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初中三年级教案

时间:2019-05-15 03:4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愚公移山初中三年级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愚公移山初中三年级教案》。

第一篇:愚公移山初中三年级教案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文言文的诵读。3.辨析文言词语。五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ben)荷(he)孀(shuang)龀chen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五.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 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 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3.请学生翻译课文。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 “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而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河阳之北()2.吾与汝毕力平险()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固不可彻()7.而山不加增()8.无陇断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甚矣,汝之不惠。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3.课后练习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 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 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 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3.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4.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 道理。

四、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 本义有违背的。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i.反问句2.陈述句3.判断句《.被动句 b.1.反问句2.倒装句3.被动句4.陈述句 c.1.疑问句2.陈述句3.被动句4.判断句。d.1.疑问句2.倒装句3.判断句4.陈述句。

(二)填空: 卫.《愚公移山》选自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

和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第二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兰州二十中

王永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

2、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2、自主理解,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

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4、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1、课文诵读。

2、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寓意。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学

1、导语设计

由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导入教学。

2、《列子》介绍(简要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多媒体辅助)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对照注解注拼音,多媒体补充)給下列字注音。

仞()

娥()

孀()

龀()

箕畚(匮()

厝()

叟()

拢()断

2、学生自读(放声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音)要求:自主完成,用原文回答问题

()1)

(1)愚公为什么移山?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3)愚公认为能移走得山的理由是什么?

4、整体感知

(1)口述故事。

(2)从本文中你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吗?畅谈故事的寓意。(多媒体辅助)(3)教师总计(多媒体辅助)。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多媒体辅助)

①指通豫南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一厝朔东

⑤无陇断焉

⑥河曲智叟无以应

2、解释加点字,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

遂率子孙 .....何苦而不平

闻之

惧其不已也 ....

3、巩固提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多媒体辅助)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5、合作研讨

要求:组内交流,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将不理解的字词句划出来准备全班交流。

6、全班质疑交流

四、课堂总结(多媒体辅助)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愚公大智若愚,他站得高,看得远,有远大的抱负,在困难面前有恒心,有毅力,愚公移山的成功,让我们想起了三句名言,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从愚公手中接过精神的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小练笔: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交流

1、积累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③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④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①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②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①副词,“将”:年且 九十 ②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2、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3、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②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③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4、质疑交流

(1)愚公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愚公的家人和周围的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3)试比较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两人的言行,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讨论

(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2)从课文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

意?

(3)课文以神话结尾是迷信吗? 6师总结(多媒体辅助)

三、课文总结

1、主题

2、写法

四、课堂拓展

思考: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第三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大意,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则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教师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 3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

/ 3 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五)板书

愚公移山

“愚”公

其妻--- 献 疑

关心 担心

子孙--- 杂然相许

支持 参与

“智”叟---笑而止之 轻视 嘲笑

/ 3

第四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 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六 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检查课文掌握情况。

1、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

那么,遗男呢?(龀:)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

(孀妻、遗男)

三、1、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原因: 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一 研究内容。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2、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3、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 ———— 汝(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4、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5、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6、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愚公对智叟的有力反驳,智叟有什么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8、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9、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二、小结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三、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四、.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需要这种愚公精神。五.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六、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七、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板书)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 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第五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 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残年余力 山不加增 汉之阴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勇气。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八、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九、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十、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下载愚公移山初中三年级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愚公移山初中三年级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愚公移山 21.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引导......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7作者:加入日期:07-12-18一石击起千层浪——《愚公移山》教学案例一、引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

    《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主备人:赵凤华审核: 23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深刻寓意,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的“高峡......

    愚公移山 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亡、且、焉、诸、以等; 3、会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体会对......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董尔平八(1,2)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