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本站推荐)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向永洪 电话:***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物理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为例,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全面关注三维目标,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三维目标能否落实首先在于教学设计,关键在于课堂。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就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三维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才能有真正意义的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教育才可能有真实可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全面关注三维目标,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仪器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培养分析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明: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难度不是很大,重点是在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则是教会学生利用实验进行研究问题的本领。此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在体验探究自然规律喜悦的同时,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运动,如苹果和树叶的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和羽毛的下落,并演示橡皮擦与纸片的下落。
提问: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 回答:轻重(重快轻慢)。
意图:利用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为深入研究作准备。探究:“重快轻慢”是否一定成立
教师引导:可利用身边的橡皮、纸片、纸团完成,注意控制纸片、纸团的质量。分析现象:质量大的橡皮与质量小的纸团一样快;
等质量的纸团与纸片,纸团快;
质量小的纸团与质量大的纸片,纸团快。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
思考:日常生活中“重快轻慢”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引起的? 猜想:空气阻力。
用牛顿管演示:空气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
结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理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从而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意图:利用简单实验器材,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控制质量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自然的建立起自由落体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也可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板书)
提问:由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产生条件? 回答:(1)、只受重力(板书)
(2)、V0=0(板书)
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回答:直线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度运动、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回答:加速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加速直线运动?如何研究? 猜想:匀加速直线。思考: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学生回答各小组的具体方案。可能的方案有:
方案1: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或用逐差法。方案2:利用光电计时器研究位移是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方案3:利用频闪照相法、类似纸带法研究
教师对每种方案作点评,然后根据实验条件、器材的准备,让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打点计时器比较熟悉,最好按方案1完成。
学生通过实验定量研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恒定的结论。从而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意图: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强化实验探究的意识。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板书)教师:自由落体运动既然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有多大呢?(启发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实验安排时事先用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做自由落体实验)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的加速度是一样的。(说明实际测量存在误差)
意图:通过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投影学生的数据处理,使结果得到共享与评价。
教师:真空的牛顿管中各个物体自由落下时速度变化的快慢相同,也说明各个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相同的。正因为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的加速度相同,我们把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
3、自由落体加速度: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字母g表示)。(板书)
【学生看书】学生通过观看课本上的数据,探讨重力加速度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规律。
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教师补充另一结论: 重力加速度与离地面的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离地面不太高的范围内,重力加速度的变化也可忽略不计。(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1)、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取g=9.8m/s2,粗略计算取g=10m/s2(板书)(2)、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板书)
教师: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根椐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说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用h表示)
学生推导得出:vgt;h12gt;22gh 212gt;22gh(板书)2意图: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4、自由落体规律:vgt;h教师:学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测定反应时间。提问:(1)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2)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下两人一组,测定各自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性别、年龄、职业等)的反应时间,研究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提出方案,并解释原理,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意图: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力量,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中学物理与现实生活接轨也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教师:通过大家的共同探究学习,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纬度和高度有关。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和过程,这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是我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具体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一些尝试。概括的讲,三维目标能否落实首先是决定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上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三维目标能否落实的关键在于课堂,故精心组织课堂是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的过程。课堂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起引导、组织、合作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吴惟粤.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1、82页 [3]费宏.谈创新教育的物理问题教学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2年第2期
第二篇:例谈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实要关注三维目标,而且认识到过去大纲关注不多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新课改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知识与技能维度是外显的、可以测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达成一定的目标,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就难以测量,更主要的是它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积累来获得,这使得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显得比较难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才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呢?
