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作教案
《现**作》绪论(讲授2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现**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2.了解高师现**作课程的教学任务。
3.明确本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中“教”与“学”的方法。教学重点:现**作的含义、作用 教学过程:
‚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
——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这片落叶虽已枯萎飘零,但却在诗歌里放着永恒的金光‛
—— ﹝俄﹞费特
一、什么是写作
1.定义:用语言符号创造精神产品的思维活动过程文章(作品)狭义:用语言符号创造文学作品的思维活动过程。
广义:用语言符号创造一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的思维活动过程。2.写作过程
摄取阶段→运思阶段→成文阶段
(物)(意)(文)3.写作规律
物意文规律:双重转化 意化→物化
二、现**作的意义 文章的功能
记载方式→工具性功能
传播渠道→社会性功能
精神产品→审美性功能
‚ 文,错画也;章,乐竟为一章。‛
——许慎†说文‡ 1.写作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 大家们的生活是特别的没有趣味,他们完全蒸发在自己的书本里,一点什么都不留给生活。‛ ——(英)王尔德
‚我把文学创作作为自救的方式,或者说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写作为的是自己,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或他人,因为我连我自己都改变不了。要紧的,对我来说,是我说了,写了,仅此而已。‛ —— 高行健 2.写作是人的智慧的一种生成机制
3.写作是人获得心理健康,实现自我需要的一种重要途径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 马斯洛
‚最高的美在于能赋予瞬刻即逝的东西以永恒的意义,生命比钢更长久,这是人们企图浮到深渊上所一贯追求的。为了拯救自己的思想、形象和梦幻,人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壮丽的诗句,美妙的文章——犹如罗马的铭文,他们永不为时光磨灭。‛ —— 罗曼〃罗兰
三、写作活动的构成要素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第二个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个要素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1.客体
自然景观(物)
社会生活(事)
客体 人生状态(情)
精神产品(理)a.客体是写作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
——鲁迅 b.客体是写作的动因 c.客体是写作的对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2.主体
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 赵 翼†书怀‡
†菊 花‡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飒飒西风满院栽,遍绕篱边日渐斜。蕊寒香冷蝶难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他年我若为青帝,此花开尽更无花。报与桃花一处开。
—— 元稹 —— 黄巢 3.载体
指运载文章内容的文字篇章 ①载体的构成 a.文字符号 b.语言 c.篇章 ②载体的特性 a.附着性
b.恒传性 c.审美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受体
‚ 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 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 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
‚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 罗曼〃英加登 接受美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尧斯
a.创作的目的、作品的归宿是受体 b.作品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受体
c.作品的价值高低要受到读者的评判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讲授8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2.认识写作客体的作用及构成。
3.弄清写作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重点:主体素质和能力、客体的构成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古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文如其人”一词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答张文潜书》中评价他的弟弟苏辙的话:“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后人常用来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所表现的风格,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或风格一样,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九死其未悔。‛
‚长太息以流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1.什么叫写作主体?
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质。2.什么叫写作素质?
素质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写作素质就是作者围绕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3.举例
①五十年代《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诗作。其中一句是:“熊熊的高炉迸射出钢花”。过了三天,《人民日报》刊出一封技术员的来信,指出:高炉并不炼钢,炼的是铁;炼钢的是平炉或转炉。
②1981年红学家吴世昌先生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批评该报一篇文章和一篇报道有问题,并建议提高编辑人员的写作水平。中央负责同志就此作了批示,要求《人民日报》改进文字工作。一篇占了整整一版的大通讯赞扬一位军医为了探索新的针灸穴位,先在自己身上试针,既用针扎了子宫韧带又扎了前列腺。吴先生问:这位军医到底是男是女,怎么能够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器官?
此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古人说:“见得真,方道得出。”有丰厚的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多见世面,广开视听,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得以丰富和递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越丰厚,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生活素养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创造活动的“根须”,它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写作主体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这不仅要求写作主体有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更要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4.不断扩大视野,升华生活素养
生活素养,除了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还来自作者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生活素养,固然包括了见多识广,但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感受真切。
经历和见闻属于广度方面的问题,而认识和感悟则属于深度和密度方面的问题。
广度仅仅是一个平面,在广度基础上加上深度和密度,才能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
要形成良好的生活素养,就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潜心探究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 1.什么叫学识?
所谓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它既包括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主体思维所使用的语言概念及其思维程序、规则 6 方面的知识。
文章写作同作者的学识修养密不可分。写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识的组合和应用的过程。2.举例
①郭雪波的小说《沙狐》开篇渲染科尔沁的荒凉,说“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瀚海”,他忘了,编辑也没记住,整个中国的版图才只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②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写到,“天凉了,小鸡都不爱下蛋了”——事实上,小鸡在伏天不下蛋,要“歇伏”;立秋以后,会再度进入产卵期。
所举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写作需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
写作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组合和运用。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这部巨著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医药占卜、官场皇室、酒家商肆、三教九流,无不应有尽有。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曹雪芹就无法写出这样的皇皇巨著。3.反复咀嚼,领悟精髓
在写作实践中,一方面,随着写作对象和文体的差异,需要相应的、特殊的、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一般性的、综合性的知识,对于任何写作对象和专业来说,都是必要的,有益无害的。4.研讨学习
(一)你们知道余秋雨吗?为什么人们对其褒贬不一?
(二)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5.归纳反证:缺乏学识会造成什么后果?
马烽在《大寨奇遇记》(《人民文学》2001.1)中15次把《创业》的编剧张天民写成了“张天明”。
一位著名小说家把《古今小说》中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说成了《聊斋》故事。6.得出结论
①使你的作品信息量少,空洞无物,干瘪。如白开水。
人生派与闲适派的对比。含金量不同。周氏兄弟。丰子凯。
②使你的作品错误百出,硬伤累累。
③使你成为井底之蛙,立意偏执、错误乃至反动。
文革中文艺舞台上的创作,如《苏联人民日夜想念毛泽东》、《日本孩子想念毛主席》。
(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
1、读下面的文字,思考并回答问题。
邹韬奋三十年代旅欧见闻中写道:宫廷中的孩子们个个英俊美丽,是因为他们的贵族母亲美丽,历代筛选积累所致。品格高尚的作者才会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
柳宗元曰:“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见《柳河东集•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转引自《文学名吉录》第4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说:“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人品与文品有何关系?
2、事例:
司马迁在其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中列举大量事例,说明人格与作文的关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结论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文章就是作者人格品位在书面语言中的回声。优秀的人格品位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的动力源泉。写作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的精神劳动,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对写作成品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
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 黑格尔†大逻辑‡ 生活阅历的重要性:
从阅读来讲,生活阅历能使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和真切。
从写作来讲,生活阅历为写作提供第一手丰富生动的资料和素材。
①丰富性(对人类而言)
②亲验性(对个体而言)
从生活阅历中摄取的方法:观察、感受
‚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诘难者问:那么,写杀人最好是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
—— 鲁迅†叶紫作„丰收‟序‡
一、观察的定义
指通过人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来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意识的思维行动。
二、观察的对象
客体
三、观察的发出者
人的感觉器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痛觉、温冷觉、运动觉
张爱玲《道路以目》:
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视觉、味觉、触觉、温冷觉)
人行道上常有人蹲着生小火炉,扇出滚滚的白烟。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煤炭汽车行门前也有同样的香而暖的呛人的烟雾。(视觉、运动觉、嗅觉、温冷觉)
四、观察的特点
独特性(不重复性)a、客体的丰富复杂性 b、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
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王安石)
性须澄似水,心欲静如山(清净散人)
五、观察的要求(1)观察能力的要求
a.注意能力 b.理解鉴别能力 c.联想能力(2)观察运作的要求 a.有的放矢,专心致志 b.抓住特征,全面了解 c.察思结合(3)观察方法的要求
缩短距离(针对对待观察客体的态度而言)
增加距离(针对看待观察客体的眼光而言)
a.定位观察 指观察主体的位置,固定不动的叫定位观察 b.移位观察 移动变化的叫移位观察
c.比较观察 针对观察客体而言,将不同的客体进行相似或相异比较
d.变换观察 是把同一客体放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中进行观察
第三节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一、几个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1.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器官来接受外在讯息,它是人从生理历程到心理历程的开端,层次较低。
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种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所获得的讯息作进一步的处理,它属心理历程,层次较高。2.观察:
通过人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来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意识的思维行动。观察是一种动作,一个过程,强调感官的运用,思维的活动,而感知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它是一种结果,强调经验的获得,认知的获得。3.感受:
指客观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出主体的感情层次和情绪变化。
4、观察和感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a.观察着眼于反映客体的具体形象和本质特征;感受则着重于表现主体受到外 10 物刺激后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情感活动的具体体验。b.观察反映物态;感受表现心态 联系:a.两者都以感官活动为前提
b.感受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感受在广泛、深入上成正比。c.两者相互融合,观察中有感受,感受中伴随观察。
5、感知和感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a.感知是主体对客体的个别属性或整体的反应;感受是主体受客体刺激后的心理活动。
b.感知是对事物较为客观的反应;感受则渗透了主体的主观性评价。c.感知要求客观准确,感知具有共通性,一致性,有人皆相似的特点;而感受则强调独特性,要求丰富生动。
联系:感知是感受的基础和前提,感受是感知的深入和升华,没有感知就没有感受,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首先是感知,然后才引发为感受,因此,所有的感受都由感知而来。
二、感受的作用 1.引发写作动机
‚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的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文化苦旅〃序‡)
在甜蜜的静谧中,我忘了世界 我让自己的幻想把我悠悠催眠 这时候,诗情开始蓬勃和苏醒
我的心灵充满着抒情的火焰
它颤栗,呼唤,如醉如痴地想要
倾泻出来,想要得到自由的表现——
一群无形的客人朝我涌来,他们是我的旧识
是我久已蕴育的想象的果实
于是思潮在脑海中大胆地波动
轻快的韵律迎着它们跑来
手忙着去就笔,笔忙着去就纸
一刹那间——诗章已滔滔地涌了出来
(普希金†秋‡)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须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 朱光潜 2.产生写作情感 3.启动写作思维
‚首先,我爱阴天空气的清新,令人面颊发烧的寒冷,河上泛起的银灰色涟漪和乌云沉滞的移动。然后,我之所以爱阴天,还因为每逢这种天气,我就分外珍惜人间那种最普通的安乐——温暖的农舍,俄罗斯式火炉中的火焰,茶炊的吱吱声,在干草上罩一条粗布床单的地铺,打在屋顶上令人昏昏欲睡的雨声和甜蜜的睡梦。‛
(巴乌思妥夫斯基†面向秋野‡)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 陆机†文赋‡
三、感受的特性要求 1.敏锐
就是善于抓住客体事物的特点,并在内心作出迅疾反应。
音乐:
‚(音乐表现了)存在的样式,存在的涨与落,它的不断增长,突然爆发 与争速旋转‛(梅洛〃庞蒂)
‚(我们)肯定能够从音乐里面听到某些生存的秘密,听到世界的辽阔和博大,听到存在于心灵深处的爱情和隐痛‛(南帆)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 庄子 2.真切
‚当我们在观赏美的时候,心灵会产生一种骚动感,这种骚动感乃是渴求净化自己内心的前奏,仿佛雨、风、繁华似锦的大地,午夜的天空和爱的泪水,把荡涤一切污垢的清新之气渗入了我们知恩图报的心灵。‛
——巴乌思妥夫斯基
‚要有纯真的感触,情动于中令自己不能不写,不要凭空白地去做‛
——郭沫若 3.丰富
我偶然在一把小刀上
发现了异国的一粒微尘
世界顿时变得奇异万状
缠绕着五彩缤纷的氤氲
每一汪小洼里
都有海洋的气息
每一粒石子上
都有沙漠的痕迹
——勃洛克
一朵小花
——普希金
在一本书里我发现一朵小花,它开得很久吗?是开在哪一个春天?
