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3: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602082 课程学分:学分 总学时数:64学时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运动生理学 SPORTS PHYSIOLOGY

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对象

体育学院社体13级

三、教学目的

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任务

(一)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

(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五、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

本教学大纲依据王瑞元教授等主编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教材《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而编制。该教材为全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统编教材,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A类。该教材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基础性与应用性并重,并注意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专著和专业文献,向学生介绍现代运动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

六、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

(二)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学基本内容(含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第1、2、3、4、5、6、11、13、14、17章,难点第7、10、12及15章。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章节有选择的自学] 绪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第一部分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和力学特征,了解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原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形式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第四节

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

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第五节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一、肌电的引导

二、正常肌电图

三、肌电图的测量

四、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部分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形态特征、代谢特征以及生理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第一节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一、骨骼肌纤维的区分

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第二节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三章

血液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的概念

二、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缓冲pH功能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

四、心电图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三、微循环

四、静脉血流的特征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五章

氧运输系统 第一部分

呼吸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二、肺的容积和肺容量

三、肺通气量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二节

气体交换

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三、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一部分 物质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第一节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

二、吸收

三、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

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 第三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一、概念

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

能量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掌握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运用

第三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

三、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掌握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感觉信息的传导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位觉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第三节

本体感觉

一、肌梭

二、腱器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视觉

二、听觉

三、皮肤感觉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神经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第一节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

一、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控制论学说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第一节吸氧量

一、耗氧量与吸氧量

二、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氧亏

一、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

二、通气阈

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分泌活动的调控,掌握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分泌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

一、分泌系统与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四、激素分泌的调控

五、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 第二节

垂体激素

一、垂体激素

二、神经垂体激素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四节

胰岛激素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第五节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

二、盐皮质激素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

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

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七节

其他激素

一、睪酮

二、神经肽

三、心钠素

训练与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分析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掌握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二、稳定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特点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四节

恢复过程

一、恢复的一般过程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三、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第四节

灵敏与柔韧素质

一、灵敏素质

二、柔韧素质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基础,掌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生理学评定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一、可训练性和可逆性原则

二、全面身体锻炼原则

三、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

四、专门性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负荷阈

一、负荷阈的组成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

三、中学业余运动训练负荷阈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二、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三、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六章

健身活动的生理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健康评定、运动处方的内容、原理及方法,掌握健康评定、运动处方制定方法的生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健身活动的意义

一、健康的生理学评价

二、健康活动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健身运动处方

一、运动处方概述

二、健身运动处方

第三节身体成分与减肥

一、身体成分的测定方法

二、体脂值与运动

三、肥胖与减肥

第四节

运动与免疫

一、免疫的概念

二、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六篇

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活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定向的生理学知识,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二、氧运输系统

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神经系统

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基本动作的特点

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一、运动定向与科学选材

二、科学选材与年龄

三、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第十八章 女子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女子在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特点,掌握女子生理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一、力量的性别差异

二、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

三、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

四、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月经周期与运动

一、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二、月经周期与运动

第十九章

老年人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掌握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老特点和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以及老年人锻炼身体时应遵循的生理学原则。第一节

衰老的概述

一、衰老的定义和机制

二、衰老年期的界限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过程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呼吸功能的影响

四、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代谢的影响

六、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理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二、经常性原则

三、个别对待原则 第二十章

环境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维持体温恒定的生理过程,掌握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体温的变化与调节以及运动时的功能变化特点。第一节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的调节与运动

二、热环境与运动

三、冷环境与运动

第二节水环境与运动

一、环境与运动能力

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高原习服

第四节生物节律与运动

一、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可能机制

二、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实验课内容请参照本网站《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考核要求:

成绩考核依据《运动生理学》课程已建的试题库。试题中的标准化试题与非标准化试题的比例为6:4,成绩考核中应做到三结合,并给以适当的比例,即平时考核与全课程结束的考核相结合,其比例为30:70;记忆性与应用、分析性知识相结合,其比例为60:40;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含实验报告)相结合,其比例为70:30。但上述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教材与参考教材书目

1.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瑞元等主编: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杨锡让等主编: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5.William D.McArdle, Frank I.Katch, Victor L.Katch: Exercise physiology: energy, nutr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5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c2001.6.Jack H.Wilmore, David L.Costill: 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1999.大纲说明

大纲撰写人:单子罡

大纲审阅人: 课程负责人: 系主任: 教学院长:

编写日期:2014-9-1

第二篇:《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 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二节:神经系统结构基础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脑的高级功能 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内分泌、激素及其作用机制概念,掌握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以及应激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内分泌概述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第三节:运动时应激激素分泌及其适应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浆理化特征和血细胞形态与功能,了解在体育活动影响下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二节:血浆成分与理化特征