2、《硫酸》性质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中有关硫酸性质的知识是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硫酸的知识基础上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呈现出来的。主要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重点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制一只氢气球”来引人新课,课一开始笔者进行了如下描述:“节日里人民公园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四下看,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抬眼望,蔚蓝的天空映衬下,几只硕大的气球正在迎风招展,煞是好看!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我想让父亲给我买一只气球玩,父亲没有给我买,我伤心了好几天。现在想起来,不能怪父亲,那时家里孩子多,生活很紧张,没有闲钱买这些东西给我们玩。不过,从那时起,氢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它里面装的氢气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就一直装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读到初三在化学课上才弄明白。我当老师后,每当我讲到相关内容时,都要亲手给同学们,同时也是给我自己制一只氢气球。”接下来我就用简易装置(小啤酒瓶、小气球)和生活中能找到的反应药品(废电池外壳——Zn,废蓄电池液——稀硫酸)在两三分钟内给同学们制了一只氢气球。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抒发了感情,同学们静静的充满好奇的聆听着老师的故事,在情感上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当一只活灵活现的氢气球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欢乐的气氛充满了课堂。同学们在巩固知识(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同时,也受到了浓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在师生共同复习并归纳初中学习过的硫酸知识时,教师着重强调“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才产生氢气,与浓硫酸反应不会产生氢气,金属活动性顺序氢以后的金属(如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随后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学生猜测:能反应,并推测产物可能是CuSO4、SO2和H2O;接着再问,“如何检验CuSO4、SO2等产物?”同学们回答: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CuSO4溶液是蓝色的,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紧接着教师利用设计好的装置(如图)演示Cu与浓H2SO4反应,重点检验产物SO2(如图装置中铜丝可以抽动,用来控制反应,还增加了SO2通入石蕊溶液实验和尾气处理装置)。同学们观察现象并描述: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可以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证明
产生了SO2气体;试管底部有灰白色的固体析出,冷却后稀释反应液呈蓝色,证明生成了CuSO4。最后师生共同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对比分析Cu与浓H2SO4反应和Zn与稀H2SO4反应,认识到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可把Cu等不活泼的金属氧化。
这段教学设计及实施,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实验Cu与浓H2SO4反应产物的探究,涉及到过程方法的训练;有涉及SO2有毒尾气处理的环保教育,更有一“浓”一“稀”的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接下来,在学习浓硫酸与非金属(如木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由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课前他们做的探究实验——“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的过程与结论。让我们来听听梁子琳同学的汇报:“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探究性课题——‘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我们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产物是CO2、SO2和H2O,接着我们讨论用什么实验装置和药品[2]来检验这些产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尹康成同学说‘用石灰水检验CO2,石灰水会变浑浊,用品红溶液检验SO2,品红溶液褪色,用无水CuSO4检验H2O,无水CuSO4变蓝色。’连嘉成同学说‘可是SO2也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啊。’邓嘉芬同学突然说‘品红溶液、石灰水都会挥发出水分,得先把水检验出来。’我们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在气体产生装置后先连接一个装有无水CuSO4的装置来检验产物中的水,接着连接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来检验SO2,接着连接装有KMnO4溶液的装置除去多余的SO2,并在后面再连接一个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监控SO2是否除尽,最后连接装有石灰水的装置来检验CO2。我们的方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实验室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相应的仪器药品,我们组装好仪器开始实验,老师只在装浓硫酸时帮了一下手,其余由全部我们同学完成,实验很成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探究中训练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理解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他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最后顺利地完成实验。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收获颇多,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样的实验探究让我热血沸腾,亲身感受化学实验的奇妙性,我对化学更感兴趣了。”“特别是讨论时的思维交流,让我们明悟了更多,正如那一句话:我有的一种思想与你的一种思想交换,我们各自便有两种思想。”“整个实验过程我们都是亲身参与其中,再也不会觉得学习化学只是死记硬背公式那么乏味;探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需要自己亲自解决,这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最后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时,也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希望今后能多搞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
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在演示“黑色的香肠实验”,并解释脱水原理后,给出信息:“清华大学学生刘某用浓硫酸泼动物园的熊事件,还有社会上及个别丧心病狂的人用浓硫酸伤害他人。”一方面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另一方面既教书有育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里品质。
本课归纳小结时,不仅要有知识归纳,还要点明本节课大家分享了活动小组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由浓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从而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明确三维目标。
关于课堂练习的设计,笔者设计以下两个层次的课堂练习:一是巩固知识的练习; [练习1] 下列现象表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 ① 浓硫酸滴在纸上,纸变黑。___ _ ② 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____ ③ 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____ ④ 木炭放入热浓硫酸里有气体放出。____ ⑤ 铁、铝与冷浓硫酸不反应。____ [练习2] 下列几种气体不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CO2 B.H2 C.NH3 D.O2 E.Cl2 二是思维能力训练题。
[练习3]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请设计简单方法区别它们。(提示:本题是个开放性问题)练习3使本节课达到了又一个高潮,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达七种鉴别方法:密度法、黏度法、稀释法、露置法、氧化法、脱水法、钝化法。设计这道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学生反应来看,确实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3、分析与讨论
从本课例来看,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都得到了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如通过本节课学生要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一知识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有师生课堂上共同完成的实验探究、还有课外活动小组课外的实验探究汇报)的方法来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如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了快乐的学习气氛,通过一“浓”一“稀”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的性质差别,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且三维目标的实施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从新课程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 创设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教学情景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景,即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相联系,引发学生兴趣、思维和想象;创设与学生新旧知识相联系能够激发认知冲突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如:本课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的实验教学情景,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这一教学情景既是对旧有知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回顾,又是学习新知识(浓硫酸的特性)的生长点,更是与稀硫酸相比浓硫酸是否也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疑点,对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浓硫酸强氧化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⑵ 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探究,问题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就是在操作探索中教给学生具有迁移价值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如本节课中尽管浓硫酸的性质教学不宜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出于安全考虑),但依然可以在课前由几名课外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然后让它们在课堂上汇报实验情况,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方法、结论和心得体会。
⑶ 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新课标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化学教学实际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用问题去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提出问题,让学生怦然心动;分析问题,让学生浮想联翩;解决问题,让学生茅塞顿开;应用问题让学生妙不可言。
本课例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浓硫酸可以与Cu反应这一事实,而是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展开思路,浮想联翩,并在交流中拓宽思路,体验乐趣,激荡情感。本课例中在学生课外小组合作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时,学生独立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后终于解决了问题,那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舒畅感,使学生无比兴奋,学生此时的情感是愉悦、自信的,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持久的探索欲望。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妙不可言的成就感,设计练习3无疑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其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创设情景、激趣启思、合作探究、知能共建。
第三篇:学习心得 落实三维目标
写一篇学习体会,谈一谈你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 教学情景可以分为几类?怎样的情景引入才是有效的?
