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费下载

时间:2019-05-15 03:2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费下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费下载》。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费下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日

教 学 内 容 教学时数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难点

单元 章 节

百分数的应用 8

1、使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含有百分数的式题 初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经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推等活动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圆柱和圆锥 9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 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活动过程

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 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理解圆柱、圆锥各种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灵活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三 比例 8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

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

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理解比例的意义 认识比例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确定位置 5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进行表达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 获得成功的体验

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拓宽知识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行走路线

正比例和反比例 7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景认识成正比例和发比例的量

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 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 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

教学时数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难点

章 节

解决问题的策略 6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把转化策略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

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把转化策略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

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 统计 4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 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 初步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的众数与中位数;能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3、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发展统计观念

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发展统计观念

八 总复习数与小数 5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体会整数和小数

小数和分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及能力 发展数感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

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明确四则运算顺序以及有关运算律的内容 能合理、灵活地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体会整数和小数

小数和分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及能力 发展数感

简易方程 5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 增强符号意识

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八 分数和百分数 5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

掌握分数、百分数以及小数和整数间的互化

2、在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含有百分数的式题 初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1、量的计量

2、比和比例 5

1、使学生熟悉数量之间的换算的原理 能灵活进行单位之间的转化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能根据要求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会解比例;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空间与图形 5

1、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明确有关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以及常见几何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方法;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和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 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能根据制定的要求对简单平面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掌握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不同方法 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明确有关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以及常见几何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方法;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和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发展空间观念

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统计与可能性 5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感受各种统计图表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或统计量表示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增强数据分析意识 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 知道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判断简单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或统计量表示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增强数据分析意识 发展统计观念

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 ?? ??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负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2.理解并掌握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知道可以分为正 数、0、负数,理解分类讨论思想。

3.初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思 想。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单元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数轴上的点和相应的正数、0和负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负数

教学内容:P2-4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 2 含义,知道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认识正负号,能正确地辨认和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

3.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4.结合负数历史,进行数学史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辨认和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难点: 负数意义的理解。第二课时:

课题: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和0 教学内容:P5-7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会用正数、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小数、分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第二单元

百分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会进行相关计算。

2.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这些特殊应用,巩固有关百分数的数量关系,能解决复杂的利率及折扣等问题,提升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折扣

教学内容:P8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能把折扣问题转化为百分数问题并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迁移、比较、分析等活动,正确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举例、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的含义,正确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原价、现价与折扣之间的关系,正确解决稍复杂的折扣问题。

第二课时: 课题:成数

教学内容:P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成数的含义,能准确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并进行相关的计算。2.通过迁移类推,正确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含义,正确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决稍复杂的成数问题。第三课时: 课题:税率

教学内容:P10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税收的信息,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纳税的种类。

2.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税款,解决有关“税率”的实际问题。

3.通过查找税率、计算税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税率及应纳税额的含义,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计算税款。

教学难点:税种、应税额及税率的确定,能正确解决稍复杂的有关税率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 课题:利率

教学内容:P11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

2.知道本金、利息、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应用公式 计算存款利息,并尝试用不同方法解答,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通过对利率的理解和计算,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培养理财 意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正确计算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明确利率与存期的对应性,正确选择有关条件解决稍复杂的利率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教学内容:P12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不同“促销”方式的具体含义,并根据情况正确计算实际花费。

2.通过两种不同优惠方式的对比,知道打折的方式更省钱,并明确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差别越小,什么情况下差别越大。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促销”方式的具体含义,能正确计算优惠后的金额。

教学难点:“满100减50”的具体含义。通过实际计算明确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差别越小,什么情况下差别越大。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 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4.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 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 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 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对圆柱和圆锥面积、体积等公式的探索,体会数形结合、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单元教学难点:

1.能应用面积、体积公式计算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体会数形结合、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新课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P17-19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动手制作圆柱和旋转实验及探索圆柱侧面特征,直观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判断、合情推理等能力,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第二课时: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P21-22页例