它是给亲爱的手,抑是被陌生的人摘下?
它放在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会见?
抑是为了不可避免的别离?
抑是为了孤独的散步,在寂静的田野森林之间。
他(她)还活着吗?他们现在在哪儿栖身?
他们现在究竟在哪儿栖身?
抑是他们早已枯萎,正象这无人知晓的小花。
4、独特
†雅舍‡(节选)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蓖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13 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四、感受的基本方法 1.体验
既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认知方法,同时又是伴随着强烈主观情感的心理活动。①生命性
a.由于体验强调亲身经历,亲自体会,是在具体实践中去获得认知,而不是在书斋中凭空捏造臆想,因此体验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是鲜活的而非呆板的,它具有动态的生命性。
b.由于体验强调主动性、主观性,是伴随着主体情感、意志、思维等的心理感知,所以体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而不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因此具有积极活跃的生命性。
c.由于体验是指向内心,强调生命的意义,对生命价值表现出强烈的关怀,所以体验是美学的哲学的,而不是自然属性的,因此具有人文色彩的生命性。② 情感性
实践:社会实践
心理实践(是对不存在于眼前的事物进行设身处地地感知,由此获得感受的一种体验方式)
‚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他们手中都可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
作家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
—— 朱光潜
③ 强烈性
‚神赐迷狂‛(柏拉图)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体验的要求
①“诗意地理解生活”
即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体验对象的美学和哲学的意义,包括体验对象与生命、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它们自身的审美意蕴,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和面目表象。
② 融入情感 2.推测
就是凭借已知的经验,从眼前的事物中根据推断来猜测、获知不在眼前的事物的认知方法。
蝉与纺织娘
——郑振铎
第二天,还不放晴,再过一天,晴了,天气却很凉,蝉声乃不再听见了!全山在鸣唱着的却换了一种咭嘎……咭嘎……的急促而凄楚的调子,那是纺织娘。
‚秋天到了。‛我这样的说着,颇动了归心。3.联想
‚联想乃是和一已知的事物一起,同时想到其他与此有关的某些事物的一种精神的禀赋。‛
时 间
——刘延湘
时间是一辆汽车疾驶的马路
马路是一条静默的河流
河流是海洋躯体的手臂
而海洋呢
是群鸥谈话的广场
以及生长时间的土地
†听听那冷雨‡(节选)
——罗蒙诺索夫
——余光中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4.想象
是人们运用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思想感情的积累创造出与现实并存的虚构的影象的思维能力。
驶向不知名的地方的全部诗意,航行的诗意,闯进别的纬度和别的星座的人那种心灵的全部颤动,这一切仿佛都凝结在这张地图上。人们用圆规在地图上测量雾气弥漫、一望无际的大海,被圆规刺破的每个小孔都像神话般迷人。这些小孔是伟大的船长、新大陆的发现者、用自己的生命美化了我们人类的狂暴而勇敢的幻想家,用他那只坚强而细心的手在遥远的海洋上刺出来的。
——巴乌思妥夫斯基†浪迹天涯的缪斯‡ 5.通感
又被称为“能感”或“联觉”,是一种感知挪移的现象。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钱钟书
‚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孔颖达†礼记正义‡)
‚故歌者,上为抗、下为坠,……累累乎端为贯珠。‛(†礼记〃乐记‡)
‚声音有尖锐、钝重之分‛(亚里士多德†心灵论‡)
‚美妙的声音百合花也似‛(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音乐摇曳使人好象感到光芒在水面浮动一样。‛(培根)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五、感受能力的培养
1.升华感知 2.培养感情 3.丰富积累 4.追求独特
a.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变换角度 c.使用多种感受方法
黑夜: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每个白昼/都要落尽黑夜沉沉/像有那么一口井/锁住了光阴(聂鲁达)
夜
——马雅可父斯基
血红与苍白已被揉皱而抛弃,墨绿里洒上了一把灿烂的金币,黄黑的燃烧的牌一张张分发开去,发到争先跑来的窗户的黑手里。
雾
——桑德堡
迈着小猫的脚步
雾来了
它静静地蹲坐着
看看港口
看看城市
然后走开去
第四节 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的含义及特性(法国)笛卡儿:我思故我在(捷克)米兰〃昆德拉:我在故我思
‚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由于思想,人囊括了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帕思卡尔†思想录‡ 思维这种意识活动的过程即思考 思维这种意识活动的结果即思想
→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两个基本特性: 间接性(与感知相对比): ○思维的对象具有间接性 ○思维的认知方法具有间接性 ○思维的结果具有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在认识意义上具有概括性 ○思维在实践意义上具有概括性
二、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 1.取材离不开思维
‚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看的时间仅占5%,其余有95%的时间都用于思维。‛(美国阅读学专家汀克)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老师: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她们只是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的孩子。
老师: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18 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
老师: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 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 ;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老师: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2.构思依赖于思维 3.行文修改得力于思维
‚写作乃是自我确定的一种形式‛ —— 萨 特
许三观开始哭了,他敞开胸口的衣服走过去,让风呼呼地吹在他的脸上,吹在他的胸口;让浑浊的眼泪涌出眼眶,沿着两侧的脸颊刷刷地流,流到脖子里,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泪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脚在往前走,他的眼泪在往下流。他的头抬着,他的胸也挺着,他的腿迈出去时坚强有力,他的胳膊甩动时也是毫不迟疑,可是他脸上充满了悲伤。他的泪水在他的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象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象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象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象渠水流进了田地,就象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
三、思维的类型 1.形象思维
是指运用表象再造新形象的思维形式。
具象:是以具体物质为基础的知觉形象。
表象:是离开具体物质的记忆形象。爱荷华的红叶
——艾青 秋天了
爱荷华树叶红了 红得象桃花 红得象晚霞 红得象鲜血 红得象火焰
在阳光照耀下
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
别林斯基:‚诗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
‚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
2.抽象思维
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真理越辩越明
(概念)今天我方的立场是真理越辩越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辩则是以一定的逻辑基础为规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不同的观点交流、交锋;而明即清楚明晰。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说真理在与其他思想的论辩中更加清晰明白。
(判断)人类的历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传播真理,进而摆脱蒙昧、无知、愚笨的历史。我们热爱真理,敬仰真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推理)然而,认识真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辩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人们为了寻求真理,要同无知辩,同偏见辩,向未知挑战,与荒谬斗争,同强权抗衡。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辩是使真理明的充分条件。
思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否能同时并存?
美国著名学者阿恩海姆认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互相表达的。
儿童:什么是抽象?
父亲:抽象就是不能触摸的东西。
儿童:咳,我懂了,抽象就是像上帝和毒漆树一样的东西。
什么是快乐?
温家宝:‚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引自艾青†窗外的争吵‡ 3.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也称做顿悟。它是人们借助直觉启示所猝然迸发的一种领悟或理解的思维形式。
钱学森:“第三思维” 屠格涅夫:“神的君临”
艾青:“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愉快的邂逅。”
灵感思维的特点:①偶然性②顿悟性③瞬息性
歌德:‚事先毫无印象或预感,诗意突如其来,我感到一种压力,仿佛非马上把它写出来不可,这种压力就像一种本能的梦境的冲动。在这种梦行症的状态中,我往往面前斜放着一张稿纸而没有注意到,等我注意到时,上面已写满了字,没有空白可以再写什么了。‛
‚满城风雨近重阳‛ ——(宋)潘大临
‚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放灵手捉住。盖于略前一刻亦不见,——金圣叹论†西厢记‡ 思考:
灵感思维可以独立操作吗?
灵感思维可以坐等降临吗?
四、思维的要求 1.思想要深刻精辟
‚我们常说自己眼高手低,其实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手高要下苦功的,但是眼高是第一,这样才能写出好东西。‛ —— 曹禺
天真的预言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2.思路要清晰有序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 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 3.思维要迅捷敏锐
墙上的马 一匹马,被水墨钉在墙上
它的思念飘零
它的肉体和啸声
薄成一张宣纸
我了解它的饥渴和焦虑
所以,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代替它 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知何故,却于此一刻忽然觑见,若不捉住,便更寻不出。‛
在城市的水泥地上
奔跑,苦苦寻找
一棵鲜嫩的草 思考:有哪些思维方法?
五、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崭新的思维内容,并能产生全新的思维成果的高级思维形式。它具有开放性、多向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1、开放性:
†湖南大雪‡
——洛夫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子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2、多向性
思维定势:是指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思考路线。
‚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忽然就离开了那绿色的属性,就离开了它的‘本质’。离开了树干上那无边无际的集体,选择了它自己内在的、从未深露过的深红或褐黑。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个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还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
——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
3、动态性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那么,它有多高?
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思考: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类型?
