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3:1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心理学慢慢受到关注。在教学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做了具体的阐释,以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1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结合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在学科的构建中建立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和独立性。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方法和原则上的理论依据,也为受教育者做出正确的心理分析。

1.2 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非主考课程,音乐教育教学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性的教育,我国部分学校完全忽略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宗旨,只是将音乐课堂作为一门娱乐性的课堂,这大大偏离了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目的。

2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 1 页

2.1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对音乐感兴趣了,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去。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不能很好的转换和应用,时间一久,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甚至出现厌恶情绪。此时,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从心里教育方面,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表现特点,将音乐教学以做游戏的方式呈现,先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好奇心,慢慢的将其兴趣提高。

2.2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里学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并不能达到持久状态。尤其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方式等。古语有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作为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3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第 2 页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本身,还应使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一定的鉴赏力,使记忆和感受能相互协调,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有效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还可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律感。

3音乐教育心里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3.1 运用音乐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当中美妙起伏的旋律和鲜明生动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肢体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入手,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形成具有音乐节奏的体态动作,集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将节奏与记忆结合,学习音乐当中的流动美。

3.2 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音

第 3 页 乐当中的情感,而不是机械的告诉他们音乐表达的东西。倾听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培养他们自己的音乐乐感。例如在放一些具有催眠效果或者悲伤情感的乐曲时,学生会出现睡着或者伤心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应该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慢慢感受,再通过讲解和表扬来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3.3 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使得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慢慢降低。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些具有创造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很是需要在音乐教学中提倡。根据心理学原则,一些音乐学家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创造出了许多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日本铃木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和德国奥尔夫教学法等。

第 4 页

第二篇: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应用

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应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有序健康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幼儿园音乐教学;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极具创造力的音乐教学方法,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有效调动起幼儿音乐学习主观能动性。幼儿音乐教师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使幼儿充分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并使幼儿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由此可见,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提出的音乐教育理念,推崇为儿童创造满是音乐的氛围,采取最易为儿童所接受的学习方式、生活素材,包括熟悉的语言、肢体、歌唱、舞蹈等,再辅以即兴创作、游戏,指引儿童基于肢体对外界进行探索,感受音乐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创造力,进一步调动起儿童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得到推广,并对我国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推进作用[1]。尤其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学龄前儿童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众多幼儿园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学前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兴盛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全面幼儿园音乐教学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有序健康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应用多种艺术形式开展教学

奥尔夫教育主张对音乐、舞蹈、动作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展结合。鉴于此,在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结合幼儿主观需求、课堂客观环境以及实际教学内容,引入多种不同教学方式,包括声乐、舞蹈、走动等;鼓励幼儿开展乐器独奏;鼓励幼儿开展合唱等。以歌曲《小雨沙沙沙》课堂教学为例,音乐教师可指引幼儿感受歌曲的音乐节奏,然后要求幼儿采取击打乐器对歌曲予以演奏,进而调动起幼儿参与歌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到幼儿对该首歌曲形成一定认识后,音乐教师应当再引导幼儿依据音乐旋律及舞蹈动作演示展开表演,积极促进收获可观的教学成效[2]。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往往有着极为惊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在艺术创造方面,他们总是能出人意料。针对幼儿该方面特征,音乐教师应当鼓励引导幼儿对学习的音乐予以改造。这一改造,既可以是歌曲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演奏形式方面的。并且,教师还应当对幼儿开展价值方面的指引,防止幼儿将音乐改造成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歌曲内容。就好比,中班音乐活动《胖厨师和小老鼠》即为依托奥尔夫教育理念,使幼儿参与进音乐游戏中来的同时,利用参与性故事情节,让幼儿掌握不同小型打击乐器名称及基本演奏方法[3]。教学活动以胖厨师和小老鼠相互间发生趣味故事作为纽带,并实现了乐器与故事情境的有效结合。诸如,用沙锤声代替厨师刷锅的声音,用鼓声代替脚步声等。一种乐器即代表一种特色声音,由幼儿与教师共同演绎整个故事,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趣味性十足。

