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院系科研支撑教学汇报提纲
各院系近三年科研促进教学工作小结材料目录
一、科学研究总体概况 1.科研队伍基本情况
政法系现有教师34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辅导员4人,实验室人员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3人,硕士28人。下辖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文化产业管理等四个专业方向;拥有省级教学团队两个——行政法学、政治学教学团队,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和芍陂问题研究中心。
2.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奖等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在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师生不断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我系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成绩斐然。陆耿、周英姿老师指导学生在省级比赛中获奖7项;14人次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三等;我系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项目5项,教育部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6项;淮南科技局项目2项;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3项;省教育规划项目六项;省厅人文社科项目8项;校级科学研究项目30项;获批省级教学质量奖1项目;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4项: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一项;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4项;校级教坛新秀奖4人;校级特色专业2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政治学专业省级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奖;我系老师在国内相关其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多篇;老年研究中心、安徽古水利文化研究中心获批院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地方政府区域治理中心获批省人文社科基地立项,极大地拓展了政法系教学科研的领域和平台,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影响和效应。
3.各级科研团队及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指导原则,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依托政法讲坛这一平台,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或者以客座教授、学者的方式参与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框架和工作机制。和淮南市法院、检察院、民政局、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产学研项目的联合申报、联合开发。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积极主动与各级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院科研项目的申报打开了良好局面。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
二、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的情况
1.科研项目及其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情况
陶立明的院级项目、省级项目《地方院校文科生学业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从过程管理的视角探讨了文科学生学业考评体系的构建,积极鼓励和试点成绩认定方式改革,项目推行两年来,进行了系列深入全面的改革,部分成果在全校文科专业进行了推广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王鹏、项婷婷、谭世强等老师主导的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教学模式被实际采用于政法系法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益地推动了政法系模拟法庭、法律服务中心等机构和实验平台的建设,在服务地方社会建设的同时,提升了学生自主参与、主体投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陆耿老师主持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以项目为着手点,以校企合作为媒介,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有力合作,将学生放在实践活动的现场,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李松、夏维奇、方曙光等老师为主的团队,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项目为驱动,积极采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积极深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考评体系,努力构建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吸纳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和老师带队的模式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资源、经费、技术层面给予学生以指导,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科研项目及其成果促进课程建设情况
胡善平老师主持的校级教研项目《专题参与式教学的探讨——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为例》,积极探索模块化、参与式、课程教学团队等等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将研究成果加以积极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陈军、沈晓霞主持的优秀课程项目,在各自的领域探索了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的有益尝试。经过同仁们的不懈努力,政法系现有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公开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社会工作专业随着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项目的积极推进,以项目化的方式将科研内容积极融入相关课程的建设之中,大力推进老年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史、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的精品化,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科研项目及其成果转化为教材及教学内容情况