创造性思维举隅:
1.求异思维:又叫逆向思维,反向思维,它发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特点,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背逆常规常态。
2.发散思维:又称多向思维,它发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特点。它以某一已知的信息材料作为出发点,将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扩散,通过联想、假设、推断等方式组合材料,建构篇章。
3.组合思维:又称聚敛思维,它与发散思维相反,它是将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可组合的因素聚敛在一起,形成让人耳目一新的思维 成果。
4.颠倒思维:又称溯源思维。颠倒思维不是颠倒是非,而是顺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并存在因果关系,颠倒思维就是先果后因,追根溯源地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5.类比思维:是用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比较的思维方式。6.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① 辐射式:一方面可尽情联想,无边无际,但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又能收回来。
② 连续式:这是一种环环相扣的联想,可以无边无际,没有终点,自然收束。联想思维在内容上可分为:
① 接近联想:在时空上相接近的事物之间进行的联想。
② 类似联想:在形态、性质上相接近的事物之间进行的联想。
③ 对比联想:在性质、特征上相反的事物之间进行的联想。7.假想思维:通过假设展开想象的一种思维方式。
8.变形思维:是对生活原型进行变形处理的思维方式。
第五节 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
一、想象的含义及作用
(想象就是人们运用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思想情感的积累,创造出与现实并存的虚构的影象的思维能力。)
想象就是对已有的表象信息经过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或思维过程。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 ——†山海经‡ 作用:
1、想象可以弥补和突破生活的局限
‚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见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2、想象可以推动创造,开拓写作空间
‚我把虚构和现实的对比估计为98比2,当然,关于1910 年和 1919年俄国的现实,我知道很多生活事实。但是,只有把这些事实撇在一边而跨到想象的天地中去,我才能创造人物——我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遇到过,但仿佛无疑地存在过的人物。‛ ——(俄)费定
早 春
——汪曾祺
新绿是朦胧的漂浮在树梢
完全不象叶子
远树绿色的呼吸
二、想象的特征 1.丰富性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刘勰†文心雕龙‡
2.现实性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象者,皆谓之象也。‛
‚(想象的)心灵始终飞翔在高空,(想象的)脑袋在腾云驾雾,(但想象的)双脚却在大地上行进。‛
——巴尔扎克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
‚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 3.目的性 4.清晰性 5.差异性
产生想象的头脑具有主观差异性
构成想象的表象具有客观差异性
三、想象的类型
1、再造想象:依据现成资料的描述和显示,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资料的描述和显示,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
1.获取表象 → 提高储材能力 2.连接表象 → 提高联想能力
要造就一片草原……
——狄金森
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如果找不到蜂。
3.丰富表象 → 提高设想能力
‚我是一班人,独自扮演许多人物,手舞足蹈,忽男忽女‛‚而有的作家,当他写自己的主人公骑马在森林里游行,风吹得黄叶飒飒飘落的时候,他会感到自己就是马,就是风。‛(老舍†出口成章‡)
①设想能为想象提供明晰性和真实性,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
②设想能丰富想象的内容,为想象的展开提供依据。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教学目标:
1.弄清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概念,掌握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通过训练,提高采集材料、提炼材料、安排结构和使用语言的能力。3.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
教学重点: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写作载体的内质
一、材料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
《辞源》:凡自然资源可供制造成品者,均称材料。
材料:“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也”及“金木水火土也”
基本定义:指作者收集、摄取到的一切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文学创作中:
素材:指写作者在创作前从生活中积累起来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具有零散性、片段性和可感性的特点,有待于作者进一步加工。
题材:指在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提炼后写入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完整性的特点。2.分类
材料的特点
事实性材料: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具体事实,包括人、事、物、景等
观念性材料:指在对社会生活观察实践后逐步形成的观念、意识、看法等抽象的材料的性质:正面材料、反面材料 材料的价值:一般材料、典型材料
材料的位置:中心材料、背景材料 材料的形态:个别材料、综合材料 材料的来源:直接材料、间接材料
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理念,包括科学原理、定义、结论以及广为流传的警句、格言、谚语等。
一块钱。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
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这我可真火了。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些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
我可怜的七角钱……
我已经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他的毛笔蝇头行草是很著名的,我收藏了将近30年的来信,好几大捆,可惜在令人心疼的前些日子,都散失了。有关传统艺术系统知识和欣赏知识,大部分是他给我的。
那一段时间,他用了许多精力在研究传统艺术,因此我也沾了不少的光,他为我打开了历史的窗子,使我有机会沐浴着祖国伟大传统艺术的光辉。
在1946年还是1947年,他有过一篇长文章谈我的父母和我的行状,与其说是我的有趣的家世,不如说是我们乡土知识分子在大的历史变革中的写照,表面上,这文章犹如山峦上抑扬的牧笛与
与江流上浮游的船歌相呼应的小协奏。实质上,这文章道尽了旧时代小知识分子、小山城相互依存的哀哀欲绝的悲惨命运。我在傍晚的大上海的马路上买到了这张报纸,就着街灯,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眼泪湿了报纸,热闹的街肆中没有任何过路的人打扰我,谁也不知道这哭着的孩子正读着他自己的故事。
——黄永玉†给艺术两小时‡ 材料的作用
1.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
材 料
基本情节:一位穷乡僻壤的老师,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终于培养出山里第一批大学生。
结尾1:该教师因疾病缠身而溘然长逝。主题:歌颂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尾2:该教师因民办教师转为公职教师的政策迟迟未落实而毅然出走。主题:惋惜之余鞭挞官僚作风和轻师抑教的世俗之风。结尾3:该教师因此被提拔为教育局长并成绩斐然。
主题:只要是金子,在什么环境下都能闪光。结尾4:该教师升官后却一事无成。
主题:作出成绩不一定当官,每一个人都有适合他的位臵。人尽其用,但更应人尽其才而用。
2.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杂 诗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材料的积累: 1.经心
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有意注意”,指在积累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紧张状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
‚夫储材之法,可蓄之于平日,而不能取之于临时……旁皇四顾,神志萧索,及至文成之后,非枯寂无聊,即罅漏百出。‛
——清 〃 吴曾祺
2.细心
指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要精微细致地观察和认识,做到观察的深入和认识的全面。
熟练与陌生
——史铁生
‚……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离开熟练,去谛听去领悟去跟随那一片混沌无边的陌生。‛ 3.贪心
指对材料要尽可能多地占有。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30 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茅盾
‚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豫储。初不必有所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
‚他脑子里总是储备丰富,无论古今中外,大小题目,他都能应付自如。‛(许广平)4.耐心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柳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那就是文学作品。
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一)材料的选择
“选用的时候,可就要象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使扣下来,不让过卡。”(茅盾)1.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A 材料与主题无关 B 材料堆砌,淹没主题 C 材料分散,各自为阵 2.选择新鲜生动的材料
新鲜是指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情,对社会人生的最新看法或感受 生动是指材料具体形象,富含情感,有丰富的象征意义。3.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指某一类材料中最富有鲜明个性和典型特征,最具代表性并且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
‚他(赫尔岑)的母亲路易莎和他的幼子柯立亚乘船遇难淹死在海里;他的夫人 ——巴乌思妥夫斯基
娜塔里雅患结核症逝世;他的17岁的女儿自杀死去……他只活了58岁!但是苦难并不能把一个人白白毁掉。他留下了30卷文集。他留下许多至今还是像火一样燃烧的文章。它们在今天还鼓舞人们前进。‛(别林斯基)4.选择真实的材料
刘勰†文心雕龙‡:‚事信而不诞‛
艺术真实:就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更艺术地,更高屋建瓴地反映生活本质意义的真实。
‚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是会有的实情‛(鲁迅)
(二)材料的使用
‚一个蹩脚的记者可以把一个有趣的素材变成一则毫无用处的简讯,而一个优秀的记者则可以把一个毫无用处的素材变成一篇饶有趣味的作品。‛ 1.确定材料的性质特点。2.确定材料的先后顺序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三、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 鲁迅†死‡ 3.确定材料的详略疏密
重要的材料详,次要的材料略 具体的材料详,概括的材料略 人所不知的详,人皆知晓的略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姜夔)4.显示材料的浓淡深浅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酌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奥地利‟茨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三、主题的含义与特性
(一)“意”的含义及类型
‚圣人立象以尽意‛(†易传‡)
立意: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状写、论说、抒怀等方式表达意、理、情等最基本的内容和核心意义。
“理”、“志”、“主旨”、“主题”
“主题”:出自希腊文thema,后传至德国,原是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有鲜明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主旋律。
主题三大类型:
1.思想类主题:凡具有影响和主导人们立身行事的社会 性功能的文章,其主题属思想性类型。
2.情感类主题:凡以抒情为特征,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 乐等情感为主的文章,其主题属情感化类型。
3.认知类主题:凡以介绍、传播、告知某方面的知识、信息、事项等为主的文章,其主题属认知性类型。
(二)主题的作用
‚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和忍耐的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他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人类昔日的荣耀……诗人不应该单纯地描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他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基石和支柱。‛
——福克纳 1.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⑪从主体角度说,通过主题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感情,展现一定的精神风貌。⑫从载体角度说,通过主题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增强文章的美学价值。⑬从受体角度说,通过主题使读者获得认同感,唤起人类的普遍经验,引起共鸣。2.主题为文章的统帅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
⑪以意取材 ⑫以意谋篇 ⑬以意役法 ⑭以意谴词
(三)主题的性质 1.主观性
‚情节大致相同的同样题材,在海涅笔下会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刺,而在倍克那里成了对于把自己和无力地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作同一个人的诗人本身的讽刺。……前者以自己的大胆激起了市民的愤怒,后者则因自己和市民意气相投而使市民感到慰藉。‛
—— 恩格斯
混 浊
一条混浊的大河。
一只小小的划艇载着一胖一瘦两个人,瘦子坐在船头,胖子坐在船尾。水底莫非有一只吞了钩的大鱼?那船好似被拖拽着,要吸进那深不可测的旋涡中——排沙泄流洞就在前面,河水一边发出怒不可遏的狂吼,一边搅起黄风般的漩流。
岸上的人见了,禁不住声声发喊:‚快回!‛船上的人不呆,胖子和瘦子一起拼命打圆了桨,然而,那船依然向深幽幽的洞口滑……
岸边的人都看见了,胖子忽然跃起身,坚决地从船上跳进了水里,瘦子忽然弯下腰,坚决地向船里一缩……
小船被吸进了洞中。
胖子拼命游了一段,终于沉了底。小船却奇迹般穿越了几百米隧道,从下游的洞口弹射而出,将瘦子平安地载回。
有人感叹胖子死得勇敢,他勇于跳入水中求生。躺在船上的是懦夫,而懦夫总是容易侥幸地在世上活着。
有人赞叹瘦子活得勇敢,他敢于留在船上,穿越那地狱般的隧道。而胖子的勇敢本身即是一种怯懦,他怯于穿越那可怕的通路。
人们询问瘦子:彼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却哑了似的沉默着,只木然地忘着大河。
河水是混浊的,似乎永远也不会澄清。2.客观性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无限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3.认同性 4.时代性
情感话题:冲破封建礼教,歌颂自由恋爱 在泯灭人性的时代讴歌爱情的坚贞和永恒 讨论在市场经济和物欲横流中的现代婚姻
(四)主题的存在方式 1.鲜明主题和含蓄主题
鲜明即指明白晓畅,含蓄即指隐蔽委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李商隐《乐游原》 白居易: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观刈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李商隐:‚不着议论‛‚有案无断‛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福克纳:‚(最高明的办法莫过于)表现树枝的阴影,而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 鲁迅:‚畅达也自有畅达的好处,正不必故意减缩。例如玄同之文,即颇注详,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 2.单一主题和多义主题
单一主题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
多义主题指主题在作品中呈现多元化趋向 〔法〕 杜拉斯《情人》 四、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一)主题的确立 1.觅意:在生活中寻觅
在材料中寻觅 2.炼意:正确
深刻:即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能昭示问题的根源,反映事物普遍意义的主题,它是对事物深层意义的揭示。
唐文宗 李 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书法家柳公权:薰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文学家苏东坡: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县令: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鸟窥眉下翠,鱼弄口旁珠。
李白: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3)新颖:
①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竹似伪君子,外坚却中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 ②善于选取独特的视角
(二)揭示主题的方法 1.明点 ①标题点
②片言居要
(晋)陆机‚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清)刘熙载‚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a.开宗明义 b.篇中道情 c.卒章显志
2.暗点:即不直接点题而采用暗示来揭示主题的方法。一般有双关、比喻、象征、反讽等方式。
3.不点:①用形象说话
②用事实说话
③用意象、意境说话
案例分析:说说下文的主题是什么?主题表现的方式又是什么?
一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终日愁眉不展。有一天,走过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断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老人又问。‚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超过了1000万元啊!‛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看来,感叹自己不幸的人,并不是由于幸福之神从未光临过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物欲,无法因自己的拥有而感到幸福。
第二节 写作载体的外形
一、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
(二)结构的形式 1.开头——“凤头”
开门见山:即直奔主题
曲径通幽:即先言他事他物而引出主题
罗素《我为何而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珄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文章紧抓这三种感情,按先后顺序阐发。
这类开头或直接点明题旨,或切入中心内容,简练而明确,读者易于了解全文宗旨。
王小波的杂文†肚子里的战争‡:
我年轻时,有一回得了病,住进了医院。当时医院里没有大夫,都是工农兵出身的卫生员——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话虽如此说,穿着白大褂的,不叫他大夫又能叫什么呢。我入院第一天,大夫来查房,看过我的化验单,又拿听诊器把我上下听了一遍,最后还是开口来问:你得了什么病。原来那张化验单他没看懂。其实不用化验单也能看出我的病来:我浑身上下像隔夜的茶水一样的颜色,正在闹黄疸。
我告诉他,据我自己的估计,大概是得了肝炎。这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当时还没听说有乙肝,更没有听说丙肝丁肝和戊肝,只有一种传染性肝炎。据说这一种肝炎中国原来也没有,还是三年困难时吃伊拉克蜜枣吃出来的——叫做蜜枣,其实是椰枣。我虽没吃椰枣,也得了这种病。大夫问我该怎么办,我说你给我点维生素吧——我的病就是这么治的。说句实在话,住院对我的病情毫无帮助。但我自己觉得还是住在医院里好些,住在队里会传染别人。
这篇文章开头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表明文革时期的荒诞。2.主体
“主体”在这里指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主要部分。文章要讲述的主要内容,要议论的中心问题一般都包括在这一部分。相比较而言,开头和结尾更多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而文章的主体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及情感内涵。
文章主体要体现:“充实丰满” 3.结尾——“豹尾”
“力截奔马”式:
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活该。‛
东山魁夷†听泉‡:‚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地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委婉含蓄”式:
契诃夫†万卡‡:‚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
二、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结构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意义段。
段落:指在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也叫自然段。重点:层次组合方式
纵式组合:所谓纵式组合指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包括:按事件发展或人物经历的时间顺序排列;按作者或人物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排列;按客观事物、事理展开的逻辑顺序排列等。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各层次之间是延续与承接的先后关系。
横式组合:指按空间顺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安排层次。这类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各层次之间呈现依次展开的并列关系。
纵横交错式组合:指在纵向推移中,展开横向的方面,或在横断面上插入纵向的发展。这种结构方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多用于长篇文学作品、通讯和报告文学以及有关历史记载等文体的写作中。
(二)结构的基本要求 1.形式匀称 2.衔接紧密 3.节奏鲜明
三、语言的功能与素养
语言素养的培养
言为心声,不管写什么,作为传播“心声”的文字,其基本要求前人总结为三点:信,达,雅。
信,准确。
达,就是通畅、明白。
雅,不单指文通字顺,还要做到雅致、美丽、生动、形象。如何培养?