(三)引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用以幼儿音乐教学素材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主张复归本源,推崇教育教学就地取材,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各自特有的文化,这无不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奥尔夫音乐素材。无论是对于幼儿音乐教师,还是对于幼儿而言,这些素材既经济、又简单,对强化幼儿音乐素质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音乐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当注重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地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幼儿将自身身体作为乐器,将音乐训练、身体活动与地区民族文化开展有效结合,对幼儿开展长期系统的训练。就好比,音乐教师在开展《元宵灯会》该游戏过程中,一方面应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赏析,一方面应带领幼儿通过肢体感受节拍、重音,此外还可指引幼儿们领略深厚的元宵节风俗文化。引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用以幼儿音乐教学素材,长期以往,一方面可收获可观的音乐教学成效,一方面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今幼儿音乐教学而言,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这是一种将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与音乐实践开展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内涵,全面分析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应用多种艺术形式开展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引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用以幼儿音乐教学素材”等,积极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有序健康开展。[参考文献]

[1]王翼如.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优化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29(3):247-248.[2]张超,王艳芝,王宁云,刘晶.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9:162-163.[3]郭澍晗,孙晓女.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4,20:58-60.

第三篇: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斯大林曾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很恰当的。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祖国有用的人才,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工程的 “设计”和“施工”中都是必须的。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阐明了心理的实质及其活动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一、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些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1)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案例:学生奇装异服。

(2)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

(3)罗森塔尔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8个班的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的切实、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可能,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4)巴奴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呢?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没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觉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找出他的闪光点。

(5)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另外,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的思想和行为

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而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并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不做,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6)马太效应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等等。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果我们透过表层进而研究内在的东西,请试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喜欢一个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师有权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独占),是支配者,学生没有权力,是被支配者。二是评价的标准单一,老师(甚至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意见就是标准。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偏好,这样的话难免造成偏爱了。三是老师能力不足,功利心强,试想一下,老师为什么总是偏爱少数几个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刻意而为,这是因为功利心,进而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因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都变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爱的学生。

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不搞单一标准。二是民主

互动评价,不光老师有权,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三是安排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项很有专业性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给每个学生以师爱,要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解决学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

通过以上原理我们可发现,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对这些心理学理论吃透的情况下,结合多次的重复实践,愿意静下来去思考、学习、总结,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你的教学中甚至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知道受众,也就是学生在想些什么,在思考什么,希望什么,这样”对症开方”才能“药到病除”。大道理简单,而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例如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学中都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多与学生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感受,然后再实时地修改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尽量多的学生满意。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怎样授课?

二、心理学应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肯定

在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把狗绑在木架上,给以灯光或铃声,然后形成了关于食物和灯光(铃声)间的联结,于是称条件反射形成了。在这实验中,狗只能而且完全听从实验人员摆布,实验没有丝毫能表达狗的主观意见的余地。这只狗处于不能反抗也无法表示不同想法,即使这一想法与主人(实验者)仅有一丝之差的奴隶地位。然而这个实验的结论却要用到人身上,用到学生身上去了。我们知道,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且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巴甫洛夫学说得以建立的实验背景与我们将使用这一理论的条件是如此背离,犹如在绝对零度所获物理规律要推论到常温下的物理现象一样,其科学性是大成问题的。

巴甫洛夫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因为他从未承认过自己是一位心理学家。当我在阐述自己观点并对巴甫洛夫的学说进行抨击之时,实在冤枉了这位伟大人物,因为所谓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不过是后人强加于他的“桂冠”。

