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目标:
1.直观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课时:认识图形
(二)例1 教学内容:第2-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在用这些形体的面画图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4.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直观认识并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认识图形 例2 教学内容: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学生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增强想象力,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和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2.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第1课时:十几减九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并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具体的情境,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与探索与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自己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9,探究多种计算方法。
第2课时:十几减8 教学内容:13页 教学目标:
1.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并掌握十几减8的方法。2.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第3课时:P十几减7、6 教学内容:14-15页
1.理解几减7、6”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十几减7、6”。2.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规律,并运用此规律去解决十几减7、6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实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第4课时:十几减5、4、3、2 教学内容:17-18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地选择计算方法,独立、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熟悉并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3.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在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第5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20页 教学目标:
1.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借助画图或操作理解并且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
第6课时: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21-22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算理。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初步了解分类与整理这一数学方法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求知,能试着从统计图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单元重点:
1.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与整理; 2.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单元难点: 掌握简单的统计图,运用简单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 例1按单一标准分类和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页、2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2.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知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进行简单的分析统计。
3.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类、统计意识。
4.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知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 例2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 教学内容:28-3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属于信息有关键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体会到分类整理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内容按照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点:
1.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2.明确数位的意义。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明确数位的意义。
第1课时:《数数》 教学内容:33-3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知道10个十是100,感受“十”与“百”的关系,感受100与50、20等数的关系。2.结合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进行简单的估算。
3.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认识百位及计数单位“百”,深入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拐点数的教学、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P35-36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学具,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理解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加深 对计数单位的理解,体会计数单位“十”的作用。3.培养学生数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10个十是一百,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第3课时:读数、写数 教学内容:P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用多种方式表示数,直观感受数位、数位上的含义。2.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颗珠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颗珠表示。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在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第4课时: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科书P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规律和运用规律;初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第5课时:《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42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和计数器直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具体到抽象体会 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利用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第6课时: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
教学内容: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46页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100以内的数数方法,学会运用数的组成来分 析、解答问题。
2.在生活情境中搜集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第8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P48-49页
1.深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及检查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过程。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单元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第1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53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人民币的面值、图案、颜色,初步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如: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与1分、2分、5分的硬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通过兑换活动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2.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学难点:
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第2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人民币的面值、图案、颜色,初步认识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2.通过换钱活动,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
3.初步感受到“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单位,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认识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第3课时:人民币的认识——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57页例5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掌握人民币单名数和复名数(主要是元和角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
2.初步学会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
3.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算理。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第4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分析、检验的解 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在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初步学会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
教学难点:清楚的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第5课时:人民币的认识——整理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0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有关的单位换算,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通过“凑钱”活动,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人民币,将人民币的认识、换算、计算等相关知识运用其中,提升思维能力。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重点: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元和角的换算)教学难点:元、角、分的单位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单元目标: 1.通过直观学具教学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
2.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4.感受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
单元重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含有小括号加减混合运算、连加连减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第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6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算法,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理解算理。第2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64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的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数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两位数相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第4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6页练习十五。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两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课时: 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等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2.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动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更好地理解算 理。
第6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2.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第7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2-73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决绝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能力。第8课时: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P74页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第9课时: 带小括号两步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5页练习17 教学目标:
1.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和本单元所学的口算。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小括号意义的认识。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熟练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小括号的意义和能力。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77页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方法。