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圆柱表面积。能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自主探索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 想,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正确解决生活中有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25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得出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圆柱体积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独立思考,在推导过程中体会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圆柱与拼成长方体的关系,体会极限思想。第四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26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将容积等问题转化为圆柱体积,计算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计算的必要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能将容积等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圆柱体体积并准确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实现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化,准确解决。

第五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27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来计算物体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能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来计算物体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进行物体间的转化,抽象概括总结转化的数学方法。

第六课时: 课题: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P31-3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图形和旋转实验,直观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第七课时: 课题: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P33-34页例

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式,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行公式的推导,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与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准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实现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化,准确解决。

第四单元

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解比例。

3.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6.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7.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8.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9.体会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关系。

3.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教学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正确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并能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新授)第一课时: 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P40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第二课时: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41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并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三课时: 课题:解比例

教学内容: P4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 法,会解比例。

2.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 质。

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方程的价值,感受模型思想,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比例

第四课时: 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46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认识成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用事物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总结成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第五课时: 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P47--48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认识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用事物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正确判断所成比例关系

第六课时: 课题: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内容: P53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 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第七课时: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 P54—55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熟练地求出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并会画简单平面图。

3.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并会画简单平面图。

第八课时: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P59-60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 用。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3.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第九课时:

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 P61例5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培养学生代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

2.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分析,确定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2.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找到对应量列出比例解答问题。第十课时:

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 P62例5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培养学生代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

2.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分析,确定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找到对应量列出比例解答问题。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抽屉原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运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学习,增强对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鸽巢原理)”,会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

利用“鸽巢问题”进行反向推理。

课时安排:2课时(新授)第一课时:

课题:鸽巢问题(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68--69例

1、例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基本形式,初步运用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会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形成过程,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第二课时:

课题:鸽巢问题(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70例3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抽屉原理”)的基础上,学生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鸽巢问题”进行反向推理,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分解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和代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估算的作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理解比和比例的相关意义,会判断两个相关联量之间的关系,会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再次经历相关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运动的基本方法;能根据有序数对或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并能应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基本的步骤与方法,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做出简单地判断与预测,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6.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模型思想,培养应用意识和创 新意识。

单元教学难点: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学习方法。

课题: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3.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的含义。4.掌握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5.在探究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经历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数感,渗透位值制思想。

6.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概念间的关系,应用有关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题: 数的运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的复习,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简便运算,叙述四则运算的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估算,能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经历四则混全运算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感受数的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生活是密切结合的,通过复习数的运算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在学习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算法。

课题:数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步骤。

2.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合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决问题的合理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帮助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2.明确方程、解方程和方程解的概念,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熟练地解一些简易方程,能自觉进行检验。初步沟通算式、代数式、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提高方程及代数意识,培养归纳、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式,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课题: 比和比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弄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能正确进行解比例、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及判断方法。明确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比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整理知识框架,使学生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加强对该部分知识有个系统性的认识。

4.在复习活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感知正比例的图像,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方法。

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梳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借助转化法,沟通面积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借助转化的方法,沟通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利用知识间的联系解决问题。

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4.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三视图,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课题: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 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5.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能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题:图形与位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用数对和方向、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确定位置的方法和比例尺的知识,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教学重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距离描述平面图形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课题:可能性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初步知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统计量的实际意义。

2.体会这三种统计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不同特点。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积极学习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初步知识,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不同特点。

课题: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进一步理解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价值。3.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巩固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其统计价值,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课题:数学思考(1)教学目标:

1.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段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的方 法。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课题:数学思考(2)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初步学习掌握利用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2.会初步搜集信息并借助列表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与应用。

3.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体验问题与信息间的的逻辑关联中感受事物间的辨证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的自己的推理过程。课题:绿色出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2.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教学难点:将代数及统计等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课题: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百分数应用题和时间等数学知识来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2.在比较、分析、观察和思维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友爱的 精神品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并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找出最佳方案。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课题: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 1.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第三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目标:

1.直观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课时:认识图形

(二)例1 教学内容:第2-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在用这些形体的面画图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4.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直观认识并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认识图形 例2 教学内容: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学生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增强想象力,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和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2.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第1课时:十几减九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并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具体的情境,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与探索与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自己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9,探究多种计算方法。

第2课时:十几减8 教学内容:13页 教学目标:

1.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并掌握十几减8的方法。2.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第3课时:P十几减7、6 教学内容:14-15页

1.理解几减7、6”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十几减7、6”。2.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规律,并运用此规律去解决十几减7、6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实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第4课时:十几减5、4、3、2 教学内容:17-18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地选择计算方法,独立、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熟悉并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3.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在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第5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20页 教学目标:

1.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借助画图或操作理解并且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

第6课时: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21-22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算理。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初步了解分类与整理这一数学方法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求知,能试着从统计图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单元重点:

1.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与整理; 2.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单元难点: 掌握简单的统计图,运用简单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 例1按单一标准分类和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页、2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2.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知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进行简单的分析统计。

3.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类、统计意识。

4.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知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 例2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 教学内容:28-3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属于信息有关键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体会到分类整理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内容按照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点:

1.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2.明确数位的意义。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明确数位的意义。

第1课时:《数数》 教学内容:33-3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知道10个十是100,感受“十”与“百”的关系,感受100与50、20等数的关系。2.结合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进行简单的估算。

3.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认识百位及计数单位“百”,深入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拐点数的教学、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P35-36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学具,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理解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加深 对计数单位的理解,体会计数单位“十”的作用。3.培养学生数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10个十是一百,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第3课时:读数、写数 教学内容:P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用多种方式表示数,直观感受数位、数位上的含义。2.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颗珠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颗珠表示。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在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第4课时: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科书P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规律和运用规律;初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第5课时:《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42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和计数器直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具体到抽象体会 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利用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第6课时: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

教学内容: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46页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100以内的数数方法,学会运用数的组成来分 析、解答问题。

2.在生活情境中搜集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第8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P48-49页

1.深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及检查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过程。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单元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第1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53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人民币的面值、图案、颜色,初步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如: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与1分、2分、5分的硬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通过兑换活动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2.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学难点:

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第2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人民币的面值、图案、颜色,初步认识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2.通过换钱活动,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

3.初步感受到“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单位,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认识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第3课时:人民币的认识——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57页例5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掌握人民币单名数和复名数(主要是元和角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

2.初步学会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

3.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算理。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第4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分析、检验的解 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在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初步学会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

教学难点:清楚的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第5课时:人民币的认识——整理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0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有关的单位换算,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通过“凑钱”活动,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人民币,将人民币的认识、换算、计算等相关知识运用其中,提升思维能力。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重点: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元和角的换算)教学难点:元、角、分的单位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单元目标: 1.通过直观学具教学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

2.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4.感受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

单元重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含有小括号加减混合运算、连加连减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第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6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算法,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理解算理。第2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64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的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数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两位数相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第4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6页练习十五。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两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课时: 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等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2.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动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更好地理解算 理。

第6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2.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第7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2-73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决绝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能力。第8课时: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P74页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第9课时: 带小括号两步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5页练习17 教学目标:

1.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和本单元所学的口算。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小括号意义的认识。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熟练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小括号的意义和能力。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77页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方法。

2.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优化、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 的愉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方法。教学难点:方法的多样性及优化意识的培养。第11课时: 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78页例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可以装满几袋”这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策略。

2.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应用意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减数相同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第12课时: 单元练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9页练习18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方式,巩固本单元所学习的家、减法口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意识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知识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3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81页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2.进一步掌握两步加减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3.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形式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加深对加、减法算理的理解。第14课时: 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82页—84页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加深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使计算更熟练。3.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目标有序地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七单元 找规律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

2.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3.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单元重点: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单元难点: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 问题。

第1课时:找规律——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发现并表述图形的形状及颜色简单的排列规律。

2.在发现规律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感受“一组”重复排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2课时: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简单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猜测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通过观察与实践的活动体验,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起联系,认识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3.在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教学难点: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第3课时:找规律——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猜测等活动,感受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转变成数字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要通过计算得到。(等差数列,即:后一项是前一项加或减一个固定数得到的。)