作为中国广泛使用培训师资的心理学教材,从对各种心理现象作出定义时可见,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人脑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反映论的哲学方法,这一反映被戴上了一个光环──马列主义。然而它无视人脑对自己──对人本身的反映,即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自己所思所想,对自己行为的满意与否的评价。因为这一漏洞,所以要加上一句: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是一种映象──即被主观改造了。但是这一弥补是十分乏力的,他们从未去追索对客观反映的畸变原因何在。虽然也说“主观能动性”,它的含义是什么却被有意地忽略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的矛盾与统一,承认这一些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似有机械唯物论之嫌。抛开哲学观点上难以精确界定的争论,看一下现实吧。卢梭在他的《忏悔录》里说到因偷店主的东西而受责打时的心态:他说自己只拿了一点点东西而受到那么重的责打,应该平衡一下,所以就再偷一些,以求得“收支平衡”。我想象假定我是一条马戏团的狗,当表演后只吃到一根带点碎肉的骨头,而马戏团长却因我的表演而多赚了一万元钱,那么,我一定会挑总统夫人看演出的机会,有意演砸了锅,使那位团长蒙羞,而不惜经受一次鞭打。所以只有把主客观的因素综合考虑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巴甫洛夫心理学对个体的情绪、意识、需要等特征太缺少研究与阐述了。

一种理论得以被承认,总有它的社会背景。华生是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所以在西

方曾被捧红,正是资产阶级启蒙时期需要与封建贵族统治的观念作斗争,虽然华生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是错误的。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正由于太不重视人的意志,太忽略人的需要与理念,就与当时前苏联社会的政治背景合拍,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强加给巴甫洛夫以心理学家的头衔,并且塞给他一点东西后粉墨登场了。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前苏联宣布“儿童心理学”是反动的,并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命令禁止研究和传授了。

在教育工作中,家长式的教育手段,知识掌握中的题海战术,它们都可以在巴甫洛夫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根据。说一则典型案例:有位教师为了使学生上课时不讲废话,就拗一段粉笔塞到学生嘴里。谈到这一“新闻”,我由衷地钦佩这位教师对巴甫洛夫心理学运用之精彩:首先粉笔是一个刺激,它迫使学生为了噙住粉笔而不能讲话。其次它代表一种惩罚,这一惩罚并不会对生理造成伤害。通过大量“练习”就足以形成条件反射。假定我是这位教师的心理学老师,我非得给他120分,这20分是因为他能如此就地取材。之所以谈这一些是想指出:除了巴甫洛夫心理学尚不能解释众多教育现象中的心理原因外(这是必然的,无可指摘的),问题在于它对教育手段会产生误导。

当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其手段必然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由于传统的心理学师训教材缺乏对个体作用的揭示,因此其内容就难以指导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完成和合适的教育手段的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的研究,弥补了上述缺陷,他提出了他的需要理论,并多次予以修改。目前几乎所有基础心理学著作、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都要提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每位家长和教师都知道,尚若强令孩子坐在椅子上别动,可起很强的惩罚作用,然而这并没有剥夺他的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也不见得可说是对归属需要的剥夺;我们也知道孩子会要求大人讲故事,尽管这则故事他早已背得出来了,孩子很幼小时就会喜欢看电视,而其中的情节我猜想他全然不知;小学低年级及幼儿园的小朋友会缠住老师和家长大问其为什么,有人把它作为认识需要的表现,然而细察一下,使它得到满足的情况却似乎与对事物的认识与规律的揭示并没有多大关系;所有幼儿园的老师都会用拟人的动物充任故事的主角,为什么如此?这中间的需要是什么?马斯洛似乎并没有作出回答。马斯洛的眼里,当人们满足了一些需要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追求达到“没有肚脐眼”的“自我实现”的境界。但是教育经验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人的各种需要间充满着矛盾,存在着以社会价值标准去评判的善与恶,猜想马斯洛的理论能适用于天堂里的天使(绝对不是古希腊诸神),而并不那么适合浊世间的凡人。但是教师所面对的却是芸芸众生。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心理现象中去寻找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产生和实现的内在因素,显然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多少东西,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又缺少了教育中常见的一些东西。于是我就作了些探索,其研究手段主要是搜集、罗列儿童行为中所倾向事物;揭示这些事物的特征,把所揭示出的特征进行概括和分类,由此得出一个体系,对此体系的内容用教育实践去检验,并作修正,得出了“0-3-2”需要理论。这一理论在《现代教师的心理学基础》的第一章。