陆耿老师领衔的文化产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产学研项目、学生社会调查和实践、C派工作室的运行经验加以整理和丰富。以项目策划与实务为重要内容归纳整理并出版了校级规划教材《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实务》;陶立明主任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主编了安徽省规划教材《社会福利思想》、参编社会工作教学系列丛书;秦元春老师参编了《现代公共关系》的编写工作。夏维奇副主任将自己国家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以专著的形式发表,极大地提升了我系的科研教学的美誉度。4.科研项目及其成果转化为实验设备及利用情况
充分整合资源,实现集约、节约型发展,历来是政法系的办学宗旨,各类科研项目的承接研究除去给项目负责人以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之外,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项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大量图书资料、文献设备的采购极大地丰富了政法系的办学资源。方曙光博士的国家社科项目;社会工作、法学等特色专业等一批重点教科研项目的推进,不断推动了政法系综合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近年来年度新增设备资产保持在10元以上,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政法系的办学条件。目前,政法系已经形成了以综合实验室为核心、包含淮南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c派文化创意中心、旭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等机构在内的系统体系。这些实验机构和教学组织免费向政法系学生开放,设备利用率高,教学效果显著。
三、科研项目对教学的支持情况 1.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关制度规定
为了促进科研、教学工作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良性互动,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2.科研项目改善本科教学条件情况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同仁们的不懈努力下,政法系现拥有法学试验室、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社会工作实验室,旭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c派工作室;舆情分析中心等试验机构和团室,在文科专业中算是教学条件比较优越的,这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科研仪器设备服务与本科教学情况:各类科研平台、科研实验室等对师生的开放情况(范围、时间、内容和覆盖面),附单价1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使用记录
政法系现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管理学)四个学科方向,拥有老龄研究中心、区域地方治理中心、芍陂研究中心(安徽古水利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在以晚清电报与社会变迁研究为代表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失独老人及其社会救助研究;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资源型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留守人员研究;网络社会治理;行政立法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有社会学教学团队、政治学教学团队、中国近代史教学团队等一大批校级、省级教学团队,团队梯度布局合理科学。现有总资产超过100万元的政法综合实验室一个,下辖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C派文化工作室、模拟法庭等机构,基本上能够满足我系学生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并积极向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百分之百,拥有齐全的实验大纲以及使用记录。
4.科研项目对凝练学科方向和促进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情况
政法系现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管理学)四个学科方向,拥有老龄研究中心、区域地方治理中心、芍陂研究中心(安徽古水利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在以晚清电报与社会变迁研究为代表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失独老人及其社会救助研究;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资源型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留守人员研究;网络社会治理;行政立法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有社会学教学团队、政治学教学团队、中国近代史教学团队等一大批校级、省级教学团队,团队梯度布局合理科学。5.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参加、举办学术会议,社会实践等情况
先后委派教师参加2011-2014年的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社会学年会、安徽省社会学年会、安徽省社会工作协会年会;参加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诉讼法年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年会的会议。由陶立明主任资助创办了安徽淮南市第一家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先后承接多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连续多年承办淮南市民政系统的培训工作,支援安徽北部多地社工机构的成立和发展并积极给予督导、帮扶。6.教科研一体化改革教学方法的材料
地处资源型城市、全国煤炭和火力发电基地淮南的现实,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师范类的规制,客观上要求政法系所有的学科建设活动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客观现实。必须在实际服务、教学工作中充分配合这一现实,在资源型城市治理问题上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秦元春教授主持的横向课题和科技局项目《合淮同城化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引导服务型模式的研究》被淮南市政府、淮南市山南新区管委会等部门采纳,在推动淮南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城市区域规划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借鉴参考价值。方曙光博士主持的科技局项目《智慧城市的治理》,《煤炭塌陷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对于指导淮南塌陷区社会综合整治和治理发挥了积极的意义。方曙光博士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构》被安徽省民政厅等部门所采纳,相应出台了扶助失独家庭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胡善平老师主持的《安置帮教人员社区矫正工作的介入机制研究》被淮南市民政部门采纳,开展了系列矫治工作的制度建设。朱欣老师主持的教育厅项目在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淮南模式中做了很深入全面的研究。
四、人才培养
1.科研工作支撑人才培养的情况分析(论文、项目、获奖、专利、成果鉴定等)