3.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理解等差数列。教学难点:探究数组中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第4课时:找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分析、交流,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能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起点”“圈一组”等具体方法)教学重点:发现珠子的排列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5课时:找规律——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90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进行拓展练习,在辨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设计有趣而多样化的练习活动,丰富规律的呈现形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总复习——100以内数的复习(数的顺序、百数表、数位表、数的组成、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回顾与梳理,进一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把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增强数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数的组成,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把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2课时:总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应用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分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对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第3课时:总复习——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加深它们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加深对它们特征理解,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第4课时:总复习——人民币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思考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有关单位换算,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提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5课时:总复习——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计数、填表、画图,帮助学生经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并能根据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感受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数据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第四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单元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有不同的摆法。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点: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难点:

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第2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 的几何组合体,在操作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但有规律可循,从而体会到摆法的多样化。

2.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知道还原物体时,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搭,在此过程中可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想象、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借助空间想象还原、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页、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能摆出多种摆法,且有规律可循。

2.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推测或摆出相应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感受摆法的确定性。在练习中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目标: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6.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的思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单元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单元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课时安排:七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第5页例1。教学目标:

1.通过对除法算式进行观察、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能举例加以说明。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课时

课题: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第6页例

2、例3。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

2.结合实践操作,借助集合图,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 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

3.在抽象概括、总结数学结论的过程中,渗透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有序、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课时

课题: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第9页例1。教学目标:

1.利用百数表,通过画圈、画框、观察、发现、总结,在经历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在学习活动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掌握奇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 2、5的倍数的特征和奇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第四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第10页例2。教学目标:

1.利用百数表圈画数,根据提示,通过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归纳举证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课题: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6-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基础练习题,进一步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和有条有理的思考习惯。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审题中,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4.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六课时 课题: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第14页例1。教学目标:

1.学生能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再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从而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学生能自主选择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制成质数表,能够辨别质数和合数。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辨别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会辨别质数和合数。第七课时

课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第15页例2。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举例、说理、图示等自主探究活动,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在探索两数之和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目标:

1.在学生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单元重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单元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课时安排:十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8页例1、19页例2。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表象。

2.通过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学生能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方法。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长方体的初步表象。第二课时

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0页例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活动,得出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这一特征。

2.引导学生从顶点、棱、面三方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揭示并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在操作和探究过程中,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正方体的初步表象。第三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第23页、24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剪一剪、比一比等活动中,知道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面的大小相等,根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和推理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应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

第四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5题、第6题、第8-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2.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并求出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和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会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五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7页、2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实验—比较”这一线索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意义,在实物比较中揭示体积的概念。

2.利用比较两个不容易直接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 方米。借助直观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类推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的意义,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第六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9页、30页内容。教学目标:

1.在理解体积意义的基础上,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具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自主根据“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计算出长方体体积,并将其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建立联系,感悟并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的推导过程。

2.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自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教学难点:在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发现长、宽、高与每 行的个数、行数、层数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关于公式意义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七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棱长×棱长”就是它们的底面积,引导学生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来计算,理解长方体和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

3.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

第八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4、35页例

2、例3内容及练习八第1题和第6 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教学具,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在此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推导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整理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通过对比,加深对度量单位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3.能根据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4.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想象和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难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第九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5页例4及练习八第2、3、4、5、7、8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 根据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自主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从中感受到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2.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符合现实,可采用不同的换算策略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检验习惯,使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十课时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第 38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药水瓶、饮料瓶等,认识容积单位(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要用容积单位升或毫升),明确升和毫升的关系1升 =1000毫升。初步认识度量液体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实际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mL、1L的表象,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即1L=1dm³、1mL=1cm³。

3.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并要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进行转换, 从而更好地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和联系。

4.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的意义,能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难点: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一课时

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9页例6。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意义及计算的基础上,探索测量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知道用到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二是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基本数量关系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总体积。从中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关注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排水法的局限性,从而想到排沙法、测质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教学重点:掌握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第十二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第42页--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梳理和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三课时 课题:探索图形