把“0-3-2”需要理论中罗列的需要筛选后进行重新组合,则可获得关于学习的正负动机,马斯洛提出的各阶段的几种需要,以及其它教育要求的动机。

三、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们在讲授课程时该怎么做呢?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或社会对一名合格的从业者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

(二)讲求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里都有具体的分析和指导。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授某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

②指向性思维;

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课要给学生传授大量信息,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需要学生当堂理解并记住,所以说,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信息量越大,记忆越牢固,学习效果就越好。根据记忆的心理活动特点,为促进学生增强记忆,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突出重点;

二是广泛联想;

三是必须注意适时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遗忘作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适时复习。实践证明,对所学的知识能及时的复习巩固,就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一般在课时结束时,要有“凤尾之笔”以强化记忆并留课后思考问题;新授之前,可通过提问有目的地复习上节重点或与本节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计划之一;当学完一章节或一个阶段时,要组织较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扼要复习,也可进行小型测验等,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将舞蹈,语言,动作和体态律动,即兴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在玩乐中学习,学习中玩乐,刚好适合学龄前的儿童。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音乐教育,幼儿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将舞蹈,语言,动作和体态律动,即兴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在玩乐中学习,学习中玩乐,刚好适合学龄前的儿童。而我国的音乐教育仍在长期使用以歌唱,教授乐理知识的传统模式。长期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不仅使我国的音乐教育难以进步,成效甚微,更重要的是会使幼儿失去应有的创造力,扼杀幼儿的天性,拘束他们的思维。所以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应用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1)理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在接受教育前并没有接触过乐理知识,枯燥的知识讲解对于学前儿童没有一点吸引力,久而久之,音乐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难以继续进行。幼儿在音乐教育的领域中收获的知识也是死板硬套,自然对音乐也就没有什么浓厚的兴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一改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将游戏融入到课堂中,使得幼儿能有在对音乐有兴趣的前提下,渗透了乐理视唱基础的理论。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拉近教师和幼儿的距离,使深奥晦涩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2)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时音乐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衡量音乐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奥尔夫音乐法中注重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摒弃了教师领唱的单一方式,选择合唱,独唱,伴唱,边做动作边唱等形式。在歌曲种类选择上也更加多元化,比如进行曲,轻音乐,流行乐等,这些代替了单一的儿歌演唱。有助于培养幼儿歌唱的兴趣,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幼儿提升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天赋。(3)乐器教学的应用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人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让幼儿‘动’起来”这又是一个奥尔夫教育中重要的原则之一,于是奥尔夫发明了一套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名叫“奥尔夫乐器”。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对碰铃,铁沙铃,排钟,三角铁,棒铃等富有特色的打击乐器进行观察和使用,从而在听觉,触觉,视觉上产生新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性,从而不自觉的对音乐旋律进行探索研究。三.奥尔夫教育法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独特的音乐教学理念,再具体进行学前音乐教育中要做到以下以下几点:(1)幼儿是音乐教育学习中的主体

进行音乐教育的课程学习中,要以幼儿为主,关注幼儿的想法,尊重他们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例如有些幼儿因为天生嗓音问题对歌唱活动比较敏感害羞,却对打击乐有很大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就不要一味要求幼儿歌唱能力的提高,要多鼓励他们进行打击乐,体态律动等节奏性的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他们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2)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学前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独特教学法,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多鼓励幼儿自由随性的思考,多进行自我即兴的创作,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思考的结果。例如给予幼儿一段音乐,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方式来体现该段音乐的含义。如几人一组开展音乐剧,或是一个人进行肢体表演,还可以借助乐器工具等来体现。