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几点做法
物理教学要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理有效的落实,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于我们的学科教学。,下面就物理学科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去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初三的实验复习中,首先我把课本上所有的实验全部列出来,然后把它们进行分类。第一类观察分析型实验,这类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一般都比较简单,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其实验过程,知道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并且了解实验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第二类测量型实验。学生实验多数是这种类型。测量型实验又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型实验的要求:知道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知道如何调零,使用时不要超过它们的量程,有刻度的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间接测量型实验的要求:知道测量原理,知道计算公式,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知道如何用别的器材来替代测量。第三类探究设计型实验。这类实验的要求是:明确实验目的,确定研究方法,确定需要测量或比较的量,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二、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应该一直坚持不懈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适应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能够从中探索出学习物理的方法。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追求的是一堂课讲得越细越好,知识面越全越好。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讲过的题目学生就会,没讲过的学生感觉没处下手。“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现在推行的“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课前让学生针对目标,有的放矢的预习,使学生自己学会一部分,课上教师精讲点拨,只讲学生的困惑所在。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学会了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前打上不同的符号,比如不会的打“?”,不明白的打“△”等,等复习回顾习题时,可以只看带符号的。
三、重视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始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例如在伽利略实验的学习时,我介绍了伽利略实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们在感叹科学前辈的同时也认识到,如果同学们平时也能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TOP
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实现学生的三维目标呢?
据对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三大主要学习动机(考试成功、独立学习、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如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区分事实、原理和学说,探知未知世界)在促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各种动力当中,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很好地利用并激发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便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真正的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同时人也是作为一种生物体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利用学生对于已知生活中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观察认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能够很好的实现。
1、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性
对于高中生来讲,随着他们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许多的问号?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尽可能的要贴近生活,这样便有利于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实际,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例如:在讲到第三章《新陈代谢与酶》的时候,酶的特性有三方面: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以及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值)。前两个酶的特性课本上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包括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对于酶的第三个特性课本上只是通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描述,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显得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创设一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家里做家务使用洗衣粉时,“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经水泡出来的洗衣粉的泡沫最多呢?”这时由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所以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家便会展开激励的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说是凉水、有的说是温水、有的说是热水这样可以杀死细菌……那么到底哪一种情况是正确的呢?能不能用井水来浸泡衣服呢?这样不是可以节约用水吗?这时学生便会开展自主学习,回归课本去寻找答案。在无形之中,便掌握了酶的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和PH值)。同时,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去进行亲手实践,然后将实践的结果进行反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会和实践中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
2、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只有好奇心才能点燃兴趣的火种,富有创新精神的人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创设问题情景时,通过有趣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第四章《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实物教具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右图)这样的一盆盆景。让学生思考,“通过哪些手段能够获得这样一盆形态的盆景呢?”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每一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答案。然后,每一小组派代表发言来阐述本小组的观点。
综合分析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大多数都认为通过压条的方式,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形态的盆景。只有少数的学生可能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想到利用植物的向光性来进行处理,但是具体的原理和操作方案,由于学生对于新知不甚了解,所以不能准确的表述清楚。不过教师首先应该肯定通过压条的方式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并对提出这种方案的小组和同学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大胆创新。
“那么还能通过哪些手段可以获得如此漂亮的一盆盆景呢?刚才同学们讲到的向光性,它的原理是怎样的?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正是利用这一点,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随着新课知识的讲授,被逐渐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新课知识讲授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新知来解决创设的问题情境,加以巩固提升。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导致植物体弯曲生长。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开口的不透明的纸盒来对材料进行处理,提出自己的具体的操作原理、方法和步骤。“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教师可以安排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后实践,或者去进行调查访问,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享受学习新知,应用新知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很好的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 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在课堂上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创新精神。但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往往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便掌握与一些基础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内容。如果过多的讲解反而会引起这部分学生的厌恶情绪,他们渴望的是更具思考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具有难度和综合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应包含有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应该有能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即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层次性。
3、问题情境创设的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能够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引上例)在向光性实验制作盆景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新知的讲授想到运用单侧光的原理进行处理,“那能否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幼嫩植株长成这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新奇,难道不用任何工具还能够制作出如此漂亮的盆景吗?这样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大家都会绞尽脑汁去思考,想各种答案。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不是很理想,那么这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师:什么情况能够导致植物体弯曲生长呢?
