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
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
引自国家教委教基(1994)21号文
本纲要根据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规定,针对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和教育上的特殊需要制定。供实施义务教育的弱智学校(班)及其他教育康复机构对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进行教育训练时研究试行。
一、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是儿童少年的一个部分。应当通过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
全面发展的任务,是指应使每个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在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初步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适合其特点与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补偿缺陷的任务,是根据每个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运动、感知、言语、思维、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采取各种教育训练措施,使其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发展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达到康复的最佳效果。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是指培养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与人友好相处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为其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二、教育训练对象和学制
1、教育训练对象及其鉴定:教育对象为适龄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应严格按照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印发的智力残疾的定义及标准来确定中度智力残疾教育训练对象。中度智力残疾分级标准是:IQ值在40-55(韦氏量表)之间,适应行为中度落后。
对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诊断与鉴定需要:(1)由合格的专业的员进行严格的智商测定和社会适应行为的测定;(2)有心理学工作者、儿科或精神医生的检查;(3)入学后有3-4周的观察。对难于确定是中度或轻度的儿童可暂按“轻度”进行观察,不要轻易判定为中度。在家庭环境或学校条件下继续观察一段时间(不超过3个月),再由专家、家长、教师等研究确定。对于由轻度弱智班或普通小学转入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更应慎重研究。
2、入学年龄一般与当地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相同,特殊情况可适当推迟,但最大不得超过9岁。
3.适龄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般与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年限相同。
三、确定教育训练纲要的原则
除根据中度残疾学生的特点,坚持贯彻思想性、科学性、可接受性等普通教育共性的原则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1、共性和个性统一的原则:中度智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和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发展规律上有共性,但在发展程度和潜在可能性上有差别;要对这几类儿童的共性和特殊性进行深入研究,准确地认识和掌握中度智力残疾儿童认识活动、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应用性原则:教给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与习惯,应是他们现实生活及未来劳动所需要的。
3.实践活动性原则:应使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和养成习惯。
4.补偿原则:教育训练内容及活动均应有补偿功能缺陷、挖掘并发挥其潜能,促进康复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作用。
5.弹性原则:规定的教育训练内容、进度和要求,允许依当地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安排或有所增减。
四、教育训练的内容
本纲要把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训练内容分为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可根据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实行综合化教学。
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和所占比例为: 1、生活适应: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劳动生活适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每个年级均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课时比例逐渐增加(附录一);
2、活动训练:包括大小肌肉、运动能力训练、体育、美术、音乐、手工、游戏、观察认识世界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各年级均设,由低到高课时比例渐减(附录二);
3、实用语算:包括最基本的语文、算术知识和技能。即言语交往能力的发展,当地常用汉字的认识和应用,简单阅读和书写日常生活中的算术知识及运用,货币、常用计量单位、时间的初步知识和应用等(附录三)。
每周的上课时数、每节课的时间等,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五、教育训练工作的几个问题
1、安臵形式: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应在弱智学校或普通学校特教班中就读。生源较少的偏远地区,可以试行在普通班中随班就读(一般1-2人为宜)。不论哪种安臵形式,都要针对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安排教育训练与活动。
2、教育训练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但又要有适当变通。学生基本固定在一个班级学习,有的课可以到适合其程度的其他班去上。为提高教育训练效果,教师在课后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3、教育训练方式方法:应采用综合教学,把课堂教学与每个学生在指导下的或独立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教育训练应生动、活泼,增强游戏性、活动性、趣味性、直观性,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要循序渐进,小步子,多练习,多实际操作。要注意矫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巩固正确行为。要多用表扬、鼓励、引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学校每位教师和工作人员对学生都有教育训练的责任。要让学生在多种场合学习交往能力和劳动技能。这项工作从学生入校起要一直进行到学生毕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行毕业后的追踪辅导或帮助。