2.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优化、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 的愉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方法。教学难点:方法的多样性及优化意识的培养。第11课时: 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78页例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可以装满几袋”这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策略。
2.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应用意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减数相同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第12课时: 单元练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9页练习18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方式,巩固本单元所学习的家、减法口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意识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知识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3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81页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2.进一步掌握两步加减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3.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形式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加深对加、减法算理的理解。第14课时: 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82页—84页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加深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使计算更熟练。3.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目标有序地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七单元 找规律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
2.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3.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单元重点: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单元难点: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 问题。
第1课时:找规律——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发现并表述图形的形状及颜色简单的排列规律。
2.在发现规律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感受“一组”重复排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2课时: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简单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猜测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通过观察与实践的活动体验,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起联系,认识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3.在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教学难点: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第3课时:找规律——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猜测等活动,感受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转变成数字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要通过计算得到。(等差数列,即:后一项是前一项加或减一个固定数得到的。)
3.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理解等差数列。教学难点:探究数组中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第4课时:找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分析、交流,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能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起点”“圈一组”等具体方法)教学重点:发现珠子的排列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5课时:找规律——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90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进行拓展练习,在辨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设计有趣而多样化的练习活动,丰富规律的呈现形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总复习——100以内数的复习(数的顺序、百数表、数位表、数的组成、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回顾与梳理,进一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把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增强数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数的组成,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把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2课时:总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应用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分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对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第3课时:总复习——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加深它们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加深对它们特征理解,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第4课时:总复习——人民币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思考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有关单位换算,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提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5课时:总复习——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计数、填表、画图,帮助学生经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并能根据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感受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数据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第二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整理数据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全册教学重难点:
1、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4、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第三篇: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年级上册
1、让大家认识我内容与目标
1、认知:通过游戏活动初步认识常用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并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 的 想法。
2、情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活动及与人交往的乐趣,初步建立集体观念与大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3、能力:通过对作品、媒体、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感知体验剪贴艺术的美,学习以色彩、形状、线条的造型方法制作大树并介绍自己。
难点:自我介绍及感受的发表,树干的制作,树叶的粘贴布局。
2、看谁涂得更好看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了解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创新探究目标:尝试运用不同方法、不同材料画画,懂得敢于尝试,大胆展现自己的个性。
3、技能目标:能认识不同的色彩,了解油画棒与水彩笔画出来的效果有何不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美术游戏中学会使用画纸,尝试用不同笔触、不同画材组织画面。
难点: 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
3、圆的世界
教学目标:
1、寻找、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并认识圆形。
2、能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圆形物并添加有趣的细节。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寻找和表现圆形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现力。教学难点:
在圆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表现出有趣的细节。
4、各种各样的形
学习目标: 1.学生欣赏图片,用形分解的方法发现和了解生活中的物像可以用不同的形状
概
括。运用剪、撕、卷等方法,利用各种形状表现物像。
2.学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形状粘贴组
合一个或几个物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动手制作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重点: 了解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可以概括生活中的物象,学习用型组合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和多种形状完成一幅粘贴画。难点:剪、撕、卷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5、画汽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汽车的外形特点,了解汽车的异同之处,掌握汽车造型的表现方法。情感目标:学生能通过对比、拟人化手法,激发情感体验,深化人文素养,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汽车。
能力目标: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个性。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汽车的结构特点,掌握汽车的表现方法,表现独具个性的汽车造型。
难点:抓住汽车的主要特征,大胆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汽车造型
6、漂亮的建筑
学习目标:
1、尝试使用不同的纸材,体验造型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集体合作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纸材组织画面
教学难点:对作品造型的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
7、美丽的天空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彩纸、剪刀、胶水、吹塑纸、水粉等材料和工具用多种方法表现美丽的天空。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自由、大胆 地把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色。
3.学习剪贴画和绘画技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和对美术课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剪贴或转印等方法表现一幅美丽的天空。
教学难点:作品的新颖和富于情趣。
8、花点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以自己的创造制作活动加深体验。
2、初步尝试立体造型带来的乐趣,感受立体造型和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
3、锻炼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发学生对“花点心”的漂亮外表的认识。
教学难点:“花点心”的创作。
9、有趣的勺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勺子的外形、尺寸、材质、装饰与用途的关系,设计一个 实用、有趣的勺子。
2、能力目标:通过勺子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美观实用的设计意识。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的用品的习惯,体会设计活动为生活带来方便,感受设计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勺子的外形、尺寸、材质、装饰与用途的关系,进行简单设计。
教学难点:勺子设计的新颖、美观、实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10、剪剪撕撕贴贴画画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以纸材为主的造型表现活动,初步认识及掌握撕纸添画、剪纸的欣赏方法、创作制作方法。
2、感受剪纸、撕纸艺术的美,领略多种艺术文化,激发对美术造型表现及欣赏活动的兴趣。
3、培养观察感知、审美能力、提高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感受剪纸、撕纸艺术之美,学习剪纸、撕纸造型表现的方法,进行作品创作并能大胆发表看法。教学难点:作品创作。
11、让我的飞机飞上蓝天
1、认知目标:通过对飞机的欣赏,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飞机,感受飞机形状美、颜色美、花纹美,学习折飞机与装饰飞机。
2、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涂色及色彩搭配的技巧;在画画、折折、剪剪中了解彩笔、剪子和纸张的性能。
教学重点:学习折纸飞机的方法和简单的装饰。
难点:作品的新颖,折法上的变化。
12、卡通明星总动员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讨论卡通形象,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
(二)启发学生大胆设计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并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表达。
(三)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善于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一件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
三、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卡通世界的乐趣,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
13、穿串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或创作一两种穿串链的方法,尝试不同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韵律美,体验设计应用活动乐趣。
2、能力目标:通过穿串链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意目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变废为宝,并试着学会装点生活、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巧妙运用身边适合的物品进行有规律的搭配,体验穿串链的活动所带来的设计的乐趣。
难点:尝试有规律的拼摆方法和穿法。