1、吸收生活中的鲜活语言 听:注意倾听。
2、博览群书,从书本上学习
读。从书中可以学到语言。
记。注意搜集和积累,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
3、在写作实践中加强训练
练:多写多练,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能力。
老舍(参见《多练基本功》,《出口成章——经典新读·文学课堂》,老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第三节 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一、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
(一)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身:五官感觉正常 心:受体的解读心理状态
(二)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
包括受体的文化水准、智力水平、知识面(如哲学、历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土 娄,酌沦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三)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
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读者也不能闭门造车,读懂一篇作品,需要相关的生活经验。
二、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一)求知性
在茫茫太平洋上有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岛上四季长青,温暖如春,特别适于生存,但是四周的海水、海浪时常会漫过丛林。假如把你和一群人置身于岛上,你们会恐惧,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海水会淹没这里;但如果岛上有一本说明书,说一天的什么时候,海水会准时淹到丛林里,其它时间可以尽情的玩,作为冒险旅游,也许有人会尝试。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的恐惧源于对未知的不了解。因此也激发了人类无尽的求知欲。
(二)交际性
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从交际的形式来说,可分为口头语言交际、书面语言交 40 际与电脑语言传输交际三种。明确读者解读的交际性,有利于提高整个书面交流活动的质量。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应用文体的写作与阅读上
(三)创造性
美国作家爱默森在《美国的哲学》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说:“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
创造性地阅读,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读书的境界。只有创造性地阅读,才能把知识宝库中的“金矿”筛选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举一反三,做到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三、解读原则与方法
(一)解读原则 1.类型性原则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把“观位体”看成是文章解读的首要任务。所谓“观位体”,即要求对文章进行类型分析,或是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这应是解读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则。2.整体性原则
坚持整体性原则——即要把文章当作有机的整体去解读,而不能囿于一隅,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因一叶而障全目,顾此失彼而曲解了作品。3.深思性原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 解读文章因疑而思,因思而通,因通而解。
(二)解读方法 1.笔读法 2.声读法 3.分类法
目治之书,浏览一遍即可; 口治之书,不仅看而且要背;
心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 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应摘其要写下来。
4.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在阅读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5.圆识法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书面材料的解读称为“圆识法”。
第四节 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
(一)读者的解读素质决定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每个人的理解会各有侧重,因为受到接受者的身心感觉、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等素质制约,读者会按照自己的心理定势选择对作品的理解。
(二)读者的解读意识决定着对作品的选择
下面两首爱国诗,你喜欢哪首? 《我爱这土地》 《七子之歌·澳门》
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
(一)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
(二)词句意义建构层
(三)意象意境建构层
夏丏尊和叶圣陶在合著的《文章讲话》中指出:“文艺这东西,看是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
案例分析:读下面的诗,体会语音语调 魏尔伦:《泪水流在我心底》
(二)词句意义建构层
清代某文人,一日正在窗前读书,一阵微风吹过,将书吹翻过几页,这位文人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谁知,被人告知官府,无意之间招来大祸,官府以蔑视清王朝罪将其斩首,因为官府认为,“清”是当朝国名,“清风不识字”就是辱骂国家。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也有引申意义,但只有几个词语放在一起,形成一句话,那意思就会尽可能单一,而不是混杂,为了正常有序的交流,通常是一句话只能表达 42 一个意思,如果有多个意思,那就是语病。
(三)意象意境建构层
这是文学语言的特殊形式。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包括实用文语言)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意象、意境。
三、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
概括而言,作者的这种读者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作者创作作品之前需要对读者对象加以确认,即解决好为谁而写的问题。一个作品并不是令每一个读者都感兴趣的,它是为一定的读者群而存在,没有一定读者群的作品自然不可能是成功的作品,它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第二:作者创作作品要尽可能借助最恰当的形式让读者理解,这是作者创作时必备的思想前提。如果作品表达晦涩,甚至不知所云,便难以实现载体与受体的双向交流。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感知、运思、行文的特性和交叉递变过程,掌握感知、运思、行文的基本方法。
2.辨识感知与采集、运思与构思、行文与表述三组概念。3.认识写作行为过程是认识和表达的矛盾统一过程。教学重点:感知、运思、行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写作感知
写作过程包括了感知、运思、行文三个阶段。“感知”、“运思”、“行文”体现着写作“物—感—思—文”的转化和生成规律,与写作行为的发生、进展和归宿基本对应。感知、运思、行文在整个写作行为过程中既是以纵向发展的态势向前推进,同时这三个阶段本身也是一个相互渗透,彼此包容的整体。
物
感
思
文 感知
运思
行文
一、写作感知的特性
感知原是心理学上的名词,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写作感知是一般感知的特殊形式,它以主体实践为前提,是一种在生理基础上认知和接纳信息,而最终以触发情感、启动思维、获得心理感受为目的的活动。
写作行为的发生,对个体来说,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思,因感而起;情,因感而生;文,因感而发。正是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作者找到了使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相沟通的渠道。作者对外物独特的感知体验、独特的发现和认识制约着写作行为过程的轨迹,并表现出了与一般感知不同的特殊性。
(一)个体的差异性
感知的个体差异性与一个人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素养、情感爱好等密切相关。当写作感知以主体心灵相感应,以独特视角相观照时,所获得的感知就因强调个性而具有差异性。
(二)对象的选择性
选择往往受主体需要的影响,在其兴趣范围内发生。
凡是对写作有一定作用,能够激发写作情感和写作欲望的信息,主体倾向于选取 44 和记忆;反之,主体则会漠然视之。
(三)感知的审美性
写作感知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选择性,归根结底是由写作感知的审美性所决定的。
写作感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它以情感体验为中心,将事物的外在形式与自身的情感心理活动相契合,最终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与深邃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的审美世界。
二、写作感知的过程
(一)三级选择
客观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人的感官,但写作主体并非都能对此引起注意和反应,而是有所选择的。写作感知在由生理层面向心理层面转换推进时,表现为“三级选择”的过程。
1.目标选择
任何感知都要有特定的对象,这种发生在生理层面的第一级选择叫“目标选择”。如登高山而远眺,推窗而观望。
2.定性选择
这种由客观物体和主体心理双重作用下的第二级选择叫 “定性选择”。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对象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兴趣,如画家往往关注于图像信息,而音乐家则可能对声音信息更为敏感与关注。
3.抽提选择
当以“目标选择”为基础的“定性选择”完成后,由神经生理过程的层面便开始了向心理过程层面的过渡与转换,与写作无关的信息被舍弃,只选择和保留对写作意图有一定作用的信息,这种围绕写作目的所进行的第三级选择叫“抽提选择”,这一层面的选择对写作感知领域有着直接推动的意义。
三级选择分别描述着生理的感觉和心理的知觉过程,也即描述着写作感知的过程,是写作行为的重要开端。
(二)三种趋向
1.由模糊趋向清晰
写作主体对对象的感知,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另一方面,主体思维的运行本身也是一个逐渐清晰,逐步明朗的过程。
2.由无序趋向有序
积极活跃的感知主体就对流动易变、混杂并陈的表象按照写作意向进行归纳和整合,事物的无序状态,就能在感知过程中逐步趋向序列化、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为运思的进一步加工提供有用的依据,为行文表达的明晰畅达、层次分明创造条件。
3.由残缺趋向完形
写作感知过程中,受着情感和理性双重制约的主体,为着写作的需要,总是从有机的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去感知客观事物。
然而被感知物很可能以一种不连续的、残缺甚至支离破碎的形式出现。主体会产生一种追求完整、完形、完美的感知兴奋,整合破碎、补充残缺、弥合断痕,试图将感知物修补为“完形”,使感知达到理想而饱满的状态。
(三)三层递进
写作感知过程存在着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的双向同构现象。
感知是人与物的相互观照。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产生于主体,引起主体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感知作用于客体,引起主体对客体不同层面的概括和认识。
1.主体对事物外在层面的感知
对事物外在层面的写作感知处在初级阶段,由生理上的反应引发对事物现象的描述。
用描写法所展示的画面或形像,多是停留在对事物外在层面的感知上,所传达的美感信息或理性的蕴含,也多是写作主体受客观外物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性的反馈。
2.主体对事物的浅层感知
对事物浅表层面的写作感知处在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渡阶段,生理与心理反应相互融合。
在写作意识上,由对感知物现象的描述向感知物的浅表层推进,试图剖析感知物。浅层感知已经有理性参与,并向着科学理解和审美理解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3.主体对事物的深层感知
深层感知是一个充满了认识、心理、审美、情感、理性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审美的,也有非审美的。也就是说,深层感知不仅关注感知对象美的特征和本质,而且力图发现感知对象的外在形态同本质特征的联系。它常用理性的眼光,去理解和概括事物的性质和意义,洞察事物内在的本质,并最终将所获得的认识转化为思想或概念。
三、写作感知的方法
(一)开放器官 观察体验
观察体验是写作感知的最基本方法。
观察体验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有独特的发现。
观察体验的前提是开放感官,竖耳张目;设身处地,感悟生活。
观察体验的具体方法很多,如选好角度、纵横比较、持久锻炼、勤于记录等。
(二)走向社会 调查采访
调查采访是感知生活、集纳写作信息的重要方式,它与观察体验不能截然分开。首先要真诚和热情;其次要求实和细心。
调查采访的方法很多,有文献调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
调查采访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
一是调查采访前的准备。
二是调查采访活动的展开。
三是调查采访后的梳理。
(三)手脑并用 阅读集录
阅读集录是间接地感知生活,了解社会和人生,汲取文学艺术营养,获得科学信息,进行写作借鉴的有效手段。
阅读集录可以开阔思路,引起文思,了解写作规律、方法,丰富写作积累的仓库。读书笔记有四种记法:略记、详记、摘记、印象记。
第二节
写作运思
一、写作运思的特性
运思即是思维的运行。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物化思维,即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写作运思以感知为基础,为行文创造条件,并与感知、行文相互渗透,交错行进,贯穿于写作的始终。
(一)运思的广阔性
所谓广阔性,是就思维的对象而言。写作运思并不局限于当下正在思维着的特定对象,而是能够由此生发联想,让记忆敞开大门,使那些在意识中甚至是潜意识中与当下思维对象有某种关联的事物都浮上意识表层,成为运思丰富而广阔的内容。
(二)运思的多变性
写作运思最突出特征是动态多变性。它概括和描述着变化无穷、发展先进的运思 47 世界。
动态多变性的集中表现是运思的模糊。这种模糊是指主体在运思中对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认识的多义性、多角度性,运思方法与层次的不同性、交叉性,以及信息交换时相互作用、影响产生的渗透性。
(三)运思的敏捷性
所谓敏捷性,是就思维的速度而言,是指善于抓住客体事物的特点,并在头脑中作出迅疾反应。
写作主体在写作状态中,往往排除一切干扰,心无二用,精力集中,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极为敏感和专注,因此往往也就能对外界作出迅速的反应和思考,呈现出思维敏捷的特征。
(四)运思的深刻性
所谓深刻性,是就思维的程度而言,是指善于从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
只有剥去现象表层,方能触及到事物的内核。当然,要达到思维的深刻,必须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推理,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导出事物的本相。
(五)运思的独创性
所谓独创性,是就思维的品质而言,是指思维不落窠臼,别致新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写作运思既是个体的,又是创造的。
思维独特,才会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构思以及独特的表现。
二、写作运思的过程
写作运思,就生理机制而言,是人脑整体性作用下的数万亿个细胞积极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就进程而言,是生活心灵化(客体主体化)和心灵生活化(主体客体化)的方向相反且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转化运动。
(一)由模糊到清晰推进
随着运思进行到一定程度,当主体对思维内容的掌控和梳理逐渐加强,写作思维(思路)就会按照一定的方向、朝着一定的目标行进,并受着一定目的的制约和前景的吸引。
在目标的指引之下,写作运思就会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多向动态转为定向专注,思维的方向不仅明确,而且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也趋于明朗。
(二)由具象到抽象推进
在经过了触发、静思、入迷的三种思维状态之后,主体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渐全面和深入,运用联想、引申、排列、取舍、去芜存菁等手段,写作运思就会由繁杂到单纯,由具象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刻,最后向深刻的理性王国迈进。
写作运思也只有从具象过渡到抽象,才能提升思维活动的品质。
(三)由整体向局部推进
1.整体运思
整体运思是主体创造精神产品时在宏观上所进行的思考与把握。它常常表现为运思的连续性、综合性、完整性和立体化,并受整一和均匀规律的制约。其进程沿三条认识线交叉推进:
(1)认识线——立意定体(2)信息线——选村取事(3)布局线——构架谋篇 2.局部运思
局部是事物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一个阶段。虽对全局有着影响,但不能贯穿全局,可视为局部运思,其主要内容有三点:
(1)思考层段(2)推敲枝节(3)生成句子
三、写作运思的方式
运思方式,其实质也就是思维方式。“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认为,神经回路具有不同的构成方式,分别具有发散、收敛、突现的功能。写作运思正是综合体现这些功能的复杂精神活动。因此,发散、收敛和突现也相应地成为运思的基本方式。
(一)发散型运思