教学内容: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 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单元重点:

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2.使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单元难点:

1.建立单位“1”的概念;建立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性,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课时安排:十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45页、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古人的测量方法,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单位“1”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能知道一个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是由谁决定的。

3.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第二课时

课题: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第49页例

1、例2,50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一分,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第三课时

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第53页例

1、例2,54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动手涂一涂的方法,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及它们的意义,掌握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以及分类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教学难点:假分数的意义以及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互化。第四课时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57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第60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圈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不同的方法探索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简单快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让学生在探索与合作过程中,发展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探索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六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62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在探索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七课时

课题:约分

教学内容:第65页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掌握约分的一般方法。2.理解“约分”、“最简分数”的概念,学会约分的数学形式。3.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渗透恒等变换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找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进行熟练的约分。第八课时 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第68页例1、69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经历借助集合图,直观感知和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掌握找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找10以内两个自然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九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70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运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2.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阅读理解、画图等方式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操作、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将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的问题。第十课时

课题:通分

教学内容:第73页例4,74页例5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并掌握通分的一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4.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会把两个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教学难点: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第十一课时

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第77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正确的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

(三)单元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形,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重点:通过学习活动,理解旋转的含义,感悟旋转的性质和特性。

单元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旋转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第83-84页例

1、例2、例3。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探索旋转的特性及性质。2.会运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第二课时

课题: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第87-88页例4。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平移和旋转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2.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借助方格纸完成图形运动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活动,探索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减法 单元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单元重点: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单元难点:

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及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第二课时

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利用直观图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加、减法进行计算。第三课时

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教学内容:第97-98页。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第四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99页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分析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渗透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单元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单元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单元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 104-105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进一步体会到它们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初步学会简单绘制折线统计图。

2.在读图、画图以及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基于数据做出判断、预测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通过对比、选择与应用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步领悟到折线统计图更适合刻画连续的数据,发展学生的统计 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

第二课时

课 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106-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其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经历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优点,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感悟统计价值,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判断。第三课时

课 题:复习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现统计的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的现实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地进行分析、预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

第八单元 找次品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清晰、有条理地表示出逻辑推理过程。

单元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找次品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 111-112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第二课时

课题:找次品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 113-114页练习二十七。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九单元 总复习单元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图形的运动、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数学活动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单元难点:学生通过梳理形成知识网络。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复习因数和倍数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四幅情境图与P116页1题,P118页1-4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因数、倍数的有关概念,辨析和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辨析和理解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课时

课题: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一幅情境图与P119页5题,P120页6-8题。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

复习重点:能正确地约分和通分、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复习难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三课时

课题: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9页9、10题。复习目标:

1.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

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复习难点:培养学生简算意识和应用意识。第四课时

课题: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图形的运动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一幅情境图与P116页2与P117页3题,P119页11、12题,P120页13-16题。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旋转方法,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2.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复习重点:

1.能根据旋转的特征正确作图。

2.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复习难点:综合应用能分清表面积与体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与统计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3情境图与P116页2题(1)P117页第4题及指导学生完成P120-121 页“练习二十八”第15-18题及生活中的数学。

复习目标 :

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巩固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经历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巩固观察物体与统计。4.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复习重点: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复习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东、南、西或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P3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

2.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知道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P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帮助学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2.学生在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培养空间观念。

3.在看图、填图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P7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明确这四个方位的命名方法。

2.借助工具,引导学生发现东北与西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依次按顺时针排列,形成一定的方位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其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第四课时

课 题: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8页例4 教学目标:

1.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综合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渗透由于观测点的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会发生改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3.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和探求计算规律。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P11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首位能被整除)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帮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第二课时

课 题:口算除法

(二)教学内容: P12页例

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学会一定的解题策略,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三课时

课 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P15页例

1、P16页例2

教学目标:

结合动手摆分小棒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顺序和商的定位方法。学会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的一般方法。

2.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的直观、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算理。

