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重难点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重难点知识点
第 一单元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通过学生上网查找各地天气情况,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
第二单元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难点: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操作、讨论来获取新知识。
第 三单元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你里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 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迟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通过挂图、卡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来获取新知。
第四单元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通过挂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第五单元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借助实际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第六单元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运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时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图画、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掌握所学的单位时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图画、测量等技能。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负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2.理解并掌握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知道可以分为正 数、0、负数,理解分类讨论思想。
3.初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思 想。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单元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数轴上的点和相应的正数、0和负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负数
教学内容:P2-4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 2 含义,知道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认识正负号,能正确地辨认和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
3.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4.结合负数历史,进行数学史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辨认和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难点: 负数意义的理解。第二课时:
课题: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和0 教学内容:P5-7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会用正数、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小数、分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第二单元
百分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会进行相关计算。
2.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这些特殊应用,巩固有关百分数的数量关系,能解决复杂的利率及折扣等问题,提升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折扣
教学内容:P8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能把折扣问题转化为百分数问题并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迁移、比较、分析等活动,正确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举例、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的含义,正确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原价、现价与折扣之间的关系,正确解决稍复杂的折扣问题。
第二课时: 课题:成数
教学内容:P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成数的含义,能准确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并进行相关的计算。2.通过迁移类推,正确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含义,正确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决稍复杂的成数问题。第三课时: 课题:税率
教学内容:P10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税收的信息,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纳税的种类。
2.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税款,解决有关“税率”的实际问题。
3.通过查找税率、计算税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税率及应纳税额的含义,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计算税款。
教学难点:税种、应税额及税率的确定,能正确解决稍复杂的有关税率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 课题:利率
教学内容:P11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
2.知道本金、利息、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应用公式 计算存款利息,并尝试用不同方法解答,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通过对利率的理解和计算,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培养理财 意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正确计算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明确利率与存期的对应性,正确选择有关条件解决稍复杂的利率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教学内容:P12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不同“促销”方式的具体含义,并根据情况正确计算实际花费。
2.通过两种不同优惠方式的对比,知道打折的方式更省钱,并明确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差别越小,什么情况下差别越大。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促销”方式的具体含义,能正确计算优惠后的金额。
教学难点:“满100减50”的具体含义。通过实际计算明确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差别越小,什么情况下差别越大。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 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4.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 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 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 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对圆柱和圆锥面积、体积等公式的探索,体会数形结合、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单元教学难点:
1.能应用面积、体积公式计算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体会数形结合、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新课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P17-19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动手制作圆柱和旋转实验及探索圆柱侧面特征,直观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判断、合情推理等能力,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第二课时: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P21-22页例
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圆柱表面积。能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自主探索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 想,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正确解决生活中有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25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得出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圆柱体积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独立思考,在推导过程中体会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圆柱与拼成长方体的关系,体会极限思想。第四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26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将容积等问题转化为圆柱体积,计算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计算的必要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能将容积等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圆柱体体积并准确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实现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化,准确解决。
第五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27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来计算物体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能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来计算物体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进行物体间的转化,抽象概括总结转化的数学方法。
第六课时: 课题: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P31-3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图形和旋转实验,直观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第七课时: 课题: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P33-34页例
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式,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行公式的推导,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与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准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实现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化,准确解决。
第四单元
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解比例。
3.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6.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7.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8.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9.体会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关系。
3.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教学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正确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并能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新授)第一课时: 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P40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第二课时: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41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并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三课时: 课题:解比例
教学内容: P4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 法,会解比例。
2.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 质。
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方程的价值,感受模型思想,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比例
第四课时: 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46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认识成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用事物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总结成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第五课时: 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P47--48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认识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用事物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正确判断所成比例关系
第六课时: 课题: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内容: P53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 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第七课时: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 P54—55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熟练地求出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并会画简单平面图。
3.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并会画简单平面图。
第八课时: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P59-60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 用。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3.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第九课时:
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 P61例5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培养学生代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
2.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分析,确定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2.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找到对应量列出比例解答问题。第十课时:
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 P62例5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培养学生代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
2.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分析,确定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找到对应量列出比例解答问题。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抽屉原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运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学习,增强对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鸽巢原理)”,会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
利用“鸽巢问题”进行反向推理。
课时安排:2课时(新授)第一课时:
课题:鸽巢问题(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68--69例
1、例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基本形式,初步运用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会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形成过程,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第二课时:
课题:鸽巢问题(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70例3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抽屉原理”)的基础上,学生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鸽巢问题”进行反向推理,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分解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和代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估算的作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理解比和比例的相关意义,会判断两个相关联量之间的关系,会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再次经历相关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运动的基本方法;能根据有序数对或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并能应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基本的步骤与方法,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做出简单地判断与预测,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6.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模型思想,培养应用意识和创 新意识。
单元教学难点: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学习方法。
课题: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3.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的含义。4.掌握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5.在探究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经历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数感,渗透位值制思想。
6.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概念间的关系,应用有关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题: 数的运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的复习,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简便运算,叙述四则运算的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估算,能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经历四则混全运算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感受数的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生活是密切结合的,通过复习数的运算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在学习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算法。
课题:数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步骤。
2.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合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决问题的合理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帮助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2.明确方程、解方程和方程解的概念,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熟练地解一些简易方程,能自觉进行检验。初步沟通算式、代数式、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提高方程及代数意识,培养归纳、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式,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课题: 比和比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弄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能正确进行解比例、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及判断方法。明确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比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整理知识框架,使学生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加强对该部分知识有个系统性的认识。
4.在复习活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感知正比例的图像,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方法。
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梳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借助转化法,沟通面积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借助转化的方法,沟通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利用知识间的联系解决问题。