生:生长素分布不均。
师:那么哪些因素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呢?
生:单侧光
这时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只有单侧光,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绪论中讲到的植物根的向地性,由此可见重力还能够引起植物的弯曲生长。
师:那么重力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又是怎么样来引起植株弯曲生长的呢?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绪论提到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背地性),联系新知,“在什么情况下重力会引起生长素在植株的茎和根的部位分布不均?从而引起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可以将植株水平放置”。这样学生便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将花盆横放在地面,待其弯向上方生长后,再调整花盆,朝向另一侧横放,待其向上生长后,再朝向另一侧,这样不断的调整,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这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于第一节的内容进行了整个的回顾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以及根、芽、茎对于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这几个方面。这样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有了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好的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三维目标。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向智慧和人格宝塔尖迈进,成为未来社会的新人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个渠道,尊重儿童文化,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拓展创新领域,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并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下文将对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阐述本人的几点思考。仅做抛砖引玉。
一、谈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这个实践也就是“体验”,强调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仅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从课程目标透视,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系统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感悟,自行探索,自求了解。通过一项项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结论,而且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表达方法,使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是达成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
二、谈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将学生的
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之非常特别的突出了新旧课程的不同.当然,我们不但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向课堂教学要实效。
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教材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专题中,我深深的明白新课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提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走进中小学的课堂,目前普遍存在着单
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随处可见,在接受中学习,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在发现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的方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质的变化。
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教师的责任中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是因为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谈阅读教学中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学应该语言与文学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却让学生付出一些无谓的劳动,比如,每课生字抄十遍,语文园地会背之后再抄两遍等等。如果总是千
篇一律地让学生把学过的基础知识读读写写,学生的感受一定如同口爵蜡,而且知识掌握不牢固,不灵活。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同行们分享。
(一)词语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书的最后部分都是词语表,每次学习完一课的生字和词语,我都让学生抄写到本子上,进行批改,以保证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我布置这样的复习作业:你从词语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写成一段话或几段话,好吗?第二天,我又让他们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修改、补充。让同学们朗读那些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作品,激发大家写创造的兴趣。随着词语学习得越来越多,我又限制了选择词语的个数:30个或50个、100个,编成几个小故事„„学生在编写故事的同时,也在选择着词语,一边选择一边把词语又复习了一遍,而且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故事之中,他们既感到词语积累运用有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这不比以往我们让他们一遍遍地抄写,让家长听写的形式更有效吗?
