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高矮(分析版)
比 较 高 矮
正阳小学 丰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北师大版)《高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情境中感知高矮,会比较物体的长短、厚薄等。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差别明显的,可以直接比较;差别不明显的,要间接比较。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高与矮,长与短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比较活动中渗透创新意识,培养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培养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比较高矮、短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间接比较。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袋每组一份(长短不一的绳子、小棒、铁钉„„);三个粗细不一缠绕着不同圈绳子的圆柱。
学具:常用文具,自带一些玩具; 教学设想:
“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北师大”和“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中都在第二单元安排了“比较”这个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习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用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高矮”就是针对本单元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它们都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灵活的放手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高矮。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 那老师请你们看个动画片。师:可要仔细观察,认真听,你们还要帮它们出主意呢!生:看了生动有趣的动画,各抒己见,说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萌发求知欲的最佳手段。六七岁的孩子刚开始走进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头脑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课一开始,根据学科整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骆驼和羊”的动画片引入课题,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数学的兴趣。]
2、师:是啊!生活中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渗透事物间的辨证思想]。其实“高矮”也是个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比较高矮”。揭示课题: 高矮
二、激发求知,感受方法。
l、感知比高矮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师:看,有两位好朋友也来到课堂上了?他们是谁!①猜一猜: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谁高?学生各抒己见 ②出示课件:淘气踞着脚与笑笑比高矮 A、先露出上半身(淘气高)B、再露出下半身(不能比高)问:为什么不能比高?(淘气跳脚了,不公平;他们应站在同一起起点上„„)③小结:小朋友的意见是他们要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才能比高?[教师边说边演示] ④演示课件:
淘气与笑笑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比高矮。问:小朋友们再看看,他们现在能比高了吗? 为什么?(因为他们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了)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册实验教材开始就让小朋友们结识了童话人物淘气和笑笑,在许多故事中一起学习和游戏。看到好朋友也参与到这堂课,学生十分欢迎。这里利用计算机创设他们比高的有趣的动画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猜一猜,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一步步揭示状况。充分调动着他们思考的兴趣,这样观察、比较寻找出的比高矮的要领了规则,学生顿悟的更深刻。“比较”中有“对应”的数学思想,它的渗透一定要“润物细无声”,循序渐进。开始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自己去发现,老师在引导总结,使思想方法变的清晰。]
2、体会高矮是相对的
①请一名学生上台(可以学生自愿跑上来),问: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 ②通过比较验证(指导方法)分别请比他矮/高的小朋友上台比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不同的方法)③得出结论:比较高矮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判断,且高矮是相对的。
[通过前一个情境学生就跃跃欲试了。这部分开始学生由直观亲身参与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让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三、经历比较,形成能力。
l、亲身体验比高矮
①学习小组同学互相比高矮,比出最高的同学。②几个大组分别比山最高的同学。③全班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高矮。
渗透健康教育:鼓励矮的小朋友(只是暂时矮)多吃有营养的,不偏食、挑食,健康成长。
[面向全体学生,继续让每一个学生实际体验、经历比高矮的过程。体现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在活动和合作总再一次感知本节重点,形成能力。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2、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①小组合作利用准备的玩具和老师送给你们的学袋: 比一比
说—说()比()高,()比()矮;
()比()长,()比()短。板书 :长短。②全体交流反馈。鼓励求异和创新。
[玩中学,提供各种学具让学生比较,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看到玩具定会喜欢,这必然引发他们说的欲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动作的发端。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清楚表述的能力,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比较意识,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领悟比较方法,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孩子一定要从小打下好的基础,注重每节课对学生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活动,给予协助和指导。] ③安排一小组为大家准备“猜一猜”的游戏。(手里握住并隐藏三支笔的底部,猜猜哪支最长)
[交流中应鼓励小组为大家提出问题。不妨设计这样—个环节。问题由身边的同伴提出来更能引起小朋友的竞争意识。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到事物比长短高矮时,应该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
问:你们在生活中有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长吗?