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4.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三视图,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课题: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 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5.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能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题:图形与位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用数对和方向、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确定位置的方法和比例尺的知识,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教学重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距离描述平面图形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课题:可能性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初步知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统计量的实际意义。
2.体会这三种统计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不同特点。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积极学习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初步知识,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不同特点。
课题: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进一步理解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价值。3.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巩固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其统计价值,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课题:数学思考(1)教学目标:
1.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段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的方 法。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课题:数学思考(2)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初步学习掌握利用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2.会初步搜集信息并借助列表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与应用。
3.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体验问题与信息间的的逻辑关联中感受事物间的辨证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的自己的推理过程。课题:绿色出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2.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教学难点:将代数及统计等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课题: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百分数应用题和时间等数学知识来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2.在比较、分析、观察和思维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友爱的 精神品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并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找出最佳方案。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课题: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 1.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费下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教学时数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难点
单元 章 节
一
百分数的应用 8
1、使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含有百分数的式题 初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经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推等活动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
圆柱和圆锥 9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 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活动过程
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 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理解圆柱、圆锥各种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灵活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三 比例 8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
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
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理解比例的意义 认识比例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四
确定位置 5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进行表达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 获得成功的体验
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拓宽知识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行走路线
五
正比例和反比例 7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景认识成正比例和发比例的量
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 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 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
教学时数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难点
章 节
六
解决问题的策略 6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把转化策略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
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把转化策略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
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 统计 4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 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 初步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的众数与中位数;能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3、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发展统计观念
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发展统计观念
八 总复习数与小数 5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体会整数和小数
小数和分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及能力 发展数感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
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明确四则运算顺序以及有关运算律的内容 能合理、灵活地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体会整数和小数
小数和分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及能力 发展数感
八
简易方程 5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 增强符号意识
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八 分数和百分数 5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
掌握分数、百分数以及小数和整数间的互化
2、在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含有百分数的式题 初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八
1、量的计量
2、比和比例 5
1、使学生熟悉数量之间的换算的原理 能灵活进行单位之间的转化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能根据要求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会解比例;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八
空间与图形 5
1、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明确有关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以及常见几何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方法;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和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 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能根据制定的要求对简单平面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掌握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不同方法 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明确有关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以及常见几何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方法;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和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发展空间观念
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八
统计与可能性 5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感受各种统计图表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或统计量表示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增强数据分析意识 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 知道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判断简单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或统计量表示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增强数据分析意识 发展统计观念
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 ?? ??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点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及教法点滴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重点
掌握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准确的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能看懂平面图、地图的方向及看懂简单的路线图。难点
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方法
1、根据一个确定的方法找其他三个方向: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2、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1)利用指南针辨认。
(2)借助身边事物辨认,只要知道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其余的七个方向便可确认。
3、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要到达的地点所处的方向,再看那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第二单元: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及除法估算的方法,掌握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笔算除法。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商位置的确定和试商的方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方法
1、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2)想乘法,算除法。
2、估算方法:想口诀估算。
3、笔算方法:从被除数高位除起,如果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如果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占位。
4、验算方法:(1)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第三单元:统计
重点 会看两种新的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难点
通过分析统计图获得信息,并根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方法
1、统计图为横向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完全相同,绘图是如果不够整格,可以把一个整格平均分成几份表示。
2、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
第四单元:年、月、日
重点
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正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刻,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难点
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方法
1、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1)根据每年二月份的天数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2)根据全年的天数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2、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1)可以根据钟表推算。(2)可以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
第五单元: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重点
正确进行口算与估算,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或进位)笔算方法。
难点
正确掌握估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方法
1、口算方法: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看作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
3、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第六单元:面积
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探索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 正确区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进行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方法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换算: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在数的末尾加两个0,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在数的末尾去掉两个0.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重点
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方法
1、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加数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中的小数点要和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3、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减去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与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重点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
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连乘应用题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总数除以份数等于每份数。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重点
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地计算,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复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重难点
七年级下册重难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
(共6课时)
课题:5.1相交线 垂线 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垂线的画法。
课题: 5.2平行线
直线平行的条件 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课题: 5.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课题: 5.4平移[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难点:平移的作图
平面直角坐标系
(共4课时)
课题: 6.1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 2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会用坐标表示点,能画出点的坐标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正确画坐标和找对应点
课题: 6.2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用坐标表示平移 2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4.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共6课时)
课题: 7.1 与三角形的关的线段、外角【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掌握对边与对角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定义、三边关系。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难点:理解“首尾相连”等关键语句。
课题: 7.2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3.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 难点 :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用分割多边形法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课题: 7.3镶嵌教学目标: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说明注意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2.察常见的地板砖密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镶嵌的条件.[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经历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过程。难点:是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的平面镶嵌.二元一次方程组
(共8课时)
课题: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1 [教学目标]
1、弄懂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们的解的含义,并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迁移知识;体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弄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含义。
课题: 8.2 消元(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用代人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代人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3、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课题: 8.2 消元(2)2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加减消元法;
2、使学生理解加减消元法所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重点: 学会用加减法解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相等,且不成整数倍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课题: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 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3、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4、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重点: 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共7课时)
课题:9.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
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难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课题:9.1.2 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2、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学会运用类比思想来解不等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课题: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建立不等关系,并根据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熟练列不等式解应用问题。
课题: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化归的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统计调查
(共4课时)
课题:10.1统计调查[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3.认识条形图与扇形图.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
2.认识、掌握条形图与扇形图以及相关概念. 3.归纳总结条形图与扇形图的优特点.
课题:10.2 直方图
【教学目标】
1.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概念.
2.掌握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描述频数分布情况的基本步骤. 3.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得用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难点:画直方图时,组距和组数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