三年来我系教师、学生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涉及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在各自专业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大多能够被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并以学术讲座、学术沙龙、读书会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营造了爱学习、爱思索的良好学术、学习氛围。承接各类项目40多项,荣获专利10余项,获各类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奖7余项。所有这些有力地支撑了我系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2.在产学研合作中培育人才情况(附:产学研结合基地一览表)
基于我系人文社科的学科特点,在社会管理、建设方面,我系积极争取资源,在服务地方政府发挥学科专业特长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社会工作旭日综合服务中心承接国家民政部失独老人怡养家园项目,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救济新模式、新举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服务对象及社区管理人员的高度评价。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并加以督导,要求学生在展开志愿服务的同时进行学术上反思和认真总结。先后有多位学生在全国性社会工作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并获奖。文化产业专业学生在进行项目策划、会展营销的实践过程中,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先后在多次国内会议上斩获佳绩。
3.鼓励师生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建设情况的制度规定及其执行情况
4.校级以上科研项目、成果以及专利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情况
秦元春教授主持的横向课题和科技局项目《合淮同城化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引导服务型模式的研究》被淮南市政府、淮南市山南新区管委会等部门采纳,在推动淮南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城市区域规划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借鉴参考价值。方曙光博士主持的科技局项目《智慧城市的治理》,《煤炭塌陷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对于指导淮南塌陷区社会综合整治和治理发挥了积极的意义。方曙光博士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构》被安徽省民政厅等部门所采纳,相应出台了扶助失独家庭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胡善平老师主持的《安置帮教人员社区矫正工作的介入机制研究》被淮南市民政部门采纳,开展了系列矫治工作的制度建设。
5.利用学科与科研资源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材料
支持学生参加系列社会调查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受到社会、政府部门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调查有: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后湖塌陷区调查、毛集实验区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调查、科技素养调查、焦岗湖旅游资源的调查、安丰塘古水利设施的调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的夹沟文化资源调查、农民文博会调查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网络舆情调查研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近年来,在系部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鼎力帮扶下,我系学生先后参与国内各种学生竞赛和科学年会30多次,多人荣获相关专业的专业竞赛名次,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学生的竞争力和自信心。6.政策咨询报告、决策建议被各级政府与上级职能部门采纳情况
秦元春教授主持的横向课题和科技局项目《合淮同城化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引导服务型模式的研究》被淮南市政府、淮南市山南新区管委会等部门采纳,在推动淮南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城市区域规划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借鉴参考价值。方曙光博士主持的科技局项目《智慧城市的治理》,《煤炭塌陷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对于指导淮南塌陷区社会综合整治和治理发挥了积极的意义。方曙光博士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构》被安徽省民政厅等部门所采纳,相应出台了扶助失独家庭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胡善平老师主持的《安置帮教人员社区矫正工作的介入机制研究》被淮南市民政部门采纳,开展了系列矫治工作的制度建设。
五、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典型材料
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基于对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不断反思,结合三年来的教科研情况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的深刻把握。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纷纷加大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比重,不断结合市场、社会变迁等因素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例如社会工作专业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实习实训实践调整为1000课时,增开了青少年社会工作实验实训、矫正社会工作实验实训等实验类课程,并提供了详实的实验实训教学、考试大纲,压缩理论课课时,充分利用政法综合实验室资源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撑,强化对学生实务能力、技巧技能的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模拟教学、主体参与式、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新模式的运用,改革文科生学业成绩认定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建立基于过程性全面质量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受到有关单位的高度认可。加大对实践、实习工作的重视力度和投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探索利用定岗实习、暑期小学期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的综合平台。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和旭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政法系和合肥、南京、深圳多地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了长效的合作机制。从新生入学初期的专业介绍;到中期的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再到最终的毕业就业都建立了全方位的过程性质量监控和提升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度。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推动专业教学的项目化运作,推进培养方案的改革,加大社会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社会服务类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的典型事迹