(二)利用课前两分钟,加强积累
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有“读读背背”,同样,如果让孩子们一遍遍地抄写、背诵,他们一定会厌烦,而且越抄越草,错别字也会增加。天长日久,记住的词语、语句也淡忘了。我并没有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而是把我们班的42名学生编排了学号,每个学生背一句话。从1号开始背诵“日积月累”中出现的语句。每节语文课前都进行了两分钟的轮流接龙背诵,有时从1号开始,有时从5号开始,或10号、12号„„每天同学们都聆着佳句,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内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就连我无意中也记下了许多佳句。我想,这样进行训练,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些佳句的。背诵的学生一定会加倍用心去准备,平翘舌音、声音的抑扬顿挫都毫不含糊,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这两全其美的做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互批互改,提高能力。
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要进行字或词语的听写测试。测试时,并不是我读大家写,而是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这样做,虽然平静的课堂乱了一些,但是在“乱”中学生之间学会了合作与交流、谦让和互助,体验着喜悦和焦虑,分享着成功与挫折。学生之间一人读一人听写,然后互相再交换角色,在发现同桌不会的词或字时,他就会着重记忆,感到骄傲和自豪。互听互写之后,我又安排了互批互改,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尝试了当小老师的滋味。这样做,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很值得,我为学生们创设了轻松、自由的训练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同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教学。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小组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
(二)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氛围或生活经历中去体味文本,让学生能够入情入景的朗读。一位老师教《拔苗助长》一课,在让学生体会农夫很想让禾苗快速成长时,引入以前学过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中那位种葫芦的人说的话“快长啊,快长啊,长得像个大西瓜才好呢!”让学生体会他的焦急,期盼,并把这一体会带入本课的朗读中,学生读出这种味道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又如,我在执教《太阳是大家的》这一首诗歌第三节时,先请学生欣赏落日西沉的图景,让学生感受到对夕阳无限的依恋,再读此节,学生的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把感悟和朗读,朗读和生情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中几者的结合。达到“以感促读,以读生情,以情促读”。实现悟、读、生情的和谐共振。
(四)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但并不等于不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在朗读中也应该发挥出主导作用。一位老师在《丰碑》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队伍遇到的困难时,让学生要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把文字还原成场景的解说语言,这样的提示后,学生的朗读就把队伍面临严峻考验的部分读得入情入景。
(五)注重朗读发展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获得发展性学习,有意义地进行学习,并不单纯是完成40分钟的教学容量。对于有的赛课活动中临时抽上第一课时的学生,在事先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有许多字、词音的障碍,陌生文本的距离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流利到通顺、流畅,由没有感情到饱含感情,这些,正是发展,朗读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如一位老师在一次赛课中执教《猴王出世》时,让学生找到了写猴子的有关句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学生在体会到猴子的活泼、顽皮之后让学生朗读,但老师并没有到此点到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排比的韵味,对偶的妙处,学生对猴子的形象还感受到了活泼可爱、有亲和力、友善„„并再次进行朗读,层层引导,层层推进。每一次的朗读,都在不断的体验,回扣式的感悟中层层涌进,让人感到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层次美。
是的,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实效,相信琅琅的读书声定会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色不少。
五、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拓展迁移的方式,援引相关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背景知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要求我们拥有宽厚的期待,转变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以标准答案,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自主的学习中发展思维。因材而异,许多课文的导入都与激发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相联系。可见,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就能进行读写迁移拓展。即课前延伸拓展。
例如:Internet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之下进行搜索、查找有关学习的资料,比如:我们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从多媒体网络上查找有关周恩来总理的事迹,并将找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搜索的时候,找到了许多周总理的事迹,并找到了周总理的一张工作时间安排表,我将这些资料的网页链接起来,学生在浏览之后,很自然地对总理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对照周总理的工作安排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利用课前的拓展,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文章的思想。
又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问: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接着要求学生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做法如下: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这样的导入正是对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训练。
可见,读写迁移拓展可以放在第一课时。
诚然,语文教学可谓见仁见智。本人在上文中略抒拙见,还请专家指教。
第五篇:谈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
谈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成为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平等中的首席”,打造出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并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很好地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即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如此,英语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这三维目标呢?
一:尊重学生主体,悉心传授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1)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主体。要学会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目标进行调整,如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进行评价和调整以期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动起来,如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它能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学会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使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的知识探究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与步骤,以及自己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英语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自编对话进行练习,或设置几个situations,让学生根据所设置的情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过,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学生去主动参与,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勇于实践和动手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设问,大胆放心地去试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空间,保护好他们的创造性,在英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口,同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勇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才会逐步提高。二: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教学的方法与过程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贯彻统一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具体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尝试型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去初步解决问题,再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达到真正地掌握知识。经常让学生去主动尝试,学生会思路大开,灵感纷至,眼界大开。尝试教学能让学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即成功??喜欢??更成功??更喜欢„„ 2)探究型教学方法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性活动一般采用以同桌、小组、全班为单位或交替使用的形式开展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口,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完全改变了“你讲我听”的被动局面,而且由于学生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即研讨结果是他们自己“参与”、亲身“体验”所得,因而使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这是英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3)表演型教学方式
表演型活动方式即学生由自然型学习者向艺术型学习者的角色转换,这种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它可以调动学生投入情感,主动参与,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达到活跃思维,擅长才干的目的,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开口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地达到巩固和运用语言的能力。4)竞赛型教学方式
竞赛型活动方式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渗透竞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极易调动学生的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其方式可有①个人抢答②分组抢答等,这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不但起着丰富教学手段的作用,还起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融情感熏陶与学习活动于一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辨证统一。
学习者的情感培养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情感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论述了语言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通过创设情景,创造氛围,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1)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都知道: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产生,发展,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探究,并在探究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2)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态度、感情倾向的,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要善于发现和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把消极的情感态度变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具体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意志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落实好这三维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追求人文;注重情感,倡导民主,呼唤自由;注重体验,激励创新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