(3)拓宽幼儿的音乐视野,注重实践学习

在幼儿园中可以开展各民族音乐展示,乐器讲解课等活动来拓宽幼儿的关注音乐的视野,让幼儿认识到音乐的多样性及世界性。鼓励幼儿多进行社会实践,关注社会中潜在的音乐性。(4)注重审美欣赏,多元化的欣赏音乐

音乐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引导幼儿音乐欣赏的时候多方面的鉴赏,从韵律,节奏,蕴含的情感等等,多开发其他的方式,不要局限幼儿的思维,鼓励他们多元化的欣赏音乐。体会音乐各个方面的美。这样既能提升幼儿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又能使他们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四.总结

幼儿是各个阶段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学前儿童音乐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产生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他提倡幼儿为学前音乐教育的主体,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激励幼儿对学前音乐教育的兴趣与好奇,着重提升幼儿的创造性与自主学习的良好意识,还有幼儿独有的个性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归纳为即兴性,参与性,综合性以及人本的回归。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融合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明显的提升起到了显著地效果。参考文献:

【1】贺亚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信阳市游河乡中心小学为例【J】.北方音乐,2015,{09 【2】钟健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实践价值研究【J】.黄河之声,2014,{21} 【3】邹爱民.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郁文武,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高师艺术专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与时空.2004 【6】李旦娜.修书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第五篇:流行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黄巧

摘 要: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对课本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应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前提,紧跟时代步伐,和上时代节拍,大方地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育;应用

两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真正用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角度去体会、去看待中学的音乐教育。当我是一个高中生的时候的种种关于音乐课的情节又浮现在脑海。“古典音乐太深奥了,听不懂”、“民歌不好听”、“老师,给我们听几首流行歌曲吧?”。我们传统的教材大多数是艺术音乐或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仅仅学习课本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学习兴趣不高,形成一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矛盾现象。

“流行音乐”一词是根据英语 “popular music”(有时简称为 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对流行音乐的解释,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研究者那里经常各不相同。我国一般把“popular music” 翻译为“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 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听众包括了各个文化阶层,中学生也是其中一个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音乐教育界,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并不一致。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流行音乐不能作为教育的内容”,因此不能进课堂。上述观点表露的慎重态度可以理解,但是,从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和中学音乐教育所担负的职责来看,上述观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还值得思考。

据调查学生们普遍喜爱音乐,但偏爱流行音乐。

在一份调查报告第1题 “你喜欢音乐吗?”的选择中,选择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87.1%,选择不喜欢的不到1%,但是大多数同学倾向于喜欢流行歌曲,从第3题“你喜欢哪一类型的音乐”的多项选择中可以看出,喜欢流行歌曲的占83.68%,喜欢古典音乐的占33.05%,喜欢民族音乐的占19.36%。在第11题中设计了一个可以自由作答的问题“你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是:请简单写几句话”,不少同学写道“大家都听我也听”、“好听、好玩”、“流行歌手动感时尚,是我们的偶像”等等。

由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较浓厚,但偏爱流行音乐。造

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流行音乐本身具有时尚动感、情绪鲜明、通俗易懂的特点,贴近高中生特定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其次,流行音乐已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并逐渐融入校园;再次,音乐教材自身的不足以及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学校音乐教育在学生音乐兴趣的引导上丧失了主动权;最后,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具有受支配性,从众意识较浓,在流行音乐及其文化的强势传播中,学生们还缺乏独立辨别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新音乐课程中课程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三个维度来进行表述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强调了学生是课程的核心。而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指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所以学生有无学习内部动力是能否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根本原因。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此,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其次,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有它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1、流行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歌曲《同桌的你》、《祝你平安》、《永远是朋友》等歌曲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唱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2、大多流行歌曲音域窄,旋律简单,易传唱,真声为主,比较简单,容易学,不必追求民族、美声那样高难度的演唱技巧。