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和旭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政法系和合肥、南京、深圳多地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了长效的合作机制。从新生入学初期的专业介绍;到中期的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再到最终的毕业就业都建立了全方位的过程性质量监控和提升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度。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推动专业教学的项目化运作,推进培养方案的改革,加大社会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社会服务类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虽然2010年以来,我系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我系科研工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进一步完善。学术交流还需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还未真正形成;教师的科研投入还需要加大,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还要不断创新;科研成果缺少高层次、有影响的项目;科研基地建设,特色还不明显、运行管理还不够规范、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所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比较缓慢;科研方法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老师产生了畏难心理;宣传的力度不够,老师们对学校教育科研的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教师的研究素质有待提高:对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创新性方面比较薄弱,研究结论多为经验式的总结,多停留在表面描述上,缺乏科学性等。
但我们相信在院系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只有我们不懈努力,政法系的科研工作明天将更好。
第二篇:科研苗圃支撑合作申请
科研苗圃支撑合作申请
科研苗圃的设立旨在围绕种质资源、生长发育规律、繁殖、栽培、育种、养护管理及应用造园等方面,开展应用型园艺技术研究。园艺部将根据课题组需求,参与科研苗圃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并根据工作权限划分工作职责,按时、保质、保量推进科研苗圃的各类工作。
二、申请条件:
1、根据科研苗圃的设立宗旨,要求各类申请项目必须具有创新性,学术思想新颖,立论依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科研苗圃申请人应为课题组组长,能够从事研究工作并承担和负责组织苗圃工作的建设、日常管理和科研活动;
3、科研苗圃原则上每个课题组只能申请1个。
4、科研苗圃与项目研究应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研究目标和实际成果应当与园区发展、展览相协调,苗圃的使用和产出成果需能够对所在研究方向构成直接支撑,对园区景观质量的提升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否则不予受理。
三、申请办法: 1苗圃建设
1.1申请科研支撑合作者,请填写《科研苗圃支撑申请书》。1.2科研苗圃新建(含改建、扩建)选址应符合园艺部苗圃设计规划,同时提交科研苗圃建设规模、经济指标。
1.3编制科研苗圃建设概算,提交《申请评审书》。
1.4园艺部将对所的项目进行审查,提供可行性建议,并报上一级领导审查。
1.5申请以1年为申请周期,一年一次。第二年继续使用者需提交《延长使用申请书》。2苗圃养护
2.1申请科研支撑合作者申请养护人员,请填写《科研苗圃支撑申请书》。
2.2科研苗圃养护人员配备标准以园艺部养护人工定额为准,超编需求的应编提交《人员需求计划表》。2.3园艺部将根据课题组需求,对人员技术等级进行认定,提供基本养护指导并进行日常考情;超编人员由各申请人自行安排岗位培训、技术、安全、考情、劳资管理等工作。
2.5申请以1年为申请周期,一年一次。第二年继续使用者需提交《延长使用申请书》。3资材、设备和器具
3.1科研苗圃使用资材、设备或器具,请纳入园艺部统一管理。3.2资材、机械和器具使用时申请请填写《科研苗圃支撑申请书》。3.3同时填写《材料清单》,园艺部将对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核实。3.4循环使用的资材、机械和器具将由园艺部按实际需求调配,不得长期占用。3.5每季度申请。4植物材料
4.1科研用途使用活体苗木从事研究,填写《科研苗圃支撑申请书》。4.2对苗木进行试验处理,处理方法、后续管护需要增加人员养护,请参照第2条执行。4.3每季度申请一次。
苗圃建设项目实施
1.苗圃建设
1.1依据上级批准的基本建设计划,按基本建设程序负责组织勘察、设计。
1.2按照招投标程序,规范、协调、处理招投标工作。
1.3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包括勘察合同、设计合同、施工合同等),并组织施工。
1.4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跟踪管理。工程质量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现场员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外,与施工单位签订质量监督合同,并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工程质量分部、分项质量自析记录。对在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立即进行停工整顿,提出整改意见,直到返工整改合格后,再继续下部工序,充分发挥了质量监督站的作用,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验收标准。1.5工程验收,对未过到标准的部分工程,经过整改后才能给予验收,尽量达到使用单位满意。验收时成立有关单位参加的验收领导小组,验收后召开验收会议,并发表处理意见,会后形成验收纪要,严格工程交付使用的手续。竣工项目及时进行交接,监督保修的义务。1.6工程结算,制定工程结算办法。工程结算过程中,加大工程透明度,对工程量不附的项目,亲自到施工地点进行实测实量。认真执行有关定额标准,实事求是地进行结算工作。
第三篇:哈工大各院系科研实力(转)
哈工大各院系科研实力(转)
1、哈工大的一系当然是除了理科中最弱的了,现在能一级学科排名第二,进步是最明显的,在学术带头人谭久彬、孙圣和的带领下,无论是工程和学术论文,发展势头都不错,尤其是将精密机械的学科方向,转变为光、机、电结合,传统学科有了很新的学科方面。谭久彬的学科开口较广阔,包容内容较多.从特种加工到光学,以及计算机安全,局域通信,图象处理,照明设备,什么都搞.搞的太多是否使其老本行减弱了?谭的国际声誉比较高,前几天一个早稻田大学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在了谭这里解决,说明谭课题组的理论和工程能力都很强.孙圣和的课题组理论和工程都很强,但是理论是理论工程是工程,二者没有联系.孙工程方面搞VXI总线起家,其弟子彭喜元和付平继承了这项技能,现在还在做总装的大项目.理论方面做图象安全和数字水印,代表人物是孙的两个百名博:牛夏牧和陆哲明.另外,张毅刚编的那本编的一般呀,怎么这么多学校用呢?孙圣和不当院士简直是国家的损失!