14、多彩的拉花
教学内容与目标:
1.认识拉花,能学会看示意图及剪制一种以上的拉花。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发现不同的拉花方法,并能想出多种用途。
3.感受制作拉花的乐趣。教学重点:感受各种拉花的多用性。教学难点:各种拉花的剪制方法
15、神奇的小厨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综合运用橡皮泥彩色卡纸等材料,在剪纸上用撕、剪、帖、在彩泥形状制作上用捏、揉、搓、等方法做出一些有特色的菜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技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食物的良好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橡皮泥彩色卡纸等不同材料的综合使用,学会不同的表现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欣赏,大胆想象,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制作有特色的各式菜肴。
16、大家一起画
教学目的:
1、认识什么是绘画中的点线面
2、尝试运用点线面装饰画面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的点线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并运用 教学难点 :画出许多不同的点线面组合
第四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东、南、西或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P3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
2.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知道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P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帮助学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2.学生在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培养空间观念。
3.在看图、填图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P7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明确这四个方位的命名方法。
2.借助工具,引导学生发现东北与西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依次按顺时针排列,形成一定的方位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其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第四课时
课 题: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8页例4 教学目标:
1.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综合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渗透由于观测点的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会发生改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3.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和探求计算规律。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P11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首位能被整除)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帮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第二课时
课 题:口算除法
(二)教学内容: P12页例
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学会一定的解题策略,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三课时
课 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P15页例
1、P16页例2
教学目标:
结合动手摆分小棒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顺序和商的定位方法。学会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的一般方法。
2.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的直观、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算理。
第四课时
课 题: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P17页例
3、P18页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理解被除数最高位不够商1,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2.在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准确性。
3.通过笔算的验算,逐步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4.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一位数除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第五课时
课 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3、P24页例
5、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2.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索算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学生追求简洁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0在商中间的占位作用。第六课时
课 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5页例7 教学目标:
1.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体会、学习如何从丰富的事例中抽象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的道理。
第七课时
课 题: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29页例8、P30页例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体会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第八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33页、P34页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4.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单元教学难点:进一步体验统计方法及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P36页、P3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二课时
课 题:复式统计表练习课 教学内容:P39~40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正确地、熟练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够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填写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P41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口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或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二课时
课 题:口算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教学内容:P42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算法,理解算理。
第三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P46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用竖式中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因数的十位上的数对齐的道理,掌握笔算方法。
2.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四课时
课 题: 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P47~48页练习十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熟练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能够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竖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第五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内容:P49页例2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索,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比较中,完善自己的方法。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六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P50~51页练习十一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熟练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能够应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笔算的正确率。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七课时
课 题:用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够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在交流中熟悉用连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方法,感悟“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愉悦心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八课时
课 题:用连乘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页练习十二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在现实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条件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题。第九课时
课 题: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3页例4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正确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能够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十课时
课 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P55~57页练习十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策略。
2.体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对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3.养成良好的回顾和反思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一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58~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整理,在交流中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充分体会解决问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总结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回顾和反思中建构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教学难点: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60-61页例1、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能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6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会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具测量常用物体的面积。
3.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认识面积单位。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第三课时
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P66例
4、P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四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教学内容:P71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正确进行面积单位换算。
第五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教学内容:P71页例7 教学目标:
1.能解决简单的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实际问题,感受单位换算的价值。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正确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第六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72页例题8 教学目标:
1.正确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74-75页 教学目标:
1.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能正确解答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难点: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P76-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进一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渗透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第二课时
课 题:年、月、日 教学内容:P79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平年、闰年的二月以及全年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平年、闰年。
2.进一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闰年和平年。教学难点:会判断闰年和平年。第三课时
课 题: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P8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体会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第四课时
课 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P8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
2.在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会计算经过时间,特别是涉及第二天的。
第五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系统地掌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掌握24时计时法,会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难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课 题:制作活动日历 教学内容:P9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活动日历的制作方案。教学难点:确定每个制作的步骤。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P91-9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小数表示价格、长度。第二课时