[生活经验数学化。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注意考察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和选择适当方法解决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不模仿他人思维方式。]
四、律动。
[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生理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中安排他们轻松一下,更有助与提高课堂效率,为学习提劲]
五、应用拓展,挖掘潜力。
(新课程标准:丰富多彩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1、直接比较。
应用:完成P17做一做1、2、3
2、间接比较:
小结:比较高矮至少要有两个人或两个物才能判断,且要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可是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比呢? A:兔子题
(一)(兔子割草的起点和终点相同,但中间走的路线有直截了有弯,谁割的草最多?)讨论完成,播放课件帮助理解,鼓励多种方法。B:兔子题
(二)三只兔子领奖,(没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那该怎么比?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三只小兔的个头谁最高,谁最矮? [逐步的梯级练习,使学生较轻松的增加思考的深度。在试作基础上引导,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诮进行个别辅导。利用多媒体演示,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与以前不同,本题是通过参照物进行间接比较,对学生来说在思维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不要求全体独立解决。]
1、学生静静思考约30秒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2、汇报方法,并用其能够法比一比<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方法>
3、认识新方法 ① 征求看法:小朋友们看看这方法行不行?<将格子图与小兔图二合一>每个格子一样宽。
② 全体讨论,肯定方法。并取“数格子法”冠之。(习题和答案都是多元化和开放化)
[方法只要合理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培养推理能力。教师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们主动来分析、评价,达成共识。知识如清泉细水流人心田,而没有“教”的痕迹。根据情况,这里也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游戏,让学生站一站、比一比,把间接比较和直接比较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
六、全课总结,留有悬念
1、全课总结
谈话:小朋友,这节的数学课好玩吗?
玩中你有什么收获? [培养学生回顾、总结知识的能力。]
2、留有悬念
出示三个圆柱,缠绕不同的绳子。(实际绳子长度一样)
问:哪根绳子最长?哪根绳子最短?
[此环节的设置使本节课留有余味,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引伸到课外。(将教具留在教师里,让学生观察,比较。)] 总评:“数学本身应该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并非绝对正确的数学活动的结果。”尤其对于低年级儿童,从“关注发展”的角度,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创设情景,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注重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巩固知识,交流思想,发展能力;玩中学,多样化和有梯度的练习;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第二篇:学前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
学前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
百手整理起驾为您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教学反思:
第三篇:学前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
学前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评价:本节活动从目标确立,教具选择和活动设计能够看出教师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在整个活动设计、实施中教师能把握自由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原则,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教师为幼儿提过那个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
第四篇:中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 活动目标
1、在比较活动中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性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课件:数学卡--3-3比较概念,3-4比较概念,3-5比较概念。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做相反游戏,激发兴趣。老师说“高”,小朋友说“矮”,同时蹲下; 老师说“矮”,幼儿小朋友说“高”,同时站起来。
二、展开
1.学会区别高矮。(1)和同伴比高矮,请幼儿和伙伴比一比,说出:谁高谁爱?谁和谁一样高?(2)数学卡:3-3比较概念
比一比,两座楼,哪一座高?哪一座矮? 两个礼品盒,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两个厨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两个梯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2.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掌握比较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的两名幼儿,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 用挡板遮住他们的下半身,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2)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小猫爬到树顶,小猫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 提问:小猫的话对吗?为什么?(3)讲解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 小结:比较高矮时要占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师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1)数学卡:3-4比较概念 三座楼相比:
甲楼同乙楼比,甲楼比乙楼高,乙楼比甲楼矮。甲楼同丙楼比,甲楼比丙楼矮,丙楼比甲楼高。三棵树相比:
引导幼儿说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3)讨论:为什么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变矮了呢?
(4)小结: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高是矮,要看和谁相比,高和矮是会变的。4.小组4人排队,渗透高矮排序。请幼儿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尝试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5.音乐游戏“找朋友”
老师播放一首欢快的儿童舞曲,幼儿按节拍拍手,找到朋友后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儿均找到朋友后,音乐停止,幼儿说出两人比较的结果。游戏反复进行,朋友不断交换。
三、结束
活动评价,表扬积极参与比较、认真观察的幼儿。
第五篇:比较高矮课后反思
比较高矮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成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教材中原本是用一个生活情景——“两个小朋友扶盲人爷爷过马路”引出高矮。图中高矮关系并不明显,而且容易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如树在台阶上,看似很高,实际不一定比马路上的汽车高,这就有干扰作用。所以我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9·1”事件,引出世贸大厦比其他楼高的图片作为主题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在教学 “高矮”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高矮、长短等有了初步感受,但对于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如,寻找身边高矮的例子,估计、比较两人的身高和几个人的身高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踊跃,思维的火花不时在闪现。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是经常遇到的,所以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身高、判断长短和厚薄、寻找最短路径等。
例如,练习题第4题“小蚂蚁回家”与第3题有内在联系,都有化曲为直的思想。所以这里教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汇报时出现了数格子、数小段、数拐弯的多少等情况,甚至有的孩子想像把路拉直再比较。在这里,小小的一道练习题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