2、老二系的汽轮机、工程热物理和锅炉专业,工程热物理SCI论文和学科建设都不错,谈和平一人之力,就支撑起该专业的发展,年轻教师成长很快。热能工程以秦裕昆院士和陆慧林为代表,前者侧重工程,后者侧重基础研究,如果燃烧研究所能更偏重基础一些,热能工程学科发展可能更快一些。以王仲奇院士为带头人的热能动力工程,已经从传统的汽轮机完全转变涡轮涡扇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等离子发动机方向,研究方向更加结合军工和航天,但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因素,SCI论文很少。希望于达仁领导的等离子发动机能在不久将来取得突破。整体上,以上几个专业发展得不错。2系很多优秀的年轻博士很多留校了,理论工程都不错,有后进,后继有人。
3、哈工大的三系1)以方滨兴、胡铭增和杨孝宗为带头人的计算机机系统结构学科,以前是国内三强,以容错计算为特色,但由于人才流失,计算机系统结构没有评上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中的主要力量转变为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从事并行和系统结构研究的老师较少,部知道当年的MPEC解码芯片方面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可穿戴方面,短时间内获得很大突破,不大可能,容错方向,当年工大计算机的看家本领,还应该重视啊。网络信息安全,希望既有大工程造也有好的基础研究。2)以高文、王晓龙、徐晓飞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学科,近年发展不错,国外论文逐步增多,视频编解码、人脸识别、手语识别与合成、自然语言处理、企业智能计算等方向,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生物信息学是新方向,希望引进的李霞,以及刚涉足该研究领域方面的王晓龙能带领该方面能有好的发展。张大鹏和王宽全的生物特征识别,也不错。只是计算机应用方面,没有计算机图形学方向,为什么不在深圳研究生院重点发展计算机图形学呢?计算机应用学科 什么时候能有一篇IEEE T PAMI呢3)以李建中为代表的计算机理论和软件学科,主要侧重数据库,不知道是不是李老师身体原因,该方面的国际论文还是很少,虽然在国内有一定地位,但学科梯队不够合理。可惜没有研究计算机理论的。总的来说,计算机学科至少保持了国内的地位,发展得也不错,但国内其他高校进步都很快,能维持在工大计算机在国内的学术地位,还需要更努力。工大计算机研究偏重应用,不重理论.可以赚钱,少原创思想.CIMS外国人都不搞,徐晓飞院长又申请了1亿多的项目来做.高文搞生物识别也基本跟着外国走, 不过有些技术到是领先了,比如人脸识别.而且高文科技和产业结合的比较好--AVS标准还没有完成,AVS产业联盟就已经成立了.方滨兴搞网络安全基本上是关起门来自己干,不过江core很满意,后果很严重 :)方sir快要评院士了吧 :)李生老师退下来这几天,机器翻译又火了一把.王晓龙老师的微软拼音很赚钱,但其中的技术含量不是很多吧.杨孝宗老师的可穿戴机也是多年老品牌了,相关的成果在神州号里还起了很大作用.胡铭曾老师将计算机元老陈光熙李仲荣的体系结构的优势继承下来了,但是最近好象势头不太猛.洪丙熔老师虽然人比较**,对学生也比较##,但是毕竟机器人足球这个品牌是搞出来了.我更看好的是搞数据库的李建中教授,有理论,有工程,可惜李建中老师身体不好,割了一个肾了,在科研方面的精力肯定受影响.建议:1.工大计算机应用方面既然这么强,应该注意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品牌,不应该盲目搞项目.2.继承传统,多注重一点理论研究3.PS:感觉计算机学院将科研和教学两个部门分开是不对的。