发散型运思,就是写作主体有目的地围绕一点生发,或受外界信息(形象的,或理念的)刺激,引起思维向四面八方扩散,造成想象和联想,使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由此产生、创造出新的形象或观念。
发散运思的三个特性:流畅、变通、独特。发散的方法,以想象和联想为它的两翼。1.想象
想象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以情感为动力。想象 49 的神翼能自由展开,“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于现实的和非现实的领域,积极地补充思维链条中的空缺,把不同的事物神奇地联结起来。
辨别:审美性写作和实用性写作需要想象的不同。2.联想
联想是从一已知事物想到与此有关的其他某些事物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的特征,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接近、类比或对比思考,由此呈现出三种联想方式:(1)链环式(2)辐射式(3)跨越式
(二)收敛型运思
收敛型运思,就是集中运思的对象性客体,经过思维的筛选,摒弃和淘汰与运思目的无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
收敛型运思的基本过程是:收敛信息寻找“中心”→确立“中心”→围绕“中心”进行综合。
收敛的方法,以分析和综合作为它的两翼。1.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事、物、意、理、情的各方面进行解剖,拓展思路,为综合和收缩创造条件。
2.综合
感性材料的抽象化和抽象材料的系统化,都是综合的具体表现。
(三)突现型运思
突现型运思是一种豁然顿悟的运思。
它的一般进程是:苦思——搁置——断续思考——潜意识思考——机遇——脱颖而出(即顿悟)。
从苦思到潜意识思考是准备、酝酿的沉思阶段;机遇是灵感突发的外界诱因、引爆的火花;顿悟则是感知觉、意象和观念的豁然贯通与飞跃,仿佛电视屏幕上从光点的聚拢排列到刹那间突然成像,是一种疑窦顿开,文思如潮的思维状态。
1.沉思
沉思是突现的起点,也是突现的酝酿和准备阶段。当运思经过发散和收敛仍没有产生写作最佳方案时,主体就把这些思虑暂时丢开,让各种信息伴随着感知、意象、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由意识层转入潜意识层,等待着突发的时机。
第二篇:现**作总结
倒金字塔:指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这种结构方式很像倒置的金字塔。
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简称“五何”或“五个W”。
上行文: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传递的公文,如报告、请示等。
下行文:向下级单位传递的公文,如命令、决定、批复等。
平行文:向平级单位和不相隶的单位传递的公文,如函、通知、通报等。
发文字号:又称“文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和发文顺序号三项组成,置于版头下面横隔线之上居中的位置。
写作文体论:(1)文学文体(2)新闻文体(3)理论文体(4)应用文体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按照一定文体讲究章法技巧来记写思维成果,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播知识信息的精神生产活动写作的终端是形成各式文体。
写作的特性:1个体创造性2实践操作性3动态综合性
写作的文本性质:写作须由文字构成具有一定内容的作品,也就是以话语为单位的符号系统,并主要以纸质形态为载体。
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写作素质就是作者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生活素养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它既包括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主体思维所使用的语言概念及其思维程序、规则方面的知识。
优秀的人格品位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的动力源泉。人格品位影响文章的选材、立意。人格品位决定文章的格调、价值。
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一种美的欣赏和情感体验的活动,是人掌握世界、创造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人们的审美理想既可以体现为对美的追求和选择,又可以转化为净化情感的力量和文化创造的动力。
审美理想的创造:按美的规律创造美;美的创造需要激情;审美创造与知识
提高素养:1投身生活,投身实践,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2扩大生活阅历 人脑有四个功能区,即直觉功能区、记忆功能区、判断功能区和想象功能区,并由此构成了智力的四个组成部分: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写作主要就是调动四种能力,用语言进行创造的活动。
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他身体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强的自觉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因而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是写作主体必须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它对写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是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它能提高写作主体的写作素养;它能激发写作动机和灵感。
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具体表现在观察主体对观察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注意力、鉴别力和联想力三个方面。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注意力将为写作主体观察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观察主体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还要善于从比较中鉴别“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发挥对客体的鉴别能力,以求观察准确。鉴别能力强,才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不同的美来。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沟通点,即相近、相似、相关、相应、相反或者在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上。在观察过程中,要极力展开联想,让众多表象进入大脑,形成完整印象,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观察的方法:1定位观察.常用的观察点鸟瞰式,脔尝式,聚焦法。2移位观察3比较观察
感受是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感觉、知觉、表象。
感受能力的培养:感受能力不仅是写作主体由外向内的摄取能力,而且也是内在心理的加工能力。除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外,写作主体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1.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2.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3.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感受的种类:1.从感受器官来看有“五觉”感受,有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味觉感觉、触觉感觉等。2.从感受的方式来分有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它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以语言为工具,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从选材炼意到谋篇布局,从表现方法到语言选择以及行文修改等。
人的思维形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
思维的方法:1.归纳与演绎2.分析与综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与方法,能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异于他人、优于他人的新的思路、方法、认识、成果的思维。它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的有机的综合,具有敏捷性、概括性、新颖性、深刻性等特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辐射扩散2.辐辏聚合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在写作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是:推动构思的进行,突破时空的限制,塑造典型形象等。
根据想象的方式和形成的过程来看,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三类。
想象能力的培养:1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2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3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
客体同主体相对应。凡是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
写作客体的构成:1对象化的自然景观2群体化的社会生活3个体化的人生状态4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写作主客体的对照关系1“认识——反映”活动2作者的双重角色3文体与视角
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1“心物同型”与“天人感应”2“主客交融”与“物我融合”
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1双向建构的内涵2双向结构的自我调节
中介的三种形式:就写作的主、客体联结而言,中介有感觉、表象和语言文字三种形式。
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
写作载体主要有四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
材料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或写人文章中的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数据,例证,名言等
材料的作用1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前提2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撑3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选择材料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要选择表现主题的材料2.真实3.典型4.新颖
材料的使用要求1.材料的顺序要贴切2.材料的详略要得当3.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
主题的特性: 客观性;主观性;时代性
主题的提炼1.选择表现主题的角度2.追求一定的深度3.勇于推陈出新
提炼主题的要求1.主题要正确2.主题要深刻3.主题要集中 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
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二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构的形式1.开头(1)“开门见山”式(2)“曲径通幽”式2.主体:对主体的基本要求就是充实丰满,切忌空洞。3.结尾(1)“力截奔马”式(2)委婉含蓄式
结构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层次和段落。
结构的基本要求1.形式匀称2.衔接紧密3.节奏鲜明
从功能上来看,语体也可以分为 1.新闻语体2.文学语体3.理论语体4.应用语体
语言的要求1.准确2.简洁3.生动
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1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主要表现在:1)具有正常的五官感觉2)具有正确的解读态度3)具有良好的解读习惯 2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这方面包括受体的文化水准、智力水平、知识面以及文章素养等3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
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求知性;交际性;创造性
写作受体解读的原则1.类型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深思性原则
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1.笔读法2.声读法3.分类法4.比较法5.圆识法
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1读者的解读素质决定着他如何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2读者的解读意识决定着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解读
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1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2词句意义建构层3意象意境建构层
三、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一是作者创作作品之前需要对读者对象加以确认,即解决好为谁而写的问题,或者说写作的目的要明确。二是作者创作作品要尽可能借助最恰当的形式让读者能够理解,期待理解,这也是作者创作时必备的思想前提。
写作感知是一般感知的特殊形式,它以主体实践为前提,是一种在生理基础上认知和接纳信息,而最终以触发情感、启动思维、获得心理感受为目的的活动。
(一)个体的差异性
(二)对象的选择性
(三)感知的审美性
写作感知的过程:一)三级选择1目标选择2定性选择3抽提选择 二)三种趋向1由模糊趋向清晰2由无序趋向有序3由残缺趋向完形三)三层递进1主体对事物外在层面的感知2主体对事物的浅层感知3主体对事物的深层感知
写作感知的方法1开放感官 观察体验2走向社会 调查采访3手脑并用 阅读集录
运思即是思维的运行。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物化思维,即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写作运思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我们升华认识、疏通思路、理清材料、设计文章蓝图的必由之路。写作运思以感知为基础,为行文创造条件,并与感知、行文相互渗透,交错行进,贯穿于写作的始终。
(一)运思的广阔性
(二)运思的多变性
(三)运思的敏捷性
(四)运思的深刻性
(五)运思的独创性
写作运思的过程1由模糊到清晰推进2由具象到抽象推进3由整体向局部推进
写作运思的方式: 发散、收敛和突现型运思。
写作行文的特性
(一)操作性
(二)“外化”性
写作行文的过程1贯通气韵,以意领文2搭配词语,组合句段3建构句型,搭建段落4行文推进,篇章建构
写作行文的基本方法,即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公文的分类:国家法定的行政公文有命令,议案,决定,意见,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 函, 会议纪要。
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命令必须是乡级以上级别的国家权力执行机关,命令的内容也重要不容更改
命令的编号两种形式:
1、单独编号。中央政府和国家首脑颁发的命令均单独编号。
2、不单独编号普发类命令一般无须标明主送机关,如有特定送达单位,须标注。
决定由标题和日期、正文、结尾三个部分组成。(1)标题和日期。标题一般要完整写出发文机关, 决定事由和文种三项内容,有时也可省略发文机关。日期即会议通过或领导签发此项决定的日期,可写在标题之下,外用括号。(2)正文。其内容通常包括:一层是说明形势和有关情况,作出决定的目的与意义;另一层则是说明决定的具体事项,落实决定的政策、措施和要求等。层次之间用“特决定如下”或“特做如下决定”过渡。(3)结尾。可写“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公告是指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文件.公告由标题、正文、署名及日期几部分构成。标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正文: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依据、事项、结语。依据部分一般只用一两句话概括,如“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提议”,事项部分是重点,应写清有关时间、地点,由谁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一般不需要分析和评论。结语可写也可不写,若要写就在正文结束时另起一行写上“特此公告”或“现予公告”等惯用语。署名及日期:如标题中已出现发文单位,可省略。
通告是指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文件。通告由标题、正文、署名及日期等组成。标题《市税务局关于办理建立统一纳税登记的通告》正文,先写理由、依据或目的,之后“现将有关事宜通告如下”、或“特通告如下”,通告的事项部分。事项部分应写清楚通告的内容。结语部分多用“此告”“特此通告”等惯用语结束,或者也可以简明扼要地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正文部分一般由通知目的、通知事项、执行要求三项基本内容构成。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请示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几部分。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报告的用途:
(一)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二)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如《关于某某同志错误的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一事一文的原则
(二)坚持向一个主送机关请示
(三)避免越级请示
(四)要事前请示
(五)不得向领导个人请示
(六)不得请报混用
(七)请示语言要谦恭,尊重上级,不能用要挟命令催促口吻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批复和请示是互相配合使用的文种。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和日期等部分。
函用于向主管部门请求对某一事项予以批准;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接洽工作,询问事项,征求意见;用于答复问题;用于请求帮助及告知情况、催办事务。函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标题、正文、印章和日期几个部分。
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新闻体裁。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及时具体报道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地方风貌。
消息就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构成:标题、导语、主体、消息背景、结尾。
第三篇:现**作的特性
现**作的特性
A:个体的创造性:写作是由特殊劳动的个性化和主观性决定的。B:实践的可操作性:写作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具有劳动操作的性质。C:动态的综合性:写作时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
A: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B:鉴别力:观察主体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还要善于从比较中鉴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发挥对客体的鉴别能力,以求观察准确。
C:联想力:联想是由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沟通,即相似、相近、相关、相应、相反或者在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上。观察的方法
A:定位观察:定位观察指写作主体确立某一观察点,从这一特定的位置、角度对事物作观察。
B:移位观察:写作主体变换观察的距离与角度进行观察。
C:比较观察:是指将某一观察对象与其他观察对象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相互的特征与异同,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观察结果。感受能力的培养
A:培养明锐的感知能力B: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C: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人思维的三种类型
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灵感思维 创造思维的培养
A:辐射扩散 B:辐辏聚合 想象的种类
A:再造想象:依据语言、文字、图形、符号或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在头脑唤起新形象的心理过程。B:创造想象:不以现成资料的描述和图片的显示为依据,而是依据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分解、综合。从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C:幻想:指向未来的特殊现象。想象能力的培养
A: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想象是扩大了的或者重新加以组合的记忆,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材料和记忆所保存的材料的创造性新组合。
B: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想象作为人得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本身就包括理性的成分,而这理性成分在想象中又起着支配和指导作用。
C: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作者在深厚的生活积累中储存起来的表象只有在激情的触发下才能鲜活起来。写作客体的构成
A:对象化的自然景观 B:群体化的社会生活 C:个体的人生状态 D: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写作主、客体的中介:感觉、表象、语言。
材料: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的、或写人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素材:指作者为创作而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原始材料,一般是零乱的,不完整的。材料的选择:
A:要选择表现主题的材料 B:选择真实的材料 C:选择典型的材料 D:选择新颖的材料 材料的作用
A:形成观点的前提 B:形成主题的支撑 C:安排结构的依据 主题的特性 A:主题具有客观性 B:主观性 C:时代性 提炼主题的要求
A:正确 B:深刻 C:集中
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结构形式
A:开头(开门见山或曲径通幽)B:主题(材料丰富、具体,典型性强)C:结尾(力截奔马或委婉含蓄)
层次: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段落: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层次注意的问题:划分层次的标准统一;各层次的意义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段落主义的问题: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各个段落间的意思要有内在联系;分段适当注意整体匀称,做到轻重相当,长短合度。层次三种类型:
A:纵式组合 B:横式组合 C:纵横交错式
结构要求
A:形式匀称 B:衔接紧密 C:节奏鲜明 语言的特性
语体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从功能上,语体分为四种类型:
A:新闻语体 B:文学语体 C:理论语体 D:应用语体 语言的要求
A:准确 B:简洁 C:生动 写作受体要素质
A: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B: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 C: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 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A:求知性 B:交际性 C:创造性 写作受体解读方法
A:类型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深思性原则
解读方法
A:笔读法 B:声读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E:圆识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材料)
感知的审美性
写作感知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和选择性,归根结底是由写作感知的审美性所决定的。这种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形成的无功利的、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关系状态即感知的审美性。写作感知的过程
A:三级选择(目标选择:即感知有对象、定性选择:不同人对不同对象表现程度不同、抽提选择:写作目的)
B:三种趋向(由模糊趋向清晰、由无序趋向有序、由残缺趋向完形)
C:三层递进(主体对事物外在层次的感知、主体对事物的浅层感知、主体对事物的深层感知。
写作运思的特性
A:运思的广阔性 B:运思的多边形 C:运思的敏捷性 D:运思的深刻E:运思的独创性 写作运思的方式
A:发散型运思:就是写作主体有目的地绕一点生发,或受外界信息刺激,引发思维向四面八方扩散,造成想象和联想,使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由此产生、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概念。【想象:以观察为主,以表象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以情感为动力。联想:从以已知事物想到其他相关的事物。{链环式(小鸟与天空)、辐射式(笑:笑的哲学、笑的心理学等)、跨越式(地与天)}】
B:收敛型运思:就是集中运思的对象性客体,经过思维的筛选,摒弃和淘汰与运思目的无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分析: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揭破,扩展思路。综合:把分解形象细节进行拼凑粘连等】 C:突发型运思:一种豁然顿悟的运思。(沉思、机遇、顿悟)。
循体行文:即遵循一定文体格式进行文字表述。同种事物都存在着相似的特点。询体行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A:挑选和合成(实用文重在“百里挑一”文学作品重在“合众为一”)
B:整块与化了(实用文用在“整块”的材料,就是真人、真事。所谓化了,就是指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物一连串的渗透主观色彩的印象。)
C:雕像与塑像(行文借助的形式,实用文体用“雕像式”。文学文体用“塑像式”。)叙述的方法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E:平叙 描写的类别与要求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B: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C:场面描写D:细节描写 抒情的方式与要求
A:直接抒情B:间接抒情(即事抒情、寓情于景、即物抒情、寄情于理)
议论:是依据事实或理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的手段,对某些事物表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
议论的要素:论题、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的方法:A:例证法(推理归纳)
B:引证法(演绎推理,逻辑关系)C:因果论证法(当头棒喝法(直接反驳)、归谬法(间接反驳)、釜底抽薪法(攻击论据)、逻辑错误指正法)
说明: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所做的客观明晰的解说和阐述。
说明类别:形式上分为简单说明和复杂说明。语体上:分为科技性说明和文艺性说明。说明的性质和目的:分为阐述性、简述性、实用性说明。
说明的方法:A:定义说明法(定义=属+种差)
B:诠释说明法:依据某一部分做出概括的说明方法。
C:分类说明法 聚焦:是确立文章焦点的一种写作技法。聚焦的三种方式
A:人物聚焦,以人物最为刻画焦点。B:细节聚焦:以细节为焦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C:场面聚焦:以重要的场面作为焦点,写人陈情。
立骨:是文章确立骨架的一种写作技法。它与聚焦相似,聚焦是以人物、细节、场面等作为文章的焦点,立骨则用一个字,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作为文章的中心。如果说聚焦是“形象的立骨”,那么立骨就是“抽象的聚焦”。
立骨的常见形式:A:一字立骨 B:一句立骨 C:一段立骨 悬念:指作者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以激活阅兴趣和艺术手段。
悬念的两个组成部分:设悬(守密式:提出矛盾,造成疑团,将结果隐藏。透露式:引人关注的结局先写出来,却不立即说出原委。)
解悬:即情节到了一定阶段后解释悬念。俗称“解扣子”。那辗:就是搓那和辗开,搓那就是在引出描述的主要对象和问题之后,不立即道明,而是左盘右旋,延缓事情的发展。辗开就是写作快要接近矛盾的解决时,故意停下来不说。那辗主要三种方式:
A:多重铺垫,曲径通幽B:抑扬结合,欲擒故纵C:明断暗续,另辟蹊径
运用那辗的注意点:要有个预定目标;再者掌握好分寸,不要过去曲折,过去繁琐。巧合和误会
A:巧合要合理。B:巧合要新奇
误会:A:言语误会 B:视觉误会 意识流与蒙太奇
意识流:它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交错等。A: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叙述方法,也是表现人物意识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技法。直接的内心独白使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内心独白主要形式是间接的内心独白,他是第三人称描述人物意识活动的方法。
B:自由联想:指人们在外界环境某种刺激下产生的没有既定目标和方向的意识流动过程。C:时空交错:伴随着空间场景的转换、重叠、闪回。
意识流技法:1,重点表现任务的内心世界,运用它可以深入挖掘和展示人物全部意识领域。2,可以减少甚至抹掉作品中作者的痕迹,使读者直接从人物的意识的屏幕上读到人物的全部信息。
3,常使作品形成局部或整体的辐射结构或象征模式,表现出独特的跳跃式叙述,时空交错、闪回、切割可以大大节约笔墨,扩展作品内容,使人的各种情绪和不同层次的意识都能得以自如的表达。
蒙太奇:主要指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画面或者片段巧妙的“剪辑组合”起来,用来表现某一主题的手法。蒙太奇表现形式:
A:相似式蒙太奇,借用两个事物的某些相似点,把两个场景或层次联结、组合起来的方法。B:平行式蒙太奇,不需要任何转换、联结的媒介,而直接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交替表现,以烘托、比较、补充、对照。
C:联想式蒙太奇,是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外界事物的触发,产生对以往生活经验回忆再造的形象画面,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画面相组接的方式。
D:隐喻式蒙太奇,指用某些生活画面或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情感,暗示或隐喻某种抽象的思想观念。
运用蒙太奇注意:不能违背生活逻辑,注意场面的形象特点和完整性,使作品的链接既方便快捷,又天衣无缝。
反讽:是以超然的态度、戏谑的口吻表达言外之意的方式。反讽的方式:
A:言语反讽,摒弃严肃的话语,庄严地谐用,正话反说,形成语言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次内涵的反差。
B:情景反讽:表现人物在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显现出窘境。
C:互文反讽:从以往的某些经典作品或类型范本中产生叙事缘由,使作品的人物或情节与所依据的母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象征: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寓意或揭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强化或美化人与物之精神品格的一种艺术手段和方法。
A:整体象征,指用一个象征或一组象征体贯穿全篇。B:局部象征,指作品中某一局部使用象征技法。变形:根据写作主体的需要,对人物、情节、环境所做的突破常规的曲折表现。
A:畸变,畸变不改变人物,景物的情况下,展示人物精神、心理的扭曲、变形劶景物环境的主观化变异。
B:物化,以人格化的物来表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或以虚幻情景下的人演绎现实生活中扭曲的事。
抑与扬:抑,即贬,按下、压低。扬,抬高、扬起。
A:欲抑先扬,即抬高跌重,先抬后压。B:欲扬先抑,即先压后抬。抑与扬的作用:1,、使文章和作品曲折多姿。2,抑者更抑,扬者更扬,抑扬转化,反差强烈。
张与驰:张,喻处事严峻。驰,处事宽缓。A:张弛式。即先张后弛。《鸿门宴》。B:驰张式。即先驰后张。
消息的类别:按照报道的内容来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等。按照传播工具: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按照写作角度: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消息。
动态消息:又称动态新闻,是以国内外最新动态事实报道。经验消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经验或新闻人物的报道。
综合消息,指把发生不同地区或部门具有类似性质的事件综合为一体的报道。述评消息,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消息的特征:A:用事实说话 B:迅速及时 C:简明扼要 消息与写作:
倒金字塔结构: 指把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把次要的放在后面,依据材料的重要性排列。好处:符合新闻特点,把重要的摆在前面,可以避免掩盖了一些重要事实。便于读者阅读,编辑及时,有效的处理稿件。局限性:程序固定单一,掌握不好,容易写的呆板、生硬、重复。“五个W”(When ,why ,who ,what , where)不可缺少的是:何时,何人,何事。还包括:悬念结构 金字塔结构。消息标题的制作:
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消息,一般采用三层(引题、正题、副题)
正题:一般概括为消息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介绍背景等作用。副题:则多对正题起补充,说明作用。消息导语的制作
导语是一则消息最重要的事实概括,它的作用是介绍内容,揭示主题,导入正文并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常见导语写法:
A: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消息中的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B:描写式,就是对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给读者生动的印象。
C:提问式,就是把消息报道的主要事实先用疑问句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导语的写作方式除了介绍几种之外,还要引语式、对比式、评论式、结论式等。消息主体写作
A:按内容重要性递减顺序展开B: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 C:按事物的内在逻辑顺序展开 消息背景的运用(辅助地位):消息背景又称新闻背景,是有关新闻事实的历史和环境材料。常见的背景有三种:
A:说明性材料(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条件、环境、政治背景、历史演变以及新闻人物出身、经历、身份、特点的材料。)B:注释性材料(用来解释、解说有关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物品性能能的材料。)C:对比性材料(与新闻事实能够形成某种对比的材料。运用背景应注意:要从消息的主题出发,紧扣主题,要为读者着想,在理解上的困难和问题。消息的结尾
A:点睛式(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B:展望式(展望前景,或给人以鼓舞,或向人敲响警钟)。C:号召式(出发召唤,引起响应与共鸣)。通讯的类别
A:人物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的事迹与形象的一种通讯。B:事件通讯:是以典型事件的内容的通讯。
C:工作通讯:是以介绍工作成绩和经验为内容的通讯。
D:概述通讯:是以反映莫以行业、某一领域、某一单位的新面貌为内容的通讯。通讯特征
A:报道详细深入 B:注意思想意义 C:强调形象说话 D:凸出评论性 通讯写作注意的问题
A:提炼反映时代精神的主题
B: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C: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叙事事实生动感人、恰切传神描写、巧妙运用细节、适当运用抒情)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的分类:
A:记叙散文:在内容上,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叙述,描写。
B: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表达方式上多着力于主观抒情。C:议论抒情:主要用于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表达方式较多地使用议论。散文审美特征
A:选材生活化与广泛性 B:情景的个性化与主观性 C: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 文艺评论:是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分析、研讨、探讨、评价的一种理论性文章。文艺评论的类别
A:论文式 B:随笔式 C:书信式 D:诗体式 E:点评式 F:对话式 G:序跋式(指出文艺作品集前面的序、导语、前言、小引和后面的后题跋等。文艺评论特征
A: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的交融
B:科学认识与美学批评的结合 评论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
A:在矛盾冲突中剖析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
B:人物分析要抓住主要性格特征。C:在表达方式上,可先做具体分析,然后归纳概括,反之亦然。
第四篇:现**作绪论范文
写作学 第一讲
绪论
教学内容:现**作的内涵;写作的特性与规律;现**作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整体上把握现**作的内涵与规律,理清与以往作文时代的区别,为本学期的写作训练奠定基础,并建立起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的新型理念。教学重难点:现**作的规律与特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
一、现**作的内涵
导入:试从下面两则例文中思考:什么是写作? 《诗经。魏风。伐檀》
《我很重要》——毕淑敏(节选)
(一)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写作”? •
案例(1)
选自于《诗经》,它描写了一群奴隶工匠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表现出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历史深处动人的风景。(外在客观的世界领域空间)
案例(2)
节选自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选文部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类,对自己的反思。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作家的内心活动。(内在主观的心灵领域空间)
•••• 写作是一种劳动,对劳动的记录;写作是一种连贯的文字符号的创造;写作有记录性、可以传播、能够让读者产生想象;写作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具有思想性和精神性。写作的含义
写作,就过程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 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
从本质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书法,而且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现**作的诞生
•••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便开始写作活动。从先秦以来,文言文写作一直占据主流。“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新文学运动的出现,标志着现**作的真正开始。现**作文体的发展 古代文体(散文大国):
论说,序跋(“序”一般置于书籍或文章前面,置于书后的称为“跋),诏令,奏议,典志,传状,碑志,杂记,叙记,书牍(简牍书信),箴铭(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兼用于规戒、褒赞),颂赞,哀祭,辞赋。
“五四”后新文体:
(1)新闻文体:消息,通讯,社论,短论,报告文学,深度报道等;
(2)财经文体: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经济活动分析,合同,广告,说明书,专利申请书;(3)司法公文:刑事自诉状,民事起诉状,申诉状,答辩状,判决书;(4)行政公文: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5)文学文体:自由诗、影视文学、网络写作 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050123写作理论与实践
01 写作基础理论 02 文体写作学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③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部分含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④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 复试笔试科目:写作学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写作②汉语基础(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复旦大学:文学写作研究生
• 写作学学科理论研究变革趋势
①由“以文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②以文章为对象的静态研究向以写作行为为对象的动态研究转变 ③写作教学研究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训练的过程转变
④由写作过程的动态研究向写作教程各操作环节中作者应具有的写作智慧、能力的研究转变
朝着作者智能研究与智能结构形成规律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对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审美意识、语言机制 等深层结构理论研究的突破。
⑤由长期一贯重视文学写作研究逐渐向重视实用写作研究转变 ⑥先由传统纸介写作形式的研究向现代电脑写作方式的研究转变
目前朝着既重视传统写作形式研究又注重电脑写作新技术研究二者并重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作学实现了自身学科的自立,实现了将写作理论研究与科学训练程序相结合,将个体的创造性、实践的操作性、动态的综合性作为写作学科的基本特征来确立,坚持走现代化、科学化之路,努力建设写作学基本理论体系和写作基本训练体系。代表性写作科研成果
•朱伯石的《现**作学》
裴显生的《写作学新稿》 •董小玉的《现**作教程》
尉天骄的《基础写作教程》 •马正平的《写作学引论》系列
江少川的《写作》 •路德庆的《写作教程》等等
林可夫(福建师大)
•金振邦(东北师大》
刘海涛(湛江师范学院)
(二)为什么写作
这片落叶虽已枯萎飘零,但却在诗歌里放着永恒的金光——(俄)费特
“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讨论:你为什么写作?
1、纪录、传播和社会交流
在我们纪元前的头一个世纪,古罗马人来到了埃及。他们发现尼罗河流域到处有似乎与埃及历史有关的奇异小图像。可是,这些罗马人对“外国人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
十七个世纪过去了。埃及仍然是个神秘之国。但在1798年,一位姓波拿马的法国将军恰巧去东非,准备攻击英属印度殖民地。他没有越过尼罗河,他出征失败了。然而法国那次著名的远征,却偶然解决了古埃及图像语言的问题。今日我们知道尼罗河的历史要比密西西比河清楚得多,这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整整四千年的文字纪录。——房龙:《人类的故事》
2、抒发个人心性,或发牢骚(创作文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生命力受到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弗洛伊德:《作家和白日梦》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去幻想,只有那些愿望难以满足的人才去幻想。幻想的动力是尚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不满足的现实的补偿。
3、自我实现,精神愉悦,思想满足
“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有
可能比实际中的自己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潜能。他告诫人们,“假如你有意低就,那么我要警告你,你的余生将会非常痛苦,你将逃避自己能力的可能性。”
作家往往对写作充满渴望和冲动,马克•吐温把这种冲动描绘为比疯狂更可怕的魔障,它像疾病一样让人变得虚弱。
巴尔扎克则把它比作难耐的痒痒,他不得不每天用笔去挠。
曹雪芹隐姓埋名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日子,却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正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写作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我把文学创作作为自救的方式,或者说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写作为的是自己,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或他人,因为我连我自己都改变不了。要紧的,对我来说,是我说了,写了,仅此而已。
——高行健
湖北女农民诗人余秀华
•38岁的余秀华前半截人生可以概括为:因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高二辍学后便在家里安排下结婚生子。目前儿子在武汉读大学,她与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没有收入,甚至需要年迈的父母照顾。还好,她认识了诗歌。她在博客上写,在论坛上写下2000多首。2014年被《诗刊》发现,开始走红。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这人间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5、求职、求爱、求得人际和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全球畅销小说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并一举夺得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4项奖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第一层故事:少年派遭遇船难,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只剩下派和老虎一同漂流227天,获得重生的故事。
• 第二层故事:派、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死去。厨师将其吃掉。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派的本能 你喜欢哪一个故事? 郭敬明现象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国作家、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等杂志主编。高中时期以第四维为笔名在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2004年,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开始主编《岛》系列杂志。
郭敬明现象
•2014年,郭敬明将自己的小说《小时代》分为三部曲搬上大银幕,进军10亿导演俱乐部。我的成功天经地义
•2012年《最小说》在一个中国文学期刊10强¡±的评选中以绝对的领先票数高登榜首,击败巴金的《收获》。对此媒体纷纷打出了《郭敬明赢了巴金》的标题。•如何看待这种把写作当生意经营的现象?
二、写作的特性与规律
(一)写作的特性
1、个体创造性
个体创造性的形成在于:(1)生理机制不同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
(2)生活阅历不同
个人阅历的不可以重复的,人无法一次踏入到同一条河流中;自然,踏入到同一条河流中的人无法产生一样的感觉。如鲁迅和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
•••(3)知识储备的不同:
知识储备直接地决定了人对世界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在五四文学时期,像鲁迅那一代人之所以完成了对新文学的创造,正是根源于他们接纳了现代知识。(4)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差异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个体创造性的启示
•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学中文系创意与应用写作学科组)成立于2009年4月,由葛红兵教授发起,是中国首家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创意产业实践结合的科研教学单位,并招收创意写作研究生。学科困境
中文被视为最好毕业却最难就业的专业。不仅中文本科毕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就连研究生也很难找到工作。中文在市场上好像是一个最没有专业的专业。
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写作能力并不高,不仅不能写文学作品,有些学生甚至连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也不会写。中文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市场脱节
学科出路
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发展文学创意写作学科,培养新型写作人才是拯救传统中文学科的根本途径。
文化产业对中文专业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各类网站、游戏等新媒体,报刊和图书出版业、影视传播和广告,会展和企业策划,以及各类娱乐行业等都大量需要新型的写作人才,需要创意人才。
诗歌大奖赛 在咸宁市十六潭公园的东南角,诗歌《故乡》石刻揭幕。这首只有13个字的短诗,获得了“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奖金10万元,可谓“一字千金”。获奖信息一经公布,就引发网友热议:“这诗真值钱。”有网友评价,“这不能算诗”。也有网友认为,“诗歌短小富有内涵,给人以想象空间”。
而在去年举行的首届大奖赛,一等奖《咸宁辞典》共有138行,奖金高达50万元。
“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一首诗,13个字。诗歌《故乡》的作者名叫施云,今年45岁,是云南省《曲靖日报》的一名记者。初中开始写诗,特别喜欢泰戈尔的诗。创意写作
••••以手机、PSP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需要大量的创意写作团队,来撰**机小说、网络小说、新幽默笑话、节日问候语等。
如以宁财神为代表的电视泡沫剧生产离不开固定的电视编剧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娱乐活动:好男儿选秀也是一批80后作家们的创意。
2、实践操作性
实践活动是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就离开了时代,也就离开了读者,这恰如鱼和水的关系。古今大文豪都强调实践性
欧阳修: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 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孟子曰:大匠能喻人规矩而不能使之巧。3、动态综合性
写作是运用思维所进行的复杂的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受作家感情、气质、素养和对生活独特感受的支配和制约,而且受作家思想、信念、立场、观点的支配和制约。
A、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这些又都是变量因素,经常处在不稳定的变化状态。
B、写作在其所涉及的学科上所显现出来的动态综合性在于,它与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社会学、脑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
要把自己培养成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把握中,向写作中心联结。动态综合性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在完全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后再 进行写作。
(二)写作过程的规律
•写作规律是“指写作这一复杂的精神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程序及人在认识、反映过程中的思维规律、行为法则。”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法则或基本规律。
••四体化一律
三重转化律
四环操作律
知行结合律
1、四体化一律 •①何谓四体?