课 题: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2.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感。
3.进一步感受小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第三课时
课 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96页例
3、P97页例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寻找稍复杂事物排列数或组合数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
4.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能过表述思维的过程,了解搭配的意义,并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内容:P101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鼓励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路,有序、全面地呈现问题的答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有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二课时
课 题:简单的搭配 教学内容:P102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和结果,体验分类、分步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地搭配,用适当方法表达出搭配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课时
课 题: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P103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组合的内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排列、全面思考的能力。
2.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3.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向学生渗透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课 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P106-P107页 教学目标:
1.在综合运用面积、搭配、运算等相关知识解决“铺草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用意识以及有序思考的习惯。
2.在借助与时间相关的知识解决“设计赛程安排”的活动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体会用表格表达信息的清晰、简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知识之间的关系,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简洁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P108-P114页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引导学生整理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通过总复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除法、乘法计算,年、月、日,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八个方向认识得更加熟练、准确,能正确运用方位词说明路线。
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已学过的统计表的特点,并能对统计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对统计表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
教学难点: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第二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二)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一位数除多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的笔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第三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三)教学内容: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对面积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熟练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四课时
课 题:总复习
(四)教学内容:小数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有关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能力。
2.对相关知识点加以整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问题。第五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五)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范文模版]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单元教学难点:减法、除法的意义比较难于理解。课时安排:建议用5课时教学。第一课时: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掌握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2.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掌握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深刻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5页及6页例3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乘除法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课题:和0有关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6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计算和0有关的运算,并理解和0有关的运算的意义。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把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0有关的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第四课时:
课题:括号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四则运算的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不同作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
第五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 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优化意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认识到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时安排:建议用2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
课题: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教学内容:教科书P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站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探究图形变化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不同物体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可能不同。学会从相同位置可以看到相同形状的不同摆法。
2.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3.在观察比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相同的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物体形 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在相同位置正确观察不同的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会应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建议用7课时教学。第一课时:
课题: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P17例1、P18例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第二课时: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例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正确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三课时:
课题:减法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P21例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体验算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第四课时:
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P24、25页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进行正确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灵活运用。第五课时: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7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简便计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第六课时:
课题: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8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连除的简便算法,并能正确运用。2.灵活使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炼成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乘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第七课时:
课题:复习与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P30、31页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交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5.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
单元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名数的相互改写。
课时安排:建议用11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33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数位顺序表,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学生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小数数位顺序表,会读写小数。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技术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第三课时:
课题:小数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P38页、39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根据小数的性质,能把小数进行化简或把整数和小数改写成指定位置的小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能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并概括出小数性质的过程。
第四课时:
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P40页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的大小比较同整数的大小比较的区别。
第五课时:
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科书P43页、44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六课时:
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45页内容。教学目标:
1.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
2.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兑换整十整百数人民币。
教学难点: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课时:
课题: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49页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和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进行名数互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名数互相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及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第八课时:
课题:小数的近似数(1)例1 教学内容:教科书P52页内容。教学目标:
1.能根据题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准确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及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结果越精确的意义。
3.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受到求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九课时:
课题:小数的近似数(2)例
2、例3 教学内容:教科书P53页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
2.学生经历用小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改写时能根据要求正确取其近似数。
第十课时:
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P56页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进一步巩固并掌握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难点:名数的改写 第十一课时:
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2)教学内容:教科书P57、58页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掌握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及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说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能把小数精确到(保留)一定的位数。
第五单元 三角形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学生通过分类、操作活动,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
3.学生通过画、量、折、分等操作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边数增加变化中感悟数学研究方法,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渗透合情推理。