哈工大四系-自动控制1)导航与制导,仿真转台和惯性测试转台,工程特点最为明显,某种程度上也为工大控制工程学科赢得了声誉和研究经费,也是工大多学科综合、承接大工程能力的体现。2)控制理论,四系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本来就少,多少年也就段广仁等少数老师,不过最近一两年,四系的国际论文渐渐多起来,虽然只是点的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基础研究的学科注定是没有国际声誉的,但忽略工程能力,那就会缺少经费。工大的控制学科应该是国内同学科最有钱的之一,如果能将工程和基础研究并重,未来可能成为工大最有实力的学科之一。自控方向工大的人才重复浪费严重.王子才,王常虹,段广仁等老师都各立山头.搞的东西无论是理论还是工程都是十分相似的.我就闹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在一起搞,这样协同作战应该效果更佳吧.王常虹老师的博士高会军论文挺多,或许以后能撑起一片理论的天空.令我非常不解的是,为什么理论强人段广仁老师现在也做起工程来了? 哈工大的5系:电子工程及通信学科-
1、电子工程以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奠定了发展基础和学术声誉,此外,逆合成孔径雷达方向很出色,但不知道实际应用的进展如何,似乎近些年国内还是合成孔径雷达研究比较热门。也许还涉足 了天波雷达的研究、电子对抗和末制导等方面,是不是由于保密的缘故,国际论文很少。我想是经费和工程项目多的原因吧,毕竟坦先生的学生还有国际论文。
2、通信学科通先生及其弟子也是以工程起家,集中专用通信系统和武器通信系统,民用方面方面研究力量不足,而且高水平国内论文都不多,也是该因素,导致通信学科国内学术声誉不隆。希望最近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两个兼职的牛人,能带动通信学科基础研究的提高。总之,某一个研究方面太强,也许并不是件好事情,导致学科方向过于单一。但充足的经费以及极强的工程能力,能保证该学科位于国内一流吧,但国际一流还有待基础研究的进步。5系虽然有两个院士,但是也是工大工学学科中比较弱的,全国重点学科排名第9.通信专业势头还是比较看好的,张乃通院士及其弟子都是工程起家,他们几乎包揽了全国所有的数字集群,通信所内有自己的卫星接收站,有和日本NEC的联合实验室,这在全国通信专业都少见.近年来,通信专业外事活动频繁,时常邀请国际级专家来讲学并指导学生实验.而且目前通信专业研究生管理日趋正规,在深圳研究生院的陪衬下,还是很有特色的.其缺点就是缺少理论,还有房间少:)电子工程专业由双院士刘永坦一手创办.超视距雷达已经到了装备阶段,舰载雷达正在预研.逆合成孔径雷达方向已经被放弃多年,现在实力已经落在西电之后.感觉这个专业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老师的向心力不强,新方向开拓不及时,外事活动为零.研究生基本做的都是虚课题.虽然有大项目做后盾,但不知电子工程专业何时能再振80年代中期的雄风.信息工程专业是5系的新兴专业,老师大都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微波的吴群近些年和国际交流不少,邀请来几位国外牛人作兼职博导.还成功举办了哈工大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为工大增光不少。
哈工大六系:1)微特电机是工大电机的特色,但微电机方向已经没有什么特色,特种电机是和仿真转台、惯性测试转台结合发展的。近年来,电机方向侧重电动汽车、电磁发射、全电战车、电磁装甲等方面,电动汽车和电磁发射,与工大优势的特种电机是很好的延续,学术研究方向的改变是对的,结合民用和军用两个方面。2)电力系统自动化等专业,因为专业划转的原因,是以后逐步建立的,毕竟起点较低,与国内一流还有差距,难以得到学校的重点建设。六系近些年引进人才到不错,引进了两个院士,而且这两个院士还到为工大的科研和教学做了一些贡献.