第三节: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的概念,掌握肺通气、呼吸气体交换和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功能

第二节:呼吸气体交换和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心脏的心动周期与泵血过程,掌握评定心泵功能指标、心肌生理特性,以及动脉血压、静脉血流、微循环和心血管功能调节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及其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

第二节:血管生理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目的要求:

了解肾脏的结构基础,掌握尿液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基础 第二节:尿液的生成

第三节: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第九章 运动与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及其运动应答和适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第二节 “流动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第三节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第四节 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 第五节 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第十章 肌肉力量

目的要求:

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 第三节 肌肉力量训练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目的要求:

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了解安静时、运动中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力的生理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吸氧量和氧亏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其评定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第三节 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三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目的要求:

掌握疲劳的概念、发生机制与判断方法;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第二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及其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了解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指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第十五 章 女子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月经周期的概念,月经周期时相划分及生理机制;掌握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 第二节 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 第十六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衰老的概念,衰老的主要机制,掌握制定老年人健身方案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衰老与老年人

第二节 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第三节 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方案 第十七章 环境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冷、热、水、高原环境,以及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掌握服习概念、生理机制,以及环境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掌握生物节律概念、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冷热环境与运动 第二节

水环境与运动 第三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 第四节

大气环境与运动 第五节

生物节律 *第十八章运动强力手段

目的要求:

了解强力手段概念、分类,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强力手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生理学手段

第三节

营养学手段

第四节

药理学手段 *第十九章

兴奋剂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兴奋剂的概念、种类、主要危害,以及禁止使用兴奋剂的目的与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使用兴奋剂的危害 第三节

反兴奋剂 *第二十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目的要求:

了解体适能的概念、组成成分,以及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生理基础与评价方法,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及其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适能与健康 第二节

运动处方 *第二十一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肥胖概念、诊断方法与判定标准,掌握运动对体重、体成分的控制和运动减肥的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肥胖

第二节

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制 第三节

肥胖与运动减肥 *第二十二章 残障人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残障人的康复手段、辅助工具和体育锻炼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

第二节 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第三节

残障人的康复手段和辅助工具

第四节 不同种类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方法 *第二十三章 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掌握运动对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作用,学习制定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与高脂血症

第二节

运动与高血压 第三节

运动与糖尿病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章节内容 课时

绪论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第二章 肌肉收缩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九章 运动与免疫 第十章 肌肉力量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第十三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4 8 8 4 2 4 6 2 2 2 4 4 4 2

第十五章 女子与体育锻炼 第十六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第十七章 环境与运动 *第十八章

运动强力手段 *第十九章

兴奋剂与运动

*第二十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第二十一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第二十二章 残障人与体育锻炼 *第二十三章 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指阅读章节)

总 计

五、教学建议 2 2

学时

1、本课程应以讲授正常人体机能为基础,突出运动时人体机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力求讲解主线明确,理论性和实践性完美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组织教学。

3、重视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运动人体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应在学生完成运动解剖学课程学习后开设,并为后续的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本课程与体育技术学科的教学训练密切关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

七、考核方法

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课堂讨论、练习、上课考勤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成绩比例:平时30%,考试70%。

八、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主教材:《运动生理学 》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教程》吴纪饶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第三篇: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000001

课程中文名称: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

总学分:2.5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通向服务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适当介绍一些新进展,启发学生智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一章绪论/细胞。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熟悉肌肉收缩功能、产生原理。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机理。

第二章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熟悉血细胞生理、止血与凝血机制;掌握血型、输血原则。

第三章血液循环。掌握心脏生理(心脏泵功能及心肌电生理),了解血管生理,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第四章呼吸。了解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呼吸节律的产生、调节。熟悉气体的运输形式。

第五章消化。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第六章泌尿。了解肾脏功能。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熟悉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

第七章感觉。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感受原理,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八章神经。了解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掌握大脑的高级和脑功能研究方法。

第九章内分泌。了解激素的一般特性。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3学时)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

2细胞膜的结构功能

3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二章血液(3学时)

1血液的组成、特性

2血细胞及功能

3生理止血与凝血

4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三章血液循环(4学时)

1心脏泵血功能

2心脏电生理

3血管生理

4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第四章呼吸(3学时)

1肺通气

2呼吸气体的交换

3气体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五章消化(3学时)

1概述

2食物消化的基本过程

3食物的吸收

第六章尿的生成和排出(3学时)

1了解肾脏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

2肾小球的滤过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5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6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