5、区别对待。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制订个别教育训练计划。教学中除有全班活动外,还应有分组活动或个别活动,课上或课外均要进行个别作业(包括发展某些才能的作业和矫正缺陷的作业)。教师要处理好全班和个别工作的关系。
6、注意地方特点。学校和教师应仔细研究本地和本班学生情况,结合本纲要精神,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训练计划。学校可以依地方情况增加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7、周围环境和家长的配合。在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入学前,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家长以咨询,给儿童以巡回辅导;儿童入学后,应动员家长自始至终地主动地、积极地对其子女进行与学校一致的教育训练,并通过家长会议、学习班、研讨会、家长委员会、咨询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协作。学校还应当争取各种社会组织和周围群众的配合与支持。
8、学生的升级和学生评估。中度智力残疾学生不实行留级制度,不考试,一律逐年升级。加强平时考核,注重本人的实际知识与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并以此确定教育训练计划完成的情况。该年的进步作为下一年度教育训练的基础。不强求所有学生的基础和进步划一。视需要个别学生可以调动到合适的班级,但调班不宜频繁。
9、档案材料的记录和积累。学生档案应全面、准确地记载学生的病史和智力、适应性行为发展情况,收入入学时各方面的水平的材料,以后逐月逐学期积累学生身体、心理、学业能力等的变化材料,以利于制订个别教育训练计划、学业译评估和科学研究。
10、班额。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特殊班一般以8人左右为宜。
第二篇:智力残疾个性教育总结专题
宁陕县小川小学 残疾儿童教育总结
在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指导下,残疾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残疾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教师是搞好随班就读的主要力量。我班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和学习困难儿童在普通班中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任课教师“随班就读”工作,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制定个别化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二、班里成立了“随班就读”领导小组,配备了专门的优秀学生积极、稳妥地开展帮扶工作。
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四、指导本班残疾儿童的学习,班主任老师定期检查弱智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探讨弱智儿童的课堂策略、补偿学习上的缺陷等问题。
五、随着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要求代课教师具备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六、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歧视特殊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七、加强了“残疾”工作的管理。由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管理形式,加强了心理咨询室、资源教室的管理和运用,每学期安排两次对随班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残疾生。
八、对他们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能兼顾特殊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和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
小川小学 2014.9.
第三篇:智力残疾康复
第一节 智力残疾康复概述
一、智力残疾的概念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 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 有的适应能力极差 , 面容明显呆板(国际脸谱),终生生活需要他人的照顾 , 这是一级智力残疾。有的适应能力差,即使经过训练,生活能力也很难达到自理,仍需要他人照料,运动、语言发育差,与人交流能力差,这是二级智力残疾。有的适应能力不齐全 , 实用技能不完全 , 生活能部分自理 , 能做简单家务 , 具有初步的卫生知识和安全常识 , 但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差 , 对周围事物辨别能力差,这是三级智力残疾。有的适应行为低于一般人的水平, 具有一定的实用技术 , 能承担一般的家务和工作 , 但缺乏技巧和创造性,一般在指导下能适应社会,经过特别教育,可以获得一定的辩别能力,比较恰当地与人交往,这是四级智力残疾。
二、智力残疾的原因
造成智力残疾的的原因很多,先天性因素:怀孕和产期因素、遗传因素、母亲疾病、母体营养不良、不良理化因素(抽烟、喝酒、吸毒);分娩期间致残因素:产伤、新生儿颅内出血、接生时意外事故、脑膜炎、脑积水;社会因素:近亲结婚、父母一方低智力,恶劣环境和恶劣的教育条件会使孩子智力落后,环境污染、缺碘等也造成智力残疾。
三、智力残疾的康复
智力残疾的康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智力残疾儿童在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的康复训练;二是为成年智残者提供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训练以及有偿托管、生活护理等服务。
第二节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和评估
一、智力残疾儿童的概念
智力残疾儿童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时期(18 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其特征为:现有的能力水平有实际上的限制,智商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平(70 以下),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的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沟通:居家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工作。智能障碍发生于 18 岁以前。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常用的康复训练器具主要有以下十二大类:
(一)各种规格的球类
康复应用:锻炼智残儿童大运动能力,上、下肢肌力,平衡反应和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直径在 8 — 25cm 的比较合适,宜选择耐用的橡胶质的,充气的小皮球,乒乓球质地较薄,易碎,不应选择。原则上应为小孩或智力差的孩子玩大球,大孩或智力较好的孩子玩小球。
(二)积木
康复应用:质地为塑料或木头的,可搭成图案。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数的概念,颜色形状的认识,以及对大小、多少的感知练习。
注意事项:积木块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三)穿孔珠子、绳
康复应用:质地塑料或木头的均可,也可用大算盘珠。训练精细运动,数的概念、加减法、对颜色的认识。
注意事项:珠子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四)带盖的瓶子
康复应用:训练精细运动和手指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为防止玻璃瓶口划伤手指,应选用塑料瓶。
(五)儿童用剪刀