第四篇: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汇报提纲
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汇报提纲
一、本学科基本情况(学科基本情况、标志性成果及特色)
二、本学科建设成效分析
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基本情况分析;各类学科与科
研平台建设情况分析(学科实验室、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建设情况以及对师生开放情况)
三、学科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关系及建设情况(关联度分析、产学研合作及社会服务成果)
四、本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本学科支撑的本科专业的建设情况(近三年学校学科建设成果支撑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各类教学研究项目等质量工程类项目建设情况
各类创新实验、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学生参与率及获奖情况; 学生考研录取率、就业率、四六级通过率及获得各类技术证书情况等);
在产学研合作中培育人才情况
利用学科与科研资源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材料
学科与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典型材料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有关政策举措
第五篇:支撑跳跃教学设计
支撑跳跃(支撑跳上成蹲撑接挺身跳下)教学设计
刘家镇中心小学教师:娄 宇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照(水平三)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设计。支撑跳跃是一项力量性、技巧性、柔韧性较强的项目。五年级是水平三阶段,根据这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已经可以开展较为简单的支撑跳跃项目。支撑跳上蹲撑(跪撑)接挺身跳下是对力量要求较低、难度较低并且相对安全性较高的支撑跳跃项目,比较合适在这个水平开展。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角度和生理特征去分析,他们已对体育课表现出初步的兴趣,喜欢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灵敏素质较好,好奇心强,学习兴趣容易得到激发;柔韧素质较好,平衡感强,有初步的小组活动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初步掌握一些体育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支撑跳跃由助跑、踏跳→支撑跳上成蹲撑→挺身跳下→落地缓冲技术动作要领组成,了解支撑跳跃的锻炼价值。
2、技能目标:约8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保护与帮助下初步完成支撑跳跃的技术动作,约15%的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动作。
3、情感目标:明确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态度端正,能主动为同伴叫“好、加油”等;
四、教学内容
1、助跑与踏跳
2、支撑跳起提臀、提膝
3、支撑跳起成跪撑(蹲撑)
4、游戏:“快乐的小山羊”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臂顶肩、提臀够高 难点:撑得住、撑得稳
六、设计思路
本课试图在情境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积极、主动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锻炼,使学生初步掌握支撑跳跃——跳上蹲撑(跪撑)接挺身跳下的技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体验运动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互助的交往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学会和懂得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
七、教学策略
1.首先听音乐做韵律操,使准备运动新颖,有趣。
2.教师创设情境:动员大家一起学习毛毛虫的本领,模仿毛毛虫的爬行动作——四肢撑地前行(练习:四肢撑地接跳成支撑蹲起)
3.把学习到的小动物本领应用到体育课堂上,学习跳跳箱。(练习:支撑跳上跳箱成蹲撑接挺身跳下)。
4.游戏:快乐的小山羊(练习:跳跃)。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在音乐《虫儿飞》中放松活动。
八、教学亮点
本课根据(水平三)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提倡“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的理念,通过模仿“毛毛虫爬行”和“小山羊的跳”等惟妙惟肖的模仿练习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学知识、长本领。
九、教学安全措施
因为练习要利用跳箱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必须加强安全保护措施。本课采用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在跳箱的前面铺好海绵垫;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增强安全意识;教师教学时重点强调保护与帮助,遇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