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小班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数学小班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现行普通中学的初中数学小班教学模式,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人数少了,但数学素养差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仍然要从激趣,小组分工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特别对于学困生要有耐心,要有宽容态度,批评要委婉,达到教育目的又不伤他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上要分层,要进行变式教学,以启迪思维,达到人人都有不同的收获,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变抽象为直观。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激趣;分组;耐心;变式
当前的教育,农村的孩子跑到城里去读书,城里的孩子跑到知名的学校去读书,导致了一些学校的学生爆满,一些学校的学生比较少,究其原因,还不是大家相比之下觉得城里的知名的学校教学设施好,教学质量高。这就给很多的普通学校造就了很多小班,因此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事在必行。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学有所获,探索如下:
一、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论语也说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初一“科学计数时”,我设计牛郎追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导入,以前孩子们的认知都认为七月初七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会了,而我现在从数学的数值角度评析了牛郎星与织女星不可能在“七月初七”相会的事实,完全颠覆了孩子们已有的认知,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明显。
二、分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小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人情世故方面,特别是玩电脑方面是高手,但是小学数学却学得很差,初中入学摸一下底,2分的就有好几个,普遍都很差,进入初中数学,大都勉强跟着走,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因此把他们分成小组,成绩好、中、差、进行搭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学生学习效率提高。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勇于提出个人想法。其次,能够增加学生交往的机会,建立一种积极、多向的交往的交往模式。师生之间不仅形成反馈回路,还允许并促进学生间彼此交往、互助学习。不仅要求组内每位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求每个成员认真倾听组内成员的意见。在小班化教学中,给每个学生更多的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的动态、表现。第三,能够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在如何讲解文本,而是如何组织学生去探究、去学习。教师的位置不在讲台,教师经常在小组之间来回地走动,观察、倾听、了解,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教师在处理学生与学生关系时,由鼓励竞争转变为鼓励合作,使学生把学习任务由个体化向合作化转变。
三、对待学困生要耐心细致地疏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现行的教育方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比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先回忆乘方的定义,aaaaaa……aaaaa=an。再给出23×25=?,52×53=?,6×64=?,35×37=?引导学生按乘方的定义,看看能不能得出结果。观察结果的底数,指数与等号左边的幂的底数指数有啥关系,再小组交流,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将这个规律用数学符号怎样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归纳能力。
五、运用变式教学,加深理解和运用公式法则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六、尊重爱护学生面子
现在的孩子面子观点重,稍不留意就伤了孩子,伤了自尊,他就不学你那一科了,有一次上课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练习题时,有个女生在计算幂的乘方时,把底数与指数相乘了,我为了警示他人,把她的解题过程放到展台上一展出,她的脸一下就黑下来,拉长了,坐在那里,像个焉了气的皮球,后面的练习也不做了。我赶紧就说,某某同学尽管范了错误,但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大家不再范相同的错误,大家应当感谢她。这时她的脸才阴转晴了,你上课,她又积极参加了。
七、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基本上是一天一个课时,对于学生来说,很少有预习和复习的,因此掌握得很差。为了巩固他们所学,我设计了每天课前3分钟,把上节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1道题的形式在展台上展出,让学生马上答题、上交。老师在展台上给出正确答案。然后进入下节内容,刚开始时学生们6分钟就不能答完,慢慢的就能迅速的得出结果了,隔一段时间发现学生掌握情况好多了。
八、课堂教学网络化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采,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总之,小班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有所获,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类教学活动情况,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东庐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 “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为此,在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初中数学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一、基本思路
1.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情感性目标上,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主要抓好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3。在教材使用中,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再从每个知识点每个课时上做文章。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但要遵循课本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使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二、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我区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四)应用拓展反思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2)要针对学生前面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问题;(3)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序教学有影响的问题;(4)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要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5)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基本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老师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改进、充实和完善。对于比较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数学问题,要分模块逐一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循环递进解决。
三、不同课型教学模式 1.新授课
新授课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它以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新授课设计的灵魂是优良的教学理念,从宏观上来讲,必须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自主建构起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1.1.基础知识课---“五环节”教学模式 1.1.1.基本程序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合作交流,提高能力→自我反思,纳入系统→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1.1.2.环节阐述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情境教学是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学的运用,达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2)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了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3)合作交流,提高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4)自我反思,纳入系统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通过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5)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2. 概念课---“七环节” 教学模式 2.2.1.基本程序