康复应用: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应选择儿童用剪尖钝圆的小剪刀,以确保安全,防止扎伤。
(六)布口袋
康复应用:主要在布口袋内装软硬、大小不同的物件,训练触觉分辨,及对大小、形状的认识。注意事项:袋内物件不要锐利,防止扎、划伤皮肤。
(七)看图识字的图片
康复应用:训练认知及分类配对能力。
注意事项:图、字要鲜艳、醒目,易于辨认。
(八)钟或表
康复应用:认知训练,认识时间。
注意事项:为了辨认方便表面应大,并要有 1 — 12 个数字。
(九)彩色笔、纸
康复应用: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彩色笔尖要粗圆、钝些。
(十)日常生活用品
康复应用:主要用有尼龙搭扣的、拉锁的、扣子的衣服,或有尼龙搭扣的和系带的鞋、毛巾、杯子、牙刷等,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注意事项:拉锁、扣子要钉牢,以免误食伤人。
(十一)各种玩具娃娃
康复应用:即用有男有女,大小不限各种玩具娃娃,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知道性别、年龄及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注意事项:制作物要结实,不易损坏。
(十二)家居用具
康复应用:即用锅、碗、厨具等家居用具,训练认知能力、精细运动。
注意事项:玩具最好是塑料的,要结实、耐用,以防易碎伤人。
三、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分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阶段评估是从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的初期测评时开始的,渐进的多次评估;总结评估则是在阶段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判断。
在各次阶段评估过程中,应尽早找出智残儿童在康复训练六个领域(即运动、认知、感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中的优势、劣势以及进步幅度最大的领域。通常,对于运动、感知这样的领域,其发展是智残儿童自身发育与康复训练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残疾程度轻、基础好的儿童,更可能是自身发育在其中占较重的比例。而对于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如果原来的起点低,后来的进步幅度大,则可认为是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较显著;如果进步幅度不明显,则应考虑身体和康复训练方面的问题,及时找有关医生咨询、指导。
智残儿童与健全儿童在身心特点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各方面的能力都可能落后于健全儿童。所以,训练员和家长不宜将期望值定得过高,更不能用健全儿童的尺度去衡量智残儿童。事实上,功能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智残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取得的极微小的进展和变化都是可贵的,应给予儿童鼓励。其次,从现象看,若某些智残儿童虽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但效果不明显,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无效,只要按照科学、系统的方法持之以恒开展训练,并不断分析、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儿童的智力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四、残联在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中的职责
(一)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纳入当地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中。
(二)地级市以上残联在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内开办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有条件的县级残联根据本地资源和康复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做好宣传、咨询、组织、转介等工作。
(三)开展早期筛查,掌握本地智力残疾儿童情况;
(四)依托康复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和社区家庭指导。
(五)负责本地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统计工作。
(六)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
第三节 成年智力残疾者的训练与服务
由于成年智残者在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条件方面与智力残疾儿童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康复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很大区别。主要是为其提供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训练以及有偿托管、生活护理等服务。
生活自理训练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重度成年智残者独立或不完全独立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减轻家人的负担。
简单劳动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训练主要目的在于使轻度成年智残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操作,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待人接物、语言交流能力,以实现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托管和生活护理服务则侧重于提供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看管和照顾,以解除家人的后顾之忧。托管和生活护理服务可分为有偿、无偿两种。
第四篇:浅谈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残疾学生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残疾学生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连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吴少焕
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二十九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对特殊学校智力残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生存能力、提高其整体素质的需要,更是当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摆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智力残疾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智力残疾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他们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自主意识、健全人格、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是自立于社会,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特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校