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第二篇: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执教:冠县清水中学 路银萍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知道东汉衰败的原因。
2.通过讨论“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点及启示,培养对历史现象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东汉兴亡原因的分析,认识到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对王朝的兴衰有重要的影响。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的影响。难点:从东汉兴亡中得到启示。【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中华历史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歌曲及视频导入本课。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兴亡更替,但统一是始终不变的追求,而秦汉奠定这个统一大家庭的基础,我们前面学过了秦朝和西汉,下面让我们穿越到东汉来感受东汉的兴亡事。
二、新授: 第一板块:初识东汉
请同学们速读教材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标注出来(4分钟)。并给学生鼓励,相信你的预习能力!加油!
第二板块:感受东汉
分两篇章来进行学习:兴盛篇和衰亡篇。兴盛篇包括王朝建立与光武中兴;衰亡篇包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
兴盛篇
王朝建立:指导学生讲出东汉的建立情况,教师进行补充。通过讲述,知道从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基本脉络并掌握东汉的建立情况。
光武中兴:
1.假如你穿越到东汉初年成为汉光武帝,面对以下情况,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改变现状呢?出示材料:
(1)东汉初年,田野荒芜,人口锐减,经济濒临崩溃。天灾非但频繁,而且特别严重,建武二年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景。各地“狱多冤结”罪犯”家属是要被没为奴婢的。奴婢增多,使东汉初年的社会劳动力奇缺,影响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2)东汉初,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吏治不完善,一批贪官污吏残害百姓,致使“生灵涂炭,无所依诉”。
由学生分析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出示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教师补充说出第三条措施。明确: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社会矛盾。
指导学生识记后找三名学生板书措施。教师指导记忆方法。2.出示下面材料,比较分析得出光武中兴的表现。材料1:(东汉初)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后汉书 光武帝记》 材料2:(光武中兴时)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后汉书 光武帝记》
出示“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击鼓说唱俑”说明东汉的兴盛。
3.指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何相同点?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评价补充。
衰亡篇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出示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表格,并指出汉皇帝的即位年龄平均为9.5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以谈话的方式说明东汉后期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并引导学生说出危害。
2.出示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认识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政治腐败。
出示材料:
材料1: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材料2:(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建宁三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阅读这两则材料,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百姓会怎么做? 黄巾起义:
出示关于黄巾起义的问题:背景、时间、领导人、宗教、结果和影响,请同学们抢答,检测一下预习能力。
第三板块:反思东汉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毛泽东使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了,今天我们在习近平的领导下要实现中国的强国复兴梦,东汉的兴亡对我们实现这一梦想有何启示呢?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归纳总结:看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三、当堂:
看下面的文字,并找出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
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学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光武中兴”的内容,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现状。
2东汉衰亡原因及黄巾起义。
教学重难点:
东汉由繁荣走向衰亡的原因
时:一节
教法:讲授,讨论,归纳,练习(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阅读资料(幻灯片)东汉,刘秀,光武帝。
2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3讲授新
(1)“光武中兴”内容(学生从本中找教师总结)()
(2)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现状(材料见本)(,学生齐读,归纳)图片展示(学生观看,计算,归纳),材料归纳。
(3)黄巾起义,背景,时间,人物,了解过程,意义。()
二:小结:“光武中兴”内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引导归纳)
三:堂训练1-2(详见,提问回答)
四:后作业(配练)
五:后反思。
XX117
七年级历史(上)13说稿
紫来学校文综组王小华
本教案,为我原创教案。因为教材变动后,没有配套的教案及教参。我出示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参照了练习册上的提示。
依据学校要求,采用一体机上,上网下载了,依我校学情做了大面积的压缩和修改,力争适合学生实际。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图片多,学生感兴趣。事实证明,学生对直观教学有很大兴趣,这可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完整的,有新的传授,有堂的练习。堂上,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学会历史归纳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史可使人明智,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今天。上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历史现象,对比今天,将历史学习纵深化,是历史学习的追求。
因为我们要完成考试,所以,上还要加强背诵,加大抽查力度。
初教历史,本人学识很浅。希望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我定虚心接受,采纳运做,为提高历史教学堂的“高”和“效”而努力奋斗!(XX119)
第四篇:2017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基础解读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灭西汉;后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推翻。
2、西汉建立:25年
刘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3、光武中兴释义: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措施: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影响: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三、黄巾起义(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创立组织:太平道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知识小结习题处理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火眼金睛找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五篇: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教案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教案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②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③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教学要点〗
1.重点 光武中兴
2.难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建议〗
.光武中兴
①向学生指出: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②介绍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懂得,王莽改制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
③有关光武中兴的内容,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总结课文小字,将光武中兴的内容与王莽的统治进行对比,还可适当穿插《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同时,对光武帝重视教育也可作一定评论。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④为使学生对光武帝其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减史料,在课外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⑤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以此突出“兴武中兴”的结果与作用。
⑥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即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2.东汉衰败
①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及小字分析东汉衰败的原因,即年幼的皇帝被各种势力左右、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农民起义爆发等,并指出具体表现,诸如官僚、地方兼并土地、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舆论、大地主拥徒附和私人武装家兵等等,指出这是东汉末年形成割据势力的原因,更是三国分立的历史根源。
②关于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的内容,应作一定的解释与说明,并教会学生换算方式。
(以上内容主要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
光武中兴
“柔术”→奴婢、捐税、节俭、吏治
?
文治 →图书馆、太学、郡国学
衰败 中央政权 → 弱
地方割据 → 强 官僚、大地主
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占有田庄、私人武装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把内容归纳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中兴”是指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我们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注意把它与“文景之治”联系起来,比较他们的异同。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东汉(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洛阳、东汉。提醒学生注意:汉武帝是西汉的刘彻、汉光武帝是东汉的刘秀)
②光武中兴
⑴背景
⑵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提醒学生其与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居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相似)
⑶内容
⑷影响
③东汉衰败
⑴东汉时期,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指的是哪些人?
⑵官僚、大地主为什么能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⑶田庄的私人武装称为什么?
△处理问题
①“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②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参照课文中的插图)
③纪年法的换算
〔贯通评价〕
本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的历史,“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我们要抓住它的两大特征: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这一西汉王朝的“休养生息”和“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有许多相同之处。本课的学习要与前面对西汉的学习进行对照,西汉与东汉,这两个王朝,我们有时统称为汉朝,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资料〕
奖赏闭门人
郅恽(恽音yùn)是管洛阳城门的小官。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汉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汉光武帝碰了个钉子,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汉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赏给郅恽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寻访严子陵
严子陵,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
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刘秀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
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人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