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指导》论文李晓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指导
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 李晓芳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小学生阅读量小,阅读习惯没有养成,朗读方法欠缺,所以学生课堂朗读的实效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朗读中存在的现状 :
1、朗读形式太单一,指导性不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朗读的意识逐渐加强,但是在朗读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比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还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课堂上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2、朗读时间不充分,目的性不强。
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朗读仅仅当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往往是学生在听完教师范读或自读课文后,便很快在进入了对课文的分析和探讨,学生没有深入地读课文怎么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呢?老师对读本身缺少指导或指导只停留在表面,而把绝大多数时间都消耗在轰轰烈烈的提问讨论之中,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3、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操作性不强。
在教材中很多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亦或是有意蕴的,通过老师相机地指导朗诵能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涵。可是许多教师为了尽快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直接让学生在文本中注明哪个词重读,哪个地方停顿,哪个句子要读快,哪个句子要读慢,哪个句子要用激动的语气来读,哪个句子要用痛苦的语气来读等等,结果学生的感情朗读成了按图索骥的拼读符号,造成了情感的苍白,语言的生硬。甚至有的教师就是一遍遍让学生读,机械、重复、声嘶力竭的朗读没有丝毫指导作用。
二、提高有效指导朗读的策略 :
朗读是一项能力,课堂是训练朗读的主阵地,出色的朗读训练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于文本地理解与解读。因此,教师对朗读要有具体指导的策略:
1、明确朗读要求,充分初读感知。
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认真自主阅读。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朗读,学生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不可能读懂文章的大意。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老师都要提出要求,初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读的准确、通顺,然后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初学课文时,让学生倾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在老师的领读,引读等多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下,使学生随文识字,听读中识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读通课文,产生读书的愿望。
2、融入朗读指导,细致精读感悟。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朗读的总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读、合作读,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选择哪种合作形式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需要。(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以多采用一些如表演读、开火车读、接龙读、同桌读或小组合作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如低年级《雨点》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本文共有八句话,教师读单句,学生读双句。教师:雨点落在池塘里,学生:在池塘里睡觉;教师:雨点落在小溪里,学生:在小溪里散步……(2)根据教学阶段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在品读阶段,主要是解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并在读中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此时宜采用个别读、引读、轻声读、看图读、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看、读中想、读中议、读中品悟,体会所读文本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如: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可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教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 当父亲伤痕累累,一次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 当儿子在漆黑的废墟下害怕,无助,给他巨大力量的仍然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篇幅较长,以默读为主、选择重点段落朗读为辅的方法。诗歌、散文采用诵读、精读的方式。让学生领读、自由读,甚至是摇头晃脑地闭目吟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诗歌所描写的场面、景色。童话故事、戏剧就可以分角色朗读。总之,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朗读形式都要用上,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经常采用不同形式朗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3、注重评价作用,深层品读升华。
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除了方法指导外,对学生恰当的朗读评价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一些学生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学生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1)评价充满赞赏。对待读的不流畅、没感情的学生,教师要从这些学生的发展出发,用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2)评价巧妙机智。在朗读中出现些小错误,漏个字、加个字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如果学生的朗读错误百出,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如果见学生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可以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更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同样也是不可取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或找其他学生做示范,做到引而即发。(3)评价多元生动。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了朗读评价的主体,课堂上既可以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有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还可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让评价者给被评价者做出合理的解释,指出其优劣,说出其理由。这样,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朗读更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朱家庆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下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同时也减弱了读的有效性。如何加强朗读有效性的指导,本文试着从语文课堂教学指导中的初读、再读、精读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朗读训练最主要的要素是训练内容、方法、训练时间、训练主体(即学生)等。优化训练过程,就是在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优化、调配管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合理地安排读的训练,把读书训练因素有效地整合,使学生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初读感知文本,读中理解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针对情感性较浓的文章可以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披情入境,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线。如《哪吒闹海》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初读:课文主要围绕着“闹”来写的,那么“闹”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气势,“闹”中到底蕴涵了哪吒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这样的初读,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通过自读,学生对这一问题会自求得之,对哪吒的本领高强通过初读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
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再读熟知文本,读中表达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初读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催人泪下的文章,讲的是母子亲情。虽然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很感人。教学这篇课文时,端着架子,拿腔拿调,教学的效果是不会感人的。教学时,应很投入,有动作感,要注意,是自述,语调不宜太高。母亲的话,不要扮演,我们要达到神似,不要形似,不要刻意模仿老人的语言。到最后,妈妈闭上眼,我以为她睡着了,却看见“有两行泪水流下来”,读这句话时,不要匆忙。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能这时,儿子看到妈妈眼泪下来了,自己的眼泪也下来了。如果读这种地方,摆出朗诵的姿态,这种情也就烟消云散了。朗读的目的,就是要和听者共鸣,要把听者带到作品中去。
朗诵千万不要离开生活。我们生活里的语言,通过你的朗读,再现出来。
朗读时要感情深厚、爱憎分明。朗诵好一篇作品,声音、表现技巧要和你的真挚感情相配合,把作品内容准确生动的呈现给观众,光有好嗓子、读得流利清楚是不够的。没有情就是一杯白开水,不能打动别人,要取得好的效果,朗诵者要满怀深厚的感情。你爱什么,恨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要求朗诵者要情动于衷而形于声,声和情是并茂的。朗诵者的感情是由作品引发的,朗诵者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起燃烧,要和作者的爱憎完全一致。作品本身非常的深情,朗诵者绝对不会无动于衷。
三、精读赏析文本,读中想像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如《生命桥》描写了老藏羚羊用生命为桥,勇就小藏羚羊时的激烈场面,情节紧张,激动人心,适宜朗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感