知识链接,提出课题→创设情境,感受概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例题示范,应用概念→变式训练,强化概念→自主归纳,升华概念→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2.1.2.环节阐述 ⑴知识链接,提出课题
数学概念的引入,通常应以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做好铺垫,并结合学习实际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已有知识,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高度注意。⑵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⑶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在对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最后学生自己给要学习的概念写出一个定义,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修正完善,最终形成概念。⑷例题示范,应用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自主完成本节课典型例题,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并各自整理出来。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⑸变式训练,强化概念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概念。⑹自主归纳,升华概念
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⑺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最后用一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在小组内批阅、修改,以达到强化落实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的目的。
2.3.定理推导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2.3.1.基本程序:
激情导入,提出问题→设疑猜想,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升华,拓展思维→反思评价,课外练习2.3.2.环节阐述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此环节属于感知阶段。这里所创设的问题是指实际问题或数学内部的问题。数学的许多定义、定理等都是人们经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实验、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然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形成的严谨的数学理论。但是这种严谨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生动形象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凝炼的知识“活化”,创设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通过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2)设疑猜想、主动探究
此环节属于求知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主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运用合理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来实现。从而获得新知识。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属于巩固阶段,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刚通过分析、探究得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应用型或巩固型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4)巩固升华、拓展思维 此环节属于应用阶段,升华是指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之后及时点拨和延伸,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知识深化、拓宽,帮助学生从感知、感受到感悟,从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走向模塑人格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在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的同时模塑人格。
(5)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此环节属于延伸阶段,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话题,鼓励学生自己述说,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介绍自己在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困惑等。设计一些具有拔高效果的延伸问题,这样,既使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主人意识,又能帮助学生确定数学学习的努力方向,为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2.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习题课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整体化、具体化,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抽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
上好习题课的关键是达到“精”、“练”,“精”:精心讲解,精心选练,精心设计和安排全过程;“练”:做到勤练与精练相结合,练习要考虑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2.1.基本程序
自主回顾,梳理知识→例题剖析,尝试练习→变式训练,拓展提高→自主整理,归纳总结→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2.2.环节阐述
⑴自主回顾,梳理知识
通过基础练习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本专题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梳理本专题的知识、方法,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⑵例题剖析,尝试练习
学生自主对本专题典型例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教师剖析解题思路,点拨应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升华。
⑶变式训练,拓展提高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强化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步骤。本环节仍然是学生先做,再展示修正,教师最后点拨强调。⑷自主整理,归纳总结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小结,整理归纳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当强调重点内容及注意事项。⑸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最后用一组题目对本专题知识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当堂进行小组内批阅、修改,以此来强化落实对本专题知识、方法的理解、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课“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
数学复习课是指一个教学单元或一章结束或期中、期末以及学段的知识回顾与概括。它的作用是系统归纳整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合乎逻辑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
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达到“清”,即知识系统应理清,数学思想要弄清,解题思路与解题规律要搞清。
3.1.基本程序
出示提纲,确认目标→自主复习,构建网络→组内交流,研讨“三点” →展示质疑,反思点拨→典题引导,巩固拓展→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3.2.环节阐述
(1)引学——出示提纲,确认目标