7尿的排出

第七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学时)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视觉器官

3听觉器官

4前庭器官

5嗅觉与味觉

6皮肤感觉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

1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大脑的高级功能

5脑功能研究方法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2学时)

1概述

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

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教学录像,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结合临床案例,使同学们能对生理学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实验一:肌电图的测定。学习肌电图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情况下肌电图的变化。实验二:视野测定及声音传导途径检测。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测定正常人白、红、黄、绿各色视野;采用音叉振动法检查声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特点。

实验三:家兔血压的调节。以动脉血压为指标,在整体条件下,施加某些因素,观察神

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选做实验)

实验四:肺通气量的测定及呼吸运动的调节。了解人体肺通气量的测定方法和正常通气

量。观察不同条件下呼吸运动的变化。(选做实验)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分别为人体解剖学、生理系统仿真建模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8月第2版.

第四篇: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学习生理学,不但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理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生理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课内容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根据重要程度的差别,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大纲中用横线标记的,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重点内容。大纲中规定的熟悉和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概括性认识。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二版为基准制定的。

生理学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0学时。

理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目次 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4 第三章 血液 2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0 第五章 呼吸 6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4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2 第八章

排泄 6 第九章 感觉器官 2 第十章 神经系统 6 第十一章 内分泌 6

第十二章 生殖 2

总学时 52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生理学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效刺激的三个条件;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熟悉: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阈强度或阈值、兴奋性概念及其关系;反射、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其意义。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水平。[学习容]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生理学的意义,学习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人体与环境:人体体液与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及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反馈的概念(正反馈与负反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学习目标]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细胞膜物质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特点、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学习内容]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由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的概念。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锋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阈电位,局部反应的特点,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与肌小节,肌管系统(横管和纵管)。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肌,粗肌丝,细肌丝,滑行学说,钙离子在细肌丝滑行中的作用。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平滑肌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第三章 血液

[学习目标]

掌握: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以及血液分型、临床输血原则。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常见贫血原因。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学习内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液的颜色,血液的密度,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学浆的PH值。

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各类白细胞的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抗凝与促凝,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和血型:血量,ABO血型系统,凝集原,凝集素。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肌自律性的产生及正常起博点;心肌兴奋性周期性的变化与心肌收缩性的关系;心传导的途径和特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反射。

熟悉: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原理和不同点;心音的形成、特点和意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了解:影响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的因素;重要器官血液循环的特点。[学习内容]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搏出功与每分功。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心力储备。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类型,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兴奋性,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心肌的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心肌的收缩性。心音和心音图,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血管功能: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和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及其生理意义。动脉脉搏。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迂回通路,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机制,有效滤过压,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淋巴液循环。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第五章呼吸

[学习目标]

掌握:外呼吸、内呼吸、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无效腔、每分肺泡通气量等概念;呼吸的三个过程;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氧的运输;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熟悉:肺通气阻力和动力来源;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原理及意义。

了解:呼吸运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二氧化碳的运输;肺牵张反射和防御性呼吸反射。[学习内容]

呼吸的意义。

呼吸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类型,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胸式呼吸和式呼吸,呼吸运动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和肺总容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通气贮量百分比,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分压差,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组织换气,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氧的运输,氧与血红蛋白(Hb)的结合,氧容量,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氯转移。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中枢调控,呼吸神经元,延髓呼吸中枢,脑桥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呼吸的反射性调节,机械感受器反射,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2、H+和低O2对呼吸的影响。防御性呼吸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学习目标]

掌握:消化、吸收的概念;胃液、胰液、胆汁的生理作用;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形式及途径;胃、小肠的运动形式及意义;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胃液的成分及作用,影响胃排空的因素;主要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器官的生理作用。

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小肠液的性质、成分、生理作用及意义;大肠液的作用及排便反射过程;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调节。[学习内容]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及电活动,基本电节律。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液的功能。

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咀嚼和吞咽。

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分泌的机制。胃运动的形式及意义,紧张性收缩,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蠕动。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囊的功能。小肠液及其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意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大肠的功能:大肠液及其作用,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水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壁内神经丛及其作用。非条件反射性调节,条件反射性调节。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及其生理作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学习目标]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值;散热方式。熟悉:能量代谢的概念;体温调节;能量代谢的测定。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食物的能量指标;体温的生理变动。[学习内容]

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三磷酸腺苷,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肌肉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环境温度。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及生理变动。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人体的产热过程,主要产热器官。人体的散热过程,皮肤的散热方式,辐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和发汗)。散热过程的调控,汗腺与汗腺活动的调节,皮肤血流量改变。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机制,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整合作用,调定点的概念。

