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讲 关于学习设问作文法
第三讲 关于学习设问作文法“局部拓展”的介绍 为什么在教学中要首先讲授“局部拓展”
(一)因为设问作文法的基本原理
1、设问作文法以激活贮存于学生大脑内部的言语模式作为主要价值取向作文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一个个句子组成。
在作文的一个个句子之间,都有清楚的句间关系。这些句间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比如因果关系,比如转折关系„„然而,在这些相对稳定的句间关系基础上,还会形成相对复杂、甚至极其复杂句间关系。比如因果和转折的复合关系,因果和因果的并列关系„„这种句间关系,正是我们所说的言语模式。
写作教学需要教学生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先需要我们完成的,是教会学生把文章顺利地写出来、并尽可能把文章写得象样子。
2、在学生大脑中,原本就存在言语模式
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规律。思维同样有自己特有的规律。思维特有的规律,则是思维模式。
言语是思维的一种落实。思维有不同落实方式。比如吃饭、睡觉、做运动,比如听课、看书、写作业„„这一切,全部都是思维物化的形式。言语,同样是思维物化的一种形式。
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因为言语受思维规律的制约,所以,作为思维物化形式之一的言语,必然有模式之说。
由此可以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学生在进入写作之前、之中的任何时候,在他们的大脑内部,早已贮存了言语模式。3、言语模式不一样
言语模式,最起码有两种,一种是基本模式,另外一种是非基本模式。
每一种言语模式,最少又可以分出两类,一类是简单模式,另外一类是非简单模式。
基本模式可以生出非基本模式。简单模式可以组成非简单模式。
基本模式是非基本模式的基础,简单模式是非简单模式的前提。在基本模式、非基本模式中有简单、非简单之分,在简单模式、非简单模式中有基本模式、非基本模式两样。
4、学生大脑里的言语模式在他们写作时需要被激活、被调动
最基本、最简单的言语模式,不必被激活则可以由贮存言语模式的所有者使用,这是因为它的简单性使然。一般人平常都可以进行的言语交流,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这是因为这种交流的随意性造成的。
文章(包括一段文字),有它们自身的特点:比如它要求有层次、有顺序、有中心意思的走向、有从抽象到具体的转换„„文章(一段话)具备自己的“特定性”。写作所需要的言语模式往往是非基本、非简单的言语模式,即使是使用基本的、简单的言语模式,也要求言语模式在使用时的目的性、针对性。
因此,在写作中,不经训练者,往往不能使自己大脑内部贮存的言语模式,适应文章(一段话)的“特定”要求。
(二)因为设问作文法的操作理念
1、设问作文法的写作基本能力训练以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为基础工具世间万物的多种关系,可归纳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两种关系。事物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事物内部最根本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事物间其它众多关系,是在因果关系、抽象与具体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文章的写作,正是对世间万物之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写作学习之初,正是学习对世间万物之根本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做出反映。因而,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则可以成为写作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工具。2、设问作文法以设问作中介
思考,有两个必备条件:其一,思考的目标,其二,思考的方式。
设问,是自己问自己,自己回答;在自问自答之间,必然存在思考。
以设问思考,第一可以用设问内容保证思考的目标,第二可以用设问方式保证思考方式的落实。
3、设问作文法以言语模式公律的层级和言语模式的特色走向为梯度
言语模式的公律,指言语模式的一般规律。言语模式的特色,是言语模式在不同学生掌握公律之后个性发挥的结果。言语模式的公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是一个;而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这一公律应该有难易不同的层级。
言语模式的特色,是个性的产物。个性的产物没有“一定”,但是它却有“走向”可言。
激活言语模式,必须以学习言语模式的公律为基础,可以依照学习者年龄、能力的层级,授以不同层级的公律。在掌握言语模式的公律之后,明确言语模式特色的走向,是激活言语模式并使之用于作文实际写作的升华。4、设问作文法的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在操作之中,分三大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学习基本方法(指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三个基础工具),第二个内容是学习基本操作(指文章整体提纲、局部提纲、局部内容三级操作),第三个内容是学习基本合成(指合成记叙、议论、说明和混合四种文体)。
基本方法是基本操作的基础,基本操作是基本方法的应用,基本合成是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的落实。
学习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是写作基本能力训练的第一步,用被激活的言语模式进行写作,首先应该掌握激活言语模式的基础工具。
一篇文章的成形,并非能够一步到位。整体提纲、局部提纲、局部内容,是一篇文章从无到有天然的三个阶段;而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离开三个基础工具的参与。
学习基本方法、掌握基本操作,目的在于文章的写作。文章并非一种,学生作文,除去应用文之外,最少有记叙、议论、说明等文体。以被激活的言语模式写作,为目标明确起见,可以首先按照文体之不同分开进行,而后再操作混合文体类文章。
5、以学生不同年龄或不同能力实际为操作准则
不同年龄的学生,能力具有差异。同一年龄的学生,能力同样可能不同。
在激活言语模式过程中注重这一差异,是真正使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发挥效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所以,以设问作文法进行作文教学,首先必须学习局部拓展。讲授“局部拓展”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学习设问作文法的局部拓展,应该有下面六步操作: 第一步 局部拓展的基本工具
(一)主要任务是:
学习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三种方法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找原因 二.学习找具体 三.学习找结果
第二步 局部拓展的基本工具
(二)主要任务是:
学习一起使用两个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的技巧、设计和衔接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找具体的常用技巧种类
二.学习一起使用两个找具体的设计 三.学习一起使用两个找具体的衔接
第三步 局部拓展的基本模式 主要任务是:
学习三种局部拓展模式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第一类局部拓展模式 二.学习第二类局部拓展模式 三.学习第三类局部拓展模式
第四步 局部拓展模式应用
(一)主要任务是:
学习三个类型段落的写作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写作1型段落 二.学习写作2型段落 三.学习写作3型段落
第五步 局部拓展模式应用
(二)主要任务是:
学习三个类型短文的写作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写作1型短文 二.学习写作2型短文 三.学习写作3型短文 第六步 局部拓展模式应用
(三)主要任务是:
学习各类段落、短文的衔接与过渡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1型段落的衔接与过渡 二.学习2型段落的衔接与过渡 三.学习3型段落的衔接与过渡 四.学习1型短文的衔接与过渡 五.学习2型短文的衔接与过渡 六.学习3型短文的衔接与过渡
从下期开始,我们将进入设问作文法“局部拓展”方法的具体学习。
〖思考练习〗
1.您看过前面的介绍,是否对学习设问作文法的“局部拓展”有所了解了呢? 2.您在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文章局部内容写作的时候,具体是如何做的?
第二篇:第二十六期党校第三讲学习心得