3、流行音乐风格多种多样,如:轻柔自然的、说唱叙事的、民谣风格的、高亢有力的、进行曲式的等。为同学们学习音乐、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表现音乐提供了平台,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最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和创造音乐。

4、流行音乐娱乐性强,将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律动感。

把流行音乐大方的引进中学音乐教育中去,首先是音乐教育者要有正确的意识。目前大部分音乐教师主要接受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强调民族、美声两种唱法,没有学习通俗唱法,更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流行音乐。有的教师认为流行音乐艺术性不强,演唱方法简单且不规范,在教学中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有的教师鄙视流行音乐,坚决不允许学生唱流行歌曲。显而易见,教师的这种状况是与学生实际不相符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是与时代发展脱轨的。单会唱几嗓美声、民族,会弹几首钢琴曲,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真正的音乐教师。一个真正的音乐教师应该以社会发展为背景,走进学生生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和上时代节拍,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接受新鲜事物,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

构。对音乐内容有深刻的体验,对音乐历史有全面的了解,对音乐发展有辩证的思考。

流行歌曲词曲创作的水平优劣各异,良莠不齐,商业味道浓重,多数作品反映了当前歌坛追求刺激的浮躁心态,近来更有不少从港台传过来的诉说直白情爱和宣扬宿命论的作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能引进音乐课堂。教师在创编教材时必须严格把好质量关,给学生推荐作品内容健康,技艺上乘的作品。让流行音乐辅助音乐教学,流行歌曲只要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曲调源于民间素材、富于生活气息,都可以选录给同学们听。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表达,对生活气息的一种传递。一首经典的歌曲,表现的是一个故事、一段岁月、一段历史,甚至是一个时代。流行音乐中有不少这样的歌曲,它们紧跟时代步伐,充满生命力和时代感,我们能从歌曲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比如反映体育健儿们拼搏奋进的歌曲,如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等,这些歌曲或意味深远、坚定有力,或积极进取、催人奋进,让学生可以在音乐中联想到运动健儿的执着和努力,赛场上的激情与英姿;一些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材料,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曲风清新,旋律动听,歌词淡雅,如老狼的《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何炅的《桅子花开》,歌曲中弥漫着对校园生活的依恋,对学生生活的回味及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学生在演唱这些歌曲时,能从中受到好的熏陶和感染,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把好了选材这关,我们就可以大胆创新的引用流行音乐了。

一 让流行音乐为古典音乐开道

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作品之前,介绍 S.H.E 的《不想长大》,并说明此曲的主旋律来自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古典音乐作为素材,并打着这些世界著名音乐家的旗号,作为自己作品的最大卖点,为自己的作品做宣传。由此向学生以事实说明古典音乐你们所认为的过时的不时髦的音乐,而是真正价值连城的“古董”。此类的作品很多,韩国组合的《组曲》引用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主题改编的,介绍肖邦时就可以引用周杰伦的《夜曲》。在欣赏歌舞音乐时,可以先唱起《大中国》,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将其中秧歌的音乐介绍给学生。欣赏《彝族舞曲》 时,先唱起《九百九十九朵枚瑰》,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在欣赏民歌时,可以将腾格尔、彝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手的音乐引进课堂,同他们的民族——蒙古、彝族、朝鲜族的民歌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启发他们从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在讲到民族乐器时,播放周杰伦的《东风破》,利用其中二胡的音乐来介绍二胡

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从而得出“民族音乐是精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 利用偶像效应