第八章排泄

[学习目标]

掌握: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其主要调节机制;肾小球滤过率。

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尿量及常见的排尿异常。

了解: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理化性质;排尿反射。[学习内容]

机体排泄的概念及途径: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肾脏。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征: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血液应及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方式,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Na+、Cl–、水、HCO3–、K+、葡萄糖等物质的重吸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H+、NH3、K+的分泌。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过程,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小管液的渗透压,球-管平衡。抗利尿激素的来源及作用,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醛固酮的来源及作用,醛固酮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K+和血Na+的浓度。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测定方法,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及应用。

尿液及其排放:尿量,尿的理化性质。排尿,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第九章感觉器官

[学习目标]

掌握:感受器的生理特性、眼的调节、两种感光细胞的功能、中耳的传音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熟悉:明适应、暗适应以及视野等基本概念。了解:内耳的感音功能、前庭器官的功能。[学习内容]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折光与成像,简化眼。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两眼会聚,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互感性对光反射。眼的折光异常,近视,远视,散光。

眼的感光功能,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视紫红质,视网膜的信息传递。暗适应,明适应,色觉,视敏度。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声波传入内耳的途经,气导和骨导。内耳的感音功能,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蜗神经动作电位。听阈和听域。

前庭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半规管的功能,前庭反应和眼震颤。嗅觉和味觉器官

第十章神经系统

[学习目标]

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的概念和突触传递过程;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内脏痛的特征;牵张反射的概念及类型;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熟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区别;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异同;去大脑僵直;小脑的功能;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及相应受体的功能;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了解:帕金森病与舞蹈病;脑电图与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学习内容]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调节: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神经纤维的分类与传导速度。突触的概念,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区(第一感觉区),内脏感觉区,本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动物与脊休克,屈肌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及类型。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小脑调节躯体运动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区,锥体系及其功能,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分化及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学习与记忆:简单学习和联合型学习,记忆的过程,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大脑皮层细胞的电活动,正常脑电图,脑电波形成的机制,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

第十一章内分泌 [学习目标]

掌握: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熟悉:激素的概念及特点;下丘脑、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种类;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了解:激素的分类及作用原理;肾上腺各部位分泌的激素种类及作用;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学习内容]

激素的概念,激素的运输途径,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的作用机制,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下丘脑与垂体: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腺垂体激素及生理作用,生长素(躯体刺激素),催乳素,促黑激素,腺垂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催产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运输,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胰岛: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及其生成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学习目标]

熟悉:男性睾丸和尿道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月经周期形成的机制。

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输精管道以及乳房和会阴。[学习内容]

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功能。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的生理 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功能。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月经周期中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变化,月经周期形成的机制。妊娠,受精与着床,胎盘激素与妊娠的维持,分娩与授乳。

二、实验部分 实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学时数

实验一

刺激频率和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4 目的要求:1.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2.熟悉刺激频率和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3.熟悉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包括多媒体)。

实验二 心音听诊、心电图描计、动脉血压和肺活量的测定。4 目的要求 :掌握各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 目的要求:1.掌握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

2.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某些影响因素。

实验四 呼吸运动的调节。4 目的要求:1.掌握气管插管方法。

2.观察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实验五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4 目的要求:1.了解本项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

第五篇:运动生理学

第五小题答案(第二问未作答)

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

答: “极点”及其生理机制

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段时程,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例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等,这种状态称为“极点”。(2分)

“极点”是机体在进入工作状态阶段产生的生理反应,其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功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3分)

“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

“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下去,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2分)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吸”。它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的强弱以及消失的快慢等,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呼吸等因素有关。

第一小题答案:(见豆丁网参考答案)肌肉收缩的过程

答:生理学角度:

从肌细胞兴奋开始,肌肉收缩的过程应包括三个互相衔接的环节:

1、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缩耦联;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3、和收缩肌肉的舒张。(1)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步骤: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纵管系统对 Ca 2+ 的释放和再聚积。(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 当肌浆 Ca 2+ 的浓度升高时,细肌丝上对 Ca 2+ 有亲和力的肌钙蛋白结合足够 Ca 2+,引起自身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亦发生变化,其结果,原肌球蛋白分子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双螺旋结构的沟沿滑到沟底,抑制因素被解除,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后者激活横桥上 ATP 酶的活性,在 Mg 2+ 参与下,横桥上的 ATP 分解释放能量,横桥获得能量,向粗肌丝中心方向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当横桥角度发生变化时,横桥上与 ATP 结合的位点被暴露,新的 ATP 与横桥结合,横桥与肌动蛋白解脱,并恢复到原来垂直的位置。紧接着横桥又开始与下一个肌动蛋白的位点结合,重复上述过程,进一步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3)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继而原肌球蛋白也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指的是肌肉收缩时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它们反映了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当肌肉在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最初由于肌肉遇到阻力而不能缩短,只表现张力的增加,但当肌肉张力发展到与负荷阻力相等时,肌肉开始以一定的速度缩短,负荷被移动。

