比媚俗难多了!媚俗可以无师自通,要媚雅毕竟得有几滴墨水。啊,你„„你说书本底儿厚的人不雅自雅,媚雅是半瓶子醋爱干的事儿?我不同意!我反对!我抗议!我会坚定不移地沿着我的路走下去!不是有哪个大师说过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选自福建师大文学院基地班学生写作课作业)

4.关于“口头表达的机趣”

教材中所选的两篇文字,显然,《细菌的启示》更能体现口头表达的机趣,它原本就是一个“演讲”,现场感很强,口语运用得很得体、巧妙,娓娓道来,就像和听众聊天。好好品味《细菌的启示》,学习它的演讲“机趣”,尽量运用到自己的《××面面观》演讲中去,注意现场反应,请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议,看看效果怎样。

5.机趣的例子:

(1)牙科医生:我不得不拔掉你那颗痛牙了,但不要担心,只要5分钟就行。

病人:费用是多少?

牙科医生:90美元。

病人:90美元才干5分钟的活?

牙科医生: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慢慢地拔。

(2)有一年夏季,解缙陪明太祖朱元璋到金水河钓鱼,不料风吹日晒一上午,竟连一条小鱼也没能钓上来。朱元璋十分生气便命解缙:“吟诗记之”。解缙脱口吟道: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心花怒放,遂赏解缙蟒蛇御带,以示嘉奖。

(3)小诗人看见母亲打破了鸡蛋,就说:“鸡蛋破了,一个太阳流了出来。”

(4)卓别林曾设计了一个火柴盒,火柴盒上面有希特勒的背面图像,火柴皮被设计在希特勒的屁股上。

(5)建国初期,面对外国记者对中国银行资金储备的提问,周恩来回答为18元8角8分。这是政治家的机趣。

下载原创精品教案 论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创精品教案 论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主 备: 刘长英 备课时间:2014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感情朗读,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1 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

    《笔墨藤趣》教案

    《笔墨藤趣》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2、对花鸟画的诗情画意、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3、进行简单的花鸟画表现尝试。 教学重难点: 1、花鸟画特殊表现物......

    论趣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论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和蕴含哲理的句子。 2、体会林语堂小品文的特点。 3、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趣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解读......

    七 幼时记趣 (教案)

    七 幼时记趣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儿歌趣讲(教案)(精选)

    《儿歌趣讲》教案 教学目标: 1. 2. 教学重难点: 1. 2. 教学手段: ppt,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七嘴八舌话成语 学生自行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成语。(复习上一节学过的三......

    英语音标趣教学教案-

    英语音标教学 一、课程背景: 在现在的英语课本中,音标学习的内容减少了,没有专门的音标教学课程。这是老师、学生、甚至社会上都会觉得音标学习没有必要。但是学习音标的目的不......

    智趣教案(共5篇)

    教材中的智趣“点” 一、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P16. 选择原因:从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的活动引入学习内容。先出现几种形状积木的拼搭,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