周杰伦自出道至今,一直是大多数学生追捧的偶像,堪称流行乐坛的典范。平时可以有意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周杰伦,之后像介绍贝多芬或者莫扎特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周杰伦,布置学生事先了解周杰伦的生平经历,性格,教育情况,主要作品风格特征,作品价值等。而对这些情况学生平时都有所了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就会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途径。同时,介绍周杰伦的音乐风格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系列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比如最为主要的风格就是RAP说唱,及节奏布鲁斯等。学生如饥似渴想知道什么是RAP说唱,及节奏布鲁斯,则又可以展开一系列课题:如黑人文化的起源与形成;黑人节奏和节奏创作课等。近年来周杰伦音乐风格略有转变,将西方音乐和中华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又可以展开一堂关于中西音乐的辩论课。所以,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流行音乐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以之为载体,将流行音乐有机地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过程中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让流行音乐为古典音乐开道,利用偶像效应,采用时尚的教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 让流行音乐走进欣赏课

以器乐欣赏的方式引入课堂,辅助教学。流行音乐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包容的音乐形式,它突破了一切规则束缚,表现手法多样,音乐风格迥异,融入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在流行歌曲中,有许多别具一格的配器手法,这些器乐参与在歌曲表现当中,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和了解了其中器乐方面的知识,感受到了器乐不同的音色与特点。朴树的《白桦林》中洋溢着俄罗斯音乐风格,尤其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了解吉它与手风琴的运用。经典的萨克斯演奏曲目《回家》,很好地为歌曲渲染了气氛,学生在欣赏时,能对西洋乐器产生极大的兴趣。还比如学生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曲中也有许多民族乐器的运用,如笛子、二胡、琵琶等,老师在向学生们介绍民族乐器时,适当地引入周杰伦的歌曲片段,不仅能体现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学生也会从中领略其独特的魅力效果,从而对民族乐器产生好感。如果老师善于将流行音乐中的积极效应挖掘出来,将它们引入课堂当中,将会是音乐教育的一笔财富。

20世纪初,德国音乐教育界对美国爵士乐涌入表现出惶恐和不安,并与“美国文化入侵”展开过无情的斗争。年代中期,以劳尔和吉斯勒为主的教育家认为教育不能把爵士、摇滚乐以及其他娱乐音乐排斥在外。当今,德国音乐教育界尽管对流行音乐看法仍有分歧,但一贯以保守著称的德国人也最终顺理成章地把流

行音乐纳入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内容。我在《德国音乐教育概论》得知,德国福特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激光唱片等媒体中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我才感慨学生这种可贵的能力不但从未得到过承认甚至从没有人去留意。而我们忽视的恰恰就是为学生将来一辈子学会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视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作为基点的原动力。大众媒体不仅仅为我国中小学生每周45分钟的有限音乐课堂提供了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更为学生将来离开校园后,承担起他们终身享用音乐的最主要途径。流行音乐质量的参差不齐,我们的流行音乐的应用不仅仅能丰富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提高学生鉴别好音乐的能力。

流行歌曲走进课堂完全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在互动中无形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虽然流行音乐良莠不齐,这是流行音乐的性质所决定。但我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有两面,流行音乐有着他自身的优势和无法阻挡的冲击力。我们利用它的这些优势和冲击力来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解决一些存在已久的现象,只要我们在选材上把好关,把握好度,就不会动摇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教学地位。

注释: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年, 644 页。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9)

[2] 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7

[3] 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 薛小利.让流行音乐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学[N].音乐天地,2008.[5] 谢嘉辛、杨燕宜、孙海编.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7]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音乐艺术, 2003 年第 3 期

[8] 吴跃跃,李平平.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N].音教园地,2009 5

[9] 姚姚.借助流行音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J].湖南教育,2007.[10]资利萍.重论流行音乐进课堂[N].中国音乐教育,2009

下载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幼儿园音乐教学对于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开放性与先进性对幼儿园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叶聪云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新课程在不断推进改革,教学手段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小学音乐教学开始广泛应用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培养......

    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音乐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质量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小学音乐教......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优秀范文五篇)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新颁布的《纲要》在艺术活动领域里明确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运用各种多样的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 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德安县蒲塘小学 方春妹 人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居于中心地......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优化(5篇范文)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优化 摘 要:通过研究奥尔夫教学法产生的环境,分析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师技能不全面、教育模式传统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