第二十六期党校学习第三讲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党课学习,我知道了: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指导思想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党的历史中,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随着时代条件和任务的变化,我们的党章党纲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也随着党章的修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断经历着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党的指导思想解析中,龚丽红老师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给学员们非常详细地讲解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坚信不疑。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们都要强化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这关系到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保持清醒头脑的大问题。在此前提下,再通过学习做到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真正的理解,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我坚信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祖国一定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汇报人:
第三篇:第二十六期党校第三讲学习心得
第二十六期党校学习第三讲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党课学习,我知道了: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
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指导思
想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
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
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
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
产主义。
在党的历史中,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
思想——毛泽东思想。随着时代条件和任务的变化,我们的党章党纲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
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也随着党章的修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断经历着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党的指导思想解析中,龚丽红老师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
含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给学员们非常详细地讲解
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列宁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坚信不疑。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们都
要强化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这关系到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保持清醒头脑的大问题。在此前提
下,再通过学习做到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真正的理解,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并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我坚信坚持党的指导思
想祖国一定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汇报人:
第四篇:第三讲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下)
第三讲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下)
六、无有之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写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这里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车轱辘,一个是陶器,一个是房间。
三十辐可以做成一个车轱辘。所谓“无有”,就是车轴与车轮之间的空,这个空就是“无”,而这个“无”恰恰是车所需要利用之处。人们在把陶土做成碗、盘子等陶器时,只有把中间挖空才能装下其它东西。如果陶器中间是实在的“有”,所能盛的便是“无”了。因此,只有无才能真正的有。同样,在制造房屋时,只有凿开窗户,把房间掏空,才可以住人。由此可见,有时为了得到利益,只有无才能发挥用处。以此反观现实,人们之所以在认知的过程中遭遇障碍,就是因为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在已知的事物的基础上去看待事物,用已有的认知排斥未知事物,故而不能装下新的事物。
因此,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要想装下新的东西,必须清空原有的东西。只有“空”,才能真正的有。只有无,才是真正的大用。这就是道的本质。
七、道之运行规则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混成之物
万物之母
这里所说的“混成之物”指的是谷神。天地是一个现象,但谷神是天地根,生于现象之前。人们既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形体。它“寂寞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并始终运动,永不停止。这就是万物的根本。
强字曰道
事物在被认知、被真正掌握之前,人们很难对其下定义。这个“混成”之物也是如此,因此,老子勉强地称它为“道”。
“一阴一阴谓之道”,但老子真正要去探讨的不是阴阳,而是把阴阳作为一种方法去认识道。
道之轨迹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很大,它运动不息,永不停止,并无限地向外延伸。然而,即使它延伸得再远,最终都要返回一个本体,就是道。正所谓“万法归宗”,最重要就是回到自身的根本。
2.效法之道
老子认为,大道以下是天,天以下是地,地以下是君主。这就是人类所处空间中的四大,人是其中的一大。人要效法大地,时刻与所处的空间保持密切的关系。而地道要遵循天道,天道遵循大道,大道则遵循自然。
道就是一切自然存在、自然发生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都是从自身的观点出发的,这就是最早的“可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认知对象的转化,人们无法对所有的事物进行认知,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定之中。宇宙间存在的万事万物不是以人力所能改变的,正如“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因此,每个人都要明白,只要是能够发生的事情,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诚如儒家所言,人要“顺应时势,知命而为”,就是这个道理。
八、道之认知
《道德经》第十四章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认知的戒律
看见一个事物后,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这是一种境界。众所周知,人类很容易对一件事物留下特定的印象,并在这一印象的基础上看待其他事物。这些印象有真象也有假象,因此人们不能把看到的现象当作根本性的东西来对待。因此,人们可以观察事物,但不能把自己所看到的作为唯一的标准。
夷——视之不见
所谓“夷”,就是没有色彩。人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不能单独借助于它们的色彩,否则可能一叶障目,以有限的认知去对待无限的事情。
希——听之不闻