染熏陶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这一处教师完全可以放弃所有的讲解、分析,只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读,读的同时一边动脑,一边勾画,训练学生学会一种表达“力量”和“奉献”的朗读方法,既提高了朗读能力本身,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获得人性体验。这一环节的精读可以是多角度的,多种形式的。比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读、教师范读等多种读法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朗读的重要位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表达,读中想像,这样才能使朗读教学省时高效。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课文内容后,不要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让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一、了解朗读目的,让学生肯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对朗读目的的认同有利于他们重视朗读,愿意朗读。同时在课堂课外,教师要对放声朗读,积极练读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滥竽充数或者根本不读的学生加以教育,并在课后监督其到教师或指定的学生处过关。另外,还要争取家长的合作,让学生在家里加强练习,确保课堂上人人都肯读。
二、明确朗读要求,保障朗读时间,让学生会读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教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其次,要保障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读完再停下,不可匆忙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个程序。特别在初读阶段,可以请大家把难读的语段提出来,大家讨论练读,直到达标。最后,精讲多读,把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品味、思考。要明确朗读不是一个走过场的教学环节,而是学生必须会的一项语文技能。因此,每读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同桌过关,教师抽查,确保学过的课文人人会读,个个达标。
三、给予朗读指导,让学生善读
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和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词汇和句子,有助于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从基础着手
句子中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自读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后教师出示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接下来出示词组,在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去感悟课文精髓,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课文中的长句,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把握好长句中的停顿,因此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试读,边读边找感觉,然后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这一切都是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为通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训练朗读的方法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书面语言主要途径是范文的内化,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体验朗读的快乐,让学生爱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与文字接触,让书中的人物或景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学生去读,而且要学生乐于去读,使他们体验到读的快乐。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氛围。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自己的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情感来读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如果能及时地作出评价,就能激励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总之,朗读指导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重视朗读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很有帮助。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唐庄镇四合新村完小:徐佳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
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
—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
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以下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像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下载了海底世界的录像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1
当学生们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时,都被海底世界的美丽的珊瑚和各种鱼儿吸引住了。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再次深深地被海底的各种动植物吸引住了。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的鱼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如同进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海底威武的龙虾,插着扇子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须要老师的过多讲解,学生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很兴奋的求知状态。
又如我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时,对于太阳做的三件好事,我准备了鲜花、小树的图片及孩子们在海边戏水的录像。当美丽的的鲜花,挺拔的小树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立即被图片的色彩、美丽迷住了,自然而然地对太阳产生了感激喜爱之情。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同学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来了。当看了孩子们在阳光下戏水的录像时,大家再次被太阳的无私和太阳为大家带来的快乐和温暖感染了,小手争着抢着要读出自己对太阳的喜爱。学生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巧用范读,引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的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教师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
势、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范读。我对大部分课文都有作范读的准备,如文中重要的句子,较难读到味的句子等等。
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导入课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不过教师在范读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我特别喜欢。课前我特意精心地朗读了这篇课文,并且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就先范读课文。学生听了我的朗读,兴趣高涨,当我读到“她把小树往高处拔”时,好几位同学跟着一起摇头摆尾地读了起来。当然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就特别有味儿了。
2、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当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到位时,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例如:《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总读不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这时我就进行了范读,并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引领学生读出了文中男孩在列宁的感染下一定会把灰雀放出来的决心。从而使学生在读中
感受到了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还使学生受到了保护动物的教育。
三、多形式读,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读。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比赛谁读得更有感情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感受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在此基础上配乐集体读,个人读,小组比赛读,直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在多次感情朗读中产生了浓厚的朗读欲望。
又如,《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了解内容,感悟第四自然段的语言形式及盘古的献身精神。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边想像边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接着请几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句感情朗读。读完后,男女生,老师,配乐接读比赛。前半句男生读,老师读“变成了”“化作了”,女生读盘古身体各部分发生的变化。在配乐声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感
悟到了盘古坚忍不拔,为了开辟天地身化万物的献身精神,深深地体会到了盘古的伟大。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四、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朗读越来越好了。
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如《太阳是大家的》一文中的:太阳就要从西山
落啦!这句话可以读出不舍之情,更可以读出高兴之情,因为太阳就要把快乐带到西半球了。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我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全班只找到了两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部分学生上课时甚至从不举手,我把他请起来后,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更不要说有感情了。我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后,一个学年下来,虽然学生的朗读还不是最好,但大部分学生进步都很大。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为此,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从实感经验到理性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也是学生智力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加强朗读指导。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 展现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