•主体——是指进入写作状态的人。写作过程各个阶段和各环节,都受写作主体的主宰,它是写作的主导方面,是写作过程中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
•客体——就是写作的具体对象,亦即写作主体赖以能动地反映和加工制作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
•载体——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有规律的排列来传递信息的组织系统。主要指具有承载和传递功能的语句、段落、文章、书籍等。
•受体——写作的诉诸对象,即读者。
•写作四体是写作的四个要素,其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制约。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在对立中达到统一,写作活动才会顺利地发生和完成。
•具体而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者如何认识和反映生活客体和载体的关系:社会生活和文本的关系
载体和受体的关系: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2、三重转化律
••••每一次写作都必须经过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由物到意)解决的是作者和生活间的矛盾,它是写作中的认识行为; 第二次飞跃(由意到文)解决的是作者和文章间的矛盾,它是写作中的表现行为。
为了完成这两次飞跃,作者的心理必须进行三次转化,也就是内化、意化和外化。写作内化
写作主体化客观外物为内物,即由主体身外之物内化为脑存储之物的过程。
写作意化
是写作主体在心理操作下,将内化的感知之物化为意象之物或某种观念,并在意识和潜意识系统中或分析归纳、辨识明理,或想象联想、孕育形象,或立意塑体、勾画轮廓,最后逐步形成意态文的过程。
写作外化
是将意化中孕育成型的精神胎儿定型身外,使之书面化和外观化的过程。
写作过程的规律,图示如下:
物
←
感
←
思
←
文
写作内化
写作意化
写作外化(发现、物我交融)
(孕育、意态文)
(创造、符号化)
3、四环操作律
••••任何类别的写作,无不包括采集、运思、表述、评改四道环节。写作行为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对这四道环节进行操作的过程。
四环操作律,回答的是怎样写的问题,构成了写作论的主体内容。
4、知行结合律
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结合的规律。知行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径。文无定法,但文有活法,写作者应懂得写作理论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写作经验,继承发扬优秀的写作传统,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做到在写作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写作活动的构成要素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第二个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个要素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1.主体---写作者
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 赵 翼《书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2.客体----写作对象
自然景观(物)
社会生活(事)
客体
人生状态(情)
精神产品(理)
客体是指写作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不论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3.载体---指运载文章内容的文字篇章
•载体的构成:a.文字符号
b.语言
c.篇章
•载体即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受体----读者
“ 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 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
“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 罗曼·英加登
接受美学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者尧斯认为:
a.创作的目的、作品的归宿是受体
b.作品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受体
c.作品的价值高低要受到读者的评判
课程训练设置
••••••
一、欣赏阅读类文本写作(纯文学)
二、生产类文本写作(广告策划等)
三、工具类文本写作(公文类)理念:谁都可以成为作家
1、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模式
2、打破作家要有天赋的观念
3、每个人天生就是有技巧的写作者
课堂作业
•请介绍一部能从内心深处打动你的作品(纯文学、社会科学、网络作品均可),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第五篇:近现**作教学研究(推荐)
近现代语文写作教学发展研究
一、写作教学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但由于没有独立设科,因此写作教学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表述。1904年,“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科设立,开始有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写作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写,类文体、日常实用类文体开始受到关注。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国文作法,宜就读本及他科目已授事项,或儿童日常见闻与处世所必须者,令记述之,其行文务求简易明了。”此时的写作,还仅仅限于文言文。1920年设立国语科,小学可用白话作文,中学白话、文言兼用,至此白话文和文言文兼作的局面初步形成。1929年,《小学国语课程暂行标准》明确列出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即口语和语体文同时并用,作为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感情的媒介。
为了便于操作,还有学者对20世纪30年代中学国文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语文教育名家阮真在《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中便做了这样的工作。他将写作教学的目的,针对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学段做了不同的区分。初中阶段:所作之文在内容上要切合题意、思路清晰、词语得当,形式上要段落鲜明、标点正确,语法上要合乎规范;就自身生活经验及环境,作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做到简明而有层次;根据生活、职业的要求写作相应的应用文,做到 表意准确而又合乎格式;根据生活事件和自身兴趣撰写故事、新闻等,做到准确而生动;根据特定情境和需要作简短的议论文,做到观点准确,思路清晰。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则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描写记述类的作文,要曲尽其妙而又富有悄趣;应用说明类的作文,要简洁明了而又情文兼至;议论辩说类的作文,要观点鲜明而又合乎逻辑;文言文类的写作,要文通理顺,结构谨严,修辞雅沽;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略习各种文章作法,应用于作文。就此作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来看,显然是比较条理化的。写作体裁上,不仅有实用文,而且有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有故事、新闻等;写作要求上,不仅要求合乎语法、修辞和逻辑,而且要熟悉模范文作法和模仿规则等等。这些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无疑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写作教学内容
课标中的写作教学内容。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04年,《奏定中等学堂章程》“中国文学”科将“文义”、“文法”、“作文”作为该科教学的首要内容,“作文”主要指日用实用之文。1912年,《中学校令实行规则》对国文教学的内容做了规定,“使作实用简易之文”。直到五四前夕,尽管写作的都是文言文,但注重撰写切近民生的实用文而非应试文,这已经是历史的进步。1920年,国语科设立后,小学 写作切合生活实际的白话文,初中文言、白话兼作,高中继续做文言文的局面初步形成。1923年,《新学制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初级中学国语教学内容共32学分,作文作为国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了10学分。此时的写作教学内容不仅指书面写作,也包括演讲、论辩等口头作文,人们对写作教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语文教科书中的写作教学。我国近现**作教学训练包括基本组词、组句、改错、片段、整篇等多种形式。但是,由于语文教材无外乎综合型(阅读与写作等)、分编型(白话与文言分开)两种类型,没有独立的写作教材。在语文独立设科的近30年里,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多是传统文选型教材的改良与突破,单元组合型教材还没有形成。因此,学生写作时也更多是模仿书本中名家名篇的写作思路与技巧,或者借助教师规定的写作题材来作文。20世纪30年代中期,语文教科书在原有文选本和文选评注本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单元组合型语文教科书。1932年,孙俍工所编的初高中《国文》(神州国光出版社)教科书,是较早的以“文章作法”为线进行读写组织单元的教科书。该套教科书初中第一册所编排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设有相应的写作训练主题。如第一单元围绕着“白描风景技能”这一训练主题,选人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刘鸦《大明湖》等10篇写景佳作,并设置了《虎丘山下》、《韬光的翠竹》等8个体现此训练主题的作文题目。该课本将写作教学的内容按单元序列化展开,根据单元训练目标所设置的作文题目,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学以致用,加强巩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写作教学内容研究。关于作文教学,学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1923年,夏丐尊进行了教学小品文的尝试。他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不发展,是只从国文去学国文的缘故。所以,经常劝学生不要只将国文当国文学。“我所第一叫学生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叫他们用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我想设法使学生对于实生活有玩味观察的能力,以补济这个病弊,于是叫学生作小品。”小品文对于作文练习的价值很多,比如,能够让学 生多写多练、从生活中取材,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玩味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文字简洁含蓄的表达习惯,同时还可以为长篇做预备。20世纪40年代,黎锦熙在《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中系统总结设计了作文教程,并将作文教学分为小学、初中及以上、高中及以上等几大部分进行说明。小学又针对不同的学段,将写作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初小前两年:主要以简单记录为主,如简单的便条、标签、通信等;初小后两年:注重设计,多方练习记叙文、实用文、说明文诸体,并研究其做法,使其可以应对生活中相应的问题,产生实效;高小:在原有基础上练习作抒情之文、议论之文,但也要宜法重设计。初中及以上阶段,继续练习以上文体,有兴趣和天资的学生可以选修诗词等纯文学样式的学习,自由拟作,不加限制。高中及以上: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各种文体,但在文法上不宜有错误,等等。由此可见,黎锦熙对作文教学的认识比较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推动了写作教学 的程序化和科学化进程。
三、写作教学方法
课标中的写作教学方法。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作具体指导,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背诵名家名篇积累优美词句,体悟文章的结构和修辞,而后在写作实践中模仿和借鉴,所以古代的作文教学准确地说应该是作文训练。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有了重大革新,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五四”以前,作文教学受到实利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虽仍以文言文作为主体,但在文体上特别注重诸如实用文、应用文、记叙文的训练,有时也有个别白话文造句训练。20世纪20年代以后,作文教学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论以及教育科学化运动的深人开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写作教学指导的材料和学生写作的内容,都明显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1932年,中小学国语和国文课程标准颁布,对作文教学方法的规定很详细。比如,小学国语的作文教学方法要点:既要重视笔述,也要重视口述,而针对低年级的学情要更多地采用口述,高年级则反之;不管是笔述还是口述,都要注重内容的价值,而不仅仅着眼于方式;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让儿童自己去命题,教师命题的话最好可以多出题目供学生选择,命题注重趣味性等;教师对低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要多用“助作法”,增强学生作文的成就感和兴趣,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可多用“共作法”,充分发挥其写作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为矫正巨大的错误起见,可将容易错误的文法句法,用听写法、仿写法等作充分练习;作文批改使用“订正符号”,指导学生写日记,等等。
写作教学方法研究。较早进行作文教学法研究的是姚铭恩。1915年,他发表《小学作文教授法》,把作文教授的方法分为四纲:范作、共作、助作和自作,而后又从性质和用途上作了主副区分。主要的方法有:指导法,包括视写法、听写法、暗写法、连缀法、填充法和白话造句法;补助法,包括模仿法、译文法和复文法;自作法,包括叙述法和直观模写法。辅助的方法有两大种:变化法,包括节约法、增加法和改易法;推敲法,包括正误法、排列法、连接法和修饰法。
1922年,梁启超认为“作文教授法”与读文教授是相通的,相互关联的。因此,主张作文理法的教学可以和读文教授同步展开。教师在进行读文教授之前,要先教学生“整理思想的主要条件”,让他们明白文章该如何看,文章该如何做。有了这些准备,等到学到某一类文章时,教师便可详细地讲解这一类文章的理法,将阅读与写作教学同时进行。在作文的次数上,梁启超反对多做的观点。他主张中学生“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多做学生便要生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梁启超虽主张少做,但特别强调少做的效果,“做一次必将一文做通”,“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如果感觉学期中间次数不足,不足以达到作文的效果,梁启超还设计了补救的方法,如让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等。
1924年,叶圣陶发表了《作文论》,则从写诚实作文,少做命题作文,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生作文和说话一样为的是发表自己的思想,“一定要有所写,才动手去写。从反面说,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由此,主张即便是被迫的写也要“求诚”,写作的内容要“真实”、“深厚”,写作的态度要“诚恳”、“严肃”。“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叶圣陶上述观点与我们当今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文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当时可谓是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比较典型的是黎锦熙在《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中提到的作文教学法,其所提到的对文法的运用方法及作文订正的方法颇有新意。黎锦熙认为,作文的命题,教师要深思熟虑,“宜多从设计中来”,并要结合学生所读之书。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他认为低年级的学生要多重视内容,形式处于次要位置;随着学生程度的渐高,批改则“宜根据文法”、“导以修辞”。对于作文批改的形式,他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批改方法,宜用六种符号”,“用红笔标记于字旁,发还自改,改毕复缴,核正记分。”他所提出的作文多次批改、发展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批改评价的反馈作用。同时,他还主张填写字体错误表、文法错误表、事实错误表、思想错误表,填这四张表的作用是“作个别及全班之指导,且备统计研究”。黎锦熙这一新颖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可谓是对当时作文评价的一大补充,提高了作文批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由上观之,近现**作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如叶圣陶、梁启超、黎锦熙等,都用自己的探索研究为这一时期写作教学的发展打下基石,为后继作文教学的发展开拓出更为清晰的思路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