所谓“希”,就是无声。老子告诫人们,不要把听见的东西当作是真实的。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难辨真假。同样,人们之间相互谈论的事,也可能是空穴来风,不加选择地相信是不理智的行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清军入关之时,皇太极被袁崇焕打得连连败退。便采用反间计,让一名太监假传信息,称要与袁崇焕商量谋反,最终使得崇祯皇帝误杀良将。可见,单凭听到的信息,是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的。
微——搏之不得
搏也作“塼”,是指对一件事物往精深处研究,认知其细微之处,但细微的极点是始终无法达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很难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人们往往将其混为一谈。例如,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是实际上眼睛见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
2.认知的方法
老子在给出了认知过程中的三大戒律后,又给出了正确、科学的认知方法。
格物致知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意思是说:把事物往上研究,它就不是皎洁、明亮的,但如果不研究它,它就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如果往下研究,它也不是隐藏起来、不能被发现的,只要不断地格物致知,玄之又玄,一定会不断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
【案例】
第1001次实验
当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实验了1000种材质都不能作为灯丝的时候,他的助手失去了继续实验的勇气。
他说:“爱迪生,我们不要再继续做实验了。我们已经试了1000种材质,依然行
不通,这说明这种材质根本不存在。”
爱迪生摇了摇头,回答道:“不,至少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以上1000种材质是不
能用来做灯丝的,现在我们开始寻找第1001种、第1002种吧。”
在一次又一次地格物致知之后,爱迪生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灯。
解读“惚恍”
很多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在研究它们、认知它们之前,人们无法知道它们的名字,会认为这样的东西不存在,是空的。这就是所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实这是很荒谬的,就像中世纪的科学家们认为空气是不可以作为动力元素一样。
实际上,很多事物在被发现前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被人们认知。例如,细菌在显微镜被发明出来就存在,但在这种仪器出现之前,人们无法用肉眼对其进行认知。“惚恍”就是一种认知,但这种认知不是对现象的认知,而是一种感觉上的认知。
古道今用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迎着它,就无法找到它的开端,如果跟随它,也无法看到它的尾端。因此,人们能做到的就是执古之道,继承前人的发现,在其基础上认识今天的事物。
事实上,很多古人发现的规律至今仍在为人们所用。例如,谚语有云:“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意思是说,如果某年的正月十五下雪,那么当年的中秋节一定无法看到月亮。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说:能够真正知道事物的开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第五篇:讲学习
“讲学习,强纪律,树形象,促发展”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自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以来,我通过积极认真参加集中理论学习以及个人在工作中的实践学习,学习和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委会上的讲话精神,使自己对干部作风好坏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深刻体会到应该切实加强自身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作风,时刻保持干部良好形象。通过认真学习,我就此次作风建设活动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理解活动重要性是搞好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所谓作风,是工作中一以贯之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做法,它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左右着我们的行动。干部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就其具体内容来看,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思想作风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会失去不竭的源泉;从学风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离开了群众的具体实践,就会成为空洞的教条,所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就要犯错误;从工作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就必然会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从领导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也必然会出现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等不正之风;从生活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忘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如果我们不加强作风建设,如果我们作风建设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果任其发展,我们的事业不仅不能与时俱进,而且很可能与时俱退、与时俱变。也将会出现骄奢淫逸等消极腐败现象,使党的形象受到损害。
二、加强学习,夯实理论素质是搞好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坚持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在学习方法上,要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政治理论学习,同时在保证学习时间上,要坚持业余时间自学与单位集中学习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重要讲话、同时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和法律知识等相关内容的书籍、典型事迹等,使学习教育贯穿于政府机关效能作风建设始终。
三、深入排查,整改问题是搞好作风建设的基本途径。
作为街道干部要认真分析梳理本人在本业务上的特权思想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明确重点,落实责任,及时整改。必须彻底转变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干部的责任意识,对基层群众,我们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去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在与群众交往、沟通时,一定要做到热情礼貌、耐心细致、态度温和,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基层群众服好务,切实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从严遵守,建设高素质队伍是搞好作风建设的首要条件。
从严遵守重点抓两条,一是要严格执行“四条禁令”,把“四条禁令”作为每个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二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来规范整个干部队伍作风。