教师要早编拟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的编写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照顾学生学习水平,立足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目标的表述要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笼统的字眼。提纲的形式最好是问题式,表述时要把问题说具体,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干什么。要注意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复习,不引导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2)自主——自主复习,构建网络
下发复习提纲后,学生照提纲看书、看笔记,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梳理,写出知识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在组内交流,准备小组展示。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逐步引导学生熟练完成知识的梳理。对于基础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顾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尽量把知识构建的机会留给学生,不取代学生网络知识结构。
(3)合作——组内交流,研讨“三点”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教师预设的问题,结合自己对本节或本单元知识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重点研讨。
组内研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交流知识构建的情况;二是对自主复习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三是教师在“学案”中应该依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准备展示。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同学共同研究,从而了解学情。研讨过程以学生合作交流形式为主,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4)展示——展示质疑,反思点拨
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在“学案”上预设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过程中或展示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质疑释疑。问题的提出,不但要依据教师的预设,还要注意采集学生中新生成的疑难。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应遵循“有疑则教”,“先自主、后合作、再展示”的原则,将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留给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的时间,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或师生共同对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反思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实际,一般一节课重点研讨2~4个问题为宜。(5)训练——典题引导,巩固拓展
选择典型试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例题可以分为基础性的和能力性的。点拨的重点是回扣知识、点拨迷津、培养能力(特别是审题能力)。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答题规范的指导。选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变式训练、多解多变、多题归一。一般基础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中档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讲要讲透、指导到位。(6)检测——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针对本节课复习目标,进行当堂测试。试题的命制原则是依据复习目标、针对复习内容,复习什么就测试什么,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疑点。测试题的容量要适中,最好控制在5分钟能够完成,2分钟批阅,并搞好反馈评价。
4、试卷讲评课
考试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评价方法。在考试之后,需要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这就需要有讲评课。讲评课是学生继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讲评课中,对学生的成功,特别是有创新的解答,应给以展示,以利鼓励和强化;对普遍存在的失误和不足,可通过课堂讨论或由教师作重点的评析,以利纠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增加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的要求。
上好讲评课的关键在于既要“评”,也要“讲”。“评”——要评“不足”、评“偏差”与“误解”、评“优秀”,评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调控手段,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以利于学生继续学习。“讲”——要讲清错在哪里,产生错误的原因,克服错误的方法以及预防的措施。
4.1.“三段六步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环节阐述
第一阶段:课前阶段(1准备数据材料:
教师依据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认真阅卷,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学生得失分、及各个题目错的人数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对学生中典型错误及优秀解法进行分析整理;准备好跟踪练习题,对每名学生的成绩、各小组成绩进行分析,确定表扬促进的对象及个别谈话的对象。
第二阶段:课内阶段(2)概述测试成绩
用3-5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效果:简述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公布各小组成绩,表扬进步小组。
(3)小组合作研讨
试题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已经过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学生对一些题目已有了新的认识,拿出一定时间,由学生自行改错,小组内交流,一些较简单的错误可纠正过来。教师也要参与到交流讨论中,以期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与分歧点。(4)典型错误剖析
可由学生将典型错误进行公开公开展示,或自我剖析,由教师进行评价;也可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对错误问题进行纠正。(5)新颖思路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把自己的新颖思路当众展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使每一位学生欣赏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策略,由教师进行点拨。(6)重组知识结构
教师对本节典型错误、新颖思路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针对性补充练习,以求学生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第三阶段:课后阶段
进行变式作业巩固,有针对地对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改造,使旧题变新题;也可整理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充分体会、内化;也可以在《集锦本》上整理错题剖析;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考试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定出下次考试目标等等。
4.2.“开放发散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4.2.1.课前准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评阅试卷,并做好以下4项工作: ①对学生的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②统计各题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重点讲评。③对学生试卷中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便讲评时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④分析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设计好针对性练习题。4.2.2.环节阐述
(1)发放试卷、概述成绩
讲评课开始,首先用几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成绩情况:⑴简述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达标率。⑵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同学。特别是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中下生,应多鼓励,可通过一些进步快的同学为实例,教育他们不要泄气,要奋力直追。(2)自查自纠、交流疑难