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偏常心理,消除情绪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全面了解学生,聆听倾诉,真诚接纳,正确引导,主动参与,耐心疏导,循序转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智力残疾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里,残疾人健全人格的个性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智力残疾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以促进智力残疾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消极地辅导转化,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特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智力残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智力残疾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驱动智力残疾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动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智力残疾学生潜能的条件
智力残疾学生由于智力障碍而使其潜在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特校教育则主要是对智力残疾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生存能力给予开发,教师通过施加某种心理影响,激活智力残疾学生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能力因素,进而使其潜能得以形成并有所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生发出智慧、情感、生存的精神需要和欲望,以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特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智力残疾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等。智力残疾人士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表明,有些智力残疾人士虽然年龄步入成人行列,但是走向社会后,并不具备在社会和集体中生活的能力,心理和行为不适应社会,以至不能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负担,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不健全。可见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实现其社会化,并顺利步入社会、立足社会的基础。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看,智力残疾学生在特校学习阶段是其品德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其心理复杂而多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实践证明,智力残疾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要使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单靠德育发挥作用是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解决智力残疾学生成长中出现的身心问题,容易被学生欢迎和接受。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智力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智力残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特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第五篇:《智力七巧板》课程纲要
《智力七巧板》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智力七巧板
设计者
林黄桃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总课时
课程类型
拓展性课程
课程简介
本课程载体是智力七巧板。它们可以锻炼人的手脑并用,对培养人的动作技能都十分有效;不仅可增强人的记忆力,丰富空间想象力,又可培养人的耐力和毅力。游戏过程能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多角度多渠道去看事物,容易找出新的解决办法,能培养学生注意力、耐心、和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玩的好习惯。
我们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利于学生发展的益智游戏,结合完成游戏的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础内容。坚持学生主动探究,重视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挥游戏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识特征相适应,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认识这些游戏方法的多样性、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负责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背景分析
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所有的一切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注意力容易分散。
课程目标
我们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利于学生发展的益智游戏,结合完成游戏的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础内容。坚持学生主动探究,重视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挥游戏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识特征相适应,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认识这些游戏方法的多样性、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负责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学习主题
活动安排
第一节课《认识七巧板》
第二节课《玩转七板》
第三节课《按样拼图》
第四节课《畅想拼图》
第五节课《按图分解3--(1)图形分解》
第六节课《按图分解3---(2)文字符号》
第七节课《按题拼图—4—(1)动物》
第八节课《按题拼图——人物
》
第九节课《专题设计——交通工具
》
第十节课《专题设计——日常用品
》
第十一节课《专题设计——军事武器
》
第十二节课《观察创造——形象与抽象》
第十三节课《观察创造——组拼与创新
》
第十四节课——《举一反三》
第十五节课《一图多拼》
第十六节课《多副组合》
第十七节课《个人主题创作
》
第十八节课《团体主题创作》
评价方式
成绩评定
1.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做到两重:重提高、重鼓励。达到三激励:激励兴趣、激励积累、激励运用。
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积极性、参与度。
3.联系学生的内化情况,如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打分制使用A、B、C等级。在操作中,教师要拍摄下来以做留念、欣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