教学重点:
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2.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教学难点:
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2.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P59~61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2.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性,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通过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画三条边上的高,体会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二课时: 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P62页例
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2.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会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准确理解“任意”两字的含义。
第三课时: 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P63~64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学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第四课时: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P67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量、剪、拼等活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2.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第五课时: 课题: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P68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推理(量、算、剪、割、拼、等活动)、归纳的过程,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2.能用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教学难点: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竖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2.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例1 教学内容:P7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算理,会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2.在具体环境中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例2。教学内容:P7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已有的小数加减法的规律,从中发现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算理,会列竖式计算。
2.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不同数位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迁移的意识和计算能力。
3.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特别是有关整数与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第三课时: 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P74~75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小数加减法的规律,从中发现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算理,会列竖式计算。
2.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不同数位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迁移的意识和计算能力。
3.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特别是有关整数与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教学内容:P76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突出小数连加的竖式 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
3.用脱式计算小数连减,学生在计算、比较、推理的过程中发现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运算也同样适用。
3.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计算。
4.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
1.小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强化算理。
2.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运算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P79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加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经历实验、观察、猜想、论述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第六课时: 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P81~82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按运算顺序计算和简算的方法进行对比,学生体会简算的优越性,并自觉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
2.关注已有知识经验,利用直观分析题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单元教学难点: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 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P8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其对称轴 教学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第二课时: 课题: 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P8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补全对称图形的方法。
2.帮助学生梳理补全的过程,总结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第三课时: 课题:平移
教学内容:教科书P86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方格纸上画出按不同方向、不同格数平移图形的活动,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
2.通过已知移动的方向(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移动的格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图形平移前后,大小和形状都不改变),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教学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第四课时: 课题:用平移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87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能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感受“割补法”的作用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2.在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转化 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教学难点:探究发现不规则图形的规则之处,采用割补、平移方法转化为规则图形。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单元教学重点: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单元教学难点:
1.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9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直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二课时: 课题: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内容:教科书P91页P9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会用统计表等方式描述数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比较处理数据,从而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2.通过合理预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会用统计表等方式描述数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比较处理数据
第三课时: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P95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2.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第四课时: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97页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培养学生绘图及数据分析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2.借助条形统计图,发现有用的信息,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与同伴交流。3.培养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培养学生绘图及数据 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发现有用信息,根据统计图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 和预测,与同伴交流。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 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4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 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第二课时: 课题:鸡兔同笼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理解用列表法、假设 法解决鸡兔同笼的解题思路,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假设、有序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逻
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 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对“假设法”的理解和应用,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
第十单元 总复习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 理解,更牢固地掌握。
2.通过总复习的学习,学生会梳理并建构本次教材中涉及到的各领域知识内容的脉络图,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 理解,更牢固地掌握。
2.通过总复习的学习,学生会梳理并建构本次教材中涉及到的各领域知识内容的脉络图,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总复习的学习,梳理并建构知识脉络图;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复习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的过程构建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结构,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2.进一步巩固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并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整理运算定律,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熟练的应用运算定律、性质,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四则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性质,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及其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9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合作交流构建知识脉络结构,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比较大小等。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运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掌握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学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法求小数的近似值,能把较大得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地能力。
4.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合理灵活的利用小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进行化简、改写、求近似数、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进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课题:复习图形和几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2页P113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回顾观察物体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三角形的认识,分类以及内角和知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及特征的理解,构建知识脉络结构图。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经过运动后的平面图形,体会变换的思想。3.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简单描述图形运动形成的过程。教学重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空间观念。2.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经过运动后的平面图形,体会变换的思想。教学难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空间观念。2.会画三角形的高及运动后图形。第四课时: 课题:复习统计与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4页P115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系统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掌握简单平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2.能综合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及作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思 维方式。
教学难点:
1.“鸡兔同笼”类题目的解法。
2.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