对于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如果教师仅仅把答案讲解一遍,学生似乎听懂了,学会了,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或更多次。自查自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学生先对错因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订正。对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同学都能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
以四人为一组,指定一名优生任组长。以讨论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为主,从怎样分析题意开始,探讨解题策略,讨论解决问题。对于较难题,组内解决不了,再提出请老师帮助,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解疑,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这样集中集体的智慧,更有助于问题的转化,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3)教师点拨、针对训练
试卷讲评课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应重点讲评若干问题,应透现象看实质,应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特别应注意“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一题多联”和“一题多变”。具体来讲,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应重点讲评;能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的重点讲评;能体现“一题多变”、“一题多测”、“一题多拓”的问题重点讲评。每讲一多变题,教师给出同样类型题来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得出一题多变中的联系与区别,来完成数学知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转变,明白“以不变应万变”的真正含义。(4)典例集锦
在专用的《集锦本》记录下本次试卷的特色题、新颖题及代表性的问题,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写出对本次考试的体会,并定出下次目标。
五、说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提倡百花齐放,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适合于新理念的、适合于学情和个人特点的新的模式。另外,从教学改革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在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传统优势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 【按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范畴: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意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完善自己的专业行为,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等。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教育专家提出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推荐给广大数学教师,供学习、借鉴、应用。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以赶制牵至自主”教学模式解读
主八+辅一教学模式
模式解读: 产生的背景:
(一)我校课改形势下的产物
“以赶制牵”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潍坊教科院推出“三、四、五”教学模式和我校“1、2、3、4、5、6”教学模式下,在我们数学组“导、学、议、练”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实验形成的。
(二)学校双自主教学下的产物
我校学生寄宿制,学校实行双自主教学,即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这是实行“双自主管理”形势下的新生物。
(三)数学组全体老师共同的结晶
我们数学组响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学生的学习和管理能力。我们尝试——反思——讨论——再尝试,终于探索出这套符合职工子弟学校“双自主”特点的教学模式,经过验证,我校学生在数学领域内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流程为:
整个课堂由九个环节组成,在这九个环节中学生占有主要的八个环节,教师只占有辅助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因此模式叫“教辅生”(即教师辅助学生学习)模式流程: 学生八环节:
课前预习„„预习反馈„„激情引入确定目标„„新知探究„„探究展示„„质疑„„变式巩固„„小结(知识网络总结)„„达标检测
教师一环节:
适时点拨(教师的点拨是随机的,根据课中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班内的学生产生主持人进行整堂课的衔接和过渡。
具体环节如下:
(一)课前预习预习目标: 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
预习后的困惑积累: 预习环节负责人: 预习后的自我评价:
(二)预习反馈(主持人引领)问题总结: 合理评价: 激情导入: 目标确定:
(三)新知探究: 实验探究:(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小组探讨)例题解读:(自学——互助——释疑——讲解)
(四)成果展示:
实验结果、规范步骤、不同见解、易错点、易混点等
(五)问题质疑:
提问题—议问题—解问题—结问题
(六)变式巩固:
针对课本例题进行变式训练
(七)知识回顾小结 结知识点 结题型 结方法
结数学思想
(八)针对性达标检测 自主解答 组长评判
作好评价
(九)教师点拨
环节穿插(环节与环节的过渡衔接由主持人引领,主持人在学生中产生)
说明:这个模式是把以往由老师“满堂灌”到“牵”学生的课堂形式变成“赶”学生学直至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模式的利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演员,让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
第四篇:小班额数学教学模式
探究小班额高效课堂“五步推进式”
数学教学模式
组长:温继桂
组员:张国花 王玉国 徐藏吉 周俊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都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课的基本理念,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就成了我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不仅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提高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对课堂的灵敏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培养日常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才能创造真正成功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经过我组老师的探索与讨论,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学置疑(仅限于三--六年级)——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合作)——巩固提高——小结反思”的小学数学“五步推进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有利学生增长技能、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对此,我组成员对模式结构加以详细的说明
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数学情境”是含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说白了就是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三步—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索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由于是集体商议的结果,成功了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失败了大家共同承担,这样可以打消很多学生的顾虑,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扩大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也给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空间。它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形式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倡自主、参与、竞争、合作的学习意识,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此模式正在推行探索中,可能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组成员会认真对待,尽量做到边做边总结边改正。)