第四课时

课 题: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P17页例

3、P18页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理解被除数最高位不够商1,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2.在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准确性。

3.通过笔算的验算,逐步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4.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一位数除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第五课时

课 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3、P24页例

5、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2.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索算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学生追求简洁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0在商中间的占位作用。第六课时

课 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5页例7 教学目标:

1.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体会、学习如何从丰富的事例中抽象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的道理。

第七课时

课 题: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29页例8、P30页例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体会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第八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33页、P34页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4.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单元教学难点:进一步体验统计方法及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P36页、P3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二课时

课 题:复式统计表练习课 教学内容:P39~40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正确地、熟练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够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填写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P41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口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或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二课时

课 题:口算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教学内容:P42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算法,理解算理。

第三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P46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用竖式中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因数的十位上的数对齐的道理,掌握笔算方法。

2.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四课时

课 题: 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P47~48页练习十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熟练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能够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竖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第五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内容:P49页例2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索,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比较中,完善自己的方法。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六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P50~51页练习十一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熟练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能够应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笔算的正确率。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七课时

课 题:用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够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在交流中熟悉用连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方法,感悟“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愉悦心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八课时

课 题:用连乘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页练习十二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在现实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条件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题。第九课时

课 题: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3页例4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正确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能够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十课时

课 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P55~57页练习十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策略。

2.体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对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3.养成良好的回顾和反思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一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58~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整理,在交流中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充分体会解决问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总结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回顾和反思中建构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教学难点: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60-61页例1、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能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6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会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具测量常用物体的面积。

3.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认识面积单位。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第三课时

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P66例

4、P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四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教学内容:P71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正确进行面积单位换算。

第五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教学内容:P71页例7 教学目标:

1.能解决简单的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实际问题,感受单位换算的价值。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正确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第六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72页例题8 教学目标:

1.正确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74-75页 教学目标:

1.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能正确解答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难点: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P76-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进一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渗透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第二课时

课 题:年、月、日 教学内容:P79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平年、闰年的二月以及全年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平年、闰年。

2.进一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闰年和平年。教学难点:会判断闰年和平年。第三课时

课 题: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P8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体会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第四课时

课 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P8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

2.在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会计算经过时间,特别是涉及第二天的。

第五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系统地掌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掌握24时计时法,会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难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课 题:制作活动日历 教学内容:P9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活动日历的制作方案。教学难点:确定每个制作的步骤。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P91-9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小数表示价格、长度。第二课时

课 题: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2.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感。

3.进一步感受小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第三课时

课 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96页例

3、P97页例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寻找稍复杂事物排列数或组合数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

4.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能过表述思维的过程,了解搭配的意义,并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内容:P101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鼓励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路,有序、全面地呈现问题的答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有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二课时

课 题:简单的搭配 教学内容:P102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和结果,体验分类、分步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地搭配,用适当方法表达出搭配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课时

课 题: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P103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组合的内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排列、全面思考的能力。

2.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3.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向学生渗透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课 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P106-P107页 教学目标:

1.在综合运用面积、搭配、运算等相关知识解决“铺草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用意识以及有序思考的习惯。

2.在借助与时间相关的知识解决“设计赛程安排”的活动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体会用表格表达信息的清晰、简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知识之间的关系,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简洁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P108-P114页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引导学生整理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通过总复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除法、乘法计算,年、月、日,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八个方向认识得更加熟练、准确,能正确运用方位词说明路线。

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已学过的统计表的特点,并能对统计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对统计表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

教学难点: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第二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二)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一位数除多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的笔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第三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三)教学内容: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对面积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熟练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四课时

课 题:总复习

(四)教学内容:小数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有关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能力。

2.对相关知识点加以整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问题。第五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五)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费下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费下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九年级下册 1、威尼斯商人(节选) 一、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所表现出来的崇尚正义、仁爱、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2、复述剧本主要情节,了解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3、品析个性鲜明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年级下册 童年的朋友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 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精选5篇]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第1课 明与暗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点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及教法点滴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重点 掌握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准确的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