五、从严要求,树立良好形象是搞好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这四句话来改进我们的办事作风。一是人要精神。每一名干部都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单位荣誉,做到纪律严、作风实、着装整齐、精神饱满。软、懒、散的状况必须坚决改变。二是物要整洁。每一个办公室都必须做到办公场所干净整洁、办公秩序井然有序,物品摆放规矩整齐。脏、乱、差的面貌必须坚决改变。三是说话和气。每位干部对办事的群众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不摆架子,不耍态度,文明礼貌。四是办事公道。每位干部服务群众,都要做到平等待人,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公平办事。
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以来,本人按照分局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根据全市公安机关队伍整顿电视电话会议和分局召开的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动员会会议精神,本人对照自我,重点从思想意识、纪律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检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现检查剖析如下: 本人认真学习了有关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教育材料,对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总体来讲,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能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分局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保持了政治上的鉴别力和敏锐性;能够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本职积极开展工作;能够忠于职守,顾全大局,坚持原则,比较认真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能够牢记“两个务必”,想方设法为群众服务,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能够遵守党组织关于廉洁勤政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
本人重点从思想、作风、纪律、执法等方面,认真对照先进党员的模范事迹,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不合格党员的表现,按照人民警察的要求和标准认真检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业务知识不足,理论业务学习不够。参加工作以来,本人虽然一直比较重视学习,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具备的业务水平,还远远未达到新时期公安治安管理工作的要求。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应付目前的工作了,满足现状,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求精求深不够。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比如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还很肤浅,一些治安管理、群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置等方面的业务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同时,我对理论武装头脑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
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甚至不学。学习停留一般化,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一般通读多,重点精读少,虽然能完成读书笔记,但不够主动认真。平时虽然经常学习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书籍,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脱钩,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用脱节,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水平。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不够牢固。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认为共产党人要为人民服务,但不可能全心全意,更不会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认为自己虽然是一名共产党员,但能力有限,职位有限,只能过一种平平静静、平平安安、平平淡淡的日子,只能是既没有大作为,也不会轰轰烈烈,因此,在工作生活中虽然与老百姓有一定感情,但亲民爱民的思想树立得并不牢固。不能始终与群众心贴心,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不能牢记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变成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工具,时不时也在想着用自己这点权力为个人和亲戚朋友办点事,为单(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文章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政治上更加成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公安工作方针政策,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公安事业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法纪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共2页,当前第1页12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基层群众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良好风气。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任劳任怨、细致周到将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不断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新形势下加强每一个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今天,更应该提倡无纸化办公,节约纸张。
本文章来自:『科大学子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因此,我们要从点滴做起,管好自己。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管好自己的口、眼、手、腿、心,不要乱吃乱喝乱说;不要乱拿乱用,不要偏听偏信。要提高认识,主动接受监督。
本文章来自:『科大学子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既非一日之功,又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持久作战,需要我们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我将利用作风建设年这一契机,积极投入到作风建设活动中去,直面缺点,完善自我。一是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做到在思想上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在行动上符合工作的规范;在工作上不断增强原则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学习中要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坚持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注重学习效果。力求学深、学透、弄懂、弄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对来访群众要热情接待,耐心询问和引导,做好记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从根本上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本文章来自:『科大学子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