第五篇:初中数学“三五一”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351”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它比教学思想、教学计划更具可操作性。如何实现课堂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是我们研究的永恒课题。依据邯郸市提出的“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活动的指导意见,在我县教体局提出的“生本课堂”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学科特点,经过学习借鉴、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县初中数学“35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351”课堂模式即:“三块、五环、一提升”。三个模块是指课堂结构呈现目标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模块;五个环节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导)目标导入,提出问题——(学)目标导学,探究体验——(展)展示质疑,点拨提升——(练)巩固升华,应用拓展——(清)堂清检测,落实目标;一次提升是指每单元授课完毕后,要举行“单元提升课”。
一、“351”课堂模式意义
本教学模式的实施,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由过去单纯的文化学习,到现在智力与心理、人格的全面发展;由过去的单一模仿、机械训练到现在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过去的以教定学到现在的以学定教;由过去的重教材研究到现在的教材学生并重;改变课堂结构,调整学习环节,减少时间冗余。本模式给了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最大限度的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整个过程亲历、亲为,有目的、有方向、有兴趣、有成就感。该模式使生本课堂的思想具体化,可操作性强。
二、理论基础
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三、“351”课堂模式实施原则 1.尊重生命、注重生活、尊重学生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内容难度适宜,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搞形式主义,而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也就是要求老师明确学习任务、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自学展示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先学后出现的共性的、预设的和生成的问题所进行的互动式的学习,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提高,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由理论再回到实践。3. 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不讲。
4、课堂处理好三个度:活与实;动与静;收与放
四、351”课堂模式环节详解
(一)导:导入目标,提出问题
1、导入新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问题导入、情景导入、复习导入、趣味故事导入、趣味实验导入、名人轶事导入等,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必要的时候要进行释题。)
3、出示学习目标。(要进行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4、出示自学提纲或导案:自学提纲或导案的设计要从学习内容出发,要根据课标要求,把“三维”目标具体化为问题。要体现知识的基础性和渐进性,体现本节课重难点,控制广度、深度和梯度,语言简洁明了。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注重过程的经历和方法的历练。要对自学时间、内容、方法(画、写、记、练、思)、标准、检测手段等提出明确要求。
(二)学:目标导学,探究体验。
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学生按照 “学习目标”的要求,在提纲或导案帮助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初步学习,完成基础知识、基础题目,从总体上对文本有初步把握,完成基础性目标,从而为课堂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学习”是指自主探究学习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对子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组际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展:展示质疑,点拨提升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小展示”指的是在小组长组织下的组内展示,主要展示对子互学和小组内合学的成果,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老师掌握学情,安排班内大展示。“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基础性单一性问题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方法性综合性问题由优秀学生展示。太难和太易的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通过展示交流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思维,并相互启发、沟通,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在分享中实现共赢。过程中,教师要汇总交流展示中的问题,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易错点等,精讲点拨,点评升华。当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再进行点拨。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教师要做好五种讲解: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拓展延伸讲解。
(四)练:巩固升华,应用拓展
此环节属于巩固应用阶段,训练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在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训练;训练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特别注意指向要明确,不能为了求全,而偏移本节课学习重点。要注意变式训练、多解多变、多题归一,控制延伸拓展,强化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步骤,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训练题要问题处理与练习穿插进行,以便学生获得解题经验和方法深化。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清:堂清检测,落实目标
呼应本节课学习目标,进行当堂测试。试题的命制原则是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什么就测试什么,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疑点。测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测试题的容量要适中,控制在5分钟到8分钟完成,当堂批阅。搞好反馈评价,准确掌握“堂清”的对象。让学生在当堂检测中巩固自己的所学,找到知识的遗漏点,在矫正、总结中提升素质。
“一提升”是在老师精心指导下,师生共同梳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以夯实知识为第一要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整理笔记,写出本单元学习心得,本单元学习结束。在上“单元提升”课时,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以夯实知识为第一要义,并把未解决的问题或衍生出的新目标在本环节完成,基本要求是:
第一、每单元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对本单元知识结构做一整体梳理,与学生一道利用1-2节课举行单元论坛。师生共同展示,为本单元建立“知识树”,揪住问题不放,有效评研,直至解决为准。
第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精讲作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地“二次补充”,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第三、在本环节要安排单元检测,公布结果,对存在问题决不拖到下一单元。
第四、“单元提升”要求学生单独设置笔记,长期保存,作为复习的第一材料。设置“单元重难点、易错点(错题集)、易混点、易漏点”,及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自我学习评价等。
附:
“351”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流程,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方法。该模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学习内容而定,不一定每节课都体现这五个环节;本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一般性学习内容,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内容,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以学生操作为主等等,不要死套模式。
从教学改革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希望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适合于新理念的、适合于学情和个人特点的新的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