2、张力和速度呈反比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提示,要获得收缩的较大速度,负荷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必须缓慢。

3、训练对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的影响

(1)训练可改变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有训练运动员,其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偏移,即在相同的力量下,可发挥更大的速度;或在相同的速度下,可表现出更大的力量。

(2)不同训练负荷,对张力-速度曲线可产生不同的专门性影响。

a 无负荷(0%Pmax)的最大缩短收缩训练,能最有效地增进最大速度; 最小负荷训练,增加速度,如短跑,快跳

b 100%Pmax的等长训练,则使最大力量增进最多。速度不变,负荷增加,如扛哑铃

它们的张力-速度曲线在训练后的特点是分别在速度或力量上有较大的改变。

c 在30%Pmax和60%Pmax训练,表现力量和速度全面增进,因而其张力-速度在训练后成平行的改变

肉收缩的影响——长度与张力关系

(1)、前负荷:前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前负荷,初长度

改变前负荷实际上是改变肌肉收缩的初长度。(2)、长度与张力关系

逐渐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继续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缩效果亦减弱。

如要跳的更高,先蹲下,肌肉拉长。

第二小题答案(第二、三问未作答)网络上没答案

呼吸包括哪几个过程? 呼吸包括外呼吸(肺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内呼吸(组织呼吸)三个过程。

第三小题答案(见豆丁网参考答案)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进人体心血系统的形态,机能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心血管系统的良好适应如下: ①出现窦性心动徐缓:长期进行耐力性训练可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从而表现为安静时心率减慢,可降至36—40 次/分。②每搏输出量增多:经长期训练,有训练者可出现安静状态下心率慢而每搏输出量较无训练者为多,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有训练者心力贮备潜力大,每搏输出量可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③运动性心脏肥大:长期从事静力性或力量运动的运动员,可由于超负荷刺激使心肌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从而使心肌纤维内蛋白质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增加,心肌粗壮,同时肌肉作长时间强烈收缩,压迫血管,使后负荷增加,产生以心肌增厚为主的心脏适应性增大;从事耐力性运动者则由于运动持续时间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使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多,心室容积增大,增加心脏前负荷而肌纤维被拉长,从而出现以左心室腔增大的适应性变化。④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长期从事运动或锻炼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动员快,机能稳定,恢复快,进行最大强度工作时,不仅动员快,恢复快,而且心血管机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达到最高值。

(1)一般人和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和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安静状态下两者每分输出量相等,但运动员的心率较低,故每搏输出量较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者的心率都可达到同样的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可从安静时的100ml增加到179ml,每分输出量可高达35L。无训练者的每搏输出量只能从安静时的71ml增加到113ml,每分输出量只能提高到22L,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2)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3)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运动后恢复期短,也就是运动时机能变化很大,但运动一停止就能很快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第四题答案

1、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人体运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的分解,ATP 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应 ①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 系统)ATP=======ADP+Pi+E(能)CP+ADP——→ATP+C(肌酸)+E ②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肌糖原——→HL(乳酸)+E(合成ATP)③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④糖元脂肪——→CO2+H2O+E(合成ATP)

2、人体运动时各功能系统的特点、①ATP—CP 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快但所生能量较少,且CP 来源有限

②糖酵解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启动较慢,生成ATP 有限,且代谢产物乳酸如堆积至一定量时,可反馈性抑制该系统工作。

③有氧氧化系统: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能源物质充足,糖、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大量能量。

第六题见豆丁网

下载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生理学Ⅱ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小班教学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016年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生理学 Ⅱ 课 程 号: 5......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05123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园艺专业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2.5学分 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

    《果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果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05204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应专业:园艺专业 总学时:36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果树生理学为园艺专业果树方向学生的......

    1-6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新陈代谢 概念: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运动生理学试题二

    苏州大学 运动生理学 课程试卷 (B) 一、选择题(每题1分×10) 1、下述关于运动生理学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 A: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 B:属应用生理学 C:研究对象主要是人 D:其研究限于实......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骨骼肌的功能 一、 名词解释 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 3.运......

    0904050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50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 课程类型: 必修专业基础课(影像专业为选修) 总 学 时:72(临床医学76)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24(临床医......